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2024-05-08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精选十篇)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1

1.字词正音,扫清阅读障碍,于“预 读”中有效串连

新课伊始,教师在提示课题后,总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这种读的方式一般来说是自由地朗读,可以是大声读,也可以是轻声读。但在“读”前必须明确要求,有的是读通课文,有的是读准字音,有的是标好自然段序号。这种带有要求的朗读习惯培养尤为重要。如:张朝霞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中,要求学生在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时做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她进行了含有白话文的字、词、句的朗读正音教学。

(出示:项带银圈、希奇)

师: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了几个奇怪字。谁发现了?

生:“项带银圈”的“带”应该写成“戴”,“希奇”的“希”应该写在“稀”。

师:说对了!同学们,其实这是鲁迅写的一篇白话文,这些字在现在来说是属于错别字,但在那个时代是符合白话文的文学特征的。(出示:正月、忙月、祭祀、值年、秕谷)

师:请大家逐个解释以上词语。(学生一个一个解释词语。)

师:请齐读一遍,再读一遍,精神要饱满!

读完词语,张老师出示了三个句子来考学生,在边读边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允许”“仿佛”“五行”“装弶”“无端”“素不知道”“如许”“单知道”等词的意思,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于循序渐进中解决了本课中难读且生僻的字词句, 扫清了阅读障碍,比较扎实到位。如果张老师在教学生解释几个白话文生词的意思环节中,能够转换一下提问的方式, 如:“这几个白话文词语中,你懂哪个词语的意思呀?”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说, 就可避免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一来,学生读词的精神会饱满一些,而不需要老师的刻意提醒。其实,每一篇课文对于孩子来说,都会有难读的字词句,如何在预读时快速地读正确、读通顺,这方面的朗读教学艺术仍然值得我们研究。

2.理清文脉,感知课文大意,于“初 读”中有效架构

扫清字词句朗读障碍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再一次通读全文,只是方式会有所变化。低年级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会检查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况,对于学生朗读中常常出现的添字、漏字、重复、读破句、用腔调读等现象,教师会做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高段老师往往会采用快速浏览、默读或快速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关键句。

如:张朝霞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闰土和“我”的四件稀奇事, 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脉络。梁春萍老师在执教《怀念母亲》一课中的四字词语朗读教学后,引领学生对“可见一斑”中的“斑”进行质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仅要正确,而且要快,让学生从读中去寻找,从读中去思考。这个环节很有悬念和意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意识。谢克菲老师在检查完字词教学后, 也是采用快速浏览课文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思考“母亲的慈祥和父亲的严厉从哪里可以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其实,对于高段学生来说,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采用默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读的方式。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品味的境地, 也是一件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画画、点点、写写, 促使学生读思结合,这样一来,既动脑又动手,极有利于学生静心研读文本, 深入理解文本。而这种效果,有时光凭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的。因此,在初读时,教师也可采用合适的朗读方式, 讲清要求,为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架构桥梁。

3.学会品读,尊重理解感悟,于“细 读”中有效生成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朗读,可以让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加深印象。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以读促写,作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读”,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春色。但有时,一些形式表面、不明要义、浅尝辄止的朗读会得不偿失,缺乏朗读教学原本的魅力所在。如:张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少年闰土”的开头一段时,由于事先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就让一生朗读, 其余学生闭眼体会,导致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和画面的意境美,给人一种生硬、枯燥的感觉。这是一种失败的朗读教学方式,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那么,如何才能读出内涵,读出质量,读出实效呢?我觉得要立足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读中感受形象,读中积累发展语言,有效地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目标。如梁春萍老师在《怀念母亲》一课的品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然后就让学生找出并画出理解这 份感情深刻的地方,于层层深入之中让细读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语文课堂也因这精彩得当的“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让人震撼, 令人回味。

