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写作

2024-04-11

寓言故事写作(共8篇)

篇1:寓言故事写作

写作素材-哲理寓言故事

1、白马的悲哀

很久以前,有一匹英俊高大的马,发现了一处非常好的草场。这匹马非常兴奋,认为自己和伙伴们可以不必再到处跑着找草场了,这片草场可以吃一辈子了。 就在这匹马万分高兴的时候,有一头美丽的梅花鹿跑过来吃草。那匹马气势汹汹地吼道:“这是我的草场,给我滚出去!”小鹿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匹高大的马,便和气地说:“马伯伯,你说这是你的草场,有证据吗?” 这匹马飞一样地跑走了,它在山下发现了一户人家。白马非常有礼貌地对这家主人说:“请你上山为我做证好吗?”这家的主人想了想说:“我可以答应为你做证,但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我要给你戴上笼头和马嚼铁……”为了要那片草场,那匹马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 这个人给马戴上了笼头和马嚼铁,骑着马来到了那片美丽的草场,他为白马做证,草场是属于这匹马的。结果,白马真的成了那片草场的主人。不过,戴上笼头和马嚼铁后,他必须为做证的人每天去耕地、驮东西。 那匹想霸占草场的白马成为了人的奴隶,它的子孙们也成为了人的奴隶,而小鹿们至今仍是自由的。

2、凡人的“愚”和智者的“蠢”

在中国,“城门过不去扁担”是流传很久的寓言。论宽度,扁担或许横着通不过城门,后来有人提醒:将扁担竖过来不就过去了?这一招果然奏效。急了一身汗的凡人终于过了城门。 智者也有“愚”的时候。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曾经养过两只猫: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在留猫洞的时候,他在门上留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洞,意思是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可是他发现猫并不按他的设计办事,小猫有时也来往于大猫洞,并非绝对通行特意给它留的小猫洞。牛顿顿感自己的想法过于蠢笨了。 凡人也好,智者也罢,大约都会有“愚”或“蠢”的时候,其实这并没啥,认识了并改过了也就行了。

3、铅笔+橡皮=55万美金

律蒲曼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画家,他一度穷得除了画具和一支短短的铅笔之外一无所有。由于绘画时需要用橡皮擦,往往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找到,待把画面擦好后又找不到铅笔了。如果把橡皮擦用丝线扎在铅笔的另一端上不就解决了吗?实验之下,他发现这种方法仅仅能够凑合使用,没多久,橡皮擦又从笔端掉落下来。 几经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剪下一块薄铁皮片,把橡皮擦绕在笔端再包起来,这样一来果然管用了。“说不定这玩意还能赚钱呢!”律蒲曼有了申请专利的念头。于是就找亲戚借钱申办了专利手续。果不其然,当他将这项专利卖给RABAR铅笔公司时,他得到了55万美金。

4、合脚最重要

一位朋友说,他亲戚的姑婆一生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而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5、八哥与蝉的寓言

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选了一些古代的寓言。有一些在我看来很好的寓言,却没有能够入选,比如明人庄元臣《叔苴子》中的这一则:八 哥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捉来经过调教,它就会“讲话”。其实它只是在模仿人的声音,翻来覆去,讲的都是从人那里学来的几句现话,仅此而已。 有一次,庭前树上的蝉正在高歌。八哥听了,讥笑蝉发不出人的声音。蝉便说道:“你学人的话虽然学得像,却完全不是你自己的话,而是人的声音;我所唱的,却是我自己的歌呀!”八哥于是感到了惭愧,从此以后,它就再不学着人讲话了。 如今学别人口吻跟腔调作文的人,大约是不知道惭愧的八哥鸟变成的吧。 适于八哥鸟生长繁殖的环境,很少听到“自己的歌”,因此知惭愧的八哥鸟也就很少了。 要到什么时候,庄元臣的寓言才会被选入教科书呢?

