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研究报告

2024-04-26

阶段性研究报告(共6篇)

篇1:阶段性研究报告

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 题 名 称:农村小学高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研究

课题主持人: 葛 治 国

所 在 单 位: 济源市克井中心校克井小学

拟结题时间: 9月

填 报 日 期: 204月5日

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高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一般、个人)

个人

课题编号

-GRKT-003

批准立项时间

2010.10

计划完成时间

.9

课题主持人

葛治国

工作单位

克井小学

联系电话

15239770885

E-mail

Gezhig@sina.com

二、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姓 名

职务、职称

课题组内具体分工

二、主要研究过程

研究阶段

时间安排

主 要 工 作

准备阶段

4月-5月

前期酝酿、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名称,初步拟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向。

申报阶段

206月-9月

制订研究计划、填写审评书,向上级申报

实施阶段

2010年10月-

2011年7月

主要分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两个阶段

总结阶段

2011年8月-10月

整理、汇总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研究结题验收工作。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方法

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求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促进学生“诵读生活化”,并通过成果的辐射效应,带动更多的学校投入诵读实践。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古诗文诵读的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性的诵读成果展示方式。

(4)以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研究内容:(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诵读兴趣,在实践中研究诵读策略。

(2)科学选择教材,初步编辑出《趣味成语》和《五言古诗集》校本教材,各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征,自选篇目,结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选本组织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与提升有效性策略。

(3)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专题活动,尝试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摸索出一套成果展示的方式。

研究方法:(1)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四、课题研究的进展状况

(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主要工作、措施研究计划完成及突破性进展等)

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

(1)营造书香班级。利用教室的后黑板建立诵读板块,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班级黑板报等形式使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建立图书角。每月为班内更换图书或学生将家中看过的图书拿到班级供大家阅读,举办“跳蚤市场”,举行好书拍卖和换书活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组织学生课前五分钟的读,经典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有效空间。通过少先队开展“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队会课;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开展家庭诵读比比看活动,孩子和家长共同受益,共同成长,活学活用古诗文,搭建平台,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能够起到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①、古诗接龙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学生之间的诵读交流,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诵读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目的。

②、经典诵读我能行;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师生同台诵”,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

③、师生同诵读,班级满书香。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享文化精神之食粮。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我们在各年级各班都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并与提升学生素养有机结合,在一年级开展识记趣味成语活动,包括:数字成语、生肖成语和四季成语;在二年级开展诵读唐五言诗和四季五言诗活动;在三年级开展诵读《三字经》和《百家姓》活动;在四年级开展讲寓言成语故事和历史成语故事活动;在五年级开展名家系列活动,包括《走进李白》和《诗圣杜甫》;在六年级开展课外阅读和师生同台诵读活动。且已初步取得一定效果。

(考核的主要内容,可附页)

五、已取得的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已形成的重要研究观点,出版、发表、获奖的论文、研讨课、研究报告及效果等)

我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先后参加克井中心校组织的诵读比赛两次,并均取得了一等奖和特等奖的荣誉,2010年10月,我校报送的节目在济源市“师生同台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1.经典诵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已经使学校显现的书香氛围更浓厚了。

在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的课题研究的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全校700余名学生始终显示出对这项活动的极大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诵读趣味成语、古诗文、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一项学习任务。一年里,学生通过诵读趣味成语、古诗文,积累了语言,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自豪感。而老师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鼓励和表扬措施及竞赛和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经典诵读真的成为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2.取得了一些成绩。

(1)培养师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生具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较科学的阅读方法,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特别加强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能流利背诵古诗卡中的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诗文。超额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级的诗词背诵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达到了要求,部分学生远远超过规定量。

低年级的学生不仅能熟练背诵近150个成语,而且还能背诵20多首古诗词,部分教师还指导学生背诵了10多首宋词;中年级的学生能背诵近200个成语,而且还能背诵30多首古诗词,个别老师已开始指导学生背诵《百家姓》;高年级的学生能背诵40多首古诗词,也能背诵《三字经》。

(4)至少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读物和文艺作品,初步形成审美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方面,低年级的学生都超过了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年级一个学期最高阅读两达到二十万字,平均阅读量在7万字,这样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的。

(5)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6)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等。

(7)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我们还将教研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研围绕课题进行,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助科研,从而优化了教学研究的途径,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普遍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意识,激发了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研究的能力。他们积极实践,同时不断反思,随时积累研究素材,整理资料。他们自学教育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同时科学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可观的古诗文诵读的活动课与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获奖的论文、案例近10篇。

六、课题变动情况

(课题内容、人员、计划等重大变更情况)

七、研究展望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传道、授业”中磨平了锐气与棱角,丢失了进取与激情;

2、教学内容与资源上缺少整合与挖掘;

3、教学评价上不够到位,导致语言积累运用鉴赏能力缺失,从而剥落了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构建;

4、实验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示方式还比较单一。

八、考核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查意见:

本课题符合我校现在正在开展的提升学生素养活动,其研究本身就是对学校工作的有益补充,学校将会在物力、财力和时间上对研究提供方便和必要的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能过顺利结项。

单位盖章年月日

主管单位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年月日

市规划办核查意见:

单位盖章年月日

[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篇2:阶段性研究报告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阶段性实习报告】麻栗坡阶段性报告》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麻栗坡阶段性报告

《麻栗坡坝子白钨矿选矿技术攻关》

阶段性汇报

受文山麻栗坡金玮矿产公司委托,昆明理工大学承担了该公司坝子选矿厂选矿技术攻关工作。技术攻关的目的是提高该选矿厂的选矿技术指标,要求精矿品位大于45%,回收率达到75%。本次工业试验的阶段性攻关工作自2010年11月开始,至2011年3月9日,在本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攻关工作

开始的时间,签订技术合同;

2、研究当时的生产现状,并制定攻关工作生产现场的工作参数和生产流程;

3、试验室小型验证试验研究;

4、现场流程调整和设备调试;

5、工业技术攻关和工业化生产试验研究。

本次技术攻关是在紫金西南公司和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的直接领导下,由昆明理工大学负责选矿技术,选矿厂负责生产组织实施。在攻关过程中,全体人员工作认真、踏实,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现将本次攻关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如下。

1、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磨矿细度。

选矿厂目前采用一段闭路磨矿流程。磨矿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根据矿石性质和实验室小型试验研究结果,选矿工艺流程要求的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0%左右,原设计为一段开路棒磨——二段闭路球磨的磨矿

流程,设计日处理能力2000吨。后被更改为一段闭路

球磨,日处理能力增加到2600吨左右。致使磨矿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目前仅为60%左右-200目。

(2)药剂制度。

通过观察发现,加温浮选时药剂用量很大,达到每处理一吨粗精矿水玻璃用量120~140公斤,捕收剂用量9公斤左右。

(3)设备运转。

五个加温搅拌桶其中有一个出现故障无法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浓密池底部的砂浆泵功率不足导致了抽入到加温搅拌桶内的矿浆浓度较低。加温浮选的粗选槽可能过小,承受不了现有的矿浆处理量。

(4)生产指标

自2010年5月改变工艺流程为加温浮选以来,至2011年1月底,生产基本稳定。经对报表进行初步统计,原矿平均品位%左右,常温粗选尾矿品位%左

右,常温粗选回收率70%左右;加温浮选精矿品位45%左右,回收率85%左右,尾矿品位%左右。选矿厂总尾矿品位估算为%左右,该尾矿品位尚未将硫精矿中的钨和浓密机的溢流水含钨计算在内。

一般而言,经对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调查,硫精矿中含钨品位和原矿几乎一样,范文TOP100产率约3%~5%;浓密机溢流水中矿石固体浓度1%~2%,含氧化钨5%左右。这两部分都直接放入尾矿库中,未进入报表计算。

当然,上述的统计数据不十分准确。但可以看出,选矿厂的实际

回收率是比较低的,尚有许多技术工作需要攻关。

(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开始攻关前夕,选矿厂生产指标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指加温浮选部分。自2011年2月9日开机生产至2011年2月21日攻关组到达现场,根据生产当天化验单和处理量等统计数据表明:原矿品

位%,粗尾品位%,粗选回收率70%左右;加温精选区精矿品位小于40%,仅36%左右,尾矿跑尾在30个班中有近十多个班达到1%以上,回收率很低。

但是,我们查阅公开的生产报表,这些数据都变了,居然没有看见任何一个班加温浮选部分的尾矿品位大于1%,精矿品位也大于45%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次技术攻关难度巨大。

2:攻关组本次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常温粗选部分

1)、对常温粗选部分的流程进行了简单改造,根据试验室研究结果,并结合洒西选矿厂的生产经验,决定取消脱硫选别作业;从而减少了因脱硫作业造成的钨损失,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提高回收率3%~5%。

2)、在不增加浮选设备的情况下(实际还减少使用一个搅拌桶),通过调整流程结构,延长了粗选时间和粗精选

时间。有利于粗选回收率的提高;

3)、改变了粗选的加药地点。延长了捕收剂的作用时间,也有利于提高作业回收率。

4)、为回水利用创造了条件,可进一步减少药剂消耗。经过本次流程调整,回水可以直接加入(来自: 在 点 网)球磨机中,从而避免了因浓密机溢流水直接排入尾矿库中而造成的钨损失,回收率也有所提高,药剂用量减少。这是以前所不能实现的。

当然,这一技术在本次攻关中虽下达了技术指令,但因条件限制,尚未开展。

5)、进行了粗选药剂制度的调整,包括药剂种类和药剂用量的调整,力争达到好的效果。

6)、提高磨矿细度。

由于现在的磨矿流程已经改为一段磨矿流程,根本无法实现试验室的磨矿细度指标。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处理量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磨矿

