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2023-06-13

第一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七年级历史第12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什么措施才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

) A、“以德化民”

B、提倡节俭

C、以身作则

D、抗击匈奴

2、西汉重视“以德化民”,这是在

(

) A、景帝后期

B、文景时期

C、文帝前期

D、武帝时期

3、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接受的是谁的建议

(

)

A、李斯

B、主父偃

C、董仲舒

D赵高

4、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

A、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B、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

C、派卫青、霍去病夺去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西汉统治者对农民实行政策中可以改变经济萧条的措施是

(

)

A、增加兵役

B、增加徭役

C、休养生息

D、大修露台

6、汉初统治者实行实行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实行高度集权措施

B、汉高祖实行“马上知天下”

C、文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D、汉武帝推行大一统

7、西汉时完成大一统者刘彻,他就是历史上的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8、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

(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兵家

9、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百家”是指

(

) A、除儒家以外的百家

B、诸子百家

C、道家和墨家

D、法家和兵家

10、假如你是汉朝时期的学生,你应该读的书是

(

)

A、法家著作

B、儒家著作

C、道家著作

D、墨家

11、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时,特意下马,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尊重他

(

) A、建立了汉朝

B、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

C、推动实现大一统

D、帮助实行削弱诸侯国势力

1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指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

)

A、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B、国家困难问题

C、诸侯国强大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1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你可能会看到下列情况

(

)

(1)、车同轨,书同文

(2)、颁布“推恩令”(3)、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1)(2)

B、(2)(3)

C(3)(4)

D、(2)(4)

14、东汉的建立者

(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15、东汉的都城在

(

)

A、镐京

B、长安

C、洛阳

D、咸阳

16、“光武中兴”指的是

(

) A、汉高祖刘邦时期

B、汉武帝刘秀时期

C、文帝景帝时期

D、光武帝刘秀时期

17、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升级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连线题(补充完整)

1、通过楚汉之争建立汉朝的是----------------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3、实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的是---------------------

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是------------------------

5、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亲属,建立较小的侯国的是--------------------

6、“愿殿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也。”提出这个建议的是---------------------------

7、“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是谁的建议--------------------- 请用一句话概括其观点--------------------

8、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是指哪家学说-----------------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

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 材料

二、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武帝 请回答;

1、以上材料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为实践这种思想采取的措施是? (西汉时;文帝、景帝的措施---------)

(东汉时;光武帝的措施------------)(都以课本知识为主)

10、11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个商人在秦朝统一后到楚国经商,他应该带的钱币是

(

) A、贝壳

B、刀形币

C、圆形方孔铜钱

D、铲形币

2、秦朝还统一了文字,这中文字称为规范文字

(

)

A、甲骨文

B、隶书

C、小篆

D、大篆

3、一位老人要看望她的修长城儿子,他的儿子在起点工作, 他应该到

(

)

A、辽东

B、临洮

C、北京

D、长安

4、他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是

(

)

A、嬴政

B、刘邦

C、项羽

D韩信

5、中原与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得以交流是因为灵渠沟通了

(

)

A、长江和黄河

B、珠江和黄河

C岷江和珠江

D长江和珠江

6、秦朝的暴政中不包括

(

)

A、繁重的徭役

B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也很重

D、残酷的刑罚

7、老师在讲完陈胜吴广起义后要求,对起义进行评价,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动摇了秦朝的统治

C、作为统治着要轻徭薄赋才能维护社会安定

D、起义没有失败,因为他的余部项羽和刘邦推翻了秦朝

8、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207年

D 公元209年

9、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战役是

(

)

A、城濮大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0、在巨鹿之战中出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 A、指鹿为马

B破釜沉舟

C、四面楚歌

D、霸王别姬

11、“约法三章”是谁对他的士兵的要求

(

)

A、项羽

B、刘彻

C、刘邦

D、刘秀

12、秦朝统一之后,有一个修长城的年轻人收到一封家书,这封信的字体应该是

(

)

A、甲骨文

B、铭文

C、小篆

D、楷书

13、秦始皇建立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施行的行政体制称为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

14、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

A、项羽

B、刘秀

C、刘邦

D、刘邦和项羽

二、连线题(补充完整)

1、行政----------------

2、军事----------------

3、监察----------

4、楚汉之争--------------

5、在“陈”建立政权---------------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修长城始于公元前214年有大将蒙恬主持,据统计,当初每年服徭役的人约有 七十多万,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人。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贫穷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连日的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死。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根据材料请回答

