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2024-04-27

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

一、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二、在提问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2: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在三月17-19日我有幸在几位领导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了由重庆市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构建“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宣布未来的课堂将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带来了三方面的变革:第一,新定义课堂,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师生关系将是互为支持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个体独特学习经历的知识、能和素养,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第二,重新定义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还要转向拥有更多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未来生活;第三重新定义教学,从有局限的书本转向更广阔的时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可能。

研讨会汇聚全国名师,通过分享展示实践成果,交流研究心得,为我们实现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构建“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拓展视野和提供操作路径。接下来我就将本次学习的一些心得跟大家汇报、分享。

一、六大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数学抽象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数学模型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数学运算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直观想象

1、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2、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二、这次学习给我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 深度学习发展素养

1、种子课,埋下终身发展的种子——俞正强

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经验之中,在“元知识”中迁移、同化,在疑问中激发潜能。

2、讲道理的数学课——罗鸣亮

罗鸣亮老师就讲了一节课《你知道吗?》内容是判断2,5,3倍数特征的道理,这本来是五年级学习的内容六年级的同学来上的但学生们都不知道,他让同学们判断同学们都会,引导得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个位上数的和?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举例10里面有2个5,推导出30里有6个5类推十位百位。讨论还有谁和5是一样的同学们研究出了2,那么3呢?这节课没有讲完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让学生回家讨论了。他的讲座是《我们一起讲道理》让我们关注拓展性课程,上一上“你知道吗?”他认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会想问题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给孩子更多的慢评价,静思考让学生做出来—说出来—讲出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掌握才牢固,才能学以致用。

3、大问题教学——黄爱华

建立关系、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展示分享、共同概括、问题延伸

4、认识、行动、困境、出路:“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张齐华

来自江苏的“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厘米的再认识》,在通过学生的尝试、比较、再试、分享中学生能随手画出比较精

准的1厘米,再通过议议、追问、类比、小结拓展了长度单位的字母表示以及其意义,然后通过猜想、验证、追问、分享深化了长度单位的统一性,最后通过假想、拓展、猜想、反思让学生体会到了学无止境。在讲座中张老师提到了“让课堂四面八方打开”,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的认知水平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迸发智慧的力量,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6、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用好教学参考书。

在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用好教学参考书之后找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即将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有人说学生是一张白纸,老师在上面画什么他就会呈现什么,这次专家明确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

(二)结构改变 空间改变

1、教什么最重要——周卫东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达到不教的境界,需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是我们教学实践的起点,目标既定后起点则决定了方向。就促进学生的生长而言,有两个不能或缺的,那就是智慧和精神。给学生留下“带得走”的东西,朝向学生智慧与精神的完整和谐的共生。

2、从备课入手实现课堂重心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

现在我们的课堂是以传授了多少知识,达成了什么教学目标来衡量的,在三维目标中我们侧重的是第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而弱化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几个目标

3、我的QCC(问题——合作——对话)课堂——杨玉翠 QCC课堂的四个学会:会读数学书、会提问题、会讲、会合作。来自北京的杨玉翠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采用了单元开启课的模式,不是具体教学内容,而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感知。通过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分析、相互合作初步了解单元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课型新颖。

(三)创意路径 另类数学

玩游戏,学数学——南明教育团队王志江数学工作室

玩游戏,学数学,数学的观念就会播种在儿童的思维里,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手到脑的过程,低段儿童倾向于动作游戏,高段儿童倾向于形式化的思维游戏,玩游戏,学数学,为儿童的数学创造提供可能。

山西的张红变老师和赵龙老师在各自分别执教的《表内除法》、《分数的意义》中,都采用了单元开启课的模式,不是具体教学内容,而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感知。通过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分析、相互合作初步了解单元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课型新颖。

(四)教学情境设计上:要 “关注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着力与学生的共情点”。

1、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数学情境要走进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再,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新认识、新创造。

