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05-07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10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5《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情况。(1)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4)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诵读,疏通文字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2.组内互检诵读。3.小组竞赛。

4.结合注释和参考书自主翻译课文,勾划出疑难。

5.学习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可进一步提出疑问。6.小组间展示翻译,共同探究问题。7.进行小组间翻译抢答比赛。

四、概括课文内容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五、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孙权

善劝: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方法、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读书的好处。2.吕蒙

找出吕蒙态度的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知错就改,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3.鲁肃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 步惊人。

六、分析本文写法及语言特色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大有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 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人物对话)4.齐读全文,思考:

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 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轻松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七、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

篇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学目标】

一、导入

1.欣赏有关“猫”这种动物的图片。

2.小猫视频,影片中这些小猫可爱吗?是啊,猫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伴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看看文中“我”的养猫的历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会。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读猫,说故事

1.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了我家养的三只猫的故事。2.你喜欢哪只猫?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内容)。

四、读文,细分析

1.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滚来滚去”这个词语,能不能把它换成“跑来跑去”?(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的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把消耗换成消磨好不好?

消磨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消耗是主动的乐意花时间,并且得到了享受。2.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 明确:更活泼、更可爱、还会抓老鼠„„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从哪些词看到它非常的活泼,特别的可爱)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到讨厌的吱吱声了。明确:居然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小猫不仅可爱,而且有用。

3.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句中哪个词体现它在家中的地位?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4.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我们一家人对这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不喜欢。

5.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只小猫>第一只小猫>第三只小猫。人们之所以要驯猫、养猫,就是因为猫可以供人赏玩、为人所用,这是人伟大之处,也是人的贪婪之处。人类养猫是有目的性、自私心的。第三只猫,既瘦弱、又难看,似乎还有病。作为一只家猫,它已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独立生存的能力,但人养猫,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为了赏玩、捉鼠。这样一只丑而瘦的小猫,怎么会被喜欢呢?它只是张嫂的热心、大家的怜悯,才收养的。注定在家里是不受欢迎的,当它有意识地跟大家亲近时换取的也是一副冷脸。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当你没用时,他绝不理睬你,对人类自己是如此,动物之类更是如此。

五、深入探究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芙蓉鸟被咬死后人们的反应是? 全家人把罪状都按在它头上。应为它对于我们没有贡献。没有给我们带来欢乐。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

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它一定是„„。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 3.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

主观的好恶感情,使“我”一家很快形成了对这只猫的偏见:由偏见而产生的猜疑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全家不约而同的断言;凶手“一定是猫”!于是在偏见支配下,“我”“怒气冲天”,“惩戒”凶手了。猫成了一个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能说话辩诉”的受害者。4.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

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智子疑邻》,个人的喜好会影响人的判断,“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yì)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5.小说安排第三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三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6.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怨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针的比喻——针的细小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针刺伤口小却深。7.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

是第三只猫学生找到后请学生一起朗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比较14小节“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8.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对于一只猫尚且如此悔过,如果冤枉了人,他会怎么做?

六、拓展、感悟

1.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只猫,说一句感悟的话。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听听。

七、说感受,谈收获

1.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篇4: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3)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学读、品读、演读、背读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研讨赏析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治通鉴》、司马光有关知识。(可用多媒体显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美称。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文公集》。

三、学读课文,正音正字。

1、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诵全文,学生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2、全班齐读。

3、抽学生朗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正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更(gèng)此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对学生朗读重音、停顿等进行指导。

四、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合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个人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小组仍不能解决的再做出标示。

以全班为单位对疑难问题提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教师点拨:结合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提问,教师提出本文重点、难点的字、词、句。A、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B、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f卿言多务,孰若孤?

五、演读课文,品析对话。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呢?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A、讨论、模仿: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不悦)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请同学模仿语气朗读,看谁读得最好。B、人物形象点拨:

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就能反映出他内心的想法。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A、讨论、模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责备之中又有自豪、自得)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敬才、爱才)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别人意见,好学。)

3、分角色表演故事。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的语气、语调和人物形象。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

1、理清文章脉络,为背诵课文做准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本文记事简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变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哪些事情? 起因 ———— 经过 ————— 结果

孙权劝学(详)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详)(侧面)

2、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3)一个人即使基础 3

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6)劝人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七、拓展延伸,积累成语。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却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成才的名人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如匡衡凿壁借光、车胤(yìn)囊萤苦读、孙康映雪读书、孙敬、苏秦悬梁刺股、李白悟理勤学、范仲淹啖(dàn)粥攻读、宋濂抄书苦学等。

4、说话练习:(任选一题)

(1)、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我很聪明,天赋远远超过一般人,不学习,别人也赶不上我。我为什么还要学习?”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2)、当你劝说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学习还来得及吗?不如算了吧。”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3)、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知识的海洋那么大,而我每天只能学习一点点,什么时候才能学到本领?不如算了吧。”此时你怎样说服?

