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24-05-0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精选6篇)

篇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

报名编号12095064709002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6月28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篇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述评,对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意识接受隐性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在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或者是期刊论文中出现,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现。就期刊论文来说,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通过CIKN论文检索,可以看到从1997年-2011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57篇,其中综述1篇,述评1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4篇;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1篇,其中没综述和述评。总的来说,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不多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查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其中虽然从未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的字样,但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正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再一次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加说明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内容综述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学者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1]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的手段和方式。[2]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3]王瑞荪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向敏青也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显性教育法相对而言的实施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非正规”的形式(“非正规”的形式是相对显性教育法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而言,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来进行教育),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5]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涵义的表述虽然不竟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学术界是从与显性教育方法相反的一面对其进行定义的。认为隐性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一种不为教育者所明显感知的,却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

郑永廷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6]白显良等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在于其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生活性、开放性。[7]张丽萍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8]段鹏飞在《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等特点。[9]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渗透性、互动性、暗示性等特点。[10]

综上所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三点,即潜隐性、渗透性、无意识性。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罗洪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11]徐安鑫、何义圣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拓展合力共育功能、强化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全面发展功能、实现显性配合功能。[12]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就其学科的社会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同化认知、建构心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四个方面。[13]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方法

张耀灿、郑永廷等在2006年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谈到“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并简单介绍了三种隐性教育方法,即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14]刘新庚在2008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从信息方法、决策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评估方法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在特殊方法一章专门提到隐性教育法。[15]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实践内省法、心理咨询法、评价激励法、“三位一体”综合法、网络建设法、环境优化法、渗透教育法(又称:专业课程渗透法)、情感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公正团体法等。[16]此外,涉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张志刚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彭海堂编著,长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探》等。

(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有的学者指出提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将其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作用,并以社团为中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阵地的隐性教育功能。[17]也有的学者指出指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加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立足于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积极扩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划拨专项资金等。[18]尹镇河在《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

较研究》中提出了实现途径的多样化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非专业性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通过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通过完善校园制度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五,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教师关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19]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途径时,都比较注意对隐性资源的充分运用,例如,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等。

三、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现状及内容综述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现就如何扩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领域及其评价体系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提高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等显性教育完成的,从而忽视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他们尽管在一些校园活动开办的目的时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等,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回归到活动本身的机械层面,没有考虑如何适时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职业意识与专业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求做了不求做好,应付了事,对隐性教育更是缺少研究和在具体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只是教条的问答,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在不同的方面还存在不同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负责任的现象时常发生,表现在他们与学生交流时极不严肃的言行上:有的老师大讲西方思想,有的老师高谈金钱,有的老师总是抱怨社会„„更有甚者学术腐败、生活作风不正派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最后,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如何提高思想认识,没有意识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

用,而仅仅把它当成课外活动。比如,在参加唱红歌的过程中,学生考虑的是怎么去获奖,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唱革命歌曲激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没有感情地去参加这种活动。

(二)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方法,扩宽研究领域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说心理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心理认同、接受和使之内化的过程,由此就决定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借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此外,还有教育学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等,运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从更具综合性的视野来审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有助于我们将该研究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或更宽的领域。

(三)健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的评价体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样直观,对于如何去评价一场活动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和暗示性特点,这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无法清楚的把握自己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接受了教育者指定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施教过程完成后,一般不会即时地明确地表现出来,对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影响有可能在其它的德行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也有可能一直察觉不到。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起到观念性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将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以外显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明确的表达出来,因此,教育者完全不清楚受教育者是否按照他本来设计好的教育目标进行,受教育者在同一活动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认知上的偏颇,教育计划实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决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独予以效益评估较难实施。需要引起以后学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6]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79.[2] 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63.[3][11]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3.[7]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J].中青年学者论坛, 2007,(9):11-13.[8][18] 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7.[9] 段鹏飞.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6.[10][13] [16] 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6).[12]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87-88.[1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15]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3.[17] 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4.[19] 尹镇河.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篇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功能不是消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 而是要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最全面和最充分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学科特点, 更应体现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提倡方法个性化的教育。要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首先要从目前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现状入手。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义, 郑永廷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张耀灿等给出的定义为: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这里思想方法就是认识对象的方法, 工作方法是改造对象的方法。

