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寓言故事

2024-04-29

麦穗寓言故事(通用17篇)

篇1:麦穗寓言故事

麦穗寓言故事

田野上一株麦穗在寒风中抖索,透过温室的.玻璃它看到,一株得到细心培育的小花日子过得舒适愉快。可是它麦穗却暴露在一阵阵的蚊子,暴风雨、暑热和寒冷之下,它愤愤不平对主人说;“你们人类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公平,只要迎合你们的口味,使你们看得顺眼,你们对它总是百依百顺,凡是给你们带来益处的,你们却并不放在眼里?你的主要收入不是从地里来的吗?可是你瞧,土地受到怎样漫不经心的对待,自从你把种子撒在这块土地里以后,阴雨天你是否给我们装上玻璃遮挡?你是否吩咐给我们锄草或是保暖,干旱时节是否给我们浇水?不管我们的生长全听任命运摆布,可是看看你那些花,你既不能靠它们吃饱,又不能发财,它们却不像我们麦子抛在田野自生自灭,而是在玻璃房里舒舒服服成长,骄生惯养,如果你对我们一视同仁结果会怎样呢?应该知道到了来年,你就能收获一百倍。要派出运粮车队送到京都。你考虑考虑给我们麦子盖起宽大的温室。”

“我的朋友,”主人回答说:“我看得出,你没有注意我的劳动,要相信,我主要关心的就是你们,如果你们知道,我在清除森林、给土地施肥,为你们做了多少工作这就好了。我的辛劳没有个穷尽。可是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解释,多解释什么好处都没有。至于风和雨你们应该向老天爷请求,假如我奉行你那聪明的劝告,那么既没有花,也没有面包。”

善良的庄稼人,朴直的士兵,或者公民常常这样,拿自己的境况去同别人比较,有的时候就会抱怨一通,对于他们几乎都可以用这则故事来解释。

篇2:麦穗寓言故事

“麦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珍惜粮食的童话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麦穗是从头到脚都长满了麦粒,可如今却只有麦秆子上有呢?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远古时代,当上帝亲自巡视大地时,土地的产量比现在高得多。那时,麦穗不只结五六十粒,而是四五百粒,麦秆从头到脚长满了麦粒,秆有多长,穗就有多长。然而人类是如此的浅俗,他们生活丰裕时,就不再珍惜上苍的恩赐,以致变得漫不经心、大手大脚。一天,一位妇女路经一片麦地,她的小孩在她身边跑着,一下跌进了泥坑里,弄脏了小衣服。

于是,这位母亲扯下一把漂亮的麦穗,用它擦净了衣服。

篇3:小麦穗期麦穗蚜将发生严重

据各病虫测报站4月中下旬调查,小麦蚜虫在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山西省全省发生面积已达14.67万hm2,较2010年同期增加了100%;田间虫口密度明显高于2010年,一般百茎蚜量为20~30头,个别田块达到700头以上。

根据当前麦蚜发生情况以及麦蚜发生规律,结合气象、生态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1年山西省小麦穗期麦穗蚜将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40.67万hm2。麦穗蚜发生后,当百株蚜量高于500头时,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按比例兑水稀释后喷雾防治。

篇4:麦穗哲理等四则

麦穗哲理

□荐/林保辉

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麦穗哲理”: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大麦穗中的美丽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研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离最大的也差不太多——这就是成功者的“麦穗哲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麦穗哲理的影子,比如抓住创业机会。盲目草率做决定、犹豫不决空留恨,都是不可取的;而在创业激情中保持理性,成功几率就很大,就可摘取“最大的麦穗”。

忘了是那位哲人所说的了:“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只要愿意并且知道如何锻炼它,你就能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你瞧,创造和创造力,也没啥了不起,只不过是你对“智力肌肉”的锻炼呢。创业的激情与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情理兼备,“胜利在向你招手,成功在前头”。

·信念·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荐/张 歌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

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原来,很多时候,是出身卑微的人自己看低了自己。

从设定目标开始

□荐/文 心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新故事·

我和天才的差别

□荐/依 依

教堂正在做礼拜,唱诗班正在唱着圣歌。这种赞美上帝的奇妙的音乐令虔诚的教徒工们如痴如醉。

可是,在如痴如醉的人堆中却有一个不专心做礼拜的人,他此刻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花板上的吊灯。赞美诗,他充耳不闻,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在教堂,在做礼拜。

