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

2024-04-25

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精选6篇)

篇1: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概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属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认知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分为封闭型、开放性动作技能;

(3)从所涉及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分为精细、粗放动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类: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1)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

(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7.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①操作定向:②操作模仿 ③操作整合 ④操作熟练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

①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

②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常感到疲劳紧张。

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动作品质:动作可表现出一定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特点有所降低;

(2)动作结构:动作的各成分趋于精确,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11.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高度适应性,其执行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

(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

(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

(4)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

1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3.示范的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进而在实际的动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l4.教师示范要做到:

(1)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

(2)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3)示范动作要重复,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观察。

15.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指有意练习,即练习者抱有改进其作业水平的目的,而且这种练习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16.练习的分类:

(1)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可分为:①整体练习②局部练习;

(2)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可分为:①集中练习②分散练习;

(3)根据练习途径不同可分为:①模拟练习②实际练习③心理练习

17.练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即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停现象。

18.反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是动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且在练习过后,要给学生留出加工反馈信息的实践,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对反馈信息的加工。

——反馈可来自两方面,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在学生技能学习中给予反馈要注意: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①反馈的方式

②反馈的内容

③反馈的频率

19.动觉训练要注意:

(1)减少对视觉的依赖;

(2)采用分解法,让学生练习分解的个别动作;

(3)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或器械,体验伴随动作的运动感觉线索。

20.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①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②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21.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

(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2.我国心智技能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23.原型定向:

——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运作,明确活动方向。

——教师应注意:

(1)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像;

(2)让学生了解围绕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4.原型操作: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应注意:(1)让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采用变式加以概括;

(3)注意活动掌握程度,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

(4)动作的执行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25.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教师应注意:

(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再逐步转向内部言语;

(2)开始时,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展开,再据活动掌握程度简缩;

(3)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对活动方式进行概括;

(4)要注意适时地实现转化。

26.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1)从方式看,各个环节联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从调节看,已不需要意识的过多控制就能自动进行;

(3)从品质看,思维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批判性、灵活性大为增强。

27.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更多推荐: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篇2: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①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②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①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②抽象知识:对已知事实概括性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

3.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

①符号学习:词汇学习

②概念学习:共同关键特征、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概念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①下位学习:新观念→原有观念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A、派生类学习B、相关类学习

②上位学习:原有基础上→归纳

③并列结合学习(如:需求与价格)

4.知识学习的过程。

①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内在加工过程。

②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

——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①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②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⑥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感知规律:A、强度率 B、差异率C、活动率 D、组合率

8.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讲鸟:燕子(正例),蝙蝠(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举例纠正概念误区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异类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知识体系。

10.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

(3)顽固性(4)隐蔽性。

11.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新观念的合理性;

(4)新观念的有效性。

12.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

1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14.遗忘及其进程。

(1)遗忘: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5.遗忘理论。

(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2)干扰说: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占统治地位

(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奥苏泊尔

(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弗洛伊德: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更多推荐: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河南招教网

篇3: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浅析

1 考试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讲, 许多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或考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心理焦虑。在面对考试时, 大部分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当他们陷入对考试期望值过高, 片面重视和强调学习时间等误区, 结果就会导致心理焦虑, 心里不安, 难于控制自己。有同学因为这种焦虑而在考前出现失眠, 甚至考前的一两周就开始出现。有同学出现神经质现象, 一听说考试比较难就心慌的厉害。有同学在考场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甚至出现头晕目眩, 心慌烦躁。因此而造成考试失常。1.2缺乏自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 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学好, 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在考试前总是担忧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 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总是出现“这次肯定完蛋了, 我还复习好;这次肯定很难, 肯定考不好!……”之类的思维定势。进入考场拿到卷子一看如果是和平时练习不一样的题型立马会想:“完蛋了, 怎么都不熟悉啊, 肯定不会做。”在做题的过程中, 总想:“我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啊?可能不对!”题目做得越多, 想法越强烈, 愈加觉得没底, 更有同学在检查时因为不自信而将正确的答案改错。还有同学在考试过程中看到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发出叹气声或者紧皱眉头时立马惊慌失措:“他都不会做, 肯定我也不会做。”正因为这些对自己的不自信, 使得原有的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最终导致考试失败。1.3轻视考试。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考试, 认为考多考少都一样。还有部分同学存在骄傲情绪, 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提前交卷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有部分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 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考得好又能怎样?即使我努力也不见得考得好, 认真做可能还不如我蒙的高呢!”并把这种心理活动化为外在表现形式, 到处宣扬以让其他同学认同此观点。这些错误的态度自然导致考试的失败。

