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2024-04-30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共8篇)

篇1: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摘要】语文教育不应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更应该向文化传承转变。作为中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而重视程度不足的原因,与中职语文教学制度及教育现状存在着密切联系。以中职语文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中职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就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语文教师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精神 有效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趋严格的语文教学要求,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重心逐步向培养人文精神转变。同时,作为具有特殊性的精神现象,人文不止是万物尺度及人类智慧精神的主要载体,更是人类特有的且与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精神指普遍性人类自我关怀,以尊重人类价值维护人类尊严关心人类命运为主要体现,为肯定及塑造全面发展理想人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文意识。鉴于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占据较高的教学地位。从中职院校语文学科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中所蕴含人性化理念与人文精神间不谋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培养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从学科发展进程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不止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受语文科目人文特点的影响采取人性化培养措施客观上为构建人文教育平台及载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通过语文教学传递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精神,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

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文学科以“以人为本”为重要内容及核心主题,与现代教学中提倡“人本理念呢”相接近,均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创新视角,而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有效教学路径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培养综合性人才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来看,大部分中职院校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呈现人文精神培养缺失局面,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缺少高素质人才或教学理念过于落后作为制约中职语文教学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理念无法完全落实,甚至部分教师错误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般说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无法脱离优秀教师团队支撑,而受中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优秀高素质教师吸引力不足,一旦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理念不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语文教学进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社会条件复杂性及思想潮流多样性客观上加剧人文精神培养工作难度,尤其是目前消极懈怠思想占据思潮中心,多种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对于判断能力及分辨能力不足的学生存在产生其他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此外,从现代考试选拔机制角度来看,中职院校存在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同时,受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性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语文人文精神培养难度,一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则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热情及激情。从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角度来看,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改革动力,存在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错误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浪费学习时间,难以突出学生学习地位。总而言之,无论中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或对于培养人文精神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对于增强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践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属于长期性及系统性工作任务,对于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树立自身正确的教学观念,特别是现代考试制度条件下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且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以“人人皆可成材”观念为指导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着重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侧重于突出学生间个体差异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中职语文《沁园春?雪》为例,文章篇幅较短,结构紧凑,语言浪漫,属于诗歌体裁,对于学生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存在阻碍学生理解诗歌寓意的可能性,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语文教学课件及诗歌朗诵选段,利用强烈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诗歌中的人文情感,提出“?歌中哪句诗词利用以静写动手法凸显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等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发言多表达。

2.贴近教学目标

受中职院校学生普遍个性强烈且逆反心理严重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不断贴近与学生间距离融入学生群体,以学生切实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师生关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以知识层面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突破口向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效率。同时,侧重于实行人性化教学,不得停留于课本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筛选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例如,以中职教育《安妮日记》为例,文章篇幅较长属于日记题材,但是部分词汇及句型过于复杂,对于学生记忆能力是一种考验,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电影《安妮少女的日记》选段,提出“简单概括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安妮小姐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及“选择3个词汇描绘安妮小姐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得出学习感悟,便于思考作者写作意图。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及根本目标,相关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将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育过程始终,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成长为品质高尚的人才,实现德育与育人双赢。同时,受人文精神培养复杂性及系统性的影响,人文精神培养要做到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间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陕子荣.试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7,(11):32.[2]肖孟春.浅析中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136.[3]吕莉.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5,(02):26.[4]赵微微.对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理论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42.[5]何瑶,罗阳.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2014,(04):142.