4.欣赏句法,尝试迁移运用,于“精 读”中有效拓展

情到深处方更浓。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是适合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师可多进行一些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美读,用情读,用心读,不断地培养语感,并进行积累拓展,直到升华感悟。这一点,梁春萍老师在执教《怀念母亲》一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梁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终天之恨”这个词语时,先通过看资料并想象——“我”的哪些愿望没能实现?让学生加以猜想。然后又通过一段补充资料的朗读,让学生渐渐明白个中的原委, 此时,再让学生读文中的“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了,难受的情感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可梁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又用第三段文字材料《赋得永久的悔》里面的片段,让学生再读文中的“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几句,全班学生一片遗恨与哽咽。可以说,此时的感情朗读已深深地与文本相融,学生也似乎与文本合二为一了。

更妙的是,梁老师还巧妙地设计了层层引读和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那是一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恨!”“还是一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恨!”“恨得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紧接着,用四个填空练习来想象说话,让文本拓展与内容理解相得益彰。最后在齐读并积累佳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中结束此课,让朗读与感悟相辅相成,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运用能力。

成功的朗读教学犹如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自然牵手, 不断地去触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共鸣,于往返回复、一咏三叹中走进文本深妙之处,从而尽情演绎情感课堂的真谛。语文课上,一旦诗意、巧妙地运用多样的朗读方式,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文本,把脉文本的心跳,聆听文本的声音,那么,我们的课堂离“诗意语文”还会远吗?我们的孩子还会愁语感不强吗?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被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基于此,我认为,朗读乃是架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一座彩虹桥。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四步走 篇2

附城中学 谢火亮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虽然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课程推进时,一些教师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重“文”而轻“言”。这两种情况,其实是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的问题。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五月八日在南排河张巨河学校听了一节文言课,我感慨良多。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不妨做些这样的尝试。

一、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朗读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总之,朗读文言文时,读的要求要合乎实际,读的指导要追求实效,读的环节安排要合乎规律。通过读促进理解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理解了文章,自然就对文章产生了兴趣。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译读课文,积累词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对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

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译文时给学生阶段性的总结和方法性指导,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落到实处。

三、品读课文,赏析妙处。

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

首先,抓住遣词造句精当、叙事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来赏析。“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传神了。

其次,抓住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念。《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此时插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由此,学生们透过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就可以感悟到苏轼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更学习了他在逆境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四、悟读课文,感受精彩。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们领悟了作者的思想之后教师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价值,感悟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培养学生们优秀的思想品质。然后再把这些形成语言文字积累起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意义就会变得普遍而深远了。如学《口技》,我们领略了口技人精湛的技艺,老师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口技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学生们自然就会答出靠的是勤学苦练,靠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若是学生们再能举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奥运冠军李小双等人勤学苦练成功的例子,就更能激起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学会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精神。

文言文教学六步曲 篇3

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有千法读为先”,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教学生读文言文呢?结合新课标,为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下列方法:

第一步:师生试读,认知课文

拿到一篇文言文,学生初读课文1~2遍,读准文中生僻字、异读字的音和调,读出句读。一旦音、调、句读错了,那就影响文意了。但古文中往往有一些字的读音与今天不同,书上也没有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是又往往选择不准,故教师要与学生同读,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扫除障碍,以便学生能够比较流利地自读课文,认知课文。

第二步:自主阅读,理解课文

文言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自学,让学生准备好工具书,并教给他们一些自学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朗读障碍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发展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阅读时,学生可结合书上的注释及课后练习在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通晓大意,并找出疑难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咏雪》、《塞翁失马》、《陈太丘与友期》等文时,通过自主阅读后,能复述文中所讲的故事,那大部分内容也掌握了。

第三步:合作共读,品析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但往往还有不少的细节之处不够明晓,因此课堂上可以分学习小组合作阅读,在讨论中互相质疑、答疑,进一步疏通障碍,深入理解课文,品赏作者创作的乐趣和情感。这正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例如在学《岳阳楼记》时,师生可以同赏洞庭湖的壮阔美景,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合作阅读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进一步完善。