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涉及到的对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即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通过方法作为中介, 联系为一个整体, 其中教育者是主体, 是运用方法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客体, 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被改造对象。当主体为了有效改造客体时, 必须要有特别的手段和方式, 因此首先对客体有了解, 树立主动去认识客体的意识, 才能运用相应的方法改造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目的或结果是改造受教育者。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吴慧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将个性化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 各个环节的过程。王秉琦对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理解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手段, 促使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智能强项的发展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互促, 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和谐发展。

研究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条件,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强调教育者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在认识到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 运用不同的方法, 保护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个性形成, 优化学生个性发展, 提倡人文关怀。具体来说, 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有个性化的理念, 运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进行施教。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

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 具有极其复杂性, 有其主观思想, 决不可能完全依据客观力量便必然地被改变。因此,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方法非常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的基础上,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内涵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提倡要站在学生的需要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上进行传授,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这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已迈出了一大步。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 在传授过程中如不重视方法研究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往方法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受教育的个体特性或某一特定的群体表现出的思想状态进行对策性的方法研究, 研究过程主要是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 得出方法就进行推广。这样立足于受教育者探索出的工作方法或思想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但笔者认为, 研究还应继续, 即还要加上施教者是否合适运用该种工作方法。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主要还在于老师的教育方法, 同一种方法给不同的教师来使用, 效果则有不同, 这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结构等特性不相同, 使得他们在实际操作的方法也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可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方法, 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学不到的, 这就是从教育者个体上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的基本条件或特性是决定使用方法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个性化理念, 在研究受教育者个性的同时, 也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方法, 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具有组织层面的方法个性化也有教育者个人层面的方法个性化。组织层面上即为学校或省级以上的教育机构对思想政治方法的理念及作法, 如学校层面的思想教育方法个性化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教育体系和教育手段等方面体现的个性化, 教育者个人的方法个性化主要指个体由于受个人的性格、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形成的方法个性化。

2、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论指导, 将个性化理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过程, 既要尊重受教育者, 调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 又要运用适合教育者个性的方法进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传递,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到受教育者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注重于教育者运用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首先要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出发, 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进行探索适合的特色方法;其次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方法多样性, 从多样性中寻找特色的方法, 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通过特色的教育方法能准确地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育内容的抽象性, 使得教育的方法更具备灵活性和个性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规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 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区分为“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方面, 二者相互依赖、互相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的全面发展, 主要是脑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人的自由发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的自由个性, 自由发展意味着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随自身的爱好兴趣来发展, 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完美逐步得到实现, 也可以说, 只有人的自由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论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起到主导作用, 是教育中最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他们直接影响受教育者, 控制和驾驭教育的全过程并完成多种功能。教育者的引导决定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避免了受教育者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教育队伍的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决定了教育方法的使用及效果。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路径和活动法则的总和。对方法不仅要从主观方面加以理解, 即它是主体认识、改选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而且也要从客观方面加以理解, 即它蕴涵着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研究主体主要在教育者, 为使教育达到理想效果, 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来说, 鼓励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全面”和“自由”是互为前提的, 自由个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因为人只有具备“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能得到特别发展。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素质结构, 达到极具个性的教育方法, 使个人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针对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和需求特点传授内容, 还要为教育者量身定做教育方法, 在施教的过程中, 只有两者相结合这样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的实施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方向性、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特点, 需要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结合个体特点研究教育方法。

(一) 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为一体、才能切实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提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高校的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教育及管理中, 只有心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着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促进人的个性化。工作中要促进受教者的个性和谐发展, 须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位置, 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想问题, 了解他们的感受, 重视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 教育者要善于尝试和总结个性化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主体为教育者, 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控制力,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采用何种方法非常关键。因此, 教育者除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外, 还要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 个性特点, 不断挖掘个人的潜能, 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特点和自身特性, 发挥自身所长, 研究并创新适合的教育方法,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三) 教育者要从学校的实情出发, 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每所学校的办学资源、校园文化、办学理念都各不相同, 学校传统沉淀下的文化与形成的方法体系也各不相同, 这些不同之处就是特色体系形成的基础, 因此, 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及专业特点, 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探索适合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形成每所学校各有特色, 一改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 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

