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美司法制度比较

2024-04-20

英法美司法制度比较(通用6篇)

篇1:英法美司法制度比较

摘要:现在的议会脱胎于中古封建时期的等级会议(Estates-General,Etat-generaux)。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议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反映。本文从英法议会制度的起源、发展、职能等方面对英国和法国的议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议会制度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

关键词:议会制度

两院制

职能

中国人大制度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议会的前身是等级会议,由国王不定期召开,由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不同等级的代表组成。“在英国,当国王召集平民代表开会时,御前会议就改称为议事会议(a Council in Parliament),仍由国王主持。不过实际上贵族和平民是分开开会的,所以英国议会由贵族和平民组成。当法国爆发革命时,第三等级即市民代表单独开会,自称“国民议会”。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镇压了国王、王后、大贵族、大主教,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这就是历史上雅各宾党专政(Jacobin Dictatorship)。”【①】后来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而法国则实行的是一个兼有议会制性质的半议会半总统制。因此,在同是实行议会制度的英国和法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等原因,议会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英、法议会的起源、发展

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削弱国王的权力,利用封建等级会议与封建王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等级会议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议会,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的第一部“宪法”。继位的亨利三世(1216—1272)继续与贵族对抗,但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于1256年召集了由贵族、主教、骑士、城市代表组成的等级会议,这便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随之,爱德华一世(1272—1307)统治时,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了统一阶层的联合,同时议会也逐渐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士、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会,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这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间统治阶层的联盟至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时才开始出现裂痕。

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 规定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议员要经自由选举产生,议会应定期开会讨论立法、税收等问题,从而确立了 “议会至上” 的资本主义议会制原则。1701年颁布的 《王位继承法》,进一步明确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享有立法、财政、决定王位继承等重大权力,这就使两院制议会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最终确立。

议会在英国产生后,随之传播到美国和法国。法国的两院制也是由封建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在1302 年法国召开了第一次由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组成的封建等级会议,通过此三级会议,国王加强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以后时断时续,等级会议的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的意愿。在召开等级会议时,三个等级各组、院,分别召开,因而法国的封建等级会议是三院制。在1789年法国

大革命时,市民代表与王权发生冲突,退出等级会议自行集会,称为国民议会。自1795 年以来,法国议会一直实行两院制。1958年6月1日刚上任不满48小时的戴高乐政府就制定了一部新的宪法,并将其付诸公民投票,整部宪法旨在使整个国家运作变得赋有效率并重新确立了国会的地位,同时结束了以前国会的运作方式。1958 年10月4 日宪法的正式公布生效,标志着一个近乎完美的或可以称之为理性的议会制度的诞生【②】。

二、英、法议会的组成

西方国家议会的组成,大致可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两种主要类型。从地区分布来看,采用一院制的国家大多数是亚、非、拉三大洲战后新独立的国家,而采用两院制的国家则主要是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资本主义民主发展比较充分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可以说,两院制是西方议会制度典型的组成形式。而英、法两国是比较典型的两院制的国家,下面从议会的组成方面对英法两国的议会制度进行比较:

从议员人数和议员代表的利益方面比较。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下院(贫民院)、国王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上院议员是通过贵族世袭、国王册封、贵族内部推选等三种方式产生。由宗教贵族、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审贵族组成,共1000多名议员。下议院议员是由公民普选产生的,有议员635人。按照法律规定,凡满21岁的拥有选举权的人也同时享有被选举权。【③】国王被看成是 “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处于 “临朝而不理政”、“统而不治” 的地位,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法国议会的两院制中的两院是指国民会议和参议院。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每名议员都是从众多选区中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在与总理和两院的议长磋商后有权解散国民议会。参议院议员共416名,由间接选举产生,绝大多数议员从各省、个省级行政区域中产生。

从议员任期方面比较。英国议会上议院共1000多名议员,无任期限制;目前下院一般有议员635人,每届议员任期5年。法国议会两院制中的国民议会的任期是5年;参议院议员的任期是9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这样使参议院具有某种确定性,而且参议院不能被解散。

三、英、法议会两院职权

在西方不同的国家中,议会的法律地位不尽相同。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法国立法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在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关系上,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注重地方分权;在立法权与行政权的横向权力关系上,强调的是总统的行政权,而不注重议会的立法权。但总的看来,西方各国议会两院都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及其他一些重要职权。

第一,立法权。“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④】在立法范围上,在理论上英国是最广的,它可制定一切它希望制定的法律,没有限制。立法是英国议会的第一项职责。所谓议会的至尊地位就是指议会的立法权。此外,英国法律不承认任何人和单位有权推翻或废弃议会所通过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议会是英国 “权力的基础”,英国中央的一切宪政权力皆由选民赋予了议会,然后议会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将司法权授

