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2024-05-04

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精选14篇)

篇1: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社交礼仪的内在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伦理修养

伦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伦理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伦理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二)文化修养

风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的社会形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三)艺术修养

艺术是通过“叛徒”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启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它对人们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篇2: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大家好:

文明礼仪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因此,文明礼仪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行为,律己、敬人才是文明礼仪的本质。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明礼仪主要在于内在修养”进行阐述:

第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内在修养赋予了文明礼仪四个原则:敬人的原则、自律的原则、适度的原则和真诚的原则。这四原则,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自觉自愿,做好自我反省、自我约束,不妄自尊大,做事掌握分寸;待人真心诚意、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第二,文明礼仪是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文明礼仪是内心修养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文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如果缺乏内在品质的修养,就不可能做到真诚自觉、表里如一。因此,只有修于内,才能行于外。

第三,外在规范源自于内在修养,它是由修养认知高的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修养意识低的人,以达到共同文明的目的.。外在规范是人们在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中设立的,它是内在修养的一种手段。只有不断提高内在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才能使文明礼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篇3: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有人曾经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也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 是促进我们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稳定的兴趣有利于保持积极的思维。浓厚兴趣所激发的求知欲能使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并以苦为乐, 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相反地, 当人对智力活动本身缺乏兴趣时, 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或者把学习当成苦差事, 当然便极大地削弱了认识活动过程的效果。

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 他在学习时会全神贯注, 甚至达到狂热追求的程度。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持愉快的心情,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 如果学生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 就会感到难学难记, 学习效果差;相反那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能学得又快又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应从两大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教师要从自身努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自己以及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动力, 是指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学生学习时需要有动力。它既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外部压力与惩罚、威胁之类的外部刺激相联系, 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批评、处分等。这种动力, 力度低, 不能持久, 还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如厌学、压抑、被动、影响学生与老师或子女与家长的关系等。内部的驱动力产生于人的内在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在一个人的动力系统中, 需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动力源。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最强大的推动力, 而且没有上述那些副作用。

(二) 理想与信念的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兴趣有三种:有趣、乐趣和志趣。其中志趣是与人的信念和理想相联系的, 它不像:“有趣”那样随生随灭, 为时短暂。任何学习总不可能像听音乐那么轻松, 只有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 容纳那些枯燥的东西, 永远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使学生尽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便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 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差异特别大。兴趣、性格、意志、能力等各不相同, 而且学科内容各地也不一样。呼市地区的初中生学习任务太重。中考共九门课程, 而且每门课程难度都十分大。尤其是语、数、外三科知识面更广, 难度更大。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作业布置的较多。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特别少, 而且大多数学生成绩并不是太理想。

(四) 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

初中生几乎都是未成年人, 身心尚未成熟。再加上学习的压力大,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教师要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这是我们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师只有真正地爱学生, 关心学生, 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你, 从而才可能喜欢你的教学。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首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教师不要高高在上, 要尊重他们, 不要讽刺、挖苦、打击学生。其次, 爱护学生教师要体会到学生的甘苦。对于那些不写作业, 上课说话的学生要分情况对待, 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再次, 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给以帮助。

(五) 认真地研究教材, 拓展教材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认真研究教材, 认真分析教材。另外教师还要学习大量地课外知识, 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增强知识性,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 讲到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途径之一“丰富文化生活”时, 我给他们补充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知识。例如, 古楼兰国的消亡, 三江源的源头探索, 又讲了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些内容。这些新鲜的知识使得各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良好。

(六) 研究各种教法

教师经常使用一种教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 教师要不断的变换教学方法。例如, 有的内容用讲授法, 有的内容靠学生活动来完成, 有的内容通过学生辩论效果会更好, 而有的课需要使用各种方法。可见,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研究教学方法。