篇2: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摘 要: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及手段之一。作者根据语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难题,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善建议和措施,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性

一、作文教学的意义和难题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提高初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作文教学,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身及周边世界的万事万物,从语文视角出发,对人生和世界进行体悟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反思,最终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在写作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完善和升华自我精神世界。写作是初中生用以书写自己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的重要手段,但是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导致作文教学的低效化,不利于初中生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笔者从作文教学的难题入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二、作文教学的难题和解决措施

首先,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导致作文教学的无序和低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依靠范文为学生讲解作文写作的要求和要点,这种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局限于对范文的模仿,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且教师对范文的解读着重于文章的结构、意境和语句修辞的应用,侧重于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的方式和优点,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写作意识局限于作文选综合提供的范文,自己每次看到作文题目就无从下手,没有独立系统的写作意识和思考,只能回顾自己熟悉的范文,参照范文的格式甚至是案例和句子进行写作。这不符合新课标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要求,也不利于达到“以我笔写我心”的作文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作文教学要求,制订相关的作文教学计划,为学生制订实用且目的性强的系统化作文教学计划,组织初中学生系统学习语文写作知识,熟悉一篇作文的架构和必要的写作技巧,通过必要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基础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作文课程教学计划,将作文教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包括文学体裁的学习和应用,文章结构的设置和详略安排,修辞等写作手法在作文中的有效应用,等等,将它们以专题的方式进行阶段式教学,并以范文或者经典、优秀的作文节选为案例,让学生熟悉不同的文学体裁的优势和特点,对文章篇章结构和情节设置、详略描写把握得当,在适当的作文训练中,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文采,等等。教师可以搜集其他教师的作文教学成功案例,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在有序的教学中实现系统的作文教学,扎实学生的作文理论知识基础,摆脱仅仅依靠范文的单一教学,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思维和理念,促进初中生语文想象力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兴趣教学的作用,而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要导向,为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由于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的主要意义,帮助学生实现“以我笔写我心”的写作宗旨,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写作练习,这就导致学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苦工作,失去写作兴趣,敷衍了事。因此,教师必须在作文课堂中引入兴趣教学,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焕发对写作的热情,乐于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为自己打开另一扇作者与读者的窗口。教师要在班级中倡导和鼓励班级的写作文化,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认识到写作是一个抒发自我感情的渠道,是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的记载与证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固定写日记或者周记,将自己认为在一周之内有意义或者有趣的经历写下来,并且写出自己针对某些事情的思考和感悟,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中,使得自己的思想更趋成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周边世界,比如说利用作文课堂和学生讨论一些最近的时事热点,与学生一起针砭时政,分析新闻事件的起因、背景及背后隐藏的道理,让学生在解读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开拓新思维,产生新观点和新看法,锻炼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或者组织带领学生参观科学馆、附近的名胜古迹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实现“我以我笔写我心”。

最后,教师要注意增加学生的写作知识积累,并引入多样化的写作素材。丰富知识积累是初中学生写作功底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与语文阅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养成随时随地随手积累语文知识的好习惯。另外,教师要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写作素材,尤其是开放性写作等,通常以材料引入,考查学生的写作思维和人生思考,此时教师可以班级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写作理念。比如,素材内容为:上帝要求你在一片果园中选择出最大的苹果,教师就可以展开班级讨论,让学生在班级讨论中引发思考,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进行题目的解读和文章的设计。

参考文献:

篇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渗透情感, 端正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那么, 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呢?首先, 老师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一生。 不敢想象, 一个冷漠、麻木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成为富有情感的人。所以, 老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外, 还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珍视自己的职业,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影响学生。其次, 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认识、情感态度及是非能力教 育。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 文章中爸爸对女儿严厉管教又不失爱心, 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联想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学生受到极大感染。

二、大胆取舍, 删繁就简

教学内容并非多多益善, 有时适当减少内容, 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在母语环境中, 语文教学也许可以放弃一半以上内容。但放弃并不是教师的不作为, 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般说来, 在教学中教师所放弃的, 是学生已基本了解的或目前根本无法掌握的;教师所致力的, 是学生最需要的并对学生当下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放弃后, 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沉潜涵泳。删繁就简使教学重点突出, 精雕细刻则使这些被突出的重点成为真正的重点。教师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或重力敲击, 或精雕细刻, 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臻于此, 课堂才会丰富如复瓣之花朵, 厚实如多声部重唱; 课堂才会立体丰满, 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渗透至学生心灵深处。

