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2024-05-01

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共5篇)

篇1: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

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

考点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其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考点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该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考点4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考点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 1 都有相同的感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使用运算符号进行逻辑的思考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考点6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考点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考点8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考点9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考点10 智力测量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商计算公式: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考点11 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取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考点12 学习的类型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技能和学习规范的学习。考点13 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试误—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考点14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考点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考点16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考点17 学习动机的种类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考点18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考点19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一般说来,正强化与负强化都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归因方式。

考点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考点21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

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技能;量力而行;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考点22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考点23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转移:指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的现象。

考点24 按注意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交替使用两种注意。

考点25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考点26 学习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考点27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把各种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理解或归类,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们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和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考点28 知识及其分类

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心理学家安德森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考点29 知识学习的类型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相互作用时产生的。

考点30 知识直观

知识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考点31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考点32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考点33 知识的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考点34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考点35 技能及其分类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通常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有: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考点36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可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 5 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考点37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考点38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考点39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的主要途径: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考点40 品德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考点41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考点4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的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考点4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辅导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儿童厌学症、人格障碍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坚持性原则、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影响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训练法。考点44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 学校的领导类型;教学期望;班级集体的大小;班集体的性质;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威信。

考点45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考点46 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考点47 教学评价的类型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优劣;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

量化的教学评价与质化的教学评价:量化的教学评价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测验的方式去搜集和某一教学有关的学生实际表现或所取得进步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后,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质化的教学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观察记录、建立档案等非测验的方式去搜集和某一教学有关的学生实际表现或所取得进步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性的分析后,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考点48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课堂测验

质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观察评价、档案评价 考点49 教师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或社会中的影响力。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考点50 教师对学生的偏见

第一印象:指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成为一种定势; 晕轮效应: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

刻板印象:指在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的形象。考点51 皮格马利效应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被称为皮格马利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考点52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具体有: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性教学。

篇2: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中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考点1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现实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和静态艺术,广义上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和书法等。美术的基本特征包括: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和静态性。

考点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艺术创造,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等。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考点早期壁画、地画、岩画。壁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地画:1982年在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广西左江、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考点新石器时代 的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类。

考点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青铜器的特征:(1)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2)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3)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考点6

秦代雕塑最具代表性的是秦代陶塑兵马俑。秦代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力强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霍去病墓石雕是西汉大型石雕中的代表作。霍去病墓石雕的手法采用因材施雕的技巧,代表性的石雕是《马踏匈奴》。汉代青铜雕塑的杰出代表作品:《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考点7

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有:《羊形灯》《长信宫灯》《错金博 山炉》《漆棺》《云纹漆鼎》《汉代长乐明光纹锦》等。

考点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时期,其中该时期的画家有:曹不兴,三国吴国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谢赫六法论的内容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杨子华,唐代画家阎立本认为他“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有《北齐校书图》传世。

考点9

山水画在晋代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宗炳和王微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山水画知名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刘宋之际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是现存早期的画论著述。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王维,南宗画派鼻祖,他的山水画技法特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考点10

阎立本初唐画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周昉,字仲郎,一字景玄,工仕女,善画肖像、佛像,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顾闳中,五代唐画家,江南人,其代表作有《韩熙载夜宴图》等。隋唐重要的雕塑家有韩伯通、宋法智、吴道子、杨惠之、张阿乾、王耐儿等。张择端,子正道,代表作品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代表作是《千里江山图》。

考点1

1顾恺之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最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 2 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为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有: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

考点12

唐代陶瓷从种类上来看,可分为青瓷、白瓷、唐三彩三类。唐代织绣工艺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以织锦最著名,称为“唐锦”。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垚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宋代陶瓷工艺中最著名的有五大名窑(官窑)是:哥、官、汝、定、钧。

考点1“吴门四家”指的是沈周,早期谨细,师法王蒙;后期粗简,师法吴镇。作品有《吴门十二景》《庐山高图》。文征名,也分粗细风格,以细见长。作品有《骑驴归思图》《春山伴侣图》。仇英,青绿水墨均有,作品有《桃源仙境图》《停琴听阮图》。“清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清代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