(七) 要多鼓励学生

多鼓励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体会到优越感与成就感, 有助于调动其积极性。尤其是对各方面差一些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 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 才有可能赶上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八) 帮助学生及时克服困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人们开始接触某项工作时, 往往由于好奇心而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但是由于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困难, 遇到一些挫折, 并缺乏克服这些困难的条件, 就逐渐失去了对这一工作的兴趣。因此, 及时地克服这些困难, 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能长久地保持兴趣。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 包括来自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思想方面的, 也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尤其是坚强意志的培养, 这些手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九)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尽量创造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的良好环境, 尽可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转变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境界。并要能从课本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善于前后联想, 勇于动脑筋, 自问自答。不会的才向老师请教。

(十)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就要把从书本上习得的原理、理论用于学生的生活, 用思想政治的观点看我们周围的人和事。

(十一) 重视学生课外学习的培养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书本上的知识是普及性的, 它所包含的内容其实还是很少。而社会才是学生真正的校园。因此, 学生除了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以外, 还应该多向家长、老师和社会上的人们请教, 充实自己的大脑。

篇4: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校园礼仪;培训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学校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校园礼仪是学生和教师应该共同遵守的,也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园礼仪培训来提升学生礼仪修养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中职学校学生校园礼仪现状

现阶段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初中毕业时升不上高中;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跟着婆婆、爷爷、外公、外婆长大;现在15、16岁的年龄,正值年少气盛的青春逆反期,上班年龄不到,留在家里老人又管不了,送到中职学校还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这些学生由于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不尊重老师的劳动,迟到、旷课,不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不认真听课,睡觉、玩手机、讲话;课后不复习、抄作业或不完成作业。不愿意佩带标志牌、穿校服;发式不符合学生的要求;佩戴首饰、化妆;服装追求流行,与学生的身份不符。在生活中吸烟、讲脏话、乱扔果皮纸屑,对人没有礼貌。在宿舍里,不按时就寝,睡懒觉;东西乱丢乱放,浪费水电。在食堂,买饭插队,浪费粮食等。针对这些现状,开展校园礼仪培训,有利于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对中职学校学生开展校园礼仪培训的必要性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开展校园礼仪培训,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学生们一般都远离父母家人,过着集体生活,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同学间的交往找到朋友,获得友谊。其实,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同时,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校园礼仪培训,让学生们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对中职学校学生开展校园礼仪培训措施

(一)、学校重视

中职学校的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都要统一认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校园礼仪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纠正不文明、不讲礼仪的行为和习惯。

(二)、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园礼仪培训

开设校园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了解礼仪知识,掌握基本的礼仪技能;通过专题讲座、校园报刊、校园展板宣传校园礼仪知识;结合主题班会、二课活动加强校园礼仪的培训、练习、展示;全校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将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展示出来。

(三)、校园礼仪培训主要内容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老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

4、同学间礼仪: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

升国旗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篇5:大学生内在修养含义

作为大学生应注重礼仪的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大学生社交礼仪的内在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伦理修养。

伦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伦理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伦理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二)文化修养。

风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的社会形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三)艺术修养。

篇6:大学生礼仪修养

开学以来我已经上了十周大学生礼仪修养课,左老师大方得体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谈吐,和蔼高雅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这门课中我不仅学习了很多礼仪知识,更懂得了什么是公德,以及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与其他人进行接触,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礼仪。不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相关的公共礼仪,言之有方,行之有道。学习礼仪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中举止有道,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礼仪为我们架设一座与别人发展友谊、增进信任、有效合作的桥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礼仪犹如大学生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一种有效工具。有礼即可走遍天下,无礼便会寸步难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时受着亲人们的宠爱,很少过集体生活。因此,在大学这样一个大的集体中总会与人有些摩擦。有时因为不懂礼仪,做了一些冒犯别人的事,让别人觉得你骄傲,不好相处,从而远离你。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把小事弄成大事,使同学之间关系变僵。相反,如果处理得好,不仅不会伤和气,反而可以增进友情。其实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多是生活上的琐碎的小事,只要我们对人有礼、尊重他人,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快的发生。此外,讲究公德与讲究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讲究公德是讲究礼仪的重要基础,讲究礼仪则是讲究公德的具体表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实质上就是当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更说明现今社会要求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学有所长,而且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讲究公德,真正做到品学兼优。

