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24-04-12

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0篇)

篇1: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以上是我有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几点粗浅的体会,也许不够全面,还请诸位多多谅解。

篇2: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沈阳市第九中学

地理组岳健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已经有了困惑,课改到底在改什么?课改是不是失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今年暑假,我有幸终于参加了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培训。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课,和对课标的解读和教材的阅读,以及学友们的聊天,略有收获。

一、课标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在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当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 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课程新体系。因此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地理专业教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但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因为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因此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与学友们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感觉课改的配套辅助资料太少,课程资源开发无从下手,但是从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位老师并没有象我们那样从网上四处收集资料,而是就教材图、阅读材料,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等来完成教学任务与课标要求。每个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课改辅助资料与课程资源。

篇3: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改,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历, 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发散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 作新课改地理课堂的设计者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包括昼夜交替、晨昏线的判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在地球的分布等等。在这部分教学时, 我让一名同学到教室前面充当“地球”, 所有的同学充当“太阳”, 那么同学的目光就是太阳光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以及昼夜交替等现象;在学习太阳高度角时, 我让所有同学举起手臂, 用手指着太阳。那么他的手臂就相当于太阳光线, 手臂与水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 那么就可以用手臂来演示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化, 以及一年中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二、精心选择“靓点”,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我们学习“板块运动”“火山—地震带”时, 我首先给学生们展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些图片, 激发他们对地震成因的好奇心。这样简短的引入, 一下子凝聚了他们的心, 这时再讲有关地震的地理知识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 我还常常这样来解说课文内容:比如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感染力强;前两天正好下了一场秋雨, 我就用“一场秋雨一场凉”来描述我们季风区锋面雨降水的特点, 学生们还会说出“一场春雨一场暖”来与我呼应, 课堂气氛很温馨、很活跃, 这比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得多;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地势升高, 气温下降, 山上气候比山下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如“画龙点睛”, 使地理课大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

三、探究身边的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在新课改课本中, 有很多地理知识以及“活动”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拿出学生们既熟悉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为什么用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太阳已经落山, 天空还没有完全黑?”

在课上, 我经常介绍一些时事要闻。如我国南海勘探首次发现地球新能源———可燃冰;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已发电;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甲流全球性蔓延等。这些时事要闻, 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热点, 使地理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 我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手段。比如用多媒体来解读课本中难于理解的地理原理、规律、现象。再如做地理游戏:地理拼图、地图旅行、猜地理谜语等。

总之, 新课程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 还在于鼓舞、激励学生的斗志,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篇4:高中地理新课改方向的心德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问题;策略

G633.55

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运用现有的地理教学措施,尽可能少时间少精力地去完成地理教学内容。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标准,希望能够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是希望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地理知识,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地理有效教学在课堂上开始体现出来。为此,新课改中有效教学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加上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尤其重要的是,采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兴趣,死记硬背

尽管高中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总结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学习方式仍然占据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由于地理学科特有的特点,多数学生选择考试前加班加点地背。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当然,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更是违背新课改的要求的。这样的学习理念只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匮乏,自主探究式学习更是可望不可及。

2.缺乏合作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然而,现在高中的现状是有将近一半的高中生喜欢独自一个人学习,固步自封,不爱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讲,课前从不预习,课后更不复习。这样的学习,怎能进步?长此以往,学生更加不重视合作性学习,从而导致学习交流的能力欠缺,不利于人格的发展。

3.学生两级分化

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也会经常组织一些合作性学习或是自主探究式活动。笔者认为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待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很照顾,相反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自然也是爱理不理。因为教师对待的不平等,导致有些学生越学越爱学,从而成绩更加优异;另一部分学生则产生很强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的成绩两级分化严重。

4.教师固步自封

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平等,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日渐平和,很少出现教师强势的情况出现。但是教师过于亲民会导致学生难以控制,可能会发生课堂上的混乱,教师与学生以朋友共处,失去其本身的指导作用。还有一些教师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固步自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不能以新知识武装自己,就意味着即将被淘汰。

三、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积极转换教学思路,注重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地理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合理组织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对待学生要宽容、尊重和理解。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能力的超水平发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平等互助的学习地理知识,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2.教学内容丰富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明显减少,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时间,把握教学重点,同时根据教学适当地进行改革,充实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交互性的学习,还可以开展各类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相辅相成,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地理水平。

3.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所学到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全面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将学习的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衔接有序,从而避免知识的重复,更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更容易掌握重点难点,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4.注重每个学生发展

为了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表现,采用多种课堂互动手段,对每个学生做到面面俱到。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优生注重广度与深度的教育,对差生注重教学重点的掌握,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5.探究性合作学习

