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2024-04-30

夏感教学设计王燕(精选8篇)

篇1: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好!大家能否说出几个描写夏天的诗文佳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一种清朗舒适的夏感;“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是一种幽清愉快的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少女嬉戏活泼的夏;“暑假刚开始,夏正年轻,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飞来蜻蜓,飞去蜻蜓。”是余光中笔下的青春飞扬的夏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梁衡的一篇《夏感》请同学们看看这又是哪一种夏感?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这个哇?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任务是:(屏显)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师:听老师读课文,现在,拿起你的笔,圈出几个觉得自己非掌握不可的词语,写一写,用学着造句用一用。(屏显:选词——增加积累)(学生默读,老师巡视。)

(老师借以引导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用“磅礴”、“闲情逸致”造句。)师:老师也给同学们选了几个词语,请看: 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

轻飞曼舞:轻松愉快、姿态优美的飞舞。主宰:主管,统治。灵秀:秀美。积蓄:积存。

磅礴:(气势)盛大。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承前启后:继承前代并启发后代。匍匐:爬行。

细滋慢长:慢慢的生长。春日融融:春天阳光和暖。秋波澹澹:秋水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善于精选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都有用的词,学习、理解并运用。

二、师:好,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下一个练习稍微难一点: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屏显:选句——提取信息)师:请注意要求:从课文中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第一段可全选)这每段中的几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也就是说全文的信息都被你提取出来了。好,开始选句。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引用原文的句子来概括或者把原文进行一点点改动。我们现在实践的方法是引用课文的话来概括。

(参考: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天到了——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变化过程也正是由春到夏的酝酿的过程,作者的比喻精妙,将夏天比作一锅水,而且是一比到底,实在是妙绝。

2、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后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烘烤”“扑打”“翻滚”用得好,写出夏的热烈。

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通过嗅觉写夏的味道。

5、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滚动”“升腾”用得好,写出夏天那种铺天盖地的热烈。

6、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连用两个用比喻形象的具体表现冷、赤。补充博喻知识。

7、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挑、举、匍匐”用得好,有了人的动作和感情,使它们有了灵性。补充福楼拜:“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从上面的动词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梁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膘肢的抖动。

(指导诵读这段话,读出一种喜爱,似乎看到他们摇头晃脑的欢乐的样子。)师:

师:“挑”一字有几个读音?

生:两个。一是tiǎo ,二是tiāo。

师:假如你手中的笔是一根木棍,做一做“tiāo”的动作,何为“tiǎo”呢?挑着七八片绿叶,是什么情态?

师:同学们大都是城里孩子,没见过棉花苗,棉花主干是直立的,而侧枝都是斜向上的,用“挑”字,比用“长”字更能表现棉花苗的旺盛生命力。

师:美句说了不少,背诵积累美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同学们,能把最欣赏的句子背下来吗?试一试!

三、好,我们已经提取了全文的基本信息。下面是一个更难的练习,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屏显:选段——精读欣赏)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赏析一个精段。可让学生先挑选其他段赏析,最后老师带大家赏析第四段,大家读一读,看能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

师 :要读出感情,作者一定蕴含了感情在里面。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欣赏一个美段,看看它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看看那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那些句子很有特色,可以感觉,也可理性的思考还要深入一点,本段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好,同学们开始思考。师:(屏幕展示)

用词之美:作者巧妙的运用虚词如“„„只想„„又想„„可是„„该„„又得„„。细节之美:劳动场面中的动作细节如:“弯着腰,流着汗,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句式之美:运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表现旋律是急促的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引用之美:用诗来概括农人的夏天的辛苦忙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移用之美:应该用在别的地方的词移用过来如“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师补充作者情况,并顺势提升文章的情感:

作家梁衡,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令他对普通百姓怀有很深的感情,要不怎么会有如此质朴而感人的文字?他曾经说:“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梁衡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身在中国高官的序列,却天性有一颗亲近文学和普通百姓的心,他能用这样质朴的文字为普通的农民献上一首劳动的赞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学们,不到农村,你们感受不到农民的苦;不是农家的孩子,你永远体验不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老师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己的父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每到麦收季节,他们就会吃住在田间地头,生怕一阵风,一场雨,把这一年的希望砸到地里。

