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答案

2024-04-26

徽州文化答案(共8篇)

篇1:徽州文化答案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徐 彬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减)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B.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徽州家谱是徽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D.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体现了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体现了对商人不轻视的观念。B.明代许多名儒都重视家谱的修编,如程敏政主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汪道昆主修《汪氏十六族谱》。C.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因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许多家谱,并留传于世。D.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旨趣。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使得明清徽州家谱不仅只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还成为宗族社会生活的画卷。B.汪道昆、许秩和许西皋之言,体现了他们对商业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C.明清徽州家谱为大量商人立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是对商人职业和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D.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程敏政、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参考答案:

1、B 二者同属地方文化

2、C 强加因果

3、D.只是“数量多、善本多”的 原因,而“数量多、善本多”只是兴盛的一种表现,因此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篇2:徽州文化答案

首先是文化融合的作用。从秦汉至隋唐,徽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融合与转型时代,即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进而中原文化确立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一是由于朝廷设官治理,促进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二是东汉以后发生了北方人为避战乱而多次南迁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迁徽士民之中有众多的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严格维系原有的宗族组织不变,又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原封不动地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徽州,使之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

其次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位而言,徽州地处皖南,北靠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遥远。这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

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使徽州人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

徽州宗族最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最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鳌头。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徽州戏曲源远流长,徽戏腔调自成体系,而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徽州刻书更是明清刻书的一大中心。至于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皆璀璨夺目,成就非凡,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中华艺术史上均占有显赫地位。徽州文化的水平也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1.下面不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的一项是( )(3分)A.徽州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了文化融合而产生了作用。B.徽州有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环境,产生了有利影响。C.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和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的`共同孕育。D.徽州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因素对徽州文化的巨大影响。2.“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3分)

3.请从文章的思路角度,谈谈文章是怎样论述“徽州文化”的。(3分)

答案:

1.D

2.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每一点1分)

3.、全文分两个部分论述“徽州文化”:首先,第一到第四段从“徽州文化形成的独特背景”上谈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其次,第五到第六段分别从新安理学、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医学、徽州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戏曲和徽州刻书等八方面论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结构十分严谨。(3分)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有两点,即文本第2、3段的第1句,第4段的第1句是两点的综合。A、B、C三项,A是第1点,B是第2点,C是两点的综合,只有D不是背景。

2.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文本第三段“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明确了徽州文化的精神: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

3.

篇3:徽州文化答案

一、徽州藏书的特色

所谓徽州藏书不仅指徽州本土的藏书活动, 也包括徽州府籍外出经商或侨寓外乡之人的藏书事业。笔者认为, 一切文献都是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 而人类文明的出现, 又是分地域的。因此, 各地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都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而藏书价值观是藏书活动的指导思想, 直接决定藏书特色。弘治《徽州府志·序》云:“徽素为文献之邦”。在徽州, 人们普遍存在“藏金不如藏书”的观念,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家家户户都爱珍藏书籍, 藏书讲究“精而博”, 最终形成地域藏书的“两多” (数量多、品种多) “一高” (质量高) 现象。

(一) 累世典藏数私家之最。

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的发展, 徽商的辉煌, 促使了徽州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一些读书藏书之人, 都以“家藏万卷”为荣。据有关资料统计, 古徽州的藏书有府、县两级儒学藏书、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 其中私人藏书最为著名, 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宋元时期。据文献记载, 徽州歙人黄修博在潭渡建黄山楼, 贮书万卷。歙人汪梧凤, 家设不疏园, 藏书极富。歙人吴豫建延芬楼, 藏书万卷。歙县方富祯、方銮、方大治一门, 累世积书, 乡里称“万卷方家”, 闻名海内。鲍宁、汪廷讷、吴珀、吴勉学、胡正言不仅为藏书大家, 也都是家藏万卷的刻书家。寓居扬州的祁门盐商马曰琯, 建“小玲珑山馆”藏书楼, 藏书多达10余万卷。寓居桐乡的歙县富商汪启淑一生酷爱读书和购藏古籍, 不惜花费巨资搜觅宋元善本珍藏。侨居淮安的歙人程晋芳, 购书5万卷, 曾特邀吴敬梓至其家观书数月。祁门人倪望重于光绪十年 (1884) 耗银万两, 在家乡渚口村兴建藏书楼, 其子倪启佑又增购大量近代图书收藏, 人称“万卷楼”。

