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2024-05-05

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共8篇)

篇1: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专职监督机构之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审计工作应如何找准与?­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不断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审计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作用,更好地适应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和阶段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摆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一、审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又是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工具,它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并于监督与服务之中。因此,审计与和谐社会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和谐社会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审计工作应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和谐社会为审计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蕴涵­着社会环境具有安全、稳定、公平、有序的特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远景目标,这正是审计工作的奋斗目标,也是审计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谐社会为审计工作提供动力源泉和明确目标,它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群体各种关系的d­调,也有助于增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力度。和谐社会为审计工作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证审计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因此,审计作为国家的专门监督部门,必须担负起应有责任,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和归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堵塞漏洞,减少损失,为?­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保驾护航。

(二)审计监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修订《审计法》开宗明义阐明,审计监督是为了维护国家财?­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些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审计的法定职能直接指向了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审计监督在规范市场?­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规范作用;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廉政建设中,具有推动作用;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党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建设性作用;对?­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保障作用。因此,审计与民主法制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通过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济领域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社会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不断前进,从根本上实现以审计促发展、以审计促节约、以审计促和谐的宏伟目标。

二、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黄金期、社会冲突高发期。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社会公平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二是当前经­济领域中,假冒伪劣无处不在,造假账、报假数据、假工程、假发票、假公济私等丑陋现象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三是在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问题相当严重:四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五是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我们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赋予审计工作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审计机关要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自身特点,不断创新,积极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监督。并抓住促进?­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探究成因,寻求对策,提出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发挥审计促进?­济发展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审计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应注重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偏重于微观层面上的审计监督向更好地为宏观管理服务转变,关注宏观全局和影响?­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服务?­济发展大局;二是从关注一般性项目的审计监督向?­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转变,突出监督重点,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监督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重转变,提高审计效能;四是从财政收支审计向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审计监督转变,促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五是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为主向查

出问题、揭露问题和促进整改规范并重转变。

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只有重新寻找审计监督的职能定位,才能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通过审计,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加强权利监督和制约,当好维护国家和

人民利益的“经­济卫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民本审计观”,保障?­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审计工作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通过审计,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切实保护好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积极采取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地区、部门进行深入审计和调查,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垄断行业的审计力度,摸清收入分配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因,提出建议,为理顺收入分配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加大对社保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力度,把社保资金收入筹集的真实性、合法性,分配的合规性、合理性,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为审计机关长期不变的审计任务,通过审计促进社会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新农村五件实事专项资金、资源与环保、环境等方面的审计,在促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维护农民切身利益、节约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重点关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大对住房公积金、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力度,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稳定,保障社会?­济和谐发展。

(二)强化“效益审计观”,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随着社会?­济的发展,?­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社会资源的节约和?­济效益的提高,效益是所有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审计作为一个专项的?­济监督活动,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同样要将效益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公众对效益的关注日益提高,要求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提高管理活动效率,有效使用纳税人资金,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因此,审计机关在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资金、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不断创新审计理念,转变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方式,在坚持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把效益审计贯穿到各项具体的审计项目中,重点审查和评价财政资金是否花得少、花得好,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真正让国家的钱花得明白,花得有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债资金审计,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紧紧抓住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流向这条主线,从工程立项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加强资金管理。并严肃查处在建设过程中的高估冒算、侵占挪用建设资金、浪费损失等行为。同时积极反映被审计单位管理不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影响财政政策效用、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不足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把有限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确保政府建设资金安全高效,从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强化“责任审计观”,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新修订的《审计法》增加了对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等实行任期?­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对领导干部?­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依法进行,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促进廉政建设。?­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广大群众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充分说明这是审计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审计机关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精心组织,切实抓好,抓出成效。工作中要以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口,加大对领导干部?­济责任审计。特别要加强对权力相对集中、自由裁量权较大、涉及“权、钱、人”较多部门的领导人任期?­济责任作为审计的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相关?­济指标为基本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要将其涉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济决策权、管理权和政策法规执行等权力的运行置于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制约之中,促使领导干部审慎对待和正确运用权力,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同时,审计机关要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积极d­作,相互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营造和谐的执政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2: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一)教育 疏导法。

(二)执行和解法。

(三)人文执行法。

(四)风险告知法。

(五)透明执行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执行 角色定位 实际操作和运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它要求我们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为此,肖扬院长要求,各级法院要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发挥作用,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全面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此,有人提出了和谐审判、和谐执行。法院执行,作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公正与效率”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那么,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又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及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带着这个 问题,笔者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法院执行的基本内涵及和谐执行的意义

