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2024-05-10

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共5篇)

篇1: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WTO是一个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我国教育,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基本上由政府包揽,因而比较封闭。“入世”后,我国教育市场必将对外开放,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通过加强教育的双向交流,我们可以更多、更好的学习到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我们将会更多地

走出去,他们也将会更多地走进来。通过双边交流,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并非一个国家的特权。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共同需求。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少国家还把教育当作一种重要产业来对待。为什么世界许多国家非常发达?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教育发达,国民素质高,拔尖人才多。教育发达,关键是要理念超前,体制先进。双边交流加强,通过取长补短,我们就可以为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寻求到一条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

其次,通过引进外资对我国教育市场不断开发,必将加快我国教育资源总量的提升,较好解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尽管我国教育发展举世瞩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育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特别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加入WTO,教育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允许WTO协定签暑国参与我国的教育市场竞争,引来人才和资金开发我国教育市场。其结果必将缓解我国教育的投入不足和高质量、高层次教育机会不足的矛盾,也将丰富我们的教育市场,推动我们的教育产业,提升我们的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许多境外人士看好我国的优质教育、高层次即高等教育市场,他们获准进入我国,必将对此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培育我国教育市场;推动我国教育竞争,也必然带来更多的好处。

再次,通过对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也会有力提高我国教育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无论规模、数量都有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结构,教育法规体系建设也进一步完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实力。比如,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研究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和扩大来我国留学规模,提高我们的教育效益。再比如,我们也可以走出国门开发教育产业,举办教育实体,参与教育竞争,增加教育创收。参与国际竞争,开发教育市场,我们还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也更加了解世界,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总之,加入WTO将会对我国教育发展带来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积极把握,争取主动,使我国教育在新世纪得到新,发展。

加入WTO后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WTO有其严格的游戏规则,特别是残酷的国际竞争,也必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许多严峻的挑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等如何同国际接轨,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筹措、提升、配置和使用,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等如何重新制订等。

挑战之一,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等如何同国际接轨。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意味着我国教育将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考验。我们的办学观念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封闭僵化;我们的办学体制再也不能墨守陈规,排斥异已;我们的办学模式再也不能刻板俗套,单调化一;我们的教育资源再也不能零乱分散,游离漂泊;我们的教育管理再也不能沿习旧制,行为滞后;我们的教育目标更不能只看分数,不论成才。所有这些,都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同国际接轨,才能确保我国教育顺应世界潮流,同步向前发展。

挑战之二,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筹措、提升、配置和使用。尽管我国教育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成就显著。但是,由于人口包袱沉重,综合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供求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全国不少地方还未实现“普九”或标准不高,特别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变,优质教育还有待更快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乡产业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资源总量需要尽快提升。但是,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才能筹措到更多的教育投入?还有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同现代化的大教育,也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挑战之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如何重新制订,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我国教育运行规刚要逐步适应国际惯用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来检验我们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同开展国际竞争对人才

需求相吻合。我国传统的教育即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倾向,而开展国际竞争则要求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要适应国际化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必然会对我国传统的教育运行规则提出严峻的挑战。