我们不仅要学习礼仪,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锻炼和铸造。首先,要从修身做起。学会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中外一致,古今同理。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弄清为什么要学做人,做人有哪些准则,努力去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孔孟之道说“治国”、“平天下”自“修身”起。翻开道德教育的历史,无论是教育家还是道德家都非常重视做人教育,并把做人当成立身之本。中外历史上凡是出类拔萃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评价她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矩,也就是礼仪的潜规则,我们的穿着、打扮、说话、举止都需讲究礼仪,适合时宜,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其次,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进行活动时,必须严于律己,自觉地检点个人行为。比如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切勿交头接耳,大声接打电话,制造噪声,乱扔垃圾等。需要排队时,一定要依次而行,不可随意插队。不要指点、议论别人,不要从正在聊天的两个中间穿过,不要不邀而至地加入别人的谈话。再次,要礼让有序、尊老爱幼。体现在照顾老人,保护儿童,帮助病残孕等方面。还有与年长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在一起时,一定要注意身份地位的差别而遵循必要的礼仪,比如走路时的前后顺序,乘坐电梯的进出顺序,就座时的座次顺序等。此外,还要遵守交通礼仪,红灯停,绿灯行,服从交警指挥,过路要走斑马线,禁止攀爬护栏等。我认为最难掌握的便是人际交往的礼仪,有很多细小的礼节需注意。对我们来说,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就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首先我们要尊重老师,尊师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应该虚心的向老师学习,接受老师的教育,以饱满的情绪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老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不逃课不旷课,见到老师要热情的问候,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互相支持,要记住我们每个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是建立友谊的基础,所以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做到有礼。此外,在一些社会场合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会面时,要注意对别人的称呼,注意握手的规则;给别人打电话,要注意时间是否合适,把握好通话时间,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要等对方先挂电话;赠送礼品要有针对性,因人而赠,因事而赠,切勿送忌送之物,要选择有独创性、针对性、纪念性的礼品,还要注重送礼的场合,送礼的方式。生活中的礼节真的数不胜数,我需要很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并应用它们。

篇7:《大学生礼仪修养》题库

《大学生礼仪修养》理论题

1.礼仪的内涵是什么?

2.简述礼仪的原则

3.礼仪的特征是什么?

4.简述TPO原则

5.简述师生交往的禁忌

6.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图书馆礼仪“六字诀”是什么?

8.校园中大学生如何做到文明就餐?

9.使用中餐餐具“筷子”时的注意事项

10.宿舍礼仪的原则是什么?

11.恋爱礼仪的原则是什么?

12.简述集会的四个特点

13.简述服装的类型

14.简述西式礼服的分类

15.着装的三一定律指的是什么?

16.着西装的三大禁忌是什么?

17.简述穿西装“五配套”指的是什么?

18.着装要注意的“三个三”是指什么?

19.为他人介绍的顺序是什么?

20.简述名片的用途

21.简述递名片的礼仪规范

22.简述接受名片的礼仪规范

23.简述行路礼仪的总体原则

24.行走势要杜绝各种无礼举止有哪些?

25.简述四种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26.馈赠送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7.简述馈赠的时机

28.简述组织舞会的礼仪

29.接电话时,要注意哪些礼仪规范?

30.简述宴请的形式

31.宴会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哪几种?

32.简述中餐宴会的桌次和座次排列的原则

33.简述中餐上菜的总原则

34.简述中餐上菜的方法

35.简述西餐宴会的座次原则

36.中国人常用的致意的形式有哪些?

37.简述刀叉的用法

38.简述餐巾的用途

39.简述藏族人死后的5种葬法

40.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41.简述道教的禁忌

42.简述基督教的三大派系

43.简述基督教的禁忌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2012-2013学第学期

《大学生礼仪修养》演示题

1.什么是高雅的站姿,并演示。

2.演示任意一种蹲姿。(高低式、交叉式)

3.女士及男士的标准坐姿,并演示。(女生演示女士坐姿,男生演示男士坐姿)

4.请做个半分钟的自我介绍。

5.演示递名片的动作。

6.演示接名片的动作。

7.(女生)女士坐轿车时,应如何乘车?

