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2024-04-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通用10篇)

篇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社会公正、平等是人民群众普遍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因此,建立以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平等为目标的行政伦理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基本要求。

篇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看,从~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会”。《礼记》中把“大同”作为理想来追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孙中山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毛泽东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也是“大同”理想的尝试。这种理念坚持了100多年,到邓小平时代发生了变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的社会。“小康”这个词也出现在《礼记》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已经隐含着分化,但是人们提建设小康社会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邓小平当然没有把“小康”当做最终目标,那时他的“小康”指标很单纯,就是看人均收入。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算是达标了。后来,1983年他去了趟苏州,当时苏州人均收入已达到800美元,他继而认为人均800美元就足够了,可以实现六个目标,即解决人们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住房问题(人均20平方米)、解决城乡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普及中小学教育和基本公共福利、改变人们精神面貌使犯罪率大大减少。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小康社会”的提法用得并不多,那时强调的是“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到1990年代末,当我们回头盘点时,不免有一喜一忧。喜的是,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9%,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忧虑。现在,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上述六个问题中除了前两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之外,其他几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了。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口袋里面的钱可能多了,但是空气脏了,要花更多的钱清洁空气,清洁水源,还有其它一大堆恼人的问题。于是在20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所以强调“全面”是因为以前对“小康”的理解太片面。新一代领导人现在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这个词在中国人听来并不特别,但译为英文“harmonioussociety”则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很讲“和”字,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化精髓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平、和善、和解、和蔼、和缓、和谐,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都是中国传统的延续。现在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社会中有太多怨气、戾气,缺乏和气。建设和谐社会的三个基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很可能整个饼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饼的大部分被非常少的人拿走了,而大部分的代价被大多数人承担了。这个社会虽然发展了,但未必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高压或其它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一个社会保持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未必很和谐,人们的气不是很顺。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要让这个社会里的人气都比较顺,没有太多的怨气,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三个重要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所谓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就是社会分化不太严重。如果一个社会严重分化,两极尖锐对立,人的气就非常难理顺。人是有嫉妒心的,如果社会差别太大,人的嫉妒心难免非常强。他想要和你平等的愿望没能实现,他也会有强烈的受挫感。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一个政治基础,即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正式的机制。不是让人成天进京或到省城上访,然后被遣送回乡,又回来再上访,又被遣送回乡。而是他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时,有正当的渠道可以说话,他的诉求可以被整合成一定的意见,这个意见在整个社会的决策过程中可以被听到。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套政治协调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样的,各个国家可能不一样,但是必须要有这么一套机制。和谐社会的建立还要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这个社会仅仅是靠从第三方,或者从外部进行调节的话,这种成本太高,而且未必能把各方面的事情都调节清楚。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人们都接受同一个看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我们不是一个狼的群体,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群体。我们是一个人的群体,所有的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个社会如果不好,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如果不和谐,大家的利益都会受损。今天的世界,要找一个标准的和谐社会很难,但是有些社会比另外一些社会更为和谐。比如说北欧,是比较发达的,也比较和谐。有些不发达的地方也比较和谐,比如不丹。调查显示,在亚洲,不丹人民感觉最幸福。尽管他们的国家不太发达,但是很和谐。不丹有传统的协调机制,社会不那么分化。在寻求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就中国而言,我们追求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中国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在都还不尽完善,在有些地方根本不存在。比如社会分化,也许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难免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报告》,从1952年到2000年,社会阶层由简单到复杂,目前分十个阶层,可能还有更多),但是职业上的不同,并非必然导致收入和生活方式的严重不平等。联合国开发署《~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核心,是讨论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我们一般关注的不平等仅仅是收入方面的,但是实际上有太多其它的不平等,比如教育、医疗方面的不平等,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失业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方面,然后才是财富方面的不平等,等等。把方方面面的不平等汇到一块,这个图是很难看的。就是说,中国社会是很不平等的,不光和中国过去比很不平等,而且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比也不平等。我在~年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和转机》,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191个国家评卫生公平指数,中国排在第188位,倒数第4名。这对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

篇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一、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

1. 增强身体素质。

我国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创新举措,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发展体育事业,达到增强体质、强国强民的目的;通过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做法,也是体育在人类社会中长盛不衰、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人类发展史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 磨炼意志品质。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带来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这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和陶冶作用。人们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磨炼了意志品质,改变了生活方式。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类国际体育竞赛以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发展体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场所,需要人们具备团结和协作精神。体育竞赛恰恰能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体育竞赛是在公平的规则下,在公开场合中,个人和集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力和智力,最终获得奖励和尊重的过程。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体育运动向人们展示的,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是增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加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体育也是人类和平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为增进国家、民族间的友谊,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体育的派生功能的体现。

