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

2022-09-11

公司司法解散, 是指当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困难, 严重损害股东利益或董事之间出现僵持, 致使公司不能继续运营时, 受侵害的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对公司予以判决解散;也可以理解为拥有一定表决权的股东, 在出现公司僵局时, 申请人民法院以判决的形式解散公司。此处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公司司法解散,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82条采用严格立法模式规范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 如果股东申请公司司法解散, 需同时满足四个要件:第一,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第二, 公司如果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第三,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问题;第四, 原告股东必须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 满足以上四要件条件才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随着《公司法》第182条实践不断深入, 缺乏普遍立法和条文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混乱, 最高人民法院为统一裁判标准, 于2008年颁布了《关于适<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 (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二》) 对公司司法解散规则进行细化, 其中第1条第1款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进行了分条列举: (1) 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2) 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 持续两年以上不能作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3) 公司董事长期冲突, 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4)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 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前两种属于股东会失灵状态, 第三种属于董事会失灵状态。当出现上述情况时, 公司股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司法解散。尽管《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出台缓解了实践中的些许漏洞, 但是规定仍过于狭窄, 不能避免产生局限性, 仍然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公司法司法解散的具体事由

(一) 关于对“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理解

理论界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有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管理困难, 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仅指管理上的困难, 当股东之间存在矛盾, 公司的内部治理失败导致企业陷入僵局, 此时才会导致公司司法解散发生;第二种观点认为涉及经营困难和管理困难两方面, 当公司同时出现“经营”和“管理”双重困难时, 才会导致公司司法解散发生;第三种观点认为除发生管理以外的其他困难, 比如股东压迫和公司目的发生变化等其他原因, 导致公司司法解散发生。

(二) 关于对“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理解

对于“股东利益”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公司的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 最终导致公司亏损, 造成股东利益受损, 无法达到股东最初投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股东利益应当是指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 而不是个人股东的个人利益, 是由于公司瘫痪导致公司无法运作经营而损害全体出资者的共同利益。

对于“重大损失”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 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严重困难, 影响了股东利益, 如果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都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引起的, 那么就不再需要让公司继续存在, 法院判决裁定公司司法解散, 以减少股东的利益损失;第二种观点认为, 重大是相对于一般而言, 对重大的考量, 人民法院应具有自由裁量权, 并且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处理;第三种观点认为, 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应以有利于股东利益为基础, 如果公司继续存续, 将严重损害股东利益, 那么法院应当判决解散公司。

(三) 关于对“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理解

理论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他途径”应当作为前置性程序, 但也有人反对“其他途径”作为前置性程序, 它们违反了我国商法的效率原则。司法实践中, 适用该程序是在人民法院案件受理时的前置程序还是案件判决时的前置程序没有统一标准。

(四) 关于对“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司股东资格方面的规定存在些许漏洞, 这些漏洞并不具体也不全面, 忽视了部分少数股东的利益。应在限制股东持股数量的同时, 适当限制股东的持股时间, 这样将有助于股东正常行使权利, 防止恶意诉讼现象发生。

二、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不足

(1) 公司司法解散事由的界定标准不一致, 在实践当中存有争议, 操作性不强

虽然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对公司司法解散的诉讼进行细化完善, 但仍存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例如对“企业经营管理”“股东利益”和“重大损失”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多样化。

(2) 前置程序不够明确, 必须满足《公司法》第182条中规定“通过其他途径尚不能解决”这一条件才能可以解散公司, 此项规定为“穷尽内部救济原则”体现。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该程序是人民法院案件受理的前置程序还是案件判决的前置程序未有明确的规定, 使此项规定陷入不明状态。

(3) 请求权主体的规定不够具体, 《公司法司法解释 (二) 》明确规定, 单独或合计占全部股东表决权的10%以上的股东, 可以提起公司司法解散的诉讼。然而这项规定忽略了小股东利益, 而且对于公司的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完善我国公司法司法解散的建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司法解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 并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 现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司法解散事由规定过于抽象, 未能将公司陷入僵局进行科学定位, 应将公司司法解散事由作更加细致规定。对其他合理事由适当进行补充, 例如增设其他相关事由, 类似像国外的股东压迫制度, 以弥补公司僵局事由的不充分, 充分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第二, 关于前置程序, 应作明确规定, 防止在实践操作中, 出现人民法院不知是在案件受理时前置程序还是在审判案件时前置程序, 出现“同案不同判”情形。

第三, 公司司法解散请求权行使的主体范围较狭窄, 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 取其精华, 合理利用和补充请求权主体范围, 这样让受到侵害的其他主体也能通过诉讼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在程序上做补充性规定, 防止恶意诉讼, 侵害公司及股东利益。

四、结语

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司法解散规定还不够成熟, 立法细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斟酌, 结合人民法院司法判例及国外相关立法经验, 完善公司司法解散事由, 扩大公司司法解散请求权主体的范围等, 确保被侵权的股东能够找到补救措施, 确保公司正常运转。在完善理论的同时, 注重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探寻完善公司司法解散路径。我希望通过研究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理论支持, 帮助法官解决裁判时面临的诸多困境。研究公司司法解散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实践价值。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身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的交织,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 公司发展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相信在未来共同努力下,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一定会在法治、理性的轨道上不断发展, 日趋完善。

摘要:2005年中国修订《公司法》, 新增加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该制度为解决公司僵局问题提供了法律遵循。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有了新的价值和内涵, 关于“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确定“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在法律条文中并没有详细规定。由于该规定较为含糊并缺乏可行性, 不能满足实践中关于公司司法解散相关商事纠纷, 希望通过本文探究, 能发现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存在的问题, 帮助立法完善, 提高司法诉讼效率, 以期预防公司陷入困境。

关键词:公司法,司法解散,公司僵局

参考文献

[1] 刘俊海.现代公司法 (下)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5.

[2] 耿利航.公司解散纠纷的司法实践和裁判规则改进[J], 中国法学, 2016 (6) :213-235.

[3] 赵宣, 陈志嘉.论公司司法解散中的自由裁量——以“宽进严出”为标准[J].研究生法学, 2017 (1) :122-134.

[4] 王湘淳.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定位重校[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 (4) :109-116.

[5] 张双根.指导案例制度的功能及其限度—以指导案例8号的引用情况为分析样本[J].清华法学, 2017 (3) :130-152.

[6] 彭冰.理解有限公司中的股东压迫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0号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 2014 (1) :74-105.

上一篇:筑起诚信的森林——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下一篇:谈医学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