(男生)演示一种领带的打法。

8.演示正确的走姿。

9.演示正确的鼓掌动作。

10.正确的握手姿势,并演示。

11.坐车座次的礼仪规则是什么?(司机驾驶两排五人座轿车)请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12.坐车座次的礼仪规则是什么?(主人亲自驾驶两排五人座轿车)请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13.演示“我要休息”或“此道菜尚未用完”的刀叉摆放。

14.演示“我不再吃了”或“此道菜已经用完”的刀叉摆放。

15.演示宴请两桌时,桌次的排列方式,请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16.演示宴请六桌时,桌次的排列方式,请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17.现有单位领导、本部门主任、两名员工、协议单位代表和其助理一行6人去某酒店吃饭,你认为他们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请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18.演示与异性握手

篇8:大学生社交礼仪注重内在修养

钢琴课是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一门技能技巧课,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目前在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弹奏技术训练, 而忽视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 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意识淡薄, 不仅演奏的作品内涵不深、表现力不够, 同时由于知识缺乏, 个人修养远远不够, 缺乏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能很好服务于社会。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水平同时又具有完善人格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作为一名高校钢琴教师,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的意识

当前音乐专业的学生, 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转学音乐, 自身文化基础偏低, 同时又受专业课自由、少理论、重操作等习惯影响, 心目中始终认为专业课应排第一, 所以多数学生对文化学习不重视、有一定的厌学情绪。表现为:上文化课逃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 考试只求及格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加缺失, 长期生活在一种只学专业技能的自我满足状态下。其实良好的文化修养对音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积累更多地文学常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也有利于创作出内涵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首先就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教师在平日的钢琴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重视文化课程学习的理念, 告诉学生文化修养在学艺过程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分析、理解, 有助于培养我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这些都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条件。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循循教导, 转变其错误意识, 端正学习态度, 使其能够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每一节文化课, 杜绝学生只重专业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现象。

二、引导学生增强课外阅读

“音乐是复杂的艺术, 其涉及到的知识是相当广泛的。学生不仅要将传授的音乐知识要较好地掌握, 能得心应手地应用外, 其它各方面的知识要尽可能的宽、广、远。”教师要把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面作为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授学生弹奏作品时, 要适时引导学生多阅读与作品相关的更多文化书籍, 积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增强对人生、情感、心理和艺术规律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时, 不妨让学生阅读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教授钢琴《十面埋伏》时, 必须要求学生了解楚汉相争的故事, 知道刘邦、项羽、虞姬等历史人物及有名的《垓下歌》等, 学生只有对这段历史和描绘的人物有全面的了解, 才能运用恰当的技法, 淋漓尽致表现音乐。钢琴教师不只是教琴, 更多是要注重传授文化, 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钢琴课教学中要渗透文化知识内容

现如今, 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弹、唱而不会用语言表达, 不会用文字表达, 其实这些在专业课教学中也是可以有意识加强训练的。高校钢琴教师要善于从一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钢琴课进行合理的改革, 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有机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海顿奏鸣曲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基本的生平简介, 知识内容还涉及到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甚至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绘画、文学等风格特点, 并且还需要让学生区别海顿奏鸣曲与莫扎特、贝多芬所创作的奏鸣曲有什么不同。这么多的知识点教师不要一味给学生灌输, 而应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或说或写, 在课堂上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 互相交流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增加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以前不知道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把各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多角度、多层面拓展学生的视野, 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的艺术底蕴, 文化修养得到整体的提高。当然这就需要高校钢琴教师不仅拥有高超的弹奏技能还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超强的教学责任心。

四、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在积极进行钢琴课教学时,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识、个性、情感、气质、道德品行等,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授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时, 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面对困境顽强不屈, 对艺术、对人性的一种崇高追求精神。“一个不幸的人, 贫穷, 残废, 孤独, 由痛苦造成的人,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告知学生, 人生价值就在奉献, 要学会在逆境中永远追求真、善、美。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为人素养, 以致违法现象不断产生, 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培养的学生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成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关键还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 展现良好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学科教育目的。

总之, 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每一位高校音乐教师都应静心反思, 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培养的人会为社会做什么?钢琴教师不要只限制于教琴, 要教学生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使我们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成为国家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汉诚.文化修养[DB/OL].[2012-05-03].http://baike.baidu.com/view/3110407.htm