(二) 丰富品种领万众之首。

徽人在经商中开阔了视野, 以海纳百川之胸继续吸纳、汇聚中华各地域文化精华, 使本土文化不断得到扩充与完善。徽人为了提高文化水平, 陶冶性情, 为了更好的读书, 必须藏书。因此, 徽州藏书不仅数量达若干万件, 而且典籍极为丰富。其鱼鳞册、地契、宗谱、契约文字、案卷、信札、教科书、劝善书、儒家经典、道家著作、佛教经卷等, 极其繁富。寓居桐乡的歙人鲍廷博, 精于校刊, 尤喜收买散佚珍本, 家藏古异书籍达数千种, 当年乾隆开四库馆征集天下遗书时, 全国献书五百种以上的只有四家, 其中三家均系徽商, 其中鲍廷博献书六百余种, 马曰琯献藏书776种, 居全国献书量首位。清末翰林许承尧宦游甘凉时, 曾得敦煌写本藏经甚多, 携归歙县后建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珍藏, 其书法、名画、珍籍收藏亦富, 致力于收藏唐代文献, 成为著名的唐史学者。黟人汪纲不仅藏书甚富, 并为宋代著名刻书家。

(三) 经典珍品居华夏之先。

收藏不只是徽州人的一种爱好或属少数人的行为, 它就是徽州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徽州藏书具有开放性, 凡在徽州人看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都予以收藏。明清是徽州藏书的鼎盛时期, 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藏书是徽商“贾而好儒”的表现之一, 徽商“贾儒”的文化品格是徽州藏书“益精且多”的内在原因。徽州藏书家们保存的很有价值的书刊著作, 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精品、上乘之作。这些经典奠定了后世学术研究的资料基础, 使徽州学术研究有据可依, 培养了大批文人学者。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罗东舒祠堂, 建筑气势雄伟, 雕刻装饰华美, 祠堂群体建筑为四进四院, 两边为对称建筑, 一进高于一进, 最后一栋建筑位势最高。在最高建筑的正中有一阁——宝纶阁, 此阁用于典藏皇上赐给罗氏的圣旨、官诰、黄榜、御赐品及书画, 非常珍贵。休宁人程敏政被称为明代最富的藏书家, 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典藏, 编辑刻印徽州第一部地方文献总集《新安文献志》。而前文所提及在四库馆征集天下遗书时, 几大徽商不遗余力的贡献, 又从侧面反映出其典藏之精, 珍品之多。

二、徽州藏书的形成及发展

(一) 移民根基, 源远流长。

我国的藏书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徽州藏书业也源远流长, 这与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中原衣冠南迁有关。徽州实际上是个移民社会, 东汉末年以后, 北方中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 人们纷纷渡江南迁。中原的世家望族迁徙到徽州以后, 聚族而居, 注重血统, 宗法观念十分强烈, “亢吾宗”是宗族发展的最高追求。徽州宗族大多来源于中原的显宦之第或儒学世家, 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累世藏书, 饱学鸿儒。于是, 各宗族总是把为学业儒以及第取士作为对族内子弟的最高要求, 倡兴文风, 重视教育,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可以说, 徽州藏书始于宗谱, 兴于宋代, 稳于元, 鼎于明, 盛于清。特别是明中后期, 除徽州一般诗书之家和仕商之户有不同数量的藏书外, 还出现了不少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藏书大家。如查文徽、吴豫、宋松年、汪大初、郑侠如、汪梧凤、胡培晕、程敏政等, 还有以藏书而名盛、寄籍浙江桐乡的休宁人汪文桂、汪森、汪文柏兄弟三人, 同建裘杼楼、碧巢书屋、古香楼, 收藏秘籍珍本及名书名画, 聚书万卷, 世称“汪氏三子”。