考点14

陶器的制造特点及装饰手段:第一个时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艺术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应用了镂孔、印纹等手法。

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特征:汉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一种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这些画像砖石以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居多,如生产、狩猎、收获、宴饮、娱乐、战争、教育、民间故事等,也有的宣传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或反映道家羽化升仙的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代世风民俗的写真。如山东嘉祥武梁祠之车骑、西王母、历史故事巨型画像石;河南南阳出土的《斗牛》画像石;四川大邑出土的《弋射收获图》画像砖等。

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重视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这些坚硬砖石是先人们留下的艺术珍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特色而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不朽的艺术魅力。

考点15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苏美尔——阿卡德 3 时期、巴比伦时期、亚述时期、新巴比伦时期。古埃及美术分为古王国美术、中王国美术和新王国美术三个时期。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其中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洛可可美术的代表画家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考点16

德拉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家,代表作品有《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柯罗,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诺曼底边界的池塘》《蒙特芳丹的回忆》等。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考点17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莫奈,印像派创始人之一,是印象派最典型的代表画家,著名的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马奈,印象派精神领袖和创始人,代表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奥林匹亚》。毕沙罗,印象派善于表现农村题材的画家,有印象派米勒之称,农村风景画代表作品《红屋顶》。德加,代表作有《舞台上的舞女》。西斯莱,英国血统的印象派风景画家,与莫奈相似,代表作品有《马尔港的洪水》。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考点18

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的根本或者说是本质特性,就是它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考点19

构成美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因素,即美术家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一般称作题材;一个是主观因素,即美术家对这些生活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一般称作主题。

考点20

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于物质材料的呈现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素质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由于雕塑形象具有物质性的立体事物存在,它既诉诸于人的视觉,也诉诸于人的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材料和形象的交融性,是其他艺术很少具有的,它是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艺术以某些它所具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适用、坚固、美观,这个由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来 4 的建筑经典公式,一直被认为是对建筑艺术基本规律的准确概括。建筑就是这样三个不同目的的聚焦点,事实上,每一时代的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满足这样三种基本要求,只是在实际处理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考点2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此可见,所谓“境界”,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意境”是意与象、情与景、有限与无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作品中的结构方式,风格是作品的总体倾向和主要特征,而格调则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把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是上中下三品。

考点2现代设计和其特点: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的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潢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等的造型设计。现在,它已渗入到人类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美化人民生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考点2素描是以线条或者明暗色来描绘物象的单色画,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要素,同时又体现素描的自然律动感。从目的和功能上说,一般可分为创作素描和习作素描两大类;从写生素描在表现内容上可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从作画时间概念上,素描可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从绘画传统的角度上,素描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素描(一般称之为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两种;从使用工具上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或两种工具穿插使用的素描等等。在练习素描绘画时,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与绘画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考点2人物速写主要是对人物比例、结构、动态的敏锐的观察、分析和表现。其中主要包括:人体结构比例、动态倾向、结构透视、技法表现等。绘画常说的人体比例为“立七半,坐五,蹲三半”,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古人称 5 为“三停五眼”。透视:客观事物因与人眼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会在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

考点2色彩三要素:色相,也叫色泽,是指色彩的色貌,是区别这一颜色与另一颜色的名称,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应颜色的基本面貌。明度,也叫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是指一种颜色的饱和程度,也称彩度或者色度,显示色彩的鲜艳或者浑浊。在几何形的平面设计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其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

考点26

美术字是经过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也就是说,是一种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书写艺术,是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构图、图画、美术字、色彩是装潢艺术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从国别上来分,可分为中文美术字和外文美术字;从用途上来分,可分为印刷活体、书籍装帧、环境布置、黑板报、墙报、商业美术、广告、商标等;从形式上来分,可分为平面美术字和立体美术字,或写实美术字和写意美术字;从字体上来分,可分为宋体、黑体、变体三大类。

考点27

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条主线。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将“骨法用笔”定位为中国画的造型方法。中国画的艺术特点:(1)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2)“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是中国画写意的核心,“写意”是为了作画中“写性”“写心”“寄情”;(3)中国画巧妙运用比、喻、兴、借等手法,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越自然本身;(4)“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则是境界与客观自然相默契的法则;(5)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提高自觉阶段。

