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2024-04-30

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精选10篇)

篇1: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一、音乐情感与书法构成

在音乐当中,表现愉悦的情感上运用的节奏和旋律比表达悲伤和感伤音乐的情感上要更加欢快,速度和力度上的运用会更加明快些。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字的结构,又称白布,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书法贵乎抒情的观点:“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法在表现情感时是有选择的,即通过不同的书体、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书法和音乐一样,是通过线条、节奏来表现情感的。紧凑的节奏常常带来活泼、紧张、急促、兴奋欢乐等不平静的情绪,舒展的节奏常常表现辽阔、平和、优美的情绪和意境。人的情感在时间当中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时间情感中喜悦、伤感、喧闹、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书法艺术之于音乐,最具有可比性的莫过于汉字书体与音乐的音色的对比。楷书是交响乐的正式演奏,中规中矩,严谨完整,特别讲究正式性。行书是轻音乐团或者室内四重奏,行云流水,自由自在,艺术家有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可以即兴发挥。隶书是中国的民乐合奏,温良敦厚,古朴典雅。狂草无疑是摇滚乐,艺术家已经不在乎具体的内容,要的就是一种情绪发泄,酣畅淋漓,一挥而就。篆书是什么?那是独弦琴上的悠扬,漫失在幽暗的历史深处。张旭嗜酒,每大醉做草书,醒来自以为神,不可复得。作《古诗四帖》,线条流转奔放,如群龙飞舞,万马奔腾,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宣泄了作者激荡的情感。欣赏者视之,再平静的心情也会被强烈的鼓荡起来。书法抒发情感的方式同抒发情感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当代书法家李斌权将书法与音乐结合,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表现书法结构,如:《命运交响曲》与《沁园春•雪》,《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所创作的,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这首曲子表达了他与命运所做的斗争,到最后音乐激昂磅礴,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在所表达的坚定意志、顽强斗争和热烈希望的境界与毛泽东以景抒发革命的必胜信心的词作内容在当时的场景中融汇得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无论是书写状态、肢体语言、笔触长短、墨色枯湿,斌权先生的全部表达都是激昂而洒脱的,作品的整体空间感和结字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其独特的成就方式,使笔墨和情感语言负载了一种精神蕴含,带有了多重生命力度。

二、音乐与书法的抽象表现

音乐艺术具有非具象性,或某种程度的抽象性。主要呈现为一种线条的形式,流动的线性形式,因而不同于空间意象。而音乐的本质特性,就在于它的非具象性、抽象性,乐曲音系组合成的流动的线的形式。带着这一理论,我们看到同样作为一种抽象艺术的书法,一方面在表现上具有非现实特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他更有效地放弃客观实在的约束,在精神的深层次上驰骋翱翔。而另一方面这极大的宽泛性又使它们在形式与技巧上有着要求极高的规范。在不确定中寻求一种更高的确定,在确定种反射出一切纷繁的现象,使书法艺术自身得到升华和超越。作为视觉艺术,书法是可视的。从书法的外观形式出发,书法艺术的抽象性是最明确的特征。书法不尊重自然万物之形,在书法艺术作品中,我们无法从自然界中找到原型。由于重视时间推移的心理节律表现,书法创作具有抽象性。书法中书写的墨线和分行布白,不仅使欣赏者可窥见书家创作时线条的交错搭配和运行节奏,而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知的体验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和书法的共同表现都在于表现,音乐是通过乐曲组成的节奏、旋律,犹如构成音乐的基石。书法则是由点、线等基石表现出书法。可以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书法。

三、结语

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还有力和曲式等要素构成了音乐的各种风格,如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英伦摇滚等等。在书法中,从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篆书等书体的探究,也构成了各种风格,有典雅大方的、狂傲不羁的、中规中矩的以及现代创新的。音乐和书法的各种风格结合使两种看似不同领域的形式融合,音乐中有书法,书法中有音乐,两者之间互相体现与渗透。音乐旋律之于书法文字信息,音乐音色之于书写字体,构成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对比。同样的音乐旋律,可以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样的一段文字,可以使用不同的书体来表现。当然,艺术创作的形式总要追求艺术表达的内容统一与和谐。

篇2: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音乐美学随着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丰富音乐发展及音乐发展形势的思想言论。音乐表演艺术属于一个创造性和独立性的表现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时代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娴熟技巧和独特个性,具体体现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创造激情和审美意识。所以,音乐美学对演奏者的音乐表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

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保持音乐表演的原创性

创作音乐作品时,创作者必须注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因为音乐表演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音乐作品中潜在的真实创作背景,在这个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现,潜藏着创作者的真实感情及思想理念。所以,音乐表演中必须遵循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用音乐真实的还原作者心底的真实感受及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音乐的灵魂,体现不同音乐的灵魂美及个性美。

