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2024-04-30

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精选11篇)

篇1: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为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深化平安建设,**镇积极探索,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4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扎实开展了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为巩固深化平安建设,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近年来精心运作,大调解机制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大调解网络进一步健全,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调解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排查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水平明显得到提升,使大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坚强防线,成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切入点。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我镇坚持每月开展社会稳定及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每半月对社会矛盾进行排查一次,及时了解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我镇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法庭几家单位,抽调人员组建**镇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中心,负责日常工作。调处服务中心配备了必要办公设施,达到六有标准,设有接待窗口,接待群众咨询和受理、登记矛盾纠纷事宜。与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联合办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强化访调对接。将调处服务中心打造成集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更多功能的便民、惠民综合性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平台。

三、巩固、加强镇调处中心建设。主要承担着本辖区社会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复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国土、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调处中心工作,对于本部门归口管理的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对于非本部门的矛盾纠纷,积极配合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聘用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

进一步加强调处中心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调处中心 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建立例会制度、业务学习、纠纷排查、重大纠纷快报、纠纷登记、信息上报及统计、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当事人回访、总结评比等十项工作制度基础上,着重强化建立分流移交、办结报告、检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调处中心建立完善了接待受理、分流指派、依法调处、办结报告、督查回访的运作流程。调解工作程序,要有申请受理、调查、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回访等环节。

1、分流指派制度。调处中心对所有接防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处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调处或分流移交到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单位调处。

2、办结报告制度。调处中心受理的各类纠纷,无论直接调解或分流指派,一般纠纷在15日内调解,重大、疑难纠纷、复杂纠纷在1个月内调解,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原则上不能超过2个月。办结后及时向调处中心报告,不能按时办结的,要报告原因。

3、检查督办制度。调处中心定期对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调处进度和调处结果。每月通报分流指派案件的调处情况。

4、责任追究制度。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等原因造成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向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责任查究建议。

四、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是大调解工作的重要依托,各地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调解工作的成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

(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为节点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体系 巩固和完善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今年,我镇在9个村居分别建立了规范化的标准人民调解室。严格人民调解员的选聘条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和特殊群体、重点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和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健全完善“访调对接”机制。我镇信访部门(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信访案件,且当事人愿意调处的,进行及时分流移交各级调委会(调处中心)先行调处。对信访量大,群体性上访多,矛盾突出的信访问题,邀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定期或不定期参与信访接待。同时,针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等多发性矛盾纠纷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实际,我镇还成立了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拓展人民调解与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工作对接,发挥工会、妇联在调处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负责相关类型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加快特殊领域矛盾纠纷的集中化解。

五、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我镇认真落实调处服务中心和人民调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组织人员到先进地方观摩学习,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分类管理,培养更多调解专家、调解能手和首席调解员,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六、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我镇把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综治考核目标,结合当地实际,要求各单位认真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工作,调解工作。对于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加强工作考核。把大调解建设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加强对本地大调解工作推进情况的定期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平安建设综合性先进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责任查究,健全完善诫勉谈话和落后警示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警示并限期整改;对大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每年都予以表彰奖励。

我镇积极发挥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自这项工作有序运行以来,未发生矛盾激化,实现无民转刑案件和重大矛盾积案发生。

篇2: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一、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

1、按照长乐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的要求,调整充实镇调处中心工作人员,镇调处中心配齐专职调解员2人。

2、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调解员的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调解实务、岗位技能等综合素质,建立首席调解员

队伍,推进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实行调解员任前培训、定期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镇、村按要求年内对调解员普遍轮训一遍。镇将半年召开一次全镇大调解工作推进会,通过“以会带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基层调解工作水平。

3、镇要重点解决调处中心成员兼职挂名、业务能力不强、组织协调不平不适应形势需要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人员,充实力量,提高能力,确保有人办事、能办事、办成事。

4、村和企事业单位调委会在镇调处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好排查和调处的职能。200人以下企事业单位和经济实体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调处工作,提高调处实效。

5、进一步巩固壮大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建设。每十户选定一名调解信息员,建立名册,强化管理,公示上墙、公开服务。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信息员队伍建设。对选配的信息员要明确职责,落实奖惩措施,做到“有其责、有其为、有其奖”,更好地激发调解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调处中心要积极发挥调处与管理的双重职能。镇、村两级调解组织对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管理,具体