1. 体育具有广泛的经济功能。

体育是人的活动,特别是当它成为一项很多社会成员参加的经常性活动后,它便具有了一定的物质消费属性,必然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服装、器材、装备和场地设施等就会随之产生,体育服务等社会行业就会随之出现。体育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大幅度提高。当今世界,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体育能够愉悦身心,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体育之所以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为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同时,人类又受到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掌握必要的与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知识、技能、本领。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体育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加强。

3. 体育的其他派生功能。

体育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具有政治功能、对外交往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等多种派生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体育,挖掘体育的深层价值,发挥体育的社会效应,使体育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篇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构建劳动关系,打造和谐企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关系。

一、工会组织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推进企业制度的完善,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工会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动员作用

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经济的发展。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就要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重视基层,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和创争活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投身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之中。

(二)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

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多数职工认同和遵守。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工会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组织职工学先进、树先锋,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近年来,从二次创业时期的“铁人式队长”胡功祥到大庆油田“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的赵传利等,这些劳模典型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极大地推动了在生产能力、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为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疏通作用

民主是和谐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而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就要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能,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如建立民主联系人制度,由民主联系人从基层收集议案,畅通了员工和企业沟通的渠道,使工会能够及时了解员工的意愿和合理要求。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从而才能达到企业与人的和谐,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和谐。

(四)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协调作用

维护企业内的公平、公正,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工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信息,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心态、意见和呼声,减少由于信息不畅引发的矛盾。另一方面,工会切实做好送温暖工作,对工伤、生病、特困及退休员工实施“亲情化”人文安排,生病住院的,工会及时慰问;离休离岗的,做到走访家中,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温暖总会被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员工身边。

二、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探索

和谐社会与工会工作,被具体的描述为“和谐社会就是人气顺、心态平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结合工作实践,我认识到,在我们的企业,和谐就是员工满意的笑脸和创业的激情,是创造效益的最直接动力,是工会维权的最高目标。而我们的队伍也要保持一种开朗、豁达、晴朗的心态和幸福感,要加强员工幸福感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会有稳定的心态,做到处变不惊,积极清醒地对待任何一次变革。

(一)切实维权作职工的保护伞

在基层工会组织中,作为一名员工权益的维护者,要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和解决员工的权益问题。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我厂对员工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女工“四期”保护权,有毒有害岗位的保健权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维护。在对女职工孕期保护的方面,我们采取岗位互助的方式,让女职工体验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也营造了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针对员工休假的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合理安排,利用生产任务少的时期,安排员工有序地串休,满足了每名员工的休假权力,保障了其合法权益的享有。

(二)为员工送温暖如和谐的春风

亲情化的关怀可以使员工内心深处的感动转化为在生产经营建设中的强大动力,一个充满和谐氛围的企业,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凝聚员工的创业热情。我们本着打造“和谐井下,和谐砂酸”的目标,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员工生病、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工会必定第一个知情,第一时间把关怀送到员工身边;我厂前线站点既多又分散,每逢节日工会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山西、海拉尔等地,让前线将士们感觉关爱就在身边。

(三)搞创新激发员工热情

关心企业的经济发展,就要珍惜员工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充分发挥优势,行使各项职能,要带领员工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的效益增长努力工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自主创新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时间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我总结出来三点。一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那些缺乏创新意识的员工,调动他们本能的积极性;二是提高组织能力,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否则会造成衔接不当,积极性被制约的情况;三是建立奖励公示制度,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这样才能扩大创新队伍。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还要开展员工文化教育、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技术素质,给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创造提高自身价值的机遇,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篇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安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高度重视,抓实抓好。要树立科学的稳定观,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建立起确保社会持续稳定的主动超前的维稳体系。

二、要维护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

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安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敏感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上下功夫。要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防范控制体系、高效有力的打击体系。建立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侵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

类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要搞好各项社会安全服务。

减少犯罪、减少社会损失是公安机关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需要公共安全,要求人权保障,这不仅需要公安机关通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来警示邪恶,还需要通过治安行政管理予以维护,也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安全服务来满足。

四、要建立一支作风过硬、内部和谐的公安队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好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外,还应立足于公安机关,以构建队伍内部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努力创建和谐公安机关,营造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单位间、警种间的统一协调,信息共享,平等互助,使各单位、警种团结如一人,树立大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和公安队伍战斗力。

篇6:在上帝爱中构建和谐社会

东营市东营区 赵元法

(神学思想研讨会文稿)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其信仰是以上帝之爱为根基的信仰,是以耶稣基督之圣爱为见证的信仰。基督徒是以活出基督之爱为己任,以体现基督之荣耀为最崇高的信仰准则,因此基督教信徒当以身力行在自己的身子上把上帝之爱、基督之荣形见证表明出来。