予法院,而自己直接行使立法权。议会集三权于一身,高于政府和法院。它通过掌握立法权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借助于立法来实现对政府和法院的约束。“法国就普通法律的制定而言,现行宪法虽然规定了‘所有法律均须经议会通过’,但同时又明文规定了议会的立法项目,限制了议会进行立法的范围。现行宪法则规定, 总统不仅可以解散国民议会, 还可以把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决定, 总统在“非常时期”有权根据形势采取必要的措施, 颁布法令, 这些都无需经过国民议会的同意。另外,宪法也为政府反过来制衡议会创造了宪法依据。由于宪法规定,‘政府决定并执行国家的政策’(第20条),‘(总理)保证法律的执行’(第21条),这为政府规章制定权或行政规范权的自主性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⑤】

第二,财政权。财政权又称钱袋权,管理国家的权力,指掌握国家的收支大权,控制和监督政府财政的重要权力。议会的这项职权是通过它对财政法案的审议来实现的。所谓预算案者,其种类甚多,其中数预算案与决算案最为重要。英国的财政预算的财政年度起于当年的4月1日,止于次年的3月31日,;而法国的财政年度和中国的财政年度起止起算是相同的,是同自然年度一样,起于元月1日止于12月31日。【⑥】在英、法两国,财政权往往偏重于下议院。英国议会的历史与争夺控制财政权分不开。议会就是通过掌握财政来控制政府的政策和工作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任何财政提案必须首先向议会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 第二,任何财政议案必须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虽然,“从更实际的意义上说,政府控制着下院”,但议会毕竟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监督政府。法国议会有权决定国家年度总预算,追加预算,以及各项经济建设法案。然而,预算的编制却是由政府负责。在法国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1958),议员提出的财政法案若增加国家开支时,可以在以后剩余的预算里予以补偿。这种补偿的办法在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里是不被容许的,现行宪法第四十条规定,议会议员提出的建议案和修正案,如果通过后其结果将减少国家收入或者将新增或加重国家支出时,则不予接受。这又一次将财政预算的最终决定权给了政府,因为政府可以利用该条来支持其预算案。

第三,监督权。监督政府的权利主要表现为质询权、弹劾权和不信任表决权等。英国是议会内阁制国家,其议会的监督权主要表现是质询权、不信任表决权和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的监督权,其中行政监察专员的监督在法国是没有的。

所谓质询权是指议会或者代表机关成员就行政事务或其他事务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提出质询、询问,要求他们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答复的权力,起源于英国。质询在英国可以分为口头质询和书面质询,在质询中不可含有刺激的词语,不可对英王和王室有实际或可能的影响等内容。书面质询分为附有星标和未附有星标两种,前者由政府口头回答,后者则需要书面答复。一般的质询在两天前提出,对不满政府某项政策及措施的质询需在10天前提出。法国议员提问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质询的方式, 也可以对政府的政策声明开展辩论。但质询只能以议员个人身份提出,不得用决议的形式提出, 并且不进行表决。议员提出问题,有关部长按规定要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⑦】议员提出的问题又分为不可以讨论和可以讨论两类。

不信任表决权,又称倒阁权,是指实行议会内阁制国家的议会对政府(内阁)表示不信任,而导致政府(内阁)总辞职的权力,它是议会监督、控制政府的权力,起源于英国。在英国不信任表决权分为明示不信任和默示不信任两种,其中明示不信任是指议会明确通过不信任案表示对政府的不信任;默示不信任是指议会不公开表示对政府不信任,只是故意通过政府不希望通过的法案,或不通过政府已经通过的法案,以迫使政府主动提出议会是否不信

任政府的质询。法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民议会得通过一项不信任案追究政府的责任。” 如果国民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对政府进行改组获得成功,“总理必须向共和国总统提出政府的辞职”(宪法第五十条)。但是,不信任案的操作程序非常复杂。不信任案必须至少有国民议会十分之一议员的签名方能受理,并且为给政府留有调整政策的机会,在提出48小时后才能进行表决。表决时仅统计对不信任案的赞成票,没有投票的议员则算作政府方面的支持者;不信任案只有获得国民议会全体议员过半数票赞成时才能通过。一旦不信任案经表决通过,内阁必须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下议院,重新举行大选。如果不信任案被否决,签名的议员不得在同一次例会期间提出新的不信任案。有了这么多的限制,所谓议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表决权,实际上很难实现。

四、英、法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建立在分权制衡原则上,两院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分配和相互制约关系。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议会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权力高于政府。这一时期是议会的黄金时代,亦称 “议会至上” 时期。进人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少数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权力成为可能。于是采用削弱议会权力,提高政府地位的方式来加强统治,政府开始操纵议会的活动。出现了议会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下降,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议会仍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政府体制下,议会两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在英国议会内阁制下的两院与政府的关系。英王是 “虚位君主”,名义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政治权力都握在内阁和下议院手中。内阁政府由在下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来组成,对下议院负责。在立法方面,19 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议案由议会提出,20世纪以来,政府提出议案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增加开支和税收等法案只能由政府提出。在财政上,由于政府提出的财政预决算案受议会讨论的程序、技术、时间等限制,一般都能顺利通过,一旦实施,就完全由政府控制,议会无法再过问。在监督方面,政府常以国家安全等借口回避监督。议会对内阁监督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对内阁的“不信任案”,下议院一旦通过 “不信任案”,内阁就应当集体辞职,但内阁也可以提请英王解散议。【⑧】

