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公司法的比较

2022-07-20

第一篇:新旧公司法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

摘要:

我国于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在多个基础属性以及具体制度上都做了很大变化,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会计准则变革秉承的原则以及基于的理念,新准则的主要突破,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分析了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的意义,对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

变革

比较 一.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于06年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2008年2008年要求大型企业执行,2009要求中型企业执行.2009后,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二.制定新准则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例如,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70%来自非英国公司。经济依存度要求统一会计这一“商用语言”。 2.其它国家的国际化策略。至2005年末全世界雷击有91个国家和地区允许货要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包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甚至印度、巴基斯坦也采用了国际标准。其它国家的会计标准先进了,资本就容易向其流动,这就要求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城。 3.降低筹资成本的需要,如大型企业同时在国内外上市,信息披露成本非常高。新企业会计准则可有效降低筹资成本。

4.改革开放后,旧准则某些规定已不符合当今我国的经济形势。 三.中国会计准则变革秉承的原则、基于的理念 原则:一时把握立足国庆和与国际趋同之间的关系,二是把握推进企业发展和顺应时代进步之间的关系。国际趋同不是简单拿来,不是照搬照抄,如果不能呢个在中国经济的显示土壤里扎根、恐怕不会有什么生命力;会计准则变革的最终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需要,更有用、更透明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

理念:一是权衡好资产负债观和综合收益观。这要求企业坚持可持续反战,避免片面追求利润指标,衡量企业的业绩,关键看净资产增加与否。二是处理好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一历史成本为主,在适当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使得会计计量更多元。三是强调财务会计 报告的地位和作用,增大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四.新准则的主要突破

1. 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2007年修订的基本准则,没有将原来的基本准则改为类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而是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的形式 ,只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修订。

2.对会计目标进行修改。1992年的会计准则确定的会计目标,主要强调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时至今日,会计准则的目标应当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规范会计行为,维护公众利 益,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需要。

3. 对会计一般原则 进行了完善。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 ”中,具规定了十二项原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新准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删除了原来的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融入具体准则 中,把 一贯性原则融入可比性原则中,增补了“实质重于形式 ”等原则 。 4.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重大调整。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合理内容。 5.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作了专门系统的阐述,仍规定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但又不限于历史成本,在可靠的情形下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五.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

1.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再以反利润方式加以限制。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以清偿债务的公允价值与债务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详细就以现金、非现金偿付,以及债转股等几类清偿方式分别规定了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样,在没有补价的前提下,就不产生损益:新;隹则规定,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和核算做出重大调整。原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单位账面价值出现差额时,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列示,并予以逐年摊销;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 3.首次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了规范。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新准则规定,对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企业业绩较为有利。

4.借款费用。新准则扩大了可用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为一般借款:此外,新准则还扩大了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对房地产企业、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等企业的业绩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5.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发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地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6.对于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贴,原准则规定是先作为负债,待项目完成后转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应系统地在一定期间内作为收益处理。

7.企业所得税。此前多数企业都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新准则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均存在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情况,因此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所得税减少,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 8.股份支付。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时,应以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合理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从而使企业利润减少。 9.石油天然气开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主要采用平均年限法或直线法计提折旧,新准则规定,应以产量法计提油气资产折耗,由于按产量法进行折耗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10.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与计量属性。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我国的运用比较谨慎。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考虑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

11.存货成本管理办法。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 核算存货加工成本时,旧准则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12.投资分类方法。旧准则的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准则把投资分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权益性投资三种。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持有到期投资即原先的长期债券投资,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持有期限较长,主要为债券。此类投资以历史成本计量,但如发生减值,则需计提减值准备。权益性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法、权益法核算基本维持与旧准则相同。

13.资产减值准备方法的比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针对利用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17.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1.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18.新会计准则改进了每股收益的披露。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在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第9号《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新准则规定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准则为解决可转债、期权性质的认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借人款项所股权证等问题。借鉴IAS33的规定,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人存货价值,要求计算基本EPS和稀释EPS,且而不再直接计人损益,也就是可资本这里的稀释EPS概念不同于证监会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9号编报规则中的摊薄EPS,计算方建的固定资产。并且,如果相关资产法更加科学化。同时,在利润表的后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面直接披露EPS数值。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

19. 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发生变革。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20. 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

总结: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准则趋同,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学习新准则的同时,会计人员应对本企业的业务事项详细了解,以能更好地运用好新准则。

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及其影响》 韩英华 出处:《价值工程》 2010年第29卷第36期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企业所得税》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财政部