[2].覃锦坤.谈艺术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J].艺术教育, 2010

[3].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 2006

篇9: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德育思考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篇10: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人,首先必须懂得礼义廉耻,其次才成为了一个人。《礼记·仲尼燕居》曰:“君子无礼不动,不节不作。”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是个人素养的标志。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更应该积极学习礼仪文化,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修养。【关键词】大学生礼仪 素质 规范 实践

【正文】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文化却逐渐现出缺失的情况。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代表性的90后一代,追求个性的同时,一些所谓的流氓文化也泛滥成灾。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是什么导致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低下,流氓文化泛滥呢?

第一、学校应试教育,致使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摆设,家长、老师,包括孩子本身都只关注成绩的高低。能不能进入重点学校,高考考不考得上好大学,是孩子能否成为“栋梁”的关键,至于考上了大学是成为人才还是庸才无关紧要。这些观念和看法固然是教育体系的悲哀,但不容置疑的是,学校和家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好老师能教出一班又一班有礼貌、有文化、有责任感、有道德心的学生,一个好家长能培养出一个才艺出众、心智齐全、品格独立的高素养孩子。如今大量学生出现了高知识低素养的现象,是整个社会的责任(1)。

第二、道德是非的判定标准出现考验,极速转型的社会使伦理道德都处于紊乱状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吃人的社会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被人吃,成为了所有人的奋斗目标。道德和素养,常常会束缚着人的行动,使人举步维艰,而奸诈、无耻之徒常常踩着别人的脑袋往上爬,仕途一片光明。金钱,权势,使人们逐渐忘了最初的坚持,所谓的礼仪,所谓的人格,都逐渐被丢开。在这种环境里,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真的不易。

第三、复杂的大学环境对学生的荼毒。大学校园里,代考、枪手、伪造证书…各种恶劣现象,处处可见。一个简单、淳朴的孩子,在大学混上四年,各种不良风气都会多少沾染一些。加之社会上各种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让人每每看见都唏嘘不已,倍感震撼。时日一久,麻木、冷漠、圆滑、世故,好好的一个娃,也给污染了。

当然这些只是一部分现象,大学虽说已不是神话中的伊甸园,象牙塔,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大学的校园里简单充实地生活着,那依旧是大学的天之骄子,是他们父母的骄傲,是这个社会未来的接班人。

作为大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才能在以后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前端,得到人们更多的肯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做人的义务。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单是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

一、服装礼仪。打扮得整整洁洁,干净大方是做人最基础的要求。作为青年学生,女生不要穿着太艳丽,男生穿着更不要太怪异。清新大方,有自己的风格,29元的T_shirt也可以穿出品味,穿出时尚。时尚是什么呢?是你自己的风格,是属于你的感觉。面试的时候,穿着是考官给你打的第一个分,你的衣服是否搭配得体,关系着你面试能否成功。一般情况下,正装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就要注意下正装的礼仪了,比如是否有褶皱,衬衫是否搭配,袖口要留出一到两厘米,一定要搭配适合的袜子、皮鞋等。

二、化妆礼仪。男生一般不需要化妆,但面容干净能给人一个好印象。胡子刮干净,鼻上黑头抽空处理下,指甲修剪整齐,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女孩子化妆是必须的,但淡妆是一种礼貌,浓妆则是一种轻佻的表现。香水不要太浓,高跟鞋不要太高,在学校尽量使用清新自然的打扮。

三、与人交际礼仪。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知书达礼总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亲和力、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感(2),而且会使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充满和谐与成功。当然,这里面的礼仪文化多而细,无法细说,只能举例说明了。

1)在社交场合,不喧哗,不乱跑乱撞,与人交谈,言语得当。自始至终,以微笑示人,握手、就坐,都遵循长幼尊卑的顺序,不急躁,坦荡大方。2)可以追求个性,但要懂得尊重别人。无视校规校纪、行为放荡不羁不是个性张扬,而是目无遵纪,缺乏素养的表现。