一、上帝之爱—上帝的创造与托付

上帝以自己的大能创造世界天地万物,又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把人放在这个新造的世界上。(创1:26)“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人类按照其使命看守管理,使用享受这美好的恩典,其责任就是,使天空、陆地、海洋、河流、山川等一切所有的都和睦相处、和谐共存、永远美丽。人类、动物、植物、飞鸟、虫鱼都享受上帝赋予他们共同生存的权利,共同享受这美好的天父世界。就如人类的始祖‘亚当’在伊甸园中的生活一样,又如上帝新造的千喜年国度一样,(赛11:6-9)“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象水充满海洋一般。”我们既以上帝为我们的天父,以基督为我们的生命之主,就当遵他旨意而行,携手与上帝同工,共建

1美好的世界,同建美好的家园。在这个国度中,尽上应尽的本分,成就天父上帝美好的旨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伟大方针,既顺应天意,又符合国情、民心,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和基督的博大圣爱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曾与全国人民共度过艰难的岁月时光,曾为建设新中国付出极大的代价和努力,现在又为全国人民的安康幸福及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而呕心沥血,积极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是值得人民爱戴、拥护并可信赖的政党。所以,中国基督教当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跑在前列与全国人民一道照上帝之爱,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和努力。

二、上帝之爱—上帝的诫命与律法

上帝为了叫人类更好地、和谐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们制定颁布了诫命律法,以“十条诫命”为例:前四条是要求人要信奉依靠独一全能的造物主上帝,用敬虔的心、专一的心忠于对他的信仰;后六条则是更多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处世关系,上帝赋予人生存的权力、人格,上帝尊重人的权利,更尊重人的人格,在上帝眼中无论高低、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享受生存的权利,享受崇高的人格,因为人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造的。上帝愿意人人都和睦相爱、友好相处,天天过平安幸福的日子。上帝的诫命律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牢固的基础。要构建和谐社会,基督教信徒必须以上帝之爱的诫命律法来管理、约束自己,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因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申5:16)“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当孝敬自己的父母,使父母能享受到上帝赋予他们的尊位,享受到爱与被爱的权力。同时相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使他们借人间之真情享受上帝之纯爱;用合宜之分对待夫妻关系,除去一切邪淫之污秽,共建和睦相爱的基督化家庭。维护他人的生存权力、人格、尊严,用上帝之爱取代恶毒贪欲之心,相爱于邻里,友好于亲朋,使众人与己共享上帝之圣爱。看守好自己的财物,也卫护好他人的财物,使人人守其本位,享其所有。说话言语要诚心真意,拚弃虚假谎言,用造就人的好话与人交往。以上这些乃是上帝诫命之真意,是上帝纯爱之精华,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三、上帝之爱—基督的命令与要求

(太5:13-16)“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主基督要求我们在世界上如同盐一样能调合五味,用和睦与众人相处;如同光一样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给人带来益处,显明上帝儿女的好品行,以此来荣耀天父上帝。(腓2:15-16)“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象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基督还吩咐我们,爱邻舍、爱仇敌、爱众人,这是基督博大圣爱之精神,是基督教信徒所必当遵守的法则。(约13:34-35)“主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5:12)“主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象我爱你们一

样,这就是我的命令。”教会是一个社会团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团契相爱和谐与否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遵守基督的命令,彼此相爱,团契合一,首先把教会办成相爱和谐的教会,在整个社会中成为亮点。耶稣基督的命令要求我们用顺服主的态度顺服执政掌权的,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同胞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代中,作上帝圣洁无瑕疵的儿女。以上这些是上帝圣洁完全之纯爱,是中国基督徒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南。

四、上帝之爱—信徒的本分与义务

篇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李 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本质要求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老年人,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为老年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老年群体的特点和规律

老年教育说到底就是提高老年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变化及相关关系新的感悟与认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经过各级老干部部门和涉老部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和变革凸现年代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1、认真研究老年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对社会、对事物、对情感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表现在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上。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鉴赏能力、评判标准更多地沿延续着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对新体制、新经济、新变革带来的困惑难以释怀,对新科技、新潮流、新观念带来的疑虑难以适应,因而存在着过多的代际关系和思想分歧。其次表现在老年人的行为导向上。由于老年人的体能衰退,追求健康和长寿成为老年群体的主流,因之而来的是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休闲消费活动等等现象热浪滚滚,遍布城乡。第三表现在老年人的心理意志上。老年人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其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转换,促使心理意志发生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不服老、爱较真、敢于闯的心理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兴趣减少、情感消沉、喜怒多变的情绪状态比较普遍。正是由于老年群体的这些普遍特点,决定了老年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那就是顺应老年人的愿望和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培养、引导、支持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良好的晚景目标。

2、充分肯定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

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经验价值。指老年人长期生活阅历和社会积累形成的价值,突出表现为智力价值、技术价值、经验价值等。