那盏原本有三根绳索吊着的吊灯,由于一根绳索落而摇摆不动,摇啊,摇啊,越摇越慢慢。

那人异常专注地观察着这盏渐渐慢慢下来的灯,直到其完全停止不动。

他的血液沸腾了!他惊喜地发现尽管灯愈摇愈慢。可是每完成一次左右摆动的时间居然一样!为了确定自己的发现,在此后的几个月中,他又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到了“在一定条件下,单摆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的“单摆等时”定律。

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其实,那天在教堂最早发现那盏摇摆的灯的人,是坐在伽利略身边的我。是我叫伽利略看那盏灯的,我对伽利略说:“瞧,那盏破灯,若砸下来可就有好戏看了!”然而,当我知道它没有砸下来的可能后便没再注意它了。

其实,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伽利略对那盏灯那么有兴趣时,我也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阵。可惜只有一阵子——什么也没发现的一阵了。

其实,当时伽利略还对我这么说了一句:“我发现每摆一次的时间好像一样长。”我怀着对他的话不相信的态度观察了那盏吊灯好一会儿,发现他说的好像没错,可我马上否认了眼前的事实,对伽利略说:“吊灯明明越摆弧度越小,越摆速度越慢,所用时间怎么可能一样长?”“可事实胜于雄辩,况且你也讲了弧度与速度均减小,也就是说……”我们的轻声交谈立即引来聆听赞歌,潜心做礼拜的人的不满,都对我们怒目侧视。我不觉有些气恼,对伽利略说:“让你的事实见鬼去吧,蠢货!”

其实……

其实,……唉!

其实,就算当时我相信了伽利略,相信了自己看准的事实,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发现。

我也许会惊讶,也许会觉得有趣,但随着灯摇摆的停止,我对它的惊讶,对它的兴趣也会停止,不会再去做什么实验,不会再去加以思考,不会发现单摆那看似显而易见却在伽利略之前没人注意的等时性。其实,就算我思考了,注意到了等时性,我也会怀疑自己,我会对自己说:“不可能有所谓的等时性,是误差引起的,我可不能将这种没头脑的理论说出去,让人笑我是傻瓜。况且它等时又如何呢?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发生在我身上的“其实”很多,然而后面却总是要加个“然而”……

篇5:麦穗的挫折的哲理故事

过去上帝还住在地球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农夫找到上帝,对他说:“我的神啊,是你创造了世界,但是你毕竟不是农夫,我得教你点东西。”

上帝借着胡子的遮掩,偷偷笑了,说:“那你就告诉我吧。”

“给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你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

在这一年里,上帝满足了农夫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

当农夫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让雨停雨就停。

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一年的时间到了,农夫看到麦子长得那么好,就又到上帝那儿去了,对上帝说:“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

篇6:《拾麦穗》读书心得

如今的社会每天都是踏着匆忙的步伐,有多少人能偶尔停下脚步去关心一下那些阴冷,无助的角落呢?

记得前不久,富豪陈光标举行了一次大型慈善捐款活动,并事先通知了各大媒体前来现场,对于他的这种“高调行善”,社会各界对此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都持不赞赏的看法,认为这不符合中华传统美德,即行善不留名。通过新闻了解到,有些主持人竟在电视上指责并且骂陈光标的行为。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陈光标白手起家,赚了许多钱,并且将这些回馈给社会,我想不管他是以何种方式慈善,都是应该称赞的。毕竟中国有多少富豪能做到像他这样呢?