法院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付诸实现的法定活动和行为。它包括刑事执行、民事执行、行政执行及非诉行政执行,执行范围广泛,手段强硬,是用司法手段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保障。法院执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体制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执行的软硬掌握度,直接 影响 社会的和谐进程。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包括 经济 和谐、阶层和谐、政务和谐、区域和谐等。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它呼唤法院的和谐执行,呼唤法院在执行中,多一点点“温柔”,少一点点“强硬”。推行和谐执行的意义在于:

1、宏观上,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将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以至诚至善的精神追求,灵活务实的执行调解 艺术,惩恶扬善,启迪心智,回归理性,才能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并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产生一种综合社会效能----即:在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促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对良好秩序的认同。

2、微观上,提高了法院自身的执行结案率,并有效地缓解了“执行难”。和谐执行已成为 现代 文明社会的重要工具,成为支撑社会服务体系及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交往、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保障,也是完善社会机制、构建和谐的有效手段。

二、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肖扬院长曾说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而一个有序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密切相关。所以,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定位为和谐执行。而推行和谐执行,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符合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承。所谓和谐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以实现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宽严相济、公正文明的执行方法,在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同时,增进当事人的信任和友爱,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它旨在追求执行中的和谐效果。

(一)和谐执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拥有化解自身矛盾的机制,而法院执行,作为国家专政工具的一个部分,本身就具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容,如执行规定中的执行和解、执行中止、恢复执行等内容及民主、公开、公正等执行特点,就满足了社会主体解决纠纷、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需求,加速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当前,在反映执行不到位、来信来访等问题日渐增多,可能出现矛盾激化甚至上访、继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情况下,倡导并推行和谐执行,已成为形势的必然要求。和谐执行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志和处分权,体现了宪法和法律精神,并利用法律合理平衡了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之间的利益,完全符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和谐执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承 从我国民族心理方面看,“和为贵”的儒家思想长期在 中国 占统治地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争执的当事人不计较个人利益,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这种“和合”文化思想,体现到执行工作中,同样要求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互谅互让,它追求的仍然是一种和谐的局面。很显然,和谐执行理念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继承和发扬。

从法律文化传承上来看,我国的法律一直是注重调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调处的记载,抗战时期的延安,我党就系统地提出了马锡五式的调处方式。1991年颁布的民诉法及人民法院执行规定中,更是把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作为一种结案方式,它突出强调的仍是和谐执行。执行工作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担着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职能,它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有鉴于此,以人性换人心、尊重人、关心人的和谐执行方法,对于处理好各方利益冲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安定有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不难看出,和谐执行遵循的正是“和为贵”的民族心理及注重调解的法律文化传统。实践已经证明,和谐执行是人民法院定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要构建和谐社会,执行工作只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统的和谐执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和谐执行在具体工作中的操作和运用

篇3: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1.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现状

物业服务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 20世纪初期在美国形成并发展。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 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 大陆地区于80年代初在深圳成立第一家物业服务企业。之后,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逐渐发展, 到现在遍布在我国大陆地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有3万多家, 从业人员达300多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 物业服务已形成规模, 其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但是, 目前在物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滞后于物业服务发展水平

目前,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物业服务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物业服务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物业管理条例》) 中第 33条规定: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中取得物业管理员职业资格的人数并不多, 这种人才不足的局面, 已经严重了物业服务行业向高水平发展

(2) 物业服务收费难阻碍了物业服务企业发展

《物业管理条例》中规定业主的义务之一是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在物业服务中也应该贯彻“谁享用, 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以形成物业服务资金的源泉。而收费难问题困扰着许多物业服务企业, 极大地影响了物业服务的健康发展。

(3) 物业服务企业规模小, 缺乏市场竞争力

尽管物业服务企业数量较多, 但市场份额普遍较小, 经营服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相互模仿严重, 既不利于自身发展, 也不利于与外资企业的竞争。

(4)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实践看, 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物业管理开展比较早、发展快;北方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陆城市和中小城市相对较慢。

(5) 物业服务法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 相关部门又陆续颁布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行政规章, 但相应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2.物业服务企业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中的定位

