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语文的教学对策

2022-09-11

大学语文是极为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 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 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1 什么是语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是“口头语” (语) 和“书面语” (文)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 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 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 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所以, 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目的, 就是训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流畅的听、说、读的能力, 以及高超的表达能力。除此以外, 语文的学习, 还有更加广泛的内容--这就是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学习, 以汉语为媒介的思维方式的锻炼, 以及以汉语为主体形式的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这三个方面, 实际上是对个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2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 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 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 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 学生学好学坏似乎不打紧, 教师教好教坏也似乎没多大分别, 甚至有的系, 有的专业不开这门课程也没关系, 这都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3)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在实用主义、技术至上的今天, 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意谓着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其教师今后评硕导、博导比较名正言顺, 其待遇可谓差别大矣。而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被认为是“万斤油”、没有专业深度, 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将会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所以, 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 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是新来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 其最终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4)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怎样看待大年三十之前, 中国人口大移动的交通运输高峰现象?从文化的视角分析, 它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 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如果采取死板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 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对策

要激发学生兴趣, 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3.1 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 寻求合适的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 对培养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 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 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2年召开第一届年会以来, 几乎每一届年会都要提及这一话题。记得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 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 但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各类高校, 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究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 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 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要并驾齐驱时, 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 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 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定位问题不解决好, 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 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 最终在事实上取消这门课的存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 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附带要讲的还有古汉语知识, 文艺理论, 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百科知识, 是个“杂”家, 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 但要求博, 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广博的知识, 才能触类旁通, 才能将课讲的活泼生动,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 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才能引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才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 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大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严谨治学、与时俱进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

3.4 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比如教师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 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 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或者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 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 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 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学科的重新定位,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并经受实践检验, 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也才能营造出大学语文崭新的局面。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 其在教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 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新思维, 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 肖安鹿.大学语文教学参考[J].甘肃理论学刊, 2001 (6) .

[2] 江少川.大学语文导学[M].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幼师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下一篇: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