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2024-05-25

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通用11篇)

篇1: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水鸟郭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教师只有善于营造兴趣氛围,才能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本文从导入、质疑、比较、演示、操作、小结等六方面浅谈了如何营造兴趣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关 键 词: 课堂   兴趣   活力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种“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渠道是课堂。“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课堂上,教师只有善于营造兴趣氛围,学生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那么,如何营造兴趣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呢?下面浅谈其策略。一、导入诱趣课堂的导入如同整台戏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导入,诱发学习兴趣,就能增强课堂活力。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被燃起,学生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开启,学生蕴藏的潜能就会被挖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一开始,师生先合唱一支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围绕“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展开讨论,引出“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板书。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导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可以说“课伊始,趣顿生”。二、质疑激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我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有学生提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必须符合什么条件?”“为什么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等问题。再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完新课后进行延伸性质疑,有位同学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如果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比较大小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激活思维,唤起兴趣。三、比较生趣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购物如是,教学亦然。课堂上,如果加强了数与数、形与形、体与体、运算方法与运算方法……的比较,那么教学效果则事半功倍。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本中的算法是用短除法:2  18    30        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       3  9    15        最小公倍数是  2×3×3×5 = 90    3

[1] [2]

篇2: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关键词:创造性;油画棒;表现技法

案例背景:

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热情、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油画棒表现技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随堂课,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搭配能力。

案例主题:

本节课选自全国三年制高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美术基础》中第三章《色彩》的第三节《装饰色彩》。虽然油画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工具,但是能不能将它利用好,会不会运用多种技法进行表现。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对于她们来说是基本技能。油画棒是日常教学常用的材料,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油画棒表现技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以提问、图片导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老师讲解与示范,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得出表现技法的各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增强他们的创造性。

案例描述: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有学生高兴地说:“终于摆脱水粉,可以玩油画棒了。”“为什么呢?”笔者问。“水粉太麻烦了,需要调色,还需要洗调色板,关键是有时候我可能调不出自己想要的颜色。油画棒就简单多了,我在幼儿园就学过。”“对,对。”其她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好,既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材料,那么它有哪些特性,有哪些表现技法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油画棒的世界,看看它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惊喜。正式进入油画棒表现技法的课程中,给学生们欣赏不同技法的油画棒绘画作品。

“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和丰富的画面形式呢?这是由油画棒的原料所决定的。它包括颜料、油和蜡。油是大家比较熟悉,我想问问同学们,当油和水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相溶,是浮在水面上的。”“对,水与油不相溶。那蜡与水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记得小时候,将点燃的蜡烛滴在水面上,好像是漂在水面上的。”“对,这两种特殊的原料决定了油画棒它能够表现特殊的肌理形式。那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特殊性来画一幅水粉和油画棒相结合的作品。”笔者在纸面上用油画棒画出了几只鱼、水草及珊瑚的形状。有的地方进行了油画棒填色,轮廓线加粗的处理,然后将水粉颜料刷上去。“油画棒涂得比较实的地方和有油画棒画过的图形,水粉颜料盖不住它。“”这就是运用了油画棒水油分离的特点,使我们的画面形成了新的肌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油画棒上色的范围,最后出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油画棒表现技法的一种形式,是材料与材料的结合。单独使用油画棒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利用油画棒的原料就可以出现这么有意思的视觉效果。单独使用又是什么样的?在这里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与之前学习的水粉表现技法结合了起来。“大家想想,我们学习了水粉表现技法有哪些?”“平涂、勾线平涂、渐变、干扫„„”学生们一一回答。“好的,那么油画棒与水粉也有相似之处,它也有平涂、渐变、点彩。除此之外,油画棒还有混涂法和刮画法。”通过水粉与油画棒的比较,让学生在所学知识上建立衔接性的关系,以便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在学习水粉平涂法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要控制水与颜料的比例,一定要涂平。在油画棒的平涂中,也是要注意涂平,所以颜色一定要涂实。学生通过油画棒不同的表现结果来区别颜色涂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平涂。渐变技法中分为单色渐变与多色渐变,这一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通过示范,学生得出了上色力度的大小决定了颜色的深浅,不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或者由深到浅排列的顺序,可以形成多色渐变。这时,笔者再拿出另一张作品,“我们来看看,作品上面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红色和黄色之间有橙色,黄色和蓝色之间有绿色,红色和蓝色之间有紫色。我们在水粉里面学过这些颜色属于间色,可以通过两者的颜色的混合,那油画棒这些间色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让学生先画了一个深色如红色,再将黄色与它混合,学生们很快发现,混不出任何颜色,一片红色。然后我们将两种颜色反过来试了一次能形成间色。学生们马上得出结论,在油画棒混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浅色再深色,要不然就没有间色的产生。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得出上色的步骤,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