第四步:探究阅读,消化课文

通过试读,自主阅读,合作共读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但还有许多更深层的东西不得解决,此时应全班师生互动,同读、同议、同评,教师启迪学生探究。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学生通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后,教师质疑:鲁庄公和曹刿二人,你最欣赏谁?请展示你的理由。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各抒己见,欣赏曹刿者理由综合起来为:1、有极其强的爱国主义热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有自荐的勇气和自信(别等着伯乐来发现你,要敢于毛遂自荐);3、知己知彼,这是百战不殆的关键;4、有勇有谋,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欣赏鲁庄公的理由为:1、有备战的决心和勇气;2、任人唯贤,可算一位明君;3、从善如流,善于纳谏;4、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这样通过探究性的阅读,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化了课文,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五步:拓展阅读,开阔眼界

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学习,则知识面狭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适时适当地拓展阅读。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要求学生探讨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有的说做人要诚信,有的说做人要率真,还有的说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并且均有充足的理由。说到诚信,我便要求学生讲讲关于诚信的名例子,有的讲“曾子教子”、有的讲“张劭与范式”、有的讲“季布的故事”------真是让师生大开眼界。这无疑增添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

第六步:创新阅读,提高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应激励学生有批判性的阅读,有创造性的阅读。

1、批判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我问学生:“时代在进步,观点在更新。孟子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你还认同吗?”同学们异常活跃,有的说同意,自古就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至理名言。张海迪、贝多芬、洪战辉等就是“生于忧患”的典型例子。还有唐玄宗、商纣王、方仲永、那些遭人唾弃的贪官污吏等就是“死于安乐”的佐证。马上就有同学辩论:否也!柳永几次落第,却沉迷酒肆妓坊,并未奋起;刘阿斗在蜀内外交困时既无近忧,也无远虑,却乐不思蜀。《乐羊子妻》后激励学生对教材说不,教师启发后,学生对“捐金于野”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不应该把钱丢掉,因为:①“金”同样可以被贪利忘义的人拾得,而据为己有;②这也许是别人的全部家当或者救命钱,应该想办法还给失主,要么在原地守候,要么通过报刊媒体刊登失物招领,以解别人燃眉之急;③应该把它捐给更贫穷、更需要它的人,像希望工程、福利院、孤儿院等------又如学习《陌上桑》时,我们不仅探讨了使君是否是轻薄好色之徒,对传统的观点有了新的看法,而且还讨论“什么样的男女生受欢迎”,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新时期学生的审美观,如女生应“漂亮、聪明、活泼、文雅、有个性、善解人意”等,男生应“帅、智慧、幽默、有正义感、品德好”等,教师在惊叹学生的主张时,又适时引导“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知识”的德才兼备观。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创造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例如学习《咏雪》,我们在欣赏谢太傅的兄儿兄女们的聪明时,要求学生也加入谢家家庭诗会的讨论,学生便展开丰富的联想,纷纷把雪花比作“鹅毛”、“苇花”、泡沫,甚至是“糖”,其想象力不在谢家兄儿兄女们之下,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又如,在学了《三峡》、《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等文后,引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展开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创作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部分学生的《畅游三峡》、《新桃花源》等不但想象丰富大胆,而且文质兼美。

文言文教学五步曲 篇4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文言文中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 找文言文中比较重要的字词, 找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字词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字词;重要的字词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字词、古今异义的词;重要的句子则是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尤其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如何找?主要由学生来找, 特别是找文言文中自己认为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 老师也要参与找, 老师则主要找出学生没有找出的重要的字词、重要的句式。师生通过“找”, 来找到文言文教学需要师生来解决的基础知识的问题, 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目标, 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