(二) 以儒为范, 书香不绝。

藏书更是典型地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 “贾而好儒”的品质使徽商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以“张儒”为终极关怀的内在张力更使徽商视藏书为一种内在信仰。徽州商人既是晋唐以来迁居徽州的中原名门望族继承先辈尚书遗风、变革徽州“崇文尚书”的受益者, 又是明清时期徽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促进者, 徽籍藏书家中, 有不少兼有儒士和商人的双重身份。基于长期崇儒的心理积淀, 徽州培养了众多的学子, 当时徽商正是利用珍藏或刊刻的文献从事学术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其中不少学者还在徽州文化某些方面开先河或集大成, 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脉书香, 对进一步繁荣徽州文化教育, 对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剧、新安医学等徽州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提升素质, 追求品位。

在徽州藏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私家藏书活动对丰富那些拼搏商海、沉浮于世的徽商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一卷在手, 商场的厮杀、宦海的沉浮、人生的无常、世间的烦恼便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徽商看来, 读书能涤世俗之喧嚣, 品人生之况味, 悟生命之真谛, 得心灵之慰藉。因而徽州从大商人、官员, 乃至一名普通的落弟书生, 他们最终选择藏书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 一种温暖心灵的墨香之梦, 体现了一种文化理想。徽州人爱书、藏书, 广求天下奇书、珍本, 精明的徽商不仅把藏书与流通相结合、与校勘相结合, 重要的是把藏书与著述相结合、与刻书相结合, 把读书与经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宝贵的书源, 极大地丰富了四库全书的馆藏。盐商程晋芳, 独好诗书, 喜爱学术研究, 他曾拜刘大櫆和程廷祚为师, 在语言学、经学、史志、诗文诸方面均有较深造诣, 曾斥资购取图籍, 藏书五六万卷, 并经常邀请才学之士来家共同钻研学问, 与袁枚、朱筠、戴震、姚鼐等名流相游。马曰琯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雅士。藏书活动促进了徽商自身的文化修养, 促进了徽州乃至徽商寄居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徽商就是用理想和生命, 维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四) 重视教育, 名家辈出。

重文重教在徽州是一个厚重成熟的习俗, 也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徽州宗族大多来源于中原的显宦之第或儒学世家, 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向重视文化教育。徽商对读书入仕看得很重, 古徽州的府学、县学、村塾、家塾、义塾、学馆等等遍布城乡, 宋元明清数代仅书院就有260多所。书院重学术的倾向, 决定了它对藏书书籍的重视, 徽州的藏书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利用图书的功能, 在文化、学术、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把徽州自唐宋以来的崇文之风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对保存古代典籍, 积累知识, 研究学问, 传播民族文化, 是个重要贡献。朱熹曾说“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 藏书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的读书风气, 提高了徽州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扩大了读者队伍, 使徽州研究学问、从事著述的人极多, 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不仅推动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传播, 而且对古代典籍文献的保存与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 促进经济, 传播文化。

徽州藏书业发达的深层次原因是商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明清时徽商的发达, 使徽州的私人藏书达到一个兴盛时期。徽商雄厚的财力是徽州藏书业发达的物质基础, 徽州宗族社会推动了徽州藏书的普及科举教育的发展。徽商虽然身在商道, 但始终不忘儒学。丰富的藏书不仅滋养子孙后人, 也给很多名人学者提供了读书阅览做学问的好去处, 如江永、戴震、程瑶田等朴学大师经常到歇县汪梧凤家的棘园观书聚会探讨学问。有的学者不远千里到徽州观书甚至借书抄录, 徽商以为文人士子提供求知之所为荣, 历史张力和文化气韵, 使徽州、徽州商人显得气度不凡。徽学专家叶显恩认为, 除了“徽骆驼”的吃苦精神外, 徽商还有两大成功秘诀, 一是文化素质高, 二是富于创新精神。在藏书、刻书的过程当中, 如书籍的搜寻、版本的选择、文字的校勘等, 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学术性, 因此徽商自然也就成为学术研究的参与者, 很多徽商本人就是文学家、艺术家、藏书家。“贾为厚利, 儒为名高”, 读书做官发财都不误。藏以致用的开放理念, 使徽州历代还有不少藏书家藏书为了著书立说, 或校勘刊刻秘籍以利后人。他们不畏艰辛, 博采旁搜, 征文考献, 网罗散失。典籍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渠道和表现形式, 徽州文化又以徽商的经营活动为媒介或载体, 传至五湖四海, 影响四面八方。在封闭的小农经济时代, 徽商的藏书活动就成了传播社会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