6、“蜀州”还是“蜀川”

中学语文课本选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入蜀的那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现为高等院校教材),也选了王勃的这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发现“州”字少了三点,这是怎么回事? 经查《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找到了蜀州这个地名的命名时间,蜀州这个地名是武则天朝垂拱二年(686年)开始出现的,一直存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从天宝元年(742年)起,到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止,改称唐安郡;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直到唐灭,复称蜀州。

唐时的蜀州,即今之崇州市,它在成都西面约50公里处。 再看王勃的生卒年。《旧唐书·文苑传》王勃本传,记其生卒年甚详:“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此处“上元”,是唐高宗的年号,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这条史料说明,在蜀州地名出现前(或前),王勃就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他是不可能在诗题中使用“蜀州”这个地名的。 再从这首诗的`题目对友人官职的称呼来做分析。王勃称这位姓杜的朋友为“少府”,少府就是县尉。唐代的官制,州一级没有“少府”这个官职。由此可见,“少府之任蜀州”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而说“少府之任蜀川”是可以的,“蜀川”是对蜀的泛称,唐人称蜀地每每称为“蜀川”。

7、交叉圆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相处最近的是亲人和恋人,但有时欲亲近反而疏远,爱反而产生恨。是什么魔力在点化着世间的因缘? 没有魔力,却有规律。一位生物学家在澳洲的高原上研究狼群,发现每个狼群都有一个半径15公里的活动圈。把三个狼群的活动圈微缩到图纸上,便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圆圈是交叉的,既不隔绝,又不完全相融。狼群在划分地盘时,留有一个公共区域。相交部分为它们提供了杂交的可能性,不相交部分又使它们保有自己的个性。当活动圈重合,狼群则厮杀,活动圈相离,狼种则退化。 交叉圆理论向世人暗示了一种与亲爱的人相处的艺术。亲密的人之间,应该是两个相交不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可以尽享亲情和温馨。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有的天地和色彩甚至隐私。再亲密的人,也不应该将这部分慷慨地全部让出,也不能因一时矛盾无限地扩大。当两个圆没有了距离时,加重的只是阴影。在阴影的笼罩下,放弃与获得都被赋予一种疼痛和悲壮。

8、一组说法

女人应该注意这些信号:他殷勤,那是他刚刚爱上你;他笨拙,那是他深深爱着你;他从容,那是他已厌倦你。 ——一个心理医生的提醒 我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视野,可能是长了一对复眼,复眼看东西就会比别人广。 ——重出江湖的王志东谈自己在技术与管理上的交叉优势 每天你都会跟许多人擦肩而过,有些人可能会变成朋友,有些人变成知己,所以我从不放过可以跟大家摩擦的机会。 ——著名导演王家卫的说法 选择了记者这样一个职业,就像选择了一扇可以支起镜头的窗。镜头里的人影,镜头外的声音。还有举着镜头的自己。镜里镜外,戏里戏外,雾里雾外,交错着晃动。

——《每日新报》“倾诉空间”主持人阿莱在其新著《月亮后面》中如是说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一直是相当残酷的;开始是大自然残酷,现在是人残酷。人类对大自然施暴时蔑视所有的规律;大自然对人类报复时却遵循所有的规律。 ——到底谁更残酷? 蠢女人,活该! ——深圳一女子因爱美去深圳华强北女人世界的某美容中心漂唇,结果感染生脓包,前往索赔时被店方斥为“活该” 人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说人是万能的:既能生孩子又能生气,既能造导弹又能造谣…… ——到底谁是万能的? 幸福就是健康,加上坏记性。 ——影星英格丽·褒曼的幸福秘诀,话的后半句很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既不能犯规,也不能犯傻 ——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屠铭德说申奥成功经验之一。其实,这一经验也适用于人生 这实在是欺负死人。 ——市价260元的骨灰盒在长沙殡仪馆要价560元,贵到当地许多居民“死都死不起” “长城也要拆吗?” ——有人看到长城城墙上写有“拆”字,发出如此感叹

