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2024-04-25

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共15篇)

篇1: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本节课题: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可以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字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理解产生困难,应加以注意。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几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的?多媒体出示春天的图片给学生观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诗人是抓住春天的那些景物来描写的?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晓景 》。3.作者简介。

(1)惠崇是北京僧人,著名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苏轼的好友惠崇画的一副画。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初读读古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先齐读生字,然后让同学一起组词。3.交流订正。

“晓”右边部分不加点。“崇”翘舌音,发音是注意。4.分组朗读字词。

三、理解新词,深入探究。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少想象难度。2.串讲诗意。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青翠欲滴的竹林之中,伸出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江水变暖。(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①解释“欲”的意思。

②初春时节蒌蒿出示满地,芦芽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要沿江而上的时候。3.诗人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自我挑战:我能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一起读一读诗句的意思。

6.全班齐读,男女比赛读。试着一起背诵 7.通过本诗的学习,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课外拓展

请写出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一起评议,看谁写的最棒!

五、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

2.“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板书设计:

3.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

春江水

鸭子

蒌蒿

芦芽

河豚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认识生字和理解词语,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有感情的朗读,也有一部分的同学在课堂可以背诵古诗,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以背带动阅读和理解。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咏柳:动画课件》、《春日:动画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学习《咏柳》。

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结合动画资源《春日:动画课件》学习《春日》。

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背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利用《咏柳》、《春日》动画课件中识字部分)

1、重点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自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教后记录

篇3: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4: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篇5: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春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也可利用动画资源《春晓》中的范读部分辅助教学)。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三、初读感知

1、播放动画《村居》,2、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

篇6: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课件。教学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解决生字字音

1、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使学生掌握字音。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四、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五、限时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老师范读

使学生对古诗诵读有进一步的感悟。

3、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4、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6、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学反思: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篇7: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篇8: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 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 (chú) 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有一个镜头曾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之中,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情了。那一天, 我领着女儿外出游玩, 路过一个偏远的小村到老乡家里讨水喝的时候, 恰巧看见老乡家的母鸡孵的小鸡正在一个个地钻出蛋壳。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 趴在老乡家土炕一角的一个大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的全部母爱。对我们的到来, 它并不表示哪怕一点点的欢迎, 它瞪着通红的眼睛警惕地看着我们, 尖尖的嘴里发出咕咕的叫声。我们不敢靠近它, 只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看。

鸡蛋挺多的, 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啄壳的声音:“嗒嗒, 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 (hàn) 人心, 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 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艰难地从里面钻出来。

多么不容易呀, 我开始利用眼前这形象化的教材教育女儿。我小声说, 母鸡孵小鸡需要整整21天的时间, 这期间, 老母鸡几乎是不吃不喝, 成天趴在鸡蛋上, 这都是为了儿女后代呀, 你看这只母鸡都瘦成什么样子了……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 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米粒大小的孔, 从那个小孔里能看见小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 (huì) 。“嗒, 嗒嗒……”几分钟过去了, 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 似乎没有变化。

也许是听了我的话, 女儿产生了同情心, 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 伸出手来要帮那小鸡雏把硬壳剥掉。

这时, 站在一旁一直没吭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 她伸手拦住了女儿, 说:“孩子, 别去碰它, 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壳才能活, 你帮了它, 也许就是害了它。”

只有靠自己啄破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而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 总是习惯于越俎代庖, 一分事物都愿自己操劳, 岂不知这种没有限制的溺爱不仅是对自己后代的伤害, 也削弱了整个民族的生命力。

从老乡家出来, 我还一直回味着老大娘无意中说的那句话, 忽然觉得这平凡中蕴藏着无比的深刻, 好像是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课。

篇9: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10: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之《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设计者:罗兴龙

设计思路:

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回答导入;

2、作者简介,读熟古诗;

3、读准字音 认准字形 ;

4、出示古诗并放录音;

5、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6、深入理解诗句;

7、总结全诗;

8、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及PPT课件。

2、教师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古诗中字词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成功及失败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根据图片提示,学生回答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上的关键文字的提示,让学生说出图片是谁。

2、学生回答后提问: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他的哪首古诗?让学生背诵出来。

3、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二、作者简介,读熟古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

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创作的诗歌很多,今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陆游的七个儿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三、读准字音 认准字形

1、出示生字: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3、指导书写。

四、出示古诗并放录音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渡:陆游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发生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一边听录音一边跟着诵读)

1、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2、出示图片:提问: 师:图上是哪两个人? 生:陆游和他的小儿子子聿。

师: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学生交流)

生: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子聿的。陆游为了教育他的小儿子子聿。

3、教师再出示一幅图,提问:这件事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①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②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4、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5、熟读古诗,检查诵读情况。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五、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后,每组报告讨论结果。

六、深入理解诗句

1、教师:通过刚才自己的学习与小组讨论,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请举手。

生: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师:你是怎么读懂的啊?

