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育科研

2024-05-07

初中化学教育科研(精选6篇)

篇1:初中化学教育科研

学完《初中化学教育科研》这门课程,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本次培训作业分三批发布,您需要完成6份作业。

《初中化学教育科研》学后感

学完《初中化学教育科研》这门课程,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中学化学新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我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作好准备,对于一个中学教师,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们要切实做到: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加强实验教学,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

在教学之前,先必须认真阅读所有新课改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整体把握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要求。做到这一点,不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素养。才能保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当一个好教师,就要终生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但中学教师工作紧张,如何进行学习以更新知识呢?首先,要向书本学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教学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杂志和一些新书籍进行学习。其次,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一是学习间接经验,就是学习已经发表在杂志上的关于新教材教学的教研论文或资料。他们的针对性强,对新教材的教学有现实指导和启示作用。二是学习直接经验,就是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2:初中化学教育科研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化学专门人才的重担就肩负在了化学教学工作者的身上。那么怎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实践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提出,促使学生们向着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努力。而化学教育要想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对其牢固树立绿色意识起到了加强作用。

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面对的最大问题来自于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还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恶化。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环境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学生们在学习绿色化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实践研究

2.1有计划地安排绿色化学教育内容

绿色化学作为新兴的.化学学科,虽然融入了初中化学教材,但是内容却不是很详尽。作为化学教学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肩负起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绿色化学的好处,在在课堂上缓慢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在讲解化学反应和合成过程中,讲解生成物和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氯气消毒的化学反应中,讲解的同时,要渗透此过程造成的水氮磷过多造成的赤潮给予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汽油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反应以驱动汽车给人来带来方便和进步的同时,讲解汽油在燃烧过程中,造成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这样,教师的逐步渗透才是绿色化学渐渐深入学生意识的切入点。所以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们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安排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2.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这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绿色化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一些可以强化学生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建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例如,在讲授工业生产类章节的时候,基本讲解绿色化学的内容和释义后。组织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反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并对此活动进行发言讨论,初步对这些化学反应的认识和解决化学对环境危害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潜意识里深化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他们下意识里建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绿色化学意识的强化是学生们学习化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绿色化学的渗透,还应该及时对绿色化学意识进行强化。

2.3利用“环境保护日”,加大绿色化学渗透力度

环境保护日,是大力宣传绿色化学的最好时间。这一天不仅仅社会关注环境,会有大量的宣传单页和画册,而且学校还会借此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实践素质教育。这对绿色化学教育是一个加大的宣传。

例如,环境保护日,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一次大型自由发言班会,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查阅绿色化学相关知识和有关图片。

绿色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有在生活细节上能时刻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才真正实现了绿色化学的渗透。所以,教师们应该利用一切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工具和活动,在最大程度上使他们关注和重视绿色化学。

2.4重视培养实验活动中的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绿色化学真正的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其在实验活动中的渗透。

在实验活动中加强绿色化学意识就要注重实验细节的改进。以往的教学中,因为课时条件的限制,或者是教师不在意,有些有害的实验气体会被学生们随意排放。那么在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下,就要求教师注意这些细节。

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告诫学生,实验气体要尽量排放入玻璃瓶中,并把这个细节广泛运用到每一个实验中去,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实验课程中渐渐养成环保的习惯,逐步深化绿色化学意识。

对实验的重视是绿色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绿色化学的实践,以身作则,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严格实践绿色化学原则。使学生们养成环保、健康的绿色意识和习惯。

三、小结

绿色化学是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教师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不环保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逐步渗透绿色化学。

篇3:初中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

目前, 我国初中化学教育的课堂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辅以教材上的实验过程, 学生进行理解、学习和背诵. 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也是建立在背诵的基础上的. 课堂上, 学生拥有较少的机会亲自进行化学实验, 对于化学实验报告的填写无法掌握正确的方法. 由于实验经验较少, 学生无法直观了解书本内容, 只能依靠教师的描述与书本的介绍来进行实验反应的理解. 对于实验产生的反应、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学生往往通过强制性的记忆来背诵, 而非亲自实验得出结论. 这种教育方式, 忽略了化学教育的本质意义, 违背了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于初中学生培养对化学学习兴趣具有负面的影响[1].