“在平涂法和渐变法中,我们都可以与水粉表现技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那我们来看看这张作品。”“这种技法叫做刮画法,是通过油画棒叠色来形成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首先画底色,在画底色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深色,如青莲、群青、熟褐等。上色时一定要注意涂实,要不然在刮画的时候,底色显现不出来。画好底色之后,将黑色或者熟褐涂在已画好的底色上面。然后用牙签、筷子,或者是写完的笔芯等画出外轮廓。”学生按照笔者讲解的步骤来实践,看到自己画出的作品惊喜地说道:“从来没有觉得油画棒这么有意思,太神奇了”。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油画棒表现技法的掌握情况,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练习,以静物苹果为例,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可以使用多种技法来表现,可以分小组来完成,15分钟后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欣赏作品或老师示范的方式,学生体验、讨论等方法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展示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称为“内向型学霸”的同学表现得十分积极,她形象生动地给大家阐述了作品,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的内心是受到鼓励的,嘴角露出了笑容。笔者想作为一名老师给予学生鼓励,使其具有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课题,提高教学效率。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形式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中由主体变为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老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第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本课中,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与美术之间取得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活跃课堂气氛。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使一层不变的枯燥理论转化到生活中。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取得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联想知识的关联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以人为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双边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在已有的认识中增强了自己的见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以人为本,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课堂中轻松自如地交流、互动、讨论,这本身就是课堂的成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能够有良好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学前教育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的是3~6岁的孩子。老师需要有足够充分的美育知识才能给幼儿们一个奇特的世界,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虽然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实现,但是在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知识及理论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热爱生活,体悟生活,能够具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能力,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

第五,关注学生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内向型学霸”在作品交流评价的环节,她的表现让笔者为之动容。她平时是一个很内向,不爱说话,不爱表现的孩子。她第一次能够站在课堂中,为我们介绍她作品的创意与技法,由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侃侃而谈,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学生态度的转变,也说明老师在课堂中引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当一个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她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相信她会变得更好。

篇3: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一、设计导语环节来激趣

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就是一节课的开头,它的好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一个好的导语,就如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导入要有趣味性,例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导入、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等。我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演示导入的:上课时,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连忙跑过去想喝水,但瓶口太小了,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又为其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微笑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到亲切,这就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小看他们,更不要轻视他们,把获取知识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交给学生,而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充满人情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大方的态度、诚恳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艺术在于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情,就极易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用“微笑教学”来对待学生,用真情来感染学生,对后进生多加关怀和帮助。对他们也是多表扬少批语,用一些鼓励的语言来要求他们,这样使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学生对学习不但不感到压抑,反而觉得是一件乐事。

三、通过情境创设来唤起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利用游戏、故事等手段创造趣味的学习情境,可以增添气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于是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课始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一曲《送别》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临别依依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此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穿插生动活泼的游戏演示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这能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顺口溜、儿歌、口诀,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四、设计质疑环节来诱导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爱因斯坦语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

五、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调动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就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让学生在动手或辩论中激发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六、热爱学生,寓教于乐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让学生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篇4:营造和谐氛围 活力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营造氛围;活力课堂

我们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愿学、乐学。那么,如何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五方面的尝试:

一、课前调节,走进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能否真正充分发挥其预备的功能,对于刚要开始的这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三分钟里,如果是本班学生,可以让值日班长带领班上同学诵读经典诗词、谚语、格言、好词佳句及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也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成语接龙。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还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了知识,积累了好词佳句,为习作的教学做好准备。如果是借班上课,则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这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展现。选择怎样的沟通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这种信息沟通,情感交流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犹如聊天一般,彼此没有心理负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自我介绍(介绍时,语言可以自然、幽默风趣些);(2)交待事项(如:往后看,发现什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该怎么做?)(3)游戏导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主要是测一测大家的反应速度如何),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情投入,拉近师生距离。