生: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板书:做学问)

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生:我是通过查阅资料、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

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生:古人学习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

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过渡: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少壮:青少年时期; 工夫:时间 ; 成:成就。

教师引导: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ppt演示诗句赏析)

(教师板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①、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这两个句子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②、小组交流汇报:

纸上:书本知识。终:到底、毕竟。浅:肤浅。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

③学生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才行。

师:同学们,看来,读书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ppt演示诗句赏析)

板书: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3、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讲到亲自参加实践,才取得成功的,或者是由于实践少,而失败的,请你说说有哪些?

生:纸上谈兵

师:谁来说说“纸上谈兵”的故事,有谁知道,请举手。师:你说得太棒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课外书上看得到。

师:我们就要像这位同学学习,要多看课外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交流)

4、总体感知。(ppt演示古诗译文)

5、指导朗读、背诵。

七、总结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ppt演示全诗赏析)

其实,陆游共写了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收集来读一读。

八、布置作业:

1、认真抄写;

篇11: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篇12: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敬亭山、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能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想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敬亭山的资料(2)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历史背景(3)刘禹锡的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想想我们学了李白的哪些诗?我们再把这些诗读一读。(出示诗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诗,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出示课题)

(1)学习生字“亭”。这个字常用在亭子的名称上,如“醉翁亭、陶然亭”等。(出示生字)

(2)简介敬亭山。(出示敬亭山资料)(3)理解题目的意思。(出示题意)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节奏。(2)学生自读古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要求)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提醒多音字“相”在诗中的读音。

3、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示诗句

(1)读一读,想想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2)理解“高飞尽、孤云、闲”。(课件词意)(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孤单、孤独)(出示问题)(5)介绍历史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出示背景)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示诗句)(1)读一读,想想用了什么修辞?(出示修辞)(2)理解“相看、厌”。(课件词意)

(3)结合插图、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在诗人笔下,万物都有感情,从这两句诗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相、厌)(出示相、厌)

3、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同桌间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听课文朗读(播放朗读),欣赏诗的韵律美。(出示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4)学生读诗。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1、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出示所有生字)

2、说说写这个字时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师指导写字。

4、学生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出示洞庭湖景色图片)

2、简单介绍洞庭湖。(出示洞庭湖有关资料)

3、欣赏洞庭湖秋月图,(出示洞庭秋月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想用哪个词形容看到的景色?(出示问题)

4、引入课题

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洞庭湖的诗词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出示课题)

5、介绍刘禹锡。(出示刘禹锡资料)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作者写了洞庭湖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自学要求)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注意纠正“磨、潭、螺”的读音。指导朗读。(出示诗)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诗句)(1)读一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理解“和、潭面、镜未磨”(重点理解)。(出示词语意思)(3)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4)“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5)谁能把这两句话美美的读出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诗句)(1)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2)汇报学习情况,重点讲解: A、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B、理解词语:遥望、翠、青螺。(出示词语意思)C、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D、这两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3)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真美,看看谁能把洞庭湖的美读出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这首诗学完了,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诗歌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洞庭湖的景色,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景色。(播放朗读)

通过学习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从诗句中画出要求写的字。

2、分析字形,说说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重点指导“庭”。(出示“庭”及注意笔画)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的景色,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释题入情

1、学生齐读《草》这首诗。(出示《草》)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词。

3、介绍词(出示:介绍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可以配乐演唱。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常见的词牌名有:《水调歌头》、《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菩萨蛮》、《蝶恋花》等。

4、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欣赏江南的景色。(出示江南景色)

5、理解“忆”

同学们想想“忆”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忆:回忆、思念。忆江南:回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学生自由读词,读准读通。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词,注意纠正“谙”的读音。

3、听朗读(播放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学生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哪个字点出了作者忆江南的原因?(好)(出示“好”)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句子)

在作者眼中江南好在哪里?用词中的话回答。引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自读这两句,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哪些颜色?(出示问题)(日出、江花、江水;红、蓝。)

(2)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3)想象画面:读一读,说说你眼前出现的画面。(出示问题)(4)这两句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同学们想想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学生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3.、风景旧曾谙。(出示句子)

作者笔下的江南很美,江南的美丽景色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词中写到:风景旧曾谙。(1)理解“旧、谙、曾”。(出示意思)(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4、能不忆江南?(出示句子)

这样的美景作者会忘记吗?从词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能不忆江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2)学生读这句话,思考:这是个什么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问题)(反问句;诗人对江南的思念、赞美。)

5、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仅仅是思念江南的美景吗?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出示写作背景)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6、作者不仅思念江南的美景,还思念江南的人,让我们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这首词。

四、拓展诗词,浓情延伸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出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出示作业)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