考点28

山水画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情感,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道路。“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意境”,这便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写形传神,神形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准则,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写形是传神的手段,传神是写形的目的。

考点29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1)笔法,“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传统技法中的精髓,主张笔到意到,意在笔先;(2)墨法,“以墨为主”“以墨为彩”是中国山水画的独到之处;(3)色法,中国画主张黑白分明,“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把墨色作为整个画面的基调,色彩的处理便是在墨骨的基础上去考察色彩的运用;(4)水法,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意思是说水是画面墨、色技法的具体体现,用水得当,画面生动。

考点30

花鸟画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写意花鸟花卉常用的技法有:点染法、勾勒法、勾染法、泼墨法、没骨法。点染法是写意花卉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它是指用笔蘸墨或蘸色直接点染而成的画法。点染技法可分为点染、点簇、点渍、套点等方法。油画的技巧:透明覆色法、不透明覆色法、不透明一次着色法、点染技法、特殊肌理制作。

考点31

按照国际目前界定标准,版画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依据制版时采用的物性板材,版画可以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以及其他版种(如石膏版画、纸版画、电脑版画等);(2)依据印刷方式,则可分为凸印版画、凹印版画、平印版画、漏印版画;(3)依据使用色彩的多少来分,则有单色版画和套色版画;(4)依据印数多少可分为独幅版画和多幅版画。

考点

雕塑是指使用一定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雕塑按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圆雕和浮雕;按放置位置地点不同,可分为室内雕塑和室外雕塑;又因功能差异可分为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纪念雕塑等。

考点 3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炼,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向性的,注重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师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特点。

考点34

篇3: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知识的保持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A:复述 B:记忆 C:练习D:反馈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知识直观主要包括。

A: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想象直观 B:实物直观、言语直观和抽象直观 C:表象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 D:实物直观、言语直观和模象直观

4.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的人属于。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5.因素。

A:稳定、可控 B:不稳定、可控 C:稳定、不可控 D:不稳定、不可控

6.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A:6±2 B:6±1 C:7±1 D:7±2

7.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8.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理论。A:关系转换说 B:共同要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结构说

10.当人在做某件事情失败时,常常要去寻找原因,能够激发动机的归因是。A:任务难度太大 B:努力不够 C:运气不好 D:能力不够

1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2.个体早期在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里,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在某个心理领域内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关键期

D:心理断乳期

13.学习者建构新的理解的基础是。A:先行组织者 B:原有的知识经验 C:教师教学组织

D:学科知识逻辑体系

14.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A:学习兴趣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目的15.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A:培养自主性 B:培养勤奋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自我同一性

16.分析,善于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思维的哪一品质的体现? A:思维的广阔性 B:思维的深刻性 C:思维的批判性 D:思维的灵活性

17.一般来说,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动机激起水平是。A: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B:较低的动机水平C:较高的动机水平D:非常高的动机水平

18.知识保持和。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9.用来解释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知识属于。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0.以下属于关系概念的是。A:皮衣 B:艺术家 C:高低 D:铅笔室

2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和安全 B:社交与自尊 C:求知与审美 D:自我实现

22.和小学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记忆

23.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遵从集体阶段是。A:0-6岁 B:6—9岁 C:9—16岁 D:16岁一成年

24.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指。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25.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A:培养自主性 B:培养勤奋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自我同一性

2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27.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28.”梨”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这种学习叫做。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9.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30.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3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32.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33.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A:80 B:100 C:125 D:81

34.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是。A:能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努力

35.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3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7.学生傺轻松地演奏《二泉映月》,这说明其演奏技能已达到。A:定向阶段 B:模仿阶段 C:整合阶段 D:熟练阶段

38.“无意义音节”是发明的。A:奥苏伯尔 B:马斯洛 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39.一个测验的效度不包括。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预测效度 D:直接效度

40.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D:程序教学

41.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A:产生式 B:单词 C:概念 D:条件

42.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43.下列哪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 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44.精细性复述也叫。A:维持性复述 B:策略性复述 C:整合性复述 D:监控性复述