二、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成因与弊端

我国的初中化学教育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师资力量的匮乏、硬件设施的不完备、考试要求的不重视、学生操作的不规范等. 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许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 尽可能减少化学实验的实践机会;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以及教师运用不熟练等原因, 许多教师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化学教学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单一灌输的形式.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的弊端, 如学生考试得到高分, 但无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实验能力差、动手能力不足, 对于化学知识只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的层次, 不能深入理解等, 都显示出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能力, 对于日后的深入的化学学习具有不良影响.

三、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情境教学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死气沉沉的课堂每一位学生都不会喜欢.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的热情, 积极提问、巧设问题, 避免单一枯燥的课本解读, 多引入课件的运用和实验展示等,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充斥着生活, 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些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尽量塑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形象. 对于课题可以采用相互探讨的模式来进行, 而非单一方向的灌输. 对于学生的提问应该耐心解答,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 不可以直接否定, 而是与学生一同探讨, 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尊重学生, 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积极促进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 只有学生的思维灵活, 跟着教师的节奏运转, 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思维. 比如,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中, 涉及到配平的问题[3]. 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配平, 例如, 询问学生: “我们得到了三个铁原子、四个氧原子, 那么方程的左边我们怎样填数字才能使两篇平衡呢?”以此引导学生填上正确的数字, 而不是直接填出数字让学生背诵.

( 二) 运用多元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

1. 实验课程的设置

化学的知识离不开实验的支撑. 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容. 如, 初中课程中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课. 制取方法分为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单纯的讲解, 并不能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对于实验现象也没有直观的感受. 只有亲自动手实验, 才能理解.

该课中提到的仪器、注意事项一直是教学考察的重点, 如果单纯依靠学生的硬性记忆, 很容易造成缺漏. 但是, 通过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的回忆, 很容易就能记起来所使用的仪器, 包括酒精灯、试管、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对于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较深的印象. 在之后的学习掌握中, 不用过多的背诵, 只要稍稍理解复习, 便能牢固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对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公式:学生只要回忆起水槽中的气泡和实验现象就能很快的想出制取物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及氧气[4].

2.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课时的限制, 许多实验无法在教室进行操作, 此时, 为了更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实验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 同时, 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或课件来展现化学小故事, 提高学生的兴趣. 颜色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大脑有一定的刺激, 活泼的课件也会为课堂的效率加分.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8) :192.

[2]李文龙.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J].山西青年, 2013 (4) :65.

[3]江晓莹.议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3 (5) :80.

篇4:初中化学教育科研

关键词:化学;化学史;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适当地引入化学史教学,既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又能增加趣味性、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一、适时引入化学史教学

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教材很注重启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尚属少年期,一些直观的、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因此,讲授时,除了结合实验外,也只能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介绍,而不宜将艰深的理论引入课堂。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板着面孔讲些简单的事实,就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化学不讲究道理,只是简单的词汇与事实的记忆过程,枯燥乏味,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若是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地引入一些化学史知识,情况将大相径庭。经过这样的教学变通,一方面,一些化学发展典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很自然的并且早已作为事实接受下来的规律或结论,对当年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无所知的,那是科学家们经过艰苦地探索和反复思考、严密论证、总结后才确认下来的——化学确实是一门科学。这样教学,必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讲授化学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

化学史教育,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应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到一些东西,对他们的思维和心理、思想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讲授化学史知识时,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化学家们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现在在课本中看来很简单的事实,在化学的发展上也许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科学家们当时得出的有些结论现在看来是不完整的或是错误的,但应给学生指出,这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比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我特意讲到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发现氩气的经过。雷利经过多次精密测定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g,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g。他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而是认真查阅前人积累的资料和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终于在1894年除掉空气里的氮气和氧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极不活泼的气体,因而命名为氩。这样的讲授不仅引人入胜、启迪思维,还可以从中学到科学方法,说明了如果没有科学的攻关精神、精确而严密的观察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讨问题的正确方法,没有敢于质疑、富于创造的精神,那么,他在科学上就不可能有所作为。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我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能经常对一些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的方案与现象等提出质疑,我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答疑或分析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讲授化学史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化学科学方法尚未建立之前,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要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进行化学史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化学家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研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用规律(结论)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实验。不一定非要学生们明白自己在受着方法论教育,但他们会觉得学习的正是化学家们当年走过的路,自己也是在研究,学生们便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这样潜移默化,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习惯,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勤于思考的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很重要的。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我先讲了英国化学家波意耳因为偶然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酸沫变红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然后要求学习兴趣小组用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提示学生:看起来波意耳是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索。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雨”落叶蓝红花开》的趣味实验,提供的物品有:白纸、1%的烧碱溶液、5%的稀硫酸和紫色石蕊试液,提问学生该在白纸上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何种物质画上花与叶,再将白纸挂在墙上,用什么物质向纸上喷洒即成?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讨论后,当场请一位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进行演示,这样课堂上仿佛魔术般的实验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5:初中化学教育叙事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一、两次谈心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