篇13: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一、整体教学法在英语课例中的应用

在Unit 7《Hobbies》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 师生齐唱歌曲热身, 活跃课堂气氛,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自我介绍复习已学句型。然后, 在课堂导入阶段, 通过询问学生喜欢做什么,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爱好;通过谜语引入主线故事的主人公夜莺, 并以动画呈现故事, 让学生整体感知, 同时设置悬念。接下来, 在新课呈现阶段, 以夜莺的故事为主线, 通过逐个呈现故事片段的形式, 学习重点单词和句型,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辅以唱读、唱歌、欣赏视频和角色扮演朗读对话等多种形式, 达到操练和巩固重点语言知识的目的。在故事的情境学习中输入语言知识, 学生更感兴趣, 更乐于接受, 也能更好地吸收和内化。随后, 在课堂操练阶段, 通过整合夜莺的故事, 以选择填空的练习形式回顾故事内容, 同时巩固重点单词及句型“I like (doing) ”。通过两两对话, 在语境中运用重点句型, 交流和了解彼此的爱好兴趣。在表演阶段, 通过模仿夜莺的介绍, 扮演小动物进行自我介绍, 达到巩固重点单词和句型的目的, 并达到语言整体输出的效果。最后, 以回顾板书的形式, 总结故事内容和课堂知识点, 同时布置续编故事的课后任务。

二、整体教学法在英语课例中的分析

在Unit 7《Hobbies》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都体现了整体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整个课堂过程中都巧妙地应用了整体教学的方法。

第一, 旧纳入新, 融新于旧。教师利用free talk来打开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感知关键句型并复习已学知识, 更新认知结构。

第二, 过渡紧密自然, 语言情境真实。通过谜语引入故事的主线夜莺, 并以动画整体呈现故事, 让学生整体感知, 同时设置悬念。教师在整体输入的过程中, 将故事的形象性、情节性、趣味性首先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 形式多样, 重点突破。教师通过逐个呈现故事片段的形式, 学习重点单词和句型,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辅以唱读、唱歌、动作、拼读、欣赏视频和角色扮演朗读对话等多种形式, 达到操练和巩固重点语言知识的目的, 学生不仅掌握了单词, 并对I can do和I like doing的区别有了明确的把握。在故事的情境学习中输入语言知识, 学生更感兴趣, 更乐于接受, 也能更好地吸收和内化。

第四, 整体和部分、语篇和段落相结合。在这个教学阶段, 教师发挥了故事教学的优势, 利用故事学单词、学句型。故事情节非常清晰, 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专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于是他们会在整体感知下不知不觉中学会单词和句型, 再辅以教师妙趣横生的讲解和思维的巩固, 因此, 本身枯燥的单词教学和句型演练被表现得生动而形象。课堂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由感知到讲解, 由讲解到操练, 由读入演, 由掌握到运用, 听说读写相结合综合把握。

第五, 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整体教学法的两大板块, 即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巧妙运用。通过师生合作, 学生的两两对话, 自由讨论, 扮演小动物自我介绍, 形式多样, 丰富有趣, 并巩固重点单词和句型, 同时达到语言整体输出的效果。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形成整体教学功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仅正确把握了整体教学法, 而且专注于听说读写、点点面面, 注重了对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 知识巩固。通过结尾整合夜莺的故事, 以选择填空的练习形式回顾故事内容, 同时巩固重点单词及句型“I like (doing) ”, 不再停留在听说读的范畴, 而是关注到了对学生写的培养。

第七, 课外延伸, 巩固并扩展知识。指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剥离,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并不是死板地拘泥于知识点的灌输, 也不是只局限在所呈现的故事里, 而是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 延伸到学生自身的爱好, 通过交流, 了解彼此的爱好兴趣。

第八, 板书清晰合理, 逻辑性强。在板书设计中体现了整体教学的思想, 不仅清楚呈现了知识点和关键句型, 而且从依次呈现动物、特点、喜好等方面, 再现了整个文本故事, 并对比呈现了I can do和I like doing, 学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 并且对故事也能整体把握。

篇14:三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第3课朗读

1.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配乐朗诵)

2.我的作业我做主,选择:

赞美荷花:荷花, 背诵课内外的描写荷花的古诗。动笔画画荷花荷叶图。

篇15: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了解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介绍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拓展:你还了解李白的哪些诗句,能给大家背背吗?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遥看 瀑布 挂 前川。飞流 直下 三千 尺,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的一种,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都是七绝。绝句是诗体的名称,并不是诗歌的题目。诗人兴之所至,来不及细想题目,就以“绝句”为题了。)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有“诗圣”之美称。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与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人闲坐草堂,借窗观景,赏景作诗时的心情是喜悦舒畅的,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所以,其笔下之景是明快的、优美的。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舒畅愉快

上一篇:村田橱柜献礼母亲节下一篇:秦淮月 雨花情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