介质配比和磨矿浓度,使磨矿细度达到-200目70%以上。

通过以上技术工作,粗选的选矿指标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变,经对试验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包括调试阶段不稳定的情况都计算在内),不仅使原脱硫损失的钨降为零,钨的回收率增加3%~5%,同时,粗选的尾矿品位下降到%,并且,无论原矿品位上升到%以上时,尾矿品位也都在%左右,生产较稳定。对比结果见表1。

思想汇报专题表1

粗选阶段选别指标

注:表中对原选矿的统计数据可能不准确,没有查原始化验单据。仅供参考。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虽然表观回收率变化不大,但考虑尾矿的变化情况,结合原矿品位的降低和避免脱硫的损失,实际回收率有可能增加5%左右。

(2)、加温浮选部分

加温浮选的流程没有调整。主要工

作是开展药剂制度试验。

对于药剂制度问题,首先应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和摸索过程,然后再根据现场生产条件(比如磨机运转情况等)做出适当调整。

我们改变了原在加温搅拌桶中添加絮凝剂的做法,不再添加絮凝剂。并对水玻璃的用量、捕收剂、调整剂的用量和加药地点进行了试验,同时对加温参数如温度也进行了试验。

通过试验,首先让生产正常,使精矿品位由36%左右上升到45%左右,保证产品的正常销售。同时降低药剂的使用量。表2是本次试验前后的药剂使用情况对比表。可以看到,水玻璃用量减少了50公斤/吨,捕收剂用量减少了6公斤,增加了5公斤硫化钠的用量。如每天处理粗精矿150吨,按药剂目前的市场价格,攻关试验节省药剂的消耗每天在13000元左右。

下页

余下全文

麻栗坡阶段性报告

表2

加温

浮选流程中药剂使用情况

范文写作表3

加温精选部分试验指标对比

较大,同时,据说原生产中金属严重不平衡,有时每月实际生产多出十多个金属吨,从而出现了对数据的人为变化。因此,该数据仅供参考。

3、攻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

本次技术攻关试验,总体来说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回收率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为:

1)、对原矿的性质研究不充分。该矿为难处理的微细粒嵌布钨矿石,既有白钨矿,又有黑钨矿,黑钨矿随各矿点和矿层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这一性质我们研究不充分,了解不足。

下一步工作需深入研究原矿性质。特别是对钨物相分析和矿物的嵌布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原矿品位波动很大,流程和药

剂适应性差。图1是试验阶段各班的原矿品位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实验刚开始的前两天,原矿品位变化相对小一些,但到了实验的第五天开始,原矿品位发生了

剧烈的波动,甚至是在各班内通过快速分析发现,每一时间段变化也非常大,最高原矿品位%,最低原矿品位%,更严重的是相邻两个班快速变化。这就要求选别流程和选别技术参数必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因没有配矿系统)。

图1

各班原矿品味波动曲线

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深入研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强化分析、取样、制样工作),尽量减少原矿品位的瞬间波动现象。同时,研究流程和药剂制度的更大适应性。

3)、对选别流程和工艺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的加温浮选流程和工作参数主要是根据经验和想象来设计的,包括各中矿返回地点、各作业的浮选时间、工人的操作方式等都是根据想象和经验

来做,没有进行充分的试验研究。这明显地表现在选矿流程和操作参数与矿石性质不适应。本次试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对该流程进行调

整,各作业浮选时间和浮选浓度严重地与矿石性质不适应,甚至没有选别效果。表4是分别对加温粗选、扫选浮选槽取样化验品位,精矿 尾矿

表4

流程考察结果

20

21

22

23

24

25

26

由上组数据可知,许多选别作也基本没有选矿效果,特别在加温浮选的扫选部分,扫选的精矿和尾矿品位相差不大,分别效果差。

因此,必须研究工艺流程,特别是中矿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4)需对药剂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适应性更强的新药剂制度,包括新的药剂、药剂匹配组合、加药地点等。是研究的主题方向之一。本次研究研究虽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生产上没有实施,是本次攻关的遗憾之一。下一步争取在生产上使用。

5)加强现场的技术力量。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各方对技术攻关的理解、关心与支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总之,本次技术攻关,非常感谢麻栗坡金玮公司给予的这一平台。但由于对矿石性质摸索不够透彻,再加上自身技术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指标仍然没有明显提高,回收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此我们深表遗憾。虽然这次调试没有成功,但我们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继续深入研究该矿石的选矿技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我们最大努力为金

玮公司的选矿工作做出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

麻栗坡坝子选矿技术攻关组

执笔:刘全军 上页

篇3:阶段性研究报告

我们的项目是主要研究金融对能源替代行业的支持,而替代能源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清洁能源。目前除了风电、光伏发电等在经济效益上已经能够与煤炭、天然气,以及核能发电相媲美,其他的清洁能源无论是开发难度还是储量,都是很大的问题。风能和太阳能无疑成为当下我们最有研究意义的对象。接下来我们将对两种清洁能源进行简单的对比,从而将研究目光锁定到光伏。