第二步:“议”。议则是对第一步曲中找出的难以理解字词比较重要的字词句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式?为什么是这种句式?这样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讨论中不光知道了正确的结论, 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才是正确的结论, 即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不吝啬花时间, 让学生作充分的讨论, 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同时老师在此过程中, 不到关键时刻不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及理由, 所谓关键时刻把握就是要遵循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师生通过议论, 解决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所遇到的语言障碍, 这样, 师生是不是就完成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了呢?非也。

第三步:“练”。文言文教学最大的任务, 就是解决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句理解问题, 知道了字词句的意思, 并不是说学生一定真正掌握了这些字词句, 第三步则要遵循及时巩固的教学原则, 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及时训练。如何练?一方面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找出自己现在认为仍然比较难的字词句, 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一些同学上黑板板演, 最后请一些学生上黑板进行批阅。另一方面老师自己也要把文言文中一定要掌握的字词句, 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也让学生上黑板来板演并批阅。这样的练, 既解决了学生真正疑难字词句问题, 又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学生容易疏漏的问题, 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有了针对性的巩固, 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曲因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所以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明显变浓了。

第四步:“赏”。字词教学任务的完成, 代表着文言文教学将要进入新的阶段。赏析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章的精华, 我们阅读文言文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知识, 很多的启迪。赏主要侧重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内容, 如《离骚》, 我们要赏析诗人屈原的形象, 赏析他那奇特怪诞的外表形象, 更赏析他浓烈的爱国主义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是文章的形式, 如《琵琶行》, 我们要赏析它的结构安排, 文章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 三次演奏先暗写后明写, 同时又以诗人感受为暗线, 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形式错落有致, 我们要欣赏它的表现手法, 文中运用鲜明的对比, 生动的比喻, 有着高超的表现力, 我们要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

文言文六步朗读教学法 篇5

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 唐安琼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中的精粹,作为初中学生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非常有必要。但是因文言文所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太遥远,许多说话的习惯与现代差之甚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艰涩难懂。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欲知其义,必先诵读其文,义在读中自然明朗。何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定:能顺畅地诵读背诵一些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当从诵读入手。

文言文诵读教学,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当属典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有关私塾先生施教的文字:先生一声令下“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在下令只是陶醉于自己的朗读当中。诚然学生念的文句也许句读不通,但这样强制性的朗读已经无形之中让他们“朗朗上口”了。或许,读的过程就生疑,疑便是学习必需的过程。举此例并非要为私塾先生正名,只是觉得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遍观初中语文教材,八九年级都有大量篇幅的文言文,有的篇幅长且难以理解,学生读通顺尚且不容易,背诵就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找到一条让学生轻松学文言的捷径呢?积这么多年文言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层次、有目的的朗读与文言文教学息息相关。归纳起来有这么六个步骤:

一、自由散读 弄清读音 第一遍分散朗读,目的是扫清文字障碍。要求简单地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及工具书弄清一些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则注意倾听学生自由朗读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接受学生的质疑,板书共同性的难读词。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学生对以下几个词注音把握就可能不准确: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辙。其实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注释里有这几个字的读音,老师一纠读,学生便明白了。第一遍朗读,结结巴巴,那是因为不理解文意,不能很好的断句。因此必须要有粗知文意的过程。

二、诵读注释,理解文意 注释是文言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以及大部分词语的注音及意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言水平,各取所需地利用注释来理解文句的意思。《出师表》一文,注释里有关背景介绍的就较多,譬如,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深追先帝遗诏。对于这几句话涉及到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意思,所以读注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注释以外的内容,老师稍加点拨学生便会迎刃而解,这样学习文言文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朗读 引导再读

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文后朗读要求,对学生做些朗读指导,具体要求因课文而异。《曹刿论战》一文就明确提出“朗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陈涉世家》则要求朗读掌握停顿;《出师表》练习朗读要求“读长句要注意层次感”等等这些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文言文朗读是有章法的,而不是诵经似的。学生在有规则的朗读之后,水平自然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学生领读 纠正误读 这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请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大家读课文,可视课文长短,或全篇,或局部领读,不一而足。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未领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让领读者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在一种浓浓的朗读氛围中感受到文言文特别的韵味。