师:最后,让我们,也怀着对夏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来高声颂读文章最后一段。

布置一个作业:看屏幕,背诵。梁衡说:我写的文章分三类,一类是给人看的,一类是给人读的,一类是给人背的,《夏》这篇文章,首当背诵之列,希望大家在课下背诵这篇美文。

青州市北关初级中学

王燕

篇2: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翠屏小学 王燕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种感官,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从几种液体中快速找到水。

(二)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三)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

(四)知道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种感官参与找到水和认识水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什么叫做液体,液体流动性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不同的液体 形状大小不同的容器 沙子 水 水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4.质疑把水杯装满水,还能再往里加水吗?

5.往水杯里装满沙子,现在杯子还能在装吗?(学生猜测后,师演示实验)

6.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水流进了沙子里?

7.把水装进塑料袋里,把塑料袋剪一个洞,水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8.摆出不同形状的瓶子,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瓶子有什么特点?

9.请学生往这些瓶子里加水,加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水的形状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说明了什么?(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10.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又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

11.得出结论:我们把像水这样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

12.总结水的特点?(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篇3: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在教学导入环节首先将新课之前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温习, 然后再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一种导入方式自然而且水到渠成, 也是较为常用的导入方式之一。

因为初中语文的课文编排是将具有相关关联性的主题归结在一起, 然后进行课文的编排。而这样的教材编排方式也就为初中语文温故知新的导入教学方法奠定了客观性的基础。

例如:在《夏感》这篇课文的导入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可以借助温故知新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在之前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

教师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年有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 在之前的学习之中, 我们已经对春季和冬季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要简要回顾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和老舍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随后, 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一个简单的回忆, 教师再说:“下面, 我们就进入到下一个季节的学习‘夏季’。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梁衡的《夏感》这篇文章。”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就在导入环节利用几分钟的实施很好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也较为顺畅地导入到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背景导入法

导入环节的教学实施一般是要在教学开始阶段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借助故事背景导入法这一方式来做好初中语文的导入教学。

故事背景导入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借助与课文主旨相关的背景或者是与课文作者相关的故事、背景来导入教学。这样的方式往往通过其故事性、情节的丰富性以及不同于课文内容的异类性来吸引学生, 并且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夏感》这篇课文的导入教学环节中, 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采取故事背景导入这一方法。因为《夏感》这篇文章的作者为梁衡, 梁衡本身的认识经历就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学生通过了解梁衡的故事、经历等就会对《夏感》这篇文章产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导入过程中, 教师往往可以这样来说:“我们即将学习的《夏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衡。梁衡是当代作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新闻人。早前在《光明日报》任职, 现在为《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 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并且在他足迹遍布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散文。《夏感》这篇散文就是梁衡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时经历的夏天, 然后写下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领略一下记者所感受到的黄河流域的夏天。”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借助人物丰富的经历和特点以及其传奇化的经历来吸引学生, 而这样的导入教学也往往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多媒体协助导入法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助手和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多媒体设备进入到课堂也为教学的多样性带来了极大的可能。

在初中语文的导入教学环节,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做好导入环节的教学工作。这一方式主要要求教师能够依凭多媒体设备的优势, 通过一些音频、视频、图片的播放, 从而借助色彩的变化、音调的变化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夏感》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中,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现夏天“炎热、热情、急促、紧张”这样一些主题的视频文件或者是播放一些充满夏天特色的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视频、图片的吸引下迅速地过渡到课文中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句话, 继而更好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四、巧设问题导入法

设置问题的方式往往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初中语文的导入教学环节中, 教师也可以采取巧设问题的方式来导入教学实施。

但是, 借助巧设问题的方式来导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相关, 同时也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夏感》这篇文章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借助巧设问题的方式来导入教学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大家最喜欢哪个季节?