1. 光伏与风能,后来者更能居上

从国内风电与光伏发展来看,具有成本劣势的光伏发展明显慢于风电;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光伏呈指数型上升,风电成长路径不明确,未来光伏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2. 风能与光伏,有政策保驾才能远航

由于国内缺少强有力的支持态度,风电发展并不算顺利,具体来看:

然而,进入2013年以后,国内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1)支持光伏、风电的政策持续出台。(2)装机量大幅增长,2013年国内实现光伏装机超12GW,同比增长260%左右。(3)分布式具有规模小、贴近用户、自发自用为主的特点,对于我国西部光资源的利用是比较理想的方式;2014年《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是继电价补贴之后的又一重磅政策,对行业发展构成利好。

整个政策环境鼓励发展光伏,而又考虑到其本身巨大的研究意义,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到困境再到震荡复苏,我们最终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光伏上,并且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比国外先进经验,探究当下光伏产业在中国如何发展,走出产业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的困境,持续增长。

二、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2011年,由于市场格局和国内无序竞争等各种原因,曾经繁荣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 无序扩张引发产能过剩

由于2010年光伏行业市场出乎意料的好,高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不断的流向光伏产业,从多品硅到硅片电池片,各地均出现大幅投资扩张的现象,其中不乏一些盲目性的项目,市场秩序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10年之后恰逢“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期,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将发展光伏产业列入规划重点发展。比如“顺德千亿产值光伏产业园”、“锦州千亿光伏产业园”、“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上海光伏产业园”、“廊坊燕郊光伏产业园”、“江苏金坛光伏产业园”等等。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仅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就超过700亿。且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太阳电池生产及相关的企业包括有电池及组件厂400多家、设备厂30多家、应用材料厂50多家。

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有核心力量的行业组织,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海外拓展时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因而无法消化的巨大产能极易引发同行业内的严重内耗。国内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方面压缩了中国企业所能够获取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容易授国外同行以口实,采取“双反”手段以限制中国光伏企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2012年1 1月7日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率和14.78%~15.97%的反补贴税率。欧盟也于201 2年11月8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

2. 对出口高度依赖,市场定位不准确

自2004年开始,中国的太阳电池主要是出口,2008年出口量甚至达到生产量的96.5%。国内的多数企业只把目光盯在市场容量有限、品种需求单一、附加价值低的欧美市场上,必然导致当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国际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时,出口导向型的中国光伏企业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而难逃厄运。

3. 在全球产业链上呈现出“依附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的是一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除了明显的出口导向以外,从国内光伏产业链内部发展的情况来看,电池使用的多晶硅等原材料有近8 0%从国外进口,产业对外依存度非常高。2010年我国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为4.75万吨,2011年迅速增长至6.48万吨,

同时,我国有超过90%的光伏电池组件产品出口至国外,出口额自2005年的1 3亿美元飞速增长至2009年的154.4亿美元。与高度的对外依存性,使得国内光伏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在金融危机之前就有很多企业因材料等问题停工、停产,金融危机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

三、光伏产业的发展:国际比较、历史经验与中国发展

1.2000年以来光伏产业的三次周期性繁荣

(1)“萧条惟一的原因便是繁荣”:从朱格拉周期说起。

1862年,法国医生克里门特·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中,提出了著名的朱格拉周期:市场经济存在9年~10年的周期波动,同时在本书中,朱格拉提出“萧条唯一的原因便是繁荣”。回顾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尽管全球装机量持续发展.但增速却经历数次过山车式的波动。而对单一国家的考察也让我们发现:不管是德国、意大利还是西班牙,无不经历过令人欣喜的繁荣和繁荣褪去的萧条。

2000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经历了3次繁荣:200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到1.11GW,同比增长92.7%.首次突破GW级别,成为第一次光伏周期性繁荣;2008年,全球光伏装机首次突破5GW,同比增长150%;2010年全球光伏装机首次突破10GW,同比增长126%。

数据来源:Bloomberg、长江证券

(2)三轮周期性繁荣的推动者:德国、西班牙、意大利。

在2000年到2006年的第一轮周期中,德国是全球光伏装机的主力——德国自2004年起装机量快速增长,成为本轮繁荣的主要推动者:2004年德国光伏装机650MW,同比增长325%,装机量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8.5%;2005年德国光伏装机928MW,同比增长.42.77%,全球占比达到62.23%。

在2007年到2009年的第二轮周期中,西班牙成为主要推动者。在2007年,西班牙光伏市场快速启动,全年装机546MW,同比增长451%,全球占比19.43%,2008年装机量进一步上升至2758MW,全球占比41.77%。但在繁荣过后的2009年,西班牙市场快速萎缩。

2010年以来意大利光伏市场爆发性增长,成为第三轮周期的主要推动者。2010年意大利全年新增装机3849MW,同比增长436%,2011年新增装机7924MW。与此同时,2010年德国光伏装机由3802MW增长到7199MW。