由此可见, 徽州私家藏书的发达与徽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徽州商人是推动藏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藏书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使徽商善于洞察和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 因经商的缘故, 这种藏书传统表现特别突出的是由本地发展到徽州以外的区域, 这些徽州藏书家, 他们对于藏书文化的贡献, 不仅不局限于本土, 而且还将这种藏书文化发扬光大, 传播异乡, 从而弘扬徽州文化。

事实证明, 对传统文化的酷爱和执着追求, 促使徽商成为具有高文化素质、高文化品味的商人集团。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徽商取得辉煌业绩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富有创新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梁仁志, 张室龙.徽商与明清徽州藏书业[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3].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4].唐力行.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 1992, 3

[5].周晓光.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J].安徽史学, 2003, 5

[6].陈瑞, 方英著.徽州古书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7].安徽省社科联、黄山市社科联, 徽州五千村.综合卷[M].黄山:黄山书社, 2004

篇4:徽州的文化

下了黄山,你就回到人间了。鹅黄的油菜花开得正浓,东一块西一块散落在高低起伏的绿色中,不时有一片盛开的桃花如粉色的云彩向你飘来,艳红的山杜鹃则像一簇簇火苗晃过眼帘。错落在缤纷的彩色中,白墙黑瓦的房屋用最原始最基本的色调展示着朴素的美,这就是著名的徽派民居。

皖南恐怕是明清古民居最集中的地区,有居屋,有牌坊,有祠堂,如此集中,如此完整,实在是罕见的。据介绍,文物建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近代,除了太平天国那场战争,这里很少战乱。可是我想,这里毕竟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石牌坊之类在当时确凿无疑属于“封资修”的“四旧”,在彻底扫荡之列。我曾在新疆吐鲁番参观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尽管坐落在偏僻干涸的戈壁,其壁画依然没有逃脱热情的红卫兵的毁灭性破坏。皖南,处于人口稠密地区,靠近中心城市,它的那些老古董何以在“革命小将”的眼皮底下侥幸苟活?

在黟县的西递村,一座明代建筑的主人给我们介绍廊柱上的木雕、墙上的条幅,介绍得兴致上来了,又从阁楼里取出祖辈的画像。入画的祖上当然是值得骄傲的,头戴顶子花翎身着朝服。不是真正的官吏,是盐商花钱买的官。这样的画像在十年动乱时没有付之一炬,简直不可思议!

西递村是徽商集中的一个村落。全村有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自然是极富裕的地区。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商人并不像现在有些人理解的,把经济和文化对立起来。我看到一条条幅,上书“读书好经商好效好就好”,真是很反传统,很符合“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西递的盐商确实是很重视教育,在清初就在村里办书院和女子学堂。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培养女学生是很大胆很有魄力很反潮流的举动,可见西递人对文化的热情。

重视文化,不是西递独有的现象,而是自明朝中叶兴起的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共同特点,从而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徽州文化。这使我联想到了徽派民居等文物建筑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使得人类的文明从精神到物质绵延不绝地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文明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促进文明的继续发展。人类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美好。