2.大家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你们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

在结束了这些简单的问题讨论后, 教师就可以这样说: “在大家的眼中, 夏天是炎热的, 夏天是冰爽的。这些都是你们对夏天的感受。那么作家眼中的夏天和笔下的夏天是怎样的呢?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夏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则很好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做好了教学导入工作。这样的方式也将为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勤芳.初中语文课导入教学例谈[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

[2]闫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入教学模式探究[J].中旬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第4期

篇4:《夏感》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出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尊重农民,热爱农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做个小热身,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诗,说说诗中说的是哪个季节,并且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多媒体显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确:春天,有春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确:秋天,有霜。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明确:冬天,雪花大如草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秋天,有秋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明确:春天,有东风和万紫千红。

师:从这五句诗中你有没有别的一些发现?

明确:没有夏天。

师:对,作家梁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古今文人吟春咏秋的诗篇不胜枚举,但往往对夏天视而不见,于是,梁衡另辟蹊径,写了一篇《夏感》。说到夏天,同学们对这个季节有什么样的感受?生:闷热、烦躁……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夏感》,去体会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的情感。

二、倒卷山水,整体感知

1.师:历代文人为什么极少写夏,梁衡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他的理由是什么?找原句。

明确:“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2.师:历代文人不喜欢写夏,那作者对夏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师:让我们齐读第5自然段,在夏与春秋的对比中读出作者对夏的赞美。

4.生齐读,师点评:最后一句也要“大声赞美”,不人云亦云,梁衡的赞美本身就值得我们赞美。重读最后一句。

5.师:夏天到底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夏天的景致?(2)充盈在这几个方面的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

明确:(1)自然景象、色彩、农人的劳动三个方面写了夏天的景致。其中第二段讲到的北方夏天的自然景象有:草木、蝉儿、麦浪(麦子是在夏天收割的)、热风等。

(2)充盈在这三个片段中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

三、品味语言,走进夏天

1.师: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这个说法相当得抽象,于是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句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夏天的这种特点,他在第二段开头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请生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问:你看到过一锅冷水烧成热水的情景吗?有什么特点?

明确:由缓到急,由冷到热,由静到动。

2.(多媒体显示)从文章的第二、三段中找出与水沸腾的过程相似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并赏析你找到的句子。

注意:水沸腾的过程是由冷到热,由缓到急,由静态到动态的,表现在夏天的景物上,它们会有什么变化上的特点?找到这些句子并勾画出来,同桌间可以讨论。

明确:典型句子一:“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明确: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体现了草木茂盛,长势很快,程度越来越深。

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草木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景物富有生命力,万物生长,尤其“墙”字写出了树木的密不透风。

典型句子二:“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明确:金黄的大地是静态的,麦浪翻滚着,并扑打着山、云、汽车说明连大地也沸腾了,变成了动态。

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把“麦浪”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舰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得快。麦与海浪的相似处:面积大,气势磅礴。汽车与舰船(不用帆船)的相似处:疾速、气势雄壮。运用拟人,“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

典型句子三:“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明确:灵秀之气变成了磅礴之势,接着滚动,最后升腾,由冷到热,由缓到急。朗读指导:逐渐升调。

修辞手法:拟人,体现在“滚动”、“升腾”等词语上,体现了气势的磅礴。

典型句子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明确:由慢到冲刺就是有缓到急的过程,对比中看出植物生命力的爆发,不像在春天中的细滋慢长,而是疯长着,接近成熟,突出气氛的热烈。

修辞手法:拟人。“作着最后的冲刺”,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植物“旺盛的活力”,说明植物生命力的爆发,化抽象为形象。

3.师:这么热烈的氛围也许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第2、3段,读出植物生长的热烈,色彩的热烈。

4.师:也许夏天的色彩有绿有红,但对于生长在山西的梁衡来说,看惯了铺天盖地的麦子,他眼中的北方夏天的主色调是黄色的,在作者看来,黄色还具有怎样特殊的含义?

明确:“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师:你从第三段的哪个画面中可以得到印证?