(1) 物业服务使城市规范化, 提高了城市的品位

一个城市必须要有自己的品位、特色, 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 使其繁荣发展。城市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一个生态环境的问题, 城市发展了, 却有越来越多的“环境病”。虽然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了, 但经过几年的风霜洗礼, 却变得破烂不堪, 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而这种恶性循环下的破烂大厦、小区就影响了城市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物业服务企业将住宅小区、大厦这些遍布在城市各个地方的在城市建筑面积和规模较大的区域规范地管理起来, 有效的杜绝了以上的混乱局面, 使城市内各个区域规范运作, 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物业服务企业对社区、大厦实行的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 也提高了城市管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

(2) 优质高效的房屋维修, 提升物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对建筑物及设施的优质维修养护服务, 让物业在使用寿命内保值甚至增值, 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业主的利益。房地产开发是一次性的投资盈利行为, 而物业服务将会使物业有效地延续使用几十年。任何业主投资购房后, 关注的是优质维修保养服务, 保证房屋和设施的良好使用, 同时对自己房屋投资的保值增值与居住质量的提升更为关切。任何一位业主投资购房后对维修质量下降, 影响房屋投资保值都是不能容忍的。优质的维修保养服务, 可以提高业主投资的信心, 促进房屋的市场经营。

(3) 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 为业主安全提供保证

物业服务区域内的治安防范、秩序维护, 是社会治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服务区域内, 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大量的工作体现在协调和处理邻里纠纷,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以及家庭装修噪音、个别业主文体活动以及一些业主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业主正常生活干扰的调解等诸多方面。物业服务保障了良好的社区秩序和治安状况, 使社区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业主都能遵守业主公约, 遵守公民道德行为准则, 保证了社区、办公环境良好的秩序, 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保障社区的清洁卫生, 促进公民的社会文明意识

物业服务企业使社区内的环境保持情节卫生, 不仅美化环境、预防疾病, 清洁卫生也是体现和谐社会的象征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保持物业小区良好的清洁卫生环境, 不但给业主带来优美的生活环境, 也有利于促进业主的社会文明意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5) 数字化、信息化的运用, 提升物业服务现代化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化进入每个家庭, 网络世界让社会、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物业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服务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服务平台, 为业主提供更便捷和周到的服务。

(6) 物业服务行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就业空间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就业和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就业结构也处于调整之中, 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交织在一起, 就业需求十分强烈, 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和复杂。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物业服务行业, 有着巨大的就业容量, 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就业极为有利。

3.物业服务在和谐社会中的具体实施

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 —些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能提供合同约定、可量化的服务之外, 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准还应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建设和谐社区, 首先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尊重自然, 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要素。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 使社区内的一草一木立体生动, 环境优雅、舒适、和谐, 让穿过了大街上忙碌的人群, 度过了办公室沉闷的氛围之后的每一位社区居民, 当踏入社区大门开始, 就有一种自然而和平的氛围, 产生家的感觉。

其次是促进社区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物业服务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增进邻里关系, 缓解人们平日里紧张、高速的工作压力, 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一个“圈子”, 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 让业主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全体社区成员对社会、对集体的高度热情, 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 发扬互助精神。可以增进邻里感情, 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

第三是促进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 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居民心目中的好社区往往都有着畅通的沟通渠道, 特别是管理、服务部门十分重视, 并且能够主动想方设法与居民沟通。和谐社区要求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讲究诚信, 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居民们增加了对管理、服务部门的了解, 知道管理、服务部门已经做了什么, 正在做什么, 有什么困难, 准备如何去克服。居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管理, 更可以有效地实施监督, 而管理、服务部门也因此增加了透明度和亲和力。

第四是要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和谐的定义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 只有每一个社区个体细胞都和谐, 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和谐的社区必须为业主提供全面基础配套设施 (交通、医疗、卫生等) , 并能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及时保养和维护;和谐的社区还应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体系完备, 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社区需具备酒店、会所、商场等场所, 满足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

4.结论

和谐社会、和谐社区, 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 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 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 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消除社会矛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组成, 其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物权法》颁布以后, 物业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和谐社会,社区

参考文献

[1]季如进.物业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2]谢家瑾.关于构建和谐物业管理的思考[J].中国物业管理, 2007.3.

[3]冯彬.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建筑时报, 2006-06-12.

