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2024-04-30

初中化学(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 篇1

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过渡如此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教材的内容上, 初中化学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理论性不强, 抽象程度不高, 更多的是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一些粗浅的认识或描述, 运用一些形象思维来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不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例如高中化学必修一有关物质的量—摩尔的内容时, 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所表示的单位一不一样, 自然单位也就不一样。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程度高, 难以接受, 所以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开始。

2、从教法上找原因, 在初中化学入门时, 常常为了让学生记忆一些东西方便而不注意化学原理的渗透, 使学生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到了高中阶段当理论进一步深化及应用的时候, 学生觉得一下怎么听不懂, 初中学习化学的程度跟高中衔接不上。我感觉我们教师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做法: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的衔接, 就开快车, 赶进度, 有的把教材过早深化延伸, 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 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适应性和渐进性, 学生也一下消化不了, 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更关键的原因是学生自身。初中学生到了高中以后, 他们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过多地依赖老师, 高中的科目又多, 不能有很多时间对同一知识重复多次等很多的不适应, 导致他们刚开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特别是有些学生本身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就较差。

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怎么办呢?

1、找到初中化学和高一化学知识上的连接点

我在备课时, 仔细研究初中化学课本, 知晓学生对已有化学知识的了解, 并使之过渡到高中化学, 与此同时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引发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兴趣。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 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 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为氧化和还原是两个对立的化学反应而不知道他们还有统一的一面, 我帮助他们分析在同一化学反应中, 有一个物质失去氧一定会有另一个物质得到氧, 两者既对立有统一, 缺一不可, 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这样既理解了概念又对他们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衔接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 我都做了相应的改变。比如, 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我们化学课上的难点, 同时在重点内容上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同时我在学生实验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新进的仪器、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意识, 突破以往的实验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断去探索新知,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中。

3、逐步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和学生打成共识

我们在讲完离子反应以后, 学生需从本质上理解高中阶段的化学反应, 通过离子反应掌握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反映的是一类化学反应而不是某一个化学反应。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化学反应, 方法有了, 学习也就容易一些了。

引导学生知道概念的运用、迁移、内涵和外延, 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单质、化合物一条线记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碱金属元素要从代表物—钠出发,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归纳方法并加以运用, 以掌握科学地学习化学的方法。

初中化学 篇2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 篇3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識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②同素异形体。③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④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三章就已经开始出现,在讲解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进行加深、完善:氧化一一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时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3)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时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②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高一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问题。最后想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化学的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没有将来去研究化学、做化学家的意思,而主要指的是不反感,不要当做负担。“伟大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要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他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化学感到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学生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你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初中化学魅力 篇4

一、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教师和学生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仍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认识下。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背景下,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部分学校的化学老师只重视教授学生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化学实验只做简单地解说。教材中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践,验证教材给出的结论,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地观察实验现象,会在实验前将实验结果告诉给学生,这样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但是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老师不重视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后并未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理论的解释和分析,这样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认识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各大学校的推广,不利于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初中化学魅力的方法

1.优化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在化学课中的主体性作用

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增设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积极讨论和探索,主动学习。把教材作为辅助的工具,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小组或者本班内积极探讨, 老师只需要及时引导和归纳讨论结果,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将学习当作一种良好的习惯。

2.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学校在安排课程表的课时分配的时候,要扭转以往实验课时少、理论课时多的现状,相应地提高实验课时在化学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使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保持在恰当合理的比例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加强对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由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直观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并未能真正体现,致使实验未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弥补了其不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动画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同时也使他们对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技巧有一定的熟悉度。化学实验课程与化学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化学实验教学课安排在理论教学课之后,这样能够很好的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3.引用新式的化学教学实验模式 ,建立计算机模拟 PBL教学模式

根据现行的教学的现状,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模拟PBL新型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该模式下,老师通过对技能训练实验进行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很好的避免他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计算机模拟PBL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校园网上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探索开放的具有主动性的学习工具,把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作为基础,让学生在学校建立的网站上主动的解决问题,充分的发挥出校园网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这样既能和很好的达到化学教学所要求实验效果,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节省了学校的实验器材的开支。学生在新型的化学教育模式的教育和影响下,能动地发现和认识新事物和新知识,养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优化设计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模式,能够改善教师对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解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功利主义的学习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初中化学的魅力,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和化学实验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增强初中化学的魅力。本文先分析目前初中化学的现状,然后提出化学实验的优化方法。