2 出现考试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考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有社会的, 有家庭的, 有个人的, 有身体方面的, 也有心理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从主观角度来看, 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正确, 部分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说是成功, 分数高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 因此对考试过于重视考试成绩, 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而相反另一部分同学则过激的认为考大学也没什么用, 赚到钱才是根本, 所以对考试毫不在意, 不以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考试。还有一部分同学把希望寄托在作弊上, 认为在考场上稍微“机灵”一点比现在辛苦的复习要省事, 于是没有进行周密的复习, 而在考场上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动机, 在考试时过分留意监考老师和周围同学的一举一动而心神不宁, 不能认真答题。另外一些学生不注意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考试前不注意劳逸结合, 只注意一味得多花时间, 养成熬夜的习惯, 使得自己筋疲力尽。有的学生则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学科的复习, 不注意交叉复习, 使大脑处于一种疲劳的兴奋状态, 造成精神恍惚, 反应迟钝, 从而抑制了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而夜间的长时间学习使得早上昏昏沉沉, 而考试基本都是白天来进行, 这些都造成学生在考场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看, 学生所承受的外部压力确实非常大。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而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是“学而优”, 对一个学生来说只有考出理想的成绩, 考进理想的学校才算是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就学校来说, 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获得社会的肯定从而获得生源, 社会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以成绩分数来衡量。于是, 许多学校为了拼命追求升学率, 不断给老师学生施压, 在考试中给老师下指标, 定任务, 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老师的工作成绩乃至于报酬相挂钩, 老师再将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 所以很多老师抢课上, 争课上, 在学生的休息时间里拼命压榨, 最终导致学生精神面貌不佳, 上课效率低下, 心理压抑等问题。而就家长来说, 为了能使孩子将来能立足于社会, 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于是不断耳提面命施加压力。由此, 我们看到的是, 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己所施加的压力, 于是, 一个个像背着沉重坚壳的蜗牛, 在学习之路上艰辛地爬行着, 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愈到考试愈加沉重。最终在考试时出现难种种反常行为。

3 如何应对学生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

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考试发挥, 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从外部来看, 首先是社会, 应该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才观, 不能仅以成绩学历来衡量, 而应该鼓励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传统观念对学校、家庭、学生的冲击。其次, 学校也应该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教学观念,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氛围。而对家长来说, 应充分了解孩子所长, 因材施教, 切勿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 充分尊重他们的学则。当然, 要解决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学生自己。3.1正确认识考试。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考试并不是自己人生道路的唯一一条路, 如果能有更高的深造固然好, 但如果没有机会, 也不是就到了世界末日,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 在前进的道路上必将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即使考试不成功, 只要自己不气馁, 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奋斗, 同样也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3.2树立坚定的信心。信心是考试成功的精神支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面对成败难卜的事业, 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一个学生如果树立自我坚定的信心,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所以在平时学生可以多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 比如说“我肯定行;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即使题目再变也无所谓;难点也不要紧, 相信对其他同学来说更难……”如此, 能有效的遏制自己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感, 而使自己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3.3做好考前充分准备。学生在考前复习中根据老师的知道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答都要心中有数, 要配合老师进行充分复习演练。此外时间的科学分配这些细节问题也得注意。所谓“艺高人胆大”, 只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才能让自己在考场上镇定自若, 了然于胸。而考试的细小问题也不能大意, 比如时间问题, 准考证携带问题, 常用工具问题, 都要做最充分的准备。3.4调整考前身体与心理。考试切勿疲劳作战。调查显示, 大脑记忆恢复的最佳状态是在学习以后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 精神处于放松的情境下, 所以, 学生在考前一定要做充分的休息, 即使看上去“浪费”一些时间也是很值得的。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听听音乐, 看几篇好的文章放松自己。考试切勿病体作战。考试前一定要注意保暖, 不要着凉。正常饮食, 千万不要暴饮暴食造成身体不适而影响考试。适当补充一些富于营养的食品, 有助于增强体质和记忆力。除身体外, 学生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考前应正确面对别人及自己的期望值, 不要过多考虑考好了会怎样, 考不好又会怎样,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 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是最大的胜利。考试过程中碰到自己熟悉的题型切不可自我骄傲麻痹大意, 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也不要恐慌, 你不会别人也不会, 即使做错了其他题目不错一样拿高分。在考试过程中如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切不可手忙脚乱, 而要沉着应战。考完后, 为避免影响其他学科的考试, 应“考一门, 扔一门”, 不要对答案, 不要估分数, 而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看看外面的风景, 调节自己的情绪。

总之, 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考试发挥有着深刻影响,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取得上佳的成绩。而其原因多而复杂, 我们需在今后做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学生在考试前后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并从主观与客观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就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骏, 赵慧俐, 郑晓华.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5) .