明确:“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已有的收获指的是收获了麦子,希望还未尽指的是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还在不断地生长着,到了秋天它们才成熟。

(多媒体显示)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

师:我们用福楼拜的这个观点来反观梁衡的这一句话,找一找这句话中传神的动词。

(多媒体显示)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与“托”字可比较阅读),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与得意;一个“匍匐”,抓住了瓜秧的特点,写出了无惧前行的生命力,全句用了拟人的修辞。

5.师过渡:从自然景物与色彩的描写上我们感悟更多的是夏天的“热烈”,接下来我们就要从第四段农人的劳动中去体会一下“紧张”与“急促”。学生齐读第四段。

6.(多媒体显示)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

师:与课文的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明确:少了一个“快割”与“快打”。

师:为什么需要两个?

明确:反复,农民渴望收获,争分夺秒,急切的心情,读起来更有节奏感。生读,点评。

7.师:白天,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已经够累了,但是他们在晚上还是不能睡个安稳觉,这是为什么?听风看云。课文里说“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如果你是当地的农民,半夜听到风起,看到云涌,你在心里会怎样担心或怎么祈祷?

明确:担心: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祈祷:心理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

师:我仿佛体察到了农民此时企盼,不安的心理。再来看看作者对农民抱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通过关键词,该松一口气了的“该”,亦够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从“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固然有劝诫人们珍惜粮食的意味,但何尝不是在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

8.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苦涩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你能探究出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吗?

明确: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这里的农民是中原大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生命如此热烈的投入才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夏天是美丽的,生活是美丽的,而农民则是最美丽的。

四、创造美丽,自成一家

师:作者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却不具体描写它,相反他写出了春和秋的意蕴。(多媒体显示)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师: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冬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也来写写,可以同桌之间合作完成。

生: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金橘,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望。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冬之色为雪的白,如柳絮、如棉花,象征着美好的心灵。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云天,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点评:找准意象,写出你心灵中的世界。

五、借诗归纳,升华情感

师:一季一世界,今天我们学的梁衡的《夏感》带给我们别样的情怀。

(多媒体显示)

夏,

是积蓄沉淀酿成磅礴之势的季节,

是承上启下的季节;

是托起金秋的臂膀;

在四季更迭中,

夏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夏,春之萌发便坠入虚无;

没有夏,秋之喜悦便水月镜花。

所以,拥抱热爱夏吧。

拥抱夏,热爱夏,

就是拥抱我们的生命,

热爱我们的生命。

师:有心的同学可以发现《夏感》这篇文章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然而,梁衡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一个如此精美的世界。今年的夏天已经悄然而逝,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夏天,和梁衡约定:一起去拥抱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季节。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推荐写景散文:

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郁达夫《故都的秋》。

希望同学们从写景散文中获得更多阅读的快乐。

【附板书】

紧张自然景象 喜爱夏天

热烈夏之色彩 赞美夏天

急促农人劳作 歌颂农民

【反思】

写景散文是一种在课堂上不太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文体。太深沉,会破坏美感;太有趣,会造成肤浅。我从三个方面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教给学生品味写景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首先,良好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能切实地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所以,对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说,朗读训练尤为重要。这堂课上,我进行了范读,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几个句子在赏析过程中还让学生个别读了。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读、节奏、气势等,让学生在有要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练习。

其次,找准一个巧妙而独特的切入点,方能提纲挈领地剖析文本,轻松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的“一锅水”端出来,让学生总结“一锅水”的沸腾有个从缓到急、从冷到热、从静到动的过程,这和文中夏的基调相符,并且几乎二三段的描写都可以与这个比方类似,所以再让学生从后文中找与水沸腾的过程相似的句子,既能加深学生对夏这一特征的理解,又能有目的的赏析句子,一举两得。

再次,通过展现画面、替换字词、对比赏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读的过程中注重梁衡语言的精致与恰当,如比较“细”——“厚”、“绿”——“黛”、“烟”——“墙”等字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春到夏,绿意越来越浓的特点。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希望每一堂课都能成为自己进步的台阶。

篇5:《夏感》教学设计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老师点击展示出诗歌视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学生齐诵,并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那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展示课题)。

2、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查学生预习本)

芊芊(qiān qiān)细草 黛(dài)色 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

匍匐(pú fú) 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

2自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

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

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

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引导点拨,研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多媒体显示下列A 、B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