9、会推测的农人

见微知著,是一件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 法国有个童谣描述了自然界的一种“荷叶”现象:池塘角落最初只有一片荷叶,但荷叶的数目每天会比前一天增加一倍。假定一共需要30天,整个池塘就会充满荷叶。但是在前28天,根本没人理会池塘中的变化。一直到第29天,村里人才注意池塘的一半突然充满了荷叶。到第30天,整个池塘都布满了荷叶。 在自然界,物种的生长是如此,物种的灭绝也是如此。当一个物种刚开始灭绝时,通常并不易发觉。走过了一段慢慢加速的衰退期后,接着就是快速绝迹。 一些大企业的消失也是如此。 在这方面,印度的一些农人有着洞见未来物候的极强能力。当他们得知季节雨危害恒河上游区域时,他们就会毋庸置疑地推测两天之内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里希克锡、三天之内在阿拉哈巴德、五天之内在贝那雷斯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10、生命需要共鸣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取道西北,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青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 旅途孤寂是一种极具危险的东西,他开了汽车中的收音机企图减轻这种死一般的平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到达海拔四千米后,公路的两旁已很难看到活物了,那里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起的狂风。终于他的越野车坏了,而且他竟然查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出发前曾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他知道自己现在只能等待过往的司机,让这些常年跑运输的汉子维修他的车子或者拖着离开这里。 于是,他把越野车当成了家,他在车上一等就是三天。

三天他没有看到任何车辆经过,甚至是天空中的一只鸟。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他储备的食物和水开始减少。他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他等不到过往的司机,或者在等来帮助他的人之前,消耗完所有的食物和水,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是三天,他的车开始被大雪覆盖,而他的食物更少得可怜。他在迷迷糊糊中被一种声音惊醒,他爬出车来,看到他的车顶停着一只小鸟,它在寻觅食物,它微弱地啼着。瞬间他泪流满面,这是他六天来第一次听到生命发出的声音。小鸟并不怕生,他把小鸟放在掌心,放入相对温暖的车厢中。 他开始了自救,拆开他的爱车,终于发现化油器的一个零件上的故障。他用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进了五十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解放军接兵站。他得救了。 这个故事是一位司机告诉我的,他说他在那位旅游爱好者的家中看到过那只已经风干的小鸟。他说那是一只比麻雀还小的鸟儿,却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但我想说的是,那是一只误入高原的小鸟,它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救他自己的无非是自己。小鸟的啼音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

篇2:寓言故事写作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拖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正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类的欲望驱使着他呼地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可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利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

篇3: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

一、新闻故事化写作的价值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一方面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是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我们耳熟能详的《今日说法》、《走进科学》、《道德观察》以及《王刚讲故事》等, 都属于这种“讲故事”式新闻报道的成功典范, 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与追捧。

首先, 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对新闻接收的兴趣。其次, 新闻的故事化发展有效地颠覆了传统新闻媒体的教条主义, 去除了传统新闻媒体中许多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程序, 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 而且使得新闻更加接近传播规律, 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性。

二、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当新闻故事化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手段时,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误区。

其一, 混淆新闻与故事两者的概念。“李娜怀孕”、“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这些2011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 都是通过编造一些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或荒诞的故事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以赚钱关注率和转载量。这些新闻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而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 恪守新闻真实, 应该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其二, 重故事情节的构建, 轻全局影响后果。如震惊世界的福建南平残害儿童案件, 引起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并纷纷报道, 但是期间一些媒体的报道实在令人堪忧, 一些新闻媒体完全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对新闻事实进行完全没有依据性的扭曲式包装。这些新闻报道不但没有给予凶手以严厉的舆论谴责, 反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把一个原本严肃的新闻事实变成了血腥刺激的美国大片。此后一个月, 南平案件的复制版先后出现于广州、江苏以及陕西等地, 可见, 媒体的不真实报道对社会的上潜在的杀人犯不但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 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 广大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起监督和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 采用合理的信息表达方式, 真正实现媒体的社会价值。不能一味地强调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扭曲事实以满足其好奇心甚至猎奇心。

