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

2024-05-04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精选8篇)

篇1: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近几年的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近几年的考试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篇2: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

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1: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

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

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

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

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

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

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参考答案

(1)鼎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器类别,鼎的某些

用途与铸造原因(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图片想象成真正的文物);西周晚期的政

治状况(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的文字及书法艺

术(从观察图片表面获取)。(说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说明春秋后期,牛已用于田间耕作,牛尊铜牛的鼻子上装有鼻环,表明这是一头驯养的耕牛(通过观察图片表面获取),以实物证实了材料二记述的可信性。

(3)《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四川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壶身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

讲解: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二千八百

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到,即使看到了,当时-1-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戴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图片是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对应的介绍。

(2)图片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图径主要有:

一、对图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如是其他图片,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二、通过图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

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

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

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

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

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

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

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

《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

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

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

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

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参考答案: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①隋朝开凿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使南北交通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走向得出结论,其实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②大运河对沿线的农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中有明确表述);③隋唐时期许多工业市镇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附近,说明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工商业的发展(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手工业与大都会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④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3项即可。)

(3)元朝时期,运河截弯取直(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大运河得出。)

。作用:大大缩短了运河

航程,更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原因:长安、洛阳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4)①从水利角度看,充分利用运河古河道,实现南水北调,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状况。通过对古运河河道的整修,恢复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开辟现代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线(通过图片《京航大运河台尔庄庄段》得出。);②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条件的城市与河段,利用大运河航道及沿岸的文化资源,开发大运河的旅游项目。并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运河沿岸再次成为我国繁华地带(通过观察《古老的杭州拱宸桥》、《扬州瘦西湖》、《沧州运河岸边的乾隆碑》等三幅图片得出。);③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利用与开发,只有利用起来运河才会重新焕发当年的活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综合结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两点可。)

讲解:第一问有关隋唐大运河之功,教材中有所表述,但不够全面。本题通过《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这实际上,暗示大河与手工业、大都会分布有密切关系,解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找出这种关系,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表明大运河之功。第二问要求能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图进行比较,说明大运河的变迁,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三问要求谈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如没有题目提供的四幅图片,学生难以着手,图片起到了提示与启发作用,几幅图片等于分别告诉我们,大运河本身是一种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大运河有的河段至今在交通运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再回答第三问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3)图表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二是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它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例3: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

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 ——《东亚经济白皮书》(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迅速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

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进入60年代后,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

国香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70年代迅速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原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一问所问问题与图表关系不大,教材基本上有相关的表述。)

(2)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年均GDP增长率超过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通过中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同时期数据的比较得出。)

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功。

(3)图表显示,不管是亚洲各国政府,还是国际权威机构,均对亚洲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当今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已不再限于个别国家的和地区,而是呈现出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亚洲将逐渐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及有关数据的说明得出。)

讲解:通过图表数据可以看出,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亚洲四小龙变化不大,而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则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地区将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题目所问的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是就此而言的。图表《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中的数据分为三部分: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预测;部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世界权威机构对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只有全面综合分析三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2001年4月,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对秦王陵进行保护性发掘。

观察以上三幅秦王陵出土文物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三组文物材料,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三组文物资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根据中印两国2006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中国和印度7月6日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其中乃堆拉山口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下列是关于我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与西藏、印度联系的交通图:

请回答:

(1)根据图1,说出该交通线

开辟的有利条件。

(2)图2与图1相比,有什

么不同?请分析其原因。

(3)图3所处的历史阶

段,除了改善西藏地区的交

通,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还采

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其社会发图1:汉朝海上交通图 图2:唐朝对外交通图

展的?

(4)图4的交通状况对

于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什

么重大意义?

3.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

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图3:“一五计划”时期的西藏公路图4:青藏铁路示意图 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

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了解中国千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看________。(请在横线上方填上最合适的城市名称)

(2)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请说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城市数量少于中、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历史原因。

(3)《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显示,从B到D工业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很快,试分析其原因。

(4)依据《示意图》所展示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说明我国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4.阅读下列三幅图及图解:

图①《政治竞赛》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

图①《政治竞赛》反映了美国1860年总统大选的竞选情况。身材高大,健步如飞,跑在第一位的是林肯,如影随形的是他的竞选伙伴SteDhen Douglas,跑在第三、四位是代表南方利益的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反映了林肯当选总统,北方工商业资本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的要求将变为现实,南方7州退出联邦,蓄谋叛乱。左边正使劲把北部和西部控制在手中的是林肯和Stephen Douglas(共和党)。拿着刷子、胶水,正努力把南方诸州粘合在一起是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民主党)。

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了这一宣言的颁布对内战进程的巨大影响。蹲在总统宝座上的猴子指林肯,手中拿的是《宣言》,欣喜若狂,正在捧读的是黑人奴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图①,指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图②说明美国内战爆发前国家处于什么状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③反映了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宣言的?