(三)促进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的协调

诸多的音乐家都会把新时代的思想与表演相互结合,将时代性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来,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通过音乐作品真实的反应时代的气息和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成功作品。如果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表演者融入新时代的音乐美学,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时代与历史。所以,音乐美学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很好的促进新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四)保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表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历史释义要求创作者要回到不同的历史年代,搜寻不同时代的思想及时代潮流,在作品创作的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下去追寻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思想,深刻感受音乐作品后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将先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观念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音乐表演者需要站在现代舞台上利用各种动作美来释义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的表演中换发出崭新的光芒,并为音乐作品表演者开拓出宽阔的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对当代音乐美学研究做出了肯定。

四、结语

篇3: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一、音乐文化表述形式的变化

音乐文化是某一民族群体与音乐相联系的各个方面, 概括起来包括四个部分:观念、音乐的社会组织, 音乐的曲库, 音乐的物质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或音乐信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积累, 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述形式, 它们的存在常常是以文字、音符、图像、声音、视频等不同类型来表现的, 但这往往是单一形式, 而网络音乐文化表述体现出的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形式, 同时, 不同的音乐文化通过互联网, 实现了音乐资源的全球共享, 从而使网络音乐文化的表述又体现出高度集中的特性。

二、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中, 文字和音符需依靠书籍的出版发行, 声音和影像靠磁带, 数字化的C D、V C D、D V D等载体的发行, 其传播受到地域, 时间和容量上的限制, 并且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规模生产的支持, 而网络的传播是一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 它没有上述的限制, 它的传播范围是以全球来计算的, 网络延伸到哪里, 它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就可以传播到哪里, 任何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可以利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即时发布, 提供全球范围的人们同时阅览, 因此网络的存在使音乐文化的传播打破种种限制,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 音乐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网络的技术和它带来的便捷性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当中, 而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 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民族和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的交流, 从而使全球音乐文化呈现出极其开放性的特征, 为它们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这些特性能为现今的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什么呢?它在未来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将会承担怎样的角色呢?

1、在多元化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共识, 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文化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援曾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憾, 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 似乎技术炼好了就懂了艺术”, 技术不等于艺术, 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播多少艺术技能, 而是要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 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因此, 我们对于音乐教育应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 而这种音乐文化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文化教育, 它应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音乐艺术教育新的潮流和方向, 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方向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音乐教育家沃克就曾指出:“对于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和多种文化的学生来说, 以音响合成器等设备和联系全球信息的网络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数码技术是新教学法进一步的唯一途径”, 由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音乐文化新的表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 实现各种数字化音乐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 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以及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 使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文化及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教育变得丰富而简便快捷。

2、消除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建立将使封闭在某一空间内的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和虚拟的形式, 这不仅仅可以在远程教育中使用, 如学生不必在一个教室集中听课, 课堂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在网络中提取, 便于学生的反复研究, 授课内容和作业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探讨, 采用更灵活, 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 甚至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授课, 这一点很适合某些音乐课堂的特点, 另外, 利用网络的共享机制, 也可以使用世界各地的音乐资源和信息从而实现将学校在网络中的无限扩大化。

音乐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 它的提高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上,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网络的存在打破了学校音乐文化与整个社会音乐文化之间存在很多隔阂, 使这两种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产生了很多的沟通, 加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 也可以与对社会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获得很多简接的社会经验。这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缩短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更好地将所学用于社会。

3、展现个人音乐才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

网络及网络音乐文化的发展, 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第二课堂, 由于网络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信息发布和接受越来越方便, 网络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作、交流、出版、发行园地, 人们通过有丰富资源的这样一个平台, 能够进行学习和交换信息, 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得到的东西, 如现在很多有音乐专业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与音乐M I D I制作的课程, 而在网络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网站, 来专门介绍和讲解M I D I音乐的制作, 在音乐的论坛上, 很多人也在无私的奉献着, 将自己的经验、制作成果, 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的陈述, 真的不亚于手把手地教你,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 同时, 网络的存在也给予人们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 很多人的音乐梦想都是在这个奇幻的网络中实现的, 如 (杨臣刚、雪村等人) 这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音乐艺术教育的程度, 网络在这一点上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进程, 同时, 由网络的发展和延伸产生出很多职业。如网络影视音乐制作, Flash动画音乐制作, 手机音乐制作, 以及网络音乐教育等, 这对于缓解目前我国学校, 音乐教育因扩招而常来的就业压力, 增加学生择业的范围, 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网络音乐文化正在影响着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为音乐艺术的教育者和接受者都应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主动融入新的网络时代中去, 我相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音乐文化的丰富, 必定会为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要: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篇4: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 笛子 艺术发展

