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2022-04-15

摘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和谐社会构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篇1:

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艺术伦理教育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时期,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本文从设计专业的角度,以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心,将设计艺术伦理教育作为重点,分析了从设计的角度来解决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可行方案,同时也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有效实施办法。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设计 伦理 教育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现实的道德冲突、严重的价值观念对立等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都毋庸置疑的存在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健康和谐发展的进程。众所周知,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设计作为一种可以改变并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甚至于生活观念和道德观的人类活动,在面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时,也应当发挥其影响及作用来显露并倡导伦理价值。如此看来,作为伦理价值倡导与普及的重要部分的设计艺术伦理教育,就不仅负有设计知识教授的义务,更肩负有重大的伦理责任。它不仅对我国设计行业未来发展有关键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进行设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关键是要了解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行设计伦理教育的意义在哪,其教育的重点内容又有哪些。

2、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1]。从大的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主要有两方面,社会生活的不和谐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要考虑的就是人际和谐和人与环境和谐这两方面。

2.1 人际和谐

和諧是人类存在的法则,和谐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长期受到世人的崇尚,极大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2]。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行为与现象,比如:不文明行为、“炫富”行为、报复心理与行为等,这些不和谐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实现整个社会的人际和谐,应考虑通过一个和谐社会所具备的行为、观念与思想等方面,去深刻影响人们的理想、心理、世界观等,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文化修养,进而培养他们的和谐社会观念,并最终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敬互助、人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2.2 人与环境和谐

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类经过了屈从和顺应、利用和强化、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三个阶段[3]。在这个人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以及其它一些利益因素的驱使,人类有过不少伤害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比如,大面积的砍伐森林、过量的耗费地球资源等。而正是人类的无知与缺乏和谐共处的理念,造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不和谐。事实上,自古以来,并不缺乏提倡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像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就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及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思想。但是,往往由于各种外界限制或是人们难以掌控的因素,人类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伤害着环境。尤其是近百年来,因为工业化规模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要知道,人与环境的不协调,有不少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自然界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自然界作为回报,是会对人类作出毁灭性打击的。在当前的形式下,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除了强调人际和谐外,最关键的就是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

3.1 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意义

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来看待设计伦理教育,可以说意义更为深远。因为它已经超越了设计专业这个局限,站在了更高的层面来考虑设计伦理教育的意义。从这一层面来看,设计伦理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和提高设计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产生设计的源头上去改变并实现和谐设计这一设计终极标准;第二,教育全社会成员,影响个体行为心理,规范社会行为方式;第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教育和提高设计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在目前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设计行业越发展,其履行的社会责任就越大。然而,审视当前的设计现状与社会形势,可以发现现实中仍存在着不少有关设计道德伦理的问题。不少低劣的、见小利忘大义的设计大量存在。尽管有人提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的设计口号与观念,但事实上对现实设计并没有产生太多作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将问题落到实处,针对关键反思问题、剖析问题和应对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正是从现实设计产生的源头进行改变,它通过对设计专业人员进行设计道德伦理的教育,来全面提高他们的设计观念与整体素质。并且通过这种教育,在整个设计行业内形成一种设计伦理评价体系,用以规范设计从业人员的设计行为。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设计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不和谐问题,还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融洽的和谐设计。

其次,教育全社会成员,规范行为方式,也是当前迫切需要的一部分。因为从目前我国社会大众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来看,其状况不容乐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经常会出现个人或群体在道德活动中没有或不按作为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行事的状况,即社会学概念中所谓的“失范”[4]。由此可看出,当前的社会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素质低下的人。这一部分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基本不存有道德行为的观念,更不用说去严格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针对当前形势下存在的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给出了一种可能的有效解决方式。它通过设计行业的献身说教,设计实物的使用体会,或者是现实环境强制性的引导教育等多种途径去教育和影响社会成员,并全面提高全民素质,规范社会行为。设计伦理教育运用设计这一工具去教育和影响大众,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与行为心理,并最终达到减少或避免社会行为问题的出现。