三、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

(一) 以人物为首选报道视角

新闻故事化写作要将人物作为报道的首选视角, 改变传统从整体、宏观视角出发, 对新闻事件进行“大透视”的写作方式, 以人为本, 进而有效避免受众注意力的转移和倦怠现象的发生。特别是一些抽象化、平淡化或者没有太大的情感曲折性的新闻事件, 媒体记者在具体的故事新闻写作时, 要以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某个人物为中心, 写他们的具体的生活以及情感经历等, 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枯燥乏味的事实罗列, 变成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二) 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和冲突

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 主要是取决于其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表现上, 对于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来讲, 要想取得扣人心弦的效果, 就要善于运用“曲折”的写作技巧, 具体方法就是要善于设置“悬念”, 制造“冲突”。就本身没有较强曲折性的新闻事实来说, 在设置悬念时就要有“枝杈”、“回旋”, 采用发散式或螺旋式的叙事技巧和方法, 使受众的思考与故事本身的发展之间形成一种“冲突”, 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三) 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

科学研究表明, 当受众接受到一些真实性、细节性较强的新闻报道时, 会相应的产生身临其境的联想, 并最大限度还原事物以及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影响,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有利于受众更加充分地理解新闻故事。

当前,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对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提出挑战, 故事化新闻取代传统新闻写作方式是新闻写作发展的一种趋势, 新闻故事化实现了表现对象细节的刻画, 文本中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描写, 可以最大程度上, 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当时的具体情形, 有助于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四) 绘声绘色地“讲述”

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 媒体记者受到特定环境的制约, 会形成一套基本固定的写作套路和模式, 俗称为“新闻腔”。从某方面来说, 这非常便捷, 只需在原有讲话稿或资料基础上稍加润色和改动, 甚至不动一字即可。这种方便简捷的“新闻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包括叙述概念化、表达模糊化、整体抽象化、内容空泛化, 都是一些空话、套话, 受到广大受众的抵触。

显然, 媒体记者在进行新闻故事化写作时, 要尽量避免“新闻腔”, 要有意识地运用亲切的字眼, 将新闻事实转换为新闻故事, 消除受众的心里隔阂, 不断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在进行故事化写作时, 记者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应该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 成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处理, 有助于受众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 有助于新闻事件表达的生动性, 有助于突出新闻事件的戏剧化色彩。与此同时, 直接引语还将有助于记者客观地报道事实, 使受众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本来的面目, 产生真实可信的效果。

摘要:加强对新闻故事化写作价值、因素、误区以及写作技巧的全面了解, 将会对新闻可读性和易读性的提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峰.时政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技巧[J].中国记者, 2011年第4期.

篇4:寓言的写作方法

写寓言与写记叙文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两者不能完全画等号。只有了解了寓言本身的特点,才能写出一则真正的寓言。下面以《内胎与外胎》为例,谈谈怎样写寓言。

内胎与外胎

汽车在泥泞的路上飞快奔驰,沾满污泥的外胎极不满意长期的露天生活,一股怒气冲内胎撒去:“你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一切都由我护着你,你却整天躲在里边睡大觉,真是岂有此理!”内胎只是挺了挺肚子,并未作答。

又过了一段时间,外胎又发话了:“老弟,我看世界上最舒服的就属你了,这么多年,你总舒服地躺在我的怀里。你饿了,主人给你打气,让你吃饱喝足;你病了,主人给你治病。但主人就是不管我,还老是让我遭受荆棘、砟石的刺和硌。不管风里雨里,都是我冲向前。夏天,太阳炙烤;冬天,寒风刺骨。你有这些感受吗?”外胎絮絮叨叨地发着牢骚,说着怪话。只听砰的一声炸响,内胎终于气炸了肚皮,外胎也立刻瘪了下去,汽车不能行驶了。

