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2024-04-27

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共6篇)

篇1: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系统病理学教学大纲

系统病理学

开课单位:病理教研室

学分:3

学时:120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授课教材:《病理学》(第五版)

授课教师:唐慰萍 孙宁 陈小毅 姚运红 姜汉国 卢庆林

开设目的:

通过系统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研究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其它课程、阅读专业书刊以及毕业后从事病理医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参加学习的研究生除掌握课堂讲授的病理学基本概念、病变、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看系统病理学组织切片,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进行部分病理讨论;参加考试外,还应阅读指定教学参考书,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作为平时成绩。

教学内容:

一、绪论

2学时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 的发展。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6学时

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浊肿)、脂肪沉积,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形态变化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及结局。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重点要求:细胞损伤的原因、变性和物质沉积的概念、特征。萎缩的概念。化生的概念。坏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损伤的修复

6学时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在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机化的概念。影响再生的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的方式,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8学时

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因变化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出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方向,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和病变。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后果。梗死的形态特征。

五、炎症

8学时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炎症化学介质,急性炎症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炎症的全身性反应。

重点要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过程及其发生机理和结局。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特征。炎性肉芽肿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六、肿瘤

14学时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代谢特点,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瘤与恶性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癌基因的概念。

重点要求:肿瘤的概念,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良性瘤与恶性瘤、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一般特点。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实习重点:软组织肿瘤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4学时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继发性改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高血压病的类型,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后果。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

重点要求:动脉粥样硬化化症的基本病变、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后果,慢性心瓣膜病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冠心病的病变及后果。

八、呼吸系统疾病

12学时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病毒性肺炎的特点。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重点要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发病机理。细菌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矽肺的病变特点。肺癌、鼻咽癌的病变特点。

九、消化系统疾病

12学时

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胰腺炎的病变。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重点要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溃疡病的病变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和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肝癌及结肠癌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造血系统疾病

6学时

恶性淋巴瘤的概念,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基本概念。

实习重点:淋巴瘤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8学时

肾小球肾炎概念、分类、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重点要求: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6学时

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和蔓延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点。

重点要求:子宫颈癌及乳腺癌的病变特点。实习重点:乳腺肿瘤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4学时

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APUD瘤的概念。

十四、神经系统疾病

6学时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脑水肿、脑积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脊髓灰质炎的病变特点。常见神经系统肿瘤的病变特点(星形细胞瘤、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

重点要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五、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8学时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麻风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梅毒、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痢疾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丝虫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重点要求: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伤寒病、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梅毒的基本病变、各期梅毒的病变特点。淋病的病变特点。肠阿米巴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思考题:(见实习指导)

参考书籍:

1、刘复生等主编.肿瘤病理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2、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3、中山医科大同济医科大主编.外科病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篇2: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六)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七)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三 教学内容(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篇3:本科生病理学双语教学体会

1 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国际交流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其中英语是国际交流最常用的语言, 只有掌握了医学英语才能获得全面的医学信息, 才能把本国先进的医疗技术、经验传递给其他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初次全面、正规接受医学教育的群体, 他们也是将来进行医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的主要群体, 让医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

2 双语教学前期准备

在实施病理学双语教学前, 首先对一些知名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进行调研, 然后根据我校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选择用专业英语名词代替专业中文名词的双语教学模式[1], 就是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穿插或讲解一些关于医学的英语名词、句子, 尤其是病理学的专用名词和术语,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到英语知识, 为学生今后能查阅英文资料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中, 教师的英语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发音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双语教学前, 所有病理学教研室的一线教师都参加了英语口语班培训, 以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同时, 充分利用本科室从外国留学回来教师的英语优势, 增强教师的英语学习效果。

此外, 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教材, 增加英文病理学资料, 采用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的专业名词均用英语列出, 并在其后用中文标示, 以便学生中英文结合记忆。

3 双语教学过程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时, 以讲授病理学专业知识为主, 专业英语为辅。在讲授专业英语名词时, 除将其显示在屏幕上, 还要写在黑板上, 在书写过程中让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名词的正确读音, 以强化记忆,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课堂讲授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前和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英文专业书籍, 查阅相关英文资料。这样一是使学生对病理学专业英语名词有更深刻的记忆;二是使图书馆的外文资料被充分利用;三是使学生查阅更多的医学信息, 增强对医学知识探索的兴趣, 并提高检索信息能力。