初中化学《化学式》试讲答辩 篇5

【教学设计】 化学式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式的意义,并能用语言描述化学式代表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式的观察、比较,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化学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式的意义。【难点】

理解化学式中各个数字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出示几种实验室常见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铁等让学生观察瓶子标签。

【提出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常见这几种物质的标签,并找出标签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①每个瓶子上面都有化学元素符号表示该种物质。②除了化学元素符号还有数字。

③各个瓶子物质不同,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也都不同。

【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些标签中出现的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组合起来又表示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新内容,“化学式”。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

【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的观察,每种物质都用化学元素和数字非常简便的表示出来,请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根据大家的观察回答,什么叫做化学式?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教师讲授】比如刚才观察到的H2O、O2、CO2、Fe2O3等,这些都是化学式,能够为大家的化学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每一个化学式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是不同的。

【教师引导】水的组成能否写成HO2? 【学生回答】不可以,每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物质的组成是实验测得的,应该遵循实验事实。

2.化学式的意义

【提出问题】在H2O中,数字和元素符号各代表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①H2O代表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②表示1个水分子

③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提出问题】那如果写成2H2O呢?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2H2O中的两个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回答】2H2O中,H2O前面2代表水分子的数目,而H2O中2代表1个水分子中包含2个氢原子,代表的是原子数目。

3.书写化学式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既然同学们都了解了化学式所代表的含义,而且也了解了使用化学式的好处,那么如何才能既快又准确的写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呢?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在书写化学式时要知道该物质含有哪几种元素以及不同元素原子个数比。【教师展示】出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He、Fe、C、O2、H2)请同学根据这几种化学式总结归纳书写单质化学式需要注意的点。

【学生回答】①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②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③非金属气体用元素符号和气体中所含原子数表示,原子数标在右下角。【教师展示】继续出示几种化合物化学式(CO、SO2、NaCl、KCl)。【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化学式,在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①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不写。

②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

③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方。

【提出问题】那这些化学式又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氯化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读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名称时,读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读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学生进行抢答。

习题:五氧化二氮,4个二氧化碳分子,7个氖原子,2N2代表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N2O5,4CO2,7Ne,2个氮气分子。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式的意义。

布置作业:这节课学习了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原子个数比,那这些元素是以怎样的原子个数比相结合而组成物质的呢?它们结合的规律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略)【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请问你是如何实现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的?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三维教学目标是指导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宗旨和方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物质的标签,让学生观察,发现标签当中有不同的化学元素,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而且其组成不同,代表的物质不同,从身边的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化学式的定义,以及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后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思考,进一步理解水分子中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的含义,并且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继续说出化学式代表的意义,因此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在认识化学式意义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式,也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导入时候结合生活实际,同时结合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明白,一个化学式只能代表一种物质,这都是实验测得的,尊重科学实验,实事求是,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整节课的展开都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知识并学会主动学习、思考,这也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吻合。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价值分析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课改之后,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认知能力的重要学科。其中,实验教学是课程与现实结合的所在,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尽快调动起来,必须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然后使用必要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因此,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培养从实际问题中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初中化学教学时培养学生初级化学能力的阶段,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时刻,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对化学产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学习和探索能力,然后产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欲望,學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化学实验则是能承担这个任务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的一般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实验等。这些试验本身都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随意找一根生锈的铁钉扔进盐酸之中,铁钉的铁锈溶于盐酸溶液之后,原本没有颜色的盐酸就会变成黄色,这个变化过程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其中还有气泡冒出,学生的好奇心就会更重,让学生在观察之中对变化的信息进行记录,然后结合理论进行讲解,那些抽象的理论也就变得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二、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实验

