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2024-04-28

麦穗儿五年级作文(精选4篇)

篇1: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上星期的一天,我中午回老妈家,她非让我带回一袋麦穗儿,说是和几个老姐妹去郊区一块农民废弃的麦地上摘的,她蒸熟了,让我给女儿尝一尝。

我说拿几个就行了,让她观察认识一下即可,老妈不听,硬是装了一保鲜袋里命令我提走。

晚上女儿回来,看到麦穗儿欣喜若狂,剥了一粒又一粒,连说好吃,大概是觉得新鲜,晚饭还洒到粥碗里几颗。

“妈妈,难道面粉真的是它变的吗?”她举着一个麦穗儿,好奇地细细观察。

女儿见过麦地里的麦子,多是在未成熟的时候,对于成熟的麦穗儿,她大概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并且自己亲手把麦仁剥出来品尝,看来平时让女儿接触大自然实在是太少了,真该检讨了。

第二天上学女儿带了四五个麦穗,说要给好朋友尝一尝,我建议她多带点,反正家里也没人吃,都要放干了,她不同意,坚持就带了几个。

下午放学回来,小妮子兴奋地说:“妈妈,我带的麦穗太受欢迎了,刚拿出来就被一抢而光!”

我没想到城市的孩子还对麦穗感兴趣啊,就好奇地问“她们觉得好吃吗?”

“当然了,所有的女同学都向我要,她们都说特别好吃,象玉米的味道,嚼着筋筋的!”

“你的同学都见过麦穗吗?”我问。

“好多是第一次见到呢,有的在电影电视上见过,只有薇薇见过,她老家好象是农村的!”

“那她们知道麦穗能做出什么吗?”

“我问了好几个人,她们都不知道,对了,贝贝说,这一粒一粒剥出来就是大米,哈哈!”女儿笑着,她也觉得有些好笑了。

“妈妈,明天我再带点吧,好几个人都问我要呢!”

“明天多带点吧,最好给科学老师带几个,让她在课上给你们讲解一下。”我说。

“好吧,今天我们班主任看见我带的.麦穗了,她也没管,呵呵!”

听女儿说平时班主任是绝不允许学生带零食来学校的,发现了就要立刻没收的,一定是看到孩子们新奇开心的样子,不忍心收缴了吧,我想。

麦穗儿,我望着它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图画:许多衣着朴素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灼人的烈日下,弯腰拾着麦穗儿,脸上的汗珠亮闪闪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是他们红扑扑的纯真的笑脸!

那片农科院的实验田,早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拾麦穗儿”的场景,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也就是经历了“拾麦穗儿”,使10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艰辛,这种体会大概是一生不会忘记的吧。

唉,现在的孩子,好象什么都不缺,又好象缺了很多很多...

篇2: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皎洁的月光如牛乳般泻下来,给小村庄笼上一层轻纱,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站在金黄却镶着银光的麦浪旁,晚风轻拂着她婴儿般的脸颊,她双手放在嘴角,大声呼喊:“阁儿,快跑!”这是我最近常常做的梦。

她叫豆儿,是我老家的一个好朋友,我和她的生日只相差几天,所以经常在一起玩耍、学习。

记得前几年那个丰收的秋天,家家户户的玉米都熟了,一个个大大的玉米穿着枯黄的衣服,在枝头挺着大肚子,好像在说:“我成熟了,快来摘我吧!”看着这些玉米,我有点嘴馋了,我一溜烟儿地跑到豆儿家门口,推开门,把正在吃饭的豆儿拽出来,悄悄地说:“我们去对面地里摘玉米吧!”

“那不是我们的地,随便去摘,岂不是做了小偷?”豆儿担心到。

“不要紧的,地里玉米那么多,摘走一两个别人也发现不了!”我不由分说地拽上豆儿朝玉米地走去!

到了玉米地,我俩一个劲儿地往里蹿,直到走进了最浓密的田中央,认为足够隐蔽了我们才停下来,豆儿还在喘气,我三下五除二地摘了几个肥肥的`玉米:“一个、两个、三个……哈哈,我摘了好多,豆儿,你呢?”我大叫。

“我们还是回家吧,一会儿,这地的主人该来了。”豆儿怯怯地回答。

“不要紧,不就几个玉米嘛,又不犯法。”我边说边得意地往前钻,一不小心踩了个大石头,一下子滑倒了,把别人家的玉米杆压倒了一大片。这响动太大了,玉米地的主人大喊:“谁在那儿,给我出来!”我和豆儿听到后慌不择路地逃,玉米也全掉了。豆儿一个劲儿地提醒我注意田坎,自己一脚没踩稳,摔下了田。主人的狗追过来,狠狠咬了她一口,我吓得嚎啕大哭,哭声引来了大人们。