可是我又觉得,这样的解释又嫌过于笼统。文物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力量有时候很强大,有时候又很脆弱。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在我们国家,应该是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了吧,可在这些地方,“文化大革命”中的扫“四旧”恰恰是最彻底的。

离西递村不远,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叫作宏村的地方,那里有个牌坊群,都是胡姓人氏,或当大官,或立战功,或贞节,或尽孝,赫然耸立,沿路排成一列。这些石头雕成的几丈高的大家伙,不像字画可以藏着掖着,保护这类文物,绝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应该有一群人,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利益所在,这个利益就是氏族的利益。他们都姓胡,他们是牌坊主人的后代。牌坊,是他们家族的光荣,他们要一代代传下去。

宗族是血缘的联系,血缘是人类最基本最紧密的纽带,它常常会超越意识形态而存在。在同姓聚居的农村,宗族的力量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当外来力量威胁到宗族文化的时候,宗族的力量就会顽强地起而抗争。

而在城市,宗族就被分割了。所以宗族势力是和农村相联系的,是和封建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说,它是落后的,它保护的文化是封建文化。但封建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一股脑儿毁灭是更愚昧的态度。

徽派民居外形是很漂亮很有特点的,但居住者却说不上舒适,它毕竟是两百年前的建筑,两百年前皇帝老子住的房子也不舒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当地的老百姓不可能永远住这样的房子。若干年以后,没有实用价值的牌坊或许还会存在,我担心民间的明清建筑会越来越少,这也是很矛盾的事。上海“三年大变样”的一个结果,就是相当多的有特色的老房子消失了。西方有些国家很注重保护古老建筑,他们将房屋内部改造得很现代化、很舒适,同时小心翼翼地保留房屋的外观,这是个可取的经验。

篇5: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化离开了徽州传统,消退了徽州特色,不具有了徽州个性,这种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是延续文化的传承性。徽州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革新的结果。徽州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统一马头墙的格式,不是为了让当代人永远保持古老的生活陋习,让人们回到祠堂自治时代,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保护和传统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三是强化自身的扩张性。现阶段徽州新型村落,骨子里的徽州人性格,默化潜移中的民间习俗,许多优秀理学道德,在现代文明的前呼后拥中,物竞天择,很自然地被承受。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承受徽文化、发展徽文化,使其在现代文明中改造换代升级。

徽文化首先要保持发展,有继承有创新的科学发展。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徽菜的风格面临着革新。以重油、重色、重火功为特色的徽菜,在讲究健康饮食、绿色饮食的今天,必须重新考量自己的风格定位。徽菜应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营养调配、口味变化,积极推陈出新。如徽州当地出产的笋、厥、茹、野菜等原汁原味的山野绿色菜肴,正受到人们普遍的青睐,徽菜里明星菜肴“一品锅”、臭豆腐、臭鳜鱼等等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徽菜。

文化保护是关键,要积极创新徽文化保护模式。徽文化保护、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坚持分区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保护目标。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徽州居民文化保护意识,动员当地居民自觉主动地进行传统徽州文化的保护。通过编撰徽州文化乡土教材,普及徽州文化保护知识,培养和提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徽州文化保护的合力。

篇6:徽州文化导游词

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徽州故地是置县居前,设郡(或州或府)在后,所以在此就先说六县的地名由来。黟县创设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它的得名与黄山有关,因黄山的花岗岩山体苍黛黝黑,故秦代前后人们称作黝山,始皇置县于其南,故名黝县。三国孙吴当政时将黝易作黟,于是黝山就成了黟山 [注:直到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崇信道教的唐玄宗下诏改黟山为黄山才退隐其名]。

同样始置于秦始皇时代的歙县之取名则跟秀水相牵连。它出自“翕”,意为水流汇合,在今歙县雄村境内渐江(新安江)与练江汇合处有古地名曰歙浦,秦始皇于此地界置县,故名歙县。休宁县缘于县城附近的灵鸟山之名,该山原曾名鸺山(今名凤凰山),公元2孙吴政权曾于其南置县,称为鸺阳县,未久即简化成休阳县;后到公元5,隋文帝把它改称休宁县。婺源县的取名同水系有缘,该县境内流淌着一条谓称婺江的河流,据《婺源县志》载云:“以婺州水之源,因名。”,婺源由此得名。祁门县则因由当地的两处地方而来,据《续文献通考》载云:“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祁门”由此而来。绩溪县的得名则与河流脱不了干系。据《元和县志》载云:其县境内“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