三、感受语言—感悟思想—运用语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 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 “思想是实体, 语言是投影。语言有了完整的形式, 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然后体会作者表达主题的语言技巧, 并能灵活运用语言。从语言入手,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空言无实, 不济事” (朱熹) 。先有语, 后有文。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本体。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 要脚踏实地地、旗帜鲜明地抓;该品味的地方, 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该落实的地方, 要脚踏实地地要求落实, 让文本语言哺育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咀嚼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感悟得更深刻,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序有效的提高。在感悟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技巧并学会运用:学习、积累、应用语言是语文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落实“语言教育”的方法很多, 但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揣摩。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因素, 一切活动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人是活动的主导者。人们一向将课堂教学效率单纯地归结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诚然,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与教学效率有直接关系, 但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绝非仅此而已, 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尊重。 尊重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更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一)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体现在肯定学生的进步上。每个学生现阶段的点滴进步都是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 教师要善于发现, 并适当给予肯定, 教师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舞, 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今天的一小步, 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其次, 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权威目的不是强制高压让学生服从。多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 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学生是自由的个体, 有自己的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与“权威”的教师是平等的关系。

(二) 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基础。同时, 教师权威得以建立的诸因素, 如地位、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纪律约束等, 都直接地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期望和要求。在学生眼里, 理想的教师应是能维持秩序又不过分严厉、公正无偏私、讲课清晰有趣、能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友好而又有耐心。公平、公正、公开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的基本条件 之一。由此可见, 教师权威的确立, 有助于赢得学生的尊重。融洽的关系也体现在师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上。坦诚的理解与合作,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合作就是师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合作需要重塑师生的角色形象。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要给孩子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容器观”下产生的桶与杯式的师生关系禁锢着人的思想, 束缚着人的行为, 是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则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再是 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 也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与体验;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合作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优势文化”可谓根深蒂固,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责任意识淡化。其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讲, 学生只听, 不会主动地思考、提问、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不高。因而, 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意识, 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师生合作才能完成目标。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目标一致、认知趋同、行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 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意识自然就会增强。这种关系下的师生是轻松的、愉快的, 师生间能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 语文课堂必然要追求有效。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语言和思想等内容的探求和研究, 更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篇4: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精神问题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既基本又重要的一个部分,语文这一学科在文化的传承中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情怀。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今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人文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学习我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以优秀的人文精神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并指导自身的活动,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受欢迎的人。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文精神的教育还会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受到公司、社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中职语文教育内容缺失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育的职业性更强,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今后工作的方向,因此中职语文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的内容还是比较缺失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大多是基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企业和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哪方面的知识,学校就着重教授什么,这些能力和知识都是能够快速而明显的为企业和社会产生经济效益的。而人文精神教育产生的则是隐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常常被学校所忽视,以至于中职语文教育中缺失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自然缺失学习人文精神教育的意愿。

2.中职语文教育形式缺失人文精神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形式都是通过讲解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并考核学生语文书本上的“死知识”,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形式在教授基本的语文知识方面是有效果的,但是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则没有过多的益处。当代的中职语文教育形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没有采用适合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教育形式,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都是语文教师给学生灌输一系列的语文知识,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许多语文老师自身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理解并不透彻,没有将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也不会采用适合的形式教授人文精神知识。人文精神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可以采用很多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然而学校考察语文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以至于学校采用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十分单一,中职语文教育形式不适合人文精神教育。

三、中职语文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结合语文课程改革,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衡量自身行为的准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的道德文化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和自我修养,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养成高尚的品格和气节。传统道德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推崇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尊重彼此,注重集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和谐。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会使学生学会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待人接物,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传统道德文化还注重培养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因此,语文教育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活动,定期为学生开设名著阅读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老师在阅读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阅读名著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名著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高尚情操及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阅读名著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写作训练的课程,通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拓展知识面,积累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注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在教授正文前多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高尚的品格、崇高的思想和宽广的胸怀,使学生自发的向他们学习。在教授语文作品时,教师应仔细地为学生分析作品中独特的语言,注重语言的用法和表达,并引领学生体会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同时启发学生反省自身,让学生学习作品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和人文情怀。同时,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认真学习语言的使用,每一个标点、词汇的运用都值得学生学习,文本中渗透着作家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解答。

4.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

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首先要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有能力教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多数学生会钦佩有学识有能力的老师,并会不自觉的向他们学习,所以语文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自身的言行,加强自律,言传身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应结合语文课程改革,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J].山东师大学报,2000,(03).

