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2024-05-04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共6篇)

篇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关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思考

随着大学生轻生和漠视他人生命现象的日益增多,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生命困境-精神上的`失落、情感的冷漠、教育的功利化等,并且尝试着提出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 者:周娇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校

篇2: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社会科学部赵月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根源于对自己生长的故乡、生活的环境及父老乡亲的热爱,随着这种情感的不断升华,最终凝结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责任感。

一、改革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必然性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中,一切置身于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现代化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主义的行为,认为只有海外求学归来,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学子们才高度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美女排之间的“和平之战”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挑战了我国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赛场上,在激烈的比赛中,现场中国观众不仅高声为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加油,同时也有不少观众为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加油。在传统的爱国主义观念里,郎平作为一名国家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更应该用她的运动经验为国人造福,可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郎平率领了一支国外球队来与中国队比赛,她的行为难道还是爱国的吗?同时,运动场上还有一幕令国人难忘:加拿大花剑选手栾菊杰,赛后用双手高高举起“祖国好”的条幅向全场观众致意的那一刻,难道我们还质疑她的行为是爱国吗?鉴于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必须抛却传统理念,以新时期新理念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新课题。为此,我认为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

二、树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新理念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真谛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遗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简单说爱国就是爱国土,爱人民,爱政府。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具体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现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现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爱国就是对祖国热爱的一种朴素感情与真诚行动的统一。它不是一种口号,也不仅仅是思想或觉悟,而是思想与行动的高度一致,是平凡与伟大的和谐统一。凡是立足本职,尽心竭力,为祖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爱国。爱国就是人人想做都能做得到的最简单的身边之事,平凡小事。——从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不应该仅仅固守在国富民强、国强民安的狭小苑囿,更应该站在全人类解放的高度,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优良传统、自强不息之精神,让中华之正气、中华之精神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不应该仅仅固守在本民族本国的范围,更应该将视野拓展到全世界,凡是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为国争光,都是爱国之举,孝国之行。

4.引导学生学会用开放的思维理解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不分地域信仰。全球化为每个人报效祖国开辟了更多的渠

道和更大的空间。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心中装有祖国,都一样可以爱国,都一样可以为祖国争光添彩。——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爱国之心没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5.引导学生学会用政治文化的眼光看待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西方借机大肆鼓吹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这是别有用心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但也要用政治文化的眼光看待爱国主义,懂得时始终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尊严。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政治敏锐性。

三、探索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新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以崭新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探索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目前各高校探索的情况现总结出几个方面:

1.渗透式性隐性形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整合教学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实施渗透式性隐性形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包括机制、教材、教法与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改革。

2.反思性研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反思、批判、研究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的消化、吸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3.艺术熏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把爱国主义融入艺术教育之中。高校团委学生处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演讲艺术、影视艺术等活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4.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新平台,开拓了新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开展各种爱国主义争鸣和思想交流,利用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模拟参与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注意设置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比如:组织开展课题讨论、课题演讲、课题表演、课题辩论、课题游戏、视频讲评等教学活动,让学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6.参观游览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高校团委和学生处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游览,让学生目睹此情此景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们当时的高昂的革命斗志与情怀,身心的合一,从而进行反省和教育,进而洗涤灵魂,净化思想,升华觉悟。

7.社会实践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高校团委、学生处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发现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总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高校应当积极调整爱国

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和途径,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篇3: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探讨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d.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有以下内涵: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视生命、珍惜生命;二是健全个体人格、尊重并升华生命意义;三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与接受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体验与升华生命的真谛。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法制等生命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珍惜、关爱、尊重生命;通过引导学生对正确认识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珍惜、尊重、关怀的人生情感,建立健全的生命人格。

2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教育基本没有触及心灵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仅止于感观印象,并未深入思考并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命价值相对匮乏。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2.1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2年,江苏、上海开始提出生命教育,但目前在我国内地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缺乏对大学生系统的、规范的生命教育。国内高校至今仍缺乏开展生命教育的氛围,更缺乏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方法。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2)如何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高校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维护学校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开展高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2.2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转变、脱离依赖、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在处理复杂感情、人际交往、学习竞争压力、社会就业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种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境,对大学生的困惑加以疏导,生命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帮助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3 高校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要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却得不到平衡。作为接受最先进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他们获取信息、扩展知识、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随之出现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薄弱的道德意识与对社会物质的巨大需求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对他们产生强烈的精神冲击,生命价值在困顿中迷失。大学生在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实中的各种磨难、挫折、痛苦、失意等种种的不如意以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的生存竞争压力等等都带来生命的困惑,无时不在叩问他们的生命观。面对物欲泛滥的腐败风气、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社会失衡现象,他们开始动摇、疑虑、无助,备受信仰危机与道德危机的重创,甚至怀疑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逐渐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群体疏离、与他人疏离、甚至与自身疏离,深陷于精神迷惘和人生危机的困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个别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容易走向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并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 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构建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设置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设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测评、他人测评、角色建议、环境测评等方法,明确人生目标,正确对待得失。通过系列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台湾东海大学在大学部开设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2004年以来,总共开设有“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自然科学与信仰”、“宗教概论”和“生命专业伦理”5门必修课程,以及涉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服务实践5大领域的选修课程。(3)