45.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6.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47.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加涅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48.被称为“教育测验之父”,拉开了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测验运动的序幕。A:桑代克 B:斯金纳 C:泰勒 D:梅伊

49.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闻一见一知一行”,其中他特别强调的重要性。A:闻 B:见 C:知 D:行

50.下列哪个不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A:思维可逆性 B:以自我为中心 C:多维思维

篇4: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教法考点复习

考点复习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独立性、发展性))。

2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层次性、人文性))五个方面。

3信息技术课程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五个环节。

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

6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尝试错误和顿悟法))。

7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类型与选择从时空距离看可以分为((远程教学方法和非远程教学方法))。

8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

9分析学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等。

10我们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算法与程序))等三大 类。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

1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以规范的方式展现出来,其呈现是灵活多样的,((有叙述式、表格式))等。

14叙述式教案应包括((课题、学习目标、授课时数、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资源和反思))等项目。15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手段有((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

16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1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分为((替代型策略和生成型策略))。18在教育调查法中,教育问卷的份数不应少于((30份))。19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20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包括三个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

2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与启发式))两种。

22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四个阶段。

23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五步((明确问题、定义和表征问题、探索可行的策略、按照策略行事、复查和评价活动策略))。24在信息技术态度习得的心理过程分析中,态度包括三个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25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26信息技术技能形成心理包括技术学习的((认识心理与个性心理特征))。

27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8基于校园网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功能上的优点有((共享数据库资源、共享软硬件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办公效率))。29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分为((操作系统、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程序设计语言、多媒体制作软件、网络应用软件))。

30从网络教学的内容结构上看,网络教学资源库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库、学习资源库))。

31网络资源的选择应从六个方面考虑,包括((网络资源的主题性、网络资源的准确性、网络资源的权威性、网络资源的时效性、网络资源的教育性、网络资源的技术性、网络资源的艺术性))。32衡量信息技术测验的好坏,需要考虑测验的((信度、效度、试 题的难度、区分度))等。

33信息技术教师能力除了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评价能力等各学科教师普遍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资源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之和。

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各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媒体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所以说信息技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段和体系的总和。36 信息技术教学论: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并且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学科。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在特定的信息社会中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制度,总结出信息素养的基本构成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技能。

教育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问题的资料,科学分析教育现状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实践活动。39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和属性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确定问题,系统地制定并根据研究实际不断调整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进而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

41.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假设,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某些研究变量,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从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2.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中一种重要的传统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从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议论、争论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 物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与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知认识。46 实验操作法:实验操作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仪器设备,控制实验条件,引起变化并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都一般原理或准则。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而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教师的教学绩效做出价值判断,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修改、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

说课: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于授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5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5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是: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途径,为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5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的技术。54、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是什么?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2)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55、信息技术教学论研究方法有哪些?(1)教育调查法;(2)文献分析法;(3)行动研究法;(4)教育实验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基于设计的研究。

56、你是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效支撑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4)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5)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7、为什么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社会呼唤信息技术教育(2)教育信息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3)经济全球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58、为什么信息技术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技术是基础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技术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3)信息技术能有效支持终身学习(4)信息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方式

59、简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教学,轻信息伦理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足 60、简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1、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教育部《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2、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哪几个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有哪些优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五个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1)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2)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3、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64、简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

(1)兴趣浓厚,但注意力保持不够(2)自主探究倾向明显,协作意 识不够3)重实践操作,轻理论学习(4)重技能学习,轻意识伦理道德学习(5)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65、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注意培养学生信息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4)必须尊重学生个性(5)强调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66、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

(1)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加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形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6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2)评价内容多元化特点(3)评价环境差异性特点(4)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评价特点 68、简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意义和作用.(1)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助于鉴定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格。(2)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业绩。(3)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改善。

(4)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助于实现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69、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有哪些?