[2]杨理荣, 张宏友.高中生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 1999 (1) .

[3]葛明贵.学生的考试心理的特点与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5 (4) .

[4]郑希付.中学生不同焦虑水平与认知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6) .

[5]黄波.谈谈中学生应考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增刊 (2) .

篇4:中考体育考试中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育中考;学生心理

考试产生焦虑、激动等考试焦虑症,很多学生因为考前焦虑症情况严重,导致考试不理想,不及格等等后果。尤其在面临升学考试的时候,焦虑情况更胜平常考试。中考体育考试中焦虑情况也同样不可避免。在中考体育考试中,比赛、考试中运动员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现在的中考体育不同以往。难度增加,项目增多,很多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由于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导致各项运动项目不及格,失败等情况。面对日益剧烈的竞争,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希望学生能顺利升级,老师也不例外。因此,面对这些考前焦虑情绪,家长、老师、学校领导等各个相关部门都在关注和研究,缓解、解决考前焦虑症的办法措施。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中考的因素

1.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

我国目前教育机制虽然经历了一番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很多学校都是“填鸭式”教育。教师们经常说到“一分定命运”、分数至上等等言论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所有的努力和精力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教育往往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遇到考试就焦虑,一说考试就紧张。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通、普遍的情况。跟据对我校近几年参加体育中考的中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发现,有94%的学生存在考前焦虑紧张的情况,其中有6%的学生比较严重,对睡眠和日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中国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面对应试教育,家长们反而非常的积极。而没想到应试教育的缺点。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其他人都要多,父母的教育思想、水平、态度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影响考生的运动焦虑水平。

2.平时训练也会积累情绪,体育设备缺乏

体育考试重点是学生的健康,身体机能的灵活性。有的学生身体强壮,有的学生身体虚弱。学生的体质各个不一。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也会产生情绪。在面临考试的时候平时积累的恐慌情绪就会不自觉的爆发,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而正常发挥。另外,体育考试,器材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很多学校都会准备器材来提供学生平时训练。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学校里资金欠缺,在体育器材的置办上就相对落后。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仅仅只有几个篮球或足球。因此,在中考的时候,体育考试中的诸多项目,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不熟悉。就会产生陌生,恐惧等的情绪。

二、缓解考前焦虑的有效方法

1.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研究话题,也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问题少年”,这些学生本质不坏,但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社会人员的诱导、老师的区别对待等等因素的刺激。才会造成心理畸形,逐渐厌学,讨厌考试。首先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心理辅导课。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来施教。循循疏导,把学生的问题逐一的解决,随时抓住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弱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考前焦虑症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智地处理好各种关系,重新树立自信心。此外,在面对考试时,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在面对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几乎都会有心理焦虑烦躁情绪的产生。在当代,中小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比较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所以无形当中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比較强的。因此,对初中学生应该加强思想方面的建设,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通过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正确认识人生的挫折和历练。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能够面对正常的考试、正常的测验等评估考试。例如: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项目是一个技巧性运动,需要把力量和动作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很多错误动作,而这些错误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考成绩的好坏。平时错误的次数多了,在中考的时候学生在技术动作上就有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出现这样的错误动作,从而导致动作变形、成绩下滑。

2.增强体质,鼓励劳动。由于经济水平的大大提升,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往日发生了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买很多家长都非常的宠溺孩子,从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家长管的死死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独立的能力,很多城市里的孩子更是优渥。从小就不知道劳动是什么意思,面对挫折更是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所以,在上学之后就表现的非常的脆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好与坏。在当代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劳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活动。正面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打破学生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积极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在每次面对考试的时候,学生内心的承受能力就会逐渐的增强,焦虑情绪也会慢慢的退去。

3.考前正确的引导,做缓解压力的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氛围。医学证明,一个人由于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情况的影响,这个人就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的情况。很多学生在中考比赛前产生紧张是理所应当的,有的时候由于考试的因素会导致部分学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现象,情绪的紧张等情况,这种表现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紧张状态。深呼吸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好自己的考试状态,恢复到最佳的情绪当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说话会排解心中的不快和焦虑等情绪,所以,在中考的时候鼓励学生运用有力的呼吸或大声发声的方式,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的、自信的环境。很多事实证明,采用这些方式对于学生生理调节心理状态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通过将以上方法在我校进行实验对比,其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有78%的学生缓解了考前的压力,其焦虑、紧张等现象得到了改善;有8%的学生彻底摆脱了考前的心理阴影,树立了充足的信心面对考试,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还有2%的学生的紧张心理未得到改善,但其面对考试的信心充分增强。