在法国是一种混合体制下的两院与政府的关系。法国实行的是 “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混合政体。其特点是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政府的地位大大提高,议会的作用明显下降。总统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无须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的倒阁权也受多重限制,使之很难行使。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9年21年中,议会提出的24次不信任案,只有1 次被通过

篇2:英法美司法制度比较

(M01114546

曹菊

11人力资源管理)

德国工会

一、德国工会的组织形式

德国的工会组织,最早以一种手工业协会的形式出现,在长期的劳资斗争中,使工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种全国性和跨各种职业界限的工会联盟,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德国工会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也代表了德国工会的组织形式。德工联分为三级组织,最高层是德国工会联合会,中间层的是产业工会组织和地区工会,德工联目前有16个产业工会组织,最基层的是企业工会组织,这些不同的企业工会组织又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工会。另外,德国的工会组织只是为雇员谋求经济利益的群众性团体,它在政治上应保持中立,独立于党派和教派。

二、德国工会的组织架构

1、德国工会联合会(德国工会联合会)。德国工会联合会是德国工会组织的联合体,主体是由全国八大行业工会联合组成,任期四年,主席团成员13名,由八大行业工会主席和五名德国工会联合会专职人员组成,每四年换届改选,选出新一届德国工会联合会主席及主席团成员,决定德国工会今后的走向。

2、德国地区工会联合会。德国工会联合会在德国境内16个州建立了88个地区工会联合会,这些联合会也是地区工会组织的联合体,主体也是由所在区的8大行业工会联合组成,领导成员的任期与德国工会联合会一致,均为四年。

3、德国行业工会。主要有8大行业工会,分别为:建筑-农业环境工会、矿山/化学/能源工会、教育和科学工会、五金工会、食品和餐饮业工会、警察工会、公共交通工会、服务业联合会工会。其中五金业工会是德国目前最大的产业工会。

三、德国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表现

1、多种渠道协调劳动关系。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工会参与产业劳动政策的制定,代表会员与雇主委员会及其企业资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为会员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援助和就业培训服务,参加企业委员会对企业的管理等等。由于工会能够与进步的社会组织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合作来达成会员的意愿,为会员争取各方面的权益。工会将自身触角渗透到了多个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特别是企业管理领域,充分利用工会在这些领域的代表发言权来维护会员的权益,从而达到协调劳动关系的目的。在议会的议员中有6 0%是工会成员,这些代表利用与党派建立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提议有关工会会员权益的立法。在企业监事会中有工会的代表,工会有专门建立的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会代表发挥作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兼顾到劳动者的利益。

2.集体协商谈判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工会通过行业集体协商谈判就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等问题与企业达成劳动协议,从而尽可能避免采用游行、罢工等激烈的方式维护会员权益,是形成目前德国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员工的工资由行业工会与相应的企业方组织既雇主协会协商确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依照法律规定,德国八大行业工会每年与雇主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有上千个,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德国的企业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了如果企业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不健全,员工可以要求建立或完善集体合同,企业委员会可以依照行业劳动协议,就劳动双方关系、员工工作时间、工资标准及支付方式、休息和休假、职工福利事项制度等与企业协商。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委员会,在维护员工整体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这一问题上,很多企业的劳动时间普遍低于法定的时间要求,休假长于国家的规定,其中,企业委员会的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代表工人利益进行集体谈判。德国的集体谈判方式主要由两大部分谈判方式互补而成。第一部分全国层次的多雇主谈判。全国性或者行业性的集体谈判所形成的集体协议一般是多雇主协议,它覆盖在某一特定行业或分支行业中具有某一既定特征的所有雇员。第二部分是组织层次上的单一雇主谈判。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某一特定类型的所有雇员,与其雇主进行的集体谈判。它包括企业(公司)层次的、工厂或分工厂层次的,以及与奖金报酬计划及工作安排有关的部门或车间的集体谈判。德国工会联合会联合会本身不缔结集体合同,它主要为成员机构担负协调和代表功能,研究谈判策略,为行业谈判提供资料和专家指导,为集体谈判中的必要罢工筹集资金。真正的集体谈判主要是基于产业工会和雇主联盟之间谈判,谈判的内容包括:工资、工作条件等,并决定地区级别的罢工和停工。德国传统上的集体谈判主要采取地区性的行业集体谈判。地区性集体谈判由工会官员和雇主联合会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后,先在谈判地区实行,然后再小心的推广到具有相同行业或部门的地区。

4、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形成优胜劣汰的结果,成功者是少数人;其他的社会成员(如社会边缘人员、长期失业者等)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德国工会联合会必须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严重的社会分化,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5、共同决策机制。德国工会联合会应当积极参与企业决策,扩大工会对企业发展策略、集体合同政策、社会改革计划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目前德国经济萧条和失业者剧增的条件下, 德国工会联合会应当与企业、政府积极合作,探讨解决失业问题的现实方案,努力改善德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6、组织文化。现代德国经济发展要求德国工会联合会改变传统的工会运作方式,营造更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组织文化,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程度,广泛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改善德国工会联合会的运作效率。其二,调整工会组织的工作方式。关注小公司就业者、服务部门职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劳动者群体的社会需求,积极拓展工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其三,保证工会成员的稳定性。通过地区分支组织的工作改进来防止现有工会成员流失;通过设置新项目来吸引新会员;为新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