(二)再创价值。指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对社会对家庭作出的新贡献。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第35届会议指出:“老龄不仅是经验与智慧的象征,而且还能使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中,老年人不是可有可无或无所作为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他们或利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经济建设作贡献,或为人口文化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某些方面献出余热,他们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肯定并重视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组织和引导他们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给老年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内容。

3、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思想困惑和疑虑

老干部是我国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有着辉煌的政治背景和灿烂历史。他们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许多老同志的精神、心理和环境一时难以适应,渐渐远离了社会,跟不上形势,他们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观念判断现今的事物,凭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带有看法,因而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疑虑,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老干部的思想困惑和矛盾心理的出现,为老年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课题,也奠定了开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深刻认识老年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既要有发展的经济,又要倡导优秀的社会公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同时更要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秩序。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1、老年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而老年群体由于自己所处社会地位以及特定条件等因素的决定,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主力军,基层群众文化的排头兵。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各种形式和途径,对老年群体进行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快乐教育,凝聚整个阶层的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老年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策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老年群体牵涉到千家万户,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教育,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它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老年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本质体现。

3、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举措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据全国老龄办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与上相比,净增725万,成为“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不仅如此,老年人口还在按总人口的0.5%递增,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8亿,到2040年将达到4亿。也就是说到那时全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加强老龄工作,让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挑战。加强老年教育,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就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关键举措。老年人虽然已过了生命力量旺盛的时期,但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弱。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不再是当代老年人的唯一需要。而实践已经证明,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追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中央和国家对开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和远景规划,各地对此也形成了共识。当前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要从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学、乐、为、教”相结合的方针,重点加强老年大学的阵地、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切实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4、老年教育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具体体现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个体健康、群体健康、家庭健康、社会环境健康,个体、群体和社会达到协调共进,良性发展。健康老龄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概念,其主要内容与我国提出的老龄工作“六个老有”目标是一致的,即健康老龄化要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其中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医是保障,老有所教是手段,老有所学是动力,老有所为是方向,老有所乐是所要达到的效果。老年教育正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围绕“六个老有”目标来不断开发和完善的。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老龄工作十年发展纲要》指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已成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老年教育作为治理老龄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手段,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老龄问题,把实现健康老龄化作为综合治理老龄问题的根本对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中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全面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就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有力措施之一。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十分悬殊,特别是城乡之间矛盾突出,这成为制约我国发展老年教育的重大阻碍和难题。区分情况,因地制宜,政企结合,多头进举,将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推向广大的社区和农村,满足更多的基层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体现。

三、进一步增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创建21世纪老龄社会的目标—— 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意味着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不分年龄的,因此终身学习和社会参与成为老年人社会化的积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改变老年人的传统生存方式将产生深刻影响。于是转换老年社会角色,寻找晚年生活的社会舞台,又成为许多健康老年人的选择。这就必将注定老年教育在这场潮流中肩负重任,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把老年教育作为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渠道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类矛盾多发,诸多问题凸显,出现影响稳定的事端和情绪难以完全避免。所有这些都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精神状态无不受关联和影响。老年群体亦莫如此。但如果放松对这个群体的教育,不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去占领,那么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对社会的稳定和意识形态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法轮功”的泛滥一时,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也进一步说明,老年教育在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把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的因素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

老年教育既兼具其它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实践。因此在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要适合老年人的特点,摸清对象,对症下药,普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帮扶帮教活动,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服务社会;二是坚持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政治素质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三是坚持把文化娱乐活动与科学健康养生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比如在农村要重视对老年农民的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封建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如此,还要在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力求赢得老年人的喜爱和欢迎。

2、把老年教育作为团结老年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要标志,否则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银发浪潮”这道风景,既成为老年群体地位、威望的象征,更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因此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在团结老年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黄冈市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黄冈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老干部人数多、威望高、影响大。市区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为龙头,以市老年大学为阵地,为老干部、老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学习活动,吸引、凝聚和团结了社区中老年群众。我们每年结合重大时事和节庆所组织的活动,吸引中老年朋友多达上万人,形成了一呼百应、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老年大学的学员成了我市基层文化、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黄冈市二十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成功地抵制了“法轮功”的侵蚀,抗击了“非典”的波动和恐慌。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没有一人习练“法轮功”,没有一人传播“法轮功”,老年大学成为社会稳定的安全地带。

3、把老年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目的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适时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都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意义非凡,功能巨大,作用重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力量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时空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要领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新发现、新学科、新概念等显而易见的社会特征,对处于边缘化趋势而又无法逃避的当代老年人来说,触动更大,影响更深。那么,要融入这个社会的内核,要领略时代的浪潮,就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老年人进入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主阵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新境界,不仅开拓了老年人的眼界,更拓展了晚年生活的领域。因此可以说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和进步的客观反映。它对于形成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把老年教育作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应有之义