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

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

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

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

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

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

☆ 从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上描写。

☆ 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回答后明确:

(大屏幕展示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金黄色 突出夏的特点――热烈

☆ 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

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多媒体逐个显示):

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

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

生讨论后明确:

☆ 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

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图片展示农民劳动割麦和打麦场上打麦两个场景)

回答后明确: 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屏幕显示)

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7、集体朗读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通过学习本文大家知道,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每天中午吃饭时,学校校园广播也播诵,同学们是哪一首诗?(《悯农》唐・李绅),对。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富足,但是仍要爱惜粮食,农民耕种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对农民要尊重,对劳动者要尊重。

四.比较阅读:问作者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回答后明确: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大红大绿夏日荷花图画。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曲折的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人生的春天,也处于金子般的年龄,但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飞扬激情,勃发英姿,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你们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

1、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式仿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色,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 ,如 ,如 , 。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 感

梁衡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北方夏天景色及其的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后,学生不难理解课文。

篇6:《夏感》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芊芊、磅礴、春华秋实、匍匐、苦涩、闲情逸致”等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融入文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魅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因为给人一种万物苏醒的愉悦;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因为给人成熟的满足;有人眷念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给人纯洁的感觉。但是夏天,好像没有多少人特别喜爱,能不能说说大家知道的描写春花秋月的诗句?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诗文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朗读,检查生字词,了解作者: 齐读课文,完成黑板上的问题:

夏天是一个()的旺季。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景物表现出夏天的热烈?读一读有关句子,感受。(2)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

(3)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4)文题是“夏感”,作者的“感”是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夏天的特点,体会农民的辛苦,感受作者对农民的赞美。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提示方法: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建议用“我赏析的佳句是,它采用了(用词、句式、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的句式来欣赏语言美。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四、美读课文,感情升华方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夏天的磅礡之势,升腾之气。2 学生自由朗读

五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赞美秋天。现在就让我们来写一段《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也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夏 感

梁衡 紧 张 急 促 热 烈

自然景物 色彩美 紧张的旋律 大自然 普通劳动者 热 爱 赞 美

《安塞腰鼓》说课分析评说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概昂奋,气状山河的时代之歌。在《安塞腰鼓》这篇说课教案中,朱老师比较注重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比较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朱老师在说课案中十分注重文本,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

发了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地与课文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杨生命力的美文,在学习阅读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课堂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状场面;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注重课堂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朱老师在说课案中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动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探究说课案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本说课案分别使用了情境激趣法,点拔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读写训练法,反思体验法。这些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磅礴的力量,激荡的生命。让学生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语言艺术带来的激烈节奏美。记得文章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子,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四句话如同一个分水岭从四个方面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篇7: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王燕

昌邑市围子初级中学

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方法初探

读了近期《中国音乐教育》上关于音乐考试问题的讨论,给我许多启发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现状以及音乐学科测评等问题的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学科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以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平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事实上,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准确的测评,而且能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

一、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如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因为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最易被感知,特别是在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形象与情感的联系更加密切。唱歌教学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准确的测评,而且能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

二、音乐考试的现状与音乐统考的可能性

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一个学生可能唱不好也奏不准,但他对歌曲、乐曲的感情体验可能与他演唱、演奏情形不同。我们现行的音乐考试办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学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准,却难以确定一个学生音乐教育整体目标达到的水平。这是由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至于各校实际考试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就更多了。

至于统考问题,困难首先是城乡音乐教育环境、师资、设备等的巨大差异,甚至在重点与非重点校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全国音乐教育水平如此不平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将音乐课列入统考(高考、中考)记入升学成绩,这样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再则,以现行的考试方法怎能完成统考任务?以我校为例:周课时14节、每班50多人,每个学生演唱、演奏、视唱分别进行,需要很多时间。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

三、建立音乐学习水平测评的设想与探索

音乐学科学生学习班水平的测评应以音乐教学目标为标准,它必须建立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操作的分项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音乐教学的测评体系和方法,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通常,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评按测评结果形式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按类型又可分为主观测评和客观测评、综合与单项测评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水平测试和评估,所以要制定出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首先要从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经验。逐步败革完善我们多年来习惯进行的音乐课堂考核办法。在短期内拿出一整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重要的是测评的科学性及其正确的操作。