设置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让大学生正确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认识生命发展过程、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升华生命的价值。

3.2 开展多样的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中举办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性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专家论坛、宣传橱窗、辩论问答等方式,在高校开展生命意识、挫折忧患、心理健康、“三观”、人文关怀等主题教育。

大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没足够完全,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困惑,往往处理不当,个别个体因此而走向极端,给自己、他人、社会生命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意外而失去生命,或者因为学业、感情、就业等问题而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刘海洋硫酸伤熊、马加爵杀害舍友等事件令人痛心疾首。

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增强生命理念,树立人生理想,提升生命价值。

3.3 建立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基地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现实。而生命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体验式学习是个人环境和周边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高校建立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基地,在教与学的共鸣与合作中进行实践式、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实践性的活动,让受教育者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身体去感觉、用心去体会,感悟生命,形成个体精神特色,更好地完善自身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比传统的隐性教育来得深刻。

通过生命教育基地,定期对大学生举行拓展、游戏等体验式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参加诸如“生命之河”、“命在旦夕”、“灵魂之窗”、“人生列车”等游戏,扮演行为者、旁观者、参与者或者分析者的角色,从中去体会生命各种现象的真实感觉,领悟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增进对生命的了解与认同,深入思考并积极探讨生命的价值。

3.4 建立有效运行的心理咨询机构

2003年,教育部曾于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推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治疗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目前是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都只是处于空壳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对缺乏专业的专职心理咨询员,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为社会舆论所左右,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被同学看成是“有毛病”,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不是找学校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这也是高校心理干预的无奈。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防范于未然,确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失败,走出困境。

同时,高校应该联合家庭、社区、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成长环境之中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人际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学会感恩,学会自爱与关爱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视人生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具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以人为本”,做好德育工作的首选内容。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升华生命的意义。在高校中开展生命教育,应该在总结制度和经验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加大理论的指导作用,遵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要: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国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盲区。目前,高校教育还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主,相对缺乏人文关怀教育,更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生命教育。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丁严.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江南论坛,2007(4):49-51.

[2]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http://old.gywb.cn/gyrb-sub/html/2008-11/14/con-tent_153585.htm

篇4: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探讨

【关键词】高校 新生教育 适应教育 决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2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新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思想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高校新生教育如何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特点,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只有围绕入学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变化进行入学教育,才能为日后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新生入学时容易产生的问题

(一)新生入学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高考结束以后,部分学生可能跨省入学,新生告别了高中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没有了父母悉心的呵护,开始新的集体生活,部分新生要独自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面对新的同学,接受新的老师,适应新的环境。许多新生初来乍到,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往往在初期会产生孤独感,被消极的情绪压抑,对学校开展的新生入学活动没有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新的环境中,这种情绪长期地存在,严重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新生刚结束紧张的高中学习,入大学时心理上会不适。一些学生在环境上的不适应也反映出许多心理问题。部分新生可能在高中时在班级里是佼佼者,受到领导、老师的关注,进入大学以后身边的每个同学都很优秀,得不到老师的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往往会有一种挫败感和失宠感。这部分学生心理极为脆弱,稍微经历挫折和打击可能会长期地陷入焦虑和挫败感之中。许多新生没有对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在心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初入大学时候往往感觉心理和思想上空虚,少了在高中时候的追求。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考中发挥不理想,看到一些平时没有自己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最后上的大学却比自己好,心理上会产生一些自卑情绪,往往会被厌学的情绪困扰,这种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的新生。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素质教育的不平衡,部分农村出来的学生在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从而心理失衡,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大学的教学方式和高中差别较大,新生在学习上往往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的差别较大,多数情况下是上大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高中不同,大学授课更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大学新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填报的时候往往听从家长的意见,家长觉得什么专业好就选什么,由于新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了解,当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学习突然失去了兴趣。很多新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过于吃力,长此以往,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地影响以后的发展。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好不容易熬过了高中三年,大学一定要好好地放松一下。再加上大学的学习压力和任务比高中轻得多,新生很容易在思想上放松,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复习的时间,每天觉得大学没什么事干。由于学习负担小,加上思想上的松懈,许多新生把就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娱乐上,有的学生通宵上网打游戏,有的学生整天奔波于各种社团活动,最后把自己的学业荒废了。