陈光标认为身上别一枚爱心慈善的标志,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慈善。他说他这么做其实是与小学时第一次帮助别人有关的。那是一年暑假,他每天到两公里外挑两桶水回到自己所住的村庄路上卖水给人喝。一个暑假下来他攒了不少钱,开学前他那这钱交了学费,正高兴的时候,听到邻居家传来阵阵哭声,原来邻居家小孩交学费,当时陈光标二话不说,就照办了。开学那天,老师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他一朵大红花,由于那时没钱买胶水,没法将大红花贴在身上。于是他每节下课就跑到别的班级,将自己帮助同学上学并受到表扬的事讲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全校同学都知道了,每个人都想拿到大红花,于是全校同学每个人都开始做好事。这件事最终也成为了陈光标高调行善的原因。

关心爱护别人是需要真诚的,像陈光标那样一直行善并要裸捐的,我相信他一定是充满真诚的。《拾麦穗》这篇散文就是一首无私之爱的颂歌。卖灶糖老汉对女孩的疼爱不仅是带给她一些小礼物,还有对她的尊重,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在称她是他的小媳妇。卖灶糖老汉的爱是无私的,他如此疼爱小女孩不仅因为她贪吃,更是因为她是一 个因外貌丑陋而没人喜欢的孩子。

篇7:拾麦穗的散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农村生活过得很艰难。大部分农家的餐桌上,以玉米、高粱、红薯为主。即使精打细算,有时候也会青黄不接。为了多弄些口粮,麦秋之后,人们多会到地里捡拾遗落;小时候拾麦穗的情形,时常会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呈现。

那时候,学校放麦假。尽管是小学生,也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当然,拔麦割麦这样的活计干不了,主要任务就是拾麦穗。大人们在前面收,小孩们在后面,把遗落的麦穗一棵棵捡起,颗粒归仓。麦收季节,烈日炎炎,空气干热,晒得浑身冒油,却充满欢乐。大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调侃说笑,孩子们则边拾麦穗边打闹,还会去逮蚂蚱、追蝴蝶。把蚂蚱用麦葶穿起来,在地头点堆柴火,烧着吃,乡野小餐胜过任何山珍海味。田间休息,大人们凑在一堆甩扑克,小孩们便在地上画上格子,玩“龙方”、“茅屎窖”、“三声大炮”之类的游戏。中午饭家家送到地头来吃,在树荫下,烙饼卷小葱、臭鸡蛋,就着井拔凉水,那是儿时最美好的舌尖记忆。

麦地清了,生产队才允许个人捡拾麦穗。人们自是不会放过一年中这唯一能补充家里细粮的机会,麦晌工夫,大人小孩全跑到地里,背筐挎蓝,瞪大眼睛四处寻找。男的无论大人小孩,一般都光足赤背。正晌的烈日如火,麦茬似钉,晒得脊背火辣辣的,不小心踩到麦茬上,钻心地疼,然而顾不得这些,心里只想着麦穗,眼里只盯着麦穗。有时候同时发现一个麦穗,恍如猎人看到了猎物,会争相跑去抢,就看谁的眼尖手快。一晌下来,捡得三斤五斤,便很知足。聚沙成塔,一个麦季下来,能拾到几十斤。今天看起来,这似乎微不足道,可放在那个年代,能解决很大问题。晚上,后背开始针刺般的疼;小孩子肉皮嫩,第二天便脱掉一层皮,但是全然不顾,照样会赤膊上阵。

学校也来“趁麦打劫”,布置的“作业”中会有一项拾麦穗,开学时上交,至少三斤,超额有奖。这是一场不是比赛的.比赛,为了完成任务,争取好名次,上进的孩子会起早贪黑,去田间地头,顺拉麦车辙,到麦场旁边,翻麦根堆垛,只恨没有“麦粒探测仪”,不放过任何角落,把遗失的麦穗一株株捡起,将散落的麦粒一颗颗摄起。前三名的同学,能得到一张奖状和笔、本之类的奖励。

篇8:青青的麦穗(四则)

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忙着收割。

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

于是他决定等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他发现满地的麦子都已经掉头了。

蛇之路

“不是我不走直路”,蛇說,“是前方的路太曲折、太曲折了。”

“原则性要与灵活性相结合”,蛇又说,“讲政策也要讲方法嘛。”

蛇对自己不走正路的理由是充足的,不仅如此,蛇对别人走正路也看不惯,极尽冷嘲热讽——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死心眼”,蛇说,“一条道走到黑的是傻子。”

其实路是直的,是蛇自己走偏了。它没有脚,所以走不了正路。

黄金的影子

有人想判断一块黄金是真是假,他翻来覆去看,却不得要领。

别的他不懂,但他知道黄金是金黄金黄的。他想,有了这点知识就足够了。

这时有太阳照进来,黄金在地上投出一个黑影。这个人笑了:“你这假货,在太阳底下现原形了吧!”