巧妙生动的课前谈话不仅能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达到“课未能始,趣已生”的境界。

二、情绪感染,激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在紧张的情绪中做自己想做的事。老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那自己首先就要充满这种极积向上的情绪,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试想,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板着面孔,自以为这样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其实,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哪位学生敢亲近你?哪位学生愿意与你交流?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上,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愉悦授课,是与学生心灵上的一种沟通,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更是对自己自信的一种表现。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听课,会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动手动脑,调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

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同一个坐姿,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压抑、疲劳,还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安排5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如:在做笔记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问题的答案,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在读课文时,可以边读边配上适合的动作表情,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动手用简笔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树的遭遇用一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配以恰当的文字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手脑的结合,把课文中抽象化的知识演变成了直观化的绘本,把书的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四、创设情境,融入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问题研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情感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奶”字,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原本生硬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时,一位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感情境: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

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感知,融入文本,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媒体辅助,优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倍受亲睐,它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灵活现,信息量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实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幽静的山乡林野,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侵略者们当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6页)

年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夺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看完之后再阅读课文时,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一课就不必过多地讲解,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同学们的心中汹涌。

可以说,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和总结,但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无痕在课堂“润物细无声”中,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力多彩。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张祖庆讲语文》2008.9(语文出版社)

[2]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1.4(校长论坛)

篇5: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薛城区邹坞中心小学

高裕艳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民主和谐激趣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 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 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表扬欣赏激趣法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 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 认真倾听激趣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 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声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景,尤其是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声喊着‘下雨了!’‘下雨了!’一句写得非常的形象、有趣。我让学生模仿当时情景,学生尽情宣泄,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学习《两小儿辩日》,在疏通文意时几乎都是学生在争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 自评互评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我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五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五、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篇6: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初学的小学生,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与当前生活相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要有统揽全局,驾驭教材的能力,进而努力营造富有乐趣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终收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一、创设一个浓厚的学气氛

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说,开始时学生可能听不懂,老师可以适当解释,还借助手势表情。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就会有长足进步,当然,课堂上也要要求学生尽量用表达。

二、借助实物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如只用贫乏的语言讲解新知识,学生会记不住,认为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不佳,而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能调节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学习“Let’slearn”时特意事先准备好一些实物,诸如:onion,tomato,potato,cucumber,carrot之类。放在一个大塑料袋子之中带到教师,然后教师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出一样东西,让老师问,学生答,答对了还有小奖品。课堂情绪很高,所教的几个单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三、通过扮演角色,训练口语能力

学生学习主要是课上,缺少应用的环境和场合,所以老师就要在课堂上努力提供情景给予学生操练的机会。表演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增强运用学过的句型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唱歌曲,陶冶情操

篇7: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 ,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8:营造和谐氛围 活力语文课堂

一、课前调节, 走进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能否真正充分发挥其预备的功能, 对于刚要开始的这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三分钟里, 如果是本班学生, 可以让值日班长带领班上同学诵读经典诗词、谚语、格言、好词佳句及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 也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成语接龙。这样做, 不仅能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还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了知识, 积累了好词佳句, 为习作的教学做好准备。如果是借班上课, 则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 这短短的三分钟, 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 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展现。选择怎样的沟通方式, 可谓是各师各法, 各不相同。相同的是, 这种信息沟通, 情感交流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犹如聊天一般, 彼此没有心理负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自我介绍 (介绍时, 语言可以自然、幽默风趣些) ; (2) 交待事项 (如:往后看, 发现什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 我们该怎么做?) (3) 游戏导入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主要是测一测大家的反应速度如何) , 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感情投入, 拉近师生距离。

巧妙生动的课前谈话不仅能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声夺人的效果, 也能达到“课未能始, 趣已生”的境界。