八、教师总结,赠言共勉。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努力读书吧,相信你会成功!

九、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知识能够改变人,塑造人的名句和事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学 就学 赞学

教学反思:本文是劝学的名篇,叙事简洁。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朗读,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合作研讨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及现实意义。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促思,以读促学,通过朗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意,而且学会了通过朗读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手段富有诗意,学生乐学。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学氛围轻松而又热烈,学生乐学。

篇5: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概括文章的能力。3.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难点:树立环保意识,思考关注环境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媒体资源中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

二、预习检查 1.展示交流预习成果。2.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4.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1)作者简介

吴岗,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2)背景链接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后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地质学家认为人祸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100年来,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自然索取,从而肆意破坏自然,任意践踏自然,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本文探索的即是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应带给我们的反思。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 为什么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四、研读赏析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2.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3.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三十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索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湖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就这样消失了。

深层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3.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讲述几个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恶化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对短视的人们的批判,警示世人,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五、深入探究

整体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感情的朗读它,并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 用。

1.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的描写赋予了罗布泊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令人痛心而沉重。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六、拓展延伸

1.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最后一滴水„„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你平时积累了那些环保宣传语,请和大家分享。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七、达标检测

做导学案当堂达标检测题

八、作业布置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 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 临: 碣石: 何: 澹澹: 竦峙:

萧瑟: 行: 若: 星汉: 灿烂: 幸: 至: 以: 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主旨: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 潮平: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篇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jiã()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字,晚号。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作者:)

训练二

一、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呜蝉。()

2、枯腾老树昏雅()

3、路转溪头忽现()

二、填空。

1、《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

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

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辛弃疾四言乐府汉朝

《西江月》王湾七言律诗元代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词的小令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本单元中,我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与那些描写自然的美丽文字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由此,我们越发感受到了自然的妙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佳境。但是,当人类无法善待自然,肆意践踏自然时,自然又会怎样呢?

据报载,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烈性传染病中,不仅刚在中华大地肆虐一场的SARS(即非典型肺炎)有可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连仍在猖獗的艾滋病、埃博拉等也与人类的饮食行为和方式不无关系——无所不吃。那么,身为人类一员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研究与思考]

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中,有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本单元中,我们也随着篇篇精美诗文的作者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然之灵的召唤与净化,你能否结合这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答:训练一

一.竦峙碣dàn dànxiāo sâmòdī二.1.哉咏2.悬3.雁三.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曹丕曹植2.停泊 唐 王湾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4.早(或:初)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二

一.1.鹊鸣2.藤鸦3.见二.1.《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南宋苏轼2.词牌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光、小雨、茅店、社林农村夏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散)曲曲牌马致远元 戏曲作家4.(略)三.1.互文、对偶2.对偶3.拟人4.对偶四.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3.C4.断肠5.寓情于景(物)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

篇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2.理解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和讨论点拔法并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 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 变成光秃秃的平地; 1 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集体探究:

1.泛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提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关键语句是哪一段。学生明确:课文第十一段。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

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三、精读课文:边读边看课件: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非典,禽流感„„ 思考:1.人与自然的关系? 2.说出读了本文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四、合作研究,把握文章结构。

1.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3.全组共同讨论交流,教师指点。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六、作业设计:

1.画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2.再读课文,说说宇宙有哪些让我们敬畏的自然现象。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学生互解互答,并存疑。2.一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拔或解答。

二、研读赏析,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艺性。1.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理解:同3)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反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7)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8)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理解:同7)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本文语言的形象性。

3.教师引申: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义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难点探讨:

1.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的深邃、高超的智慧?

3.“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4.“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明确:见教学用书。

四、延伸扩展作业:

1.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 2.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读后感。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迷”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结构分析:

引论(1)

“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2—4)人类的智慧

(2—5)

(5)自然的智慧

对比 本论

(2—7)

拟人(6—7)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

反问

(8—10命

结论(11)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篇9: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探究,了解贝多芬,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手法。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聚焦】

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表现在哪里?。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难点突破】

勾画出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表现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背景追溯】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代表作《命运》等。被称为乐圣。

【拓展链接】 贝多芬名言

①即使为了国王的宝座,也永远不要欺骗、违背真理。②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③真正的友谊,只能基于相近性情的结合。④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自主学习案】 1. 给加点字的注音。