负责本辖区大调解工作部署、典型推广、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工作。充分行使矛盾纠纷的分流指派、调处调度、督查督办、一票否决和干部任用建议等权力。镇调处中心要加强对村(居)和企事业单位调处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自身和基层调解组织排查预警以及调处化解矛盾的水平。

二、完善“大调解”工作制度建设

1、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坚持受理调处与主动排查矛盾纠纷的相结合,镇每半月一次、村居每旬一次组织排查矛盾纠纷,并实行“有矛盾报纠纷、无矛盾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各调解组织对排查报送的矛盾纠纷要建册立档,分流调处。列入挂牌督办的矛盾纠纷,要定包干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认真组织调处,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

2、是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实行领导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并实行首问负责制。对群众的来访,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限时解决,并跟踪督办。对于确实不能解决的,也坚持向群众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

3、接待登记制度。对群众的每一件来信来访,接待员都认真进行登记,做好记录,并填写分流交办意见。

4、限期处理制度。根据各类不同社会矛盾纠纷,分别制定完成期,对其调解的纠纷都必须在规定的期。

5、工作例会制度。原则上镇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主要是交流阶段工作情况,分析矛盾纠纷态势,研究重大疑难纠纷调处方案以及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等。工作例会要做好记录,议定的重要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

三、健全“大调解”长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运行机制,突出强化在矛盾纠纷的处置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为保证“大调解”机制的有序运作,制定了“大调解”工作流程,明确群众来访、接待登记、立案受理、发流指派、依法调处、结案归档、跟踪回访七个工作流程,确保了“大调解”工作在实际的运行中有章可依、规范有序。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按照“预警在先,矛盾早消化”,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每月一次排查工作例会,认真疏理近阶段存在的不稳定隐患,研究处置方案。及时排除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建立职能整合的调处机制。

五、进一步提升工作绩效

1、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督查指导的力度,对大调解工作相对滞后的少数单位进行重点督查,提出指导性意见。

2、镇村要围绕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率、“民转刑”案件特别是“民转刑”杀人案件的下降率、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化解率、法院民事案件的受理下降率、公安110接处警下降率、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下降率,层层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考核办法,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实行捆绑考核、综合评价,确保考核到位、有效。

3、要把大调解工作列入“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范畴,作为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效与有关人员的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挂钩。要大力表彰大调解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调处工作中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4、对因排查不及时、调处不力或隐瞒情况,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市大调解指导委、市纪委、市综治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对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实行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5、加强大调解工作研究,倡导学习研究之风,用新的理论指导大调解工作实践,确保大调解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篇3: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 以新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为平台, 加强规范化建设, 开展提升受理时效率、调解成功率和医患满意率专项活动。

滨海新区司法局完善接待、受理、调解、报告、记录、回访等工作, 健全工作台账制度;积极寻求多方协作, 与法院、公证、法律援助、卫生行政及医疗机构加强协调联系, 促进医疗纠纷依法科学高效解决;加强对医疗纠纷的法律服务工作, 赴现场开展宣传、调解、疏导工作;建立“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机制, 定期整理、汇总、分析、研究纠纷情况, 向医疗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第一季度, 滨海新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受理调解申请25件, 主持调解54场次, 调解成功18件, 出具法律效力调解书18份, 赔付金额达80余万元, 经调解疏导防止民转刑事件2起。

篇4:大调解机制弥合社会矛盾的研究

关键词:大调解;社会矛盾;人民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与传统的社会矛盾相比,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因经济利益关系而引起的矛盾极为突出。目前,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并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其本质上来说,这些矛盾都是由于各种利益而导致的。目前,经济利益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矛盾形成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很难彻底清除矛盾。我国很多社会矛盾的形成原因都由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决定,若是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那么社会矛盾不但不能够缓解,还会进一步激化,导致社会秩序无法稳定。再次,社会矛盾由个体性转变为群体性。最后,有部分地区的社会矛盾还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下文从打借条机制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要分析了大调解机制在社会矛盾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大调解机制的概述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产生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也就是调解社会矛盾的方式。在我国,调节是社会矛盾协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肩负着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发挥社会功能的双重责任,同时它还是一种制度,给我国的人民群众及其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调解制度具有非常浓厚的种或特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调解并不是国家规定中的法律制度,而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增多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机制,这种机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使其都有不同的性质,它所反映出的理念与发展趋势都对我国今后解决社会矛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大调解指的是通过各方面的调节形成统一受理、依法调处的一种调节机制;狭义上的大调解也就是国家各个镇、乡等成立的一个专门的矛盾调解中心。