这时,外胎明白了:“啊!原来我使的力气全是你给的,这可错怪你了。我实在不知道,真对不起。”内胎谦逊地回答:“没关系!在里在外,缺一不可,都得有人乐于去做才行。”

要借故事讲道理

寓言的中心思想就是寓意,即要说明一个道理。可以通过普通的常识,表达深奥的道理;或者叙述常见的事物,寄予深刻的内涵;或者描写简单的现象,揭示复杂的关系。借此喻彼、借近喻远、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等都是常见的构思方式。例文《内胎与外胎》就是借助常见的车胎,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需要精诚合作。

写寓言应注意:道理要通过故事来表现;故事要简单,故事里的人物或事物不要太多,篇幅要简短;故事不必是真人真事,可以想象虚构,但旨在为现实服务。

要有较强的讽刺性

寓言一般不直接赞扬新风尚、好品质,而常常是暴露不良现象,批评不良作风,带有讽刺意味,意在促使人们警醒,引以为戒,同时也从侧面弘扬正确的行为。在例文《内胎与外胎》中,内胎与外胎互不服气,结果使汽车爆胎,不能行驶,由此教育人们要团结合作。

常常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寓言往往把动物、植物、现象当作人来描述,既能讲话,又能思考,还有感情,将人的一切特征都赋予它们。比如在例文《内胎与外胎》中,外胎可以怒气冲冲,内胎可以挺挺肚子;内胎可以谦虚回答,外胎可以恍然大悟,都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了把道理写得鲜明、深刻,夸张的手法在写作寓言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即有意将某些现象夸大,甚至达到极限,从而走向荒唐,让人读后猛醒,从中受到教育、启发。

篇5:寓言故事写作

寓言是什么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特点

1.寓言的篇幅都比较短小(除了一些有上千字的),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 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四大寓言家

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如何写寓言

1.通过理解寓言含义、熟读寓言作品来做好写作准备。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2.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

作家评价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国内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在政治主张上战胜对方,为了阐明自已的观点,互相责难,辩论,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用鲜明生动的抽象的代替议论进行激烈的争辨斗争。

寓言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a》、《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所以说寓言来源于民间。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

现在有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中国寓言》。

黄桐最新著作《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种选择2》,让你学会放手,顺逆成败都自在的80则寓言小故事。

国外寓言作品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 等。

拓展阅读

寓言故事

狐狸乌鸦

丛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

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获得那块肉。因为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法子在树下获得。

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愿等闲放弃。它眼珠一转说:“乌鸦大哥,吃饭了吗?”乌鸦没有回覆。

见乌鸦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乌鸦大哥,传闻你下岗了,可有此事?”乌鸦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没有回复。

狐狸仰起头,把脖子伸得老长:“乌鸦大哥,我亲眼看到大嫂和一只老乌鸦成天眉来眼去的,这事你知道吗?”乌鸦瞪大双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难开。

狐狸仍不放弃,摇着尾巴,面露媚色:“乌鸦大哥,不知道你看新闻没有?传闻这几年的猪肉有的是注过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养大的。你想想啊,孩子们恰是长身体的时辰,若是持久吃这种猪肉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育。当然啦,这只是我的小建议,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刚一说完,乌鸦便火烧眉毛地把叼着的猪肉扔在了地上。

狐狸一阵窃喜,迅速叼起猪肉钻进了洞。

篇6:新闻故事写作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篇7:写作故事

写作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前的我对作文可是一窍不通,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发现写作原来是那么美。它能把一个平凡的世界,用绚丽多彩的语言点缀得五彩缤纷。