1、长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答: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奇迹。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徭役繁重。

3、如何正确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

答:秦修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但是加重了人民负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如果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遇雨误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没有遇雨也会爆发农民起义的人 第

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

)

A、160万年

B、170万年

C、70----20万年

D、3万年

2、北京人可以称为人的原因是

(

) A、他们会使用火

B、它们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C、他们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D、他们会使用简单的语言

3、北京周口店遗址中的原始人类就有

(

)

(1)河姆渡人

(2)北京人

(3)半坡人

(4)山顶洞人 A、(1)(2)

B(2)(3)

C、(2)(4)

D、(3)(4)

4、住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半坡遗址在我国的

(

)

A、北京

B、郑州

C、西安

D、洛阳

6、商朝时迁都的原因是

(

)

A、有少是民族的干扰

B、统治者势力越来越小 C、政治**和水患

D、统治者的迷信思想

7、商朝时迁都在位的王是

(

)

A、商汤

B、商纣

C、姜子牙

D、商王盘庚

8、西周时期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君主专制

9、春秋争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A、桓公

B越王勾践齐

C秦孝公

D 、吴王阖闾

10、春秋争霸中与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有关的霸主是 上题中的

(

)

11、春秋争霸中没有称霸的是 9题中的

(

)

12、商鞅变法是在

(

) A、西周时期

B、商朝时期

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13、商鞅的变法得到了----------的支持

(

)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齐

C秦孝公

D 、吴王阖闾

14、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指的是

(

)

A、青铜农具的出现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

D、兴修水利

15、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

(

)

(1)青铜农具的出现(2)、铁农具的使用

(3)、牛耕的使用

(4)、兴修水利 A、(1)(2)

B、(2)(3)

C、(3)(4)

D (2)(4)

16、都江堰的修建者

(

)

A、李冰

B商鞅

C蒙恬

D、李斯

17、商鞅变法是在

(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356年

C、公元前365年

D、公元365年

18、商鞅变法中不包括

(

)

A、奖励耕战

B国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D、建立县制

19、《道德经》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又相互联系,这一思想属于

(

)

A改革派的思想

B、儒家思想

C、朴素的辩证关系

D、迷信思想

20、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代表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二、将后边的内容补充完整(人物)

1、都江堰--

2、望闻问切四诊法---------------------

3、论语-----

4、春秋-----

5、《离骚》------------------------------

6、《孙子兵法》-----------------------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廉相爱,交相利”。 材料四;“依法为本”。 材料五;“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请回答:

1、这五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主张?分别代表哪五种学派?

2、哪一种人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3、这种学术上的争论被称为什么? 第

八、 九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人们把文字刻写在兽骨和龟甲上,这种文字被称作

(

)

A、钟鼎文

B甲骨文

C铭文

D、大篆

3、古书中“(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记载的是

(

)

A、日偏食

B、日全食

C月食

D、月全食

4、战国时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

) A、夏朝的厉法

B、逐渐完备的历法

C、一年分为十二个月D、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5、扁鹊为我国的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

)

(1)麻醉剂“麻沸散”(2)“望、闻、问、切”四诊法(3)著有《伤寒杂病论》(4)用针刺、按摩、药汤治疗疾病。 A、(1)、(2)

B、(2)、(3)

C、(1)、(3)

D、(2)、(4)

6、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生活在

(

)

A、战国初期

B、 春秋初期

C、战国末期

D、春秋末期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生活在

(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8、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写的《春秋》 ,作者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9、记载孔子言论的书 是

(

) 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礼记》

10、孟子的思想中不包括

(

)

A、用“仁政”治国

B、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C、主张改革,反对空谈

D、不要过分捕捞鱼虾,按时令进山伐树

11、<孙子兵法>一书的作者是

(

)

A、孙膑

B、孙武

C、庞涓

D、鬼谷子

12、此书

14、<孙子兵法》的军事格言是

(

)

A、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B、军食未熟,将不言饥。 C、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D、制法而自犯 ,何以帅下

二、改错

商周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创始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墨家创始人老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战国时期的代表韩非提出“无为而治”。法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1)错误--------------------;纠正----------------------

(2)错误--------------------;纠正----------------------

(3)错误--------------------;纠正----------------------

(4)错误--------------------;纠正----------------------

(5)错误--------------------;纠正---------------------- 三;简答

1、简要描述甲骨文。

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简述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过程。

