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2024-04-29

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共6篇)

篇1: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当代中小学生来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在生命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改新路。

一、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农村小学,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学风、教风,这些良好的传统为我们今天的生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年我们的生命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生命教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

一、系统性不强,效果也难以深化和持续。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校以校本研训为抓手,以生命教育为基点,全面开展学校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二、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实施

我校生命教育校本研训是从2009年开始的。五年来,我们努力探寻生命教育的路径,创新生命教育的方法,破解生命教育的困局,累积生命教育的经验,凸显生命教育的成就。

(一)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途径

如何在农村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如何寓生命教育于学校校本研训之中?寻求生命教育的路径,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校本研训首先面临的问题。

1、组织生命教育的培训,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

为了有效地利用校本研训来开展生命教育,学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每学期初,领导小组都会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动员,制定研训计划,确定研训内容,并将任务明确到具体个人、具体课堂,避免生命教育流于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教育计划组织教学,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与讨论,定期开设专题论坛,以引发教师的思考,明确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一本厚厚的《静听生命花开的声音》论坛集记录下了老师们生命教育学习的心得和反思。且思且行,在思考学习的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落实好各自的生命教育计划,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用思想提升职业品质,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成长。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校本培训对教师观念的转变、全方位开展生命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开展生命教育的教研,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要把它自然无痕地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生命教育实践课的组织实施,以及听课评课作为获得校本培训学分的考核指标,这些具体的评核标准对学校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有序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研训过程中,教师有了较明确的目标,从而能更自觉地挖掘渗透在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积极探索能够激活课堂的方式,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语文组的“情境创设法”。即在课堂实践中,创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课堂情境,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数学组的“生命数字化”。即用数学符号或公式来阐述生命。比如对人体的描述;生命的时间段特征;有些灾难的伤亡数据描述等,通过这些直观的数据描述,大家对生命的内涵会认识得更加深刻和具体。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我们的生命教育不仅使学生逐渐对如何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认识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体验,也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生命教育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3、开发生命教育的资源,推动教师的自主发展

课程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我们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科研实际以及课程的实施情况,以专题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校本研究工作:①集体备课,以学科研究小组为平台,集体研讨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疑难问题;②各教研组制定各自学科的“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统整表”。如:综合组教师经多次学习研论,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成6个小主题,再将6个主题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挖掘品德学科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点,让生命汇入知识的海洋。③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组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把教师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分别装订成了《春的思绪》、《夏的悸动》、《秋的思绪》、《冬的遐想》,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较为厚实的载体。

“生命教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使教师初步掌握了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知识,拓宽了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4、开展生命教育的科研,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

为了更好地落实生命教育,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学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中形成综合的生命教育的教育体系,寻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生命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学校自身特色,促进师生共同的发展,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二)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抓手

开展生命教育校本研训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活动中,我们努力探索生命教育的抓手,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打造活力课堂——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无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课程集中体现了其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统一。我们努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为此,我们学校构建了“三四一”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内涵。同时以此模式为模板,先后开展了同课异构、骨干示范、校际互动、课件制作、沙龙交流、技能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在生命教育的活力课堂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民主和谐、充满智慧,以学生为主体,高效灵动的课堂氛围。

2、开发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为了能找到更能适合农村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教材,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小学生生理及心理教育特征的校本教材,取名为《高贵的生命》。并分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版本。这套教材是几年来我校教师研究生命教学心血的结晶,它凸现了教师为此付出的努力,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实用的课堂教学材料,使我们的生命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促进教师发展——教师育人

只有先关注和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此,我校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特点、规律及各自需求,对教师进行菜单式校本研修,给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需求,借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四年来,我们共组织多人外出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校内培训更是经常举行。