二、大调解机制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大调解机制的本质问题

大调解机制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国家政府统一带领、多方面的整合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通过该机制能够很快的解决存在多年的社会矛盾,并缓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混乱状态,从而提高了效益,降低了风险。另外,大调解机制在调节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国家明文规定或者正当程序为主,具有正当性特点,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好评。但是这一机制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问题。

(1)大调解机制的合法性。在调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以国家正常程序为主而进行的,但是事实上却是以政府的权利来基本调节社会矛盾的。或者是政府没有设计出相关制度,导致很多制度的定位并不定期,这就影响到大调解制度的有效履行。

(2)大调解机制的协同性。大调解机制实质上属于一种多元化社会调解机制,它能够有效的组织政府权力的扩张,然后再将这一力量转变到社会功能上,从而穩定社会的发展秩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出现了错位,例如民间调整的行政化与司法调价相互错位等。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在国家没有建立相关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将大调解机制确定下来,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大调解机制的解决效力问题

目前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对大调解机制进行定位。为了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大调解机制往往是在人民调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事实上,人民调解主要是为了调解民间纠纷,而大调解则是调解政治方面的纠纷,因此这两者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者已经越来越细化,根本无法将二者相提并论。

三、完善大调解机制弥合社会矛盾的对策

1.在更新观念方面。首先,需要不断加强矛盾的解决意识。在弥合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转变各种思想观念,提高大调解机制的认知度,需要抛弃法院中心思想;还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转变意识,通过多元化机制来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发展秩序。其次,需要解决大调解协议的效力。通过资源优化来提高社会矛盾的解决效率,利用大调解机制来解决民间性纠纷以及政府矛盾,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在完善制度方面。首先,规定强制调解制度。规定强制调解制度,把调解设定为特定纠纷进行诉讼的前置程序,从而确保纠纷解决机制的生态多样性。其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树立“稳定需要投入、和谐需要成本”的观念,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和谐环境”的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变软性规定为硬性措施,保证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

3.在健全队伍方面。首先,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现有的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素养。其次,建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将调处中心建成一个实体单位、一个一线实战机构,能够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民间的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最后,健全考核机制。通过激励推进调解,通过考核强化调解。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产生原因非常多,影响因素也极为广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仅仅依靠国家或者政府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各种调解方式组合起来建立一套大调解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大调解机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直接反应的时代的精神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到目前,它还不能够当做严格的法律存在在我国的法律中,但是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大调解机制,使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一步解决社会矛盾。(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调解机制[J].群众.2007(03)

[2]吕安兴,徐清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理论思考[J].江海纵横.2005(04)

篇5: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施平平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大量新型矛盾层出不穷,调解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各类调解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成为新形势下调解工作取得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近期,本人和法工委、县法院、司法局的有关同志,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就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认为,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是有效化解案多人少矛盾、体现司法为民宗旨、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城厢区的主要做法

2007年10月以来,城厢区委、区政府在立足诉讼调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强化诉讼与非诉讼调解制度和调解活动衔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指导、部门配合、共促和谐”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新机制,借助并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区上诉和信访总量不断下降,2008年上访人数同比上一年下降了22.2%,司法调解成功率有明显提高,由2007年的48.8%上升为2008年的75.2%,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妥善处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他们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三个衔接”:

(一)调解组织网络衔接。该区成立了“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

小组”及办公室,性质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个常设办事机构。办公室人员由综治办、法院、司法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教育、卫生、劳动、公安、交警、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解决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并促进相互衔接配合,建立大调解格局,形成合力,有效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除了区成立领导小组外,还在下属7个镇(街道)、20多个成员单位中成立了调解组,调解工作的组织网络触及辖区每个村居。

(二)调解工作制度衔接。该区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体化。其中较为典型的制度有:

1、调解员的“邀聘”和“点将”制度。邀聘调解员来源于人民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人民陪审员或退休法官等,其主要职责是开展诉前调解、接受法院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和参与其他调解衔接事宜。“点将”制度,即法院将邀聘调解员的基本情况输入信息库,供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