五、教师泛读 学生跟读。师生互动齐读课文,可再次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语气,少许不足之处也在这朗朗的阅读之中得到纠正。这个环节让教师和学生的朗读都得到了再次的升华。

六、集体齐读 暴露不足 学生有个别朗读到集体朗读,由不通顺到流畅,这个环节还可以让少数未过关的同学“亮相”,如若发现,及时纠读,直至通顺。

文言文朗读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作用,朗读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也还有不少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法, 即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 一味地串讲。表面上看, 学生像完全懂了, 其实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 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 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言文也就产生厌倦情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这种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那么, 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古人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 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文言文朗读教学值得我们探究。

文言文朗读教学有何作用呢?

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 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而朗读则是感悟和再现这些美的最好办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 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 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 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经常范读课文或引导学生朗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口技》时, 在简单说明“口技”是一种杂技, 并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出处以后, 我就开始范读, 通过朗读将文中的情境表达出来, 特别是对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 读得字正腔圆, 有急有缓,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在教学《陋室铭》、《岳阳楼记》时, 引导学生读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 富于音乐美, 学生同样感到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 体味到其韵外之致,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朗读中领悟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还了解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文言文的理解, 离不开朗读。诚然, 学生对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 但单纯依靠这种灌输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主要由学生主动地获取。如同吃东西, 最好自己去咀嚼, 去品味。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靠学生自己多读。而熟读的结果就自然地记住, 能背诵下来, 特别是有些千古名句, 开始时理解并不一定很深, 但是, 它们只要能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脑际, 成诵于嘴边, 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 历史知识, 个人联想联系起来, 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 就会经常地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慢慢地就品味出其中的含义了。有时甚至可能在一个灵感的催促下顿悟其义。久而久之, 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提高。为理解其他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

我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不急于分析诗的内容, 而是先让学生诵读几遍, 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 然后才适当点拨分析诗歌情景, 之后又让学生动情地朗诵, 在诵读中体会了诗的内容和感情。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 设计了三种读书的方式: (1)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好句子停顿, 读得流利, 读懂文意, 通过诵读, 落实字、词、句, 疏通文意, 初步感知课文。 (2) 在“画”中读。在教学中, 有一个“评画”的环节, 要求学生点评同学们为小石潭作的画。在评画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每一幅画的特点, 让学生选读相应的文段。达到以画促读, 以读入画, 以读入情的目的。如:有—幅画形象地画出了潭中自由自在的游鱼, 就让学生边赏画边朗读“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一文段, 让学生品味作者对水中游鱼栩栩如生的描绘。有一幅画画出了随风摇动的竹林及柳宗元坐在潭边的背影, 就让学生朗读“坐潭上……乃记之而去”这一文段, 使学生品味到了小石潭幽静的气氛及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3) 品读, 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复杂心情后, 请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 体会它由情入景, 由景及情的写法, 然后放声朗读。在读中品, 在品中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形象。就这样, 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学生渐渐走进小石潭中。像这样的朗读教学, 学生就比较容易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 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 醉心痴情, 进入角色, 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 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 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 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也告诉我们, 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 消极的欣赏者, 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地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积极主动地去想象和再创造, 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朗读《童趣》时, 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会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 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 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 丰富了想象力;朗读《出塞》, 使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边关,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自由想象———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 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