7、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德国工会联合会应当更加注重工会组织的国际合作,强调工会组织行动的全球协调性,降低劳动者在不同地区流动的负面影响。值得提出的是, 德国工会联合会的“国际经济政策”工作团队提出了“全球化工会模式”,加强世界各国工会组织的合作交流。

四、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措施及特点

(一)主要手段措施

1.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促进了劳资关系和谐稳定

除民法典对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了原则性规定外,德国还制订了70多部全国性法律、法规,来规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均以劳动法规作为行为准则,而德国公民强烈的守法意识也为劳资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劳动法》、《集体合同法》、《德国劳动法院法》、《德国解雇保护法》、《德国企业组织法》和《德国雇员参与决策法》等,这些法律中对雇主和雇员的权利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民主参与方面,制订《煤钢行业参与决定法》、《企业组织法》、《参与决定法》等法律,确保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这些法律适用于所有在德经营的公司,为协调劳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2.依靠行业工会进行的劳资谈判具有独特的优势

19世纪以前,工人与雇主之间依靠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工人个体与企业双方力量上的差异,势必影响工人的利益。19世纪后,特别是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壮大力量,有组织地与雇主进行谈判,此时工会应运而生,并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表,在与雇主谈判时以一个整体的力量出现,为工人争取更大的权益,至此就有了工会与企业的谈判,可以说劳资谈判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现如今德国主要为行业工会同雇主组织之间的劳资谈判模式。德国企业中不设立工会组织,劳资谈判是由行业工会代表雇员,雇主组织代表雇主进行的。劳资谈判是不受国家影响的。通常的程序是:工会方面首先组织研究机构和各行业工会认真研究经济发展情况和本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包括通货膨胀率、就业形势、利润和收入分配、企业投资和具体经营情况等,制定出一个包含最低要求和谈判策略在内的最低方案;二是广泛发扬民主,将谈判方案交给企业征求意见,再确定最终的谈判方案。经劳资谈判签订的协议是劳资协议,其基本内容是劳动条件、劳动标准,核心问题是工资,基本上都是对雇主和雇员双方利益的框架性规定。协议文本经双方批准和签字后须报送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备案,才具有法律效力协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和执行。目前全德约有5万种不同的劳资协议。

(二)特点

1、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没有工会的席位,立法中工会不能以合法、独立的身份发表观点和主张,而只能依靠在政党或议会中的会员来代表工人的利益影响立法,而一旦影响不成功,或立法对工人不利,工会将通过组织游行给政府施压。

2、德国工会能为群众办实事,得到广大工人支持。

3、德国工会在维护会员权益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从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制定政策。

4、德国工会培训机构完善并重视专业培训。德国工联把工会培训作为加强工会干部建设的重要手段。

法国工会

一、法国工会组织结构

法国工会由六大全国性工会组织组成。包括法国总工会、法国工人力量总会、法国工人民主联合会、基督教工会联盟、全国教师联合会、高级职员联合会。其中法国总工会是1895年出现的法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工会也是现今全国工会之首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其他无五个工会组织是从法国总工会中分裂细化而来的。

二、法国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表现及手段措施

1、维护职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代表受薪者与雇主进行各方面对话、与雇主共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共同商讨工作安排、假期安排、制定工作时间表、监督企业的工作条件和卫生条件、监督雇主遵守劳工法。他们还与劳工监察署保持联系,随时反映企业的劳工状况,并代表受薪者集体或个人向雇主进行交涉。在企业解雇员工或对员工进行惩处时,他们要到场监督法律是否被遵守,或代表雇员进行交涉。在发生劳资冲突时,工会代表在自己工会的指导下与雇主进行直接交涉,并有权以罢工等手段来对雇主施压。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其技术熟练程度进而提高一般职工的工作能力,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机遇使每个人都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2、促进公平,做到人人平等:

参与或组织大规模有社会诉求的示威、罢工、游行,减少不平等和受排斥的现象

3、把充分就业作为工作目标:

催促企业进行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代表职工与过长工时及不公正不完善的工作条件不 断地进行斗争和争取,成立“全国失业保障委员会”,并在地方设分会以便反应失业者 的要求保证和提高失业救济金,尽力促进并保证职工的再就业

4、参与管理一些大型社会事务机构如社会保险局,拥有对劳工制度、社会福利等重大社会事务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和改革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5、反对经济自由化,主张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主张尊重多样性,取消发展中国家债务,重新估算原材料的价格,在尊重各国 独立和主权、互补歧视、互不干涉内政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国际合作。

三、法国工会的特点

1、力量强大,实际掌握权利丰富。工会之间团结一致互通信息,行业之间具有高度的合作,单个企业的罢工有时会波及到全行业。

2、工会内部生活民主化。工会内部生活的民主化,要求工会干部面向会员为会员办事,向会员负责;多工会的存在,客观上使得工会之间存在竞争。每个工会必须通过维护会员利益的实效来吸引和争取会员,扩大工会的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也在促进着工会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3、工会活动的法制化。法国的工会运动依法运作, 工会严格依法活动,工会的权利通过法律来保障。同时,工会又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劳动法律的丰富和完善。