2、应急调解制度。应急调解是该区调解工作的一大特色,区法院成立了“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指导小组”,主动与区委、区政府常设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开展对应调解衔接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落实第一责任人,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2007年以来,先后成功调处了60多件突发性和群体性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3、绩效考评和经费管理制度。区综治委把调解衔接工作情况列入综治考评内容,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考评细则,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和化解。调解衔接

工作所需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各成员单位、各镇街也优先保障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费,区法院对特邀和聘任调解员实施计件补贴制度,以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诉讼与非诉讼调解衔接。主要通过“三调解、一确认、一指导”来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衔接。“三调解”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一确认”即效力确认,对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审查后认为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且系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以调解书形式确认其法律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一指导”即指导调解,法院指定审判业务骨干,分片包干,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展开调解工作,并应党委、政府或基层调解组织要求,派员靠前指导突发性、群体性纠纷的调处工作。

二、我县调解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调解组织看,共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63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897名,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扩大。从调解领域看,除抓好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传统纠纷调处外,积极介入公民、法人之间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补偿、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现代社会热点、难点的调处,调解领域不断拓宽。从调解机制看,一方面不断规范调解工作机制,制定了调委会工作责任、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五不准”等一整套调解工作制度,统一和规范基层调解机构调处纠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如兰亭镇试点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有效整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各项功能,夯实村级维稳基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齐贤镇试点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设立镇调委会和派出所的联合调解室,逐步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等调解形式的对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我县的调解工作还存在一下问题:一是组织建设有待扩面。特别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中建立的调解组织不多。二是协作机制有待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调解工作的沟通和配合机制还没有效形成,“大调解”制度建设亟待推进。三是调解衔接有待深化。尚未形成司法调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这四大调解方式的深度衔接和整合。四是调解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参差不齐,且往往身兼数职,影响了调解效率。

三、关于我县构建“大调解”格局的若干思考

结合城厢区的主要做法和我县的调解工作实际,本人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作了如下思考:

(一)重视和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根本。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之所以上下齐心、配合得当、衔接紧密,根本上在于坚持了区委的正确统一领导,从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设立到各镇街调解组的配置,从各项调解工作制度的制定到具体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都离不开区委的统一部署。我县的“大调解”体系构建也必须始终坚持县委的正确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以确保大调解工作的全盘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是基础。城厢区实施多元化调解衔接机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建立健全了一个以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指挥中心,覆盖乡镇、村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调解网络,为调解衔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组织保障。我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同样要以健全和完备的调解组织网络为基础,可参照城厢区做法,逐步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在各镇街、村居、行政机关和有关行业协会中设立调解组织,配设调解员,形成挂钩法官——司法所长——调委会主任三个层次的工作网络,调解组织的相关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经费及时到位。

(三)加强和改进大调解制度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否合理和完备是决定一项工作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长效性的关键因素,城厢区所推行的各项调解工作制度,既富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又兼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保证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议在立足本县原有调解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城厢区相关的先进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以适应大调解格局的需要,确保我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纳入法治化轨道。

(四)整合和优化全社会调解力量是保障。一方面要集聚和整合全社会的调解力量,学习城厢区有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效力确认等调解衔接机制,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有效衔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司法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法律手段、行政措施、道德力量多管齐下,为彻底解决矛盾纠纷提供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调解队伍的素质,逐步建立专职调解员

制度,从能力、经验、知识、公信度等各方面严格调解员的资格,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现有的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加强其后续力量的发展,为“大调解”格局的构建提供的人员保障。

篇6: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为实现全线大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广大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结合全线大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工作例会制度

1、会议召开形式和时间:

(1)工作例会。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遇紧急情况需要研究或解决,经报告,由县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决定随时召开会议。

(2)领导小组会议。每半年召开深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会议参加成员:

(1)季度工作例会,由县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召开,参加成员是大调解成员单位。

(2)半年领导小组会议,由县委政法委组织召开,参加成员是县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3、会议的内容:

总结分析本季度工作开展情况,社会稳定信息;对疑难、重大矛盾纠纷进行研究和解决;上月纠纷调处办理反馈;交流工作经验,检查工作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

4、参加会议成员职责分工:

(1)县综治办:负责传达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稳定工作的指示精神,报告社情民意信息,通报工作开展情况,推广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2)司法局:负责将近期的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和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报告街道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对预防、调处进行指导,提出建议。