加入WTO后教育必须选择的发展对策

对加入WTO后,对我国教育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采取相对可行的策略。

一是要加快思想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决定教育实践。图此,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敢于否定和摒弃那些封闭的、陈旧的、过时的,特别是腐朽的教育观,逐步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同开放的、有益的世界主流教育观靠拢、融合。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不能依靠少数人的思想观念更新。一定要加强研究、加强宣传、加强引导和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全民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更新思想观念,还必须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方面,研究国际化教育问题,不能只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研究,还必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在肯定教育的产业属性时,也不能忘记其政治、文化属性,以免全盘“西化”,偏离我国的社会主义方面。另一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成就不能熟视无堵,也不能完全否定我国虽然传统,却值得继承和发扬的那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二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教育实践的保障,教育体制落后必然阻碍教育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与教育国际化不协调的弊端。突出的,表现是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规则僵硬,办学模式刻板,办学环境封闭等,既不利于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又不利于现有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如不针对性加以解决,我国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会越拉越大,将很难适应入世后对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新的教育体制应当向具有弹性和活力的多元化方向转变,既要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又要适合我国国情;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又要确保国家对义务教育等强制要求;既要有利于激活学校内部活丸又要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允许各种经济成份的办学主体共存,大力提倡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积极开展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在WTO的规章中,把教育列为服务贸易范畴,其服务对象不仅仅包括受教育者即在校学生,而且包括教育产品的用户,教育资源的引入等所有教育双边、双向活动。这些活动要收到效益,特别是较好的经济效益,按照一般贸易规则,特别是提供服务方,必须讲究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求得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急意识,加强工作创新,提高工作效益;必须加强教育重心、教育目标的调整,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必须革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革新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加快现代化教育步伐;还必须积极拓宽专业设置并增强其灵活性,努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精通WT0规则和国际经济的高、中管理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是要积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科教兴国,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既可提升教育总量,又可确保教育提供服务。而国力有限,投入不足,正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也是制约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依据国防惯例和我国实际,当前既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把公共财政收入除留足公务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和非常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外,其它应主要用于教育发展,确保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整控能力;更要大力度调整投入管理政策,积极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杠杆吸收率民行、社会和境外资金。截止2O0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高达7万多个亿人民币。民间教育投资的潜力非常大,一定要千方百计,大力挖掘,促进教育发展。除此而外,还应当根据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逐步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加大非义务教育成本回收,增加优质教育的创收,增加学校自身发展积累,从而弥补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还应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观念,鼓励和保护有能力的学校“借贷发展”、“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为“兴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作出应有贡献;对学校的收费监督,也应向发达国家那样在依法保障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现代化的监控手段,而不是靠多部门、多批次、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各种所谓“专项检查”,避免不以规范为目的而以部门小团体谋政绩、谋利益为目的各种“罚款检查”,使教育经费用途转移或浪费,各种评比检查和达标验收等也应大大减少,以减轻学校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勤工俭学,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既要满足需要,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WTO法律体系框架的约定。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应当说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如果同WTO的约定相比,同国际上通用的教育法规相比,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都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影响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竟争,影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法规,进一步确立我国教育的质量检测与行为标准,建立规范的教育约束机制,使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既要考虑国际惯例,又要依照国情;既要注意吸纳和融入国际教育法规内容,又要确保我国在国际教育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使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更趋完善。要特别加强对全民的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守法意识,大力营造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浓厚氛围。还要把严格执法、从严治教放在突出位置,严格执法责任制,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如山,切实保护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加入WTO,我国教育同其它产业一样,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只有积极应对,主动出来,才能使我国教育在新世纪实现更大发展。

篇2: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我国已经加入WTO,县域经济必然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未雨绸缪,扬长避短,沉着应对,完全能够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认为必须把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国家宏观政策大势和本地客观情况的实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工作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做到敏于谋势,善于造势,敢于借势。第一,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入世,要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内陆意识,树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大市场观念,树立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大生产的思想,大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破除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严重背离的各种形式的地方或行业保护主义,树立促进公平竞争,遵循市场规则,依法实施保护的新观念;进一步破除各种人治和权大于法的思想,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规范和管理好市场秩序,积极营造与WTO接轨的市场环境,在创造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的信用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上下硬功夫。加强商德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把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落到实处。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要根据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产业转移趋势,着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体到我们谷城县,重点抓好车桥公司、东银公司、银纺公司、石纺公司和骆蓄公司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要以石花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车桥公司国家级星火技术区域性支柱产业承担单位两块国牌为龙头,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重点支持铝合金系列材料规模生产、抓好皂素新技术应用、双密度聚氨酯泡沫垫材专利产品开发、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开发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二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趋势,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集聚的道路。鼓励那些分散、零星的企业向工业产业园区集聚,鼓励他们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县内中小企业向县外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协作配套、松散联合、加盟重组都可以。具体到我县,今后主要是以资本联合、市场联合、生产联合、技术联合为纽带,积极推进以车桥、骆蓄两大集团为核心的兼并重组和协作配套,扩张新和公司规模,抓紧组建南河流域水电集团、纺织工业集团、纸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竞争能力。三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区域化特点,进一步巩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县域农业必须打破封闭型结构调整和有限开放型结构调整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的新流程。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增加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方面的补帖。要增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理念,力争在入世过渡期内,把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县和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抓住入世有利于畜禽水产品出口的机遇,发展以牛羊、肉鸡、特种水产为重点的养殖业。四要根据国际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变化,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消费产业。要真正把文化特别是旅游、服务等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我们谷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要尽快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这是我们今后主抓的工作重心,创建全省旅游先进县。第三,以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入WTO后,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更加突出。要保证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营强镇。用经营城镇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镇建设,把城镇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彻底改变城镇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实施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县级可组建城镇开发总公司,选择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出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建设经营权、户外广告标牌、冠名权和产权,走经营城镇之路。二是产业兴镇。有业才有镇。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人气旺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的束缚和阻碍问题。实行城乡内外平等择业,允许进镇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第四,以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政策支持。取消一切所有制界限的规定,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银行应支持那些经营规范项目好、能按期还贷的民营企业。在经营范围上,应放宽市场准入,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或专营的商品以外,其它放开经营。二是搞好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把依法管理与热情服务统一起来。避免对民营经济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限制。应及时研究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三是加强引导。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速度、上规范、上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开发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三高一强产品,不断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要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兼并、收购、租赁或承包国有中小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增强发展后劲。第五,以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抢抓入世后各类生产要素大举进入中国的先机,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加紧建设中西部生产基地的先机,抢抓台商纷纷抢滩大陆的先机,敏锐捕捉招商机遇,尽快打通投资渠道。在抓好现有招商项目跟踪管理的同时,采取以外引外、上门招商、活动招商、网络招商及中介招商等多种办法,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大品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六,以提高经济外向度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谷城县特点,适应入世新变化,积极调整出口策略。在出口范围上,由周边国家的小额贸易,向欧、美、非洲国家大额批量贸易转变;在出

