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5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本文作者)领衔研究的“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结构·尝试”教学研究自2007年起,在宜兴市实验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应用,并在宜兴市内外多所实践检验学校推广应用,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本文着重于目前化学学科素养培养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今后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对策

一、前言

1.1化学学科素养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还是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目前,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有的功能,是指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形成的专业思维,而这种思维能促进知识的基础积累、专业技能提升,最终形成学科基本经验,从而达到学科的教育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含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这几个层面。而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则是学科素养形成的渠道。

化学作为最基本的一门科学,化学素养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秘与欣喜,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化学知识,并能联系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在化学知识素养、化学实验素养以及化学思想素养这三个方面加以重视。教师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培养;其次,从核心素养层面教授学生学习与思考,多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与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养成化学学科素养思维。

1.2 背景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人才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键。究竟要如何培养人才,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指明了新形势下制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重要性,督促各学校尽快把核心素养贯彻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现今学科核心素养已贯彻到我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中。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从单一的化学教学研究已逐渐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这也表明了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已成必然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更是阐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水平划分,这也是教育的方針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框架的建立。该体系将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国际及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特有的历史文化,既是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创新,又符合时代潮流以及个体发展需要。

新课标中,已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到了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已是各学科课程设计的灵魂,其代表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以及难度的确定、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这也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3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教育的目的则是使人视野开阔、满足人对科学和真理的渴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应有的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素养,因此,要培养人才只有紧抓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

“化学核心素养”与化学知识技能、化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命题、体系以及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化学观念;此外,化学实验设计还能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释验证的能力,用化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若增加实验趣味将助力于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升,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存在问题

2.1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虽然教育已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也导致一些老教师还是以教学为主,依旧遵守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次,由于教学任务重,很多老师不愿花时间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因此,教师自身吸收的课外知识很少,也缺乏动手实验能力、科学创新能力;有的教师甚至对教材把握不够,没有精心备课,对学生的特点、个人素质也了解不深,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教师只关注课本、传授理论知识,很少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扩充和深人挖掘,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多数教师也是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标准,缺少学生的人格以及学习态度、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关注,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化学实验重视力度不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做实验以及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想象力。通过实验提供的感性认识来实现认知上的迁移。但目前实验教学的情况是令人担忧。实验前期准备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胆小;教师对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素养理解不足,实验中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验教学涉及方面太多,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实验课堂,导致学校基本上不做实验。此外,有的学校实验设施严重不足,没有药品、仪器、甚至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实验,实验教学严重滞后,只能靠教师演示。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实验科学探究技能。

2.3化学慨念教学不深入

化学是初三才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颖好奇的心态,接触的知识大多都是基础的、理论的。特别是化学中的概念知识,是入门关键。要想学好化学,概念是必须掌握的,不仅如此,学生如果要想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还必须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处于发展阶段,想象力和分析逻辑思维能力都不成熟,无法形成系统观念。因此,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大部分止于背熟,恐怕难以弄清楚其本质。此外,有些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也没有引起重视,缺乏有效的讲解方式,课后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巩固。随之而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很模糊,不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三、解决措施

3.1 加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可见,学校要加大专业化学教师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待遇、打造名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其次,要开展专业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转变观念,跟随时代的潮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以及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思想加以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要与学生多沟通,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自己主动学习新知识。以一种自我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多从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来评价学生,摒弃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培养。因此,优秀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对提升学生的素质,自觉养成化学学科素养大有帮助。

3.2重视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实验技能

化学教学引入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能把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呈现出来,学生的知识、技能、意志品质等方面都能获得提升,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化学概念、形成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务实、敢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校需要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器材、药品、场地等,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如果只靠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做实验,这样很难让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通过实践自主探索、自我感悟、自我纠错,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为熟练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学生形成创新探索能力的关键。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实验设计的操作性、安全性、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学生学会O2的实验室制法后,教师可以给出NH3的一些性质和药品,让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设计一个制取并收集氨气的实验,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无疑也是事半功倍的。此外,还有实验记录与评价反思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思考的主要途径。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时养成带好实验记录本和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要引导学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实验总结时遇到不成功的实验,多分析结果以及查找失败原因,必要时再次操作直到形成正确结论。总而言之,将实验融入到教学中,用实验巩固知识,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把知识用到生活中,做到传统课堂与实验课堂的有机统一,从化学实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3优化概念学习,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化学概念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总结,是学生认知学习的前提,它既有知识结构的内涵又有人们认知加工的外延部分。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说明“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本质,又要在应用中理解概念”。因此,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关键字词,分层剖析。对于一些含有多个关键词的概念,要按关键词的先后顺序分析,讲解透概念的本质;对于复杂的概念还可以利用图表、视频或实物等工具,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对概念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动态认识;对于一些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让学生自主分析其区别与联系帮助其深化理解;化学口诀非常实用,能够让概念形象化,学生既可以区分相关概念,又可以巩固记忆;通过构建模型,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思维过度,有助于微观化学教学;教师还可通过设疑、问答等方式创设情境,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多与学生沟通,明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水平,整理易错知识点,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概念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结语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已是学科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化学的课堂教学,更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知识素养、认知素养、思想素养,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虹.课程群:落实学科素养的有效支架; 2017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 F, 2018 [C].