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朗诵,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

(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鼓励早日见识历年高考题,鼓励自学选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总之,班级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需要认清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正确高效的管理方法 。

二: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烧不坏的手帕”;( 2)“魔棒点灯”;(3)自制“饮料”:“矿泉水” “牛奶” “果冻” “七喜汽水”(4)“水点香烟”(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又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浓氨水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高锰酸钾制取O2再用尖嘴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场面”。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再如,在讲述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CO2与水反应的两个对比演示实验(用两个矿泉水瓶分别装满CO2气体,再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再同时充分振荡),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加入氢氧化钠的矿泉水瓶瘪得比装水的矿泉水瓶厉害?2,说明了氢氧化钠与CO2有没有发生反应?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有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学生都有制作简易的教具参与展览:如水的净化简易装置,实验室制取O2、CO2的简易装置等;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

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的改进加强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出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课前积极预习和我一起准备实验,收集资料,课上主动参与实践,分析现象,解释数据。

篇6: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作者:汪龙阶 单位: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中心学校

学科:化学邮编:438321 手机:***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搞了了十几年,但目前基本现状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练和考”的老三维模式。发达地区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搞起了科学研究课题,然而多半也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在我们这些广大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大学忙赚钱,中学忙考试,真正具有一点创新教育的还在幼儿园”。这是教育的畸形发展。那么,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要像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样,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彻底改变教师,彻底改革课堂,大力推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教育创新改革课堂新教师新教育

教育创新,其核心是改变教育模式,改革课堂。一是要有全新的教师,二是要有全新的教育。首先是教师。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教师能够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那么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高低与学生的创新性呈正相关。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创新。

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要富有爱心。要有平常的小爱,还要有无疆的大爱。爱本身是一种责任。二要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人文情趣浓厚。三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四要理想和现实统一、理论和生活于一身。五要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艺术家型。

传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合时代的潮流。曾经的“一桶水与一碗水”也已经过时。教师到底是什么呢?教师是范儿,是“一把火”,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次是教育。党中央再三提出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型学校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恰恰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条件和土壤。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学校氛围等诸多因素。比如山东杜郎口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恩格斯说:“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以人怎样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是在改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

中国当前的教育成果是学生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差;技术能力强而创造能力弱;勤奋刻苦但仍不能体现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彻底改变教育面貌,办人民满意教育,成为全人类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教育,那就要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改革课堂实质就是教育创新。

一、启动创新机制

创新,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由发展思想、个性特长、潜在能力”。他是一个周期长、隐性的东西,包括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想象力、记忆力、纠错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他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因此,要从学龄前儿童抓起,从每一堂课抓起,形成一种动力定型、长效机制。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你可以公开地问学生,在学校,你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如果你喜欢唱歌,那么我可以帮助你,你将来说不定能成为超级歌手。如果你喜欢打篮球,我另外请一位老师帮你,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一名超级球星。如果你天性好动,你不妨去尝试尝试做长跑运动员„„在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们“1+1=?”的时候,全班同学举手回答“1+1=2”。数学老师鼓励大家说:“大家都很棒!但如果大家联系生活想一想,要是一只怀有两个孩子的羊妈妈加上一只公羊,那么这个‘1+1=2’吗?”又如在学习化学《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一课时,启发学生说,人类最早利用化学是伏羲氏的钻木取火,火从狭义上讲就是燃烧,燃烧是化学变化。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质能燃烧吗?金属能燃烧吗?然后演示镁在空气中的燃烧给同