口主体上,由单一贸易主体向多元化复合贸易主体转变。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县具有12家自营出口企业的优势,扩大集装箱角件、合金铅、不锈钢刀盘、骆驼蓄电池等产品出口份额。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状况,寻找比较优势,建立竞争招标和公派自营的机制,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带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开放型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积极应对被边缘化的农民教育

一、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教育和实施主体缺乏准确定位

一方面, 农民教育长期被片面地等同于农民工教育, 目标是为城市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人员;另一方面, 农民教育形成了政府号召、学校实施、农民接受的固化单向模式, 各地职教中心形同虚设, 这些都困扰了农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实施主体和农业的科研、推广分离, 农民教育的机构、经费、编制等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二) 经费投入不足

农民职业教育事业不像其他行业那样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教育经费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办学手段得不到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落后, 设备简陋, 现代远程媒体得不到推广,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实习基地, 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和示范推广等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同时, 低水平重复办学大量存在, 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三) 农民教育内容与师资不足

目前的农民教育文化型多, 技术实用型少, 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业耕作和管理、营养学、卫生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师资方面, 老的专业教师无法适应新专业教学要求, 许多新补充的专业教师又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去职校任教, 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些问题都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 严重制约农民教育的发展。

二、应对农民教育边缘化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重视农民教育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消除社会各界以往轻视农民和农民教育的观念, 消除政府和农民在教育中的短期化行为, 合理定位农民教育的功能, 科学地确立农民教育的目标, 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服务本地经济。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 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 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环境,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

(二) 政府为主导, 多方经费投入

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民教育的投入比例;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教育的支持投入, 尤其是一些以农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兴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农民教育;争取国际合作与援助, 积极吸引外资。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农民教育体系。

(三) 改革教育内容, 三教统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增加贴近农村和农民实际的教学内容, 如在农民职业教育中适当增加一些气象气候知识、农事操作技能、农民乡土创业培训等内容, 开设相应课程。三教统筹,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培训更多具有专业人才的新型农民;改革成人教育, 结合技术推广, 努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重视农民基础教育, 普遍提高农民及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并将扫盲、科技知识普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者结合。

(四) 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 构建农民的终身教育制度

农民教育关键在县, 重点在乡, 落实在村。因此, 应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扩大接受职业教育农民的范围。各地还应根据本地经济的发展, 本着帮助农民创收的原则, 帮助农民学好专业技术知识, 并把这些专业技术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好处, 从而增强他们受教育的积极性。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九亿农业人占据我国总人口很大的比重。加强我国农民教育, 帮助农民创收, 不仅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还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 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应重视农民教育, 积极应对农民教育边缘化倾向, 正确地发展农民教育, 真正做到“农民教育为农民”。

摘要: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①。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农民教育工作重要的战略地位, 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 把农民教育等同于农民工教育、经费不足、师资薄弱、内容落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应对农民教育边缘化, 关键还在于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 积极转变观念、增加投入、改革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实施环节等方面, 真正做到农民教育为农民。

关键词:农民教育,边缘化,职业教育,农民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于也.发达国家是如何重视农民教育的[J].北京成人教育, 1996.1.