4、工会类型多元化。社会主义(非宗教)和社会天主教主义(宗教)两大传统将工会运动分割成两大阵营。前者有法国总工会和法国工人力量,而后者有民主工联和法国基督教工人联盟。工会不仅在企业存在,在学校有教师工会、在行政部门有公务员工会、在警察部门有警察工会、在司法官阶层有司法官工会,也即是在任何职业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会,面对雇主、政府、上级部门等而代表受薪人员、公务员、警察、司法官等的利益。

5、法国工会培训有严格的原则和分级制度。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工会还要接受专业培训。工会专业教育是对普通教育的补充和提高。

6、集体谈判制度以及劳资关系的演变,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法国是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法国的集体谈判和劳资协议制度不像其他西欧国家那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严密的体系,法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带有很大的分散性和相当的随意性。政治斗争的发展和政府的政治倾向对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变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劳资关系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而不仅仅是集体谈判制度。

英国公会

一、英国公会组织结构 英国工会自从1906年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工会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发生了起伏不定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会成员日益增加,形成了一股很强的社会力量。到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前,工会会员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所有劳动力的57%,工会从组织结构到讨价还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同政府关系更为密切,实际上已经在撒切尔改革英国工会以前,英国工会被赋予了过多的法律保护和法律特权,在英国政治、经济生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工会有行业工会、产业工会和一般性工会之分,但以行业工会为主,并呈多元结构。以行业工会为主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行业工会是适应首先爆发产业革命的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的状况所形成的。行业工会在成立之初,往往只吸收同行业的技术工人参加。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会中才出现了大量的有非技术工人参加的一般工会,但传统的行业工会的组织结构却保留了下来。二战以后,英国全国性工会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行业工会为主,以一般性工会和产业工会为次的多元的工会组织结构。

二、英国公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表现及手段措施

1、成为半政府性质的机构,它影响甚至直接参与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

2、对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的权益认定,工会发挥指导作用

4、对于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工会发挥表达作用

4、对于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工会发挥维护作用

5、对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工会依法发挥制约作用

三 英国公会的特点

1、拥有完善而强大的的法律保护和法律特权与政党联合,关系错综复杂

2、英国工会与工党关系错综复杂:从表面上看,两者一直保持合作关系,但工党在争取工会支持的同时,也在弱化工会对党内事务的控制和干扰。这使得工会的发展特点逐渐转化为温和的维权方式,并从行业工会逐渐向产业工会或是综合性工会转变。由于与工党相结合,工会越来越走向政治,与工会成员疏远。这种工会与政党的结合,使得尽管工会组织的罢工次数很多,但收效甚微。此外,随着非正式就业模式的兴起,很多青年人收入过低,无法真正参与到工会中,工会正在逐渐失去会员,失去群众基础。

3、拥有独有的工会代表制度--车间代表制。所谓车间代表,顾名思义就是由车间工人选举出来的代表,这些代表可能是工会会员,也可能不是工会会员。他们代表本车间的工人同雇主进行谈判,并监督雇主执行集体合同。

4、英国工会重视对基工会干部和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培训的对象既包括工会干部,也包括在职职工。除了公共培训课以外,他们还量身定作,根据下属工会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英国工会还积极为工会教育培训争取立法保障,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法律,为工会开展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从法律上确保工会干部接受培训。总而言之,英国职工大会对培训工作提出了三项基本任务:保证工会培训的广泛性.使大多数专职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工会培训体系和提高培训水平:加强工会培训机构与有关学校的合作,特别要争取工人教育协会等政府机构的帮助。

5、工会拥有免责权,但权力受到压缩 在英国,法律明确禁止罢工。这是原则性规定,同时法律又规定了工会的各种免责保护,这使罢工引起的民事损害赔偿和民事制裁得以豁免。英国立法通过消极地排除法院对工会活动所设置的种种限制,来免除工会在刑事或民事上的违法责任。虽然英国工会会员人数众多,但英国的工会种类相对单一,工会密集程度高。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阿比盖尔•格雷戈里说,在英国,也有《工会法》保证工会罢工的合法性,但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的权利一直受到压缩,甚至被废止

6、工会集体谈判更强调自愿性,集体协议不具有法定约束力

篇3:英法美司法制度比较

一、中、美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比较

司法精神病鉴定, 或称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 是指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运用精神医学和法学的理论和技术来研究和解决被鉴定人在涉及法律问题时的精神状态和法律能力的活动。[2]也可定义为“由鉴定人运用他们的专门理论、技术和经验, 就案例所涉及的专门精神病学事项, 所进行检查测查和判断的科学活动。”[3]