3)注意在公众场合做适合的事,切不可过分亲密,旁若无人,更不可高谈阔论,影响他人。作为学生,尽量做到不抽烟,不醉酒,按时上课,自觉学习,做一个懂礼貌有文化高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此外,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还有众多的文化。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仪之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习礼仪并非一朝一夕,但只要平时多注意一点,多学习一点,就一定可以逐渐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

礼仪不只是需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以身做法,做一个懂礼之人。空知道理论而不懂事件,就如同叶公好龙,百无一用。我在学习礼仪课的时候,就听到同学们有这样的言论:

“生活里要处处懂礼、知礼,那岂不是要累死了?

“唉,那也就是学学罢了,谁能完全做到?”

“也对,知道点礼仪知识没坏处,说不定将来有用呢,先学着吧!” ……

在同学们的口中,礼仪似乎成为了一种技能!先学到手再说,至于用不用倒是其次了。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养。时代在发展,中国也在发展,当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之时,追求高质生活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愿望。何为高质生活?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生活,一个真诚、安宁的生活,一个精神的伊甸园。这里,就要说一下另一种礼仪,一种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得到的礼仪:诚实;愉快;机智;仁慈;倾听;乐于助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礼仪。所谓的礼仪不单纯是表面上的工作,更应该是对外释放你内涵的标志!

礼仪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学习礼仪之后,便要让自己的礼仪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要进行实践,要进行升华。这些礼仪在你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了习惯,在你不自觉中举手投足便表现出来,气质、修养浑然天成。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3)。作为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学习我民族礼仪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挖掘的责任,所以加强礼仪修养是极为迫切的。努力地提升个人品格修养,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参考文献】1)《大学生礼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杨继忠;

2)《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究和实践—高效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黄国辉;

篇11: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礼仪修养相对不错,但仍然存在不足。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接受教育情况不同,学生的素质也有差异。当然,基本的文明礼貌整体较好,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看见老师不打招呼,课堂上吃东西、说话、发短信,图书室、自习室大声喧哗,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做一些亲密动作等,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是小节,无所谓。二是缺乏监督,到大学后,离开了家长,老师管理相对宽松,环境自由,很多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三是受环境影响,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增加,社会上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也影响了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贫乏,有的发型怪异,着装与学生身份、校园环境不和谐;不懂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不知如何拜访和接待等。

篇12:气质内在修养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每一个爱美的女人都在努力的打扮自己,因为漂亮对女人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光靠漂亮的衣服并不能说明全部,气质:更是一个女人魅力的重要部分,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下面我的美丽日记就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和大家做以下分享。

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那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何时何地都要遵守:每天练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远的将来,你将会变成一个闪亮的明星。

一: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稳重

(1)在一些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面前,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当自己遭受挫折时,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

(3)不要随便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4)不要把烦恼带给别人,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5)重要的决定尽量有别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发布。

(6)讲话不要有任何的慌张,走路也是。

二: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细心

(1)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这样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2)对自己的计划没有执行到位的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

(3)对已经成了习惯性的做事的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4)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5)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三:胆识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词句

(2)不要常常反悔,轻易推翻已经决定的事。

(3)在众人争执不休时,不要没有主见。

(4)整体氛围低落时,你要乐观、阳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有人在看着你。

(6)事情不顺的时候,歇口气,重新寻找突破口,就结束也要干净利落。四: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

(2)对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斤斤计较。

(3)在金钱上要大方,学习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4)不要有权力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应和别人分享。

(6)必须有人牺牲或奉献的时候,自己走在前面。五: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诚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了就努力做到。

(2)虚的口号或标语不要常挂嘴上。

(3)针对客户提出的“不诚信”问题,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聪明,要不得!

(6)计算一下产品或服务的诚信代价,那就是品牌成本。六: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担当

(1)检讨任何过失的时候,先从自身或自己人开始反省。

(2)事项结束后,先审查过错,再列述功劳。

(3)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4)着手一个计划,先将权责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当。

篇13: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德育思考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 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 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 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 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 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 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 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 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 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 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篇14:大学生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上一篇:实习期工作表现自我鉴定下一篇:写着我们的从前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