为了完成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无疑是较好的学习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学习过程富有生动活泼性,合作性学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有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全班合作等方式来共同解答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之间互补合作,既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适应了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需求。

6.教师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

新课改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结构与之前的地理教材有很大不同,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变高。新教材内容就像压缩饼干,尽管内容较少,但其实深入的问题反而增多了,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教师自身知识难免会过时、老旧,教师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不断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以充实自己。所以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在把握新教材的同时,要不断补充地理知识,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当代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反思并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学术指导,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伦,魏超贤.高中地理新课改引发的思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136

[2]李国平.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处理新课改中的“新”内容[J].教学与管理,2009,34:65-66

篇5: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与网上学习研讨,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我对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浅谈几点对地理新课改的学习体会:

一、新地理课标使地理更接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并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到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在提高公民素质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二、新课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灌输教学方式,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习学习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等,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

三、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题材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课后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去研读新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习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篇6:高中新课改培训心得

“省培”、“国培”、“地陪”,伴随着夏日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已落下帷幕。数日的培训让我这个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忐忑青年,少了几丝迷茫,多了一份执着!

新课改,一听这词就让人觉得新鲜,很多前辈老师学长学姐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啊,你真幸运,刚出来就遇上新课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好好把握哦。”都说,三人行必有一师,何况在这浩浩荡荡的高中教师队伍里,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位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榜样!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中的收获

1、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记得,大学上语文教法课时,老师就很强调新课标,人手一本,让我们认真读,那时,对新课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象,认识也比较支离破碎,很多概念和提法都很模糊。这个暑假,无论是“国培”“省培”,还是“地培”,所有的专家都在强调新课标,都是以新课标为纲,为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新课改。其中,福建南平一中副校长蔡伟潭将高考与新课标精神结合起来解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在学习新课标时,还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住关键的点,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思路。

2、为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相信这

是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地方。通过培训,我的看法是,首先,“新”在课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想,必修加选修的课程设置肯定让很多老师想到了自己的大学课程,但是选修课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其次,“新”在师生间关系的转换上。新课改,提倡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要求改变以前教师独霸课堂、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模式,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后,“新”在教学评价的调整。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新课改,要摒弃以语文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单调方式,要多视角、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给新教师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有更广的发挥空间,我们应抓住这次契机,不断学习研究,争取能出一些成果。

二、个人对新课改的看法

当然,通过培训,结合绵阳中学实际情况,我对新课改也有些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改革重在课程,不在教学。课程结构的改变会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变化,但是教学变化不大。并且,语文考试万变不离其宗,纵观课改实验省份近几年的高考,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保留能够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教学方式,同时不能完全

放“权”于学生。只要高考不改,分数就是硬道理。事实上,一个现实的优秀老师,是在于能把应试与素质教育结合得好的老师。

2、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压力很大,恐怕选修课难以实施。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必修1-5必须学,选修IA两本书,要学,这肯定在高考范围之内。至于选修IB,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地自己开发,肯定不在高考范围。因此,基于本校的师资力量,我认为可适当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要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三、培训后要做的工作

1、根据培训时专家做的指导和提示,重读新课标。培训时,专家们都在讲新课标,并且很多地方都有不同见解,弄得头脑容易混乱,因此,在设计教学之前,还应细读课标,读透课标,梳理清楚。

2、有了“纲”,再分析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熟悉各个模块,各个系列,研究各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3、新教师对文本解读这一块还很弱,同时还要认清“文本”与“教材”的解读是不同的,《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特别强调“用教材教”,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时刻渗透这一理念。

4、让语文学习体现出层级关系(层级关系在课程的总目标的设计中就能体现),知识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学生就不会有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的感觉了

5、语文姓语,必须重视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新教师,以上只是列举的一小部分,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本学期的自我要求

1、保证班上学生成绩。主要策略:重在抓两头,鼓励中间。对于层次低的学生,拉拢家长一起配合。

2、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

3、认真备课,备课的时候,多用心,多花一些时间,多差一些资料,可以参照一些名师的教案,相关专家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

4、做几堂有水平有特色的课。

5、找相关方面的学术专家的理解,认真钻研新课改,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小专题,出点自己的东西。

篇7:2022高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1、重视课改

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墨守陈规,拿来主义,在他们身上已过时。他们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过去那种传授式教学已不适合他们,他们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虽然仍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更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课改中的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学习。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选修课程。体现了“人人都能学数学,人人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所有改革,我觉得都应以“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为准则!