至于“徽州”,据《宋书•地理志》载:“宣和三年(公元11),改歙州为徽州。” 古往今来其地名来源众说纷纭。其中因地理因素与词义因素而取名者就各有两种:

地理因素方面,其一缘于山水之名,其二缘于地方之名,这些均与上述六县地名由来或近或同。“山水之名说”因在绩溪县境内有徽岭与徽溪,故得名徽州,自南宋罗愿《新安志》始载起,后世元、明、清的历代志书都沿用这一传统说法,如清弘历(乾隆帝)《徽州府志》云:“盖郡境存徽岭、徽溪,扬之水出焉,说者以为取诸此”;“地方之名说”因在绩溪县境内另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取得,《太平广记》及《徽州府志》里就持存有此说法。

词义因素方面,也有两种解释:其一,“徽”字含有“绳索、捆绑、囚禁、束系、约束”等意思。其二,“徽”字还有美好之意。对于前一种解释,汉朝杨雄在《解嘲》中有云:“徽以纠纆,制以斧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徽,“纠绳也”。徽绳意同徽索,指捆绑囚犯的绳索。所以南朝时期的梁朝统治者叫嚣对宣扬“神灭论”的范缜其人宜“置之徽纆,肃正国典。”其中徽纆同为绳索,所区别者在于两股盘成之绳索称纆,而三股绞成之绳索叫“徽”。

有趣的是,在宋朝,规定歙州进贡朝廷的物品,仅是白苎和澄心堂纸。那白苎正是用以结绳的原料。历史上竟然也有这样的巧合。当然,徽字还可作动词用。唐代刘良曾经注解说:“徽,系也”,就是捆绑的意思。北宋统治者改用徽字作州名,实际上与当时发生的一桩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是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歙籍人方腊在毗邻歙州的睦州建德军青溪村聚众起义,十二月,他率领起义军攻陷歙州。未久连战攻略东南六州五十二县。赵宋王朝急遣童贯统领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围击镇压,历时一年,“杀贼八千”,到翌年四月平息了战乱。

篇7:徽州文化征文比赛策划书

—庆徽州学社创立十年

201

1徽州学社毕德鲜 年9月28日

“瑞隆”杯徽文化征文比赛

—庆徽州学社创立十年

一、活动背景

今年是徽州学社建立十年,从2001年至今徽州学社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学子。通过徽州学社这个平台,很多同学喜欢上了徽州文化。如今新生刚刚来到这儿,对徽州土地上的人事物都充满好奇,这儿的文化肯定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活动目的1、纪念徽州学社创社十年,扩大徽州学社的影响力,从而能更好的为徽州文化做宣传;

2、让我们的同学们将自己对于徽州文化的感受倾注与笔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徽州文化的情感;

3、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活动时间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期一个月

四、活动对象

黄山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五、活动形式

在社联会的督导下,在全校之间开展一次徽文化征文比赛。

六、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a、活动之前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在经过合作社团商议完成之后交予社联会、校团委老师审批,并积极与老师交流活动的具体进行,完善活动步骤与内容。

b、活动方案确定后,理事会召开会议,讨论关于邀请老师、学生作为征文评委以及获奖者的礼品等其他物品以及此次活动的赞助问题。

c、宣传:社团海报宣传,与社联会沟通,以社联会的名义通告各个社团,以此作为宣传。

(2)活动期间:a、当所有征文作品全部上交后,组织人员进行评分。根据参赛人员情况选出20%—30%的作品。

b、将选出的作品装订好交由老师进行评分。

c、评委老师安排: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老师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明老师黄山学院社科系冯剑辉老师