(三)生命教育校本研训的成果

通过五年的生命教育校本研训活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构建了生命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该体系中,对农村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评价原则,操作方法,标准等做了详尽的介绍,一目了然,为在全县农村推进生命化教对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2、编写了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我们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结合学校情况,编写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这套校本教材以生命发展为主线,以整合各相关专题教育作为辅线,即以“认识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保护生命,”四个核心理念为主线;以“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为辅线,删繁就简,由浅入深,构建了一套系统、有序、螺旋式上升的生命教育体系。

3、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依托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课题研究,教师们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了,活动设计能力大大提高,写作能力、评价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同时也带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改革。老师们依托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近年来,撰写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论文获国家、省、市、县的达60多篇,人均获奖2篇。

总之,生命教育的校本研修是一种融学习、探究、实践、提升为一体的培训模式,自实践以来,它不仅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涵,而且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校本研训因势而生,回龙铺中小师生因思而变,因变而进,在校本研训的这一广阔空间里,我们将继续为创建学校新的校本培训模式而作出努力。

姓 名: 吴 彦

身份证号码:***044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工作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572178571@qq.com

篇2: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写道: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这样解释:“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欢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在滚滚而逝的江水前,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清风徐来的明月之夜,苏子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短暂的。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阴炽盛。生死的无常,欲望的牢笼,让很多人的灵性良心迷蒙在梅雨季节的烟雾中。灵与肉终其一生,不断地争斗与牵绊。

窗外碧绿的湖水,轻轻的涟漪荡漾在风中。即使告别了春天的阳光,绿树依然郁郁葱葱成长。此刻,反复听着同一首歌,柔婉的歌声在空寂的办公室里回旋,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别说话,微笑吧,回头是灿烂的霞。站在楼顶,看远处的高楼林立,马路上流水似的车来车往,天空苍茫,脚下的这片土地,依旧炙手可热。

终日案牍间劳形,到了周末,总期盼着去僻静的乡野感受原始的风。离开乡土已经二十多年,颓败的老屋也倒了,空荡荡的园子里那棵桂花树也不见了,只有记忆不曾散去。池塘里的荷叶片片如云,绿云间,袅娜的莲花盛开,“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无数的蜻蜓在荷田上飞舞,生活如此静谧美好!庸常日子里的那些琐碎、疲惫和无奈的叹息,在这里统统忘却,眼前只有大自然赐予的美丽与神奇。夏蝉在它的舞台高歌,梧桐枝间,杨树林里,它欢快地唱着,一声声的鸣唤着我的童年,像春雨温润着我落寞的心灵。

这些日子在看有关教育的论著,对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气息”,教育应该是活的,不应该是死的,它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曾经,我经常对学生说荷尔德林的这句“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我希望他们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但我自己却仍然像那片陷在生活漩涡里的落叶,找不到方向。去年高考前夕,一位女生下晚自习后来到我面前,说想找我聊聊。

在那个初夏的夜晚,我和她聊了很久,告诉她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哪怕考不上,再来一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等以后回头想想现在的岁月,也是一种幸福。虽然她去年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今年她第一时间把考上大学的喜讯告知我,我为她祝福,也为她高兴。

李镇西老师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想如果一个人在付出的时候是幸福的,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而如果只追求知识、名次等外在的荣誉,忽略了人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教育从长期来看,必然是弊大于利的。

篇3: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一、渲染情境,诱发探究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能够与人交际,而交际活动需要一定的环境。语言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们打造适合交际的环境,让他们在语言味十足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他们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激发他们自主探究语言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而有效。

例如:在教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为了渲染情境,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经典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带入了课堂。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个故事,但是英文版本的还是第一次。我带给学生的是一部动画片,动画人物形象生动的表演,纯正地道的英语深深吸引了他们。他们在观看时情不自禁地模仿人物对白,试图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如此, 动画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当动画播放完以后,不需要教师累赘的叙述,他们就主动地打开书本,阅读Story time部分。强烈的学习欲望,刺激着他们。他们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了课文部分的学习。为了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我提出了几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Does he look clever or foolish?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wo men? Do they look clever or foolish? 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故事含义才可以解答的,原文中难以找到答案。所以需要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自己揣摩故事的内涵意义。可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 布置分析研究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诱发他们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当然,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生的学力等因素,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内容,要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既不能提空泛的问题,也不能提那些让学生无法探究的问题。