学们观摩。铁能燃烧吗?还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燃烧,请大家探究。作为教师,这正在悄悄发展思维、启动创新教育机制。

二、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并用科学来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孔子说:“师之教,不以全部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诱导、启发、影响,让学生自悟。“开领悟之源”。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科学认真的情感态度。开启学生智力,发展求异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求、自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努力。遗传是发展的基础,教育和环境是发展外部因素,个人努力才是发展的内因。当然四者是相互依赖协调统一的。伤仲永、海伦·凯勒的故事显为人知。只有形成合力,人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发展,伤仲永的悲剧不再重演,海伦·凯勒的辉煌比比皆是。

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是用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这只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演示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要肯定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教材中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再回头研究一些元素符号的意义,内涵就丰富多了。以“硫”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硫元素;它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种物质。激发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有多种涵义。

对于化学中的活动与探究,老师要完全放手,但不失去控制,诱导而不指导,设疑而不答疑。如在“CO2的实验室制法”活动与探究中,首先是同学们共同制定方案:碳酸钠等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程度太剧烈,不利于气体的收集和性质实验,且粉末容易随气流上升导致导管的堵塞。石灰石与浓盐酸的反应,虽能得到二氧化碳气体,但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由于生成物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而实验室宜采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原料成本低,反应速度适中,气体纯度高。然后是由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活动。最后是鼓励学生寻找代用品。学生愿意用生活废弃物——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并用废弃仪器(破底的试管)改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精彩的富有魅力的课堂。

1、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①不宣扬考试论、分数论、升学论;②不搞“约法三章”。③不居高临下以势吓人;④不暴露自己和其他老师的不足,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

2、减轻课业负担:①不把功课变成债务;②不强迫学习;③创设精彩富有魅力的课堂。

例如换位教学法。因循守旧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我们被时代的巨浪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就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所谓换位教学法,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缺陷,然后把缺陷作为他的课题,让他来当老师,备好课,再来给全班同学和老师上这堂课,让老师和这方面没有缺陷的同学来当他的学生。

又如快乐学习法。学习是为了成长,成长要健康,健康要快乐。配合学生学习,当好学生学习上的助手,是当今教师的一种新的职能。曾经有个叫李智的同学,分进我们班里时分数最高,同时又是同学们推荐的班干部、理综课代表。由于全面开课,超负荷学习,有时脑子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但自尊心较强的他,不想让同学小瞧他,好几次课堂提问他举手了,但每每点他回答时,都答不上来,弄得他十分尴尬。有一次他一人下自习送本子到我办公室时,我很得体地问及他是啥回事,他马上向我表明了心迹。于是我和他私下约定,以后提问时,有绝对把握时举起手并抬起头,老师便点你回答;没把握时,依然举起手但低着头,老师就不点你回答。经过长期磨合,他不仅回答问题时答案准确精炼,而且思维也越来越缜密了。类似以前不会解答的问题,如今也能回答得十分准确。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得当,学习劲头十足,自己越来越自信了,不仅综合考试连连告捷,当年就已641分的高分考起了地区重点高中。三年高考,以626分的成绩被华科录取。前不久我收到了他读大学后寄来的第三封书信,他在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的兄弟,我的再塑父母......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平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潜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曾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今要“千里马常有伯乐常有”。《吾家有女初长成》主题是只要是健康向上父母都支持,说得多好!珍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先是成人,然后才是能。

第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想象、大胆探索是创新的种子。美国幼儿园的“O”故事、⑤美国市民给小布什总统寄小斧头的故事、厂商向寺院推销梳子的故事,都体现了现代人对立异思维的理解。今天的学生对于“南辕北辙”有了新的答案。著名诗人桃渊明“辞官不做和隐居世外桃园”之举,也被学生列为情商低的行当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培养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纠错能力。九上化学讲到分子时,说分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分子发生了变化,所以化学性质改变了。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没有改变,化学性质就没有改变。从而结论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学们就议论开了,说原子物质如铁、硫等,离子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他们的化学性质又是由什么来保持呢?据上述推理,原子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由原子来保持,离子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由组成该物质的离子共同来保持,笼统地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不够全面。学生的看法,不能轻言否定,可以向学生追问,如果这个结论让你们来下,你们打算如何下?学生即使说错了,也要鼓励他们换位思考,最后能自圆其说。