4、要让学生重视数学

经常有学生问到:学习数学有什么作用,我又不当数学家,花这么多时间去学数学值吗?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学数学的重要性之一不在于是为了解几个数学题,或是应付考试,而在于它不但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工具和助手,更重要的是,数学在训练人的思维、思想方法以及熏陶人的精神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个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说过:“在美国的西点军校,所有的指挥管都要学数学课,在实践战争中,他们不可能用数学去计算炮弹落在哪里,但是,正是这种平时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让他们具备了优秀指挥官的素质,能很好的应急各种问题。

5、激励为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积极性,,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

6、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7、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新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新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数学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

8、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9、注重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离不开算法的设计,算法原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组成部分,现在把它放到高中数学课本的必修部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重应用、重能力的思想。算法严格地说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然而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经过操作,验证,在计算机上实现,却是受学生欢迎的。于是我通过上网自学一个多月,学会用VB语言真正实现了一些常用算法程序,利用教室投影机演示给同学们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0、好的教学传统不能丢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篇8:高中地理新课改初探

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1) 从内容来看, “地理必修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但是, 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 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 与地理必修Ⅰ、Ⅲ和选修的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 “地理必修Ⅰ”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地理必修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 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选修的两个选修模块中, 选修Ⅲ (旅游地理) 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但是“地理必修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认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中间开设, 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这样既避免重复, 又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

⒉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1) 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 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既直观又详尽, 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 从而加深认识保护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 新课改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 这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改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时, 教材通过活动设计, 图文结合感受太阳高度的概念, 并利用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将难点简单化。

(3) 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讨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交流平台, 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大量的讨论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上, 能够在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提出新的问题, 产生新的见解, 并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 不但可以充分体会到交流与探索的乐趣, 更能增强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和表达能力的完整性, 从而减少在老师引导下的思考学习束缚。

(4) 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材料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图文结合的能力。针对学生读图能力不足, 湘教版教材在每个章节中穿插大量图片, 形象、直观、生动地将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观察、思考提供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参照物, 掌握读图技巧。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必修Ⅲ的第三章, 整个章节都是介绍现代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从观念上改变传统地理的局限。

二、新课改教学方法初探

⒈灵活处理教材, 注重有机结合, 从创新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 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引导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因此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 将地理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 重视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 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 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范围。

(2) 课堂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甚至可以利用突发事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活跃, 因为都是生活中看到或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 这样会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比如在介绍《文明旅游》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联系各自的经历来学习和思考这部分内容。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时, 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联系地理学中的知识, 如利用煮熟的鸡蛋剖面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剖面类比, 让学生迅速的理解地球的内部分层。在介绍《大气温度》时, 可以联系一句古诗词:“高处不胜寒”, 让学生了解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生活中的实际有时候能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而易懂,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 但有许多初中知识上的连结点初中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 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 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 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滚动提高, 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掌握高中地理学习的学习方法, 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⒉转变观念、积极引导, 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要学习效益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 也就是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师主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之后,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 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增强了师生互动, 而且大部分的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析完成的, 老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实现师生互动。为了活跃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主动参与发言, 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 可以用问题导学或者即兴活动的形式展开。比如, 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 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 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交流的状态、思维状态如何, 不能满足于学生是否都在发言, 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见解。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地理教学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 因此, 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 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 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4) 教师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开放自己, 加强与组内其他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 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教研组建立相应的制度, 如集体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 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 为教师的和交流提供平台。很感谢我校的地理组给了我这个学习的平台, 让我实现“一年适应, 三年站稳, 五年创优”的目标。

总之,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使地理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三、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评价机制与新课改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 着重强调在对地理学习评价时, 即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 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 并没有落实。在这个方面有待我们全体地理老师进一步思考。

(2) 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 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多, 很多老师反应接触外面的机会不多, 交流平台少。

(3) 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 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 这对于教师而言, 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 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 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 图表, 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 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 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来的每周三课时变为两课时, 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 这些都为高一的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模块必修Ⅰ的教学中, 感觉到课时不够, 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 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另外, 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 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 无疑一下难以适应, 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 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 这就面临课时紧张,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组织学生回去自学, 但部分基础较差, 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较难以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 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难题。

篇9: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地理状况分析

当前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并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在初中阶段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不仅是学生不重视,就连某些教育部门和领导、家长也不是很重视。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升学的需要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即使能够补上初中地理的“欠账”,往往也还谈不上对地理课感兴趣。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花了时间却没有学习成就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原来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结果是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在记忆,复现课本内容。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果差。所以改变这种现状尤为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以导学案为模式的框架教学