二、兴趣为先,引导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性学习也需要学生感兴趣,只有学生们兴趣十足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想方设法地给他们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游戏、儿歌等,让他们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英语素养。

例如:在教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时,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我把各种天气状况制作成动画,太阳高照时,问学生们:What do you do on a sunny day? 刮风时,问学生们:What do you do on a windy day? 下雨时,问: What do you do on a rainy day? 多云时,问:What do you do on a cloudy day? 学生们边看动画边想着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的兴致一直被教师牵引着,他们探究的节奏也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当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我又让他们绘制表格,把自己在不同天气的活动记录下来。 如此的作业具有探究性,也是学生乐意完成的作业。

三、倡导合作,共同探究

在学生一个人无法完成时,我们可以提醒他们请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商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们分组,当给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我会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的过程中, 共同分享经验和知识,让他们交流各自的体验,从而获取共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Project 2 Reuse and recycle B部分时,若让一个学生独立去总结reuse和recycle,他会觉得较为困难,而且时间也会很久。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让他们在组内共同合作探究完成。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把相同和不同的意见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在最后的课堂展示中,我被学生完美的叙述打动了。他们不仅整理得清晰完整,英文表述也相当出彩。可见,共同探究的方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促进了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探究中共同成长,并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篇4:让生命教育在校本研训中诗意地栖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很多学生惧怕数学学习,老师教的痛苦.从这些问题中我意识到,数学教学需要回到教学的原点,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1 尊重学生,关注过程

数学有时是一个慢中求悟的过程,体现在新知获取的慢条斯理,体现在本质理解的大彻大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命活动是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索,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激情,使概念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问题不止,思考不断”的理想意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智慧,产生顿悟,实现数学思想与品质的完美构建.2 呈现预设,激发生成

下面这个故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经历.2009年5月在进行高三二轮复习时,笔者教3个班,在给第三个班上函数专题复习课之前,已上过两遍了,觉得驾轻就熟.课剩下最后10分钟时,课堂上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平时数学不是很突出的男生突然举手,说对于正在做的题他有个新解法.当他说完,我发现按照他的解法,这道题由已知条件推出的第三个条件与已知条件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后面有课堂实录的整个过程),在让他把思考过程写在黑板上的同时,我反复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突然,我意识到这道题本身就有错.每遇到这道题时,由于题目很熟,教师的思维定势就决定了这么解决.这时,下课铃响了.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召集教研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这道题.反复斟酌之后,我们发现题目确实错了.也就说,之前一直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而被这位学生发现了.由此,我反思,这个学生不像其他的学生那么“听话”,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3 创设情境,强调体验

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意蕴,带着经过内化的、饱含生命情感的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用心感受,用情感悟,使数学课堂成为感悟生命意蕴的场域。

3.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是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的过程:

例如: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且f(-1)=1,f(0)=-2,则f(1)+f(2)+…+f(2009)的值为( ).

A.-1 B.0 C.2 D.3

当时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题目中“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f(x)的解析式应该如何表示?题目中“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应该如何理解?当我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于抽象函数符号的问题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解决有关函数周期性和奇偶性的问题上.

一个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对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的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3.2 引导学生善于释疑,培养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例如:上面的问题.

学生:由f(x)=-1fx+32,fx+32=-1fx+32+32,

得f(x+3)=f(x),因此,f(x)是周期函数,并且周期是3,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会得到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不知这个条件如何使用?

教师:我们知道,函数的奇偶性中谈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是点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是线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请同学们思考,当函数f(x)满足f(x)=f-x-32时,其函数图象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关于x=-34对称.

教师:若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满足什么呢?

学生:应该差一个负号.

教师:当自变量x互为相反数时,其函数值互为异号,用函数解析式如何表示?