从古至今,笛子都是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的音色婉转而悠长,更因为它是我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仅有很多的文化底蕴。由于笛子的音色具有较强的表现能力,使得笛子在我国传统乐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次传统乐器演奏时基本都处于领头位置。

一、笛子的地域划分及其风格特点

从总体来说,笛子音乐的地域划分分为两大类,即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而造成这种划分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心理的不同,由于南方的地理条件,南方人较为温婉,所以较为喜欢温柔细腻的乐曲,而北方人因为身处的地理条件,开阔的视野以及利落的性格,则更喜欢粗犷豪迈的曲风,这就是笛子南音和北音的有很大区别的根本原因。

随着南北文化的不断交流,我国的笛子文化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笛子南音与北音的融合交流使得笛子的艺术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我国的音乐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南北音乐各有其不同的评说“北曲以道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不相同,南曲委婉清扬,北曲硬梃直截。”南北音乐文化审美差异的产生在地域不同的影响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下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民间音乐与笛子流派之间的关系

由于民间音乐的形成多是由民间戏曲、说唱、歌舞等音乐组成的,所以,根据不同的演奏风格以及演奏形式,就将笛子的乐音划分成了很多的流派。从总体来说,笛子的流派分为两类,即南派和北派。流派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情感、地域特色以及生存空间都会影响到流派的划分,但是由于南北的生活差异较大,故而,流派的划分虽然有很多,但是总体的划分就两个,即南派和北派。

从笛子艺术上说,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是有着深厚影响的。笛子在技巧上的润饰手法都是传统的模仿声腔来做出形象的音乐表情。而现在很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模仿戏曲的声腔,所以润饰手法也与戏曲声腔有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

三、南方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影响

昆曲是对南派笛子艺术影响较为深厚的乐曲之一,曲笛就像是昆曲的灵魂一样,在竹笛的旋律带领下所有的伴奏乐器演奏随之起伏,笛随腔走,撑起昆曲的音乐世界。无论是昆曲,还是江南丝竹,其曲风都较为婉转细腻、秀丽典雅,即使偶有棱角,但相对起来还是较为柔和的,因此,他们的曲风能够很好的凸显出南方的地域特点,即细雨楼阁、小桥流水、清丽典雅的特点,当然这也与南方人们的性格特点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演奏技巧方面,江南丝竹与昆曲中的笛子的演奏技巧也是十分相似的。

笛子乐曲的表现风格离不开人员的演奏,以陆春龄演奏大師为例,由于其受南派的影响较深,所以,陆春龄大师所演奏的风格也多是以江南丝竹以及昆曲为主,其创作的曲目也多是以南派为主,如《小放牛》《鹧鸪飞》《中花六板》等作品,都充满了南国风情。除了陆春龄大师以外,赵松庭先生也是南派较为有代表性的人员之一,赵松庭先生不仅是民族音乐家以及笛子演奏家,他还是著名的民间音乐创作家以及教育家,他不仅编写了有关竹笛的演奏技巧、理论研究等系列丛书,还对笛子的乐器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整个民族乐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追寻赵松庭创作的源头以及文化资源的地点,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他的笛子曲目创作的灵感大多是源自于戏曲,因此,对于笛子学习,除了可以通过技巧性的练习外,还可以通过民间戏曲音乐来进行学习,以实际的运用来掌握笛子的曲风,这对笛子的艺术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北方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影响

北方笛子曲目的特点都较为豪迈大气,以二人台为例,二人台是北方民间音乐中的小戏剧种,主要是以民歌坐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而冯子存就是这个小戏剧种中笛子的演奏大师,由于其在进行笛子的练习时,多是在顶风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因此,圈内的人都戏称他是“吹破天”,由于冯子存对二人台的音乐、蒙古的民歌以及山西梆子的了解比较深,因此他对这几种乐曲具有较深的感情,故而,冯子存在表演北派笛子的曲目时,多是以欢乐奔放、热情豪迈、激情四射的特点进行演奏,而北派笛子的曲目也因为冯子存先生的创作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河北吹歌源于我国的传统吹打乐的一种音乐形式,伴奏以吹管乐为主。刘管乐先生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吹歌之乡,因此,其梆笛作品艺术深受“老调梆子”“鼓吹乐”的影响,在融汇各家笛艺后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荫中鸟》《卖菜》等乐曲因为其洒脱粗狂、节奏多样深受大家的喜爱。

五、结语

综合全文的叙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笛子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其艺术的发展与地域的划分有着很大的联系,从笛子音乐的曲风来看,北方的笛子音乐较为粗犷豪迈,而南方的笛子音乐较为小意柔情,再加上民间音乐多源自民歌、戏曲、歌舞等演奏,这就使得笛子的音乐具有了流派,因此可以说,民间音乐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笛子艺术的发展,并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林育.论中国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2年.