财会[2010]15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财政部

第二篇:中国地方志的新旧比较

—《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卷)与《广陵区志》的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和了解《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卷)以及《广陵区志》(1993年版),不难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志的改变。我们不妨今:城市、界限、铁路、公路、飞机航线。人为因素较多。

分析:单从地图上看,《大清一统志》中对于城市的概念较为单一简洁,较多的展示的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人为的痕迹较少,也许是由于印刷或者绘图的技术原因,无法将城市更全面的展现在地图上。 另一方面,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测在古人眼中城市是建于自然之上的,自然相对于城市是更高级的事物;而《广陵区志》中描绘的城市则要全面许多。由于科技更发达的等原因,城市已经以更为强硬的姿态嵌入自然之中,原文节选:“天文斗牛分野星纪之次……”《大清一统志》

分析:古人对于天象的认知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古人对天的崇敬与好奇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风水术数在当时受到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对于一座城市的作用和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星象风水在现代被认为是迷信,在讲究科学的现在并不会作为一座城市的评价条件,分野这项内容在《广陵区志》中并不存在。

通过逐项比较分析来得出结论。

一、 从地图的中分析比较新旧地方志:

扬州府舆图

元素比较:

古:山、湖、河、道路、城池。自然的元素较多。

人为的事物更多地展现在地图之上,在彰显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自然被破坏的程度在增加。此外,抛开复杂与简单,发达与落后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依赖。城市是依附于自然的,而现代人则更以人为中心,改造自然环境的程度的能力与程度相较于古代要高上许多。

二.从文字内容中比较新旧地方志:

大凡是中国古代地方志,其涵盖范围大体相同,这说明古人对城市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和侧重点的,从目录的比较中,就不难发现古人认为一个城市应包含并值得记载下来的重要的元素大体包括:

分野、山川、建臵、疆域、城池、学校、风俗、户口、田赋、课程 经费、水利、积贮、祠庙、兵防、封建、秩官、名宦、选举、人物 列女、流寓、土司、仙释、古蹟、土产、祥異、艺文、杂记等。

而现代地方志涵盖范围与古代地方志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较之古代地方志要繁复许多。《广陵区志》的目录,共分为二十四编,:

1、建制地理;

2、人口;

3、街道;

4、城市建设;

5、交通邮电;

6、园林名胜;

7、文物古迹;

8、经济管理;

9、工业;

10、商业;

11、财税金融;

12、对外开放;

13、党派群团;

14、证券政协;

15、民政;

16、公安司法;

17、军事;

18、文化;

19、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20、教育;

21、科技;

22、体育;

23、卫生;

24、民情习俗

每编之下又再分为三到十章不等。两者的内容存在明显不同。我们不妨从六个方面来分析:

1、自然角度:

关键词:分野 山川 河流……《大清一统志》

建制地理《广陵区志》

(1)分野:

(2)山川:

原文节选:“……康山 在江都县治东南隅 功德山 在甘泉县西浮山之东…… 天目山 在泰州东四十五里…… 新河 在江都县南二里 南流至姚家沟……” 《大清一统志》

分析:古人对城市的感知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地理环境即山脉及江河湖海泉池的认识,记录了其位臵情状及特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崇敬。而在《广陵区志》中对于山川的描述较为简单,细致程度远不能与《大清一统志》相比。对于当地山脉的描述几乎没有,对于江河湖海的描述也比较简略,只是重点介绍了三条运河,由此可见现代对于自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古代,即使我们对自然地认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古代但是对于地理环境的介绍却少的可怜。唯一花费大量篇幅的也是人为的运河。

(3)气候:

原文节选:“全区盛行风随季节而变化。冬季盛行来自北方大陆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为从热带或亚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到东南风……”《广陵区志》

分析:气候在《大清一统志》中并无专门叙述而是分散在其余章节中,而《广陵区志》中却有详尽的阐述。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年的各项数据都可以得到精确保留从而通过科学统计手段总结出当地的气候概况。通过比较古今地方志的叙述重点可以发现,就自然因素而言,古代地方志对于可以亲身考察的因素比如山川河流都有详尽的叙述而对于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气候的描述则相对较少,这很好反映其受观察技术所限。而现代地方志则刚好相反,对于变化较缓慢的地貌环境叙述较少而对于不可控的气候则有详细数据和特征分析,这在反映出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表现出现代人更注重效率的特点。因为相对于不变或者变化较小的地貌环境,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