答:商朝时称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周时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金文”或“铭文”。西周晚期将文字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3、有关屈原的历史史料。

答: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识记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

2、牛耕的使用;春秋末期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二、各国的变法运动

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2、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3、结果;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支持者;秦孝公。

(2)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是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末年已使用的耕作方式是

(

)

A、耒耜

B、二牛抬杠

C、牛耕

D、青铜工具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

)

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牛耕

D、二牛抬杠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迅速推广的原因不包括是

(D )

A、材料交易得到

B、冶铁场规模较大

C、铁农具锋利坚硬

D各国政府大力推广

5、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影响不包括

( C ) A、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C、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D、引发了改革时代的风潮

6、都江堰是防洪灌溉水利工程,他使那一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

C成都平原

D、华北平原

7、商鞅在变法之前采用“徒木为信”的办法,其目的是

(

)

A、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B、秦孝公的命令

C、树立威信,为变法而准备

D、戏弄百姓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自由买卖

D、根据军功大小受爵位和田宅

9、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耕织

10、一个人因生产粮食布帛多而免除了徭役应该是在

(

)

A、公元前653年以后

B、公元前563年以后

C、公元356年以后

D、公元前356年以后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是秦国国富兵强的是

(

) (1)土地制度的改革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建立县制 A、(1)、(2)

B、(2)、(3)

C、(1)、(3)

D、(2)、(4)

二、材料分析题

(一)

1、材料一

生产工具中有;石器工具、青铜工具、骨制耒耜和铁农具

2、材料二

有一故事这样说道;大力士王拉牛的尾巴,怎么拉都拉不动牛,牛尾巴拉断了牛也没有动一下。有一顽童牵着牛鼻环,牛乖乖地跟着他走了。 根据材料回答; (1)按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排列。

答: 石器工具------骨制耒耜---------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2)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答: 锋利、耐用。

(3)材料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牛的习性为利用牲畜代替人力劳动创造了条件。最终被人类利用,出现了牛耕。

(4)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材料分析题

(二)

1、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材料二

韩非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根据材料回答

(1)管仲是任何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吗?

答:积极改革内政,注重发展生产,改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一“尊王攘夷”为口号扩疆界。

(2)韩非为什么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

答: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3)请你分析一下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商鞅的变法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并说明理由。

答: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因为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保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奖励军工可以得到以前奴隶主贵族所享受的特权和官职。

奴隶主贵族;反对变法。因为变法中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不能享受世袭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农民阶级;支持变法。因为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可以因军工授爵位。

(4)上面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国富兵强的重要措施。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识记

一、东周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二、春秋争霸

1、概况;

(1)、齐桓公: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土,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个霸主。

(2)晋文公:在城濮大战中取胜,成为中原第二个霸主。

(3)楚庄王:百年之后楚国大败晋国,楚庄王成为中原第三个霸主。

2、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呈现统一的趋势。

三、战国七雄

1、七雄并立 (1)、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后齐国大夫田氏代替了齐,叫田氏代齐。 (3)、七雄并立:齐、楚、秦、燕、赵、魏、韩。

2、秦国的强大:

(1)、战国末期,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六国的土地。 (2)、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东周分两半,这里的两半是指

(

) A、夏朝后期和商朝前期

B、商朝后期和西周前期 C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定都洛。下边关于东周的叙述有一项是错误的 (

) A、开始于公元前770年

B、分为春秋和战国 C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都成在今天的洛阳

3、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的是

(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管仲

D 齐桓公

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指谁霸诸侯

(

) A越王勾践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5、历代明君都重用人才,辅佐与齐桓公、进行改革、成就霸业的是

(

) A、伊尹

B、姜尚

C李悝

D管仲

6、从这次战役之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这次的战役是

(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7、使晋文公成为霸主地位的战争是

( )

A、逐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8、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那个霸主

(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9、“朝秦暮楚”这句成语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历史

(

)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秦国

10、“可怜赵军做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这两句话与下列哪件事件有关 (

) A逐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1、对春秋争霸战争评价中正确的是

1、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争霸过程中都实行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4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

A、

1、

2、

3、4

B、

1、

2、3

C、

2、3

D、

1、

2、4

12、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存在的一个国家是

(

)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燕国

二、以课本P33的战国形势图请回答

1、就课本P33战国形势图中说出河南境内的两个诸侯国 (1)

(2)