[2]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梁忠祥.新中国竹笛演奏技术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

篇5: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内容摘要】文章就犹太音乐家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当时的地域文化特征、音乐学校办学规模、犹太钢琴家的艺术造诣、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体系,以及各文艺团体和钢琴大师的音乐会进行梳理与记述,揭示犹太钢琴家对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犹太钢琴家 钢琴艺术 办学规模 艺术造诣 诠释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者的屠杀之下,犹太人颠沛流离,背井离乡,逃亡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多国家都成为了犹太人再次安家立业的聚居地。令人钦佩的是,弱小而又伟大的犹太民族在近2000年的流亡历史中,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等民族一样被同化消失。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放弃了语言却保留了自己的文字――希伯来语,让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得以传承延续。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愈发顽强与生生不息。

我国曾经是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与其他国家不同,在我国堪称幅员辽阔的疆土上所呈现的多民族聚集的特点,对于外来民族并不排斥与歧视。所以在当时不需要入境签证的上海、拥有浓郁欧陆色彩的国际化都市哈尔滨、联结亚欧大陆的水陆交通枢纽的天津港等地,迅速成为犹太民族在中国的最大聚居地。这种状况促进了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追溯中国钢琴艺术的历史,如果从1927年由中国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专”开始算起,至今也不过百年的历史。但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在我国有着数量可观的世界级钢琴大师,有着与世界接轨又兼具自身科学特点的钢琴教学体系。诚然,这些成绩是老一辈钢琴教育家刻苦钻研、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结果。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寄居在我国的犹太籍钢琴家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可以说,众多的犹太籍钢琴家也是中国钢琴艺术中的奠基人,是他们在寻求安定生活的同时为我们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钢琴家,如丁善德、吴乐懿、范继森、李翠贞、易开基等。这些避难的犹太籍音乐家有组织地创办乐团,创立专业音乐学校,定期举行经典作品音乐会,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音乐素养、科学严谨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当时的中国音乐人迅速具有了与国际接轨的钢琴技能和音乐鉴赏力。

一、犹太音乐家在上海

二战期间,大批犹太人涌入中国。从1933年到1941年,近三万德、奥、意犹太难民来到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当时的上海音乐界,拥有两所足以代表这座城市整体音乐文化水平的音乐团体,分别为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院校――上海国立音专和整体规模与专业水准被誉为“远东第一”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

作为与国际接轨的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专的师资力量尤为雄厚。大批各国的音乐家都曾在那里执教。在他们当中值得一提的是,音专钢琴系的教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犹太钢琴家。这些人为中国培养第一批钢琴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国立音专并留校任教的俄籍犹太钢琴家阿达?勃朗斯坦夫人,亨利?马克林斯基,德籍作曲家、钢琴家沃尔夫冈?弗兰克尔,钢琴家卫登堡等。阿达?勃朗斯坦夫人培养出了我国最早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傅聪。她还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多次合作钢琴音乐会,包括圣桑、弗朗克、肖邦、贝多芬、格里格等大师的经典钢琴作品频频上演。1948年,她与教授周广仁合开的双钢琴音乐会曾经轰动一时;教授亨利?马克林斯基把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格林卡的传世之作《伊万?苏萨宁》介绍到上海;教授沃尔夫冈?弗兰克尔无论是作曲还是钢琴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经由他培养的丁善德、瞿希贤、桑桐、汤正方等中国学生都成为了我国作曲界与钢琴界的中流砥柱。

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中,一些犹太音乐家既司职工部局交响乐队演奏员,又兼任国立音专的教师。令人钦佩的是,除了专职的钢琴家外,很多乐手在各自专业上造诣非凡的同时,又弹得一手好钢琴。他们当中最为著名的是犹太籍小提琴家、钢琴家卫登堡。他在国立音专的中国弟子有钢琴家范继森、杨体烈、李名强等。教学之余,他还以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随着上海钢琴文化逐渐萌芽,许多当时世界级的钢琴家也纷纷来此举办音乐会。高水平的商业演出为钢琴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部局交响乐队也在与世界级大师的合作中逐渐成熟起来。历数商演中的知名钢琴家,犹太籍人士随处可见。例如,常与工部局交响乐队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秦格尔;举办过两场贝多芬与肖邦作品独奏会的波兰钢琴家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俄国钢琴家本诺?莫伊谢耶维奇;波兰钢琴家阿尔图?鲁宾斯坦和伊格纳茨?弗里德曼;还有曾在俄国彼德堡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的查哈罗夫,以及钢琴家拉查雷夫、皮利毕可华、欧萨可夫、柯斯特维支、吕维钿夫人等都曾来华演出。这些犹太籍钢琴家有的长期居留上海,有的只是暂住此地。但正是他们,把国际化的音乐教育体系与世界级的高水平演出带到了上海,与我国的钢琴界前辈们共同缔造了我国第一批钢琴专业人士与数量可观的钢琴文化爱好者群体,初步形成了钢琴艺术的文化圈。