(3)信访局:负责报告近期接访信息,对来访反映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大来访问题整理、统计、归纳、分析、报告,报告分流处理和督查回访工作。

(4)相关街道、部门:负责将近期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汇总报告,制定预防、调处、疏导、处理矛盾纠纷的措施,对办结的矛盾纠纷反馈。

5、会议的任务:

篇7: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有效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参与协调指导,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条块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3、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实施调解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努力提高调解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4、调解优先、尊重自愿。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定纷止争、促进和谐。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行政裁决、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

1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建成覆盖全市乡镇、村屯、社区和各部门、各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的全面覆盖。

2、建立健全各类调解手段相互衔接、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的工作机制,确保调解工作职责明晰,规范有效。

3、打造出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教育培训、严格奖惩等措施,不断增强调解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水平。

4、在全市营造“群众有事愿意调解、调解人员善于调解、解决问题注重调解”的浓厚氛围,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市”,“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信访案件下降,有效防止和减少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到省进京上访案件发生。

三、主要任务

1、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负责,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做好预测分析,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调解不成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法院(庭)提供调解情况;对随时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积极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

2、不断创新行政调解工作。行政调解政府负总责,信访办牵头,政府法制办配合,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包括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要认真落实行政主管责任,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处理行政纠纷和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积极吸纳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增强调解实效性,提高调解公信度,及时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部门要告知、引导当事人采取司法救济或其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并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情况沟通与反馈。

3、积极加强司法调解工作。司法调解由法院(庭)负责。要按照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衔接依法妥善化解民事纠纷意见》(黑高法[2009]123号)要求,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工作。对未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纠纷,应积极引导当事人先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法院(庭)要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或办公室。要大力支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指导。加强要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范围,逐渐将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大力推进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强化调解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调解作用。检察机关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司法调解工作。

4、努力确保各类调解手段的衔接配合。综治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各调解组织要

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法律关系单一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由该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报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协调。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确认机制,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公开听证、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制度,支持和广泛吸纳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种民间调解及其他调解手段,有效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金春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庆生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栾耀华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公安局、人民法院、检察院、政府法制办、信访办、司法局、民政局、财政局、综治办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综治办。各乡镇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乡镇综治办主任、司法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乡镇司法所。并按照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组成和人员配备,来健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村(社区)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室,调解室主任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担任,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工作人员。

2、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纵向覆盖市、乡镇、村(街道)

三级,横向渗透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特别是人员比较集中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单位和机构,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切实发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加强“大调解”队伍建设。要拓宽调解队伍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有调解工作经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担任调解员,加强对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乡镇、村(社区)要依托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调访一体化”机构,由“大调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广泛吸纳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参与,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强化工作职能。

3、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篇8: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办事处、各村(社区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加强全镇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根据中共常熟市委办公室、常熟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常办发〔2008〕52号)文件精神,现就深入推进我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关于深入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深化“平安支塘”、“法治支塘”建设,实现支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作目标: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广泛组织动员司法、行政和社会力量,进一步重视调解基础建设,提高调解队伍素质,健全调解组织网络,规范调解运作机制,增强调解处置能力,充分发挥调解手段的优势,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促进不同主体在全社会中的和谐相处,使大调解工作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坚强防线。

二、运作机制

建立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各成员单位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中的协调沟通,研究解决跨部门的相关问题;总结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协调解决本地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对调处不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责任追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

镇调处服务中心的职责。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研究制定辖区内大调解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和考评办法;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纷受理和调处工作;完成市调处服务中心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组织指导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组织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组织听证对话;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稳定工作信息,定期分析并通报辖区内大调解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镇调处服务中心的运作。镇调处服务中心依托镇综治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主要承担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分类调处,加强排查落实,注重提前介入,实行归口办理。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国土、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参与调处服务中心工作,对于本部门归口管理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调处化解。

镇调处服务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调处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本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针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婚姻家庭等多发性矛盾纠纷的类型和特点,依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别成立相应调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相关类型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镇调处服务中心要建立排查分析、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检查督办、考核奖惩等运作流程。调解工作程序要有申请受理、调查、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回访等环节,需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应严格依照人民调解的有关规定操作。

(一)排查分析。镇调处服务中心收集汇总各村、各部门关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的汇报,分析研究全镇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特点和对策,强化对各村大调解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主要听取全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情况报告,讨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研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意见。