数据来源:Bloomberg、长江证券

2.2000年以来三次周期性繁荣的内因探索

(1)德国:标杆电价补贴政策与持续的成本下降。

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EEG),对光伏发电实施收购期限20年的全电量收购政策,开启了全球光伏行业标杆电价(FIT)制度的先河,此后德国引领了全球光伏市场十余年。在德国颁布EEG后,德国光伏装机便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德国实现光伏装机650MW,同比增长330.29%,达到第一轮光伏周期的增速顶峰,而此后的2005年、2006年装机增速明显下滑,2007年德国光伏装机量达到1274MW,同比增长49.21%,在全球首先达到GW级别,此后的2008年~2010年光伏装机量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2012年绝对水平维持高位增长。

我们注意到,在2004年对EEG法案进行的首次修改中,德国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的水平,带动了2004年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此后的2005年、2006年标杆电价每年下调5%,然而光伏装机成本并未下降,导致电站投资收益率下降,装机增速下滑,200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后的2007年、2008年标杆电价以5%~6.50%的幅度平稳下调,但德国光伏装机成本以超过10%的幅度快速下降。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光伏电站收益率高企,进而带动装机量快速增长,此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德国虽然加快了光伏标杆电价的下调幅度,但更快的成本下降速度使得德国光伏依然维持了较高的装机水平。

数据来源:EEG

(2)西班牙:皇家太阳能计划、购电补偿与政策退出。

西班牙光伏市场启动于2004年,这一年西班牙开始实施皇家太阳能计划,2006年,西班牙对皇家太阳能计划进行修改,效仿德国,开始实施购电补偿法,对发电量小于100KW的光伏系统,实行0.44欧元/千瓦时的补贴(为平均电价的5.75倍,与德国水平相当),有效期25年。对大于100kw的光伏发电系统,则采用0.23Euro/kwh的补贴(平均电价的3倍)。2007年进一步将符合补贴政策的安装量从100KW提高至10MW。前面我们已经提到,2007年后光伏装机成本快速下降,然而西班牙政府并未对标杆电价进行适度的下调,使得西班牙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率高企,即使是一些设计有缺陷的项目也能获得一定的盈利,从而带来西班牙2007年、2008年装机量大幅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债务压力迫使西班牙政府下调电价补贴,同时政府引进预注册政策控制安装总量,2009年补贴规模仅为500MW,政策退出前的抢装使得西班牙2008年装机量达到2758MW,2009年政策退出后则仅为69MW。

数据来源:Bloomberg、《浅析德国、西班牙及日本的光伏政策》、长江证券

(3)意大利。

2007年开始意大利光伏装机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意大利当年官方公布装机容量3.68GW,占全球装机规模的20.23%,但2010年部分电站被认为移至2011年确认。

数据来源:Bloomberg、《浅析德国、西班牙及日本的光伏政策》、长江证券

2005年7月,为促进光伏行业发展,意大利出台能源鼓励基金,规定对于20KW以下光伏项目,补贴电价为0.445欧元;对20~50KW的项目,补贴电价为0.46欧元;对50~1000KW的光伏项目,补贴电价为0.49欧元。2007年2月,意大利发布第二版能源鼓励基金,重新规定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并规定2009年、2010年上网电价每年下调2%。相比第一版能源鼓励基金,第二版规定的上网电价略有下调,但幅度并不明显。同时,第二版能源鼓励基金取消了1MW的电站补贴规模限制,也取消了每年装机规模限制,意大利光伏市场开始启动。随后的2009年、2010年,上网电价每年仅下调2%,但光伏建设成本却以10%以上速度快速下滑,使得意大利光伏电站项目收益率持续上升,其国内光伏装机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为抑制光伏的快速发展,2010年8月,意大利出台第3版能源补贴基金,对2011年上网电价进行下调,同时选择每4个月下调一次上网电价,2012年、2013年每年下调6%。政策出台使得意大利光伏市场出现抢装,2010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光伏装机呈现爆发式增长。

(4)产业繁荣内因:电价调整、政策补贴与成本下降导致的高收益率。

就历史周期来看,光伏仍然是高成本的发电方式,高成本的光伏发电离不开政策支持,而补贴是带动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因素。当光伏装机成本下降速度大于补贴减少速度时,产生的收益率走高会带动更多资金进入光伏产业。

3. 光伏产业周期性复苏下的中国:政策护航、增长无忧

在上文对2000年来三次周期的考察中,我们发现第三轮繁荣周期结束于2012年,在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速达到最低点。而随着201 3年同比增速的回暖,我们认为,全球光伏行业拐点在2012年已过,2012年的行业周期性萧条将会是第四次繁荣周期的起点。

(1)节能减排与能源依赖双重压力促使光伏激励政策不断推出。2012年以来,国内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对于节能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降低碳排放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大国责任,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减排压力相对较大。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国内能源对外依赖度逐步加大,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我国在2000年前后由能源净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压力加大。