二、情绪感染, 激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在紧张的情绪中做自己想做的事。老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 那自己首先就要充满这种极积向上的情绪, 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试想, 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总是板着面孔, 自以为这样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其实, 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 哪位学生敢亲近你?哪位学生愿意与你交流?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上, 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愉悦授课, 是与学生心灵上的一种沟通, 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 更是对自己自信的一种表现。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听课, 会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动手动脑, 调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

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同一个坐姿, 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压抑、疲劳, 还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 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都会安排5 到1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 如:在做笔记时, 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问题的答案,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在读课文时, 可以边读边配上适合的动作表情, 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述的画面, 动手用简笔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 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树的遭遇用一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配以恰当的文字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 手脑的结合, 把课文中抽象化的知识演变成了直观化的绘本, 把书的内容生动化, 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四、创设情境, 融入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 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 问题研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 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情感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奶”字,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亲切地对学生说:“看, 左边是女字旁, 右边像个驼背的人, 这就是奶奶的“奶”字, 奶奶年纪大了, 走路时背弯弯的, 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 把原本生硬的文字, 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时, 一位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感情境: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 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 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 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 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 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 这位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眼泪涌了出来, 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教师入境入情, 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 走进了文本,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可见,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加强感知, 融入文本, 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媒体辅助, 优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因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倍受亲睐, 它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 它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灵活现, 信息量大,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真实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 让学生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 幽静的山乡林野, 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同时对侵略者们当年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夺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 看完之后再阅读课文时, 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 鲜活起来。这一课就不必过多地讲解, 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 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同学们的心中汹涌。

可以说, 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 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 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和总结, 但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 灵活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 让教育无痕在课堂“润物细无声”中,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力多彩。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张祖庆讲语文》2008.9 (语文出版社)

[2]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1.4 (校长论坛)

篇9: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气氛;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 A

课改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很长的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经过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磨合,对于新课程实施,很多教师都已经具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已经从肤浅、机械的践行阶段开始转入对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与改进的实际操作阶段。

一、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也是组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改中思考的是课堂教学不能够仅仅是去维持秩序与维护课堂尊严,同时应当注重对课堂效率的提升,讲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能够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激活,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端正态度,将学生放到平等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并实现角色互换。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权威,将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上来,要允许学生对教师所讲过的内容进行质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持下去,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够勇敢地进行质疑,进而获得真正的提高。例如在对《过秦论》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积累,增强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借古讽今的用意,对秦之过以及其借鉴意义进行理解。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要让学生们敢于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此,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进行积极思考。例如通过陈涉等人的力量与山东诸国和秦国力量的对比,学生们问出“为何陈涉等人的力量与山东诸国和秦国力量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却能够战胜秦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过秦论》的主题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真情实感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需要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充满生命力。要融入情感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真实情感来引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产生出真情实感,如果是想用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自己就需要先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打动,为此教师就需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其中的情感进行体验,让自己能够情动于心,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去。例如《窦娥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并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自身就需要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能感受到善良窦娥的人生悲苦,能够为窦娥的衔冤而感到义愤填膺,能因为元代社会的混乱而感到痛心。只有产生这样的情感时,才能够有感情地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以生为本,打造活力课堂

(一)分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去

在课改中应极力倡导,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学生交流合作、分组讨论学习的场面。但需要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就立刻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对于讨论的内容也缺乏充分的准备,有很多的弊端,例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抓不住要点,没有针对性;一些优秀的学生成了小组的代言人,而其他学生则不知所云,仅仅只能够做到附和与旁听;优秀的学生也仅仅只能够简单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浅显的表达,没有深入地思考,也缺乏进行质疑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合作与分组讨论就完全是在走形式而已。因此开展分组讨论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准备,使得学生的个人观点能够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疑问,不断深入思考。例如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份导学案,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例如“分析人脆弱的特点与人能思想的特点,分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文中‘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一句该如何进行理解”,等等。通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进而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话可说,还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控制好学生的参与度

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好的现象,但并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控制好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够仅仅关注可以主动发言的学生数量,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发言中是否有他们自己的独自思考、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等等。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更是需要注意,从学生的发言中去判断学生的思考是否具有深度,如果学生的讨论都较为肤浅,那么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引导他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宁可回答的人数少但是有深度,也不要回答的人多但千篇一律。我们需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去积极地思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更多学生的发言。同时对于学生参与的时间与课程进度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改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气氛的改善与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课改的重要成果。这两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将良好的课堂气氛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延續下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阳君.对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0(08).