(二)接待受理。镇调处服务中心要设立专门的接待窗口,对受理的和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规范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

(三)分流指派。镇调处服务中心对所有接访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根据实际情况对调解案件可直接进行调处,对信访案件分流移交到各专门调处工作小组调处。

(四)协调调度。镇调处服务中心对一些涉及跨部门的、与多个行政部门有关的、牵涉面广影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可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处,形成合力迅速化解矛盾。

(五)检查督办。镇调处服务中心定期对各村、部门的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调处进度和调处结果。每月通报分流指派案件的调处情况。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应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应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镇调处服务中心要做到“三个独立”,即: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工作经费,调处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苏州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标准(试行)》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调处服务中心的职能。总体要求是,在符合苏州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六有”、“六统一”标准,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例会制度、业务学习、纠纷排查、重大纠纷快报、纠纷登记、信息上报及统计、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当事人回访、总结评比等十项工作制度基础上,着重强化建立排查报告、包案负责、首问责任、办结反馈等制度。

一是建立排查报告制。要建立组信息员、村(社区居委会)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三级排查预警网络。村(社区居委会)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上报镇调处服务中心。

二是建立包案负责制。根据矛盾纠纷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分类调处。

(一)分级调处。分为A、B、C三级。A级矛盾:针对相关政策因素引起的矛盾,如征(使)用土地补偿、拆迁安置等涉及人员众多、面上影响较大的矛盾,归口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调处,办事处属地参与调处;B级矛盾:针对择区建房、劳资纠纷等涉及人员较多、在一定区域有影响的共性矛盾,交业务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协助和督办,办事处属地参与调处;C级矛盾:邻里纠纷等单一性、偶发性矛盾,以条线处理为主,落实业务部门(行政村)归口办理,镇调处服务中心协助和督办。以上三级矛盾,由中心提供镇主要领导批示后落实相关办理人负责调处。调处过程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调处服务中心进行动态督查。

(二)分类化解。镇分别成立劳资纠纷、环境保护、村镇建设(含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含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等五个专门调处工作小组,对相关矛盾纠纷分类化解。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大局观,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三是建立办结反馈制。对于镇调处服务中心受理的调解案件和分流指派的信访案件,一般性矛盾纠纷须在15日内办结,重大、疑难、复杂性矛盾纠纷须在30日内办结,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60日。办理结果必须向镇调处服务中心报告。

三、加强人民调解的基础建设

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社区居委会)、企事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为节点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巩固和完善镇、村(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要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和《苏州市人民调解办法》的规定,严格人民调解员的选聘条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要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和特殊群体、重点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和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加强对现有调解员的业务培训、等级评定、分级管理。调处服务中心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重在实效”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对调解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考核,确保每年对调解人员培训一次以上。同时注意吸纳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士,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激发人民调解工作活力。创新人民调解激励机制,保证调解员的奖励、补助经费,增强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及时研究、探讨人民调解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助政府搞好人民调解组织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解调员队伍的凝聚力,推动人民调解软硬件建设的同步发展。

四、拓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机制

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机制。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衔接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苏高法〔2005〕314号)的有关规定,通过诉前告知调解、诉中委托调解、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等,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对接,逐步建立法院附设诉前民调机制,在稳妥有序的原则下,逐步扩大诉前调解的规模,同时对一些符合起诉条件现阶段不宜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特殊矛盾,更多地将其纳入诉前调解程序。同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要积极拓展人民调解与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工作对接,发挥工会、妇联在调处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五、加强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领导和基础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把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作为“平安支塘”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重视、关注大调解工作。各村要把大调解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对于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篇9: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安办„2010‟24号)精神,切实做好我乡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率持续提升和民转刑案件发生率、非正常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不断下降,经乡“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全力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基础

1.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联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乡委构建“三调联动”机制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推动落实联调中心各项工作职权及流程。进一步健全调处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将调处中心打造成集社情民意、分析研判、舆情汇集、矛盾调处、大调解工作协调管理于一体的“前沿哨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巩固和完善乡、村、单位人民调解组织,要结合实际设立医患、劳资、消费、环保、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等专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和重点领域、特殊人群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全面覆盖、多种类型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夯实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1-