[2]储诚炜, 周亢.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篇4: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关键词:家庭教育,价值观,消极形态,积极应对

家庭结构的稳定、家庭成员的社会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深深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足可见“齐家”在“治国”方略中的极其重要性。但目前的家庭教育却陷入了一些误区和矛盾之中。

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误区的解读

1. 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生价值观和教育的功用的价值观两个方面。从人生价值观来看, 主要是当前未成年人在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受社会、家庭及学校的生活和教师等隐性因素的消极影响下, 产生对金钱、权力、地位的强烈追求以及对社会公德的漠视等现象。同时, 父母的功利思想和功利性言行也为当前未成年人的冷酷、自私埋下隐患。有些家长秉持错误理念, 让孩子从小就错误地体会到人际间赤裸裸的物欲关系以及权利势力的人际关系, 那么孩子自然而然被潜移默化。

2. 教育效果的功利主义评价方式。

功利主义的教育效果评价往往倾向于个人的物质需要满足程度, 摒弃社会需求的公益评价, 倡导人之为人的价值观。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局限在从物质需要出发去理解和把握, 于是产生了人为物质生存而生存, 人生的价值理解为满足物质的需要,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 强调个人至上, 把个人价值摆在他人和社会价值之上, 这是一切剥削阶级中没落价值观共性。

二、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形态存在方式

1. 炫富。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有些家长和学生为了寻求攀比心理, 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被认同感, 炫耀自己的财富, 热衷于把自己的东西, 如车、房子、宠物、衣服公开展示。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精神追求与寄托, 生活无目标, 学习无动力, 形成爱慕虚荣、盲目攀比、贪图享受的消极现象。

2. 炫权。

“炫富”是道德问题, “炫权”则是拿人民赋予长辈的权力当作钻营的工具, 既是在冒犯社会公平, 也是在对现代法治的公然挑衅。“我爸是李刚”的新闻事件引人深思, 社会传统道德观念似乎被一些人逐渐摒弃。

3. 溺爱与放任。

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教育无方, 尤其独生子女家庭, 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出于溺爱对子女要求甚宽, 纵使其养成慵懒骄纵个性, 对生活失去热情、学习失去动力、人生失去理想与目标。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是思考我应该对社会对别人奉献什么, 而是想着要求别人能为我做什么。当遇到由自身原因而犯下的过失时, 或面对重大任务时, 仓皇而逃, 这都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 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教导行为对他们的责任感、社会精神以及道德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家庭教育消极现象的积极应对方法探索

要消除上述家庭教育中的消极现象,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家长素养, 心正而后身修。

家长思想观念易对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家长自身素质和素养是建立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石, 是实施正确教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保证。家长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言行举止、思想信仰等与家教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处理家庭关系等密切相关, 也决定着子女接受的家庭教育效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决定这个国家兴衰的关键, 而国民素质又是由千万个家庭为单位的千万人口素质决定的, 显然家庭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成了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利用现有资源从外界汲取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各项知识, 重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教育子女以德育人, 以德服人。

2. 建构正确价值观体系。

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溺爱、放任, 在社会公德方面, 肆意挥洒钱财, 或者用特权来满足子女虚荣心与自豪感, 就会让子女陷入炫权、炫富的怪圈。子女对权利缺乏理性认识, 对权利蕴含价值理解不全面, 将自己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囫囵吞枣地囊括于权利名义下, 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等, 就会导致子女自私自利。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言语不刻意制止, 陷入家教误区。其结果不仅影响到了子女个人的发展, 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价值观判断。因此, 父母要以明确价值导向去引导子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 教子女正确看待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崇高理想等社会需要的高尚行为,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3.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至少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 一个人要成才, 成大才, 既要懂得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探索未知, 发现真理, 又要懂得如何做人, 礼貌待人, 与人为善。第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对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更加突出, 尊重个性, 发挥潜能, 扬长避短, 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要求。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有好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 但为孩子成长创造平等、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家庭氛围, 教育效果远超过物质条件的重要性。科学的教育方式, 亦对教育效果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过于严厉, 会压抑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过于溺爱, 则会影响孩子的意志毅力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因此, 家长应实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管理, 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提高, 重视发挥身教的作用。