化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是一门实验活动很强的学科,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的力量,结合生活的实际设计出巧妙的实验。当然教师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自己探索,也要加强指导。比如,在学习到“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们思考视频之中的烟雾是以何种方式拍摄出来的。也让学生讲解人在最初进入溶洞时会出现气喘、头晕等情况,有些甚至发生死亡。这些现象都可以使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了解,这种方式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可以利用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对一个事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及时让学生以观察的方式对物质的本质属性进行判定,让学生的感官发挥作用。只有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才能形成非常直观的效果,对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才能有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时,教师事先拿着一瓶已经搜集好的氧气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会认为瓶中根本没有东西。但是,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搜集氧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搜集一瓶氧气,然后让学生进行检验,学生们就会通过各种现象判定氧气的性质。反应会出现各种残留物,物质性质上的变化、颜色的改变等情况都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观察,形成让学生信服的概念。化学实验通常都可以将化学概念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验证,让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随着学生实验技能的升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等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化学实验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实际教学当中,每个实验的安排都有很强的目的性,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总结分析,要让学生对现象有客观的认知,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进行观察,也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比如,在讲解到“钠和水的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在小黑板上将入校问题罗列出来:钠在水中所处的位置;钠与水反应出现的变化;钠在水中的运动状况;反应完成之后溶液变成何种颜色。这些问题都是观察实验的重点,能让学生事先带着问题观察,防范学生盲目观察,没有目标的观察会让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学生在一定时间的引导下,就会养成在实验之前自己设置观察点的习惯,这样就能对实验进行有计划地观察,也就能把握住实验传递出的重要信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自然就会提升。

五、提升学生开放性思维和思维缜密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遇到问题时难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没有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解决问题。化学实验则能有步骤、直观地让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把握,达到从现象观察到本质的目的,对开放思维有很大的锻炼,也能促使其思维更加缜密。比如,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需要对实验性质进行分析,也要了解蜡烛燃烧具备的条件,蜡烛燃烧之后产生的结果也要判定。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一一解决,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自然就会提升。比如,在学习“硫酸脱水性”时,组织“黑面包”实验,学生情绪会十分愉悦,随后就会研究为什么“面包”最终变黑了,通过研究学生就会了解到“黑面包”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由于硫酸有脱水性,脱去水分之后只剩下炭,就会呈现出黑色,在兴趣推动下学生一步步探索,思维越来越严谨。

总结: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要利用实验讲解内容,设计出巧妙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之中,让学生慢慢培养其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知晓化学的真谛,有利于学生培养知识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彬.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4,24(35):99-99.

[2]李黎雷.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低效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好家长,2014,35(51):8-11.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 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 作为中职化学教师, 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 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将抽象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 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 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学生跟着抄写下来, 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 做实验的是老师, 讲课的是老师, 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 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动手的机会,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 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 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 一段时间之后, 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 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 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 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 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对于实验现象, 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 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 而且对于实验, 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 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 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 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 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 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 让他们做, 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 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 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 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 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 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能演示尽量演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 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除了结合实验外, 还应结合学科特点, 多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 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 并能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 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 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 学生都略有所闻, 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 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八大公害”, 煤矿瓦斯爆炸, 等等。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 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 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 他们似懂非懂, 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 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 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 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 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 我由生活经验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 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 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 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 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 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 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 特别是后进生, 对于他们而言, 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 即便是重点的知识, 他们瞧也不瞧一眼, 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 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 大家很踊跃地举手, 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 一人回答了, 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 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 举一反三, 并逆向思维, 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 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 显然后者更有优势, 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 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样既能解决问题, 又能搜集问题, 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 对于某些重点知识, 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 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 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 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 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 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 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 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 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 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开发家庭小实验, 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 (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 和水反应的实验, 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制水果电池, 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 蛋白质性质的检验, 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 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 使抽象知识直观化, 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 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 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 更有效地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转变和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来讨论课改后化学学科的教学艺术。特别针对课改后的实验教学, 强调以学生实验为主, 由此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中职化学教学如何与之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化学,初中化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高潮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6月, 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第一版.