依稀记得,我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回想起我的第一篇作文,是那么可笑。那时侯我刚刚接触作文,根本不懂甚么是写作。从造句中的一两句话,我似乎明白甚么是写作。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写母亲的外貌:我的母亲是一个长的不高的人,长着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脸是黄色的过了几天后,老师把我的处女作发了回来,要求重做。当时的我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拿着我的作文跑去了办公室问老师。老师笑着对我说:你看这里,你母亲的脸怎么是黄色的呢?我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是黄色的啊!你和我的都是黄色的啊,都是黄种人啊!说完,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周围的老师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告诉我说我写得太死板了。我当时有点不服气,然后我问老师:老师,那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文啊?老师告诉我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放学后,似乎有领会的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书店,看起了一本本的作文书。我发现书中的文章写得极好,真是妙笔生花,居然可以把一个普通的人,一件普通的事情演绎得那么生动形象,让我十分佩服。从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作文。于是我买了许多文学着作,每天坚持写日记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后来,我重新写了《我的母亲》,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当时高兴极了。老师还告诉我:写作文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语言,而是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写。这句话成了我写作时的格言。从此,我就爱上了写作。

篇8:探讨如何进行新闻故事化写作

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BBC等世界顶级媒体都非常注重将新闻进行故事化报道。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同样重视新闻的故事性, 关注报纸如何讲故事。他们把新闻故事化运用地炉火纯青, 可以说一张报纸不是宣传纸、甚至不是新闻纸, 而是一张故事纸。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强调冲突的紧迫性, 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 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1]这种报道手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 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达成共鸣;而且连续性的新闻故事能更好地维持受众接收信息的积极性, 有利于媒体培养受众的“情感忠诚度”。

在国内, 新闻故事化报道同样被大量采用。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李希光认为, 新闻就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任何一条好新闻, 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 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在讲故事, 有的文字也在记叙故事, 从司马迁到唐玄奘等, 都是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 新闻也是在讲故事, 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2]

网络时代的报纸几乎无独家新闻可言。在这种大背景下, 如何把新闻故事讲得鲜活, 成为纸媒竞相经营的重点, 新闻故事化也成为纸媒生存的一种手段。而要让新闻更有趣, 让故事更真实, 就离不开事前的有效准备和策划。

一、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

报纸归根到底还是新闻媒体, 其根本任务是新闻传播。因此, 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离开了事实就无所谓新闻。

记者必须以社会中的真人真事为报道依据, 不仅“新闻五要素”要准确无误, 而且对所有构成新闻的细节、情节、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场景、氛围、时空等都要如实记录, 不得夸张、想象、扭曲或改变, 这就是新闻必须遵从的“生活真实”。

虽然不能把新闻等同于故事, 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新闻, 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这个前提下, 记者可以适度挖掘, 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契合点,

例如, 我在写《中国木屋行业重启发展瓶颈待解》 (《中国贸易报》2014年4月8日, 6版) 一文时, 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情景再现, 对现场的局部或场面进行描写, 而不是进行新闻的全景报道。

文章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 曾用积木搭建自己想象中的木屋, 那时以为木屋是儿童的专属, 是童话世界的童趣。

上学后, 读过小说《蝴蝶梦》, 书中描述的欧洲庄园别墅总会配套一个小木屋, 小木屋充满神秘色彩。

去年, 途径人烟稀少的漠北, 从车窗中偶尔可以看到深藏在树林里的小木屋, 时隐时现, 虽遥远却令人浮想联翩。

4月2日, 记者路过北京展览馆, 远远就看到馆内场地上有两座独立的木屋。出于好奇, 走了进去。

这里, 正召开2014第六届中国国际低碳产业博览会。

……

事实上, 在这次参加低碳产业博览会, 一开始, 我也是泛泛地写了低碳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因为对初稿不满意, 进行了重新思考与重写;第二稿是从雾霾角度写的, 因为展会现场琳琅满目的最多的展品就是防霾新品, 但仍感无新意;最后放弃了组委会给的新闻稿, 经过3次重写而不是改写, 才将新闻主题缩小至木屋行业, 这是被参会记者都忽视的一个主题。放在微博上, 短时间内点击率迅速超过2000。

我的体会是, 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可为写稿而写稿, 也不能为拿稿费而写稿。做新闻要时时刻刻动脑筋, 在将新闻进行故事化报道时, 首先, 要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放在第一位, 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地真实面貌, 把握好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平衡度。