4. 重视人文氛围, 提升教育效果。

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重视生存环境氛围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将环境氛围赋予人文意蕴、文化底蕴, 是培养优秀子女的重要的德育途径。盖大楼需要一砖一瓦建造、子女的培养更需一点一滴地涵育。这些都离不开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育德于环境感染之内的环境陶冶。

5. 建立家庭教育的生态补偿机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促进家长—学校—社会一体化的结合, 建立家庭教育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将家庭与学校社会绑为一体, 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为切入点, 各个突破为家庭教育补充不足。完善而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 能为家庭教育提供大量资源, 解决价值认同等矛盾, 促进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顺利开展, 建设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家庭通过和学校社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家长及时掌握子女学习生活思想动态, 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要让家长明白, 家庭应侧重于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不应把家庭教育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并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尊敬教师的习惯, 引导孩子理解支持学习的各项改革措施, 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 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沟通, 实行步调一致、进行不同角度的教育,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因此, 建立教育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应该是构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大方.转型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看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99, (2) :16-17.

[2]陈理宣, 王丽.对当前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困境的反思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0, (2) :79-85.

[3]缪建东.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 1998, (2) :18-20.

篇5: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动力和资源。我国高等教育能不能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差距,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更新观念。首先, 要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的同时, 必须建设成为知识的物化系统, 千方百计地将新知识、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新传播社会文化,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 质量观创新, 树立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要将我国传统单一的学术质量观, 转化为多样化多规格的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质量观。再次, 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出发, 遵从系统性、理论性、合理性的原则, 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突出强调发展的主体性, 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 强调当代人发展的时候也不忽视子孙后代的潜在需要。

2 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的高校教育体制

这种体制以能灵活开放的面向社会成员, 满足其自我更新, 创造未来的教育需求, 要求学校在教学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培养计划,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我们正可以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变化, 在加快人才资源流动的情况下, 建立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课程内容和人员设备, 组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科研实践中心等。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 以较小的投入, 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优化我们的教育资源, 实现我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接轨的高等教育体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 要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向世界先进大学看齐, 针对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 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实现与国际先进教育的对接与合作, 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我国高校走向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规和政策措施, 形成有竞争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国加入WTO后, 必须同时推动法律入世, 使包括中国高等法规在内的整个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中包括我国相关法律的制订、修改、完善和废止的工作。首先, 要修改和废止与WTO不相一致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WTO相衔接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其次, 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及在校学生, 都要熟悉WTO准则, 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 从而树立全球意识。再次, 在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 都必须自觉地以入世后的新制定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 做到依法治学, 依法治校。只有这样, 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在国际和国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WTO法律体系框架的约定, 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教育约束机制, 一切教育行为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 教育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责行使职权, 依法办学, 既不能失职也不能越权, 要充分保障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遵守和维护国际教育法律法规, 按照国际教育法则行动。

4 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面对入世后高等教育激烈的国际竞争, 还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首先, 要求高校教师在学历、学位水平上达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以通过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等形式, 或者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等形式, 来要求教师达标。还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定向培养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其次, 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再次, 要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英语以及熟练运用教学仪器的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国外同行同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等多媒体教学提纲以及参考网等信息。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及给学生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国外关联网业的信息等。

5 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我国高校应该采取多渠道的投资和办学体制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为此, 一方面要兑现并逐步增加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坚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政策, 要求各级政府按比例划拨教育经费。此外要依法征收各种教育税收, 补充教育投入。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制定合理的政策, 吸引国内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教育事业。在政府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 维护好教育主权, 防止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我国高等教育侵袭的前提下, 要积极吸纳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海外机构来中国办学, 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投资多样化, 改善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经济环境。在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过程中, 除加大政府投入外, 还要积极鼓励兴办私立大学, 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这样可以使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格局, 有利于他们提高质量深化教育改革。

6 树立“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校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 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并且可以主动尝试向ISO9000认证标准靠拢, 加大过程评价的力度, 从而保证结果评价的信度, 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力争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大平台上来评价和监控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力争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 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7 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特色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必须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开展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提倡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一体化, 更不是全盘西化。首先, 要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 遵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利益。其次, 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时候还要注意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有意识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民族性, 并将其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

我们既要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 把学生培养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级人才, 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秦国柱, 冯用军.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05 (9) :63-68.

[2]王庆霞, 刘连柱.WTO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江苏煤炭, 2004, (3) :104-105.

[3]谢小萌.加入WTO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12) :11-12.

上一篇:协和医院院感管理制度下一篇:天空的彩虹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