二、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入学教育理解出现偏差。实践表明,只有对教育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对教育对象的充分研究也是高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每个学生的个人特性和家庭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要求高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要有针对性,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特性不同的学生,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放在哪里,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教育方式,通过哪些有效的教育渠道,都要从新生的特点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新生入学教育要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开展传统的入学教育之前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许多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都是照搬传统的方法,没有紧密地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每个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或者是参观学校的历史展览馆。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现代大学生的特性不相适应,导致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部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对入学教育的内容出现偏差。要想确保新生的入学教育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就必须采取系统化的教学,作为物质普遍联系和存在的方式,世界的所有物质都不能脱离系统独立存在,因此,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也需要系统化地开展,在一定体系下完成,各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较为枯燥,方法较为单调,内容千篇一律,往往都是对校史的介绍、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解读以及对学生的专业进行了解,少部分高校还会添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教学内容太过于片面,难以形成有效的体系,加上入学教育的时间有限,教师对各个内容的讲解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大多数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安排,敷衍了事,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很难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部分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周期缺乏连续性,教育时间的安排缺乏合理性。许多教育学者曾多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当前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更像是一到两个小时的大规模思想政治课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缺乏连续性。一般高校的入学教育都是在军训结束后的一到两天之内开始和结束的,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新生要认识新的老师,熟悉学校的环境,学习和适应各种规章制度,了解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由于这些任务繁重再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对于刚刚结束将近三个月假期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适应。与国内大学不同,外国的大学更加注重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的合理性和连续性,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都拿出两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美国的一些大学甚至提出将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系统地指导新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总之,仅仅两天的入学教育很难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很难帮助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过渡。

(三)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缺少创新性,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者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条件和形式的总和称为教学方法,主要由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构成。在大多数的高校新生入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大多过于单一,大多数是采取印刷相关资料和口头的说教,而且口头说教一直在教师授课中占据主导位置,而入学新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而且对开展的入学教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新生入学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三、对于开展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系统性的心理指导。心理指导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和开办讲座入手,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情商、智商以及成才因素的关系,了解健康心理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培养坚强意识品质的重要性。除了上述内容外,教师还要帮助新生了解什么是负面心理,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给心理进行解压,通过这些系统的指导帮助新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崭新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开展前置性的就业指导。所谓就业指导,指的并不是择业技巧指导、就业政策咨询等。就业指导所具备的拉动意义和实质意义是为就业而准备的相应指导。针对毕业生来分析,就业的准备指导为之过晚,存在较小的指导意义;针对入学新生来分析,正是恰当的时候。今天若能够充分地为明天准备,必然会影响到其发展的程度。因此,强化入学新生的预见能力和预见意识,拥有着较大的决定性意义。那么,对就业导向作用有所重视,能够协助入学新生掌握社会所需求的素质类型,掌握为了将来的挑战要做出必要的素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还能够让新生明确自身的阶段性目标与成才的方向,会让入学新生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严格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地进行分析。就业指导中组织理论课的教育活动,可邀请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举行相关人才引进、人才价值、人才标准的专题讲座。此外,即将踏出院校的毕业生拥有实训的经验,可以现身说法,引导新生了解事业、职业、择业、就业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新生按照自身的个性与兴趣拟订发展计划。

(三)实行全面性的解困指导。在高等教育调整到并轨招生之后,并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占总体大学生人数的25%左右。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其一,需要让新生了解到学校、政府和党建的解困渠道,这也是为了实现助学济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活动,例如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奖助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绿色通道等,要教会刚刚入学的新生怎样正确地申请国家贷款,怎样申请到参与勤工助学的资格。同时,要对新生讲解相关个人、企业以及团体所给予的助学项目,并且怎样获取助学金与奖学金。要力求让家庭贫困的新生感受到社会大众所给予的温暖,要让新生相信人间真情是实际存在的。其二,要让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引导新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把当下的贫困当作人生旅途中的磨炼和财富,要在逆境中增进成长的动力。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在强者面前是财富的体现,可是在弱者的面前会让其跌入谷底。例如:某运动员因为家庭贫困不能够骑自行车上学,使得他几乎每天都需要以跑步的方式,到达数公里之外的学校上学,所以才能够成就出当前的成就,类似的例子能够让新生得到极大的鼓舞。并且,还需要将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困指导有效地结合为一体,以实现入学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适应性的规范指导。教育的规范程度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成分,可是要想完善规范指导,有必要将其作用在启发学生自省、自重、自尊的自觉性基础上。所以,规范化教育刚入学的新生方面,其一,要将服务放在第一位,将管理放在第二位,也就是将关怀新生放在首位,完善对新生的服务工作。其二,要分配专门的人员针对新生,讲解关乎该院校的规章制度,专门人员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等,同时要安排学生开展系统的讨论,再进行有关的考核,协助新生透彻地了解到与该院校相关的管理规定。其三,引导新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也就是实现新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顺畅地实施新生入学教育的规范指导。