二、犹太音乐家在哈尔滨

哈尔滨是历史音乐名城,以其独特的域外文化与本土风格有机结合的艺术底蕴而闻名于世。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两年一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中国三大音乐会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暗藏10万中俄两国劳工血泪史的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和东欧反犹主义的大行其道,逾两万俄籍犹太人流亡东迁来到这座城市。

大批犹太人的涌入,为哈尔滨注入了欧洲的经济贸易与文化色彩。犹太籍俄侨的艺术文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哈尔滨深深扎根,为哈尔滨成为音乐名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当时犹太籍钢琴家有两位领袖级的人物,他们代表着当时哈尔滨钢琴界的最高水平。一位是被誉为天才钢琴家的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校长格尔施戈琳娜。她1925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1933年又到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在意大利皇家音乐学院大赛中获“钢琴大师”称号。1936年返回哈尔滨担任音乐学校校长。从1921年到1941年,历经二十载,学校累计培养了2000余名学生,举办了百余场的钢琴音乐会。同时,她在中央大街120号也开办了私立钢琴学校。前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郑曙星,我国台湾知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逢静良就是在她的教授下成长起来的。

另一位是著名小提琴家戈里德施京的夫人钢琴家迪龙。迪龙是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夫妇俩在炮队街(现通江街朝鲜族第二中学校西北角)开办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学校主要教授五线谱并以介绍古典乐派作曲家及其作品为主,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的音乐经典作品,同时也介绍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音乐表现形式。“乐器之王”钢琴恰恰是最能直观地表现这些知识体系的传播媒体。学校的20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的专业都是钢琴。以迪龙为首的众多犹太籍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国外教学的先进经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一批批的钢琴学子从幼年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练就了与世界接轨的过硬技术。在当时的大多数中小学也纷纷效仿他们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使钢琴文化在哈尔滨得以推广和普及。

但是在二战期间,犹太人在哈尔滨并没有安逸多久,“犹太钢琴家西蒙?加斯普绑架案”迫使大部分犹太人重新迈出了逃亡的脚步。而这一事件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批犹太籍人士胆战心惊,陆续选择离开这座城市,开始他们新的逃亡生涯。

三、犹太音乐家在天津

据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的《犹太年鉴》记载,当时在天津居留的犹太人达到3500人以上。许多的犹太音乐家曾在那里开办学校和组织演出活动。其中位于台道福康里七号的犹太女钢琴家奥珂开办的钢琴学校较为知名。虽然奥珂的学校在规模上并不是很大,但其教学的方法与理念却丝毫不逊色于上海与哈尔滨的专业音乐院校。学校秉承不拘一格的教学理念,力求因材施教,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其自律性,着重挖掘潜力。并不提倡完全依靠苦练,力求使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作品上,首先要求忠实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把对曲目的音乐形式、内容、思想以及情绪的训练作为重点,配合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全面诠释作品。而且,在对专业学习的进程上,十分注重强调基础性训练,把曲目程度安排得循序渐进。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钢琴学校的教师,趋于速成和功利性的目的,屡屡出现学生还没弹过《练习曲》,却去弹《奏鸣曲》《乐曲》的情况,使得好多专业上极具天赋的学生被揠苗助长。