2、说说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的名称以及都城(1)东

(2)西

(3)南

(4)北

三、列举题

1、请列举春秋五霸的名称

2、请列举战国七雄的名称

3、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识记

一、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 (2)夏朝时期,逐渐增多。

(3)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灿烂时期,代表作:巨大的“司母戊鼎”,奇特的“四羊方尊”

(4)商周同期,引起中外人士瞩目的、举世闻名的,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代表作“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兴盛、雕刻艺术水平高。

二、农业;是社会的主要产业。

1、商周时期,“五谷”已经齐备。

2、已知道选种,施肥,治病虫害。

3、西周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劳动。

三、畜牧业;

1、今天的家畜商朝时就有了。

2、商王室和贵族有专门的牧场。

四、奴隶的生活

没有人身自由、处境悲惨。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我国青铜器出现在

(

)

A、商朝

B、夏朝

C、原始社会末期

D、原始社会中期

2、我国的青铜灿烂时期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奇特的四羊方尊和巨大的司母戊鼎制作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包括

(

)

(1)、制瓷

(2)、青铜制造

(

3)、玉器雕刻

(4)造纸 A、(1)、(2)(3)

B、(2)、(3)、(4)、

C、(3)(4)(1)

D、(4)(1)(2)

5、三星堆文化包括

(

)

1、四羊方尊

2、青铜立人像

3、司母戊鼎

4、青铜神树

A、

1、2

B、

2、3

C、

1、3

D、

2、4

6、我国的青铜时代包括

(

)

1、夏朝

2、商朝

3、西周

4、东周

A 、

1、

2、3

B、

2、

3、4

C 、

3、

4、

1、

D 、

4、

1、

2、

7、我国农业中的“五谷”何时就已具备

(

) A、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商周时期

D 西周时期

8、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错误的一项是

(

)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

B、今天的家畜商朝时已经有了 C、农业已经会选中、施肥、治虫害

D、西周时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

9、我国哪个朝代就有瓷窑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大汶口

二、判断改错

当学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后,小明同学立马写下课程记录,但是因为马虎写错了两处,你能判断出来吗?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有很大的发展,制瓷业也很发达,引起中外人士瞩目的的“三星堆”文化出现于成都平原,曾出土有四羊方尊、青铜神树很青铜面具。说明西周时期已经使用一定数量的铁制农具。

判断(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识记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统治中心:阳城。

3、政治:(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4、灭亡:夏桀推行暴政,(暴政内容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伊尹做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2、政治:盘庚迁都到殷(原因是:政治dongkuan和水患。)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3、灭亡:商纣推行暴政(暴政内容略)。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

(1)背景: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用姜尚,国力逐渐强大。

(2)经过: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大战,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商灭亡。周朝开始,建立者周武王,都成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实行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略)。

(3)作用:开发了、、、、、、(略)。(要求背会)

3、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制度是

(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上题中的那种制度打破了这种理想的社会

(

)

3、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下列哪位人物开了历史先河

(

)

A、禹

B、启

C、汤

D、纣

4、夏朝的统治中心在

(

)

(1)河南

(2)河北

(3)山西

(4)山东 A 、

1、2

B、

2、3

C、

1、3

D、

3、4

5、辅佐与商汤的大臣是

(

)

A伊尹

B、伯益

C、管仲

D、姜尚

6、商朝因水患和政治dongkuan迁都到殷,这与那位君主有关

(

)

A、盘庚

B、商汤

C、周武王

D、周文王 7:、成语“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那么、这一成语与下列哪个商朝君主有关

(

)

A汤

B桀

C启

D纣

8、讨伐商朝的王是

(

)

A周文王

B 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厉王

9、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赶走的王是

(

)

A周幽王

B周武王

C周文王

D周厉王

10、按顺序排列

(

)

(1)商超的建立

(2)夏朝的建立

(3)尧舜禹的传说

(4)西周的建立

A

1、

2、

3、4

B

3、

2、

1、4

C

2、

1、

3、4

D

4、

3、

2、1

二、列举题

列举夏商西周的

1、国家名称;

2、建立时间;

3、都城;

4、建立者;

5、灭亡之君;

三、判断改错

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对原始社会有这样的描述:约公元前2010年禹建立了夏朝,于公元前1600年商和夏在牧野大战,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世袭制开始了。 这一段话中有三处错误

1错误------------------;正确-------------- 2错误------------------;正确-------------- 3错误------------------;正确---------------

第三课

华夏之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把“距今约四五千年”和“黄河流域”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下列那些人物