门槛(kǎn)深邃(suì)磐石(pán)...喧嚣(xuān xiāo)下颏(kē)踌躇(chïu chú)..... 1 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xiào校规

弹壳

cánɡ躲藏

hánɡ行列

jiào校订

qiào

地壳

zànɡ

宝藏

xínɡ行动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深邃 :深的,幽深。凝重:庄重 踌躇 :犹豫。磐石 :厚而大的石头。

惹人注目 :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人或物。杂乱无章 :种类又多又乱,没有条理。不见天日 :见不到一点阳光,比喻社会黑暗。4.走进文本

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答:第一部分(1~5段),写女佣介绍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第二部分(6~24段),写“客人”与贝多芬见面、交谈。第三部分(25~27段),写贝多芬回忆往事,袒露他的内心世界。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答: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答: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宝藏(zànɡ)凝重(nín)

锁闭(bǐ)

惹人注目(rě)....B.重荷(hâ)

愁苦(chïu)深邃(suǐ)

不见天日(rì).... C.磐石(pán)

喧嚣(qì)

门槛(kǎn)

小心翼翼(yì)....D.踌躇(shîu)喃喃(nán)

下颏(kē)

杂乱无章(luàn)....解析:A选项里“凝重”的“凝”应读“nínɡ”; C选项里“喧嚣”的“嚣”应读“xiāo”;D选项里“踌躇”的“踌”应读“chïu”。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喧啸

凝重

喃喃

小心翼翼

B.盘石

深邃

下颏

惹人注目

C.门槛

重荷

捏弄

杂乱无章 D.踌著

宝藏

清晰

不见天日

解析:A选项里“喧啸”的“啸”应写成“嚣”;B选项里“盘石”的“盘”应写成“磐”; D选项里“踌著”的“踌著”应写成“躇”。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小心翼翼的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B.我觉得她那副穷极可怜的样子实在太惹人注目。....C.那篇讲话有条有理毫无条理。....D.煤矿工人整天做着不见天日的工作,他们真辛苦。....解析:C.选项里“有条有理”的意思是形容层次、脉络清楚,与语境不符,应该用“杂乱无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大庆是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大庆市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B.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高中充满信心。

C.阳光中学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D.通过阅读《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解析:A选项搭配不当;B选项不合逻辑,一面、两面不能呼应;C选项成分残缺。故选D。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动作)②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神态)

③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外貌)

6..选词填空。

(1)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

(一再 再三 苦苦)要求。(2)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杂乱无章 乱七八糟)。【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面对挫折”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名人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贝多芬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些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答:事例: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张海迪自学成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民间盲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连任三届美国总统,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

【鼓励弱者】生活中的弱者有很多(如孤儿、残疾者、贫穷者等),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结合身残志坚的事例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

答:示例一:面对困难挫折,让我们像张海迪那样坚强,像海伦那样奋进,像邰丽华那样拼搏。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双儿失聪,但他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民间艺人阿炳双目失明,但他与残酷的命运相抗争,谱写了凄凉哀怨的《二泉映月》。

【名言哲理】“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你说出从这句话中感悟到的道理。

答:示例:能经受住重大挫折或磨难的生命将会变得更加坚强。

二、阅读理解

阅读《钢琴上的无臂达人—刘伟》,完成第1~5题

钢琴上的无臂达人—刘伟

王 皓

① 2010年10月10日23时11分,首届中国达人的观众短信投票揭晓,无臂达人刘伟从著名导演陈凯歌和“中国达人秀”形象大使蔡依林手中接过冠军奖杯,成为第一位中国达人。②刘伟因失去双臂,用脚弹奏的钢琴曲,感动了很多人,被广泛关注,也获得了“无臂钢琴师”的称号。今年8月,刘伟出现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端坐到特制的钢琴凳前,抬起双脚,弹奏了《梦中的婚礼》。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刘伟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没有人规定说钢琴一定是要用手弹的。”这看似平实朴素的话语,一时震撼了无数世人。让世界对这个走近钢琴的无臂达人,刮目相看。他给人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在兴趣和梦想的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他将成为新时代一个坚强的符号。

成长:一年内达到钢琴7级

③刘伟是个普通的北京男孩,10岁时因为意外触电而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展开了另外一段人生:他开始学习游泳,后来因为生病无法剧烈运动,只好放弃了这个爱好。19岁时,他开始学习用双脚弹钢琴,“我就是自己喜欢,这是我的兴趣爱好,没有人强迫过我。”

④凭借超人的毅力和悟性,那段时间,刘伟每天练琴7小时,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2006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了音乐创作。“我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我能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在音乐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刘伟对记者说。