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在这块文艺沃土上,可谓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天津时调、天津快板都是久负盛名,如雷贯耳。而且令人惊叹的是,天津人对艺术的鉴赏力方面尤为突出。也许是因为天津独有的“市井文化”,让普通的大众在面对由其他地域流入当地的文化非但毫不排斥,而且还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使这些异乡文化迅速地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于钢琴,这种在当时属于新兴的西洋乐器,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表现出强烈关注和广泛认同。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在业余时间以私人身份从事教学活动的犹太钢琴家如鱼得水,大展拳脚。他们对于当地钢琴文化的促进与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天津的钢琴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20世纪上半叶的特殊历史原因,犹太的钢琴家们以自身高超的艺术造诣,严谨科学的教学体系,高度的责任心,使中国的音乐人才汲取到了充足醇正的艺术养分,堪称我国钢琴文化的奠基人,为中国的钢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影响深远。同时,他们也为我国引进了大量西方世界的经典作品,使中国的音乐人才开始接触并学习有别于五声调式的作品,使西方的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的艺术结构有机结合,并在教学理念上使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与西式教育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C760029。原标题为《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许步曾.犹太音乐家在上海[J].音乐艺术,1991(3).[2]刘学清,刘欣欣.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潘光,王健.犹太人与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4]胡雪丽.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活动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9(4).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篇6: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关键字:当时 历史 考证 时间表 每年 乐舞 艺术 舞蹈 表演 形式 发展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欣赏课程学习,我对舞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而说到舞蹈,就不得提起芭蕾,芭蕾舞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芭蕾”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llare”(跳舞)。芭蕾艺术是从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贵族余兴戏剧演出脱胎而来,形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十九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创造了女演员以足尖立地跳舞的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学派,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同风格的古典芭蕾和著名的芭蕾作品。当现在再次欣赏芭蕾舞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芭蕾舞,它的柔美和街舞的剧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谈到芭蕾舞,不得不想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其中,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这位他们接下来的相知、相恋埋下了伏笔。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四曲是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让很多观众每每想起《天鹅湖》,脑海中总有这四只小天鹅唯美的动作。无论是什么种类的舞蹈,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才知道之前所谓的对舞蹈的“欣赏”并不是真正地欣赏。以往对舞蹈的欣赏只停在对舞者的外貌和高难度动作的观赏,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渐渐能欣赏到一个舞蹈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所表现的意境。就如同一个孩子,在他不认识文字之时,他从图画书上读到是画面上的字,当他认识字后,他从那本书上读到的是那些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故事。现在再去欣赏一部舞蹈的时候,开始对它表现的内容以及感情做更多的思考舞蹈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的一门表演艺术,舞蹈艺术欣赏则 是以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为主要欣赏对象,鉴赏者通过欣赏作品中所展示的人体动态美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既适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又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的自身美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们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舞蹈艺术一定的了解,虽说有些肤浅,但我们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使自己对舞蹈艺象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争取早日成为拥有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的大学生。参考文献:

[1]裘柳钦:《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篇7: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从具体与抽象这一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哲学的视角审视音乐中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提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

关 键 词:音乐 具象 抽象

音乐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无形存在的事物。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的发展进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群的思想理念。笔者将主要从音乐的整体含义上阐述音乐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和抽象的音乐因素。

一、具象与抽象的内涵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抽象艺术是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提炼或重组,使之简约;二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的内容;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后者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领域里,以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就可分为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与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具象艺术(figural 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的特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实,其他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等。

马克思指出,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恩格斯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样,一包含于多之中……具体是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组成的统一体。所以说,抽象源于同一,具体源于对立。抽象拥有量,具体拥有质。抽象是基本的宏观的`范畴,具体是指特殊的微观的范畴。抽象是具体的本质,具体是抽象的现象,两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不可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不存在具体脱离抽象这个问题。因为抽象是外加于具体的,先有具体,然后才有抽象。音乐中处理和分析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音乐研究和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笔者从音乐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进行分析。

二、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的描述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又可描述为,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的一种类型。那么具体的阐述音乐,它应该是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四大基本要素组成的一种事物。当音乐经过具体概括和抽象描述后,我们结合两者共同研究音乐,音乐变得更加清晰透彻。

1.音乐要素的抽象

旋律总能给人喜悦、积极向上、光明、胜利、忧伤、哀愁、苦闷、失望等情绪,这种感觉是无形的,令人无法触摸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给人审美音乐的最直接的武器,它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无与伦比的。节奏是音乐的核心。通过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不同的音乐作品运用不同的节奏,常常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宽广的节奏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因此在许多颂歌性的作品中常用到;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故,我们在电影音乐中也常可听到快速频繁的密集节奏很好地烘托出画面上的紧张气氛;此外,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受,自由的节奏却令人顿感舒展开阔等。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风格的体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音色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人声的音色可以说是最美而最富有表现力的音色了。男高音色彩明朗、辉煌,充满无穷的魅力;女高音则明亮、华丽、优美;男中音深沉、雄浑,富有力量;女中音柔美、宽厚。这些声部的特有色彩常就赋予了音乐作品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如,男高音的演唱使作品更具英雄气概,女高音演唱更显秀丽婉转。在器乐作品中,各种乐器都代表一定的个性和音乐形象。弦乐器的音色连贯、流畅,富有歌唱性,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铜管乐器体现了军人的气质,号角般的力量;木管乐器表现出牧歌般广阔柔和,田园般的气氛。所以,音色的变化组合就成为各类重奏重唱、合奏合唱以及交响乐的重要手段。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充分地运用小提琴独特的音色和交响乐队千变万化的混合音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对忠贞于爱情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和声是烘托主旋律,表现多层次、多结构丰满的主题。这是一种多元素的集中与联合。再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前运用了一连串和声连续进行,立刻就把人们带入悲惨凄切的气氛中,加上弦乐器带弱音器的效果,(转第66页)(接第70页)更让人顿时感受到那种孤独和思乡愁绪。