[2]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论意义 [J]. 教育研究, 2018, 39-(3): 131-137.

[3]张秀梅.浅谈初中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學学科素养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4]朱鹏飞.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J]. 化学教学, 2017(1): 8-15.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J]. 今日教育, 2016.

[6]张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史教学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 2018.

[7]潘罗贯.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都市家教月刊, 2013 (1): 45.

[8]李海霞.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3).

[9]尤亚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 482(22): 54.

[10]黄小娟.通过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化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 (7X): 1-3.

[11]顾海艳.优化化学概念学习 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J]. 化学教与学, 2017(2): 72-73.

[12]马建龙.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J]. 学周刊, 2017 (29): 90-91.

[13]孟献华.初中化学概念形成与教学策略 [J]. 化学教育, 2004, 25(2): 36-37.

[14]王敏.浅谈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J]. 科教文汇, 2007(18): 104.

作者:陈晓根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论文 篇2: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本文作者)领衔研究的“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结构·尝试”教学研究自2007年起,在宜兴市实验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应用,并在宜兴市内外多所实践检验学校推广应用,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于2010年4月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4年9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改革目标

(一)问题提出

1.课堂教学有待改革,学生的学科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和开发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肤浅的问题,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不够,对学科思想方法关注不够,不能有效把握学科知识本质,学习效率不高。

教学内容零散,缺少对学科知识体系或结构的把握,学生不能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基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缺少学习成功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不强。

教学方式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缺少学科活动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未能高质量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未能有效形成能力,活动经验缺失,学科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师专业发展没有落到实处,教师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真正的落点在课堂实践。教师整合教材知识、把握学科本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缺乏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的意识,运用学科思想方法深度解读教材能力较弱,暴露出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智慧的不足。

(二)改革目标

第一,探索形成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以尝试学习为主线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并建构起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及其变式,以及实施要求。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结构,关注学科思想方法,把握学科教学本质,不断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我学习研究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教学法,并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实践探索。实践研究中,认真研读地理教材,揭示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用纲要信号的形式直观呈现,灵活运用于课堂,依托纲要信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关联,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2003年,我尝试把“纲要信号”教学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提出以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概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结构中,把握知识概念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实现深度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在实践研究中,引导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整合学科知识,揭示基本结构,提高了教师把握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2007年,我依据知识分类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内涵,提出了“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两类结构,方法程序结构是以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有效地解决学科问题。同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尝试学习,使学生在各种尝试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结构,形成基本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科素养。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建构形成了以培养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以尝试学习为主线的“结构·尝试”教学法。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生命实践教育论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结构”为核心,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学生的尝试学习为主线,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二)“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及实施策略

1.依托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结构·尝试”教学研究,揭示了“学科素养”的内涵及逻辑联系,认为“学科素养”是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活动经验的融合,是一种融入主体精神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基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符号、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事物差异的区分辨别,概念命题的简单应用,专门领域的解题策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方法。这里的基本能力,指的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学科思想方法是指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的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科素养”各要素之间是综合渗透的关系:强调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要达到概括化、结构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适量的变式训练,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将基本知识转化成基本能力。在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确保学生积极的主体参与,从而积累学科活动经验,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同时,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丰富的学科活动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结构·尝试”教学研究,在把握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基础上,依托学科素养内涵结构,有效确定教学目标。从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四个方面,合理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并有效陈述教学目标,直观呈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教和检测功能。

2.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结构”指的是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简称“两类结构”。

“基本概念结构”: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掌握“基本概念结构”,就是要抓住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内在联系,即对知识的学习,在概括化水平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方法程序结构”:指以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其内在联系。掌握“方法程序结构”,就是要在掌握基本概念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操作步骤的内在联系,即对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在概括化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用“知识树”等纲要信号的形式,直观呈现。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掌握了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少教多学、不教能学,就能有效地发展思维、减负增效。现举数例,简要说明。