4 双语教学效果

在学生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他们不仅对病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 掌握了丰富的病理学知识, 而且对医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发现, 以往英语名称解释只有约50%的正确率, 现在提高到了95%以上。同时, 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10分左右。这充分说明病理学双语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教师方面, 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他们不但进一步学习了本专业知识, 而且提高了自身专业英语水平, 增强了对外交流的信心。

可见,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施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和学2方面的效果, 值得推广[2]。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增加专业英语的教学时数, 就要减少专业知识的讲授, 教学质量则难以保证;教师的英语水平仍是双语教学的瓶颈[3]。另外, 没有适合双语教学的病理学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跃银, 侯卫平.论医学高校双语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2) :247~248.

[2]刘起胜.高职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2) :71.

篇4: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考核中的具体实施,包括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及考核方式,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得出,与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病理学 形成性评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3-02

《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原有病理学考试模式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占10%,基本上是单凭一次期末考试就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学生临时抱佛脚,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终结性评价考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

形成性评价是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1967年提出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过程的跟踪评价与完善,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理想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2]。

为此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病理学》本科教学中,希望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推理能力等,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现就试点性的形成性评价,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形成性评价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

《病理学》是本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考试课,教学安排为理论课73学时、实验课39学时。

1.理论部分

病理学分两大部分,即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介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变。各论主要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要疾病。

2.实验部分

主要围绕病理学理论课所讲内容,观察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变特点,观看教学录像,开展病案讨论。同时还针对性开展了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二、明确考核方式

在每学期第一次上病理课时即要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成绩的构成:期末理论考试(50分)、期末实验课测验(20分)、平时课堂评价(10分)、读书报告(5分)、临床病例分析(5分),期中测试(10分)。

1.期末考试

理论课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占总成绩的50%。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覆盖面广。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和病案分析,书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得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实验课测验

实验课结束后,对所学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测验,占总成绩的20%。

3.平时课堂评价

占总成绩的1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由带习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成绩。

4.读书报告

占总成绩的5%。读书报告范围由上课老师指定,主要围绕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但必须是参考其他书籍或文献,而非教材上的内容,并附参考文献。要求800字以上,手写而非打印。

5.临床病例分析

围绕教师给出的临床典型病例,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写出详细病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要求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

6.阶段性测试

主要针对已学过的理论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多次进行阶段性测试。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考核同学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的情况。

三、形成性评价的效果

学生座谈会上,大部分学生对应用形成性评价给予充分肯定,表示以前的学习平时松懈,到期末搞突击,知识掌握不牢,形成性评价有利于督促和监控自己平时的学习,能够及时预习和复习,期末考试也感到轻松。

四、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体会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测试次数、种类明显增多,并记录在平时课堂评价中。实践表明,此方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受到激励的状态下,其学习能力仅能发挥最佳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学习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最佳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3]。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性评价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例分析。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病例,使各学科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4]。

3.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利用图书馆的书刊及电子阅览资源、网络等前沿科技刊物广泛查阅文献,这样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4.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教学魅力、学识魅力、人格魅力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更加喜欢这门课程,也就更有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也需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提高内涵,才能教学相长,互相进步。

5.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与学生沟通,从而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比如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假如学生反应比较快,回答问题的热情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该问题掌握较好;如果学生表情非常茫然,甚至害怕与教师的眼神接触,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式,如反复讲授或换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直至学生弄明白为止。

五、形态性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反馈要及时、个体化

形成性评价的信息反馈要及时,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快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弥补不足,同时也有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但目前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通常一位教师承担2~3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个人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与较多学生交流的时间时常无法保证,使反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2.形成性评价标准要一致

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病理学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承担的。在评价过程中,不同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因此,形成性评价要制定客观、易掌握的标准。

3.临床病例的选择

在进行病理教学时,要注意病例的选择既要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具有适当的启发性、趣味性,同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4.现有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自评、互评

总的来说,通过这两年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教研室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均明显提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白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5):89-92.