(五)开展科学性的专业指导。开展科学性的专业指导十分重要。一方面需要对新生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适当地接触有关专业内容,将基础打牢才能够面对在社会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引导学生广泛(下转第38页)(上接第30页)地接受新知识,提升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以此来提升和培养综合素质,用较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适应能力踏入到社会中,成为佼佼者。

按照学生不断变化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创设和调整适当的新生入学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力求让大学新生可以顺畅走完大学的路程,以此来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源.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2]吴文龙.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3]李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7)

[4]张超,王超.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3(6)

篇5: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1)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阵地

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一个网络始端既是一个利用、采集、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又是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细胞。网络成为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网络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2)网络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往往因被动、枯燥的形式而产生的抵触情绪,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因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对进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各类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互动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3)网络传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听报告、读报纸、看电影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家访等显得效率低下。如开会必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在场,广播电视必须准时到点收看,报纸杂志也要留心订阅保存。时间上的同步性使受教育者感到行动限制,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而网络中如

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其“不同步”的特点,使教育者随时能了解接收到受教育的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同时,技术本身的新奇性又吸引受教育者循着教育者的规划自觉地完成学习。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思想宣传工作的话语权,一刻也不能旁落”。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发现大部分高校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建立和巩固思想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牢牢抓住思想宣传的话语权,在大学生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然而,仅仅做好这一点,对于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还是不够的。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运作观念、手段、方式都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增强创新意识,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得到加强。

(2)完善制度保障

要按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各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进行反复检验,把那些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我们培养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能够与大学生的思想接轨,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4)创新工作方法

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大学生既是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接受者,同时,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传播者也可能来自大学生。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污染信息、垃圾信息。

三、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关注网络动态,把握社情舆情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是很高的,他们喜欢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好现象。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热情表明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来,鼓励他们理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大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现状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解读可能并不十分成熟,从而可能会被网络上的一些非理性所信息误导。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准确把社情舆情,理性对待他们的言论,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我们应该学会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方法,帮助他们消除非理性情绪,还原事情真相,使他们能够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我们应该从社情舆情中发掘正面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2)巩固思想宣传阵地,牢牢抓住话语权

阵地的建设是历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从报纸、报刊时代,到多媒体时代,再到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这方面的建设。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BBS、论坛、人人、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然而,网络时代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使用状况,不断扩大宣传平台,巩固思想宣传阵地,牢牢抓住我们在思想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话语权,掌握主动性。

(3)使用网言网语,创新表达方式

在网络时代,仅仅掌握话语权还是不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发出声音,还要求我们所说的话能够为大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样他们才能够有兴趣去进一步关注我们说的是什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模式化,我们要在网络语境下,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学会使用网言网语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把我们所要传播的理论和观点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我们的思想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篇6: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

在我国素质教育中,音乐方面的教育渐渐的成为了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上,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要多元化发展,从文学,艺术,文化底蕴等多方面教受于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更深远地去体会音乐带给人快乐的同时,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我国来说,多元化文化教育在高等学校内部进行推广是不能够缺少的。

一、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出现的背景

世界上的多元化的音乐的文化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民权运动中开始出现。在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在人文科学方面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的思潮。后来,这种“多元文化”的思想深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而音乐文化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方面,也逐步朝着“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带动了音乐这一神圣而普通的课程朝着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对音乐有了更新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二、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吸收和借鉴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在高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课程,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在高校这个开放的平台,使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民族自己的音乐得以发扬,得以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世界的认可,充分的保护了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得以长留,也充分保障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平等的发展。