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既是老年大学的宗旨,也是老年教育的应有之义。而老年大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引导老年群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冈市老年大学始终把对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每学年都要安排八节大课,集中16个专业教学班的学员听取市委领导或专家教授的形势报告、时事政治、党史知识等综合性讲座。学校还结合“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组织教师学员编写歌曲教唱,把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变成老年大学广大学员的期望和要求,在老年人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

提升生活质量,追求晚景幸福是老年人的最终目的。黄冈市老年大学针对学员的喜好,先后开设了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舞蹈、电脑、花卉、保健养生、手工制作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使老同志心情更加舒畅,精神更加振奋,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已经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市老年大学还联合社会团体,广泛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比赛活动,组织老同志走出去,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向社会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充实和丰富了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由市老年大学组织成立,以老年大学学员为主组建的市老年艺术团成为全省全市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和艺术品牌,先后参加迎春晚会、送文艺下乡、全省社区文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演出活动,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多次获殊荣。

老年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新兴的伟大事业,切实加强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党对我们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研究管理体制,形成强大合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篇8: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文化,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崇尚自然规律, 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以保持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在当今“和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调的时期, 从各个领域把握“和谐社会”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什么是最智慧的——数”, “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前句可视为“科学 (数) 是最智慧的”;后句可释为“艺术 (和谐) 是最美的”[1]。这就说明艺术创造了美, 而在创造美的过程当中也体现了对和谐精神的追求与探索。所以我们可以说, 艺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艺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能丰富和陶冶人的情感。艺术活动是一种以象征性符号形成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一方面艺术又凝集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 雕塑家所雕塑的, 表面上是一张画, 一个雕塑,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2]。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 人即使练习作画, 情感的表达也是第一位的。艺术是以情感体验方式进行的审美活动, 这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能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得人文雅、明智、全面发展、造就完整的人格。艺术活动主体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当中, 超越物质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束缚, 让自由自觉意识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张扬;在超越物质现实的状态中驰骋想象。

艺术能促进人格精神、人生价值的超越。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 集中体现了人类活动对于和谐精神的追求与探索。艺术活动所承担的使命是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反映和创造, 以及实现人与客体世界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人在社会实践中既充当着实践主体的角色, 又充当着实践客体的角色, 这一特性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艺术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征, 特别是艺术活动主体进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 艺术主体往往将艺术创造或欣赏视作自身情感体验和精神审视的过程。所以, 当处于这种状态时, 艺术活动主体同时也就成为客体与对象, 自身的精神意识、人生轨迹、生存状态、灵魂的真切与晦暗、生命的闪光与衰微, 均成为主体探寻和拷问的对象与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内省和自我剖析中, 人们才能做到对自身的认知和改造, 由精神的失衡与失谐不断走向新的平衡与和谐, 在人格精神、人生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更高的超越[3]。

二、艺术能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文化, 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 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它可以创造生产力, 提高竞争力, 增强吸引力, 形成凝聚力。一个社会的和谐, 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艺术可以美化和优化人文环境, 形成一种文化共识, 从而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无论是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 还是现当代的优秀艺术都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一种自由和谐而又能给人们带来人生启示的综合体。当人们在欣赏这些优秀艺术的同时, 开拓了文化视野, 提审了审美能力, 使得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它还使得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烦乱浮躁的心情得以改善, 使人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提升, 从而有助于推动文化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 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艺术活动中, 艺术活动主体相当多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源于自然。在艺术活动中, 人们面对的是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话题。艺术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并开始为专门满足审美的需要而去进行创造和生产时, 审美意识便产生了, 自然也随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在生活当中把审美情感投射与自然, 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把握自然, 以艺术的方式看待自然, 从而提高了人们对自然整体的感知能力, 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关系, 启发人们从艺术的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艺术创造了生活中的艺术美, 开拓了审美空间和精神空间, 让人欣赏美的同时, 引领其向更高的理想追求迈进。和谐的艺术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正是对于和谐的最为民族的阐释。和谐, 是多样的;和谐, 是开放的;和谐, 在今天是科学的分析世界、观察世界的最为合理的界定。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懈地探索并表达着真善美, 使人的人生价值、精神境界以及人生的终极关怀充分的体现出来, 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孙雪涵.艺术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科教文汇, 2007 (6) :37.

[2].蔡克文.把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5) :103-104.