篇4: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关健词]检察机关;构建;和谐社会;职能作用

一、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大工程中,其地位和职能作用是什么呢?笔者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二、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象表述和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人民检察院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大工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其他机关和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人民检察院,通过履行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依法调整涉及国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法律关系,特别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财产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行使法律监督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建立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与人民检察院担负的任务是统一的,即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监督法律实施,惩罚犯罪活动,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应主要在以下方面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总的社会治安形势是好的,但社会矛盾仍较突出,刑事犯罪发案率仍居高不下,各种犯罪活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依然构成严重威胁,这种较为严峻的治安形势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带来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要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稳定意识,坚持把“严打”方针贯彻到批捕、起诉等工作中,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活动,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积极参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建设工程,落实好检察环节的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廉洁行政。职务犯罪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腐败。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贪污受贿、渎职侵权,不仅侵犯了履行职务的廉洁性和正当性,侵犯了公民人身财产权利,更严重的是它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查办职务犯罪是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和谐。检察机关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查办职务犯罪,是强化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加大办案工作力度,重点查办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件,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犯罪案件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犯罪案件。要规范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严格办案程序,加强侦查谋略和侦查技能研究,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完善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检察资源,努力形成整体打击合力,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要根据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立足检察职能,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途径和办法,突出预防重点,改进预防措施,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法律能够得到统一正确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即公平和正义。因为司法权是一切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最后保障环节,是为社会定纷止争、主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不但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国家法律救济,更严重的是贱踏了整个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本身,该保护的保护不了,该打击的打击不了,让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这种危害比犯罪本身更可怕。为了有效防止这些问题出现,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在这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期望很高,要求检察机关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对诉讼监督进行全面更有效的监督。作为检察机关,要坚持把诉讼监督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侦查活动、审判活动和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要在实施监督中,认真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既要严把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适用法律关,又要严把办案的程序关;既要依法加强对违反实体法的监督,又要注重纠正违反程序法的行为,以促进实体法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切实防止“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出现。通过在维护司法公正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有力促进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四)正确处理群众的诉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做好处理涉法上访工作。要按照党中央要求,积极参加当地党委统一部署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和涉法涉诉等专项治理工作。要重点办理涉检上访案件,尤其是上访老户、集体上访和进京上访案件,对待这些上访案件,要注意工作方法,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理,认真落实善后工作,重视做好疏导教育,避免矛盾激化。要热情对待上访群众,认真处理群众的诉求,满腔热忱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拓宽、畅通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渠道,并努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对涉及检察机关的来信来访案件,要逐案制定解决方案,严格实行首办责任制,妥善化解矛盾,认真排除纠纷,切实把涉法上访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结纶

我国正进入一个经济全新高速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发展大环境,离不开一个建立在有序运转大机器之上的社会和谐整体。人民检察院正是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权,通过行使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抗诉、执行监督等具体监督手段,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人权和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财产。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立案权、侦查权,严厉惩治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等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职务犯罪案件。通过认真做好出庭公诉,向有关发案单位发送检察建议、征求办案工作反馈意见,结合案例宣传和在重点单位、部门,重点环节深入调研,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教育公民学法、守法,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可以说,检察机关的每一项职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检察职能履行的是否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大社会工程,人民检察院任重道远,人民检察人员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学.

2.中国共产党党章.

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检察机关的职能.

篇5: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和经济执法部门,首要一条就是要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始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深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加大对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的审计监督,以促进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勤政廉洁,尤其是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率先垂范,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从审计机关的职能和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把注重检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促进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和谐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审计紧紧扣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做好工作,就是最直接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审计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就是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关注财政资金支出结 1

构,关注政府性资金支出效果,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及其他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中心,谋划、开展审计工作。在揭露和查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注重从机制、体制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被审计单位科学规范地管理资金,确保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对党委、政府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维护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审计工作一直坚持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扶贫、救灾、环保、抚恤等专项资金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审计机关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应更多地考虑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比如棚户区改造、水利专项资金、福利彩票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针对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低水平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和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问题开展审计工作;继续加强对医院收费、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力争及时找出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中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对审计中发现的损

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审计机关既要严肃查处,充分揭露,又要加以剖析,查找原因,提出从源头上制止问题发生的审计建议。

(三)加大对事关千家万户的各种社会保障资金和“三农”资金的审计力度,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作用

社会保障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其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群众是高度关注的。随着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审计机关应加大对住房公积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等这些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资金的审计监督,密切关注这些资金的管理和安全,关注这些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绩效。并在探索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开展与“三农”问题相关资金的审计。