对于人的影响更大,所以才偏重于气候的介绍。

(4)土产:

原文节选:“……白绫 府境出 太平寰宇记 扬州出产白绫……”

分析:物产卷几乎记载了全部当地产出的并且古人能够认知的金属矿产、植物、动物等。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渴望与当时的认知程度。而今天,由于交通技术的发达,土产的稀有性已经无法与古代相比,我们更习惯城一座现代城市为“丝绸之都”或者“钢铁之城”等。因此在《广陵区志》中并没有描述土产细节。

2、信仰与祭祀:

意象关键词:坛、庙、祠、寺、观……《大清一统志》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广陵区志》 (1)祠庙:

原文节选:“……韩忠献祠 在府城雍熙巷 祀宋韩琦 曾襄民祠 在府城明曾铳……”《大清一统志》

分析:祀祠卷记载了该城市的坛、庙、祠、寺、观等的地理位臵和祭祀传统。 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神的信仰和尊崇。和今天不同的是这些坛、庙、祠、寺、观是当时每个地方必备的,源于古人的精神寄托:城市——是在天地人神的庇佑之下的。 而在《广陵区志》中,对于祠庙的记载相当简洁,只是一张表格,用最简单的方法叙述其基本信息,可见现代对于先祖祠堂的态度相对于古代要理性许多,对其有基本的尊重但没有多少其他感情,而不像古代对于先祖祠堂的重视程度,要大兴土木之时都要想先祖拜祭,以表尊重,这在现代是很少发生的事情。

(2)古蹟:

原文节选:“……广陵古城 在府东北 史记六国表 楚怀王十年城广陵……” 《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清以前的古迹的地理位臵、建造历史、相关文化和现状。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古迹的记载和传承意识,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眼中,古迹是中国古代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看出中国古代人城市认识模式中对传统的尊重。城市——是从过去的遗迹发展而来。而《广陵区志》中对于古迹记载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大清一统志》,这可能是由于遗迹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演变中遭到破坏,因此导致古迹数量减少,这是我国文化的一大损失。就内容来说,古地方志着重介绍的是古迹的地理位臵以及历史演变,而现代地方志则有许多古迹的细节介绍,包括准确的数据以及内部构造装饰,这很好地反映了古今科学技术的差距以及对待历史遗迹的态度,古人对其更加尊敬而现代人则是对其抱着科学研究学习的态度。

3、执政与管理:

意象关键词:统治者 城郭 交通 关卡 科举……

(1) 建置:

原文示例:“……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属吴 后属越 战国属楚 为

广陵邑 秦属九江郡……” 《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州郡县的划分以及历史,但相关的

具体信息比较模糊。反映了古人对于土地和百姓的管理模式以及古代人对城市的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城市——是有明确的州郡县划分的。《广陵区志》中有明确的时间地理信息,而且对于这种准确的不变信息,现代地方志倾向于用表格的形式,让人能够简单地获得想要的信息。

(2)疆域与形势:

原文节选:“……控接三齐 土甚平旷 与京口相对 西至淮畔 东届海隅…… 拖以漕渠 轴以昆岗 ……” 《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古人对疆域界限的详细划分。 既有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又有其为了统治和管理而制定的区域划分。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城市——应有明确的边界。这和今天是基本一致的。而《广陵区志》还多了一项行政划分,这与古今的政治制度不同有关,古代扬州城已经是行政级别中的最小单位而现代在扬州市内又再划分成了几个区。

(3)城池、闗隘、邮传、津梁:

原文节选:

“……扬州府城 旧城 明洪武初改筑 周九里……” 《大清一统志》

分析: 记载了每个城池的兴废历史及重修记载 。这些记载既是一种历史传承,又一份依据。反映了古代人对传统的尊重。 “钞关 在江都县南门外 为水陆要冲 有关差驻留……”

分析:闗隘是很有古代城市特点的元素,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管理形式。从统治者角度来看,闗隘即为了管理百姓,又能警戒外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界首驿 在高邮州北六十里 接宝应县界 安平驿 在宝应县北门外……”

分析:驿站同样是很有古代城市特色的元素。作为古代通信之用,反映了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交流通信方式。在古代人对城市的认识中,驿站必不可少,大概就像我们今天的车站一样,但是功能角度它可能更像是邮局。总之,驿站在古代是信息传输不多的途径之一,没有驿站古人的生活将更加艰难,所以古人对其有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