[2] 叶丽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1).

篇10: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一、态势模拟

所谓态势模拟, 指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态 (神情、动作、姿态等) 把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的, 有时甚至是夸张的模仿演示,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态势的模拟, 或者因为形象、逼真, 或者因为滑稽、新奇, 往往能引起阵阵笑声。比如, 讲授“袖手旁观”一词, 我就两手一抄, 往黑板旁边一靠, 不用多讲, 学生就能懂, 记得也牢。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 能调动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有时, 将幽默的姿态模拟和幽默的有声语言有机地融于一体, 其幽默情趣就会显得更加浓郁。比如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徐趋”, 我首先放低自己的身子, 双脚快步移动做老态龙钟的滑稽姿态, 在学生们的笑声中问:为什么要用“徐”? (学生答:他脚有病。) 又为什么用“趋”? (学生答:表示对赵太后的尊敬。) 接着归结:“触龙腿上有风湿性关节炎, 所以只得慢慢走, 好在他有公费医疗。”滑稽的姿态和幽默的语言,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态既表现出一位教师的功底, 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里举到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教师来上初二年级的几何课, 当全体学生起立时, 他也笔直地站立着, 问学生:“我姓什么?”对于教了两个月课的老师如此提问, 大家都十分惊讶, 但也不敢议论, 于是齐声道:“郑”。“请坐!”郑老师行礼毕, 吩咐大家坐下, 只见他也装出一副“坐下”的姿势, 问:“我姓什么?”同学们更惊奇了, 又是一个“郑”。郑老师假装一个回头板书的动作, 又问:“我背朝大家该姓什么?”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一声声不耐烦的“郑”字道了出来。只见郑老师双手一合, 装出一个睡觉的姿势问:“我又该姓什么?”“郑、郑、郑!”不知是怀疑老师有病, 还是忍无可忍, 同学们不耐烦地吼道。此时此刻, 郑老师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我站着姓郑, 坐着姓郑, 背着你们姓郑, 睡觉时还是姓郑, 对吗?”接着, 郑老师拿起了直角板, 比画出“”、“”、“”、“”、“”、“”六种图形, 分别问“这是什么三角形?”六声回答“直角三角形。”可是回答者却越来越少, 声音越来越低。郑老师说:“昨天, 我出了一道题, 问上述六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可是……请问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一名学生举手回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只见他调皮地补充了一句“在一个三角形里, 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大家都被逗乐了, 老师微微地一笑, 说:“以后千万别把趴着睡觉 () 和仰面睡觉 () 的直角三角形排斥在直角三角形之外啊!”这堂课是我43年前当初中生时听的一堂几何课, 至今记忆犹新。

事实上, 郑老师当年的教态动作, 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变式”, 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 适当地运用态势模拟, 既能给学生学习带来欢乐, 唤起学习的兴趣, 又能使课堂教学“立体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 课堂教学中的态势模拟, 一定要精心设计。过多、重复或脱离教学内容的态势模拟, 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 破坏课堂学习气氛。

二、仿误示错

正如年过六十的老妇人戴着一朵大红花不太美一样, 事物之间的不协调会引起我们的笑声。我们如果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练习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 在适当的时机加以仿用, 有意构建一种不协调状态, 这种不协调就会突然打破学生的习惯思维, 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新奇感和戏谑性的轻松感, 给整个课堂增添幽默情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在比较、思索中加深对错误的认知, 从而达到纠正错误, 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许多学生在使用“凯旋”、“莅临”、“忍俊不禁”等词语时, 总喜欢画蛇添足, 写成“胜利凯旋”、“到我校莅临指导”、“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之类的词句, 反复纠正也无济于事。他们甚至能从报刊上找出证据来为自己错误辩白。于是, 在一次作业讲评时, 我就根据此类错误的原因, 故意问“猪的猪肉多少钱一斤?”大家一听都笑了。我问笑什么, 学生们说, “猪肉”就是“猪的肉”嘛, 难道还有“牛”的“猪肉”不成?待大家有理有据地分析完毕, 我就拿出了学生们的“猪的猪肉”。当我把“欢迎到我校莅临指导”等病句写上黑板时, 整个教室充满了恍然大悟的笑声。