如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读清句读, 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 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等句子, 句读停顿出现错误, 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文言文句读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 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 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 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 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 (1)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 而现代汉语中是复音词, 要分开读。如: (1) 可/以一战。 (2) 而乡邻之生/日蹙。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原貌。如:其一/犬坐/于前 (句中“其一”是句子的主语, “犬坐于前”是谓语, “犬坐”是“像狗一样蹲坐”之意, 如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句子变成了另一种意思)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地名要了解, 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抓住语言特色指导学生朗读。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 注意指导骈读法,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如:“风烟/俱静, 天山/共色”;“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不绝”等。通过正确朗读, 培养审美情趣。又如《醉翁亭记》全文中连用21个“也”字, 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层次分明, 抒情淋漓尽致。“也”的反复运用, 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指导朗读时重点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有陈述 (用于描绘景物) ;有肯定 (用于介绍人名) ;有感叹 (用于直抒胸臆) , 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情绪。朗读的形式很多, 可齐读、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重点段反复读。“俯而读, 仰而思”, 诵读玩味, 读出情趣。朗读训练时特别要处理好齐声朗读和个别朗读的关系, 齐声朗读虽然声音洪亮、气势大, 但由于互相影响, 很容易出现节奏失调、语速过快、语调不明、滥竽充数等现象。因此, 要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教师可以范读, 但范读不能太多, 要尽可能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鼓励学生单独朗读, 用心体会。当然文言文朗读不能全部排除讲授评点, 在朗读中适当地讲, 既有利于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率, 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生具体情况, 教材特点来控制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 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 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诊断功能。让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朗读。对于浅显易懂, 语言平实的课文, 更没有必要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 还是要多读。

要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自学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 莫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自学方法。学习文言文自然没有固定的方法, 这只是针对一般性而言。除了要注意上文所述涉及的一些方法外, 我认为还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学习步骤:

1.借助注释, 粗读文章。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 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 结合注释, 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 连猜带蒙, 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粗略感知。

2.质疑、解难、细读文章。通过细读, 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 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 精读文章。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 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 体会文章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 熟读文章。要熟读成诵, 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 深化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7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 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 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与我哉! (《论语》)

这里的“识”应该作“zhì”, 记忆, 记住。“默而识之”, 既是学习方法, 也是学习态度, 指把学过的知识记住。但不少同学读成“shí”。因为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 误认为是“认识”的意思。

2.中间里拉崩倒之声…… (《口技》)

这里的“中间”是两个单音词。“中”, 中间;间, 夹杂。间, 应该读作“jiàn”。但有同学读作“中间jiān”。显然, 对词义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 就是要注意句中的提顿。提顿, 是声音延续中的间歇而非中断。这里要分清下列几种情形:

1.不要把两个单音词混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其中, “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是介词, “凭借”的意思, 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因此, 应读为“可/以一战”, 切勿读作“可以/一战”。

2.有一些虚词 (如“夫”、“盖”、“甚”、“若夫”、“至若”等) 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 诵读时必须单独停顿, 不能与后边文字连读。例, “夫战, 勇气也”, 应读为“夫/战, 勇气也”;“至若春和景明”, 应读为“至若/春和景明”。

3.较长句子的句中读音提顿, 要与语音乃至语言结构一致。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应该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三.指导掌握句式

在文言文朗读中, 要正确把握文言句式, 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 轻重缓急的语气, 字正腔圆的语音, 跌宕高低的语势, 显示句式的变化。

1.判断句的朗读。判断句主要有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以表肯定的为例。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为, 表判断的动词, 相当于“是”。句意是: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 多胡须的是苏东坡。朗读时, 在“……者”处略表提顿, 为突出“为”而蓄势, 显示出判断的语气。

2.省略句的朗读。省略句的朗读, 在表省略之处间歇的时间稍长一点, 间歇的时间以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后朗读的时间相当。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除了逗号的停顿外, 还要空读一个字的时间。若以击拍为标志, 相当于间歇一拍半。这样, 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所省略的动词“择”。

3.倒装句的朗读。倒装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朗读中, 要突出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以有声语言表示出前后的意义关系。如,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爱莲说》) 此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 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朗读中, 宜突出前置宾语“菊”、“莲”、“牡丹”, 同时要分别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 以形成舒缓、跌宕、上扬的语势。