2.音乐要素的具象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的排列变化构成的一条运动线。单独一个音不能形成音乐,而不同音高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旋律。一首作品的旋律线常被分成若干个乐句,就像说话时的分句一样。构成旋律的一般要素是7个音符(它可被分成12个均等半音),但它们构成的旋律却可能是无限的。节奏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节拍在强拍和弱拍间均匀交替。另外,音的强弱变化和不同音色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对比和变化,可以大大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有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之分。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具有倾向性,因此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内在力度与动力的大小。

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分析音乐的一般要素,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体息息相关,没有具体的描述,无法理解音乐的抽象。没有抽象的概括,无从谈及具体的要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说,音乐的研究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音乐并促进音乐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接受体的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的角度上讲,音乐的接受体是音乐的欣赏主体,欣赏者通过自我感情的凸现与音乐的变化相结合构成了对音乐的整体评价。接受体拥有对音乐的主观评价。音乐的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音乐的价值趋向。从另一角度讲,音乐接受者是音乐的伯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否体现它的真正价值,需要有优秀的接受者。

从具体的角度上讲,接受体就是在音乐以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时,那些存在于音乐周围的具体的事物,是分析和消化音乐基本因素的细胞和生命。人类的听觉神经是不可忽视的接受体。听觉神经细胞就是最基本的接受体。

从具体、抽象两方面看,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接受体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培养更多的音乐伯乐,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结语

在分析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因素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双层次的,是感观和直观的结合。只有在感观与直观、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表象与实质的综合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完全地认清事物的发展。音乐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我们从音乐的基本规律出发,按照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并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陈秀珍.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南平师专学报[J].(3).

[2]刘邢维凯.全面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学[J].(4).

篇8: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在艺术院校,学习不仅围绕着艺术本身的技术、技巧问题,而且还联系到音乐理论的主要问题。音乐理论是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该课程开设至今,在学校、教师、学生等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良好,并培养了一些杰出的艺术人才。但是,近几年来的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欠缺问题较为严重,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中只注重了技术、技巧的学习,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在学习中事倍功半,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当今,作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之一的中国扬琴,已逐渐成为独具个性魅力的世界性民族乐器。初具规模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教材构建,推动着扬琴专业教学的发展。但是,近几年,在扬琴教学中受学生音乐理论欠缺的影响,学生常常会出现视谱能力差、背谱难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视谱与背谱能力、加强学生的视谱和背谱训练是扬琴教师的首要任务,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音乐理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在整个音乐专业的教学中,音乐理论课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对其他音乐专业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二,音乐理论课也会制约其他音乐专业课的学习,并直接影响其他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音乐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乐理是最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

课程包括:音及音高、音律、记谱法、音程、音乐的速度与力度、关于旋律的知识、调式总论、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大调式和小调式及作品中的明确法、和弦、节奏与节拍、转调及交替调式、调式半音与半音阶、移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为学好相关课程和后续课程打基础的。它不仅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支持,而且也为声乐、器乐等表演课提供技术支持和思想基础。

(二)、视唱练耳是培养和训练一个人基本音乐素养的基础课程。视唱和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的两大部分。

所谓“视唱”,即看谱就唱。它要求学习者熟练掌握五线谱及各种高、中、低谱号,认识各种升、降记号,判断各种调式与调性,并能区分不同音之间音高,及不同音符所代表的长短时值等。

练耳是听觉的训练,大致可分为单音的听辨、连续单音听辨、单个音程、和声音程连接、单个和弦、和弦连接、节奏的听辨以及旋律听写等方面。听觉的训练通常是对弹奏出来的音进行听辨,训练孩子靠听觉分辨音程、和弦、节奏,并能用五线谱把听到的音或曲调准确地记录下来,还要能够听辨和弦,分析和弦的性质、功能,相应地能构唱音程与和弦等。

在艺术院校,学习不仅围绕着艺术本身的技术、技巧问题,而且还联系到音乐理论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往往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在学习艺术技术、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音乐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音乐理论课程。

音乐理论来源于音乐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直接体现。在乐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实践活动处处都应有所体现,用音乐实践来鉴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把书本知识拓宽,拓深到最大限度,并要求学生把所学理论准确地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

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即是乐理知识。因此,在对乐理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中,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传授数学知识一样把乐理知识机械地塞给学生,而是应该更多地结合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如:在讲解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不同时,我们可结合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来欣赏、学习,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来感受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不同(大调式的明亮和小调式的暗淡柔和)。通过这种非机械讲解式的音乐体验教学,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色彩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针对枯燥、难理解的转调知识,学习者学习较为困难。但是,转调在听觉上却是非常明显。因此,在学习转调知识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倾听,判断出在什么地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了转调。这种转调的感性体验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听觉游戏。

在扬琴教学中,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有选择的练习是学习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初学者可通过学习可以对乐理展开了解,在学习的基础上得以致用;可以掌握到试唱练耳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学习对今后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将视唱作为听音的基础,就是先通过视唱来熟悉音乐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音程与和弦的构唱、节奏与旋律的视唱等,进而促进听音方面的提高。这是由表及里的学习方法。反之亦可。即先通过对各种音乐素材的熟悉,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促进视唱方面的要求。

此外,在艺术院校扬琴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奏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未来胜任教学辅导的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除了对学生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之外,还需在将来“怎样教”的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总之,针对艺术学院教学,为提高音乐理论的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希望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为现代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及专门人才,确保在新世纪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摘要:在艺术院校, 音乐理论是学生必修的课程, 包括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围绕音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音乐理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音乐理论,扬琴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乐理教材编排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2008.8.