篇9: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一、体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种实际效应正是体育的价值所在。所谓体育价值是指体育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客观效用,是体育这一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而体育价值取向则是指体育价值主体在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体育需要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认为,价值取向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体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进行体育行为选择时的最基本的动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体育发展的方向。对体育价值取向而言,落脚点应放在它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本质上去,进而寻求“人的精神”的回归,发展和谐体育,然后利用和谐体育去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二、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一)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民族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70%,没有8亿多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身。农民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精神风貌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

现阶段应该把农村体育的发展放在体育全面发展的位置,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体育健身的领导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建议由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的城市健身路径逐渐向农村倾斜,营造农村健身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从思想和观念上转变农民的体育意识及健身意识,逐步树立起“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理念。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发展

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简称,即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下岗职工,二是孤寡老人及残疾人,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四是退休较早,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人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体育发展中应充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与需求。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其次,调整体育政策,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支持力度。在改善体育服务、体育设施等方面条件的前提下,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再次,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解决弱势群体体育困难的问题。

(三)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在城市,城市群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在社区。要大力推进城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就必须在城市和社区构建包括体育场地、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指导员和体质监督等环节在内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立这样一个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单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

(四)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一直被当作是振奋民族精神、开展国际政治外交的一种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把体育当作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过分强调体育的衍生功能、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的现象,使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健心功能)被人们忽视。体育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须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宗旨。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价值取向应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要为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服务。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的社会目标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为解决这些新矛盾,必须深化体育改革,尊重各方体育主体利益的需求,重树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FTY006)

篇10: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省成立5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市的工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年来,我们建立起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0*年通过全总验收;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帮扶站”和“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维权月”制度;工会财务工作已连续*年获全国总工会表彰、连续*年获省总工会一等奖;在全市各类企业实施《厂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并建立聘请厂务公开工作信息员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片区工作负责制、重点工作督查制、新建企业工会“七有”制、帮扶工作建档制、困难职工信息预警制。目前我们已把困难职工帮扶站建到乡镇一级。在新建企业工会中建立“星级”管理;在全市推出“职工维权十项制度”,并延伸到乡镇一级。在工会队伍自身建设方面,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在全市工会系统中提出“***********”行为标准。截至目前,在全省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地州市活动中,**市总工会已连续两次获此殊荣,2005年所属县市,均获省先进县(市)工会称号,首次实现全市县(市)全部进入省先进县(市)工会行列。同时,全市工会有**项工作获全国和省先进,有***个基层工会获省、市各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分别荣获全国、省和市级先进个人。这些做法均是围绕全总和区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得到区总力支持和指导修正,得到我市各级党政、人、政协和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和各族职工的辛勤工作。现在可以说,我市工会的社会形象、全市工会工作的效能已取得良好的社会认定。

这些年来,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同样也有许多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力度不够;面对劳动关系复杂变化的新情况,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会干部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维权能力、年龄结构以及整体素质,与形势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工会组织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改进;工会各级组织敢于网(.)-站 维权、善于维权的声音不够响亮,维权的措施还比较单一和被动。

上述问题,集中起来反映出对新时期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的不够,尤其是在组织建设和合法权益维护上研究还不够。我们认为,要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健全和完善工会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工会组建工作力度,夯实工会维权基础

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和履行维护职能的组织基础。全总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组织起来是基础,没有工会组织,要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那只能是空中楼阁,工会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首先要按照《工会法》规定,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工会委员会,形成自下而上多级别、多层次的工会组织。重点对重组改制单位工会组织进行重建或改建,实现工会组织横到边、竖到底的网络构架。其次,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要发挥工会协管干部的职责,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选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或复合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第三,要充分发挥各族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工人阶级凝聚起来的强整体力量。这些年来,我们按照“三个最限度”的要求,将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扩工会组织的基础,尤其是对新经济组织中的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为工会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对已建工会,做到不但“建”起来,而且要“转”起来,即不仅要加快组建步伐,尽量扩工会组织的覆盖面,还要加强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企业建到哪里,工会组织就跟踪发展到哪里;职工流动到哪里,会员就跟踪发展到哪里(职工从国有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最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不让职工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党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将建会工作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为组建工作提供了组织制度保证。对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及时进行重建和巩固,在商贸楼、建筑工地、民办学校、个体私营企业和特殊行业,建立起工会联合会、联合基层工会、社区居委会工会、村级工会等全新的工会组织形式;采取建立工程项目工会小组的形式来吸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和临时性用工人员入会作为拓宽建会工作的新领域,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工会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在新建企业工会组建重点工作中,在全省实现了7个100%。

二、履行基本职责,建立健全表达和维护的机制和手段,做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各级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维权既具有依法性、针对性,还具有时限性和合作性。从工会维权的这些特性出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自主协调机制,通过创新工会维权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调查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既要关心他们不同的经济利益,又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政治权利,用多样化的工作方式贴近不同职工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针对对职工群众的要求,合法的要尽力维护,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的或者合情不合法的则应耐心解释,积极疏导。