二、以故事开头, 注重细节, 以小见大

财经报道非常专业。无论是工业、科技类报道, 还是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类报道……每一个行业都有复杂的经济原理, 而且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抽象数据和枯燥的分析, 很难直接地形象地表达, 似乎只有专家才能解释清楚其中的深奥。

但国际、国内的每一个经济动态, 都关系到普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因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要存钱, 要买日常用品, 要购房买股票。可见, 财经报道与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

毋庸置疑, 行业的专业性注定了写财经报道是有难度的, 写浅了难以挖掘出借鉴意义, 写专业了无人读, 读不懂。因此, 如何将新闻故事化,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并兼顾专业性与故事性的平衡, 这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 以故事带新闻, 以一个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 通过气氛的渲染, 将人带入新闻, 使人身临其境, 然后再自然过渡, 借着小故事开启大主题, 层层递进, 逐步地把所要交代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 我在做京津冀一体化这一专题时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产业承接博弈悄然进行》刊发在《中国贸易报》, 2014年4月1日, 3版) , 考虑到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喊了30多年了, 都无明显进展。虽然各种合并方案层出不穷, 但时至今日, 争论依然存在。那么, 分歧究竟卡在哪里?难题如何破解?

我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京冀双城生活, 体现了人们对京津冀一体化所寄予厚望和期盼。

文章以故事开头, 并且从人的视角来写故事:

有一句话在燕郊广为流传——“睡觉在燕郊, 工作在北京”, 燕郊由此得名“睡城”。

三河燕郊, 距离北京很近, 也是廊坊北三县发展最快的地方。10年前, 随着北京城迅猛扩张的脚步, 燕郊楼市开始苏醒, 北京白领涌入燕郊, 开始钟摆式的上班生活。

据央视报道, 仅在河北燕郊, 每个工作日早上都有约30万人出发, 奔波20公里, 涌向北京上班。30万人和北京西站春运期间一天的客运量相当。

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睡在燕郊, 拼在北京。

2007年, 吕琦加入了这种钟摆式生活的大军。那时, 她5点起床, 拼车往北京赶, 或者4点半起床, 赶公交倒地铁。如今, 她已经顺利跳槽, 薪水如愿以偿地翻了几倍。她回忆道:“从燕郊到北京的路上, 我承受了很多, 也成长了很多。”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京冀双城生活, 也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最实际的变化。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人们对此寄予厚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位研究城镇化问题的专家说:“从西单上地铁, 直接到石家庄下, 这才叫互联互通。完全打通大动脉, 必须推进改革。”

……

文章的结构如下:

第一步:开头 (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第二步:过渡 (承小故事启大主题) 。第三步:展开 (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第四步:结尾 (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

值得一提的是,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 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化新闻报道必须注意形象化的描述, 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 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新闻不能仅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 而应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获得具体印象。

三、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悬念

把新闻当故事讲, 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 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个技巧,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需要设置重重悬念, 使读者想要看到结果。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 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 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 我们听到三声巨响, 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 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作品全文6000余字, 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 故事惊心动魄, 悬念叠生, 令人难忘。

另外, 《解放军报》2009年1月31日的报道《天山深处的守望》, 讲述的是老兵陈俊贵为烈士守墓24载的事迹。文章在大标题之下又有三个小标题, 分别是:“一个馒头, 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一个承诺, 守候班长24年”、“一座陵园, 了却一生心愿”, 文章的脉络很清晰, 作者讲述陈俊贵守墓的原因用了三件事, 每件事都是整个事件的一个高潮, 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实践表明, 新闻故事化如能理性应用, 就将增强新闻可读性和趣味性, 优化传播效果, 并受到读者好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赫利尔德 (美) .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M].华夏出版社, 2002.

[2]客观公正是做一个优秀记者的第一标准——杨君访谈清华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李希光[J/OL].我写传媒网, http://www.woxie.com/.2003-3-11.

[3]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 (第三版) [M].

上一篇: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网下一篇:气死我也初一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