(

) (1)黄帝

(2)炎帝

(3)北京人

(4)禹

A、(1)(2)

B、(1)(3)

C、(3)(4)

D、(2)(3)

2、华夏族的主体是

(

) (1)炎帝部落(2)黄帝部落(3)蚩尤部落(4)尧部落 A、(1)(2)

B、(2)(3)

C、(3) (4)

D、(1)(4)

3、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第一章内容应该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黄帝

D、河姆渡

4、

汉族的前身是

(

) A、蚩尤族

B、华夏族

C、鲜卑族

D、戎族

5、蚩尤部落勇猛异常但在逐鹿一战之后被战败,它的名称应该是

(

)

A、黄帝战蚩尤

B炎帝战蚩尤

C、华夏族的诞生

D、炎黄战蚩尤

6、 学习历史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学史能力。下列属于逐鹿之战进行评价的是(

)

A、逐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逐鹿之战的主战场在逐鹿 C、逐鹿之战中持有被战败

D 逐鹿之战发生在距今约四五千年

7、“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命令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打败了蚩尤。以下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

(1)材料描写的是逐鹿之战(2)这次交战的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3)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4)材料的叙述是真实的写照 A、(1)(2)(3)

B、(1)(2)(4)

C、(2)(3)(4)

D、(1)(3)(4)

8、2010年5月,”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摘取2010年最具国际影响力祭拜大典奖项,因为黄帝为中华大地早期物质文明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被人们称为

(

)

A、中华祖先

B、人文初祖

C、人文鼻祖

D、史实记载

9、在河南、山西、浙江等地 发现了数千年的水井遗址、蚕茧、和绢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些验证属于

(

) A历史遗迹

B、史实记载

C、考古实物

D、传说故事

10、《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反映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建立后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农耕时期

11、按顺序排列

(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

(3)夏朝的建立 (4)

? (

) A、奴隶社会的开始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 C、第一个封建国家出现

D、华夏文明出现

二、连线题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1、半坡原始居民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2、尧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3、舜 D、能制造色彩绚丽的彩陶

4、禹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5 、山顶洞人

F 、领导人民治水有功

6、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问答题

1、尧和舜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答:尧关心爱护他的人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2、能说出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原因吗?

答:总结失败的经验,采取正确的方法,亲自参与,态度坚决。

3、尧舜禹在品质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都具有崇高的品质。

4、他们传位的方法是什么?这种制度的表现是什么? 答:“禅让”。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新的首领,而且,被推选出的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课

华夏之祖 识记

一、炎黄战蚩尤

1、相传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2、此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人文初祖”

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2、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3、黄帝被后人称------“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有部落联盟中各部落首领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原始社会结束 (1)、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不断增多,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有部落和部落联盟转变成国家,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成国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习题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你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应当是

(

) A 、语言产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2、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10年博物馆日宣传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活动,推出了为“原始人”征集宣传大使的活动。这一“原始人”最有可能指的是

(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3、韩非子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因此最需要的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居生活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把一些贝壳、石珠、骨块穿联在一起,做成美丽的项链,这件手工艺品应该属于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5、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最早进入氏族阶段的远古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6、《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最早懂得钻木取火的的我国远古居民是

(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半坡原始居民

7、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些遗址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遗址包括

(

)

(1)北京人遗址、(2)半坡遗址、(3)元谋人遗址、(4)河姆渡遗址 A、(1)、(2)

B、(2)(4)

C、(3)(4)

D、(1)(3)

9、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骨耜,请说出它距今约

(

) A、170万年

B、30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10、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对世界文化贡献是他们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

(

)

A、麦、水稻

B、粟、玉米

C、水稻、粟

D、麦、玉米

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养 (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2小王同学家有一仿制的鱼纹彩陶盆,如果是真品,他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材料二: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谷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有一图(省略)半坡遗址的男子复原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耕”?材料一又反应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现象?

答:食物不充足;原始农业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的是那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答: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他们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话,介绍一下他一天活动情况。

答: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用木制的耒耜等开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用骨质箭头打猎,捕鱼等。饲养猪狗等动物,种植粟和蔬菜,制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等等。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那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何共同的特点? 答:材料二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材料三代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

共同之处在于: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三: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址也。”

---------------项崚《始学编》

材料二“南方建筑为棚,多敞口;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

---------------陈从周《说国》 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

(1)请说出“上古皆穴处”的远古居民。 答:北京人、山顶洞人。 (2)说明“巢居”“穴处”的房屋建筑样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巢居”指的是干栏式建筑,“巢居”遗址代表是河姆渡遗址。“穴处”指的是半地穴式房屋。“穴处”遗址代表是半坡遗址。

(3)请结合所学知识,缝隙一下南北方建筑样式的不同对于当今社会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

答:启示: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你还能找到“巢居”、“穴处”的人房屋建筑样式的影子吗?