最后,对于促进与加快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构建,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同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具有更高意识的设计专业人员,不断给社会提供合乎伦理道德的优良设计,并因此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设计氛围。同时,它通过多方位的展现来教育社会成员,整体提高大众的道德、素质、意识等,从而帮助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能够强烈感受到,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对道德、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需要,而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则正是为了满足这种紧迫需要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

3.2 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设计伦理教育重点内容

审视当前的设计道德伦理,存在着不少需要提高的问题。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口号,但大都未产生太多现实作用。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出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所以,针对当前的现状,重点要考虑的是将设计伦理教育落到实处,即针对切要反思问题、剖析问题和应对问题。而在围绕和谐社会构建这个核心任务展开设计伦理教育时,应当根据不同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内容教育。这种不同内容的设定,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一方面,针对设计从业人员;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大众。

首先,针对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设计伦理教育,要先确定当前的设计界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补充或提高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目前国内设计界面临的是双重失范:一是部分设计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现有的一般社会伦理道德;二是没有形成业内普遍认同的设计伦理规范。尤其是第二种情况,相当于社会系统为设计行业提供了目标,却没有提供达成目标的相应的手段合理性参照,此种情况下难免出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势必产生行业系统内部间及与系统外部间关系的无序和混乱[4]。考虑到目前设计界存在的这种双重失范,进行设计伦理的教育应当将其重点内容放在如何在设计行为上全面考虑当前社會的伦理道德以及如何设置业内认同的设计伦理规范这两个部分。第一,在设计行为上全面考虑当前的社会伦理道德,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多层面考虑设计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参与改造社会活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相关作用,将伦理学的相关内容贯穿于设计艺术教育中,使设计人员具备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设计行为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应以推动人、自然、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为方向,应加强社会、人文、生态、环保等方面学科的渗透,使设计人员承担起设计为人服务的责任,为人类和谐社会的发展而设计。第二,设置业内认同的设计伦理规范,主要是制定与形成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设计道德规范,使之成为规范和约束设计行为的准则,并在面对具体设计行为时作出“应不应该”、“合不合理”的评判。在这一过程中,应通过较为完备的设计行业系统,包括高等设计院系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以及各种性质、类别的设计组织、协会等,在多方参与、综合统筹的情况下,形成一定的共识和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将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考察和修订,而且,还应使用现代资讯手段加以推广,再辅之以行业内的奖评和宣传手段,从而建立符合现代文化道德要求的设计伦理规范体系。

其次,针对社会大众进行设计伦理教育,需要先了解,设计伦理教育作为改变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以何种方式来进行。通常来说,对于社会现象的改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来规范行为,另一种则通过设计实体来改变社会成员行为[5]。从这两种改变方式来看,在针对社会大众进行设计伦理教育时,其重点教育内容不仅要放在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方面,而且更重要也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要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设计相关实体内容,展现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影响公众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并通过公众对设计的接受与使用,形成相应的合乎伦理的行为方式,最终改变和规范全社会的行为。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公益性的广告、展出等。这些公益性的宣传,针对现实时弊与不良风尚,对社会公众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匡正过失,影响舆论,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不经意间大量浪费水资源,根据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广泛使用按压式或红外感应控制开关,强迫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停用手进行按压或晃动,增加其获取更多用水的复杂程度。如此一来,人们便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节约水资源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由此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重新思考设计的多重作用,尤其是在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作用。运用设计来教育社会大众,能够帮助人们在充满紧迫感和精神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去掉些浮躁,多些理性,少些功利,多些公益。同时,在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可以使设计在建设自然美好、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也可使设计这个为人类造福的、创造和谐美的事业得以持续发展。