(一) 鉴定人制度

司法鉴定人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根据存在的形式分为有生命体的司法鉴定人和组织体的司法鉴定人。在中国, 机构司法鉴定人属于组织体的司法鉴定人, 以机构的名义对外接受委托和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结论, 同时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而美国司法精神病鉴定人是自然人司法鉴定人, 即属于生命体的司法鉴定人。它以自然人个人名义接受司法鉴定委托和出具司法鉴定意见或者结论, 承担义务、享有权利。其次, 根据司法鉴定人的工作基础分为资格型司法鉴定人和能力型司法鉴定人。中国的司法鉴定人属于资格型司法鉴定人, 取得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执业证是从事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基础。而在美国, 属于能力型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资格证并不是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前提, 某一个人是否能作为司法鉴定人, 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鉴定的实际能力。其实际的能力往往是在审理过程中依据其所受过的教育培训情况、从业经验、职业道德与纪律遵守的情况以及鉴定结论的采信情况来判定的。

(二) 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启动

在中国, 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刑事案件中由侦察机关、检察机关依职权决定, 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仅仅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民事案件中, 当事人可以申请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 公诉案件在侦查程序中侦察机关有权启动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 审判程序中, 人民法院有权自行决定启动程序、补充鉴定程序和重新鉴定程序,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 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启动程序。[4]从此规定可以看出, 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启动权被公检法机关垄断。而美国所采取的是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式诉讼模式, 控辩双方所处的法律地位是相对平等的, 证据的提出、事实的发现和程序的推进均由控辩双方负责, 其精神病司法鉴定所采取的也是“当事人鉴定人制度”。因此, 一般情况下, 决定是否实施司法精神病鉴定, 由谁鉴定皆属当事人的权限。美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启动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事人决定而不受法院的约束。如《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12.2条中规定的, “如果被告意图以在被控犯罪时精神不正常为由作辩护, 被告人应当在规定提出审判前申请的时限内或者在此后法庭指定的时间内以书面方式将此意图通知检察官, 并将通知副本提交法院书记官。如果未遵守本规定的要求, 则不能提出精神不正常的辩护”。[5]

二、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1989年8月1日开始实行的《精神病司法决定暂行规定》以及《刑事诉讼法》中散见的相关鉴定规定主要地体现了我国对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尽管里面对司法精神病鉴定管理体制、鉴定人制度等范围进行了规定, 但仍需改善。

笔者认为, 一方面, 鉴定人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 在选择专业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人时, 除了考虑到职称技术水平外, 还应该注意鉴定人必须同时具备大公无私、坚持原则, 不受外界干扰的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另一方面, 经上文对中美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比较, 看出美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使人权保护、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三者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关系。与其对抗式的当事人主义宿舍模式相适应, 司法鉴定双方相对平等的享有请求权, 这一点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启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法官不应当排除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选择鉴定的权利, 当事人应当被赋予可以因举证需要而委托鉴定的权利, 也应该有权通过鉴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这也是增强控辩双方对鉴定程序的参与能力, 同时规范司法鉴定活动, 树立司法鉴定结论公信力的一条十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永宏.对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临床心理疾病杂志, 2008 (1) :53.

[2]张竹君.从人权保护角度看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国邱兴华案与美国欣克利案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07 (6) :538.

[3]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57.

[4]林美卿.论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之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07 (10) :403.

篇4:英法美三国的政体特点及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Ⅲ《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介绍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三国的政体特点,让我们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及其实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现对英、法、美三国的政体特点做一个概括和比较。

一、 政体的含义及其与国体的关系

我们要分析英、法、美三国政体的特点,并对三国的政体进行比较,首先必须搞清楚政体的含义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体,即国家的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统治阶级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体,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国体的表现形式,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另一方面,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仅由国体决定,还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个政体完全相同的国家。我们经常看到在八国集团首脑峰会和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的称呼不一样,有称总统的,有称总理的,有称首相的,有称主席的。这些称呼的不同就反映出政体的不同。

二、 英、法、美三国政体的各自特点

1. 英国政体的特点:

英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它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英国政体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但现在英国的国王只是“虚位君主”,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仅具有象征性地位。

英国政体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它的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议会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主要体现,英国的议会既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的权力大于上院,被称为“至尊议会”。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英国政体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内阁的权力,特别是首相的权力很大。在英国,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它是从议会中产生的,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英国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但他也要受到国王、议会、反对党、内阁其他成员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制约和监督。

英国政体第四个显著特点是实行两党制。在英国,保守党和工党轮流组阁,共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 法国政体的特点:

法国的政体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它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是法国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法国政体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半总统半议会,它兼有两个政体的特点。一方面,法国总统是由普选产生的,总统掌管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这些体现了总统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法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总统负责,议会可以通过表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来决定政府的去留等,这些又显示了议会制的特征。

法国政体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行政双头制”。也就是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当然,总统和总理有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是在内政经济。

法国政体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时常出现“左右共治”的局面。所谓“左右共治”就是指总统和总理出自不同党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时对总统和总理是一种挑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

法国政体的第四个显著特点是多党制。法国目前有四十多个政党,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大党,可以说是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

3. 美国政体的特点:

美国的政体是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它是美国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美国政体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首先,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其次,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美国立法属于国会。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而且可以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总统还有立法倡议权。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行政权属于总统。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必须由国会批准,行政执行情况、经费开支和官员行为受国会监督。美国最高联邦法院可以宣布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机关颁布的规章条例违宪。还可以通过案件的判决对宪法作出新解释,扩大或者限制总统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法院。但法官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和联邦其他法院的设立,均由国会决定,总统亦可施加影响。国会可以通过批准对法官的任命或者弹劾法官的办法,来改变法院的组成。国会和各州一起,可以用宪法修正案推翻最高法院的裁决。