三、我们国家需要进行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方面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是需要有多方面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的知识上有很好的了解也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上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音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音乐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综合方面的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让学生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才能在走进社会的时候更加的优秀。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陶冶了情操。除此之外,音乐素养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音乐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义还体现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当前音乐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逐步走向音乐大潮为人们所注意,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不同的音乐文化上来,全面了发展和学习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音乐的发展方向,更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提供了音乐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看待民族差异性的正确方式

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积极文化开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开明而且正确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一枝独秀的文化格局,而且突破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使多种积极文化思想互相融合,渗透,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眼界,提高了大学课堂的课堂效率。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地认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异国文化。使学生客观的平等的看待民族的差异性,培养了大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品质。

(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之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地方各地,他们有着谁与谁也不相同的思想。各地区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风土人情以及教育基础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只有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他们身上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同时,既能保持独立,又可以相互包容,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实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忽视素质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非常的多,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的数量是非常的大的所以竞争压力也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大很多。他们认为我们学生只要学好该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所谓的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内容。因此,长久以来,音乐文化教育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的教育

相比西方国家来说,就高校音乐文化教育而言,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虽然开展了对各民族和国家音乐的接触,了解异国的文化。光我国就有56个民族,但是我们学习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授课的重点也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发音,不跑调而已。学生在高校接触不到足够的世界民族音乐,对本民族的音乐也了解的不够深入。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韩国、日本的明星,认为他们的音乐是高雅的,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欧洲古典音乐才是真正高雅的音乐,有些学生认为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土气、过时。

(三)不能平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近几年,音乐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呼声却存在着盲目性的隐患。许多人认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要学会本土文化就够了。但是,音乐作为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如果不能接受和理解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强大的而先进的本土文化也只是空谈而已。不断地“炒旧饭”导致的结局就是止步不前,永远不能创新,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与世界联系。然而,相对于“本土化”来说,还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恶习也不断地流传。使我国大学生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四)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音乐是一门对学生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能够对学生的情操有陶冶作用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的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但是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丰富,因为高等学校这方面音乐内容的缺少导致学生们的见识和音乐的素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因为高等学校中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为我们国家本土的内容,因此也导致学生对外国的优秀的、吸引人的音乐的一种鉴赏能力的低下。

五、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保守封建思想,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巨大,极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然要先转变保守封建思想,摒弃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的思想。高校在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时,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增加高校中音乐课的课时,还要配备优秀的教师,要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二)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中需要把多元化的文化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从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开展上看,音乐教学体制非常的不完善,甚至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十分的困难。建立并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制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够保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好的展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进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通过课堂的教学向学生灌输和介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课下老师还有鼓励学生收集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并展开交流,分析各个音乐作品的相似之处,比较各个音乐作品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在鼓励学生去了解、接受并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在加强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音乐人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这项措施建立在打破高校传统的“只学习,不交流”音乐教学模式上。缺乏交流的音乐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厌学的心理。在高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知识学习和交流联合起来,要重视音乐交流活动的作用。在实际中,可以建立音乐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四)打开封闭的大门,吸取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

世界的音乐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中国长期的落后,就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清代的中国依靠自身强大,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导致最后的沦落。我们要吸取清政府的教训,走出去,积极交流,学习和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吸收进来,让高校学生学习,使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能够在高校学生的视野中存在,由此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内涵。

(五)不过分崇洋媚外,坚持本土文化教育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文化的教育方面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坚持我们国家的特殊的风格这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风格不能够轻易的因为外国的音乐文化的进入就直接放弃我们国家的音乐方面的优秀的文化,当今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音乐的歌曲,这些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的音乐方面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面需要认真的学习和发扬我们国家的那些非常好的音乐方面的成就。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化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将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和发展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

(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

采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是明智的,但是,仅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我们还要将其付诸于实际。音乐教师的专业技巧体现在音乐文化教学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被学生理解和认可;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其自身对音乐的了解,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见解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上面教师的程度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进行自己的音乐方面的文化的、科学的、多方面的去学习。要想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取得好的结果,首先就是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巧。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里的音乐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状况不一,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差距使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和推广遇到了瓶颈。总之,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多元化的音乐的教育的方面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进行认真的、深刻的去学习、去实践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更加认真的对待需要进行学校和学生的共同一起的重视。当然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适当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把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成熟的音乐文化引进到我们国家,同时需要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大力的发展和弘扬我们国家自己本身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文化。还要求我们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培聪讨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对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国科技博物馆2010年21期

[2]杨春强浅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时空2014年13期

[3]刘贵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4]任咪咪.多元文化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以长春市五所小学音乐课为准.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

[6]赵晶晶.韩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上一篇:大一暑期实践总结下一篇:三年级暑假作文400字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