由于“仿误示错”是把对错误的分辨置于笑声之中, 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形象生动的交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 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师生之间比较容易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同步, 因而也就更具说服力,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 仿误示错一定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前提,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甚至弄巧成拙。

三、语词挪用

我们知道, 长时间的学习或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容易使人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这时, 我们可以通过语词的挪用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幽默氛围, 让学生们重新回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

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课堂上适当地把专用术语或具有显著使用局限的语词用到其他的语境中, 构成不协调的“挪用”状态, 也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新鲜感和愉悦感, 为课堂教学增情添趣。

同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如把对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称之为“合并同类项”, 把修改病句戏称为“救死扶伤”, 把言之无物的空洞作文叫作“做无用功”等等, 各学科用语巧妙“挪用”所构成的新颖的语词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单调乏味的教学中, 合理地挪用一些“他山之石”, 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 课堂中的“幽默氛围”犹如佳肴中的“味精”, 它的有无对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注意课堂“幽默氛围”的营造, 让严肃的课堂响起欢悦的笑声来。要注意的是, 课堂中的“幽默氛围”, 一定是要健康向上, 紧扣课文内容的, 任何低级庸俗的笑料及与教学无关的插科打诨都不能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篇11:营造兴趣氛围 增强课堂活力

一、建立师生之间友好的课堂对话,这是形成智慧和活力课堂的先决条件

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蹲下身子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以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对话。那么为了能使师生之间的对话能更加的深入和活跃,教师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为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教学,语言是在语境中学习,在应用中掌握的,因此语言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创设语言情境和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创设语言情境,需要教师在授课当中运用英英教学法。英英教学法是指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是最直接的语境。比如:本人在除了用英语授课之外,也一改以前听写报中文要求他们写英语单词,以下是在上完第一模块第四单元earthquake时对整个单元的听写,在听写单词时,我给了他们语境和首字母要学生用本单元的词进行填空:

Unit 4 M1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1.After the great disaster,water p_____ in the city were cut off,and whole city was in panic.

2.No one was injured in the explosion,but the building was completely d______.

3.Although horses do not generally mind the cold,s______ from rain and wind is important.

4.Don’t leave the lights on--- it wastes e______.

5.The discovery of Columbus was quite an e______ in the world.

6.I send you my warmest c_______ on your success.

7.Bad weather and car trouble r______ our vacation last weekend.

8.He was delighted at having his name in h_______ in Chuzhou Evening Papers again.

9.It is hard to imagine the pain and s_______ they went through.

10.J_______ from his accent,he must be from the north of China.

这样就能考察学生对于这个单元这些重点词汇的用法是否已经掌握,从而也能让学生加强这些单词的记忆。

二、有效地整合课堂资源是创设充满智慧和活力课堂的关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出了资源策略也是构成英语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它为教师明确了教学法的方向。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挂图、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所有的这些资源当中,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我们正在教授模块2的第五单元Music,这一话题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话题,可是他们是否是真正地知道音乐的种类和一些非常著名的历史上的音乐家呢?问答肯定是不大清楚,他们所熟悉和喜欢的无非是一些流行歌曲和说唱。因此在上warming up时,我先让一个班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阅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解他通过网络资源所了解到的音乐知识,这样就能很好的让他们对音乐的了解不至于太单一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就很活跃。而另一个班级就没有预先让他们去网上查阅相关的知识,结果真让人大跌眼镜,在P33的warming up这部分通过听8小段音乐猜猜是属于classical music,rock' n' roll,orchestra,rap,folk music,jazz,country music,choral这8种中的哪一种,他们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的是rock' n' roll,rap和folk music其他的就很模糊,更有意思的是当提及classical music时,很少有同学提到贝多芬和莫扎特。可见,学生课外知识面很窄,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狭小,他们的学习积极局限于英语教材的狭隘范围,仅仅依赖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老师的讲解,忙碌于应付各类书面练习。而多媒体能帮助学生解决在方面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乐于参与,使他们兴趣盎然,一改以前学英语时的那种枯燥和乏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上一篇:大庆油田通信公司主页下一篇:议论文范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