(四) 构建个体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党团部门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三支队伍构成, 课堂的理论教学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完成, 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及管理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完成, 在开展工作时由于教育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年龄、角色魅力、语言号召力各不相同, 所产生的工作效果也有差异, 效果大多取决于教育者的个性特征。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教育者的个体特性组成最优团队, 形成梯队鲜明、性格互补、知识结构均衡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具体来说, 就是将教育者个体的特性优势组织起来, 从知识结构、人格魅力、号召力、年龄等各方面进行最优组合, 使工作效能发挥到最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 强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客体也要注重主体, 在研究客体的基础上, 结合主体的个性特点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性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 2001.

[4]、吴慧芳.个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J].理论与改革, 2005 (4) .5、王秉琦.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9)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2.

[7]、资本论 (第1卷)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篇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一、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

网络具有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我们的网络中畅通无阻,这中间有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就直接到达学生周围。而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不够成熟,面对这样庞大的网络信息难免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很容易轻易接受西化甚至是反动组织的言论,所以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学生很难分辨,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化,他们的价值观也在倾斜,这样严重损害了当代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发展。

2.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一方面,在数字化今天的虚拟情境下,网络提供给用户超越现实的各种可能性,这种“人机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还能诱发种种心理障碍,症状表现很多方面:比如恋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这些症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学生除了上课就是上网,甚至有些通宵上网而不上课,渐渐的与家人、同学、朋友们疏远,成天在虚幻的世界中,这样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长期下去,人际关系淡漠,容易情绪低落或者患上孤独症等,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没有人际接触的世界。这种症状也会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另一方面,现在的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也缺乏有效制约网上行为的法律准则,在网络环境中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难为人知,所以那些缺乏自律能力的或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人会放纵自己的行为,如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欺诈、色情、谩骂和攻击现象,甚至还有非法进入别人的网络系统,破坏别人的数据和盗取资料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业

网络的资源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无限资源的同时也占用了学生非常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他们很可能会走偏。有资料表明,当代学生上网行为中娱乐性倾向明显,多以交友、游戏为主,主要集中在娱乐、运动、追星、美食以及旅游等方面,更有的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有的更是沉迷于网恋,而对时政、新闻和教育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自身的学业,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和思想负担。这样的学生越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越提出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其存储的信息海量,再加上笔记本、3G手机随身携带以及便捷的查阅信息方式,导致不少学生对其它产生严重依赖心理,平时他们不愿意记忆,一旦遇上问题就取出手机,“百度”、“sogou”,这种无深度的“快餐文化”虽能一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却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极大阻碍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学习方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随着网络在学生校园的应用,学生已经成了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首先国家要从加强立法与监控着手,并通过法律、技术和行政等各种手段,控制信息的来源,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监控,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能够惩罚电脑“黑客”和网上的犯罪行为;同时,建立一支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并加强网络防火墙的设置与管理,及时清除网上的“垃圾信息”,确保提供给学生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其次,学校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监控和指导。作为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上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并且能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更要做到不搞侵权、不抛垃圾、不作黑客,不看黄毒。

2.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目前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网络文化的碰撞,教育理念的落后,而网络传播意识形态超前,在一些主导性的教育观念上,没有找到一种比较适合当代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形式。其二是现代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泛以及虚拟平等和开放等特点,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时效性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同时,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限,对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够高,更不会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对网上出现的那些大量的文化碰撞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怎样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支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使他们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并有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且能了解一些网络软件知识,能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从而掌握学生的网络思想体系,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且更有成效。