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

⑤8月8日,“中国达人秀”的节目现场,当两只袖管空空的刘伟走向舞台中央的钢琴时,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他接下来要怎样完成弹奏。但是,当他坐上特制的琴凳,10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优美的旋律缓缓从他的脚下流出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对于刘伟的表现,评委高晓松用“匪夷所思”来形容:“我们用手弹钢琴都要练习很多年,何况你用脚!”伊能静更是感动到泣不成声,她说自己看到了真正的达人:“真正的达人是用生命展示才华的人。”

面对评委的盛赞和观众如雷的掌声,刘伟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内心:性格多到数不过来

⑥在采访过程中,刘伟的脸上没有太丰富的表情,声音也一直很小,听不出起伏的情绪,他坦承,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在心智上显得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我不太会因为一些事情影响心情,我一般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有开怀大笑的时候,但同时我也不会不开心,我有吃有穿,没什么可抱怨的。”

⑦刘伟告诉记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母亲,“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把我当作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他坦言,母亲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谈到自己的性格,刘伟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我有多重性格,多到你数不过来。”

未来:

⑧最近有网友对“中国达人秀”发出了质疑,并拿刘伟举例,称节目中频现以故事感动观众的选手,而不是以实力来打动观众,这使得这个平民选秀节目看起来更像“感动中国”。

⑨对于这样的声音,刘伟坦言,他也曾留意过,但并不觉得委屈,也不想解释什么,“他们要求我像贝多芬一样,我不太想回应这个。手跟脚是有区别的,弹琴的难度也不一样,如果用电脑的话,我可以做出用6只手也弹不出来的音乐,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回答”。刘伟告诉记者,不管有没有参加这个比赛,他的人生规划都是一样的,就是做一个不错的音乐制作人,“现在,我离梦想更近一些了。”

(摘自《华商晨报》)

2.文章开头引用刘伟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用刘伟的话表明他身残志坚,不屈服于命运,追求精彩人生的顽强精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字里行间也渗透作者的敬佩之情。

3.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请把文中最后一个小标题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做一个音乐制作人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C)4.本文出现了一些知名人士,引用他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引用知名人士的话语使得文章更加真切而生动,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

5.为什么刘伟“将成为新时代一个坚强的符号” ?

①因为失去双臂的刘伟,没有意志消沉,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获得“无臂钢琴师”的称号,成为第一位中国达人。在大家眼里他是坚强的化身。②以往一般人印象中,残疾人的生活往往带有悲壮的色彩,但刘伟并不因残疾而抱怨或消沉,而是一直和常人一样,追求精彩人生。他给人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在兴趣和梦想的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紧扣“坚强”和“新时代”作答,意思对即可)

6.人物通讯常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具体说说“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这一节是怎样表现刘伟这一人物的。

①对比。弹钢琴前刘伟袖管空空,观众的无法想象和弹奏时脚趾在琴键上灵活跳跃,观众的震惊形成对比,表现刘伟的惊人成就。②衬托(侧面描写)评委高晓松和伊能静的语言、神态等突出刘伟成绩取得的艰辛和对他的高度赞扬。③引用本人的话表达身残志坚,不屈服于命运,追求精彩人生的顽强精神,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敬佩之情。(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7.联系全文,你认为刘伟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简要分析说明。

篇10: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2.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3.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象。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现实世界中,人会唱歌,鸟也会唱歌,那么其它的动植物或一些物象会唱歌吗?而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却唱出了一曲《浪之歌》《雨之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欣赏一下作者为它们唱出了怎样一首歌吧!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3.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1)“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

(3)美读技巧: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四、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3.思考:(1)《雨之歌》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2)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1-4自然段﹚ :写雨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第二部分: ﹙第5-6自然段﹚ :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第三部分: ﹙第1-4自然段﹚ :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

五、研讨探究,深入理解

1.你知道在本文中,浪和雨各代表着什么形象吗?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雨:奉献者的使者形象。

2.你能够说一说两首诗的异同吗?

(1)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怀。(3)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3.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缠绵任性,痴情„„的浪。如: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滋润万物,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的雨。4.作者借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5.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点的诗.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它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仅在于消极方面,它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它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它更在于篇幅的短小和诗质的致密,或者不如说,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是散文,而散文诗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

6.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4)押韵,朗朗上口。

六、拓展延伸

1.《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2.以《„„之歌》为题目,仿照《浪之歌》《雨之歌》的形式,歌颂一种事物或自然现象。

七、达标检测 1.学生独立完成。

2.以小组为单位,互批互改。3.教师搜集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八、作业

上一篇:动物小说《鸟奴》读后感下一篇: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