三、结语

篇5: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

一、不定向选择题

1、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

A加里培林 B安德森 C加涅 D** E**

2、学习材料的直观方式有( )

A图象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 )

A观念性 B展开性 C内潜性 D简缩性

4、品德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

5、头脑风暴应遵循以下原则( )

A畅所欲言 B标新立异 C多多益善 D改进补充

6、智力的群体差异指( )

A年龄 B性别 C种族差异 D

7、温纳认为学生的成功动机应当归因于( )的因素。

A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B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

C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8、画线属于哪一种学习策略(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9、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0、焦虑是以下哪些疾病的共同特征( )

篇6:中学心理学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学

二、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各学者所作出的贡献 3.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其他学派教育学的区别 4.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0910一个单选和一个简答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0904两个单选一个名解5.实验教育学08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5分)0804简答: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个单选一个多选(共8分)0710一个单选和简答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0704只有一个单选2分 0610两个单选共四分一个多选一分名解5.文化教育学 0604三个单选共3分05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4分0504三个单选一个多选0410一个单选简答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404名解1.教育学 0310简答5.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210简答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0204简答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选择题型(补充)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一>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创立阶段必须记住的几个人物:

1、英国学者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立。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P9。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P10

3、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803年《康德论教育》“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4、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自然教育”的思想。

5、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漫话》中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主张绅士教育。

6、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7、裴斯特洛奇,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著名的教育论著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上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德国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把教育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一些师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校正上,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应该首先把培养制度亦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教育学派的区别是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六)批判教育学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显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比这种后果更严重的是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策略。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要素、教育起源

二、基本问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

3.奴隶社会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

4.现代教育的特征

0910简答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904名解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810名解1.教育;简答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704名解

1、受教育者0610名解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0604名解31.教育0510名解1.教育影响 0504简答3.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0310名解4.教育、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304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210单选教育的起源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是指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9.04名解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0904单选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该文中,恩格斯通过劳动这把钥匙去考察人类的起源问题,对人类的起源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与在该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做斗争。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二、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补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 学校

一、基本概念:学校、学制、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二、基本问题:

1.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2.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任务

4.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配合

0910名解1.学制0904名解1.学校物质文化0810名解2.学校文化 0804简答2.简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0710简答2.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3.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0704名解2.学校文化

0610名解1.教师文化0510名解2.学校管理

0504简答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0410名解1.学制

0401名解1.学校 0304名解1.学校文化 0310简答题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0210名解1.学校文化0210简答2.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0204名解1.学校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观念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一)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第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第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有几个方面:一般性 针对性 分类 个别 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 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途径:(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学生

一、基本概念: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主体。

二、基本问题: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2.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和论

第二节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皮亚杰 杜威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一、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二、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三、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1、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其原则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师、教师资格

二、基本问题: 1.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2.教师聘任制度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法》颁布时间

2、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开始的标志

3、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师地位的构成(影响因素);

谁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行列; 教师节设立;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1234

(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1、教师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的规定部门;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

2、教师的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基本概念: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问题: 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具体内容:

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0510简答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名言。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主观依据:主要是受教育目的的确定者的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察点和出题角度: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善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0810简答4.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框架:

一、基本概念:德育、智育、美育、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体育

二、基本问题

l.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2.美育的任务 3.体育的功能

历年真题:0710 名解 美育 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 名解 德育 0410名解 智育 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0401名解 德育 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第一节 德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0401 名解 德育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考查题型是名解、简答和论述都有。德育: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动机、方向、支持

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任务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内容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第二节 智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410名解 智育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三节 体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体育:

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第四节 美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观点 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中实施美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第七章 课程 框架:

一、基本概念: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二、基本问题: 1.课程与课程论

2.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3.课程结构

4.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0604简答37.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0510名解3.课程设计 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410名解4.课程 0404论述4.2.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0304名解3.课程 0204简答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在本节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两个概念和一个简答。它们是:

课程,P218(0410、0304名解3.课程)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一个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一般范畴

课程的一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我们重点掌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二)课程的其它结构 第三节课程设计

在本节中重点掌握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论家,其中1944年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其四个问题是: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给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上一篇:西科大城市学院院办记者团章程下一篇:特工及其它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