他忘了,世间万物的影子都是黑的,黄金的影子当然也不例外。

响亮的脚步

有人声称自己善跑,一般人赶不上。

他说他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自己跑得快,那就是与周围的一般人比起来,他跑动起来时脚步最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以当地跑得最快的人自居,大家也都认为他比别人跑得要快些,尽管从来没有正式比试过。

篇9:最大的麦穗教案

1、师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 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篇10:《拣麦穗》教案

罗杏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文章赞美、追求人间至爱的主题。2. 难点: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及梦想破灭的涵义;

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

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说说感受。

明明写的是童年快乐的事,为什么读起来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呢?(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位女性作家张洁也写了一篇关于童年的散文,不知道是否也会给同学们同样的感受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

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

1. 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

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慈爱、善良、漂泊、历经沧桑。问题: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 第三部分

老汉的去世。默读40-47段,思考问题(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反衬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四)作者简介,探人间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篇11:最大麦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最佩服哪位老师2、、、、好,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师,一位我非常非常佩服的老师——苏格拉底

3、有谁认识他吗?简介苏格拉底———(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是和孔子齐名的,被并称为全人类的导师!他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强调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他教书的时候,总是用反问反驳的方式,教授学生们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举例——有人问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偷盗、说谎,你看,他从来不告诉他们答案,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

4、我佩服他的原因,正在于他是一名出色的老师,善于结合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学生,他很少像我们一样,坐在一起在课堂里上课,他经常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世界,一个广场,一片田野,甚至是一条河流都可能成为他和弟子们的课堂,可以说他的课堂,是在太阳底下的,不像我们在天花板地下,话说呀,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弟子们出去了,来到一块麦地边,于是这块麦地就成了他和弟子们的课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我们来读一读:、、、、、二、品读交流,体验哲理。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品读第一句话。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好多同学抓住了那几个词儿,眼前就仿佛看到了一片金黄,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笑容和汗水!读书就要这样,语言文字能够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想象。●品读第二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品读第三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品读第四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三、循循善诱,赏析文本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其中:辨析“拣”和“捡”的区别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

生:

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2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5“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6“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7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重点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四、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3、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4、齐读最后一句话。

5、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篇12:爱情与“麦穗理论”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人们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可如今“闪婚闪离”却不断涌起。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三分之一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三分之一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三分之一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而时下年轻人的爱情观一直都备受质疑,“闪恋闪婚闪离闪和”使得不少过来人认为,80后对待爱情可能会“太草率,不慎重”。在西方择偶观里著名的“麦穗理论”中,走过麦田,代表人生,人生是不能回头的;麦穗,代表了你的伴侣;大小则代表满意程度。

这里的三个弟子,第一个代表了类似闪婚一族,遇到第一个觉得合适的人,就不假思索地迅速结婚,然而结婚后会发现还有很多更好的,怎么看对方都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于是闪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闪离”。第二个弟子属于挑剔的心态,总是挑来捡去,以为后面还有更大的,结果把所有的都错过了。而最后一个弟子才有一个明白的心态,他通过比较后,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所以找到了最适合的。山东这名男子“闪离”事实,不难说跟闪婚有一定的关系。不假思索的婚姻,很难走到最后。

或许“麦穗理论”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择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光靠自己一时的热情去做,还要认真地去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然而有时候,对于有些处于爱情中的人们,总是在追求或者寻找最好最大的那粒麦穗,到了田野的尽头或许才发现我们一粒麦穗也没有捡到,还把自己曾经的选择放弃了。

这正如周星驰在电影中的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不仅仅是一段台词,也适用于生活。可能很多人总说,在爱情中是自己的缘分没到,其实不然,只是自己没把握好机会而已。因此要学会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相遇。

篇13: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最大的麦穗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篇15:拣麦穗教案

学习目标:

1.品析“小柿子”、“烟荷包”的情感美,能运用象征写作手法。

2.用“换题”方式,训练“拟题”能力,深入理解“拣麦穗”的内涵。学习课时:第2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课文中哪些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1.象征手法