[2]周小春.形成性评价方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63-64.

[3]高原,王哲,于丹,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七年制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3328-3329.

[4]沈巍,孙曌,谢芸,等.成性评价应用于针灸治疗学考核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6:157-158.

篇5: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质量,我们根据病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各论与总论、动与静、病理与临床相结合,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对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病理学内容上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并且主要侧重于从形态上观察和研究疾病。理论课中往往非常强调疾病的病理改变,实验课中学生侧重于病理变化的观察。由于学生用孤立的和静止的观点去认识疾病。这样就会严重地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难免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本论文由http:// 提供为了克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这些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各论与总论相结合、病理与临床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计算机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论与总论有机的结合病理学总论主要阐述疾病的基本变化规律即普遍规律, 而各论则主要阐述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疾病的普遍规律有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中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联系。如在总论中虽然对肿瘤的异型性的概念、表现及作用意义做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如果把它贯穿到各论各系统肿瘤的教学中,就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又如介绍高血压病时着重与玻璃样变性、代偿和肥大联系;在讲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着重与化生联系;讲述胃溃疡时着重与坏死、增生及肉芽组织联系;讲述病毒性肝炎时着重与变性坏死及炎症联系等。动静相结合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上所见到的病变,只是疾病的某一阶段,而并非其全貌。因此在教学中, 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动态的思维去观察标本切片,防止用静止、固定的观点看问题。如在观察股静脉混合血栓大体标本和切片时,把血栓形成过程及结局贯穿于病理变化观察之中;在观察肺结核各类型病理变化时,结合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加深其印象,而且对其动态的变化也有很好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病理与临床相结合病理学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观察,尽管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内容显得死板,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病理学是临床的重要基础,其病理变化决定着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就能使该病理变化显得更加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病理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另外,适当增加各章节重点内容和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讨论,根据临床表现、体征,诊断患者所患何病、该疾病的病变演变过程、死亡原因、尸检时可见到何种病理变化包括大体和镜下,让学生踊跃发言。病例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起到促进学生的临床思维的作用,还能够触发学生对病理学课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了病理学教学内容。本论文由http:// 提供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病例讨论确实能够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对疾病病变的描述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病理改变主要是以大量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病理学涵盖的病种多,不同疾病在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这就造成病理学形态改变纷繁复杂,容易使学生识别困难和思维混乱。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大量的病理图片。以前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利用挂图、幻灯片来展示病理变化,由于挂图、幻灯片成本较高、制作复杂、很难及时更换,有些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克服了以前病理学教学中疾病病理变化展示不足的缺陷。制作电子教案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从我们教研室外科病理诊断资料中采集到大量高质量的病理图片用于教学。电子教案具有灵活性,便于完善更新,使得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本论文由http:// 提供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在理论课中的应用,简化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楚、讲透彻,增加了大量高质量的病理图片,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最终提高了病理学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我们曾经做了一次尝试,在一次理论课教学中适当地减少了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结果课后许多学生纷纷提出能否像前几章的教学一样有较多的病理图片。学生们认为,病理图片形象直观,能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容易记忆。除了计算机多媒体在理论课中应用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外,我们在实验课中也采用多媒体显微投影系统用于切片的讲解。本论文由http:// 提供每堂实验课通过教师对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详细讲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变化的认识能力,也有效地克服了在实验课中学生观察组织切片时,经常出现找不到病变, 或者找到了某些病理改变而又不敢确认的普遍现象。显微投影系统的使用,使实验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每堂课结束前10分钟,我们让学生找出本堂课所观察的切片中一些病理变化的方法来检验学生对病变的掌握情况。该系统自应用于教学以来,学生们普遍反映病理学教学既直观又生动,学习起来轻松而有效。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突出优势, 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扩大了视觉信息的获取量,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心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成稿

课程英文名称: Psychology

课程编号:402011010适用专业:2008级全校师范专业(本科)学时数:32学分数:2执笔者:心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性质:《心理学》是公共必修专业课程。教学对象为大学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课程的目的: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正确理解个性心理差异、特性形成的原因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观、教育观、学生观;使学生学会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遵循心理学规律,科学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总体基本要求是:通过《心理学》课程的讲授以及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初步掌握心理学规律,能运用所学心理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一、识记心理学的概念、个体心理的结构、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现代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二、领会心理学为什么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第二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一、识记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包括的环节