例1:《初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如图1)。

《初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揭示了初中化学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即主要研究身边化学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生把握住了这一学科基本结构,就把握住了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能从结构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某一类知识,掌握某一类方法。例2:初中地理《认识区域》基本结构(如图2)。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基本结构,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抽象概括,并以树形的纲要信号进行直观呈现。该知识树揭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其内在逻辑联系。从图中可看出,学习区域地理应该研究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发展”和“思想方法”(地理思维)等要素。而要掌握每一要素又必须揭示出每一要素的关键特征,如学习“区域位置”应该从该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四个方面去把握其关键特征,“自然环境”应从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湖(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等要素去把握其特征,“地形”特点又可从“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形成因”等方面去把握。因此,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结构,应尽可能抓住每一知识概念的关键特征,并揭示各概念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概念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横向上综合贯通。要有效把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还必须理解掌握好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即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一分为二”、“因地制宜”、“系统方法”等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以及区域分析与综合法、地理比较法,并充分利用地图,对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学习区域地理。例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基本结构(如图3)。

学校在阅读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结构,该结构揭示了“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策略,和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查读—感知:运用“查找工具书”、“圈点批注”等方法策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初知文章内容主旨。

熟读—理解:运用“品读词句”、“上下联系”、“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方法策略,把握句意、段意。在此基础上,运用“人事景物情理”、“文体特征”、“绘知识线”等方法策略,把握整篇内容。运用“段意合并”、“知人论世”、“关键词句”、“回归验证”等方法策略,把握文章主旨。

品读—鉴赏:运用“一课一得”法,结合文章“知识概念结构”,围绕文本最有特色的表达特点,品读揣摩“主旨”、“选材”、“结构”、“表达”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揭示其内涵和关键特征,形成语文阅读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认知结构。

悟读—升华:运用“联想”、“比较”等方法策略,联系自我,观照现实,感悟“方法”,升华“情感”。

“查读、熟读、品读、悟读”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查读、熟读”是“品读”的基础,必须先“读”后“品”,以“品”来验证和深化“读”。

学生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结构,就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就能自主有效地阅读文章。

例4: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如图4)。

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实质上是以初中数学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综合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策略,其重点步骤是:①审题:即认真阅读题目图文内容,分析“条件命题”和“目标命题”,重点是分析“目标命题”中所求问题或结果的多种表达形式。②猜模:在审题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要解决目标命题中所求问题,可能涉及哪些概念、原理、法则(推理规则),即猜测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尝试建立哪些数学模型(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等)。③建模:在审题、猜模的基础上,依据题设条件和推理规则,并运用有关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尝试探索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审题、猜模、建模是解综合题的主要步骤,在尝试解题中,这三个步骤往往会有多次交叉往复,而不是相互割裂。④解题:根据建立的不同数学模型,依据相关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求解问题结果的过程。掌握了“综合题解题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例5:初中物理《动态电路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如图5)。

该结构图直观呈现了动态电路综合题解答的三个基本步骤及实施要点:“判”连接方式,即通过“去表识图”、“开关状态”、“电流流向”等具体方法判定电路串联、并联的连接方式;“定”测量对象,即根据电压表看节点内外,根据电流表看所在路径,确定测量对象;“析”电路变化,即根据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当学生紧紧抓住以上三个步骤以及其中隐含的原理与方法来解题时,复杂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3.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

“结构·尝试”教学,把课前预习、课内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不同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并从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两条线索,进行过程设计(如图6)。

从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转化过程来看,以掌握方法(即“学科基本结构”)为认知学习主线,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1)依托结构,明确目标(简称“定目标”)

可依托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和导测功能。

(2)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简称“找方法”)

就是以典型内容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等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探寻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关键特征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即所谓的“例题找方法”。

(3)变式训练,感悟验证(简称“悟方法”)

就是利用变化的概念例证或规则例证进行练习,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等师生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习题中进一步感悟学习的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感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通过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

(4)当堂检测,独立应用(简称“用方法”)

就是以适量习题为试题,当堂检测,独立应用。检测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尽可能以书面练习为主。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即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和当堂矫正。

(5)整合提高,布置作业(简称“连方法”)

一方面,进一步小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另一方面,将本节学习内容嫁接到上位系统,更大的学科“知识树”上,回归系统,进行内容连网,进行整合、拓展、提高。这也是结构尝试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一条线索是从师生的活动来看,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四个基本活动步骤,组成主要的学习环节,体现“尝试”学习思想,实现教学目标。

①自学自检:即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尝试解答有关问题,自我检测学习效果。自学时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努力独立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②互帮互学:是指借助对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效果,解决自学困惑,提出问题。要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引导学生提“两类问题”(即自己已懂的、考别人的问题,不懂的、请教别人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促进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提高。