(四)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廉洁政府方面发挥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审计部门为党委、政府用好、用对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审计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审计机关应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各单位和部门“一把手”认真用好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财经法规执行监督权,促进为民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形成。同时,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情况通报制度,由审计机关就审计查明的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处理意见等,反馈给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努力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应把审计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一是从严治理审计队伍,增强审计干部自身拒腐防变能力,发挥审计干部的创造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审计干部自身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审计机关应继续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审计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和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把审计干部遵守“八不准”纪律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列入考核内容,并

篇6: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本文对××市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情况做了调查研究,指出了人民法院在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对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体系做了探索。

一、××市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市法院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履行了职责,发挥了审判职能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发现在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发挥案件裁判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主要表现为:(1)对于一些主要或相关事实没有查清;(2)对当事人列举的证据材料或辩解意见没有进行必要的回应;(3)在案件事实相对复杂的情况下错误分配举证责任;(4)证据之间未能有机衔接并导出一致而排它的结果等。2.法律适用不准确。主要表现有:(1)由于对事实判断的错误、案件定性偏差而导致法律适用错误;(2)事实清楚、证据明晰,但对于法律的不当理解而导致法律适用错误;(3)只注重实体裁判的合法与合理性,但对程序法的适用却发生疏漏,应引用的条款没有引用,或者引用条款不明确。3.自由裁量标准不统一。在刑事审判中法定刑幅度较宽,民事审判中损害赔偿或补偿的法定标准较原则等情况下,由于法律赋予法官的裁量权范围较大,并缺少相对明细而规范的具体衡量标准,导致裁判结果弹性较高。在我市的司法实践中相类似的案件在不同法院之间、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甚至于同一法官的不同判决之间,其裁判结果往往也有区别。4.司法文书质量有待提高。司法文书特别是裁判文书是法院“公正与效率”主要载体,反映国家对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及对不法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要做到合法入理,使当事人无论胜败皆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理念滞后,不具备新形势下制作裁判文书的现代理念;(2)格式不符合要求,裁判文书样式存在混乱的现象;(3)裁判文书普遍存在着繁简不分问题;(4)适用语法不规范,论证不透彻。

(二)发挥审判程序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超期限。超审限问题不但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影响当事人实体权益的最终有效实现。在刑事审判中,超期审判所造成的逾期羁押更会严重侵害公民自由这一基本人权。此外,在有的案件的审理与执行中,即使并没有超出法定的期限,但是由于不合理地过于迟延,也会造成审判效率低下。2.内部请示。对于一些影响较大、复杂疑难案件,基层法院为求慎重而就个案向中级法院作内部请示,在一定程度延长审理期限。当然,这里并不包括由于立法的不完善,而导致的对法律适用方面的内部请示情形。3.变相独任审判。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合议制度在审判实践中有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和落实,除主审法官外,其余合议庭成员只是“坐庭”。4.办公室等同于法庭。在案件多时,有些审判人员只能在办公室与当事人挤在一起开庭。规范化法庭审理难以实现。5.区别对待不同当事人。有的案件中,当一方当事人是大型国企时,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个人,往往在有关提供材料规格、证明标准等各方面具体要求上,难以获得与审判人员的平等对待。而在个别刑事案件中,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还会把与公安、检察部门的关系协调因素纳入衡量的范畴。这些做法都违背了相同情形同等对待的基本诉讼原则。

(三)发挥队伍建设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人员学历层次仍待提高。全市法院系统共有在编干警82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2,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审判员占全部审判员人数的85,研究生学历的审判员占全部审判员3。学历层次仍有待提高。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法院干警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也反映出素质的高低。如干警在开庭时有着装不规范、接听手机、抽烟等现象,给当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2003和2004年为例,全市法院系统共有8名干警因违纪受审判纪律处分。3.落后的司法观念和不规范办案现象仍然存在。如在2002年至2003年的案件评查活动中,对评查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程序、卷宗、裁判文书等六个方面进行质量评分,共评查案件3145件,其中基层法院2678件,中院467件,查摆出各类案件共性问题,例如,法律手续不完备,合议庭、审委会笔录太简单等问题;查摆出各类案件个性问题,例如,有的案件适用法律条文不准确,有的卷宗装订不规范。

(四)发挥司法体制改革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改革的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1)法官职业化建设没有到位;(2)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到位,比如,定位审判委员会,发挥合议庭职能作用等问题。2.改革的规范性不到位,具体表现为:(1)制度陈旧,已成为名存实亡;(2)制度不配套,无法执行;(3)无相