美国政体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实行两党制。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党、共和党在美国轮流执政,从未有过例外。在美国,每四年进行一次总统选举,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驴象之争”。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但这些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两党制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

美国政体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政府、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的三大支柱。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物。利益集团借助金钱、人数、知识来干预政治,他们影响政府的合法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诉讼等。利益集团充当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当然,利益集团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很小;利益集团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的途径;利益集团也为政府的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总之,美国的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 英、法、美三国政体不同的主要原因

1. 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力量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在大革命前总体上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取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无法与他们妥协,所以只能彻底推翻封建王权,最终形成法国半总统半议会的民主共和制政体;美国是近代欧洲移民创建的国家,较少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

2. 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英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所以政体变革往往采取渐进方式;法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政治文化比较激进,所以政体变革比较彻底;源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 英、法、美三国政体的相同点

1. 从实质上看,或者说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上看,三个国家的政体都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掌权的都是资产阶级,执政的根本目标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

2. 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三个国家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 从权力的运行规则和方式来看,三个国家都采用了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的原则,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都存在分权和制衡,当然,美国最为典型。英法两国的议会权力都出现了萎缩,行政权力都得到了不断加强。

4. 从政体的现状和趋势上看,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政体渐趋成熟,美国政体比较成熟。但三个国家的政体都存在着各种弊端,而且这些问题都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所致,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五、 该部分高考命题情况及练习

1.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省份,近三年关于英、法、美三国政体内容的考试情况

2007年广东省高考考了一条简答题,题目是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美国的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2008年江苏省高考结合2008年美国大选考了一条简析题,共两个问题① 有人说,美国总统选举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请对此进行简要评析。② 请简述美国两党制的实质,并说明竞选纲领的差异没有改变两党制实质的原因。2009年江苏省高考也考了该部分的一条简析题,也是两个问题① 简述英法两国政体结构上的差异。② 结合材料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创新试题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特保决定,美国将对来自中国的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奥巴马最终选择了向对其竞选有功的工会组织屈服。对此,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强烈反对美方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政府将坚定维护国内产业的正当利益。

请结合材料说明(1) 奥巴马最终选择了向对其竞选有功的工会组织屈服,说明了美国政治中的什么现象?(2) 美国政坛中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政治有哪些消极作用?

参考答案

篇5:英法浪漫主义文学比较

浪漫主义来源于中世纪用拉丁文演变的方言所写的“浪漫传奇”,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它继承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反拨古典主义传统,推崇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视情感,返回自然和民主的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而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生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功密切相关。18世纪英国的工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更加严重,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劳资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在法国,资产积极的低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但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低位也多次变迁,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启蒙主义理想破灭,人们陷入了普遍的失望情绪。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对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并对英国社会造成冲击。在这个背景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崛起,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追根溯源,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影响,开始重视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性,并开始重新去认识“自我”、审视“自我”,从而进一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浪漫主义内部思想精神复杂,有柯勒律治的浪漫的超自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拜伦的革命的自由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等等。但英国的浪漫主义还是有着鲜明的英国气质,即“自然主义”,和个人的、独立的诗人特性,贵族绅士般的矜持。审慎保守的是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正统主义,自由大胆的风格以拜伦、雪莱、柯勒律治、司各特为代表。

英国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诗歌成就最高,而法国则以小说成就最大。英国最早出现的作家是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不满,长期寓居西北部湖边忘情于山水之间,因此得名。提倡回到自然,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被认为是“消极浪漫主义”。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为代表的“撒旦派”。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诸多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他们坚持民主自由思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称为“积极浪漫主义”。于是

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积极浪漫主义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它引导人们向前看,消极浪漫主义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留恋过去,回归自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于1820年左右,先驱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他们分别将英德浪漫主义气质引入法国。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他浪漫主义作家还有缪塞、乔治·桑、大仲马和雨果等。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都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其创作充满人道主义内涵。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

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其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文学上成就最高的还是英、法两国,欧洲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高潮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至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突出特

篇6:未成年人司法管辖制度比较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罪错少年处理制度已成通例。但是,在这看似统一的制度之下,实践做法却各有不同,价值理念异彩纷呈。

按照解决罪错少年问题的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法庭模式”,主张一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由法庭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审理,代表国家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因其处理方式的严肃性,又称“蓝色模式”。二是“福利治疗模式”,或称“委员会模式”,主张一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由行政性福利机构来处理,只有少量严重的刑事案件由刑事法庭来审理,即使审理,适用刑罚的可能性也很小,处罚程度很轻微,代表国家主要是北欧各国,如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因其处理方式的缓和性,又称“红色模式”。三是“社区参与模式”,强调社区和公众积极参与案件的处理,而国家机构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新西兰,通过运用集体会议制度以及司法协调制度,将大部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司法程序中转处出来,运用社区资源进行解决。因其处理方式的新颖性和草根性,又称“绿色模式”。