学生:f(x)=-f-x-32.

学生又问:我能求f(2)=f(-1)=1,f(3)=f(0)=-2,但f(1)如何求出?

教师:当f(x)=-f-x-32=-fx+32时,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让x=-12时,有f(1)=f(-1)=1,即f(1)+f(2)+f(3)=0,f(1)+f(2)+…+f(2009)=f(1)+f(2)=2.

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有典型性,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何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思维的定势.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前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和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当时我看似把问题解决完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问题.

学生:因为f(x)=-1fx+32,所以当x=0时,

f-32·f0=-1, (1)

又因为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所以fx=-f-32-x,当x=0时,

f-32+f0=0,(2)

由12两式联立得到f(0)=±1,与已知f(0)=-2矛盾.

当时,教室静静地,所有学生都盯住黑板,听着学生的讲解.

回想当时师生静默的互动场面,远比热闹的课堂更加令我难忘.由此,我在想,这就是我所寻找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思考探索的生命化的课堂.一个问题闪现在我的头脑中,如何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是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虽然不像我预设的那样,但是课堂上学生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深深感染了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简介 于永东,女,1966年生,天津人,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天津市未来教育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期学员,获得2009年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2013年《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教师奖.

二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笔者逐渐感受到,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很多学生惧怕数学学习,老师教的痛苦.从这些问题中我意识到,数学教学需要回到教学的原点,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1 尊重学生,关注过程

数学有时是一个慢中求悟的过程,体现在新知获取的慢条斯理,体现在本质理解的大彻大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命活动是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索,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激情,使概念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问题不止,思考不断”的理想意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智慧,产生顿悟,实现数学思想与品质的完美构建.2 呈现预设,激发生成

下面这个故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经历.2009年5月在进行高三二轮复习时,笔者教3个班,在给第三个班上函数专题复习课之前,已上过两遍了,觉得驾轻就熟.课剩下最后10分钟时,课堂上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平时数学不是很突出的男生突然举手,说对于正在做的题他有个新解法.当他说完,我发现按照他的解法,这道题由已知条件推出的第三个条件与已知条件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后面有课堂实录的整个过程),在让他把思考过程写在黑板上的同时,我反复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突然,我意识到这道题本身就有错.每遇到这道题时,由于题目很熟,教师的思维定势就决定了这么解决.这时,下课铃响了.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召集教研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这道题.反复斟酌之后,我们发现题目确实错了.也就说,之前一直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而被这位学生发现了.由此,我反思,这个学生不像其他的学生那么“听话”,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3 创设情境,强调体验

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意蕴,带着经过内化的、饱含生命情感的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用心感受,用情感悟,使数学课堂成为感悟生命意蕴的场域。

3.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是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的过程:

例如: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且f(-1)=1,f(0)=-2,则f(1)+f(2)+…+f(2009)的值为( ).

A.-1 B.0 C.2 D.3

当时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题目中“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f(x)的解析式应该如何表示?题目中“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应该如何理解?当我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于抽象函数符号的问题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解决有关函数周期性和奇偶性的问题上.

一个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对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的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3.2 引导学生善于释疑,培养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例如:上面的问题.

学生:由f(x)=-1fx+32,fx+32=-1fx+32+32,

得f(x+3)=f(x),因此,f(x)是周期函数,并且周期是3,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会得到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不知这个条件如何使用?

教师:我们知道,函数的奇偶性中谈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是点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是线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请同学们思考,当函数f(x)满足f(x)=f-x-32时,其函数图象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关于x=-34对称.

教师:若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满足什么呢?

学生:应该差一个负号.

教师:当自变量x互为相反数时,其函数值互为异号,用函数解析式如何表示?

学生:f(x)=-f-x-32.

学生又问:我能求f(2)=f(-1)=1,f(3)=f(0)=-2,但f(1)如何求出?