以往作为老师会面面俱到的毫不保留的把知识一股脑的交给学生,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认真地想想,这会不会剥夺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所以针对新课改的理念。老师应改变以前那种方式,而进行以导学案为模式的单元教学,框架教学。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导学案,导学案里面包含了每单元的知识点。在导学案里,老师可以把知识结构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宏观的把握。至于知识点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这时候,如果把教学比作“汽车”,那么教师是“指路牌”,学生是“司机”。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后,就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提问

以往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从启发学生的角度出发,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学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假如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们都去找,去发现,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发现能力。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活动,形成一种饥渴难耐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学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方法,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大家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互补,也可以承担相同的任务进行竞赛这样学生们主动的参与进来,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仔细想想,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如果每个同学有一个思想,那么这个小组会有多少个思想,这个班级会有多少个思想凝聚在一起呢。总之,老师想到的问题是老师一个人的,但几十个学生想到的问题会更加全面,对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为什么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呢?这样的效果会很好。所以,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

3、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消除学生“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我在讲述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可一道来探究原因,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教学中,我有时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观察,实验等手段来验证我的结论。当学生们的调查结果和我给的结论不相吻合时,很多学生只是被迫接受了我的观点,因为在他们心中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但也有学生敢于和我辩论。通过自己的调查结果,对案例的分析,指出我的结论是不正确地。事情虽小,但意义深远。就是让学生明白老师说得不一定就是正确地,真理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老师并不是权威,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自己去探索。学生必然茅塞顿开。这时候,知识已经不重要了,学生的能力,素质、科研精神都受到了激发,效果自然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从而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老师和学生之间变得像朋友在聊天在探讨问题。学生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大大增强。学生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善于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与“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例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度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情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论怎么样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都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度。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多方利用现有的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地理教学的多样性

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需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上网、走访来积极开发课外、校外的地理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同时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超越狭隘的地理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地理教学"活"起来,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地理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地理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篇10: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篇1

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了,培训过程中认真观看了视频,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也感受到很大得收获。

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新课改要改变这一现状,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必须贯彻新理念,新思想。在课堂中贯彻新理念、新思想,不能空喊口号。

我们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如果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三维目标,则三维目标的定位会非常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那相信围绕其设计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需我们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具备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达成,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促成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情境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则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这一知识的有用性,继而自主的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政治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我们脱离教学内容直接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的情感教育毫无作用;如果我们把情感教育与课堂知识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并形成了全新的情感价值观,可谓事半而功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篇2

__年_月_日,我有幸参加了__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视频培训__师大授课点的集中培训学习,听取了朱明光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培训,听取了陈友方教授对经济常识模块的培训,听取了吴少荣教授对政治常识模块的培训,听取了卢志老师对__课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培训,观摩了双流棠湖中学张雪梅老师和绵阳南山中学高欣老师的新课改示范课。通过四天课改培训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第一.整个高中课改的总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整个高中即将实行学分制,即各科规定相应的学分,在学生修完相应的学分后,即可高中毕业,获得毕业证。政治在这个总学分中占20分。

第二.了解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总体布局。

在思想政治这个板块中,共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部分有四个模块,修完考试合格可获得8个学分,选修部分有六个模块,修完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12学分。在必修模块中,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整个必修部分以生活贯穿了主线,真正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部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第三、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

(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以_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_同志“_”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

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教师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标准。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政治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摩课和课改区一线教师的经验体会是:

1、收获: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自身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重生活、重体验、重情景、重过程和方法;教材依据课标,但又不拘于课标。

3、挑战:学生知识的断层、重叠;有些内容须强化、有的须淡化,理论没必要祥讲,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统筹安排;教师要有承受精神、体力等压力的思想准备等。

4、态度: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心态平和,不能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要积极探索,反对拿、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尽快投入到新课改中来。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篇3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变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对普通高中《政治课课程计划》及《政治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又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对高中政治课内容都作了局部调整。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要从实际出发,教好每一节政治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以趣引思,使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在备课选材和讲课语言的运用上注意恰当使用成语典故,漫画,比喻等,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三、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如投石击水,意见分呈,或说正确,或说错误。我提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多数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的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它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 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学生们的热烈争论,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使学生在“无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疏密有度,授人以渔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有个人劳动量,学生成绩以个人劳动量的多少,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细,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点点滴滴讲得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认真工作的最好表现,后来发现课上“分心”的同学很多,即使学生勉强听完了,也是听而不思,认真分析一下,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许多应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活动,都由教师代为完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给教师,这种‘学而不需思’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的是思维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反而在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能更有效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或先设置问题,留下一定的空隙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这种‘疏密有度’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思考中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在是那些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将被列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成为人们谋求发展和创新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会学生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各章节的主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1.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3篇

2.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3.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篇

4.思想品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6篇

上一篇:性感广告词下一篇:《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