“……龙舌津 在典化县东门外 通泗桥 在江都县东跨市河 扬子桥 在江都县南十五里……”

分析:津梁记载了桥梁和渡口,是古代城市水路的交通方式。和前面两个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桥梁和渡口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古人重视它,也是理所当然。

这几项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古代的城市交通方式,其中古代由于战事繁多因此会有关隘的存在,但对于当今这样的和平年代,关隘已经没有了

存在的必要,因此在现代地方之中并没有记载,而驿站则相当于现在的邮局,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但由于科技的发达,其重要性已经和以前无法相比,因此在现代地方中也没有专门叙述的篇幅。而扬州作为苏北重要的

交通运输枢纽,水路交通的重要性至今依然,因此在现代地方之中仍然有

记载码头渡口的章节,但相对而言要简单许多。

(4)经费:

原文节选:

“……馬步戰守共兵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名 每名米三石六斗 嵗共米一十七萬二千七百二十八石……” 《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中记载了文武官俸禄及兵马驿堡饷银开销以及

赏恤。反映了古人的财政支出。同时反映了古代人对财政严格的态度,因为财政是国家命脉。而《广陵区志》中又是运用了表格来清晰地展示数据,并且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来制定未来的财政预算。虽然现代的统计方法要比古代先进许多,但是其细致程度却不如古代地方志。《大

清一统志》中精确地描述了官员人数以及同一级别官员所对应的准确俸禄,将财政收支精确到人上,而现代地方志最多也就是到部门级别,由此可见古代对于财政的严谨程度要超过现代。

(5)课程:

(盐法 钱法 税课 厰课) 原文节选:

·“……田地共七万四百五十项 二十五亩八产有奇征地丁正杂银 二十二万八千一百六十三两四厘……”《大清一统志》

分析:课程卷记载了对食盐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中国古代关

于金属铸币的法规以及税收的规定。是国家财政的来源的保障,也是统治稳定和城市发展的保证。而现代由于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复杂,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古代,这一块内容的篇幅要远远超过古代。而且由于科学统计手段的进步,现代人可以更快地根据数据来制定对策。

4、管理与安民: 意象关键词:户籍 粮仓 学校……

执政者为维护政治权利地位采取的管理百姓和安抚百姓的措施。

(1)户口:

原文节选:“……原顾人丁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四 令滋生男妇

大小 共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二名……”《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改卷记载了古人对于人口的管理和统计,有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方便管理,大概又为征兵和缴纳赋税提供依据。而对于这种数据的统一管理,现代地方志又占了科技进步的便宜,引入了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概念,能够更好地统筹当地的人口政策,保证人口处于适宜居住的程度,维持城市的正常发展。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因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变化较少,而现代由于交通的四通八达,城市的流动人口增加,这也给控制人口数量制造了不少难度,因此在《广陵区志》此编中介绍了好几种应对措施类似计划生育。

(2) 学校: 原文节选:

“……扬州府学在府治北救优坊明洪武中建本朝康熙十九年修二十二年乾隆元年重修 入学类数二十五名……”《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是该城市各学校机构的设立的记载,庙学

的发展脉络以及书院、义学、籍等的记载。虽然扬州的教育机构在当时实

属著名,曾有“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焉”的美誉,但仍然回避不了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机构稀少的问题,这受限于封建社会制度,教育并不普及,只有有钱人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相对于老百姓的普遍贫穷,受教育人群只占了小部分。而现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都有,而且受教育的门槛也越放越低。学制、课程、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初等、中等、高等教学机构已经能够初步满足人民需求。

(3)风俗: 原文节选:“……号为繁奢 俗轻扬淫佚 好学工文 农民织纫稼稻……”《大清一统志》

分析:该卷记载了节日和各地的风气及百姓的性格。中国古代人对城市传统的尊重,对百姓性格的记载看出中国古代人的管理方式,其叙述较为简练。而《广陵区志》中的记载则要全面许多,分为岁时习俗、经济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和庙会习俗,其中又分门别类介绍了各种细节。尽管有的习俗可能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但是里面的信息却是相当全面应有尽有。

(4)水利:

原文节选:“……大同闸 在江都县东 又有灭水闸 凡十一处 俱在县北境……”《大清一统志》

分析:该卷记载了河渠、闸坝等的地理位臵及修建时间,作为一种记录为今后经验和责任提供依据。同时,作为一项工程,写入历史也是为了流传下来。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关乎百姓的生存,所以古代人对其十分重视。现代的科技进步使得人们减少了水利工程实施的难度,在古代要修建一条运河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动辄几万劳工,而且会有相当大的人员伤亡,这些负面内容在地方志中都没有记载却不容回避。科技进步很好地保证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使得施工更有效率,将整个扬州的水利工