豆儿去打针了,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没过多久,我就搬到城里去了。月光如水的秋夜,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豆儿。

篇3: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一、 以言逮意

引导学生以言逮意,离不开 “读”。首先,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朗读中,“意”的形象会越来越饱满、情感会越来越丰富,仿佛文本中的这人、这物、这景、这情,就在眼前。其次,从“得言”的角度来看,言语形式是包含在具体内容之中的,是文本内容一点点地把言语形式给呈现出来的。因而,引导学生“得言”的过程,自然也就离不开文本内容,离不开“朗读”。

【片段1】

师: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生:槐花很香。

师:能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吗?(生读。出示:中午……清香、醇香、浓香……)读到哪些词时,你闻到了香味?(生述略)

师:“香喷喷”给你怎样的感觉?(香气直接往鼻子里涌,强调花特别香。)

师:“清香、醇香、浓香”,同样是香,这三个词有区别吗?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3种不同的香?(生1读)

师:老师发现你越读越轻,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醉了。

(生2读得越读越响)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香的程度越来越深。

师:真好,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师: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

生:更多的香。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香味传递给每一个人,传递到每一个地方。(指读——一缕淡淡的清香,让香气再浓一些;小组读——我似乎闻到了醉人的醇香了;全班读——这真是扑鼻的浓香。)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采用以读解文,以情带读,以演促读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以言逮意,从文本字里行间探寻槐花形象美,槐乡意境美。

二、 循意探言

得“意”的过程中得“言”,是散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课堂上,宜通过多角度品味,赏析语言因素,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循意探言。

1. 提纲式朗读,摸清行文思路。《槐乡五月》一课长短句式错落,优化了语感的节奏;分总结构的构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朗读,设置重点问题法,借助板书提纲,用很短时间,摸清行文思路,把握写作思路,起到提纲挈领作用。

2. 对比性品读,体味用词准确。语言准确,是散文的一大特点。教学时应重视语感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片段2】

师:作者连用6个“香”字写出五月的槐乡不仅是一片花海,一片雪海,还是一片“香海”。这段中还有一个字尽管不带香,却也让我们感受到香气无所不在?请默读思考,在你找到的词语旁作批注。

生:“浸”尽管不是“香”字,却写出了“香”,有种泡在“香海”里边的感觉。

师:我们知道,“浸”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泡在液体里。在这里呢?

生:泡在“香海”里。

师:是啊,此时我们深深地浸在了“香海”中,抬眼你看到了什么?

生:满树洁白的槐花。

师:弯下腰,你能随手捡到什么?闻一闻——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一阵风吹过——

生:香气扑鼻。

师:此刻,这香气萦绕在我们周围。鼻子能够闻得到,身体好像能够触摸到,眼睛能够看得到。四处的树,满眼的花,我们的身心泡在这——香海中了,我们更是醉在这——香海中了。让我们一起也在朗读中“浸”到这香海中去吧!美美地闻一闻这槐花香吧!(生齐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浸”在这些精妙的语言中,“入乎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品其“言”。

3. 媒体辅助,揣摩修辞效果。比喻,在中年级散文中很常见,能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增强可读性。

【片段3】

师:在作者眼里,槐花仿佛是什么?

生:玉雕的圆球和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什么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抱在一起的槐花。

师:什么样的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生:一条一条挂满枝头的槐花。

师:看过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吗?(出示图片)你们看,槐花一条一条挂着,比喻多贴切!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槐花,为什么作者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千姿百态,每一朵槐花都有自己的姿态。

师:姿态不同。还有吗?

生:人们看的位置也不同。

师:是的,看的位置有远近,角度有不同,有整体、有局部,所以看出了槐花不同姿态。只有用不同的比喻,才能把槐花不同美写出来。

图文对照,前后勾连,揣摩品味,学生不仅感受槐花之美,更体味作者言意共生。

三、 言意共生

巧妙利用文中已有的句式,运用文中的其他内容,迁移写法,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品出浓浓的语文味,达到言意共生的效果。

【片段4】

师: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飘香的季节”和“槐乡孩子的季节”说得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生:五月,是槐花孩子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巧妙利用文中已有的句式,运用文中的其他内容,移花接木,迁移写法,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篇4:晴儿五岁1000字作文