2.拟题的艺术

3.点面结合的结构艺术

二、学习象征:

1.含义: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具体形象,表现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简单地说,看起来写“此”、实际是写“彼”,这叫做“象征”。

2.品析: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3.理解支点:找出两者间的共同点,写出本质间的联系。

4.分析:“我”望柿子(活)===“我”望老汉(死)很明显“我”望柿子其实就是望老汉,表达对老汉死去的哀伤,小红柿子象征顽强的生命力,像美好的事物(老汉)永远给人希望(怀念)。

5.尝试解读“烟荷包”象征意义。布置作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三、学习拟题

1.拟题的一般方法:

(1)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我很重要》

(2)指出写作对象:《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灵洁九寨沟》

(3)选取文中最富意义的意象或场景:《拣麦穗》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2.拟题艺术:

(1)力显点睛式的入目效果:

《午餐1800秒》

《38度的美丽》

(2)力求修辞艺术手法多变:

比喻:《感情不是保险绳》

拟人:《乌鸦不后悔》

反问:《生于“思”,羞于“问”?》

(3)力呈诗化语言:

用诗句:《莫为表象遮望眼》

用典故:《母爱空城计》

用成语:《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4)激起人心好奇:

“奇”字下功夫:《真想做个“差生”》

“情”字下功夫:《爱我 追我 别浪费我》

“趣”字下功夫:《拍卖“诚信”》《雷锋“出国”了》

3.给下面短文拟题:

中秋月圆,平沙的马路依旧繁忙,人头攒动,背影散乱,远方的游子,你为何不独对星空,晾一晾心间的孤月?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记忆,次第呈现。想忘,却历历在目;想记,却天涯海角。很多时候,总是无能为力,身心触及灵魂,只能在路上继续前行。

疲劳,伤心,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能否走出夜色的虹霓,将心靠岸,等一等停留在十字路口的灵魂。让灵魂穿越横流的物欲,与身影随行!

(《背影,触碰了谁的灵魂?》)

4.给拣麦穗拟一个更艺术的题目。附:运用象征写作手法的作文范文

紫藤与断墙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与四周郁郁葱葱、野花四放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但他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偶尔一个过路人经过此处,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地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间坠入了幽暗的峡谷....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美好的风景„„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昔日的繁华已逝,昔日的荣耀不在,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篇16:麦穗的挫折

上帝借着胡子的遮掩,偷偷笑了,说:“那你就告诉我吧。”

“给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你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窮和饥饿。”

在这一年里,上帝满足了农夫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

当农夫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让雨停雨就停。

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一年的时间到了,农夫看到麦子长得那么好,就又到上帝那儿去了,对上帝说:“你瞧,要是再这么过10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

然而,等人们收割的时候,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这些长得那么好的麦子,竟然什么都没结出来。

农夫惊讶极了,又跑到上帝那儿去:“上帝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篇17:麦穗的喜悦作文

秋天到了,稻田里的麦子都成熟了。

这时一群麻雀飞来了,他们看到田里的麦穗,高兴极了。有一只麻雀说:“同伴们,下面有很多的麦穗,我们一起去尝尝吧!”所有的麻雀都说:“好啊,我们一起去尝一尝吧!”然后,麻雀们一起飞向了麦田,大吃起来。站在稻田边上的.农民们看到麦子被麻雀吃掉了,他们非常伤心。

正在这时,一位农民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们一起扎几个稻草人放在田里好吗?这既能吓跑麻雀又环保。”几个农夫想:是呀,只要一些稻草就可以了,这样就不用我们自己这样劳累去看麦田了。农民们就一起动手扎了几个可爱的稻草人,放在田地的四周。当麻雀又飞来了,又要吃麦穗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人”站在麦田里,麻雀们感到好惊讶。麻雀们想: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的“人”在看着麦田呢?它们议论纷纷。最后只好无奈地飞走了。

农民看到飞走的麻雀都高兴的笑了。麦穗们也高兴地说:“谢谢稻草人哥哥。”稻草人说:“不客气,我们会一直守着你们的。”

上一篇:迎春雪赋文言文赏析下一篇:我身边的诚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