[8]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初中化学教学浅见 篇8

1. 了解新课程理念, 备好课

在传统的备课程式中, 一个主要的环节是备“教学过程”, 而过去的教材, “可教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性上。因而,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必须注重因循教材内容的层次和顺序实施分析, 而对备学生、备课标、备教学资源思考不多。教师究竟该怎样去备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呢?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备课要从教学思想、学科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分化、学生的学法及体现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中, 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 本节课主要新知识学习目标怎样实现;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四, 如何训练、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五, 如何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教师教学应该是一种情境的感染, 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感悟, 而不是一种教导。教学的结果, 应该是一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因而, 在教学设计中, 应抓住重点和关键处创设情境。有了教与学的情境, 就有了师生共同体验和感悟的阵地, 就有了师生思想与情感交流互动的载体, 就有了师生活力展现的平台。教材只是一个范例, 只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和平台, 课堂教学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主要是领会其精神, 注重其特点, 而不是拘泥于层次和顺序施教。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可以举办拓展延伸课内所学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可以通过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 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 (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 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丰富多彩的晚会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 听到“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 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 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当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又如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鉴别精盐和碱面 (Na HCO3) 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 正确评价学生,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 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 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 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个人情绪, 觉得有意义、有趣, 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 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 反之, 就消极、被动。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评价应注意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 如果千篇一律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 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特别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评价方式, 由单一走向多元, 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既注重过程性评价, 又重视结果性评价。

4.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多学”的一个重要意义, 就是学生能够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以往, 教师总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一个个知识点, 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多听一点, 多知一点, 多记一点, 还生怕有疏漏的地方, 生怕学生没听好、没记好。所以处处不放心, 处处要讲一讲, 不留任何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探究。结果学生吃的总是“现成饭”, 所有问题都事先被教师“解决”了, 学生没有机会去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做到“少教多学”, 就必须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教学不是一种恩赐行为, 教师千万不可将现成的知识果子摘下来, 削皮切块甚至榨成果汁, 直接送到学生嘴里。例如, 在学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这个内容时, 教材上用磷做实验, 以前上课时, 我都是将碳、硫不能代替磷的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看, 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后来, 我将碳、硫、磷的实验一起搬上讲台, 让学生直接观察, 从而体验、探究碳、硫为何不能代替磷。这样安排, 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5. 多加练习, 联系实际,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只有在实际训练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才能真正转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解决好练习的问题, 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 我在每部分知识讲授之后, 都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探讨 篇9

一、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 化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式来看,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 那就是过于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知识的讲解, 对化学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较低, 学生在教学之中往往只是被动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这种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很少有自主的权利。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的丧失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无法进行, 那么也就形成学生越学化学越不爱学, 化学教学越来越难教的现状。

(二) 化学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对化学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可以发现,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这种教学方式的枯燥性也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如今面对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趋势, 在加以辅助接受式教学, 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 接受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首团, 探究式教学没有得到应有哦的重视,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探究的作用。

(三) 化学实验课开展较差

犹如前文所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课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但从目前我国化学实验课的开展状况来看, 由于受到学校条件以及实验室配置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学化学实验课通常以教师演示、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为主, 这种“只看不做”方式很大程度上无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化学进行探索, 跟不用说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教学对策

(一) 优化讲授法

讲授法依然是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 为了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要求, 那么就应当针对教授法进行优化。首先, 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 化学教师的课堂讲授应当是为学生服务, 所以教师要树立真确的教学观念, 让化学教学更具有方向性, 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其次, 化学课程的讲授应当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 而不是“灌输”, 通过对化学教学进行思路与方法的改善,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再次教师讲授应当注重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二)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开展探究式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中, 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 教师应当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 在探究活动中处处设置问题, 引发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 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 探究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点拨, 从而对化学教学进行不断深化。自爱才, 在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中, 应当注重对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学习, 获取真正的能力。最后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满足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 正确处理学科能力培养与应试之间的关系

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应试依然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与应试之间有着一定的冲突, 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一致性, 一致性表现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科学态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不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 同时也是应试能力的一种需要。就目前中学化学教学来说,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生对未来发展以及能力提高的统一, 不但要指向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要指向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通过追求而二者之间的交集来提升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是化学教师的责任。

总而言之, 化学课堂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学生, 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中心目标, 并不能仅仅看中在学生的卷面分数之上, 作为教师要切身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 尤其重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挂念以及严谨的学科态度,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化学课堂之中, 促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摘要:初中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 化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当前的化学学科教育中仍有一些问题出现, 本文针对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与想法, 以期进一步提升化学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祥清.异步教学是实施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异步教学研究, 2009, (Z1) .

[2]陆峰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4) .

初中化学教学初探 篇10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 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 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学生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三、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范围是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 做教师,我愿是春风。

摘要: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学生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学院主导模式下一篇:高中历史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