3.改进教育方式,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单一的“灌入”式转变为交互式,同时这种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这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接受教育。要增加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及兴趣。这种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同时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水平。现在网络凭着其数字化、媒体化、共享性、可复制性和快速传递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上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客观条件。因为网络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所以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人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4.建立相关网站,加强和改进网站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建立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体系,尽快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网站的内容建设上,要网上内容与现实教育相一致,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把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事新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作为网站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添加一些生动、实际且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案例,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取积极的和有益的信息充实网站;要做到:一、能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做到数字化信息全面客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二、同时要在学生感兴趣或经常访问的门户网站里面加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并结合现在的政治形势、社会问题等,以专题形式推出,开展网上调查、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应用手机媒体,灵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G时代的到来又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整体网民中,学生网民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手机已由原来的通话和收发短信功能,而逐步成为随身携带的掌上电脑。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且有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更加便于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利用校园网服务平台功能和通过入网集团用户功能,实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或对部分同学通过有针对性地发短信、图片、视频等方式与他们交流,做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与传统的说教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6.重视心理关怀,减少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首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其次要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及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疏导。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的进一步扩大,面对学生这种特殊的网络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合理应用网络平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钟喆.徐继开.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山西科技,2010(25).

[2]方学军.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闽江学院学报,2008(11).

[3] 国常宁.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4] 任俊花.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高教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篇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学生姓名 _贺蒂莲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1203

学习中心四川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17]VIP

报名编号C***3000069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 年 4 月 30 日

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借以调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其他要素的作用,使之进入激活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因而,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从有准备状态转化为实际状态的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中具有关键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意识形态的交锋将更加激烈;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渠道、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显现出来,若还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整教育方法,这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次之,要以提高实效的观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一切工作都讲究实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讲究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再次,要以移植与借鉴的观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谓移植是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才

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包括:(l)坚持针对性原则;(2)讲求实效性原则;(3)发挥主动性原则;(4)把握可行性原则;(5)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避免‚假、大、空‛的教育;(6)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营造平等、宽松的教育氛围;(7)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发挥教育者的人格力量;(8)坚持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循序渐进原则,增强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9)坚持激励原则,追求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0)坚持系统性原则,追求教育方法的综合适宜性;(11)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12)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13)坚持继承和创新统一的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体系。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转变教育者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它不仅是人们在抽象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工具,而且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本质,提高其科学性认识‛。‚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有碍于教育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有碍于教育者具有

开阔的视野和形成创新的意识、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创新的内容‛。

(2)深化原有的方法,使其具有现代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深化原有被证明是科学的传统方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和一般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并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科学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对它进行吸收和深化‛。深化原有方法,包括深化外来优秀的文明成果。‚实践证明,固守旧有的传统,不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即使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难以得到弘扬。同时,吸收来的外来文化若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使是先进的思想也难以为本国人民接受‛。

(3)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现代化、最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积极探索校园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重视心理咨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大,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越发软弱,这些心理异常现象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阻力。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影响会不断加大。如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心理咨询方法同样是高科技含量的方法,心理咨询不仅需要精密先进的仪器设备,更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思政人才。

篇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

2014课题指南

一、重点课题

1.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其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

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4.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思路、内容、方法和渠道研究

5.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研究

7.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8.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教育对策研究

9.网络话语权与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10.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管理模型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1.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合力机制研究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观认同教育研究

4.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5.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和实效性研究

6.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7.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特点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8.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9.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11.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1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究

15.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

1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研究

1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18.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19.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20.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的研究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1.学生工作系统教育管理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

2.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3.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研究

4.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研究

6.大学生班级建设研究

7.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8.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研究

9.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研究

10.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11.学生管理工作人本化研究

12.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3.学生申诉“零成本”与防止学生申诉权“滥用”研究

(三)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研究

2.新形势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研究

3.国家助学贷款还贷工作管理模式研究

4.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

5.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大学生资助与成才关系的追踪调查研究

(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1.新培养机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2.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质量有效形式与长效机制研究

3.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研究

4.研究生园区文化特色及体系建设研究

5.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

6.研究生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

8.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效果评估研究

9.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作用的机制研究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究

1.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

3.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4.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5.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研究

6.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7.高校课程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8.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文化素质新元素及其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六)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研究

1.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2.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研究

3.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标准研究

4.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研究

5.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研究

6.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研究

7.辅导员培训内容与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8.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9.信息时代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

10.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克服研究

11.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

12.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研究

13.辅导员专家化的成长动机与辅助条件研究

上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二教学计划下一篇: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