[2]张雪蓉.在课程改革中渗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J].教育探索,2003,(05).

[3]潘为例.略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J].教育探索,2003,(06)

篇5: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专业所学,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生活积累 灵感 兴趣习惯 有效途径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 3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5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6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7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8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8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9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10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11 参考文献 „„„„„„„„„„„„„„„„„„„„„„„„„„„„ 12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1

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

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一到习作训练,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真是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写作源泉。

1、用别样心情去感悟家乡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生们常年与农作、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去寻找农村春夏秋冬独到的景色,需要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果园、田野、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2、感受民风民俗的淳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传统风俗“味”更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回顾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水稻双抢、秋收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不仅参与了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以收获、劳动、摘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4、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练习内容,学生们非常欢迎。学校每学年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如:法制报告会、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等。同时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让学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法制报告会、我们的运动会、我们是优胜班级、我的同位等为题进行写作.5、引导学生们寻找我们生活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惠农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发放;农村楼房、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在变、我们的县城在变„„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感受时代气息,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领域。让学生们以我家买了小汽车、家的变化等为题进行写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课内外进行广泛阅读,是一个“吸收 ”的过程,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词汇和语言,也能从书中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思想也会受到熏陶,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读书 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才可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当然,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和积累,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书籍,要尽量给学生多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摘抄好词、警句、格言、名段,有的还要背诵,熟记在心。学生看书多了,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多了,才能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词汇丰富,内容具体,言简意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同时,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

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

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校广播站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

师修改。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学生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2、教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

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

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致力于习作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都走进了学校的宣传栏。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

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小学生只有把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等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丰富的文本,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

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

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针对性要明确,指导过程须循序渐进,否则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作文教学要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篇6: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陈丽萍

摘要:要想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性、阅读实践活动、朗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效率明显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课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状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教师自己也十分困惑。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谈小语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做什么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秋天》一课时,先给小学生朗诵课文,“这是如诗的季节!这是如画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纷纷飘落的红叶……小鸟在它的怀抱中尽情地飞翔;还有那满山火红的枫叶!这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呀!”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秋天的意境。此外,还可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泼、生动、直观感,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通常是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读故事给学生听。听故事时,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字词的理解力。

除了自己大声给孩子读书,老师还可以让班里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孩子读书。

那么,大声读书,我们可以读什么?

读童诗,读经典,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孩子有帮助的书。

除了古典的诗词,还有很多优美的童诗,故事等,在记诵的过程中,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撒播下真善美、自信乐观、满怀希望的种子。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的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建设不同风格的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需要带最少一本图书,放于书架。以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等多方共建的“班级图书角”,将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将图书放到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借阅,增加了学生接触图书的程度。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真读,“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是小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

从学生认识规律确定读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6年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在读。但是,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书面语和发展书面语,从而促进口语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而中年级则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到了高年级,朗读就不是简单的读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篇章语感心理图式。无论哪个年级,教师要先清除自己要求学生的读,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些,变换出再多花样的读都是徒劳无功的。

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韧性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可是,学生们由于受倒年龄和学历的影响,他们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洁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还有,小学生的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不论是对较幼小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

篇7: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这些是经常困扰语文教师并需要在工作中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执教之前,事先对课程内容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前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不一定会按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入教学的预设轨道,这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并创设时机,变“危机”为“转机”,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获得意外的收获,又让课堂始终昂扬着“主旋律”。