篇9:论巴洛克音乐对双簧管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 双簧管艺术 影响

双簧管演奏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表演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音色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度诠释,特别是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一种外在表达。在双簧管演奏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现阶段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巴洛克时期是双簧管艺术发展的第一高峰。为了使得双簧艺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更好的发展,要对其在巴洛克时期的发展做到了解和掌握。

一、巴洛克音乐概述

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175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巴洛克音乐起源于意大利,但是却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巴洛克音乐的旋律极其具有表现力,通常追求雄伟宏大的规模以及辉煌庄重的效果;而且,巴洛克音乐的节奏感较强,比较注重曲调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所持续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是却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架起了古典与现实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双簧管艺术的地位得以上升,巴洛克时期是双簧管艺术走向辉煌的基础。

二、巴洛克音乐对双簧管艺术的影响

(一)巴洛克双簧管的形成

肖姆管是在1597年中出现的第一种木质双簧管,在歌剧《达芙妮》中第一次被实际应用;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式的法国双簧管,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其孔口较窄,摒弃了传统的碗状嘴子的形式,实现了用双唇含住哨子进行吹奏的方式,并被逐渐推广到了其他国家。在17-18世纪的时间之内,经过研制,法式双簧管逐渐发展成为两键和三键的样式,标志着巴洛克双簧管的正式形成。在1675年,双簧管演奏出现在芭蕾舞《能治病的爱情》配乐乐队当中,并逐渐成为管乐器中的主要力量。

(二)巴洛克双簧管艺术的早期发展

在巴洛克时期当中,器乐的演奏题材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包括教堂协奏曲、奏鸣曲等。巴洛克双簧管艺术早期发展的代表人物有维瓦尔第和泰勒曼。在泰勒曼所创作的双簧管作品中,通过使用三支双簧管的形式来达到音乐作品效果丰满的目的,例如在其创作的大量协奏曲中,就采用了3长笛+柔音双簧管+维奥拉达甘巴和大管+2双簧管的形式。而在维瓦尔第所创作的12首双簧管协奏曲和奏鸣曲中,则采用了拨弦古钢琴和双簧管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具有节奏鲜明、音型生动的特点。例如:在《a调双簧管协奏曲》中,体现了音与音之间的快速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奏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巴洛克双簧管艺术的创作顶峰

巴洛克时期双簧管艺术发轫至创作顶峰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亨德尔,其共创作了6首协奏曲和12首双簧管奏鸣曲,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皇家焰火音乐》《水上音乐》以及清唱剧《弥赛亚》等,对双簧管的运用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皇家焰火音乐》作品中,使用了24支双簧管、3个定音鼓、9把圆号、12个大管以及9把小号,使得管乐器的应用数量超过了对弦乐器的使用,把双簧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在这一时期的双簧管作品演奏当中,对曲调的优美性进行了重点阐释,一方面追求巨人般的恢弘感觉,另一方面又追求曲调演绎的亲切感。这一时期的巴洛克双簧管艺术,对于演奏者的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演绎阿尔比诺尼的《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的时候,在第9-12小节和第16-19小节当中,前者是注重“强演奏”,后者则是注重“弱演奏”,从而避免出现曲调单一的问题,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四)双簧管艺术的现代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双簧管演奏艺术也随之进入到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就是双簧管乐器实际性能的提高。现阶段,双簧管的指键体系主要分为维也纳朱利格型双簧管和法式双簧管两大类别,其中法式双簧管按照其泛音键的布局又可以分为全自动型双簧管和半自动型双簧管两种;而维也纳朱利格型双簧管主要应用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当中。现代双簧管艺术的发展,使得演奏者能够对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进行更为精湛的诠释,特别是其在音色和音准方面的独有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双簧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藝术价值。双簧管艺术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仍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卫东,鲁冠恒.“巴洛克音乐”对双簧管艺术的影响[J].演绎科技,2011,(01).

[2]马春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化特色[J].戏剧之家,2015,(09).

[3]孙刚平.亨德尔双簧管作品《g小调协奏曲》中的巴洛克风情[J].黄河之声,2012,(05).

篇10:论书法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部分的内容,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两个创新”工作下一篇:开不了专票的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