工作流程、内部管理、卷宗管理,组织卷宗评选,着力提升调解质量。

3.进一步加强调解队伍建设。要以建设一支“热爱调解、精通业务、会做群众工作”的专兼职调解员队伍为目标,进一步推进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开展学习先进调委会和先进调解员活动,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政治素质,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司法所全年要组织二次调解员培训,重点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调解知识。同时全乡要积极组建调解志愿者队伍,将具有丰富政策法律知识、群众威望高、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吸纳为调解志愿者,加快调解队伍社会化建设步伐。

二、细化大调解指导管理,全面提高全乡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成效

1.强化对大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乡联调中心要加强对成员单位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努力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宣传工作,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大调解工作,为大调解工作服务我乡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各村各单位联调室要定期开展活动,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全乡大调解工作的组织、业务、人员管理等各项运作规则、工作标准,扎实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对接工作机制。

3.做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考评工作。乡、村两级

联调室要定期对本地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进行考评,进一步结合实际,细化量化,做好台帐工作,把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加强实绩考核,不断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发展。

三、强化大调解效能建设,着力提升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水平

1.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加强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要以各敏感重要时段的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要建立“一件一结、一案一策、一人负责、一督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落实包案化解制度,组织专门班子,明确责任单位,制定化解方案,并进行跟踪检查、联合督导和挂牌督办。深入开展各种法律服务专项活动,加强涉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突出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并制定完善好防范预案,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加大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落实包案化解制度,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要组织专门班子,明确责任单位,落实具体人头,制定化解方案,实行挂牌督办;要健全对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排查,靠前调处,及时稳固事态,及早化解纠纷,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得了。

3.创新和发展调解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公开评议、心理咨询、经济救助等新型调解方式,用好听证调解、联合调解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调解个案的提炼研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调解方法体系,着力提高各类调解组织对矛盾纠纷的防范能力、调解能力和对重大矛盾纠纷的处置能力。

乡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10: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社会矛盾纠纷大“大调解”机制建设的

工 作 意 见

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全区稳定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法治薛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确保“平安薛家”、“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现就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平安薛家”,实施“依法治镇”,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建立与当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调解工作体制,不断提高预防、控制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以大调解促进社会的大稳定、实现经济的大跨越。

2、目标任务:通过对社会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的大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防止因社会矛盾纠纷激化引发自杀事件、刑事 案件、群体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全力营造聚人心、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全镇各项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

3、工作原则:坚持科学指导原则、服务发展原则、调解为民原则、依法调解原则、标本兼治原则、责任制原则。

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职责范围及运作方式、运作机制。

1、组织体系:镇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牵头协调,依托司法所、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

2、机构设置: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由镇分管政法的领导担任主任,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财政、民政、企管、劳动、土管、建设、城管、物管、开发、计生、工商、税务、交管等部门负责人为调处中心成员。

3、职责范围:

(1)严格执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和国务院《信访条例》,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委有关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决定和指示;

(2)研究制定本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实施办法、计划、工作规范、调处程序、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

(3)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 纷非诉讼调解以及分流处理工作;

(4)指导和管理本镇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协调本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为本地综治考核提供有关依据;

(5)发现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或突发性群体事件、越级集访事件的苗头,及时与有关部门、单位沟通信息,掌握动态,采取措施,及时予以制止、化解或处置,同时立即向本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6)定期召开中心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调委会主任会议,分析社情民情、交流信息、总结经验、研究对策,为本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7)指导、督查各部门、各行政村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8)及时向本镇党委、政府和上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和信息;

(9)开展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4、运作方式: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的运作方式。即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统一受理,然后根据纠纷的性质和特点,梳理、分流到有关职能部门或下一层次的调解组织依法调处(或由调处中心直接组织调处)。有关职能部门或调解组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调解终结,并向调处中心反馈结果。如不能调解或调解无效,可按规定程序回流至调处中心,由调处中心直接调解或指导当事人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依法解决。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视情况可采取三种调处方式:一是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二是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三是属地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

5、运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人财物的保障机制、教育机制、防范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矛盾纠纷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救济机制、督查回访机制。

三、切实加强级织领导,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责任制。

镇党委、政府将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统一领导,镇综治委必须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落实具体工作措施。总之,全镇各级要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作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将本《意见》贯彻落实好,团结一致,同唱“平安”歌,共奏“和谐”曲。

新北区薛家镇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三月

附件:薛家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制度 薛家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制度