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在主观表现上是对立的。教师静止的课前预设与学生动态的课堂生成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这时该怎样镇静而科学地处理呢?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能力。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对生成性问题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尊重学生,二是相信学生,三是预留空白。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与陈大伟教授的“预留空白”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质疑,提倡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灌输、传送,不是固守千年不变的标准答案,这中间尽管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老师的期望目标有距离,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必因此而胆战心惊。这些观点给我们为人师者以方向上的指引,同时又让我们深受启迪。

上《背影》一课时就特意“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尽管当中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但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二、深入课堂文本细读

语文姓“语”。语文的文学审美鉴赏功能、个人情感体验的特性、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分享的主题活动,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语文课堂必须贯彻语文的学科性质。宁波市教研室在语文前辈盛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语文“文本细读”活动。两年多来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笔者都深有感触,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从中体会语言的真善美。

《第二次冒险》教学中,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揣摩人物心理补全对话上,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法国女人的善良感动着课堂的每一个人。《背影》教学中,把文章末段作为承载文章之重,通过问答法、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感悟“父爱”,并且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他的子女纪念他的文章,进一步地拓展延伸,揭示“父爱如山”循环轮回、生生不息这一深刻主题。整个课堂感情汹涌,师者动情,学生动容,铺排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深情,让人情不能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中,把课文中杜小康和他父亲最后一番对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和“下蛋了,下蛋了„„”替换成“爸,鸭下蛋了!”和“是的,下蛋了!”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后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会和领悟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深入课堂细读文本,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主旨,这样的语文课堂要比老师的灌输传授更好,更真实有效。

三、巧设提问开启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灵动思维的好时机好场所。浙江诸暨的陈水均老师对教学智慧有这样的见解:“语文教学的智慧是教师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组合了学生又能放开学生,研究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又关注课外吸收的一种艺术的灵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收放自如的引领,这样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课堂不时精彩呈现。

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充满兴趣。《老王》一课,刚开始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把文章标题换成“王老”,问学生改动后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切,刚开始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和“王老”两个词换位比较,确立了文章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是啊,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联动效应,这点笔者十分赞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实际身材很矮,为什么作者却称他为巨人呢?”以它为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对立,似乎与本文关系不大,实则对准了文章的重难点,凸现了贝多芬人格上的伟大魅力与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笔者就文中胡屠户的一番话“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就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胡屠户的女儿为什么到三十多岁才出嫁呢?范进娶了胡屠户的女儿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这个问题先是感到意外,之后就热烈而充满兴趣地讨论起来,由范进的家庭生活指向他的悲剧人生上,一个看似跑题且不经意间的提问,却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你言我语,在思考讨论中拓展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积极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开启的状态下去细读文本,由此可以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特级教师陈守义老师有一句名言:“走上讲台,演出就开始了。”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呈现教师个人风格与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的课堂,是使预设与生成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并略带遗憾的课堂,更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师适宜的教学艺术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兴趣,执教者的个人风格所赋予课堂的魅力往往经久不忘,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引起的共鸣与冲击力令人向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不断改进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类型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表演法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表演相结合,不但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主动理解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效率。

以教授朱自清《背影》一课为例。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从作者字里行间中流出的浓浓父爱呢?在讲解“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一段时,我让学生以教室桌椅为道具,假设了铁道和月台,请学生按照书上所写的顺序表演一下,在全班学生得到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请表演过的学生回答,刚才“爬”得是否费力?学生点头。我接着说,连我们这么灵活的身体“爬”起来都觉得吃力,那么,对于身体肥胖的“父亲”来说,这样“跳下去又爬上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感觉呢?学生们一下子说出了很多相类似的答案,如“很艰难”“很累”“很慢”„„,见学生“渐入佳境”,我乘胜追击,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身体那么不方便,而且经济又不宽裕,父亲为什么还要费事地去买橘子?”学生立刻回答“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后,我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父母的细节活动,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父母之爱的孩子,并根据《背影》这篇课文,布置了作文题《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要求通过一件或两件小事的描写来表现父亲或母亲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父爱有了最感性的体会,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评价法