教师:当f(x)=-f-x-32=-fx+32时,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让x=-12时,有f(1)=f(-1)=1,即f(1)+f(2)+f(3)=0,f(1)+f(2)+…+f(2009)=f(1)+f(2)=2.

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有典型性,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何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思维的定势.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前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和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当时我看似把问题解决完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问题.

学生:因为f(x)=-1fx+32,所以当x=0时,

f-32·f0=-1, (1)

又因为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所以fx=-f-32-x,当x=0时,

f-32+f0=0,(2)

由12两式联立得到f(0)=±1,与已知f(0)=-2矛盾.

当时,教室静静地,所有学生都盯住黑板,听着学生的讲解.

回想当时师生静默的互动场面,远比热闹的课堂更加令我难忘.由此,我在想,这就是我所寻找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思考探索的生命化的课堂.一个问题闪现在我的头脑中,如何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是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虽然不像我预设的那样,但是课堂上学生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深深感染了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简介 于永东,女,1966年生,天津人,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天津市未来教育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期学员,获得2009年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2013年《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教师奖.

二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笔者逐渐感受到,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很多学生惧怕数学学习,老师教的痛苦.从这些问题中我意识到,数学教学需要回到教学的原点,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1 尊重学生,关注过程

数学有时是一个慢中求悟的过程,体现在新知获取的慢条斯理,体现在本质理解的大彻大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命活动是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索,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激情,使概念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问题不止,思考不断”的理想意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智慧,产生顿悟,实现数学思想与品质的完美构建.2 呈现预设,激发生成

下面这个故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经历.2009年5月在进行高三二轮复习时,笔者教3个班,在给第三个班上函数专题复习课之前,已上过两遍了,觉得驾轻就熟.课剩下最后10分钟时,课堂上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平时数学不是很突出的男生突然举手,说对于正在做的题他有个新解法.当他说完,我发现按照他的解法,这道题由已知条件推出的第三个条件与已知条件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后面有课堂实录的整个过程),在让他把思考过程写在黑板上的同时,我反复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突然,我意识到这道题本身就有错.每遇到这道题时,由于题目很熟,教师的思维定势就决定了这么解决.这时,下课铃响了.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召集教研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这道题.反复斟酌之后,我们发现题目确实错了.也就说,之前一直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而被这位学生发现了.由此,我反思,这个学生不像其他的学生那么“听话”,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3 创设情境,强调体验

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意蕴,带着经过内化的、饱含生命情感的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用心感受,用情感悟,使数学课堂成为感悟生命意蕴的场域。

3.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是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的过程:

例如: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且f(-1)=1,f(0)=-2,则f(1)+f(2)+…+f(2009)的值为( ).

A.-1 B.0 C.2 D.3

当时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题目中“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f(x)的解析式应该如何表示?题目中“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应该如何理解?当我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于抽象函数符号的问题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解决有关函数周期性和奇偶性的问题上.

一个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对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的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3.2 引导学生善于释疑,培养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例如:上面的问题.

学生:由f(x)=-1fx+32,fx+32=-1fx+32+32,

得f(x+3)=f(x),因此,f(x)是周期函数,并且周期是3,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会得到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不知这个条件如何使用?

教师:我们知道,函数的奇偶性中谈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是点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是线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请同学们思考,当函数f(x)满足f(x)=f-x-32时,其函数图象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关于x=-34对称.

教师:若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满足什么呢?

学生:应该差一个负号.

教师:当自变量x互为相反数时,其函数值互为异号,用函数解析式如何表示?

学生:f(x)=-f-x-32.

学生又问:我能求f(2)=f(-1)=1,f(3)=f(0)=-2,但f(1)如何求出?

教师:当f(x)=-f-x-32=-fx+32时,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让x=-12时,有f(1)=f(-1)=1,即f(1)+f(2)+f(3)=0,f(1)+f(2)+…+f(2009)=f(1)+f(2)=2.

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有典型性,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何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思维的定势.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前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和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当时我看似把问题解决完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问题.