4、结语

和谐社会构建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构建过程中,作为人们行为与素质的构建基础,教育应当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围绕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心的设计伦理教育就不仅肩负有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责任,更肩负着教育与提高全社会成员整体行为与素质的责任。因此,根据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道德伦理问题,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设计伦理内容的教育,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艺术设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 周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2] 《浅论艺术设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李美玲 大众文艺(理论) 2009.21

[3] 《试论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侯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4] 《设计伦理及设计教育问题之辩》 席卫权 装饰 2007.09

[5] 《设计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 邹涛 装饰 2006.08

课题文章: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艺术伦理教育研究”(09YB09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1.舒余安(1977- ),男,江西宜春人,南昌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向的研究。

2.熊兴福,男,(1963.4-),汉族,江西南昌人,教授,中共党员。现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江西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

3.黄婉春(1965-),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方向研究。

作者:舒余安 熊兴福 黄婉春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篇2:

先秦诸子的“王道”智慧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

摘 要: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先秦诸子; “王道”; 智慧; 和谐社会

The Wisdom Concerning “Wangdao” of Pre-Qin Scho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YANG Han-min , KUANG Hong , REN Xiang-ya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Key words: Pre-Qin schools; “Wangdao”; wisdom; harmonious society

如何阐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先秦诸子百家博大精深,其事迹和思想还有许多奥蕴,迄今为止并未得到完全揭示。“王道”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符合道义之政治的代名词,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由此而来的王霸之辨亦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观念。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一、先秦诸子各家的“王道”主张及其智慧

“王道”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其意谓立君德,因事制義和公正无偏,“以德行仁者王”。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对于“王道”可谓推崇备至,并将其等同于先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认为他们是道德意义上绝对正当的政治。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学派确实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路子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但“王道”思想并非儒家学派所专属,道、法、墨、名、阴阳等各家均有自己的“王道”思想,都曾先后以此作为经世的根本道理,不仅关注君主个人的仁德,对于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方式。在相互争鸣过程中,其“王道”思想最终融汇于杂家理论巨著《吕氏春秋》一书中,是为“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王道”学说诞生以来,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社会发展。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而未能真正付诸实践,但其毕竟是社会进步的总结,部分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向往,表达了先秦诸子的一种理想和智慧。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各诸侯展开了形式各异的争霸活动,但无论霸业结局如何,社会各阶层都饱受战争之苦。如何摆脱战争苦难并使社会和谐有序运行,遂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关心的话题,因此诸子各家便在这一历史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见解。《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说明当时“王道”衰微和诸侯争霸,各派士人周游列国,纷纷为诸侯出谋划策,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局面。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还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深刻指出了诸子各家治道救世之目的。虽然诸子理论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以西周统一时代作为考量现时的出发点,或眼睛向后抨击春秋以来的“霸者”之政,或眼睛向前分析“霸者”之政的合理性并为之作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拟或兼而有之等等。诸子各派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天下统一、王权独尊、上下有序、尊卑有等,仅仅是具体理论和方式不同而已。从孔子的列国游说,老子的冷眼旁观,墨子的身体力行,到孟子的奔走呼号,再到稷下学派的坐而论道,以及荀子入秦的现实考察等等,都是在思考宣传实现天下统一有序的主张和途径。

儒家信奉道德至上并德化和推崇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形象,认为拥有大量具有良好道德教化的民众就可以实现“王天下”,于是主张在政治上效法先王,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如孔子提倡以德义标准来衡量政治好坏;孟子有重王轻霸之说,认为用力之“霸道”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从而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荀子尊王而不黜霸,但终究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如《王制》篇说:“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先秦儒家提出以“德治”、“仁政”为主的“王道”主张,显然是从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考虑的结果。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老子的主要观点,要求统治者表面上少一些欲望和作为,对于老百姓听任自然,如此统治才能稳固和得到更多的好处。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不堪,互相争夺权利,原因就在于人们有过度的欲望,政府有过多的法令,社会上出现了虚伪的仁义道德等。如果取消知识和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天下就会太平而没有争斗,人们自然各得其所,国家实现“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迥异于儒家阐发的“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而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框架,实则以退为进,用一种负的方法来构建“王道”理想。