应制度,管理出现真空。3.改革的统一性不到位,比如基层法院的有些做法不一。

(五)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1.执行制度不严。现在各法院对审判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制约的机构虽然都建立了,但实际执行还不够严格,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仍有发生。2.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法院监督机制有审级监督、本院院长监督

。然而这些法院组织体内的监督机制一般都流于形式,而审判监督庭囿于职权不可能对所有案件实施监督。3.没有形成对基层法院监督、指导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探索法院发挥职能作用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保障。在调研中发现影响法院职能作用发挥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

(一)内因在客观方面的表现:1.司法资源不足。如我市基层法院大部分存在人员缺编现象,存在办案经费不足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案件积压超期,此外,以合议之名行变相独任审理之实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2.新体制尚不完善,老做法仍然存在。尽管我市经过五年的司法改革,使程序的公开性与科学性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司法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合议制为变相独任审判所侵蚀,反映出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之间在转换衔接上存在问题,更深地反映出在程序启动权的设置上缺乏对作为诉讼主体的当事人诉权行使的合理考虑,使法官的权限太大而随意性过强。再如定位审判委员会制度问题。又如二审案件程序公开性不强,书面审理与开庭审理之间的界限尚不明确等。3.物质装备建设仍相对落后。全市法院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缺乏、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如表现为警用车辆严重不足、通讯设施落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低。4.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如裁判文书的审核与校对、诉讼材料的填发送达制度等均无明确的规定,再如相关制度落实的不好,如合议制度发挥不充分等。此外,在异地执行,依职权调查取证等方面,规范化监管制度还没有较好地建立起来,这些都现实地影响着审判权运作的效率与质量。

内因在主观方面的表现:1.部分审判人员程序法意识依旧薄弱。审判人员法治意识与思维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程序法意识薄弱的问题还是渗透于各个具体环节当中。如在法律适用方面,不注重程序法的适用问题。2.部分审判人员责任心不强,使命感不强。调研活动中查找出来的工作瑕疵虽然无关司法人员的工作水平,但反映出部分审判人员与书记员工作态度不严谨、责任心不强,缺乏司法职业人员应当具备的神圣使命感,易损害司法的严肃性及权威性。

(二)外因表现为:首先司法独立性不强。法院的人事、财政与物资装备均受制于同级地方政府,无论该因素是否左右着裁判的结果,当事人在涉地方经济或行政部门的诉讼中败诉之后,总习惯地将之作为不满的借口。因此,司法独立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但在更大程度上则形成人们思维惯性而影响着对司法公正的评价度。其次,人治、厌讼的传统观念仍未消除。中国历来具有人治传统,有关人治的说法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以言代法”、“以人代法”;而与人治传统的产物----厌讼传统有关的说法有,孔子及其弟子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等。这些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沉淀,加之司法独立性不强、司法腐败现象不绝,使司法的权威性无法在民众心目中获得高度的认同,从而极大阻遏了维护司法正义效能的发挥。如广大群众不具有强烈的法律信仰,他们在合法权益受侵犯时首选的解决途径往往并非寻求法律,即便诉诸法律,多数人也将信将疑。第三、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公正司法障碍多。在我国人际关系的疏通是社会普遍崇尚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法官作为错综缠绕的关系网上的一个交点自然不例外。因此,职业道德约束法官的力量就显得尤为薄弱,而取信于民的程度就变得尤为浅薄。第四、立法不完善造成司法工作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我国基本的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是立法上多有缺漏、矛盾之处,如关于民事强制执行的立法、证据规则的立法等问题导致司法工作存在不可避免的困难。第五、法官经济待遇相对偏低。与法官沉重的责任相对应的是其微薄的薪酬与微弱的权利,两者间处于显著的失衡状态。比如,虽然我市法官的收入与公务员一起经历数次调资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与律师等近邻行业的高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原因属于体制性的、长期性的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属于履行职责不好,发挥职能作用不够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以解决。

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发挥职能作用的条件,在此前提和条件下,通过详细认真的调研活动,笔者认为人民法院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如下七方面职能作用。

(一)探索司法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反映,也是求真务实、按经济和社会客观规律办事价值观的反映,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反映。司法价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在司法领域的生动体现,需要人民法院探索、追求、维护。“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更是人民法院追求与维护的永恒价值;“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宗旨与具体要求,更是执政为民价值观在人民法院的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指导方针,更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人民法院价值化的体现。司法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提炼,以此指导人民法院发挥定纷止争、惩罚犯罪、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发挥在党领导下司法为民、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能作用;发挥宣传法制、弘扬法治、维护正义的职能作用,从而使人民对宪法、对法律、对法治、对法院、对法官、对公正产生信仰,发出赞叹,做出行动,维护和谐。