答: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吊脚楼就属于干栏式房屋建筑。山西、陕西的窑洞就近似于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识记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千年。

2、地点:(位于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3、生产活动:(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制作;会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会挖井,饮水方便。

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

1、时间:距今约

5、6千年。

2、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活动:(1)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2)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

(3)饲养:饲养猪、狗等动物。

(4)制作:能制造色彩绚丽的彩陶,上绘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4、生活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屋,房内有灶炕,供饮煮和取暖用。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识记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与生产:一会使用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3、身体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4、生产: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生活:过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生产: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4、生活: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 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 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说课材料。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 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 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 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 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 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莫高窟、龙门石窟

【教学过程及重点知识】

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1、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于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

2、至今保存着、、等时期的洞窟,大部分是时期开凿的。

3、代表性成就:和。

4、历史地位:是世界上__,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云冈石窟

1、地理位置:云冈石窟屹立在_武周山麓。开凿年代:主要洞窟开凿于_。

2、艺术特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继承了我国__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了_ 一带的雕

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龙门石窟

1.

2.

规模建造的。洞窟大部分为开凿。

3.

龛。

4. 历史地位:龙门石窟最大的窟龛(kan)是奉先寺佛地理位置:。 建造年代:____后开始大是_________,为研究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堪称一座大

型。

四、乐山大佛

1.

市郊。

2、建造年代:_________。

3、历史地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______。

五、大足石刻(大足石窟)

1.

内的摩崖造像的总称。

2.

地理位置:乐山大佛坐落于地理位置:分布于______境开凿年代:始凿于__初年,主要开凿于1

至。

3、大足石刻特点:雕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具有、的特色和极高的历史、

艺术、及科学价值。历史地位:被誉为。

【当堂检测】

1、“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是唐朝诗人赞美飞天的诗句,“飞天”形象来源于()

A.莫高窟壁画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D.乐山大佛

2、下列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④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A.社会动荡B.社会稳定C.佛教盛行D.绘画发展

4、不属于“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的是()

A.莫高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大足石刻

第21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和《清明上河图》

一、书法

唐代:

1、、的草书,流走飞快,连字带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

2、颜真卿创造出体,人称“蚕头燕尾”,代表作有《___》、 《》 。

柳公权的楷书清劲挺拔,人称__体,代表作有《》。

宋元:

1、宋代著名书法家有_、等。

2、元朝书法家(fu)综合了晋、唐、宋代的书法特征,创造出骨力遒劲的体。

二、绘画

唐代人物画:人物画在__进入黄金时代,著名画家有、。

1、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用线道劲坚实,设色浓重,着笔沉着清俊,富于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代

表作有《》 和《》 。

2、吴道子的人物画:笔势迅疾飞动,线条疏落而神气贯注,被誉为“_”,代表作。 山

水画:时期达到高峰。______山水画宏观总体,______“残山剩水”,_____水墨山水。

风俗画:风俗画的代表:画家的《》。这幅杰作是 ______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花鸟画:至__ 代技法变得成熟而完美。的大写意花鸟画,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

术的新阶段。

【当堂检测】

1、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它以动漫的形式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请你

判断这幅作品是()

1. 赵梦的《秋郊饮马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2、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于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①阎立本②颜真卿③吴道子④柳公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a. 被誉为画圣的是()

A.阎立本B.吴道子C.张择端D.徐渭

1、 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的画种是()

A.人物画B.山水画C.宗教化D.风俗画

5、两宋时期,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日益流行是因为()

1. 宋词的高度发展B.南宋政府鼓励画风的创作

C.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D.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活跃

6、在明代绘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宗教化B.人物画C.山水、花鸟画D.泼墨画

7、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送子天王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8、“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宋代诗人陆游这句诗中的“颜筋柳骨”是对唐朝哪两位书法家

书体的合称()

A.阎立本 柳公权B.颜真卿 吴道子C.颜真卿 柳公权D.颜真卿 柳宗元

上一篇:街道人大工作总结下一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10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