二是积极参与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的基点是防止发生规模或整体性的冲突与对抗,维护是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合作与协调,在合作与协调中寻求“双赢”,从而使冲突和对抗始终处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工会维权就更应该讲究维权的策略和掌握维权的艺术,要学会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力量为我所用。目前,职工队伍分化为不同的职工群体已成为不争的实事,由于政治待遇、经济分配的差异,不同职工群体间时常产生矛盾,我们按照经济上兼顾公平,注重效率、政治上相互平等的原则,来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内部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2001年五一前夕,我们接到一建筑公司施工工地的上访,因与市政府有关部门意见没达成一致,最终被全部强制停工。几百名工人交涉未果,准备集体到党委、政府静坐。我们派干部赶往建筑公司先稳定了职工情绪,再反复找相关部门协调。经过努力最后终于在接到上访的4个小时内,离职工要求时限的半小时前,使问题得到解决。一场事关社会稳定的不良事件得以平息。这场事件的顺利解决,既体现了工会工作的时限性,又突出了工会维权的合作性。在工作中能达到“双赢”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三是工会真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重点。我们通过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千方百计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各族职工解难。针对部分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开展了“实现五个一批”和“工友手拉手促进再就业”帮扶活动,已在全市实现了331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协助政府加强调查研究,促进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尤其是“低保”政策的落实。建立了党政工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度”,开展了与困难职工“结对子”、捐款捐物及到困难企业过组织生活等活动。今年,我们还在工会机关实行了“三个一”制度,即每位工会干部要联系一个基层工会、一个困难企业和一个困难户。每年重节日期间,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加送温暖活动,推动送温暖工程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轨道。我们除了建起了由全总授牌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外,还向基层延伸,在乡镇一级建起了困难职工帮扶站;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我们建立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帮扶站,开通12351职工维权热线电话,采取“三救助两援助”的方式,努力为困难职工和外来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使工会的维护职能更加具体、实际和充实,同时也使工会是各族职工群众的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得以充分体现。

三、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出发,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机制

针对人员少、工作面宽、难度的客观实际,各级工会必须以建立完善各种工作机制来确保工会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应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出发,建立健全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一是民主管理机制。就是要把民主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对待,使之同步并重建设起来。首先是职代会制度,应严格执行职代会审议重改革议案的规定和涉及企业员工利益的决策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决定,这个制度的重点应该是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和严格程序上;其次要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这个制度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职工董事应知企业事”、“职工监事应能参与企业议事”上;要根据实际,不断丰富和充实职代会内容,创新职代会组织形式,特别要探索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之间的关系。第三要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这项制度的目的是解决职工知情权的问题,在知情和参与的过程中找到他是企业的主人翁感,重点是如何做到真公开。近年来,我们在抓好规范厂务公开工作的同时,采取召开推行厂务公开经验观摩会,召开推行厂务公开现场交流会,举办厂务公开学习班等方式,实行“厂务公开职工测评表”办法,建立了厂务公开工作“回音壁”,对公开的问题及时答复,增加了厂务公开的透明度,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职工一个明白。另外,我们在每两年一次厂务公开工作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厂务公开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关于实施厂务公开工作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同时聘请了50名厂务公开信息员,做到了既反映了社情民意,又加了民主监督力度,有力地推动厂务公开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职工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就是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把平等协商作为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和关键环节,根据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和调整集体合同的内容,使合同条款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与职工关心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同时要加强对集体合同的履约监督,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在社会管理层面,要建立起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劳资双方对等协商谈判机制,努力解决三方不到位和缺乏公信力问题,定期不定期举行协商谈判,就工资水平、劳动保障等涉及劳动关系的敏感问题达成共识,确保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是宏观参与机制。就是要建立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通过宏观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工会与行政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最终实现宏观维护的目的。

四是调查研究机制。就是要深入基层和职工群众,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思路,让工会的工作始终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具有时代特色与活力。

五是工会工作评判机制。就是要建立让职工群众来评说工会工作,以职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会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彻底丢掉自我总结、自我陶醉的工作方法。

这些年来,我们对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上做了一些探讨,比如,我们在民营企业中,以职工工资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生产计划、重技术改造、岗位特殊津贴、奖惩制度和方法、管理层工资标准等,采取总经理提方案交工会,工会组织职工以班组、车间、科室为单位进行讨论,以局面形式上报总经理办公会修订后再下发,最后由职代会讨论通过生效。把企业管理过程全线纳入民主监督的过程。

四、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工会工作要“求变”。作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自觉做到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局开展工作,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要在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的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变应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是工会工作要“做专”。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比如,代表职工与行政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专业知识强,工会要想完成这些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三是工会工作要“依法”。工会要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达到每一条款都能够熟悉运用,站,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专家。几年来,我们为了加维权力度的能力先后多次多人参加各类法律培训班,鼓励在职干部攻读法律本科以上学历,以此增强工会干部依法工作的能力。截止目前,我们全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已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69起,涉及449人,结案率达到100%。我们还坚持“两个合同”一起抓,要求企业通过平等协商程序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各项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

