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2022-04-15

【摘要】慈善事业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引导和团结一切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凝聚社会爱心之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护伞。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途径在于发展慈善事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构建社会主义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1:

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06年10月11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屆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在起草全会决定的过程中,我们在党内外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不仅研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而且深化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认识。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如何认识社会和谐、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我们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和曲折,教训是很深刻的。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但要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我国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还不发达、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更加主动地创建。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实际,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提高认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在看到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上看,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如果我们不重视、不抓紧应对这些挑战,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干扰和制约,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都要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认真查找影响本地区本部门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第三,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突出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落实好这些要求和任务,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尤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在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对全会决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的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拿出方案,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各地区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制度建设。

第四,加强领导,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重要議事日程,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要注意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注: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一部分。

(《求是》2007年第1期)

作者:胡锦涛

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2:

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摘  要】慈善事业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引导和团结一切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凝聚社会爱心之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护伞。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途径在于发展慈善事业。因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慈善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各界团体组织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加强社会团体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惠及广大弱势群体,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慈善事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慈善事业与社会主義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重要环节在于慈善事业的大力发展。首先,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更离不开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救助、保障形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慈善事业发展为社会缓解矛盾搭建了平台,更好地缩小全社会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慈善事业的平台,积极倡导先富带后富,鼓励富人群体积极去帮援社会弱势群体,为富人群体搭建了最有效的回报社会平台。最后,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之源。慈善事业有利于社会各界组织凝聚一切社会力量,具有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功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党和政府民生工程建设的伟大杰作,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凝聚剂。慈善事业所提倡的慈善精神,即通过个人的奉献,群体的无私帮助,单位组织的极力帮扶等各界社会团体组织的支持与努力,积极动员全社会一切爱心人士投身于慈善事业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2.1慈善事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动力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慈善事业可利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依靠社会团体组织及慈善组织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建设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慈善事业具有凝聚社会各团体组织的群体性的功能和社会性服务功能,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推动力。

2.2慈善事业为和谐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各界中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慈善组织积极鼓励广大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高素质知识分子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广大社会各界中科研技术人才的帮助,不仅能够使群众增加了社会经验与知识 ,也能够提升群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群众自身的学习空间,比如在举办关爱自闭症活动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对自闭症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长此以往,人们群众的文化素质会得以提升,综合素质也会得以提升。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积极鼓励广大科学技术人才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大量科研人才的参与与支持,并不断地依靠科学技术人才的知识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2.3慈善事业具有社会体系优化功能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体系优化功能。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分配的第三种分配方式,能够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团结、友爱和和谐共处。因此,慈善事业必须发挥社会体系的优化功能,积极鼓励一部分富人群体致力于困难群体的帮助,以富人带贫困群体的方式,实现资源再分配和资源的再利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慈善能有效提高广大社会困难群体对政府对社会的认识,促进群众对政府存在问题的认识,缓解群众情绪。

3.慈善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的措施

3.1积极发展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

慈善文化能够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据此,相关部门要加强慈善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慈善文化的作用,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以适应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提高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帮助人民养成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活动的习惯,使得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人们群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2增强慈善事业工作人员自身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慈善事业的工作人员,要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努力学习关于慈善事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新时代慈善事业的慈善事业工作者,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征,紧随新时代党和政府关于慈善事业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新论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及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此,新时代的慈善工作者必须学习关于慈善事业等方面的理论、法律法规、业务和实践知识,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慈善事业工作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理论修养,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各方面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3慈善组织要将慈善事业的透明化

对于现代慈善事业来说,公信力是影响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心理反应、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甚至关系到慈善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慈善组织从事的领域事业大多数是公益事业,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有权利知情的。为实现筹资、项目执行安排、资金使用和财务支出的透明度,慈善组织应公开透明一切活动的经费的账务明细,做到慈善经费的透明度,并提高慈善事业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度。慈善组织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主动接受社会团体组织和政府、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慈善捐赠等情况,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因此,只有通过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增强群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和社会的满意度,积极营造团结有爱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和推动力。

4.结束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为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氛围。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最终目的。慈善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中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群众内部存在矛盾、构造团结有爱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于秀琴,赵书亮,杜世纯.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2):98-106.

[2]徐家良.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推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N]. 中国社会报,2019-05-27(002).

[3]尚德.试论慈善事业的现代化特征及发展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5):30-35.

[4]蒋亚楠.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探究[J].管理观察,2019(13):66-67.

[5]于环.福利模式对慈善事业的影响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4):201-209.

[6]孙玉琴.怡善.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青岛模式[J].中国民政,2019(04):44-47.

[7]譚泓.新时代慈善事业与共享发展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02):14-20.