③展示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学习效果,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适量的点拨讲解。教师的点拨,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

④归纳小结: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与方法作进一步反思和概括。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将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与原有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联结,使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在概括化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以上四步充分体现出了“尝试学习”这一核心思想。

(三)“结构·尝试”教学的应用推广策略

1.文化引领:实验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徐悲鸿先生手创的“精一”学社。发端于“精一”学社的“精进”文化理念,植根在实验中学师生心中,十余年来,逐渐演变成了“精心一志,努力上进”、“追求卓越,精进不止”的教育信念,在这样的文化引领下,实验中学的课改一路向前,从不懈怠。深化以“结构·尝试”教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培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文化,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教学信念,这是实验中学课堂创新的不竭动力。

2.理论学习:围绕“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深入实践,学校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与研修制度,先后下发了30余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为教师征订《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种期刊和报纸,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了多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举办“实验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课改专题报告会,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开展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研读初高中各学科教材,研究中高考试卷,开展专项评比,引导教师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为每位教师征订《读者》,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3.制度保障:健全了“结构·尝试”教学的实施与保障制度。一是教研组专题研究制度,以实施“结构·尝试”教学为主线,开展深入、有序的细化研究;二是年级组活动推进制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开展全员参与的听课、评课活动;三是课改研究制度,期初制订“结构·尝试”教学课改实施与推进计划,期中开展“结构·尝试”教学各类实践活动和观摩展示,期末进行“结构·尝试”教学总结与反思;四是专题会议制度,如每两周召开一次以课改为主题的行政专题研讨会、每月召开一次的课改总结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教研共同体学校联席会议等。

4.活动推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在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优课评比、试卷命制等竞赛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和实践智慧。每学期举办一次的“课改推进月”活动,开展教案设计、说课、说教材、上课等各项专业技能评比,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举办一次教研共同体学校会课活动,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2007~2009年,宜兴市实验中学先后承办省级以上教学研讨活动10余次,各科教师开设对外公开课300余节,获得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实验中学“结构·尝试”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更加丰富成熟,越来越得到学生、教师、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结构·尝试”教学在教育共同体学校得到了广泛运用,实践效果显著,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力的课堂教学范式。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使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学科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结构·尝试”教学,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结构”为核心,以“知识树”等纲要信号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本质特征和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用。以“尝试”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倾听,相互质疑,乐于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在多向度的对话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负担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让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结构·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实验中学历届毕业生以优秀的学业成绩、健康的心理品质、巨大的发展潜能,成为高一级学校最青睐的优质生源,学生享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身心解放,充满活力,个性特长和全面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多位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作文竞赛一等奖,学校的“精一”文学社是全国百佳文学社团之一,学校的女子篮球队获得江苏省冠军,合唱队、航模小组在省市比赛中屡获大奖,每一个学生都洋溢着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

2.提高了教师学科教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结构·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教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呈现方式,对学科知识做到“通体透明”。而学科专业知识的重建,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结构·尝试”教学,教师运用学科思想深度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把握学科教学本质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喜人,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2012年课题研究成果《王俊:结构尝试教学》,被编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一批课题实验教师赴全国各地,上观摩课或示范课,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3.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持续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内涵和后劲:通过实施“结构·尝试”教学,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办学特色、文化建设得到了整体提升,形成了以“精进”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学校与杨溪中学的“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被列为全省的典型之一。2009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之一。

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宜兴市实验中学的“结构·尝试”教学法日臻成熟、声誉鹊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主流媒体相继专题报道,近三年来,来校参观考察者逾万人次,成为“教授之乡”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

(二) 反思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几年的实践来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些教师对“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观念还有待更新。在实践运用“结构·尝试”教学一般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知识类型的变式运用。我们将努力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优化“学科基本结构”的科学合理性、扩大“结构·尝试”教学的教育创新价值三个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其策略体系,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作者:王俊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论文 篇3: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

学科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具体的化学知识学习来实现。以人教版“水的组成”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材资源的挖掘,培养学科素养中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并发展学生学科情感,深化学科知识理解。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学科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中,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再从微观角度剖析水的构成,并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对纯净物进行分类。本课题蕴藏丰富的学科思想,教师应抓住学科本质,把握好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不同蕴含的学科素养不同,不同教育研究者对学科素养有不同的定义,但在具体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上,“学科素养=学科情感+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学科知识”成为各学科界定学科素养的通用公式。本文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谈谈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巧妙引入,发展学科情感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地级市开设公开课的教学过程,由于是异地开课,学生较为陌生,为了迅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注意力,凝聚人心,引入环节是用心理团队游戏“异掌同声”:教师按这个节奏“××× ××× ×××××××”击掌一遍,请学生认真倾听,再全班一起击掌,节奏不对的学生给予“爱的鼓励”。课堂上学生认真倾听,击掌节奏整齐划一,瞬间感受到全班学生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力量。教师再讲解节奏内容是“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喝渴得慌”,是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设计的节水口号,说明水的重要性并引入课题。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融为一体,一同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对学科的热爱情感,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史学介绍,培养学科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即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展示科学家的图片与研究成果,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组成发现史”。