墨家学派鼓吹“王道”也是不遗余力的。墨子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就是古代的“圣王”,并借这些先王来代言自己的观点。《墨子·尚贤》说:“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兼爱》说:“故兼者,圣王之道也。”墨子以先王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尚贤是治国安邦之本,大举任用贤能之士应不分贵贱亲疏,如此形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局面。墨子主张“非攻”和“救守”,认为政治混乱中危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并且还研究过制止战争的战术。但墨子并非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提出一个国家为了兼并而兴师动众,侵略“无罪之国”,是谓“攻”而应加以非难和谴责,但如果是有道讨伐无道的暴君,是谓“诛”则应加以支持和赞扬。

法家的“王道”有所不同,强调以法治国,倡导耕战和重农抑商。主张国家的一切政令皆由天子所出,臣下及平民要绝对服从天子,而做到这一点则需靠严厉的刑法来保证。《商君书·画策》说:“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综合前期法、术、势三派的学术成果并把法治学说推向极端,从而最终把法律与道德对立起来。正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篇所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稷下学派所著《管子》一书,以黄老道法思想为主,强调古之“圣王”所以能为天下之极,关键在得人,用人必须公正无私,务令“公法行而私曲止”。公正无私,则制定礼义,人尽己职,政治及社会秩序自然稳定,此为“王天下”之道。[1]另有阴阳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及历史兴衰,名家主张“名实相符”和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等,实质都是依据各自理论来宣扬其“王道”思想。

吕不韦执掌秦政以后,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那么统一之后的政治模式不仅关乎诸子学说的历史命运,更关乎士人的生存。于是他们一方面承认、惊叹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取得的霸业,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够在即将到来的统一帝国中发挥效用,于是不约而同地将统一帝国的政治模式规划为“王者之政”,希望帝国统治者真正地圣王合一——霸业转化王业,霸主转变为圣王。荀子曾一度入秦考察并言其“霸而未王”只因“无儒”[2]303。当然诸子学派各有各的“王道”思想,秦相吕不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高屋建瓴式地把握了各家思想的政治共同点,同时把握了由霸而王的历史转折,于是招贤纳士并集众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该书博采众家之长并欲成一代兴王之宝典,突出“王治”之思想主旨并构筑了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关于《吕氏春秋》中“王道”之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修身养性到劝学尊师,从民本德治到任人唯贤,从赏罚分明到贵公去私,从重视农耕到义兵之说等无所不包,在权力运作上主要集中在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尊贤重道、仁政爱民几个方面,就此而言,各家各派都有其独到之处,都可以为我所用,这正如《用众》篇所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吕氏春秋》强调“天人合一”,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于是形成了一个颇具自身特色的杂家学派,可谓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二、先秦诸子的“王道”智慧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意义

实现美好的人类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不仅具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4]。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而“王道”思想可说是贯穿于诸子各家的主线和主旨,分析先秦诸子的“王道”思想及其重建社会秩序的种种智慧,这对于当今中国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构建必然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和”文化到多元兼容与协调并进,是和谐社会理念内涵的认同与发展

先秦诸子“王道”主张之“和”文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如孔子以“仁”、“礼”为伦理准则,强调“和而不同”、“和为贵”;孟子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主张统治者“与民同乐”;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2]309;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相爱互助精神;道家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认为那些与天道相悖的人为追求破坏了和谐关系及社会安定。《吕氏春秋》更重视“和”的存在及其价值,指出“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地万物的存在就是“大同”和“众异”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即为主体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多种力量主体彼此间尊重和融合的多元兼容、结构合理、共生共荣的社会。先秦诸子的“王道”思想本身就在于追求天下统一及和谐,从修身以实现人际和谐,到治国以实现群体和谐,至平天下以实现天人和谐,进而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目标可说是诸子各派之主要价值观,吸取其思想智慧自然有助于建设当今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二)从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发展[5]21