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培养: 第一种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直接培养;

第二种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种是通过在课外活动、作业中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70、目前对信息技术技能习得的心理研究集中为哪三点? 第一技术学习是一个融观察、试验、设计、制作、交流、评价于一体的过程;

第二,技术学习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三,技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简述多媒体教室的优点。适合使用演示性的CAI课件;

操作简单,能同时结合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易于扩大教学规模,对学生数量没有太大的限制。72 简述网络资源库应具备的五个特点。

第一,科学的资源分类,即按学科、知识段和按资源格式、类型分类、使教学资源库整体结构严谨。

第二,规范的资源格式,即整个系统以权威、通行的规定为标准。第三,良好的可扩充性,即可动态增加科目、知识段、知识单元、知识点及资源的其他性质等。

第四,多样的检索方式,即提供高级搜索、导航式搜索、图片预览式搜索、简单搜索、全文搜索等多种资源检索方式。第五,有效的资源积累机制,即可以单个资源导入、批量资源导入等方式扩充资源。

73、简述如何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

(1)在教学目的中营造人文环境(2)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人文环境(3)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人文环境 74 简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重要意义。(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3)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4)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

篇5: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与义务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2、《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下列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根据知识的反映水平来分,可把知识划分为()A: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B: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D: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4、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经过事物本身来教学,体现了()教学原则。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性

5、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__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6、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E:重视个别差异

7、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A:1~2岁 B:3~5岁 C:12~13岁 D:5~7岁

8、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发生的阶段是在()岁。A:O—1.5 B:1.5—3 C:3—

6、7 D:6—12

9、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的经典。A:《旧约圣经》 B:《新约圣经》 C:《吠陀》 D:《古兰经》

10、下列冰心的文学作品中,没有被选入过我国语文课本的是()A:《小桔灯》 B:《只拣儿童多处行》 C:《观舞记》 D:《超人》

11、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__.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1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 B:旨导自我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3、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14、关于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B: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 C: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D: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 E:重视个别差异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于__。A.1998年 B.1999年 C.2002年 D.2003年

16、历史上通称的“六三三”制即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1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B: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C: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颈联,五六句为颔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旬要讲究对仗

D: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19、明确规定各年级少先队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各年级的基本目标、主要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基础工作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实施原则,做了扼要提示的文件是()A:《少先队工作纲要》 B:《辅导员工作纲要》 C:《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 D:《少先队团队工作纲要》 20、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A:动荡性 B:平稳性 C:过渡性 D:适应性

21、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22、____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23、我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为我国未来l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与部署而提出的科技计划是____ A:金文 B:大篆 C:隶书 D:草书

24、”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E:重视个别差异

25、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____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6、运动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__。A.心脏、动脉、静脉 B.肺、呼吸道

C.骨、关节、肌肉

2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__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8、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9、__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溉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A.顺应性 B.同化性 C.重组性 D.具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照料者应对婴儿的要求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2014年上半年统考)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C:主动性对内疚 D:自主性对害羞

2、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的阶段是__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__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4、为促进迁移,教师在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应__ A.从细节到整体

B.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C.从个别到一般 D.没关系

5、每个人的工作最佳时间不同,主要存在哪三种变化模式?()A.先高后低 B.先低后高

C.中间低两头高 D.中间高两头低 E.白天高晚上低

6、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A.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B.冲动型和沉思型 C.辐合型和发散型 D.探究型和接受型 E.交流型和沉默型

7、教师的注意力特征主要表现在__。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8、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9、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事例是。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0、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__ A.儿童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企业

11、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导师,要善于运用()。A.晕轮效应 B.马太效应 C.角色效应 D.竞争效应

E.皮格马利翁效应

12、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__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型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____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14、义务教育的对象是____ A:适龄少年 B:适龄青年

C:适龄儿童和少年 D:适龄少年和青年

15、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的思想为指导。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6、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__。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17、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这是____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辐合思维 D:形象思维

18、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__。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19、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A.教育法的适用 B.教育法的执行 C.教育法的遵守 D.教育法的宣传 20、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2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是__。A.制定主体不同 B.执行方式不同 C.规范效力不同

D.调整和适用范围不同 E.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22、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其种类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____ A:条件推理 B:类比推理 C:假言推理 D:关系推理

23、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的学习过程理论。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__。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25、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____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6、运动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__。A.心脏、动脉、静脉 B.肺、呼吸道

C.骨、关节、肌肉

2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__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8、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9、__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溉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上一篇: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下一篇:林群凯_15281209_计科1501_WebServer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