[8]唐纯林,姚贵光.慈善事业中的团体力量——顺德区工商团体慈善活动考察[J].学会,2018(12):23-30.

[9]陈文瑶.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8(32):20-21+10.

[10]王瑞君. 价值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11]魏丽君.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研究[D].天津大学,2015.

[12]怀炳南.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3]徐文彬.慈善事业与福建和谐社会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03):47-53.

[14]周静雅,张丽芬.论发展慈善事业与促进社会和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06):15-20.

[15]曹华. 转型期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16]周康.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17]宁永录,刘爱军.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慈善事业的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4):63-65.

[18]陈至立. 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 中国妇女报,2011-06-22(A02).

[19]陈至立. 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 人民日报,2011-06-22(014).

[20]王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06):14-17.

基金项目: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CS2019-08),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项目。

作者:张珈铭

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3:

浅议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经济作用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因此,工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工会要适应时代发展,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工会组织;和谐社会;经济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是合理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工会组织要维护社会和谐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心系群众,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工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创业能力,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多做贡献,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工会组织在处理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会的基本职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致性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会组织承担着团结动员、进一步引导和焕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为实现经济繁荣、和谐稳定多做贡献的重要责任;承担着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合理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发展,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职责。工会组织是党领导工运事业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工会工作的主题。《工会法》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权”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为了保证人民的利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组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组织怎样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积极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在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五中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王兆国同志曾经也强调,工会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就是对工人阶级作用的新定位。

2.工会应大力加强帮扶体系建设,促进以温饱求和谐的社会要求。工会始终要把温饱工程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要在帮扶体系建设上继续加强工作力度,采取联动措施将企业工会、产业工会、地区工会三方联合起来,不但要帮扶职工创业,而且要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还要在救助特困职工方面加大力度。

3.工会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企事业组织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让其参与改革,推动改革,构建稳定的和谐劳动关系,不但要促进集体事业发展,还要促使职工个人理想的实现。工会组织要定期为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和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发展,就能够促进企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团队、和谐单位、和谐社会。

三、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经济作用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會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促进经济运转的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动员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如果经济不发展或发展缓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无水之源,无法实施。工会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职工的智慧和活力激发出来,调动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强大的主力军作用。

2.建立维权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协调稳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维护和保证全体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立,职工群众各项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级工会要根据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对劳动者的维权保护机制。通过建立工会系统的维权保障机制,可以减轻和缓解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化解大量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促进建立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

3.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凝聚作用。如果一个价值观念、一个道德标准能够被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认同并且能够遵循,就说明这个价值观念、这个道德标准是正确的,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就要起到教育和引导职工的作用,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学习巴山精神、参观革命圣地和举行文化体育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在职工中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团结和睦、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

4.建立民主参与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疏通作用。和谐社会是人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地方办的民主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民主,没有民主,和谐就无从谈起。虽然当前,我们基层民主建设有一点收获,但是收获不是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一些基层单位,职工群众的民主权益只是党政群体说说而已,从来没有落到实处,我们很看重的职代会在一些单位是一种“形式”,是经营者操纵的工具,从来没有让代表反映出真实情况,工人群众俯首听命,经营者呼风唤雨。这样就必然出现职工利益受损、劳动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上访告状等问题,必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就是工会,工会组织只有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障职工民主权力,建立民主参与机制,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源头参与才能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职代会的各项权力,将职工代表的权力落到实处,想方设法开辟各式各样的途径和办法参与企事业民主的管理,让其有参与企业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的权力,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使人民生活民主化,人性化,使社会处处充满正义,充满爱。

5.建立补偿调节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协调作用。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和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突出表现在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社会利益流向趋于强势群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懸殊、就业机会不均等、社会保障不稳定、劳动安全缺乏保障等。因此,除了整个社会要构建协调机制以外,工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补偿调节机制,包括困难职工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建立补偿调节机制,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避免、减少和化解,由于各阶层所享受的成果不同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

6.建立扶贫帮困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保障作用。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应尽的职责就是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工会组织要聆听职工的困难,建立健全困难职工的档案,利用节假日看望和慰问困难职工,关心职工,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工会的工作更加丰富多彩,空间也更为宽广。各级工会组织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守金.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管理研究,2012,(3).

[2]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清彬主编.机关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4] 高永强.浅议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23).

[5] 高景栋.浅析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才智,2008,(4).

[6] 马丽娟.谈工会组织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当代工人:精品版,2008,(6).

[7] 艾君.工会组织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再创伟业[Z/OL].新浪博客,2006-10-14.

[责任编辑 史丽丽]

作者:刘利鑫

上一篇:有色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低碳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