民本思想可谓先秦诸子“王道”主张之重要基点,也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2]504。《王制》篇还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吕氏春秋》对民本思想加以多方面的发挥,指出“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宗庙之本在于民”等等,认为民众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根本,从而提醒统治阶级掌握民之命的责任重大,必须做到谨慎从事,不仅注意满足民众的生存欲望和以爱利民为心,还要经常保持与民众的通畅关系,尽可能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本质上是为少数统治者利益服务,但其重民和保民之智慧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阐释现代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前进。

(三)从“名实相符”到责权统一,是和谐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同与发展

在先秦诸子的“王道”思想中,儒家孔子最先提出“正名”问题,认为治理国家,“必也正名乎”!战国时代“名实相怨”的情况比较严重,诸子各派就名实关系进行了争论,并有名家一派的产生。《黄帝四经》说:“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争。”《管子》说:“名实不伤,不乱于天而天下治。”《吕氏春秋》就正名的重要性及名学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说,明确指出“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如此重视社会各类角色的“名实相符”,关注社会中各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利益的均衡,然后用责任和义务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自然有其内在合理性。就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诸子正名学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时代新意,这有助于加强社会成员责任、权利和自治的统一[5]22。

(四)从重义轻利到法律制度与公平效率,是和谐社会方法论追求的认同与发展[5]22

德治和法治可谓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大厦的两块基石,也是战国诸子“王治”思想内容之中的讨论重点。先秦儒家注重“修身”和重义轻利,相应主张德政但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这以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最具代表性,而法家信奉刑罚主义而根本否定道德教化的价值。《吕氏春秋》对此加以综合而提出德法兼重的理论模式,明确法治和刑罚应以德治为基础,二者同时也是促成德治的有效手段。“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3]1264“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3]1290“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3]339说明德治的重要性及其内容非常广泛,同时也要做到赏罚分明。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启示作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交往的扩大,须以法律制度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配合道德和经济的力量,注重效率和公平,从而促进社会秩序规范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特别关注先秦诸子百家爭鸣的理论精华,积极探索其中“王道”思想的智慧价值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必然有助于在历史提供的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面貌。

参考文献:

[1] 邓国光.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M].北京:中华书 局,2010:158-219.

[2] 王先谦.荀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曹林虎.关于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文化传承教育的思考[N].延 安日报,2010-01-21.

[5] 孔宏,吴岩.和谐社会构建的传统文化分析[J].理论前沿, 2006,(4).

[6] 何君陆.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校对:任山庆]

作者:杨汉民,匡宏,任向阳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篇3:

伊斯兰教对新疆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宗教的发展具备了群众性与特殊性等特点,其发展过程不仅十分复杂,同时所消耗的时间也很长。新疆地区生活的民族和存在的宗教有很多种,而宗教信徒中又以穆斯林最多。本文以伊斯兰教为研究视角,探讨伊斯兰教对新疆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深入了解伊斯兰教与新疆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联。

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内心等方面的和谐,以及社会提倡的和谐内容等。然而由于宗教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区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导致现有的和谐内容也存在了不同,伊斯兰教所提倡的部分和谐内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却不属于和谐内容以内。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重要影响