问题1.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认为的“可燃空气”是什么?他常表演魔术:用蜡烛点燃“空”瓶子,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表演了无数次魔术后,普利斯特里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珠!水珠是哪来的?你能解释吗?

问题2.同时期卡文迪许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们有没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什么?

问题3.拉瓦锡的这个实验有什么突破?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4.沿着科学家研究的轨迹认识水的组成,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有什么收获?从情感上、化学学习方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激烈讨论。部分学生代表分享了:普利斯特里的好奇心,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及对新鲜事物高度热情,同时不忘记对细节现象的探讨都值得我们学习;卡文迪许对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更加细致、严密的分析,并把结果与拉瓦锡分享,拉瓦锡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置于几位科学家的研究情景中,通过对水的组成发现史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曲折性,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就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讨论至此,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学科思想方法,都是通过分与合、合与分的思想得出结论,归纳出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增强学科能力

模仿科学家的实验,学生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水的通电分解实验。教师按图1装置演示:实验室制取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纯净的氢气(尖端玻璃管和铜管各试一次,用铜管时用黑纸作背景)、点燃不纯的氢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实验;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则由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电解水实验前五分钟内一分钟记录一次正、负极的气体体积)

2.书写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

3.请你试着小结一下氢气的性质,并说明是怎么得出的结论。

4.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化学的学科能力要通过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培养,不能用结论性的知识让学生去记忆,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水通電分解的分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疑问,为什么在前五分钟负极气体与正极气体体积比大于2∶1?随后越来越接近2∶1。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知道与溶解性有关,不明白溶解是有限度的,但是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展开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理想,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验能力。此外,学生根据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分析推理出水中含有氢氧元素,建立元素守恒观为今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基础。

四、三重表征,培养学科思维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继续追问:水的符号为什么是H2O?科学家是怎么得出这个符号的?给你一个梯子“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当个小小科学家,分析下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是多少?同时提供红萝卜小球若干当作氢原子,白萝卜小球若干当作氧原子(稍大些),牙签。让学生联结出两个水分子模型,说说它们是怎么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学生像搭建积木一样玩模型,很快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表达不是非常规范,但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特有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学科思维方式。最后教师展示出2014年,中国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水分子的面貌。明确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家的研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捏造。学科思维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培养,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思维显性化,科学家研究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并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实践,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

五、分类学习,深化学科知识

化学初学者,对化学最感神秘的地方是实验室,对化学最感兴趣的是化学实验和化学药品,当然最头痛也是这么多物质怎么学得完?在这里教师卖个关子,教学生们一个法宝,将实验室众多药品进行分类,物质一类一类地学,每类物质学习一种典型物质,再以点带面,学习它们的组成、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那如何将物质分类呢?教师展示一些药品,观察瓶外的标签上注明的物质名称与符号,并记录,分小组讨论它们要怎么“站队”才能有共同特征?并说明共同特征是什么?即分类的标准。展示的药品有:蒸馏水(H2O)、二氧化锰(MnO2)、氧气(O2)、铁(Fe)、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二氧化碳(CO2)、铜(Cu)。学生分类标准很多,有的按状态来分、有的按元素种类来分、有的按元素中是否含氧元素来分,等等。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习热情高,教师先给予表扬;分类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但怎么分类更能体现化学特点,更有利于化学的研究呢?以上都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最终锁定纯净物的分类按组成元素的种类作为划分标准。知识的建构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原生态的思维,同时要改造并提升,才能建立新的知识,重设新的知识结构,也只有学生自己去打破旧知识框架,经过内化、整合形成新知识体系,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

当然,学科情感、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学科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每个教学环节,每堂课,每个教学细节都可以相互渗透。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对教育的认知,对学情的把握。时代在改变,学生在变化,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应孜孜不倦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形成学生学科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岳辉,和学新.学科素养研究的进展、问题和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6(1).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黄威,张贤金,吴新建.基于“物质分类”教学形成“分类观”的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5(1).

(责任编辑:张华伟)

作者:刘秋芳 张贤金 吴新建

上一篇:建筑地基工程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无机化学实验医学检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