(二)把握新时期司法工作特点、规律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并要求司法机关“有效发挥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项特征中也明确提到“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司法机关在新时期,要面对新任务,适应新形势,做好新工作,必须摸索新情况下司法工作的特点、规律,把握法院工作司法化、中立化、公正化、高效化特点与规律,把握群众纠纷诉讼化、多样化、复杂化、广泛化的特点与规律,把握党对司法工作的改革与指导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特点与规律,把握当今形势国际化、一体化特点与规律,做好司法工作,创建好和谐社会。

(三)改革、完善司法体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也包括公平正义。为此,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发挥职能作用建设好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个人民法院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在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下,在人大的支持、监督下,我们必须发扬太行精神,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把全市人民法院的改革继续推进,取得成效。

(四)发展司法“生产力”

司法工作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力”。如去年我市中级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二审、再审案件和执行等案件2426件,审(执)结2299件,结案率为94.8。各基层法院在市中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下,全年受理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各类案件10119件,审(执)结9117件,结案率为90.1。通过加强刑事审判,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按照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快了建设“平安××”的进程;通过及时审理民商事案件,平等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调节、保护和规范了经济活动,促进了“民本××”的建设;通过加强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工作,推进了依法行政,推进了依法治市;通过健全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新机制,采取指定执行、提级执行、交叉执行、集中执行等方式,冲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障碍,切实采取措施在解决“执行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诚信××”的建设。

(五)建设司法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司法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近年来,全市法院坚持一手抓审判工作,一手抓司法文化建设,在司法文化建设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了以公正为主题,以讴歌党、讴歌法官为主旋律的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干警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二是守住《××审判》机关刊阵地,宣传先进法官、法院,先进庭室的事迹与经验,交流法学观点,传播现代司法理念,提升法学理论;三是加强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对法院公正的正确评价,主要从发挥信息、简报的传播作用,发挥媒体导向作用,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执行,群众关注的热点案件、重要会议等及时联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了法律的公正,促进了良好法律文化的形成。

(六)维护宪法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活动的总章程。在构建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的今天,维护宪法尊严是人民法院的天职。宪法具有原则性强的特点,其精神与主旨大多通过基本法律、国家法规等形式予以明确具体,因此维护宪法尊严必须忠实地维护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尊严。人民法院依法裁断诉讼案件,辨析法理,严格执行裁判结果,维护法治尊严,为我国早日迈进宪政社会奠定了基础,这既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又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指出“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并进一步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因此,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不断更新司法理念,提高司法能力,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刑事审判作用,理顺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民事裁判作用,监督、维护行政行为的行政审判作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构建好和谐社会。

篇7: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职能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阵地,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新时期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拓展其社会职能,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程青峰 Cheng Qingfeng 作者单位:偃师市高级中学图书馆,河南,偃师,471900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9(5)分类号:G250关键词:图书馆 和谐社会 教育职能

篇8: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定位的思考

一、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和特征

张伟远 (2007) 把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分为正规教育系列和继续教育两个系列。高校的继续教育系列包括大学的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 各大学均把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作为大学必须承担的功能之一, 其中大学的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 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高校品牌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

我国的成人教育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时期成人教育的任务是解决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文化程度低的问题。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函授。改革开放后, 为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成人教育发展成为涉及社会各方面教育的体系, 这一时期成人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成人学历教育, 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后, 针对成人教育国家颁布了多项法律, 对成人教育的地位、基本任务、职能分工、主要形式与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成人教育开始走向法治化道路。

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于90年代中期, 其标志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的示范工程。199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为我国首批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截至2002年底为止, 全国已有68所高校开办了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目前, 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发展迅速, 一批联系中西部和东部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技术平台为全国优质资源共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中设立“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体系天地网结合项目”, 其中重大专项“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以下称“三校”) 联合承担, 其后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校加入 (以下称“五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建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为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提供示范性整体方案。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 在国内率先创建了多校合作、面向西部的新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受到了西部广大师生的欢迎。三校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跨校合作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越来越重视人的素质和水平, 唯文凭现象逐渐降温。高校巨大的资源优势开始吸引了企业、政府机关到高校寻求培训。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开始逐渐形成需求。高校学科的综合性优势越来越显露出来, 高校的非学历教育逐渐成为继续教育向高端培训市场的重要力量。在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 逐步形成了宽门类、多样化的包括准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教育、扶贫教育、转岗教育等在内的大众教育。