一、会议目的

分析全镇矛盾纠纷动态,对存在或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研究调处工作措施,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要在会上完成,调处工作要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二、会议对象

协调会议由镇综治委组织,综治委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

三、会议时间

协调会议每半月召开1次,一般分别在每月10日前和25日前召开。

四、会议主要内容

(一)排查矛盾纠纷,落实调处责任部门。

(二)对应由上级有关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提出处理意见,报区综治委。

五、工作要求

(一)认真做好台帐记录。镇综治办对每次协调会议均要在镇综治工作台帐上作详细记录,并及时了解调处结果。

篇11: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201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关键之年。今年我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抓机遇,认真贯彻县《2013年全县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要点》精神,围绕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立足于实、着眼于新,把大调解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引领性、示范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大调解体系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立足“一综多专”,进一步深化大调解体系建设(一)强化大调解综合平台功能发挥

镇调处中心要着力增强“三大能力”,即维护基层稳定的工作能力,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的源头防控能力,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能力。有效整合辖区内公安、司法、信访、民政、国土等部门的调解资源,建立重大矛盾纠纷集中会办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调解委员会工作方法,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落实“有矛盾报纠纷、无矛盾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村民代表集体议事、民主恳谈会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二)着力提升大调解自身建设水平

镇调处中心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加大有效投入力度。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定期进中心接待群众,解决问题,接受

群众监督。进一步规范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内容的内部管理程序,健全调解员选聘、工作例会、纠纷排查、业务培训、台帐管理、网络平台应用等一系列工作规范,推动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无越级上访、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的“三无乡镇”创建,促进基层单位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着力抓好村(居)推进委员会建设。各村(居)要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有专门的调解室和办公设施。在及时化解一般性邻里、家庭纠纷的同时,重点对可能激化的矛盾和涉众型纠纷、有可能引发非正常事件的重点人口,做好信息上报和稳控工作。

(三)按照“实体性、专业性、联动性、权威性”的要求,提升专业调处平台的运作实效

对目前已建的医患、劳资、环保、拆迁、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消费、物价等专业调处机制,要在硬件建设、内部运作、调处实效、社会公信力等方面提升效能。着重加强劳资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打造县、镇、村“三级网络”、大调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三位一体”的新型劳资纠纷调解模式;进一步加强“民警、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保险理赔员”“五位一体”的交通事故联动速调机制,抓好软硬件建设,有效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物价、保险等部门调解资源,形成联动联调合力,做到特色鲜明,形成品牌。

二、强化长效管理,着力完善大调解推进落实机制

各级调解组织要着力完善并落实源头防范、责任倒查、首办负责、督查指导等工作机制,形成大调解有效运行体制,全面提升大调解体系运作实效。

全面落实以“区域倒查、系统倒查、逐级查究”为主要内容的大调解工作责任机制。凡发生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杀人、投毒、放火、故意伤害、泄愤等案件以及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等,必须实行倒查问责,对案件和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处置、定性、责任、处理意见要形成专题报告报送镇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并落实以“首办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调处服务机制。要按照“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并严格执行矛盾纠纷调处首问首办负责、限时办理、服务承诺等制度,规范调解员的服务态度、办理质量、办结时限以及责任承诺。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妥善办理。对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归口办理,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做好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明确专人限期解决,杜绝“踢皮球”现象,最大限度地将矛盾解决在首办环节,从源头上保证矛盾不上交。

三、筑牢首道防线,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完善排查预警机制。坚持受理调处与主动排查相结合,严格执行“有矛盾报纠纷、无矛盾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层级管理要求,坚持“村(社区)一天一排查、镇一周一排查”制度。全面建立矛盾纠纷分色预警工作机制。各调解组织对排查报送的矛盾纠纷要完善分级调处、联合调

处、督查指导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列入挂牌督办的矛盾纠纷,要定包干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认真组织调处,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化解。

镇、村建立每月矛盾纠纷分析例会制度,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动态,研究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调处方案和防激化措施,交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经验,提出阶段性工作意见,安排下一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水平。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通过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建立完善调解员选聘制度,积极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者和经验丰富的“六老”群体吸进调解员队伍。巩固村居老干部专职调解员队伍,制定村居专职调解员准入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重点解决村居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兼职挂名、年龄老化、业务能力不强、组织协调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行首席调解员、持证上岗、等级评定等制度。

上一篇:初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房租开票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