早上正于酣睡之中,忽被晴儿的嚷嚷声惊醒,仔细听来,原来是妈妈在给她穿一件她不乐意穿的外套。不禁莞尔。

又听见奶奶在给她收拾书包,这才想起今天是晴儿开学的日子。那个幼儿园为了保证生源,开学开得也未免早了些。

想在她开学的第一天去送她,怎奈懒惰成性,黏在床上,怎么也没把自己哄起来。闻见奶奶送晴儿的关门声,便知自己在心里又骗了晴儿一次。睡意已全无,索性回想起晴儿的诸事。

一转眼,晴儿已五岁。

晴儿出生在大年初一,每个见她的人得知此事都会发出惊叹:“这个孩子,好大的生日!肯定有大出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便是出生在一月初一,位及贵妃,大富大贵。每念及此,我都会微微一笑,不求晴儿有多大出息,只愿她一生平安就好。

那天我刚跨进教室,便望见书桌上那一堆红红绿绿的纸条,仔细捻起看来,原是诸同窗给晴儿拟好的名字,不禁心生感动。斟酌多方建议,最后决定唤她“晴儿”,无特殊讲究,只取“人生一片晴空”之义。晴儿,沈晴儿,回去禀明家人,皆大欢喜。

至今还清晰的记着那个雨天。午饭后我拿了个板凳坐在院子里,抱着刚满半岁的小晴儿逗她玩。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便飘起了细细的雨丝。我撑起一把大伞,让一片淡蓝把我和晴儿严丝合缝的罩住。雨越下越大,打在伞上“啪啪”的响,如乐符的跳动。晴儿把眼睁得溜溜圆,一个劲儿盯着伞看,这是她第一次看雨、第一次见伞。雨后,我抱着她去看河里的`大水,我指着快被河水没过的小桥,轻轻的对她说:“晴儿,晴儿,你看,那是小桥,那是流水,我,是你的姐姐……”河水哗啦啦的流着,她显然还听不懂我的话语,她毕竟只有半岁,太小了。我用自己的所能去爱她、疼她,我对她说的每一个字的腔调都是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发出。我用手轻轻的点了点她的下巴,她笑了,于是我也笑了,“晴儿,晴儿。”我轻轻叫道。

可是,和晴儿待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是少的。她成长的这几年,也正是我学习最紧张最繁忙的几年。我时常几个月不回家,而她也是长久的待在奶奶家,于是,我们一年见不了几次。偶尔回去,碰见她在熟睡,我连抱抱她的机会都没有。此时,我便常常在放下书本之隙,悄悄走过去看看在漂亮的小童车中熟睡的她,然后嘴里不由自主的喃喃道:“晴儿,晴儿”。

日子如流水一般飞逝着,一晃五年过去了。我已经步入大学,而晴儿,也整整五岁了。她已经能够自己举着小伞在雨中踉踉跄跄的跑,边跑边喊:“姐姐,姐姐——”看到这一切,我是感动的,这个长到五岁却跟我待了总共不到一个月的孩子,这个长相酷似我的孩子,这个常常对着自己的玩具电话喊“姐姐,姐姐,我想你啦,你快回来,我想你啦”的孩子,是亲我的,虽然我没有陪她长大。但是我想,我真的想亲眼看着她一点点长大。我甚至常常想:“倘若你早生几年,抑或是我晚生几年……”

我一直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当我很难过的时候,晴儿依旧在一旁兴高采烈的玩积木,她偶尔会抬起头来看我一眼,然后继续低着头玩她的游戏。她太小了,她还不懂什麽是忧伤。我轻轻的把她抱起来,亲亲她的脸颊,兀自的对她说:“晴儿,晴儿,你这个年龄真好……”

晴儿是个异常聪慧的孩子,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措手不及。今年幼儿园的老师奖给她一张奖状、一个文具盒、两个田格本和一支卡通铅笔。拿到老师奖她的文具盒,她便不再要我给她买的那个了。看到那个旧文具盒,我便想起去年逼她上学的一幕:去年晴儿四岁,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死活不去学校。我心里着急,扯着郭明月一起去大丰商城给她买了小书包,然后我又去小博士礼品店给她买了四个轮子的轿车外形的卡通文具盒,铅笔、橡皮、尺子、小刀、彩笔、画写板一律给她备齐,这才好说歹说的把她哄到了学校,奶奶有陪读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才算上套。可现在看着她成为班里最优秀的一个,心里由衷的欣慰。

寒假回家之前,我遍聊城的给晴儿买东西,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她在电话里说她想要的,我都买给她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能给她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昨天晴儿淘气,质问妈妈为何不先生她,妈妈告诉她:“如果先生你,你就没那麽多好东西可吃了。”她想了一会儿,不再吭声,貌似是认同了这个答案。我和妈妈相视而笑:“到底还是个孩子。”

上一篇:快乐五一祝福下一篇:琴行古筝暑假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