新疆地区存在的宗教尽管很多,而信仰群众最多的宗教却是伊斯兰教。该宗教不但拥有大量的信教群众,并且高度集中,尤其是南疆农村地区的信教群众几乎超过90%,宗教氛围极其浓厚。在悠久的历史中,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我区伊斯兰教信仰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思想造成了的影响,而伊斯兰教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也对我区宗教信仰群众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伊斯兰教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也成为了他们思想组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同时,宗教与民族问题也存在了较为复杂且敏感的关系,与新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而在我们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所包含的积极内容进行提倡、弘扬时,对于伊斯兰教的信仰群众而言要对伊斯兰教优秀的思想文化道德内容大力发扬。故而,在对新疆和谐社会进行构建时,必须深入了解伊斯兰教的现状与其产生的影响,明确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其与民族团结的加强、社会稳定的保持、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维持关系,从而进一步将宗教工作与信教群众的思想工作完善,将穆斯林地区的社会风尚改善,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保障,将信教群众的力量与意志相结合并集中到新疆长治久安的维护和繁荣的发展当中,从而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积极作用的产生。

伊斯兰教对新疆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作为新疆最主要宗教的伊斯兰教,该教拥有的信教群众极其广泛,而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广大穆斯林群众要团结和睦不但包括了穆斯林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包括了信教群众对待非穆斯林群众时也要充满关怀、充满爱,给予彼此足够的尊重。新疆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该地区的稳定发展与该地区生活的每个人的共同利益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存在信仰的差别,然而由于所传承的历史相同,追求的目标也相同,这也符合了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团结,也就是我们共同奋斗、共同努力的基础。而伊斯兰教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更是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增强信教群众对祖国的认同感。伊斯兰教教导信教群众: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同时在《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中也对爱国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总结:爱国必须要团结;爱国必须要遵循政府,爱国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爱国必须要建设美好家园。故而,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信教群众必须对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第一身份进行明确,而伊斯兰教信仰者是第二身份,而没有国家的和谐、稳定,又哪来的权利与自由之谈。故而,信教群众应坚定爱国之心,提高对祖国的认同程度,明确认识新疆是祖国的一部分,而祖国的统一更是高于一切利益,各个民族族人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对新疆的长治久安进行主动维护,将以往的法律公民转变为事实公民。

有利于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穆斯林群众与非穆斯林群众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力量,将伊斯兰教和谐思想所蕴含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对于穆斯林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而言,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存在共同点,包括爱国、热爱自然、勤俭节约、宽容好施、诚实公正、团结和睦、劝善惩恶、孝敬父母等多种思想,伊斯兰教通过对信教群众的教育,促使他们拥有这些思想,同时不但要将这些思想内化为他们的个人品质,同时也要外化成行为表现的良好性,从而与社会的要求更好的相适应,也能凭借更加优秀的形象融入到社会中,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协助社会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我国经济发展经历过以环境牺牲为代价,先污染后处理的艰难岁月,导致环境问题极其恶劣,也使人们在对物质提供的满足、快乐享受的同时遭受着环境污染的损害。而我国也早已对环境的重要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也加强了生态文明构建的力度,将其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致的位置,以求美丽中国的建设。

伊斯兰教将人类认定为真主所设立的代治者,而作为代治者则是应将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好,这也是穆斯林群众的使命。为了能够维持家园的美丽、和谐,代治者必须明确、谨记自己的使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谨铺张浪费;对于人鱼大自然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同时,信教群众也应加大该思想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必须加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内容中与经济生活所涉及的部分教义、伦理道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被具体阐释,这对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促进广大信教群众对物质经济利益的关注有着很好的帮助。而市场经济的竞争、功利、交易、公平和实惠等观念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出现了多元化的改变,同时对于新疆信教群众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众意识到要想将自己的生存、发展条件改善,就必须加大对经济的发展力度。故而,他们不再对彼岸世界的賞善罚恶给予主要的关注,而是将其关注点转移到物质经济利益上,更重视追求幸福的生活,从而将意志、力量转移到自身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经济收入的提高上。

伊斯兰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两者处于和谐互动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广大宗教信教群众的积极参与无法脱离。而在该过程中,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伊斯兰教也应及时回应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确保双方的和谐发展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

(作者单位:克州社会主义学院)

作者:努尔买买提·依马木

上一篇:高校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学校汽车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