在节能减排与能源压力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政府给予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带动了2013年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发展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样的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2)成本下降伴随收益上升、分布式发电不断推广:未来增长无忧。自2008年以来,国内光伏平衡系统(BOS)成本持续快速下降,装机成本由2009年的20元/W下降至2013年的8.5元/W。成本的快速下降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另一驱动因素。在此期间,虽然国内光伏标杆电价同样有所下调,但成本更快的下降速度使得电站投资收益率持续上升,进而驱动国内光伏装机快速增长,2014年电价调整前的抢装进一步带动了光伏装机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分布式发展方向明确,短期、中期目标清晰,规模庞大。2014年1月17日,能源局发布《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光伏备案目标为14GW,其中分布式8GW,大型电站6GW;3月24日,发改委出台《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迸一步指出分布式中期目标:2015年达到20GW,2017年达到35GW。此外《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正式文件发布,从配额、备案、并网、融资等多个方面,出台多项措施解决国内分布式投资不确定等问题,促进分布式发展。

四、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1. 扩大市场,淘汰产能——改变供需失衡

(1)突破入网限制,改变市场结构。

德国在上世纪就发布了《关于电力公司须全额收购新能源电力产品》的政策,使得光伏发电和传统发电一样能够顺利的找到使用对象,德国光伏产业才得以飞速发展。反观中国,电力垄断部门给光伏入网设置了很多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障碍,上网问题不强制性解决,再多的政策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也不会吸引大众投资。打破电力垄断,是扩大内需的第一步,政策的落实,必是光伏市场的良好信号。

(2)改变激励措施,鼓励民用市场。

入网限制被打破后,还需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众对光伏的兴趣和投入。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使得光伏发电具备价格优势;另外,可以通过“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建设,使得电力客户变成部分电力的提供者,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国内市场,营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每个家庭成为绿色电力的投资者,也符合了APEC绿色经济发展的议题。

(3)企业并购——寻常之路。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并不能向技术革新那样可直接淘汰产能,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促成光伏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范式过渡,使市场上消失一批恶意拼价格、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

2011年以来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使欧美等成本比较高的大型光伏产品企业倒闭,中国大陆很多企业处于待重组状态(顺风等),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也成为当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2012年2月,赛维并购了德国的公司,2012年10月,韩华(前身是江苏启东林洋新能源)并购德国Q—cell公司。

光伏产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过渡为垄断竞争的范式。寡头的相互博弈促进着行业的纵深发展。

2. 多元化融资方式——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融资渠道畅通才能使产业发展后劲充足,国内部分光伏企业遭遇的“融资难”问题,正在影响产业总体的向前发展。因此,应该积极作为,疏浚光伏行业融资渠道。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运用不同的融资方式使之相互匹配。风险投资一般都是在光伏企业投资的初创期介入,在企业上市后再退出;而光伏产业发展基金一般在产业初具市场规模时,并且国家出台比较明确的扶持政策后,由国家或者机构适时推出,从而引导更多观望的民间资本介入;项目融资,第三方融资或者融资租赁,一般在市场比较看好时,由资本方适时介入。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倡导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开放社会资本入场,通过行业协调力量解决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二是改革银行信贷体系,推广信用分级制度,优先给予一些发展潜力大、诚信度高的光伏企业以信贷支持;三是在规范上市融资体制的同时,适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不搞一刀切;四是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借贷的债权保护机制,将民间借贷纳入国家法律、法规监督下有序进行。

3. 面对双反,软硬兼施

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先后多次遭遇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威胁。这些贸易争端行为的出现,严重干扰了我国光伏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也打击了产业整体信心,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做大做强。鉴于此,我国首先应和他国加强协调沟通,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强硬措施保护光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 延伸产业链,进入细分市场

随着国内市场呈现“分布式”扩容之势,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BT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同时通过电站销售增厚企业利润,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5. 重点支持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

篇4:大连鼓乐研究阶段性报告

关键词:大连鼓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 实地考察

作为早期的殖民城市和军工港口,民间性质的文化传承可以说在大连并没有什么珍贵的保留,直到旅顺及大连合并为一个城市,民间文化才重新回归并展示在人们面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笔者在走访和资料查找过程中仍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

老一辈的大连人祖籍更多来自山东,人们笑称大连就是山东的后院。这并不难理解,公元前1500-1000年,相土(商汤十一世祖)从辽东迁至商丘,开辟了蓬莱至大连的航道,大连转变为方国,至此深受山东岳石文化影响。时至战国,齐国灭莱国(胶东),莱国人大量迁徙至辽东半岛及大连地区,这便是大连老辈祖上的来源,也是大连地区主要文化启蒙点。1897年,沙俄开始建设大连,1905年大连被日本占领,这期间可以说本土文化以基本被消灭殆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雅尔塔条约》规定并直至1955年大连才正式恢复中国治理。从这一历史文化溯源不难发现,大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其文化底蕴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已不同于往昔,而我们现在还能找到并为之进行研究讨论的不过是那些已被殖民文化融合和改进的文化部分。但是,正是这些被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并还能被称之为民间文化遗留的文化,才是我们更要着重研究的。

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标注,辽南鼓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重视起来,对此,笔者也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和探索,对于辽南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过一些尚不完善的保护及传承的设想。但对于大连地区这一算是特殊的辽南鼓乐传承地如今不得不重拾对其研究的重视。原因很简单,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所保存下来的文化,更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不可磨灭的信仰和习俗,而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所保存的文化,更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进化和改善,这不正是鼓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吗?