二、高校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

1.知识经济社会对学习者的新要求

在当今社会, 知识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知识被系统整理和吸收的速度。人们要通过学习不断的吸收社会创造的最新知识, 满足社会对自身技能知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们在学校初次接受的知识将很快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和知识的更新, 因而需要不断及时地补充新知识;人们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职业的选择更多的考虑兴趣、爱好等复杂因素, 追求新职业成为社会的风尚, 以培养思想、行为举止和艺术修养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培训层出不穷;随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现代企业为使职工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也要求职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设计人生规划。杨健明 (杨健明等, 2006) 将目前大学开展的这方面教育归结如下:获得专业资格的教育、提高职业水平的教育;转换职业的教育;提高和更新工作技能的教育;圆“大学梦”的教育;个人兴趣和发展的教育。

2.高校继续教育的优势和定位

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在于:高校多年来专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了雄厚的知识积累, 特别是在优势专业上, 大学有一流的师资, 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多年来, 大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经验。高校通过国家多年的建设, 有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结合高校的专业基础和知名教授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高校能够为社会上技术精英提供当代科技前沿方面的培训, 因此, 高校在开展高层次和专业化方面的培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有一批大师级人物, 他们的思想是社会文明引领的方向, 高校校园是社会精英圆梦的地方, 因此, 高校要成为精英人才汇聚的场所, 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培训高层次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要特别重视职业继续教育和行业资质认证继续教育, 包括在职进修、职业转岗培训、职业技能进修、职业技术培训等。

高校的继续教育也要更多地集中在语言培训和文化教育, 这是高校的资源优势特点。这种培训以短期的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为主, 根据对象不同, 高级培训以短期为主, 主要进行战略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培训, 以修身修德为主要目标。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薪阶层。

扶贫教育和远程教育也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方面。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和中西部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高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网络远程教育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传播, 高校理所当然的要承担起国家的战略任务, 开展远程扶贫教育。

继续教育成为展示大学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高校的教育培训要为高校在社会上创建了良好声誉和大学教育培训品牌。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 继续教育不应再强调学历教育, 应该逐步向高层次、专业化、大众化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三、高校在构建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原则

首先, 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服务社会的原则。高校的继续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为崇高的目标, 构建继续教育体系要考虑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其次, 大学的教育培训体系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 国家利益优先、集体利益次之。大学是国家经过长期投资的专门教育机构, 国家给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因此, 大学的继续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 坚持在高层次、高质量领域进行培训, 支持国家的总体战略, 不与其他机构争夺教育资源。坚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面向在职高层次人员培训的方针。大学的培训要紧密联系大学的学科优势, 传播前沿知识、强调实用技能、开展高端培训。对中西部地区的培训也要作为重中之重, 积极、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四、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的方向探讨

1.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

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打造品牌, 逐步形成与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品牌结构,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配合高校的培训品牌, 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 造就若干精品化、系列化的培训项目群和师资库。把颇具特色的知识整合。注重品牌培训项目的深度开发, 依托学校较强专业学科背景和教学科研优势, 打造高校独一无二的的课程品牌, 如工程类、管理类等。形成培训特色, 树立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通过校企合作开拓高校知识创新的能力

高校和产业界合作可以开发高端市场, 这是高校教育培训的优势所在。如通过招纳会员企业和设立会员获得产业界的长期资金支持, 也抓住了这些会员企业中的培训生源;高级培训项目使得知识和成果得到传播和推广。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知名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寻找需求, 从而使教学和科研的调整更能够符合现实;通过面向产业界职业人士的培训获得产业界的广泛支持。事实上扩大了大学的校友规模, 吸纳若干的培训会员企业也为在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

3.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高校, 特别是著名高校有国际交流的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 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把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先进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通过培训转移到培训工作中去。同时, 及时整合国内外资源, 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培训体系, 为高层次培训提供培训载体。

参考文献

[1]易娜, 李海霞, 吴庚生, 大力开展网络通程教育的特点众反思,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1) :32-36.

[2]马德秀.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文汇报, 2008-03-15.

[3]刘永刚.麻省理工学院[J].民办教育研究, 2005, (2) :105—106.

[4]袁美芬.美国职业技能培训考察[R].成都教育信息网, 2004-12.

上一篇:我的家乡文化下一篇:2023-2024第一学期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