学生:因为f(x)=-1fx+32,所以当x=0时,

f-32·f0=-1, (1)

又因为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所以fx=-f-32-x,当x=0时,

f-32+f0=0,(2)

由12两式联立得到f(0)=±1,与已知f(0)=-2矛盾.

当时,教室静静地,所有学生都盯住黑板,听着学生的讲解.

回想当时师生静默的互动场面,远比热闹的课堂更加令我难忘.由此,我在想,这就是我所寻找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思考探索的生命化的课堂.一个问题闪现在我的头脑中,如何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是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虽然不像我预设的那样,但是课堂上学生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深深感染了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篇5: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我们在思考:当前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紅色教育”?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当前,无论是“紅色教育”还是整体的德育工作,都应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发学生的道德力量,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建立教育基地,

使“紅色教育”有阵地

传统德育一般是在学校里面实施的,这样的德育往往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使他们缺少磨炼的机会。但是,不融入社会怎能成为社会人?

我们认为,学校要挖掘周边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德育基地,拓展德育渠道,让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使德育由平面式发展为立体式。我校紧邻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紅色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建立了“以雨花台为核心,延伸到学校,辐射到社区”的立体教育阵地,形成了大教育观,拓展了“紅色教育”的渠道。学校每年开展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动,让雨花台烈士陵园成为对学生进行“紅色教育”的大课堂。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在搞好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校园里建立了“成长在雨花台下”文化长廊,在各班级开辟了“在英雄中队成长”专栏,让紅色文化浸润校园。

二、开发校本课程,

使“紅色教育”有载体

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更能展示学校的特色,体现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让“紅色教育”活动有体系、有顺序、有数量、有质量。我们分年级编写了《星光灿烂雨花台》、《让德性在生命中成长——实小德育活动指南》,并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培育目标和内容。

三、形成教育模块,

使“紅色教育”有体系

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充实更新、更鲜活的德育内容与形式。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勿忘(节)日”和“承先继志”的“紅色教育”模式,让“紅色教育”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勿忘(节)日”教育让学生在牢记重大纪念日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在牢记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纪念日(如少先队入队日)的同时感悟成长的意义。

“承先继志”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先烈志,当好接班人”。学校开展了祭英烈、描写碑文、烈士后人零距离的教诲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烈士的真实、伟大、可敬,让英雄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实施分层教育,

使“紅色教育”有梯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求就不能“一个方子抓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合理设置教育内容。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紅色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分年段编写校本教材,确定“紅色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

五、引进实践体验,

使“紅色教育”有活力

德育的任务是把社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德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构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的活动,能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们把抽象的课堂教育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我们不仅组织“紅领巾志愿讲解队”在雨花台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而且在学校、社区广设志愿岗,让有愿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志愿者值周”、“小校长志愿者”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紅领巾电视台志愿者”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校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在校外成为乐于奉献的服务者,使他们在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同时,享受劳动的快乐,感悟成长的喜悦。

“紅色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回归到生活德育。它使学生的精神得以成长,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春娥

篇6:让孩子在阅读中诗意地栖居

一、统整教材,提炼主题

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和提炼主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单元学习之初,教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各部分入手,提炼和发掘主题。(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建立了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

二、细读文本,解构主题

这是“主题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要通过细读文本,了解相同主题下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构主题:

1.多时代、多国度反映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属唐代作品,《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属宋代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属近代作品,《儿童诗两首》属现代作品,《童年的发现》属外国作品。透过一篇篇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而“主题相同”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2.多种体裁展现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有唐诗、宋词、回忆录、自传体小说、儿童诗、记叙文等多种体裁。通过对比阅读,可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