对于大连鼓乐来说,先不提大连地区这类老鼓乐班基本以消失殆尽,即便有,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更多的艺人们开始演奏流行歌曲作为鼓乐的主要表演形式,而尚且还能记忆原始鼓曲的老艺人要么隐世安享晚年,要么早已拿不起唢呐更别提吹奏了。在互联网及媒体的普及下,农村的人们也开始接触流行文化,很少的去关注民间文化,只有传统节日及丧葬仪式中才能多少找到一点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子。就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街道为例,在一次采风过程中恰巧遇到一户居民的传统丧葬仪式,而仪式过程中也出现鼓乐这一文化,然而可惜的是,鼓乐演奏并不是由专门的鼓乐班所演奏的,而是由一辆面包车载喇叭播放出來的。事后笔者走访了这家承办丧葬仪式的办事处得知这一首播放出的鼓乐曲已经被使用了至少8年,而最早演奏这首曲目的鼓乐班也早已解散,幸运的是,办事处一位老人恰巧还与当时一位鼓乐班的鼓手有联系,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找到了那位鼓乐班的老艺人。

据老艺人告知,鼓乐班是他父母长辈一代人开始做的,最早的鼓乐班为自发及娱乐性质的,并不是专业团体,多为邻里相亲盛夏农闲娱乐,偶遇村里红事白事便为之演奏,行走百家,乐谱则是当时领班传授,只可惜如今已不复存在。在问到如何学习乐谱时老艺人表示,那时候不懂乐谱,全靠领班手把手教授指导,唢呐就学怎么按孔,打击乐就学什么时候该敲几下如此,再加上人们越来越熟练以后自己改编的花哨便组成了一首首以民间娱乐为主的鼓乐曲。在邻里乡亲需要举办丧事或喜事的时候便由这并不专业的小团体进行现场表演,最初的演奏目的也非常简单,至多是为了东家的一顿宴席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团体中的乐手们大多从一线工作岗位退休养老,出于兴趣爱好,便自发组建了一个民间非营利性质的乐团,而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并请他们演奏的时候,渐渐转变为初具规模的民间乐班并招收学徒,而早期的学徒则是自己亲属。然而在社会文化发展及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本就以兴趣爱好为根本连锁的团体就这样渐渐解散,老乐手随年纪增长,或无力担负演奏活动或早已不在人世。直至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还愿意主动去学习鼓乐,甚至与年轻一辈说到鼓乐文化他们都会表示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

大连鼓乐作为辽南鼓乐的分支,早已在时代的冲刷下丧失了辽南鼓乐本身所具备的历史气息,却是整个辽南鼓乐大体系中最为年轻,也是最能融合流行文化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创新所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即保留了原始鼓乐配置及演奏手法,却演奏出了当代流行音乐的曲目及风格。在发现这一现象时,笔者也存在一些疑问,鼓乐说白了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当然包括演奏乐器,演奏手法,最重要的还有演奏的曲目。然而再看当今的鼓乐演变趋势,已经没有多少鼓乐班再去演奏古曲,流行音乐已成为鼓乐班的“新宠”,这对于辽南鼓乐中重要的曲目部分的保留完全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而原本作为辽南鼓乐中的重要曲目,却渐渐的被许多民乐演奏家改编成其他乐器演奏的曲目。

篇5:课题中期评估阶段性研究报告

中期评估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班班通的创新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题编号:sj-14-X-01 课题承担单位:白沙小学 课题负责人:张鹏飞

课题组成员:张鹏飞,张义金,宁红,张云莉,吴树贵.阶段性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网络遍及全世界信息爆发时代,班班通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把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解决了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班班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运用研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力武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

效途径,是更新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重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的改革网络的应用势在必得,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现代化应用有机结合,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使高效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散发无限光辉!

可以使学习效果更直观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想象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便捷的思维利用方式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高效教学中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学习能力,主动积极地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

一种关系的联谊可以让书本师生达成共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建构,再撒网教学。

在这种少教多学的趋势下信息化从而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组织想象能力,班班通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堂堂用的体现,就大范围来看班班通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硬件,这时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就我校而言,高效课堂的开始迫切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支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不是机器更不是硬逼的空洞,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交流、探究来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此时的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体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协助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影响。

(二)心理学理论

基于对成长的记忆过程即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重现。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的呈现方式,是通过简单的呈现,还是结合一定的情境,通过多种媒体呈现,学生的识记效果大不相同。多媒体充分利用声图音等效果,充分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巧,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在辅助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激发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大脑的动力资源。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

为:教育的职能和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精神,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做到了随时有学习之机、人人有学习之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班班通设施的运用,为人本主义教学和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这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输出者、高高在上的权威专家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中介者、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监督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性、研究性探索式学习。