(4)简述这场内战带来的积极作用。

5.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

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组回答

下列问题。

(1)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所使用动力的演变过程。

(2)分析相应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

(3)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历史发

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训练题参考答案

1.(1)可以了解唐朝生活器皿的种类;了解唐朝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造型工艺水平;晚唐的服钸、发式;乐舞表演艺术;晚唐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等等。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它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在历史书籍中没法汲取的历史知识;文物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术等;文物可以对文字描述的历史,予以充分的印证;使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历史研究或历史学习者的感性认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汉朝丝织业的发展;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

(2)原因:不同:图2较图1海上交往的区域有了较大的扩展。原因:A、唐朝时,江南特别是沿海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通过海上与国外交往较陆上更为便利。B、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航海条件较汉代有了较大改善。C、唐朝对外政策更加开明,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引导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青海和西藏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西藏的繁荣与稳定。

3.(1)西安上海深圳(如填其他城市名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洛阳可代替西安)

(2)古代前期西部一度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经济重心出现了向东、向南转移的过程,尤其到明清时期,所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之也多分布于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吸引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由工业革命开始的,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加快。因此,我国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兴起。

4.(1)导火线是: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2)内战爆发前美国处于分裂状态。根本原因: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

(3)图③反映了作者是站在南方奴隶主立场上,说明南方叛乱者对《宣言》的仇视和恐惧。

(4)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5.(1)变化:从人力、畜力、自然力转变为用蒸汽机,后又发展到以内燃机为动力。

(2)原因:①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相继问世。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应用和创制,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得到迅速发展。

(3)影响:①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应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为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篇3: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

一、历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 材料来源广泛, 取材典型。

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资源,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远远地超脱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 为了达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 真伪难辩。所以, 对材料的解析过程, 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别, 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 材料解析题突出特点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 都具有引用新材料, 创置新情景, 设计新问题的特点。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层次化。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 联系密切,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 反映事物的本质, 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方面, 环环紧扣, 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 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4. 从试题形式来看, 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开放性是指试题的设问将可能“彻底”开放, “不限定”成文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方向。综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所引材料将突破历史的范畴, 涉及政治、地理两大科目 (或范围更广) ;二是试题的设问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5. 从选材内容来看,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为了研究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安全问题等, 就需要各学科协同, 所以综合型材料解析题必将选择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设题。

6. 从考查力度来看, 注重创新性和应用性。

21世纪将是创新教育的世纪, 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 以综合能力的考查推动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笔者认为

二、做好材料解析题应该遵循的要求

1. 理解分析所给材料。

理解分析所给材料, 是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和基础。那么, 怎样来理解分析所给材料呢?

(1) 先读设问。

弄清设问要求, 根据问题回答是任何题目、任何题型解答好的关键, 回答解析题同样如此。可是有不少同学一拿到试卷就忙着看材料, 如果材料简单易懂或是作业中做过, 抑或是已经见过的材料, 就满怀喜悦, 匆忙答题;如果碰到材料长, 信息量大, 或文字比较艰深晦涩的材料, 就心里发慌, 还没上来就打了败仗。结果两种情况都导致把设问草草看一下, 没有理解清楚就答题, 往往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自我感觉良好, 却得分甚低, 甚至不得分, 这正犯了考试的大忌。殊不知, 出题者常有这样的心理:材料简单易读, 设问就相对较难;材料晦涩难懂, 设问就相对简单。所以拿到题目后应该先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 搞清出题者的要求,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只有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才能使思路清晰明了, 解题正确。

(2) 注意提取解题的信息。

审好题, 搞清设问要求后要注意读懂、读透材料, 提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材料一般应读三遍。第一遍是泛读, 疏通文字, 把握材料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材料的主要意思。第二遍是精读, 联系设问, 画出材料中的中心句、关键句, 获得有效信息。这实际上是对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过程。题目所引材料, 其内容未必全部都是有效的、真实的、正确的, 因此必须经过一番鉴别、筛选、整理, 剔除无效、虚假、错误的东西, 才能尽可能地获取有效信息。

(3) 注意说明文字。

需要值得特别提醒的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前后的说明文字。这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这些要素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甚至会直接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一定不能漏读。

2. 紧扣题目, 准确表述, 答好题的落脚点。

联系教材, 读懂、理解材料只是为答题做好准备, 理想分数的获得还是要落实到问题的回答上。而要想回答满意,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紧扣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 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3) 注意语言的完整表述。