培养学生立异思维。最好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它既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吸取他人的智慧,还能情景交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最有可能迸射出创造性火花,同时也能使全班同学得到均衡发展。这种开放式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解放学生思想,锻炼学生情商,历练学生意志。教师从

中不断加以鼓励和诱导,让他们有成就感,有收获。在酸和碱的性质实验课上,有一位同学除了实验了规定的实验内容外,他把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试管中加热,结果颜色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情不自禁地怪叫起来,全班同学都跑来看热闹。课堂上顿时一片混乱。老师并没有制止和责备学生,装作没看见,让他们尝试、分析和总结。然后也跻身过去问他们:“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有学生说这是石蕊对热不稳定,有的说石蕊和水在热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反应,还有学生说石蕊蒸发了„„老师总结说:“以上同学的解释,老师暂时不能评价,请你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再加以证实。”

敢于纠错,也是创新的体现。一次化学测试卷里有道推断题说:“某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三倍。”这显然是个错误,应纠正为“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的三倍”。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了错误,但并未更正。结果55名参考学生中有31位自己更正了错误,8人随后问及,还有6人放弃不答。在评价考试时,老师没有表扬得高分的同学,而是表扬了31位自动纠错的同学。没有批评得低分的同学,而批评了那6位放弃不答的同学。

三、自主科学探究

把初中化学课本中的32个活动与探究和6个家庭小实验全部作为科学探究课题,老师负责组织和策划,主动性全交给学生。关于结论和成果,通过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出专栏、办科学探究专刊等不同形式得到肯定和升华。

在九下化学课本附录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中,有关银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交点处的“—”从表下注释应理解为“在溶液里发生了水解反应”,也就是说不常在。综上所述,那么氢氧化银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我在安排这一内容学习时,把大家带到实验室去上,先预设了相关仪器和药品)。同学们可以通过滴瓶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互滴,要求认真观察,通过细微的变化来获取信息。无论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中还是把硝酸银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现象一致:即瞬间产生白色沉淀,马上沉淀变为灰色。我们暂不追问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但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家,开始出现的白色沉淀应该是氢氧化银。于是大家认为存在以下反应:AgNO3+NaOH=AgOH↓+NaNO3,由于它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诸如还有氢氧化亚铁沉淀的颜色信息,大量微溶物算不算沉淀,硫酸银到底溶不溶于稀硝酸,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蒸干后,固体中到底存在哪些成分等等„„

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活动探究中,让学生探究出镁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是:①2Mg+O2=2MgO.但同时存在反应:②3Mg+N2=Mg3N2,还有:③2Mg+CO2=C+2MgO.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发生时很复杂,我们了解最主要的。还从反应③中得知,二氧化碳并不是万能的灭火剂。

家庭小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能很好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他对激发兴趣,巩固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拓视野,冲破传统的封闭式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第一次完成家庭小实验的收效很差,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二是住读生没有完成家庭小实验的条件。为了启动家庭小实验,抓住每次放假回家的机会,先作好布置,顺便就近去一些学生家中了解同学们在家里对家庭小实验开展的情况,返校后及时举行家庭小实验汇报会。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大探究力度。

生活处处有化学,到环保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母亲河的河水,进行土样监测,深入火力发电厂,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看防火防爆情况,看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深入厨房,了解铁锅和菜刀如何防止生锈,如何去锈?茶具和保温瓶里的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去垢?增强保护资源的意识。燃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使用时要注意哪些?增强安全意识。烧煤有哪些优缺点,汽车是交通文明的标志,但车水马龙消耗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增强节能减排意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化学实验拉进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化学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比如,在实验室让学生进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找来绿柳树叶、大理石或石灰石、干电池的锌外皮,提供给学生稀硫酸完成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全面锻炼,全面发展,全心身投入。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被迫。

总之,从理论上,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践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从实践上,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同创新教育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因此,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一个既复杂又持久的系统工程。绝不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只有敢于承担风险,能够承受挫折,有永往直前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品质,才能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

2011年6月20日修订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基础教育创新》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华中师大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112—114。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8-9合期。

5、《化学教学》2006年第7-8合期。

上一篇:读三国演义后的读后感500字下一篇:教师国培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