3、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本课题中所指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用以辅助教学的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PPT、Flash等技术,它能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4、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积累素材和再学习资源,探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撰写一批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具有开拓精神的论文、实验报告、课例设计,录制一批多媒体实验课。

5、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让“班班通”激发教师优化网络大量信息资源,积极引导教师探讨优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造性开发,鼓励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上网授课等,不断更新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班班通”分别在各种学科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在 “班班通”和教学结合时,落实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良好思维、个性品质的培养。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学的观念发生变革。

(3)利用“班班通”不断优化学校信息技术环境,改善各类辅助教学设备的条件,实现“班班通”为教学实践服务,从而将学校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6、课题的研究方法

1.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学习阅读教学改革新理论,分析和掌握其中的内涵及其特有价值,为课题研究奠定详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调研当前小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为透视其内外机制和探索教学策略积累最鲜活、最直接的现实依据。

3.实践研究法:将“班班通”环境下的小学高效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对学生、实验班级、某一次课堂教学等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以丰富和改进“‘班班通’环境下的小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课题的创新之处

创新点:目前高效课堂已经风生云起,一种全面铺开自主学习学生的天堂悄悄开放,而“班班通”在城乡学校的使用还刚刚起步,存在许多探索空间。本课题的提出是利用“班班通”各种优势改变当前低效的小学教学现状,而“班班通”正好实现了在新课改的趋势下稳步发展,而这一研究颇具实用性,改革性。我们将传统教学融合信息资源生活实际化,图片感官化,个性直接化等直入本课题将“班班通”实施有效教学,真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研究。高效课堂逐渐走进我们的教学中,把信息还给学生让学生转折吸收,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让动手乐趣回归教学的本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才会有新的开端。

(1)巧用班班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地震的父与子》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观看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片段。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2)巧用班班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视野,还能真正感受到了班班通的作用之大。

(3)巧用班班通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让课堂在教师的安排下利用多媒体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实现交流合作化、讲解详细化、展示动态化、操作生趣化,只有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培训、研讨,加强“班班通”跟小学教学相结合,才能让课堂兴趣化、丰富化。

二、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1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课题实验组,制定和审定方案,通过教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实验阶段

学校制定一整套促使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机制,发动广大师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讨,把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的研究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召开了校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经过课题组到教研组的“说、讲、评”系列活动,进行论文、课例、教案和自制课件的选拔评优工作,将优秀的课例、课件纳入学校教学资源库,以便今后使用。

3、制定课题发展规划,从多方节约资金在原有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开通“班班通”网络教学,新增多媒体教室,保障在各科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阶段成效

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自制课件资源,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受益。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提高课堂效率,视听结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合理运用多媒体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避免大脑疲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通过各科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密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组经常性开展观摩课教学、举办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方式展示了研究成果,带动了我校和片区学校的教学改革。资源库建设方面: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资料的收集、存储和归类,建成了学校资源库,供教师们运用。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辅助成为课堂主角。

少数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唱起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反客为主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由传统教学的“人灌”向现代教学的“机灌”的转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话”,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它的作用始终是“辅助”——辅助于教师的教,辅助于学生的“学”。许多精彩的课堂并非仅靠“多媒体”所能演绎的。

2、多媒体代替了学生的探究体验。

我们在少数课堂上常可以看到,学生和听课教师为一些制作精美、演示到位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了,教师轻点鼠标,学生注目观看,学生无须动手,一些过程就轻松走完了。有些该让学生直接观察的,应该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而不应用看课件来代替;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的,在多媒体上演示,课前花费了大量的制作时间不说,学生看了一遍,印象不深,更违背了儿童的认识规律。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既能让学生信服,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多媒体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

课题研究中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媒体所呈现出的优势占有过重倾化,然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多媒体教学预设成分过强的特点往往使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出现偏离;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怎样学,在课堂中的确出现了一些精彩场面,教师却只注重了演示预定的程序或炫耀课件的精美独特,而放弃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没能将精彩放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只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

五、今后研究的设想

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所构建的“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入研究,并参照其它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想法和好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以取得

篇6: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及要求

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及要求

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形式会因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有其基本规律和撰写的格式要求。阶段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课题名称:

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课题名称要能确切地反映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变量关系、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包括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说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趋势以及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3、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采取何种教育理论做支撑。

4、课题的实践依据,即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分析研究人员、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水平、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要分析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硬件、软件环境及投入的实验经费、时间等)。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课题的界定是对题目中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对术语做出解释。理论假设是简述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即由于A达成了B。

四、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研究解决哪些具体问

题。

五、研究内容:

即选择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研究。

六、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要说明选择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进行研究,即研究对象的年级要明确。

七、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要根据课题特点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这部分是阶段性研究报告的重点,对研究最具说服力。包括研究的基本策略,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九、研究结果:

主要是概述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或收获。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十、问题与思考:

在这一部分中可以对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或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十一、研究预期:

上一篇:2017年全国两会十大关注点前瞻下一篇:历届国际禁毒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