这个方法也可以说是表演法的后续,尤其在学生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出现误差时,评价法的使用便显得极为重要。有时候,学生的表演会出现以下的“意外”:也许是时间有限,无法充分理解人物,也许是为了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文内容时,虽然能获得很好的“现场演出效果”,但表演出来的人物已经与课文中所提供的人物特点相去甚远。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哪组同学演得好,好在哪个地方,哪位同学演得人物最出彩。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将一些演得流畅好玩、娱乐性强但偏离人物的表演小组认为是最好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去引导:这位同学虽然演得好,但是不是作者笔下所写的人物呢„„。以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为评判标准,很快就把学生只专注于外在的表演引回到表演的中心——人物身上。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有了一个精确的理解,而对人物的理解充分了,深刻了,那么,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设置法

这个方法最适用于那些节选自小说名著的课文,尤其是那些离我们时代比较久远的外国小说名著。这个方法首先要求老师对全篇课文、甚至于对整个小说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出一个合适恰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理解课文。

如节选自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课文《守财奴》,其中有一段“诱骗继承权”的情节,写了葛朗台终于将继承权骗到手后,公证人脸上出现的表情——“骇呆了”!我首先让学生理解“骇呆了”的意思,然后让他们寻找,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最后大家统一认识:是在遇到出乎意料之外、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之时,才会出现这样的表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这个反应与课文中的人物相结合:葛朗台与公证人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可以说,公证人对葛朗台的习性了如指掌,可这一次,连他都被葛朗台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表演给“骇呆了”,可想而知,这个老葛朗台为了获取继承权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全力,从而烘托出葛朗台的狡诈与精于算计。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跨过读外国作品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难题,而且使他们在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同时,知道了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理由和原因。

四、演讲法

对于一些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阅历相接近、能让学生有感触的课文,采取演讲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作为语文老师,应首先确立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阵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要获取的不仅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知识,还要通过语文课堂学到组织语言的能力、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一篇合适的篇目,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当众表达他(她)读完某一篇课文的感受,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朗读法

文本中的书面语言有表情达义上的局限性,而朗读是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这种方法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上课效率获得了很大提高,朗读的好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文言文一般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它的韵律美、节奏美。其次,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好处,如排比、对偶的运用,同时,对古文的行文方式也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为老师在后面讲授古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

一、教学任务要明确

明确教学任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设置教学任务的原则是不在求多,而在求精。在所传授的知识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堂课内该重点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否则一节课漫无目的的涉猎过多,甚至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哗众取宠,那么就只能落得一个热热闹闹一场空的结果。

明确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备课。备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备课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桥之美》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说明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能获得知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次美的教育。师大附中的黄老师把握教材准确,从教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学生学会审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高远。教学中目标达成状况也较好。备课还要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如《故乡》这篇课文,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远,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理解好。又如《心声》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细腻、传神,小主人公的形象真实、感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是课文的精彩之处,也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则是对文题“心声”如何理解。而小说的情节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钻研教材很不够,教学中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好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文本的价值。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中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等,知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什么、需要什么。备课中既深钻教材,又了解学情,教师就能明确自己该重点教什么,明确了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好比写文章,要讲究详略的安排,不能记流水账。一节课要有重点、有高潮,对主要内容不惜浓墨重彩,对次要内容则惜时如金。千万不可平均用力,或者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没有重点,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在《雨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长郡中学的喻教师围绕赏析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个教学重点,设置了“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这个中心问题,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组织教学,前面提出的问题是为此作铺垫,后面提出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力迁移,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可见,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精当

教学好比缝制衣服,如何缝制、怎样裁剪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量体裁衣”,这个“体”包括教材和学生。1、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点”:切入点、重点和延伸点。一是要巧抓切入点:理出线头,有条不紊,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鸿门宴》一文,有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整个故事始于信息终于信息,于是教学时从“信息处理”入手,设计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要深挖重点: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有时还包括如何突破难点。明德中学的谢佼老师在教《乡愁》时,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自由讨论这首诗四节感情的不同变化,与同学交流;二是思考诗中哪些语言特别含蓄、深沉,特别好。整个教学围绕这两个主要环节展开,形成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歌的情感美和语言美进行了深入探究。

