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2-12-22

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怎样加深对新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方面着手, 侧重于怎样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切实改革读写教学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 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 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 在引入情境后, 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 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 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 我从设置悬念入手, 来介绍作家作品, 赢得了学生的喜欢。比如, 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 我先向学生讲述了前面的情节, 留下结尾不讲, 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并耐人寻味, 要想知道, 请自己去看。”为解真相, 学生便自觉地找书来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爱好, 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同视频信息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得到启发,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 给那些喜欢研究语文的学生充足的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让那些十分活跃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以上的形式, 在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 通过使用有效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二、优化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参与愿望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强烈的参与愿望, 不再满足单向接受教师的灌输, 他们的思维需要活跃起来。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角, 并以其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整个教学活动。首先, 凡是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的内容, 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不再大包大揽, 通过这样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效果, 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重难点的点拨,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困局, 实现学习活动的快速推进。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例如, 在复习教学环节, 教师反复强调相关知识点,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如果能够按照分门别类、各司其职的方式, 安排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讲解, 则活跃课堂的效果要明显好得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参与欲望, 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 难度也加深了, 知识点增多了, 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 在起始阶段, 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 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教师则抓住契机, 巧为点拨。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 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 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 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 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 鼓励师生即兴发挥, 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 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 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确《荷塘月色》、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 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他们的作品。这样, 既能使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而通过比较, 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现,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 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受, 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作于1925-1928年间, 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民生凋敝, 政治黑暗, 社会恐怖。乱世在作家心中投下了相同的阴影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类似的情绪。但是, 由于作家的理想和人生不同, 就决定作品意境的高远不同。同样的时代大背景, 投射在知识分子的心中, 引发的是痛苦和迷茫;如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投射在清醒而深刻的思想家心中, 激起的是愤怒和坚强;如鲁迅。而投射在革命者心中, 却荡起了改造社会, 主宰江山的勇气和豪情。如毛泽东。这样的讨论式学习, (当然并不是每个单元都如此设计安排)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积极。应该是有效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求异思维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问题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解释性问题, 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 又要有所超越, 进而起到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项链》时, 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化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 牵一句而动全文, 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 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 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反, 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 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 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 我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 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 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 思维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启发也不同, 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当然,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给教师带来惊喜。但有时会出现脱离文本或钻牛角尖等的乱问乱答现象,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怎样加深对新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方面着手, 侧重于怎样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切实改革读写教学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 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上一篇:殡葬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探究下一篇:试析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