篇4: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题型。它本身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它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因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而经久不衰,倍受高考命题专家青睐。历史材料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很大。如何做好材料题,提高历史得分率,是每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注意答题步骤

遇到材料题,有的学生写上就去读材料,殊不知这是错误的答题方法。解答材料题,首先是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读材料的过程中勾勒出其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然后根据关键字、词、句子,联系所学知识,最后作答,写出要点。这种答题方法不但易于把握问题的要害,而且还可以节省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对一些与问题关系不太紧密材料的阅读时间。

二、注意仔细审题

学生审题不仔细,从而导致对题目理解不准确、不透彻,最后答非所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分率极低。原因主要有:一是文科题量太大,材料题有五道,特别是做到后来的选做题,很多学生已经没有充裕的时间,他们大多来不及认真思考就下笔答题,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竟然把选做题都选错了;二是考生根本不会审题,题目材料多、图表数字多,不能提取有效的信息,更不会仔细分析设问及其类型。

材料题中的很多信息不是平白无故就放上去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有可能就隐含着一些有用的暗示信息;材料中的省略号也值得注意,有时设问要回答要点,省略号前后就是暗示分开来的要点。

在材料题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种类型的设问:“据材料XX”,很多学生根本不注意这一关键信息,也根本不看材料就下笔答题。其实,在回答“据材料XX”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到材料里去寻找答案、归纳要点,说白了,这种类型的题就是送分题。一般情况下,材料都是给出了充分的隐含信息的,如果学生认真一点,基本上就能从材料中归纳出答案来的,也很容易拿到相应的分数。

三、注意分值设置

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这个分值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也是做好材料题的一个关键之处。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试卷一般每个要点1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会有一个要点2分的情况出现,选做题中大多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出现的分值是3分的话,就是要答出3个要点,不可能答出两个要点,一个是1分,一个是2分这样的组合的。

在根据分值答题的时候,要尽可能把组织的答案要点写得详尽一些,得分点多一些,不要因为答题分值是2分,认为自己答出2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老师评卷其实就是找你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交集,所以写要点的时候要尽可能多那么一两点。当然了,要点多的话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对不能长篇大论。

四、注意答题规范

做材料题必须要做到答题规范化,如果阅卷老师看到的是潦草不堪、乱七八糟、没有一点条理的答卷,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

要想给阅卷老师良好的印象,必须做到答题规范化,即“三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上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此外,还要注意答题空间的合理安排。

五、夯实基础知识

篇5:高考历史解答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

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篇6: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篇7:高二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高二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拓展:历史“死记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结合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亚洲革命风暴”,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欧洲的启蒙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和“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篇8: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 我们应如何应对?从高考的卷面考查情况看,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看, 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 更主要的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和熟练解题的步骤。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体会, 思索、总结出材料解析题解答的三字口诀。

一、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 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其一, 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 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 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 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 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范围、目标,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胸有成竹”, 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其二, 阅读材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 看两头, 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历史事件、时间 (数字和文字表述) 、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 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不可漏读。 (2) 看中间, 巧作答。对于材料中出现的“……”和“ () ”则要多留意。省略号的前面、后面, 两个省略号的中间以及括号内的文字说明, 往往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 会给答题者一些提示。 (3) 读图表, 找文字。对于一些图表类材料, 学生往往只注意图表的本身, 而忽视了图表上的文字说明。其实, 在文字说明上你很有可能会得到有关解题的某种提示。 (4)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 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 带着设问阅读, 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 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获取有效信息, 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书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现象出现。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点中, 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 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 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其一,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 要注意抓取关键词、句, 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 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句上, 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 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 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有效信息时可加以标注, 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其二, 从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中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 但迄今为止, 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 都要求“分析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不管材料多新, 必定与课本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 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其三,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中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 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 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的有效信息, 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容易忽略的重要之处, 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 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都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 “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 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 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其一, 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 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 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 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细心推敲, 力求全面、准确。

其二, 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 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根据材料……谈谈认识”,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 “比较材料……”, “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甚至在设问分值的后面, 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附加说明。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条件和考查的能力要求, 应给予充分注意, 以防“南辕北辙”。

其三, 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 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 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一点, 有时甚至是一分一点。万万不可置分值于不顾。

其四, 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 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 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客观的分析和解决。

其五, 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 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不难看出这一点。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展开。另外, 答案用语要规范, 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不能把历史卷当成语文卷。但是, 作为学生可能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 所以, 我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和有效信息, 那就“畅所欲言”吧。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下一篇:单片机彩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