(3)活动后期:a、举办颁奖仪式,并贴海报全校公告。

b、颁奖仪式安排:在所有评选工作结束之后,此项活动负责人联系最终获奖选手,以及团校教室的申请;老师邀请负责人负责邀请颁奖嘉宾以及接待工作。此次颁奖仪式的主持工作由徽州学社社长毕德鲜负责。

c、颁奖嘉宾安排:黄山市瑞隆商贸有限公司姚总经理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明老师

c、总结负责人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写好书面总结,同所收集材料在结束后3天内一同交于社联。

七、活动赞助及指导

赞助单位:黄山市瑞隆商贸有限公司指导单位:徽州文化研究所

八、预期效果

本活动由徽州学社发起,其他社团及校园内广大同学均可参与其中,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以征文形式能激发大家去寻找资料,查阅相关文书。从而宣传了徽州文化,使大家更加了解徽州文化,以达到此次活动的目的。

十、经费预算

奖品750元(一等奖一名价值250元的徽州古村落丛书一套(10本)、二等奖两名各价值125元徽州古村落丛书(5本)、三等奖三名各价值75元徽州古村落丛书(3本))徽文化征文比赛纪念T恤衫十件300元奖状10张10×4=40元海报2张30×2=60元

评审劳务费300元总计1450元左右

十一、注意事项

1、由于此次活动时间较长,因此参赛作品一定要妥善保管。

2、这次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以及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与宣传有很大关系,所以,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作品评分时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活动办的更有意义。否则,出现虚假,我们办活动的初衷就达不到了。

特别鸣谢:黄山市瑞隆商贸有限公司

篇8:徽州文化的导游讲解艺术

关键词:徽州文化,导游,讲解艺术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旅游业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徽州蕴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继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与历史文化遗产之后,2000年11月,黟县的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民居又被列为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黄山市旅游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徽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导游讲解艺术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试着整理出一条全面、准确、新颖的徽州文化讲解思路和方法,帮助导游在将来的导游解说中把徽文化讲准、讲好、讲出特色、讲出艺术。

一、全面认识徽文化

徽文化积淀深厚,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作为传播文化的大使和桥梁,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既不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也不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徽文化旅游资源的讲解离不开对徽文化的涵义、精神内涵、现代价值的准确把握。

(一)徽文化的涵义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徽商的发展为经济基础,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人物、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方方面面[1]。

导游认识徽文化,还要意识到徽文化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会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二)徽文化的精神内涵

要想向游客讲清楚徽文化,导游首先必须明确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

关于徽文化的精神内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给予不同的阐述。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这是需要坚决摒弃的。

(三)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但其中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应得到今人的珍视。导游在向旅游者介绍徽州文化时应明确:徽文化的讲解应当是有关徽文化的解说和其现代价值的传播,其目的是发挥徽文化的旅游教育功能而非徽文化中封建礼教的传播,导游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识

导游在讲解中要弘扬徽州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徽州对教育的极端重视,恪守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重文兴教蔚然成风。所谓“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在徽州即使是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因此,造就了科举场上的空前盛况,其中有“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有“一科同郡两元”者,更有备受称颂的“同胞翰林”及“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2]。

2. 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远祖多从中原迁来,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深深蕴藏着的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华。在徽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还要把诚、信之类儒商准则介绍给客人,弘扬徽州孝悌仁爱、急公好义的传统,使其在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3.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导游在徽文化讲解中离不开徽商,讲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说“徽骆驼精神”。“徽骆驼精神”就是矢志千里,吃苦耐劳的精神。徽商在商海中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竞争中“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徽商贾而好儒,在经营活动中重视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俭约,却能慷慨地将财富奉献社会,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他们大多能热心公益,济困扶危,助饷赈灾,修桥铺路,急公好义……导游讲解徽商,弘扬“徽骆驼精神”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受到影响和感染,进入人性升华的境界,使旅游的教育功能达到极高境界。