3.多侧面解读主题。“主题”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解读主题,会使学生由文生意,由意生情,由情至理,进而有思考、有吸收地读书。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重在表达“童年的回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花、菜、蜻蜓、蚂蚱、小鸟、风、雨、阳光、人物,而这一切都是自由的,重在体现“童年的自由”;《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重在展现“童年的发现和创造”。所有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就是对本组文章主题的一个多元化解读:童年生活是难忘的,而又是富于发现和创造的,童年应当积极向上,惜时如金。这样解读,由单元主题到人生主题,符合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感受文化的规律。

4.多种语言风格描绘主题。本组文章有的语言凝练传神(《古诗词三首》),有的饱含情愫(《冬阳·童年·骆驼队》),有的活脱清新(《祖父的园子》),有的想象奇特(《儿童诗两首》),学生可以诵读,可以仿写,可以进行创作。教学时,可抓住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引导儿童学会个性化表达。

三、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拓展阅读可从主题出发,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书或多本书,应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发,让儿童从小能够对自身、社会、民族、世界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思考。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入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明确主题意旨”;二是从语言积累入手,达到“积淀主题知识”;三是从读书与表达入手,达到“表达主题思想”。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主题同内容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吕岩的《牧童》后,可拓展阅读袁枚的《所见》,让学生品读诗中两个牧童间的异同点。

2.同主题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拓展阅读他的《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比较诗中儿童生活场景的不同以及其中情趣、写法的不同。

3.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阅读只有栖居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才会慢慢开出娇艳的花朵。而称得上文学的文字都是有一些美的基本面的。因此,在提供儿童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富有文学情趣、美学内涵的作品。如学习了本组文章,拓展阅读柯岩的儿童诗《绝交》,体会“我”和同桌间在矛盾冲突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欲说还羞、欲做还羞,从而使儿童认识到“童年之谊”。还可拓展阅读高洪波的《陀螺》,体会陀螺外表的憨态可掬、丑陋可笑,陀螺旋转争斗时的摇头晃脑、人仰马翻以及陀螺胜利时,我的欢呼雀跃;陀螺惨败时,我的沮丧之至。这种阅读,增加了主题的内涵,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使主题更加鲜活、灵动、多样、深刻,大有“曲径通幽”之感。

4.同主题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或多本式的阅读。这是主题阅读的终极目标。学习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儿童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品读林英子的善良可爱,疯子秀贞、小桂子母子俩的不幸,宋妈的艰难无奈。也可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品读伟人童年生活的清贫、艰苦以及人物的好学、上进。这样,儿童会把这一“主题”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一个坐标,一个叩响心灵之门、命运之魂的清脆之音,由此而引发的意义不言而喻。

四、“阅读”习作,表达主题

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的。我一直不赞同过多地讲习作方法,看似走捷径,其实在教孩子“写八股”。讲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发觉得没味了,连最开始的那种萌动也一下子泯灭了。如果我们先让孩子反复读同一主题、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这一组文章连起来比较一下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只怕不去讲什么孩子们也能写出一篇好文来吧!在阅读中学写作是慢火煨汤,培育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先精神而后章法的格调,一种妙趣天成、超凡脱俗的写作境界。我认为“主题阅读”中渗透“写”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置换角色,感受语言之妙。如在学习《牧童》一文,引导学生将自己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2.先仿后创,学习语言形式。如:在读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就可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这段写得有趣吗?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从而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场景,借助类似的写法来写《童年趣事》。

3.主题习作,学会多样表达。按阅读主题习作学生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大可取代日记和日常零散的小练笔。(1)以品读作品中的人物为主的习作练笔。(2)以品读作品中的事件为主的习作练笔。(3)以品读作品语言为主的习作练笔。(4)以对主题的思考为主的习作练笔。这样的练笔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既有对阅读的深层理解,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栖居,是指人在精神的层次上,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审美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当孩子真正把阅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一种人生的主旋律时,透过文字而传承的文学、文化便会成为一首典藏心灵、温润生命、清新流动着的诗,那么儿童在阅读中“栖居”就不再是一个神话了。

上一篇:汾阳市西门村巾帼文明示范村典型材料下一篇:创业商业计划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