程分为运河水系治理、城河治理以及瘦西湖治理。

5等级观念与价值观的体现:

意象关键词:尊卑 天子 奴才……

分析:从对人物的记载的分类中可以看出:

名宦: 杰出的大臣的记载。人物:“董仲舒广川人武帝时为江都相” 列女:“吴氏来护儿世母 护儿识而孤……”

流寓:“马怀素丹徒人客江都师事李绍贫无资”大约是客居他乡的优

秀的人士记载。

仙释:法师僧人的记载。 都是对人的记录,但是古人没有把他们写在一起,而是分成以上几类。很明显得体现了古代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古人把对君主绝对忠诚,妻子对丈夫绝对的守节作为很重要的价值观。这与今天不同,实则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已。而这样的情况在现代是觉得不允许出现的情况,除了革命烈士单列一类之外,其余一律列在人物之内,一视同仁,不分等级,只以卒年为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

6文化:

意象关键词:艺文……

祥異(局限性):记载了如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古人看来奇特的事情,

“梁武帝普通三年地震 唐宗天寳閒越睒天馬生郊”这些古人解决不

了的问题和认为奇怪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不失为对古

代文化考察的依据。这类自然灾害在现代都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抱着敬畏的态度,一旦有了解释的方法对其的态度就会冷静许多,因此那些古代的祥瑞、凶兆已经难以在现代人心中占据分量,在《广陵区志》中也没有了类似的描述。

艺文:古代皇帝谕诏及臣子上书(疏)等文章的记载,收录了重要的此类文章。体现了古人对于思想和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而另一方面,也是统治者的统治目的在驱使。

其对待管理的严谨程度要超过现代,有着森严的管理制度。

7.时代性:前面已经提到,城池、闗隘、邮传都是很有时代性的。源于古代人的发展程度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方式。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或已经消失或已经改变形式。所以,探究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认知模式,是很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因为古代人的城市认知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而现代背景下,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因素都会被淘汰,一切皆以发展为先,与时俱

而《广陵区志》中对于文化的记载则更加详细,在文化一编以及扬州画派一编中仔细介绍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精确的数据,还有实物照片,这并非说明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如现代,实在是受技术水平限制。

三.古今地方志的比较

1.对待自然的态度: 地图的比较中已经提到。另外,星野,山川,物产等意象中也能看出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的尊重,而现代人则人为人可以改造自然。

2.对自然依赖性。 从气候和物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个城市的特点更多依赖其所在地原有的自然状况地形地貌,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地貌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对待传统的态度。 从古迹和风俗的记载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人很尊重传统,从对城市认知的角度,古人很重视和尊重城市过去遗留下来的古迹和文化,尽量保持其完整度,而现代人则对传统保持理性研究的态度,在建造城市以及研究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破坏了不少,这样的态度不知道是现代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4.对待信仰的态度。 从祀祠的记载和对风俗的重视,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信仰非常重视,也非常虔诚,而现代人对其却很少表现出主观情绪,只是列出了一些数据供人参考,科学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评判事物的第一标准,对于信仰和祖先的态度已经不如以前尊崇。

5.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的古人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而在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这种观念是不被允许的。

6.管理的严谨程度。从建臵明确,经费记录,课程的严格规定,户口的记载都能看出,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管理技术和统计手段,但是

进就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宗旨。

8.历史局限性。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较之现代摇落后许多,比如选举,祥異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很有局限性的,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态度,其局限性也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模式。而现代对于科学已经可以解释的事物都保持着理性的态度,不容易像古人那样容易被思想误导

9.管理目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古代人对城市的认知模式,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是在统治者统治环境稳定的背景下来看待城市的。而现代其实也是为了社会稳定才有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执政者执政环境的稳定,只不过古代执政者是统治阶级而现代则是执政党派。

10.发展水平导致的变化。古今地方志相比,现代地方志的内容要多出许多比如“对外交流”、“党派群团”、“证券政协”等。这些在古代都是不存在的事物,一个封建制度中一旦出现了第二个统治阶级就表示其中一个必须被另一个消灭,根本不会出现几个类似“党派”概念的统治阶级;当时的信息交流水平也没有对外交流的可能,两座相邻城市间的沟通尚且要依靠游商或者官员出差来沟通,更不用说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的交流;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还没有产生类似证券股份这样的媒介。这些内容的差别其实都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细致,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操作途径,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导致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已经消失,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沟通,追求的是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第三篇: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