三是要发展延伸点:“延伸拓展”环节应与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呼应整堂课的主题,与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或突出重点,或强调难点,或知识迁移,等等。有教师在“延伸拓展”时任意拓展,使这一环节变得可有可无或纯粹多余。如教学《咏雪》这个《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时,在“延伸拓展”环节可选择与之类似的一则诗坛趣话、轶事阅读,进行相似链接,如苏小妹三难秦少游、苏轼兄妹互相打趣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中还要重点思考问题如何设计:

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些提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在《桥之美》的教学中,师大附中的黄老师从“学会审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设置了两个主要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和“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欣赏桥之美的”,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第三,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感。长郡中学的喻老师在《雨说》这个课例中,设置了四个教学问题:第一,看看雨说了什么?第二,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第三,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第四,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想对雨说些什么?由四个问题引出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意、赏析语言、能力训练四个教学环节,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第四,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乡愁》教学中,谢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海峡是深长的,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用了“浅浅的”来形容?引起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踊跃探讨;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学活动要落实

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学生的活动构成,学生听、读、说、写、讨论、表演等等,每个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令清晰,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切实保证不走过场。如有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复述,如果给复述加上明确的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那学生的阅读就会更有目的性,效果更好。如有教师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但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学生连熟悉课文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思考了。特别是讨论活动,不少课堂的小组讨论草草开始、匆匆结束,纯粹是装饰门面。如何落实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如黄老师在《桥之美》教学中,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这位老师首先提出探究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接着提出操作要求:分小组学习,每组找出一座桥进行体会,每组派一名学生综合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探究的问题有价值,操作性强,在一节课时间内不允许学生对每座桥细细体会的情况下,分组分任务,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实现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有组织;探究的时间充分;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有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评价。这样的合作探究就真正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实效。

四、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如何利用课堂短短的45分钟时间,想办法让他们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取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常用教学方式有讲授、朗读、讨论、练习、演示等等。

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不少教师认为似乎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一堂课中,学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观看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可见,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形式,不管其多么新颖、精彩,都要摒弃。

五、要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

篇8: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1. 教师要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课前准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主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大体情况,深入研究教材,设计教法。同时,教师应该写好三个计划书: 第一个计划书是学期计划书,第二个是单元计划书,第三个是课时计划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设好教学目标, 要明确本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设置好目标之后,教师还要搜罗大量的知识, 充分把握课程的知识背景。同时教师要善于将零散的、局部的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知识中去。这样既可以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时,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为学生讲述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台湾与大陆复杂的关系,以及为学生呈现一些台湾作家描写故园之思的作品,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梅花魂”中表现出来的感情。

2. 课堂导入要生动有趣,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课堂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只有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眼球,那么整堂课的效率就会有所提高。小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形象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为孩子们展示一些形象有趣的图片,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演成一个小话剧,让学生充当作者,在设置的“山”中进行访友,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在投影仪上放映一些图片,图片可以是山中的许多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是山中的游客等,让学生在形象的图片中了解到大自然的美妙。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让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占据学生的想象能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学生 产生疲劳厌倦感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讲授法、议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等。一堂课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 而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这些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起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草虫的村落》时,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放映一些关于昆虫的图片。其次可以运用诵读法先向学生示范一下规范的朗读,最后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者让个别学生朗读。然后再使用讲述法,为学生讲解一些重点知识, 或用谈话法设计一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无论是讲授法还是谈话法都有可能成为“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注意启发学生、循循善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防止将一节课无聊地、毫无意思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

4. 教学活动要灵活调控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自己讲。教师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的精彩部分、较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演绎,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时及时出现,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说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时,由于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进行适时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此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人物形象。

5.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 提高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做外贸仿牌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技术质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