四.指导把握基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中, 不仅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 更要指导学生从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出发,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或悲或喜、或贬或扬的种种感情。

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当古人学习一篇古文时, 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文章背诵下来。今天学生由于所要学习的功课很多,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全部背诵下来, 但是我们能够让学生熟读学习过的每一篇古文, 那么快速阅读就是熟读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敏感性。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印象不深刻的名句, 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名句的出处反复诵读几遍, 我们就能够顺出应该填写的语句, 这就是语感的作用。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由于快速阅读一改学生以往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就有乐趣, 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利用好教材, 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快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怎么样处理, 读错了一句话应该怎么样处理, 句子没有读准应该怎么样处理, 都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快速朗读我们需要做到“快而准, 快而不乱”。这就既锻炼了学生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的速度, 反应能力提高了, 朗读速度加快了,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从而在高考中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手、脑、眼、心、口的合作能力

文言文远离我们的生活,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又用不到, 所以在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朗读过程中要手、脑、眼、心、口综合利用。通过手、脑、眼、心、口的密切配合促使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快速而有节奏地朗读, 从而提高朗读的速度。

二、怎样训练学生的快速朗读能力

(一) 选择恰当的课文

大多数高中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快速朗读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快速阅读的文章。选文要求:1.短小精悍, 浅显易懂, 学生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 如《秋水》和《烛之武退秦师》等;2.短句较多, 句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 如《劝学》和《琵琶行》等;3.说理性强, 给人慷慨激昂、不容置疑之感的文章, 如《过秦论》和《六国论》等;4.气势磅礴, 想象奇特, 会让人产生朗读欲望的文章, 如《滕王阁序》和《逍遥游》等。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快速朗读, 如《陈情表》和《声声慢 (寻寻觅觅) 》等, 所以我们要仔细筛选甄别, 以课文为依据选择出适合快速朗读的文章, 防止弄巧成拙。

(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快速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通过快速朗读这种新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六国论》一课时, 学生可以通过极其快的语速朗读“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样就把秦人侵占其他国家的速度和其他国家贿赂秦国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既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 改变朗读方式

要提高朗读速度, 就要设法在瞬间感知较多的文字量, 在朗读过程中不能以词为单位来阅读, 而应在瞬间把握住较大的意义单位, 一组一组地去读。如这样一个句子:

(以) (赂秦) (之地) (封) (天下之) (谋臣) , (以) (事秦) (之心) (礼) (天下之) (奇才) , (并力) (西向) , (则) (吾) (恐) (秦人) (食之) (不得) (下咽也) 。

(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 (并力西向) ,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

比较一下两种读法看出, 第一种读法以词为单位, 朗读能力较低。第二种读法把21个词合成7个意群来阅读, 朗读速度就要快得多。

(四) 淡化标点, 熟读成诵

淡化标点并非完全去掉标点符号, 而是指将文言文反复朗读, 并逐步加快朗读速度, 直至脱口而出, 甚至于可以挣脱标点符号的束缚, 实现随口拈来, 一气呵成。如《秋水》一文, 按照正常语速需要一分钟, 快速朗读一般少于20秒钟, 缩短时间近约三分之二。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9

一、通过朗读读准字音, 判断通假

古人在写作时, 有时对某一个词没有用记录它的那个固定的字, 而是用了一个与它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叫做“通假”, 原先那个固定的字叫“本字”, 用来代替的字叫做“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分为三大类:

1. 同音替代。

如, 故《易》曰“失之豪厘, 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豪”是“毫”的通假字。这里的“豪 (毫) ”应是“极小的一部分”的意思。