“蓝色模式”强调司法干预,侧重保护性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红色模式”侧重于保障性的儿童和家庭福利制度的建立,“绿色模式”侧重于家庭、家族和社区等自治力量的动员,公权力的减少介入,倡导自然环境下的问题解决机制的建立。

目前,国际社会以“蓝色模式”为主导,“红色模式”局限在北欧地区,“绿色模式”新近诞生于澳洲,正在对国际少年司法制度及观念形成冲击。

一、美国司法的广泛管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少年司法体制的国家。19世纪的美国,传统的社会模式解体,家庭的形态及其功能都发生变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也逐步由家庭剥离出一部分给社会。特别是美国内战结束后,大量的未成年人浪荡街头,未成年人犯罪异常猖獗,但传统的刑事审判体制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儿童救护者们掀起了司法改革的浪潮。在此影响下,以“国家监护权”以及“儿童宜教不宜罚”为基本原则,1899年,芝加哥法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庭。

少年司法管辖的案件不仅限于少年刑事犯罪,而且泛化到整个少年罪错行为,诸如逃学、离家出走、违反宵禁令、持有酒精饮料、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有一些难以纠正的不良习惯等,都构成身份犯罪,受到司法管辖。

二、德国司法的严格管辖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开始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处理的合理模式。它最初试图规定以少年福利委员会的形式来处理少年案件,但通过行政体制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在法理上说不通,引起了广泛争议。19世纪末期,美国掀起的“拯救儿童运动”和“少年法庭运动”波及到德国,德国最终选择了少年法庭模式,放弃了少年福利委员会的模式,于1908年建立了第一个少年法庭,并先后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和《青少年刑法》。

区别于美国的是,德国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案件主要由行政、司法机构相互协作来处理,实行少年法庭受理刑事案件的体例。

14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等行政性案件集结于少年署统一处理,辅之以监护法院;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以及18岁至21岁的犯罪案件都由少年法庭受理,行政与司法两部分权重相当。

三、日本司法的折中管辖

日本少年司法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的影响。战后,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在政治、司法等领域进行了巨大改革。设置了家庭裁判所,少年刑事案件由家庭裁判所与普通裁判所分别按照保护处分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进行审理,而家庭裁判所对少年刑事案件行使先议权。1947年制定的《日本儿童福利法》以及此后的《日本少年法》、《日本少年审判规则》将这一体制正式确立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在家庭裁判所中设有少年法庭,受理案件的范围有少年犯罪案件、少年触法案件、虞犯少年案件。其他情况的未成年人都、道、府、县知事或儿童商谈所所长按照《儿童福利法》规定采取福利性保护措施。由此可见,少年法庭的受案范围处于英美与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之间。

四、瑞典福利行政机构的广泛管辖

北欧国家是高福利国家,也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比较重视行政权力的运用。德国曾最早设想由少年署解决所有未成年人事件,后来受英美影响,改变思路设立了少年法庭,但其构想在北欧发展起来,典型化表现即在瑞典。瑞典国内设有儿童福利局,管理有关儿童的一切福利事务。不满20岁的少年,有犯罪行为、不良行为,缺乏自制力,乱用兴奋剂与饮酒等都可以由儿童福利局处理,采取各种帮助措施。具体处理情况如下:15岁以下的儿童,不负刑事责任,即使犯罪也由福利局处理,福利局视其需要程度,可以在儿童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个人、家庭进行精神上、经济上的帮助;1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承担刑事责任;15岁至18岁之间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不予起诉,以福利局处理为主,征求其本人意见采取各种帮助、教育措施,司法机关追究为辅;18岁至20岁之间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予以起诉,但可以申请由福利局收容。其司法管辖权相对于英美、德法国家而言大为缩减,相反,儿童福利局的权力空前膨胀。各种处理方式都以福利色彩浓厚为特色,相对其他国家轻缓得多。

五、澳大利亚自治力量的动员

近些年来,澳大利亚在少年司法制度方面全面贯彻家庭社区参与、司法分流、非监禁刑等理念,形成了令世界各国瞩目的独特模式。

在澳大利亚,犯罪按其性质和严重程度划分为简易审判罪和可予起诉罪。其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处理理念是尽量少采取司法干预措施,尽可能通过家庭和社区来教育和矫正。对于实施或被指控实施简易审判罪以及可以经简易程序处理的可予起诉罪的未成年人,他们通过警方分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具体措施包括警告、训诫和青少年司法会议。青少年司法会议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项制度设计,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青少年,如果其犯罪情节较轻且已经认罪,并有悔过改好的意愿,可以送交青少年司法会议。具体工作由青少年司法局的会议召集人负责。青少年司法会议在召开会议之前必须进行资料准备。一般由青少年司法会议出资雇佣资料调查官进行资料收集并写成报告。调查官由社区内有威望、并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担任。青少年司法会议由犯罪的青少年、其法定代理人、其家庭和家族成员、受害人本人或受害人的代理人、青少年司法局的官员、社区里有威望的人、警察等参加。司法会议的结果是制定处理方案。

上一篇:和树漫步在大森林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