二、领会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样本、抽样、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实验组、控制组

三、应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讲脑与心理

一、识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同优势

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与记忆在保护和利用大脑中的正副方面的作用、开发大脑潜能的途径

第四讲需要

一、识记需要的概念、分类

二、领会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出简要评价

第五讲动机

一、识记动机的概念、分类、动机冲突及分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二、领会需要、动机与诱因的关系、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第六讲动机理论

一、领会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

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如何引导学生做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在教学中如何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七讲注意

一、识记注意的概念、分类、注意的特征及含义

二、领会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三、注意品质的培养

第八讲感知觉

一、识记感觉、知觉的含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

限、感觉适应

二、领会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特性及各自的含义

第九讲记忆

一、识记记忆概念及分类、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二、领会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应用;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能明确说明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三、能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

第十讲 思维

一、识记思维概念及特征、思维的过程

二、领会思维的类型、问题解决过程包括的阶段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十一讲 情绪

(一)一、识记情绪及分类

二、领会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第十二讲 情绪

(二)一、领会情商的构成;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二、不良情绪的调控

第十三讲 智力与创造力

(一)一、识记智力的含义、常用的智力测验

二、领会应该怎样看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三、应用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解释智力和个体事业成功的关系

第十四讲 智力与创造力

(二)一、识记创造力的内涵、特征;智力激励法

二、领会智力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三、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五讲 人格

(一)一、识记人格定义、气质

二、领会人格定义中包含的基本含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气质类型的特征

三、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谈谈你对人格的见解

第十六讲 人格

(二)一、识记自陈式人格测验,投射测验

二、领会弗洛伊德对心理疾病的成因解释,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马

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三、应用思考人格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讲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2课时)

一、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对象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二)心理学的谱系

(三)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第二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2课时)

一、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讲 脑与心理(2课时)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略讲)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略讲)

三、脑与心理活动

(一)脑发展与心理发展

(二)脑与认知

(三)脑与情绪

(四)脑与行为

(五)脑与人格

四、脑功能开发

(一)脑的分工与协调

(二)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第四讲 行为动力

(一)(2课时)

一、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五讲行为动力

(二)(2课时)

一、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三)动机与行为效果

第六讲行为动力

(三)(2课时)

一、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三)期望理论

(四)归因理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七讲 认知过程

(一)(2课时)

一、注意

(一)注意的特征

(二)注意的机制

(三)注意品质的培养

第八讲认知过程

(二)(2课时)

一、感知觉

(一)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二)经验与知觉

(三)直觉特性

(四)直觉类型概念

第九讲认知过程

(三)(2课时)

一、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系统

(三)遗忘规律与增进记忆的方法

第十讲 认知过程

(四)(2课时)

一、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概念

(三)推理

(四)问题解决

二、语言

(一)语言的结构

(二)言语的理解

(三)言语的产出

第十一讲情绪

(一)(2课时)

3、一、情绪与认知

(一)情绪概述

(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三)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情绪与行为

(一)情绪行为理论

(二)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三)情绪的识别

第十二讲情绪

(二)(2课时)

一、情绪的调控

(一)情商

(二)积极心理

(三)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四)不良情绪的控制

第十三讲智力

(一)(2课时)

一、智力及其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理论

二、智力测验

(一)常用的智力测验

(二)科学运用智力测验

第十四讲智力

(二)(2课时)

一、智力开发

(一)智力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三)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内涵

(二)创造力的特征

(三)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五讲人格

(一)(2课时)

一、人格及其结构

(一)人格的界说

(二)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形成(一)遗传的作用

(二)环境的作用

(三)认知的作用

(四)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十六讲人格

(二)(2课时)

一、人格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

(三)人本主义

(四)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二、人格测验

(一)自陈式测验

(二)投射测验

课程考核:本课程一个学期上完,为考试课。考核内容应在教学内容范围内。考核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考核本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学生简单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2版 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教学参考书:

[1]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3]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2月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编写中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2月

上一篇:城镇户口临时工统计表下一篇:巾帼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