摘 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发布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发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empirenews.page--]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empirenews.page--]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 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empirenews.page--]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1):10~17.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 [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 [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

[6]FASB,Proposalforaprinciples-basedapproachtoU.S.Standardsetting, October21,2002. [7]刘燕。

第四篇: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 本文重点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归纳 总结 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分析了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的意义,对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了思考,从中发现新准则较旧准则而言的有利之处,了解新准则的实施对当前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对业界有所帮助。新准则体系完整,填补了很多制度上的空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无论对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我国 会计准则 比较 思考

2006年2月15号,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共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并规定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旧准则, 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企业、投资者和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它立足中国实际,适应经济发展,必定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 新基本准则和旧基本准则的比较

1. 适用范围比较 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名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外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2. 新旧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比较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另外,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部分新增了会计计量的规范内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我国的运用比较谨慎。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考虑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等方面均谨慎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中具体准则与旧具体准则的比较 1.

新旧会计准则关于存货的主要变化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准则中关于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第一,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流转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第二,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从长远看来,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应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 核算存货加工成本时,旧准则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2)关于存货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原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相一致,不允许将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某些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可以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的成本。

这一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新准则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等方面的规定与国际趋同,同时减少了企业的会计选择,增强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其购建或者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 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

2.新旧会计准则中投资分类方法的比较

旧准则投资方法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准则把投资分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权益性投资三种。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则直接收减留存收益

3.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方法的比较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强调一但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帐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针对利用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4.新旧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1)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

- 23

第五篇: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论文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所得税 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和2007年新的所得税法的出台,对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通过对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于做好新旧准则下所得税核算和列报的衔接以及准确执行新所得税准则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财政部正式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2006 年3 月16 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对于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旧所得税准则的比较 新准则主要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与旧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损益表为重心转向了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新准则中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发生了变化,表现为:

(一)计税差异的不同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如:流动资产中包括账面价值为100元的应收账款,相关的收入已包括在应税利润中,对此项应收账款不需要再纳税,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就是其账面价值100元,二者的暂时性差异为0。再如:流动负债中包括账面价值为100元的预收利息,由于税法规定相关的利息收入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征税,该预收利息收入的计税基础是0,二者的暂时性差异为100。

旧准则以损益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将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根据税法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产生于当期,以后各期不作转回处理,如企业发生的超标准的业务招待费和公益救济性捐赠等;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时期,但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可以转回,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广告费等。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首先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旧准则中企业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也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而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必递延到以后各期,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也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但在核算时,首先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款,最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轧出本期的递延税款。 [!--empirenews.page--]

(三)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差额的含义不同 新准则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因为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据以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必然更加符合负债和资产的定义。

旧准则中使用应付税款法时不确认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异。使用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时,虽然也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确认为递延税款,但该递延税款项目来源于损益表,只是一种纯粹的递延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 [1][2]下一页

(四)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和披露内容不同

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区别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的,新准则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旧准则是“递延税项”,并在“递延税项”下设“递延税款借项”或“递延税款贷项”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二是企业在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旧准则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费用。三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入权益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披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披露,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二、新所得税准则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准则能较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新准则在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为:

(一)计税差异上

虽然暂时性差异不但包括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导致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资产被重估;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对子公司、分支机构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但其并不能全面反映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有些差异是其无法反映的,如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计算口径不同而存在的一些差异(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赠等)。此外,企业债务重组而获得的收益,会计准则要求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而所得税法要求列入收入总额缴纳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鼓励政策,新准则对此未做出规定。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上

在具体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采用这种方法,要首先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然后分析其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再确认这种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这种计算过程与会计收益的计算过程不同,需要另外附加计算内容。有时因为税基计算问题还可能产生会计差错。因此,方法虽好,但应用起来确实有相当难度。

三、新所得税准则实施的建议

实行“双轨制”过渡。虽然与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但如果直接过渡,并且在各类企业直接推行,条件尚不成熟,对目前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条件尚不成熟的现实,应借鉴英、德等国的经验,采用双轨制过渡,即设计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适用于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型企业,由于其是税法导向的会计处理,可以允许其继续使用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对于大中型企业,可以要求企业首先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依然以损益表债务法为准,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待条件具备时再过渡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上一篇:销售员销售汇总表下一篇:小结高校教师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