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探讨

2022-09-11

陕北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文化滋生了陕北秧歌, 在几千年前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一年到头在不可想象的恶劣的环境中劳作, 陕北秧歌是他们精神爆发与内心发泄的唯一快乐方式, 即在艰苦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乐观态度和乐观精神。可随着时代的变迁, 陕北秧歌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自身的健身娱乐功效以及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陕北秧歌在高校中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提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措施, 对实现高校体育课的丰富多彩具有现实意义。

1 陕北秧歌概述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 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 不同区域的秧歌有着不同风格和地方特色。黄土高坡塑造了一代代陕北人的艺术风格, 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积淀与历史的深远影响, 也铸就了陕北秧歌的个性特色。陕北秧歌是陕北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普遍、最热烈的形式。陕北秧歌不仅具有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 而且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民俗。

黄土地人在一年的辛劳中与一席的欢乐中亲身感受自己生命的博大与脆弱, 也感受时光对生命的约束, 感受生命的短暂与艰苦生活的漫长。他们由此增强了感受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生命力的责任感。其历史责任就是创造新生活, 陕北秧歌就是新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

若上升为理论加以概括, 陕北秧歌正是人类精神生活在陕北的一个特定的表现形式, 是物质创造与行为方式相谐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 陕北秧歌的内涵最终表现在黄土地上生命的顽强坚韧、聪明智慧以及陕北人的文化型存在方式与生命价值之上。

2 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在高校学生中对陕北秧歌非常了解的只占10.5%, 但是不了解的却占到42.1%, 可见有将近一半的高校学生目前对陕北秧歌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没有了认识和了解, 又何谈学习和开展。

由表2可以看出, 对陕北秧歌不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0.5%, 可见学生对学习这项运动还是抱有浓厚的兴趣的, 而感兴趣却没有充分认识陕北秧歌的学生占28.9%。有34.3%的学生认为高校无法开展陕北秧歌的制约因素是无专门的任课教师, 还有26.3%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不支持、不重视, 才使得陕北秧歌不能在高校开展起来。

由表3可以看出, 有47.3%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可以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有34.2%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有9.5%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可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在高校开展陕北秧歌不仅符合广大学生的意愿, 而且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目的。

3 高校开展陕北秧歌应采用的可行性措施

(1) 增强学生对秧歌运动的认识和了解。

秧歌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 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 现如今已经在群众和区生活中广泛开展。因此, 提高学生对秧歌运动的认识, 是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这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认识到秧歌运动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 了解其自身的特点,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而且认识到其自身的审美教育、健身娱乐价值。

(2) 培养专业的任课教师。

陕北秧歌是北方群众长期进行的一种体育项目, 在我国北方历史悠久, 开展范围较广, 而在我国南方对这种运动就了解甚少。因此, 高校要开展这项运动, 有必要培养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传授。各高校应该派遣专门的老师去进行学习, 然后把学到的理论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对秧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加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在高校开展秧歌运动, 不仅需要教师学生的密切配合、认真的教授与学习, 还必须加强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秧歌运动开展的好坏与学校领导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推动学校开展秧歌运动的强有力的保证, 一旦脱离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陕北秧歌要在高校开展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坚强后盾, 只有领导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高校秧歌运动的有效开展, 而秧歌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将会使学生的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提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措施, 认为只有加强学生和学校领导对秧歌运动的认识和重视, 才能推动陕北秧歌在高校快速有效的开展, 促进高校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陕北秧歌,高校教育,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蓉.陕北民俗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 2007 (29) :56~57.

[2] 葛晓妮.陕北秧歌的人文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7 (6) :95~97.

[3] 袁占钊.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J].延安的学学报, 1991 (4) :69~72.

上一篇:基于图像识别AGV仓库搬运机器人下一篇:通过谐波治理提高电能质量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