四是工会工作要“干实”。“干实”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近几年来,在维权的领域中,我们顺应社会现实,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农民工中开展权益维护情况调查,重点在建筑行业、餐饮行业等对民工权益专项检查。截止目前,我们受理和协助受理拖欠农民工资投诉257起,涉及1928人,追回工资427万元。

五、严格工会经费的收管用,为工会维权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市总工会的财务工作,不断开拓经费收缴的新思路,充分挖掘经费收缴的潜力,经费收缴率连年上升,经费收缴额逐年增长,连续五年受到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的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省总工会的正确领导和市各级党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面对**市各类企业规模较小,财政困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等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解放思想,开源节流,完善机制,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的工会经费管理工作思路,在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新路子,使工会经费逐年上升。

工会经费是做好工会工作的物质保证、“没有经费工会工作就没有物质基础”。为了保障工会经费的收缴工作,我们加了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各级工会组织对做好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认识,理顺与各级财政、税务、审计、统计部门以及和企业行政的关系,寻求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实行了工会经费上解情况一票否决制:凡拖欠或截留工会经费的县〔市〕工会,不能参加先进县市工会的评选;截留、挪用、拖欠工会经费的基层工会组织和单位,不能参加“模范职工之家”、“工会先进集体”、“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此项制度的建立,效果显著。另外,我们把工会经费的收缴情况一票否决制还纳入到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状〉、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状〉的评选管理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经费上缴工作。近年来,我们加对基层工会在设备、职工活动等方面的投入费用近50万元。我们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审查审核、严格预算制度上,做到集体理财,千元以上上主席办公会,宗支出由党组会讨论决定后实行,并在机关内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政务公开栏的形式对包括财务在内的政务内容进行定期公开,使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六、工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

面对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难度加的客观现实,工会干部要想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培养开放、创新、务实的思维方式,用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取代不合事宜的旧观念。二要勇于开拓创新。目前工会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仅凭过去的老经验是难以应付的,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要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当作事业去追求。要敢于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方法。三要熟悉和运用法律武器。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制越来越成为工会履行职责的主要手段。无论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是监督法律的执行,都需要不断提高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工会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作到言行都有法律、法规为依据。善于运用法律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用法律知识指导工作。在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合理地提出法律依据。四要学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工会工作的重要方法和优良传统,作为工会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精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才不致于出现偏差,这也是我们做好工会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五要掌握熟悉运用多种语言,这应该是对我们生活工作在多民族地区的工会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语言是情感交流的基本工具,掌握多民族语言也是基本素质的要求之一。六是要有熟练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这种能力是工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特别在工会领导机关,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都离不开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因此,工会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这五年来,我们在州总工会机关内部开展了工作月评制度、工作失误公开制度,地提高了机关干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文字和评议表达能力。五年来我们还坚持以领导科学为蓝本的培训,从工作方法入手提高干部社会综合能力。总的来说,有三点,作为工会工作者,一要有工人阶级政治家的头脑,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局上看问题,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政权基础看问题,把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贯彻到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一切具体工作中去;二要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社会活动能力是综合能力,必须切实提高组织动员职工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各种各样活动载体的吸引和凝聚。五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组织职工技术技能革新、比武,组织职工广场文化节、各类文体活动赛事,职工读月,爱国爱州等爱国主义教育,拒绝毒害、健康文明生活,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体现了工会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和工会组织的社会作用。三要有协调劳动关系专家的能力,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在平等协商谈判中,工会干部一定要当主动方,既敢于维权,又要善于维权。我们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操作中,十分注重制度、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整体协商和单项条款协商相结合,尊重协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平等协商。

七、几点思考

在过去的工会工作中,我们工会工作者,能以满腔热情的精神状态,不讲得失的奉献精神履行着自己的基本职责。我们认为这只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的最低水平线。面对社会群体组织形式不断发生的变化,面对人这个社会主体身份的不断转换,市场主体(人、政府、企业)间矛盾表现形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如何去组织人这个主体并最化的维护他的合法权益和需求,我们如何协调政府这个主体,要求他最化地履行他服务管理的职能,我们如何协调企业既能把劳动者当主人又能保证劳动者合法的生存发展的权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维权的过程中去实现维权的宗旨,在维权的过程中去探索维权的领域,在维权的过程去研究维权的途径。比如说,一些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牺牲了职工利益,这个成本单由谁来买,作为工会又如何去协调政府和企业;农民工在身份转换中的社会地位问题、经济的和政治的权益问题、劳动和生活问题,工会如何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工会组织的组织基础。再如,弱势困难群体的问题,我们只能做到“帮”和“扶”,但我们能解决他们长久生存发展的一生利益需求吗?我们工会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呢?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思考和探讨。

上一篇:去滕王阁旅游的精选观后感400字作文下一篇:在抗“疫”战场中绽放青年力量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