我市教研室制订的《学生音乐学习水平测评方案》是在这个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尝试。现将测评方案介绍如下:

测评方案包括:测评的依据、基本原则、项目和方式、等级四方面。其中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体现美育特点“,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在项目和内容上设有音乐知识、音乐能力、品德教育三个项目和七项内容:

1、唱歌能力考查。指定一人或多人演唱;或由学生选曲演唱。

2、欣赏能力考查。以课堂口头提问、答卷;随堂进行实音测验(听录音、笔答试卷)。

3、器乐能力考查。指定一人或多人演奏;或由学生选曲演奏。

4、视唱能力考查。教师提供视唱曲,指定一人或多人视唱;或实音测验(听录音、笔答试卷)。

5、听音能力考查。由教师用琴提供音响,由学生回答或模唱。

6、音乐知识考查。采用口头提问和笔答。

7、学习品质考查。音乐课学习态度、表现。评价内容比例为:音乐各项能力考查的得分为80%,音乐知识考查得分为10%,学习品质考查得分为10%,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5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试题难度控制平均分为80分左右。优秀率为23%,良好率为71%,合格率6%,基本上不出现不合格。每学期考查不少于以下次数:唱歌2次,乐器1次,视唱和听音1次,欣赏和音乐知识1次,学习品质1次。

我校在实施测评方案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它符合音乐学科特点,能够体现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评价。例如:多样、灵活的测评方式、方法,特别是试题难度控制和平均得分率的规定,更是体现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基础教育,培养能力的原则。

篇8:浅析《夏感》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夏感》,写作特色,对比,语言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品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夏天的独特感悟, 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下面笔者就《夏感》的写作特色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善于抓住特征写景

作品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开篇, 独句成段, 不仅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体概括, 也突出了作者臆想中夏天的总特征———紧张、热烈、急促, 对下文起着提领的作用。作品的主体部分, 就是围绕这三个特征来具体地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写夏天的自然景象, 实写了山坡上密密的草、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绿烟、烦人的蝉、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麦子的香味等, 虚写了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实相映, 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表现夏天的“热烈”, 突显蓬勃的生命力。写夏天的色彩, 紧扣“金黄”, “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农作物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作者笔下的夏天是“急促”的。写夏天农民劳作的景象:“快割, 快割”“快打, 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既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又突出了农民生活的忙碌, 烘托出夏天旋律的“紧张”。

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作品围绕表现主题的需要, 多处运用巧妙的对比。用春天“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轻飞曼舞的蜂蝶”与夏天“密密的后发”“黛色长城”“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作比较, 间接描写了夏天的特征。“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 拿夏天的色彩与春秋的色彩作对比, 衬出作者对夏天的特殊感悟———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承前启后, 生命交替。文章最后一段, 作者表达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也是通过对比来揭示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 而夏呢, 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里用“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与夏天“苦涩的汗水”对比, 表达了对历代文人们不大喜欢夏天原因的推测;“有闲情逸致的人, 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里通过“有闲情逸致的人”与“我”的对待夏天不同态度的对比, 强调了作者描写夏天的原因, 在于歌颂劳动, 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三.语言极富表现力

《夏感》的语言恬淡平实, 却耐人品嚼, 其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极力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这首先表现为注重遣词炼字。比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 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句中“扑打”一词写出了麦浪的气势;“涌”在这里描写田野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给人以美感。再如, “你看, 麦子刚刚割过,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里“挑”字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 “举”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之情, “匍匐”形象地写出了瓜秧在地上蔓延的姿态。诸如此类词语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 表现力极强。同时, 《夏感》的语言, 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增强其形象性和感染力。比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 应合开篇第一句话, 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 这里用比喻, 就化抽象为具体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以彼物喻此物, 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 更加直观。“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运用拟人手法, 想象其优美的舞姿, 既生动又形象。“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 这里用人的跑步来形容, 就具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上一篇:第几届校园才艺大赛主持稿下一篇:可吸入颗粒物生物活性及其微观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