4. 徽州文化崇尚自然、注重环保的精神

旅游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让旅游者从行为上成为自觉维护旅游环境、遵守旅游规范、坚持文明旅游的表率。导游在徽文化的讲解中,导游引领旅游者去欣赏徽州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引导旅游者去发现古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具有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导游借此向旅游者介绍徽州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环保意识,在古徽州的官府碑文和民间族规家法中都有许多禁止乱砍滥伐、开山凿石、破坏水土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启示旅游者在旅游和以后的生活中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对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正确运用徽文化的导游讲解原则

虽然导游讲解的方法千差万别,各人在运用时又千变万化,然而,各种方法和技巧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徽文化导游在导游活动中也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一)客观现实为依托的原则

徽文化导游在进行导游讲解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技巧,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景观为依托,传递正确的徽文化,切忌张冠李戴,杜撰史实。

(二)针对性原则

导游人员的服务对象复杂,层次悬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接待方式、服务形式、导游内容、语言运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

(三)灵活性原则

导游讲解贵在灵活,妙在变化,不同景点的美学特征千差万别,大自然又千变万化,游览时的气氛、游客的情绪也随时变化,徽文化导游必须灵活地选择导游知识,采用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导游讲解。

三、创新徽文化的导游讲解手段

导游员在领悟了徽文化的内涵和把握其现代价值的基础上,要使游客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导游员还要善于根据徽文化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传统的导游讲解技巧:

(一)善于确定专题

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要针对不同的旅游动机、不同期望值、不同特点的旅游群体或个体,选好徽文化导游专题。如徽商创业发迹专题、徽州民俗风情专题、徽派古建专题、徽州文房四宝专题,而不同的专题又需不同文化重点。例如,对于古建筑考察旅游团,首选是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就规模、布局、结构、设施、装饰艺术综合评价,承志堂不仅是徽州古民居中最恢弘、华美的徽派建筑,而且堪称中国古民居中的精华和瑰宝。其建筑、布局、雕刻集中展示了大盐商汪宝贵“官运亨通”、“财源广进”、“贵富延绵”和“读书进仕”的全部内涵和思想。

(二)善于挖掘徽文化内涵

对于选中的题目,导游人员要善于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徽文化内涵。比如,在宏村承志堂中门西侧边门的上方,精雕有一个硕大的“商”字形图案,许多人须从“商”字下走入。为什么在这儿刻一个“商”字,很多旅游者可能很难理解。其实,屋主汪定贵于清道光年间外出经商,后以贬运海盐为主业,短短几年一跃而成为徽商中屈指可数的巨富,但是,“富而不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实乃不孝,汪定贵在盐业发财后,花钱捐了个“五品同知”官衔。汪定贵虽然经商发了财,而且捐了官,但经商在古代仍是一种划分在九流之外的贱业,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说从边门出入的人,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到我家来,都要从我“商人”的脚下过,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矛盾心理。

(三)善于因人(时、地)而异

导游对徽文化的讲解贵在灵活,妙在变化,不同景点的美学特征千差万别,导游人员的服务对象复杂,层次悬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大自然又千变万化、阴晴不定,游览时的气氛、游客的情绪也随时变化[3],徽文化导游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时间、对象的不同,灵活地选择导游知识,采用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导游讲解。

(四)善于借题发挥

徽州文化积淀深厚,导游在讲解中对于所见景物,如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徽文化的潜在价值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导游要准确把握徽文化导游的切入点,善于借题发挥是讲解的关键。在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成百上千的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是形象化、可观性的徽文化,导游在讲解中要善于借助这些向客人讲解徽州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其文化内涵。从而让客人去认识了解徽文化。

徽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传播徽文化,导游人员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创新,把徽文化讲深讲透。

参考文献

[1]高寿仙.徽州文化[M].吉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13,182-211.

[2]徽州文化[EB/OL].http://www.zghwhw.com/article/huixueyanjiu/2008-05-28.

上一篇:代购车辆合同范本模板下一篇:初中毕业生给老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