2. 音近替代。

如, 尔之许我, 我以其璧与圭归, 以俟尔命。《鲁周公世家》———“归”是“馈”的通假字。这里的“归 (馈) ”应是“奉送”的意思。

3. 形近替代。

如, 于是帝锡禹玄圭, 以告成功于天下。《夏本纪》———“锡”是“赐”的通假字。这里的“锡 (赐) ”应是“赐予”的意思。

这样朗读时注意读音, 加之学生对句意的理解, 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通假字。

二、通过朗读读准句读, 判断句意

清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句读之不通, 而欲从事于九丘之书, 真可谓千载笑端矣。”可见, 是否能够准确断句是判断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文言文中的断句情况如下:

1.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首, 起强调的作用或领起全文。

如, “盖、夫、且夫、至于、惟、故”等, 朗读时要稍加停顿。

2.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中, 根据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感情等也要进行适当的停顿。

3. 根据句子结构要进行适当的停顿, 才能使句意更加明确。

一个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谓语和宾语间要做停顿, 谓语和补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4. 有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

音节的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双音节的词, 即我们所谓的古今异义词, 这样的词, 朗读时要有所停顿, 才能准确地理解词义。

5. 了解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地名及一些史实,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了解了这些常识并诵读, 形成语感,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能够事半功倍。

三、通过朗读了解实、虚词, 判断词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词语读音不同就会造成词意、词性的不同, 当然就会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通过朗读读准字音, 能够正确判断词意。如下列几组词:

第一组:1.六博投壶, 相引为曹, 握手无罚。《滑稽列传》———“相”应读“xiāng”, 作名词用, 是“相互”的意思。

第二组:1.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朝”应读“zhāo”, “朝”应是一个名词“早上”。

第三组: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管晏列传》———“间”应读“jiān”在这里作名词用, 是“夹缝、间隙、空隙”的意思。

第四组:“为”

1. 读“wéi”做动词: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 成为。

2. 读wèi, 介词、句末语气词: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为”, 介词, “被”。

四、通过朗读, 读出语气、语调

一般情况下疑问语气读升调, 感叹语气读降调, 从中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通过朗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 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 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习惯性的搭配。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更加轻松愉悦地阅读更多优秀的文言文。同时通过阅读培养语感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六、通过朗读,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

通过朗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还能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古文化知识。如通过《史记》学生就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的伟大意义, 了解项羽的英雄形象及其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一面, 了解刘邦的远见卓识、超人智谋及其自私无赖, 残酷无情的一面等等。

在新课程标准下,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既能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就要把“读”贯串于课堂之中, 同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言文的学习, 要注重读, 反复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也唤起了情感, 帮助了记忆, 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朗读, 可以判断通假, 判断句意、词意等, 所以高中学生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文言文,通假字

参考文献

[1]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中国教学网

[2]周玲.朗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论坛

[3]马丽亚.以“读”为本.加强文言文教学

[4]刘昌来.漫谈文言文朗读节奏.综合天地.2006 (10)

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一、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 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 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 很协调, 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 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 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 同时通过学生涵咏朗读, 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 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 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 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 竟至‘放声哭泣’。”可见,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 在美感的作用下, 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 就是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 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 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 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 醉心痴情, 进入角色, 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 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 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 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 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 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创造者,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 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琵琶行》时, 教师朗读“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 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产生联想, 再现出美妙动听、如泣如诉、高亢激越的音乐场景。

三、朗读能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 不是学生思考和语言训练的范本, 不是例子, 而是培养语感, 开发心智的引擎, 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 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 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 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炼的概括性强的语言, 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 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 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 进行语感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如果不朗读, 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 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它充满活力, 跳跃着生命, 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学习《岳阳楼记》时,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若夫淫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两部分, 低缓沉郁与明亮轻快形成对比,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

总之,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 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才能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我们期待着省时高效、充满活力的文言文朗读教学法在课堂中生根开花。

摘要:当今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 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 课堂上教师唱主角, 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用早巳被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 逐字逐句串讲翻译, 表面上看, 学生完全懂了, 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 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 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上一篇:幸福研究述评下一篇:跑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