3、创设数学情境要充分挖掘共情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发学习的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解决问题,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的方法,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五)、数学课堂“问题引领”上:要“设台阶、展过程、示学法、预生成”。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

1、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

2、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不仅要而且还要合理地改进预设。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

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培养了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五)关注教师自身学习

现在我们用的是新教材,学的是新课标,细心的老师会现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是我们以前没教过的甚至没有见到过的是不是不重要呢?不需要去教呢?怎么样去教,就像刚才罗鸣亮老师就讲了一节课《你知道吗?》内容是判断2,5,3倍数特征的道理,这本来是五年级学习的内容六年级的同学来上的但学生们都不知道。之前我也不知道。如张齐华老师的“让课堂四面八方打开”,他认为我们的学校就像是一所监狱,学生就像是囚犯定时出来放风还有那么多监控。其中讲到很多高等数学、几何知识推翻了我们小学数学里的知识。现在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的一桶水已经不够用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现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会上,俞正强、罗明亮、黄爱华、张齐华等特级教师纷纷上台,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数学视听盛宴,思维大餐。大会围绕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构建“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会老师深切地感受到大师们的深厚功底和他们的教育情怀、敬业精神。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先行先试、乐于分享对教育的种种尝试,凸显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数学

篇3: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 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 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

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 做到熟能生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 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 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 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 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

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 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 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 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2.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 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 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二)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 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占全部果树的1/3, 梨树占全部果树的2/9, 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1/4, 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多了, 如:1.桃树和梨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3.梨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4.三种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5.桃树比梨树多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然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三) 启发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 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 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我家这个月用水8.5吨, 每吨水1.75元, 一共应缴水费多少元”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说出两个信息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出表示单价和数量。我又问:问题求什么?学生说出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模型呢?学生顺利答出“单价×数量=总价”, 我顺势告诉学生, 我们根据这个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再如:当解决“小华的体重是30.5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小华的2.4倍,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我都是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华的体重×2.4倍=爸爸的体重”这个数学模型, 再让学生接触模型进行解决。

(四)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 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 小学生爱思考, 爱表达。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 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的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 生活经验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时比较吃力, 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 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 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 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 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出租车计费。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 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20千米, 至少需要多少元?”我先引导学生运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解题后, 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终于探索出“20千米都按1.2元算的计费+少算的2.6元=一共要付的费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间得到了培养。

总之,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其日后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

参考文献

[1]胡晓梅.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73) .

[2]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 2013 (5) .

篇4: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一经播出,即刻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模式的大讨论。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中学对50名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却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英国学生无法忍受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国教师则认为英国学生不守纪律,懒散无礼。然而,经过1个月的学习,这些接受“中式教法”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竟比接受“英式教法”的学生高出10%。从纪录片看,好像英国的孩子在各个学科都落后于中国的孩子,但他们真正重视的是学生素养的培育,例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类似这样的中外学生成绩与教学模式讨论有很多,那么这些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核心素养么?究竟何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要体现怎样的育人目标?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探讨,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去摸索,真正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核心素养不是考试目标,而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聚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1.运用推理杠杆,提升学生素养

数学虽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归纳科学,各个分支中的概念、原理、法则和方法从发现到确立,处处充满了推理。推理能使人的思维方式严密化;能训练心智使之正确而活泼地思考;能增进人们认识与理解事物的敏锐性和渗透性:能启发人们对新问题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功。2011版课标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推理,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苏教版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教学设计中,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具体而言,教学中没有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例题,而是在完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知识的迁移、推导又一次把探索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这样的例子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又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整数的运算法则、顺序和定律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相近的实际问题的类比,如分數实际问题与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类比等等。

2.创设合适情境,把握知识本质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平面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确有点难度,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了指向标来进行学习。笔者通过直观出示学校操场图片,交流东西南北的物体,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课题。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老师给的磁性板上摆出来。这是由空间到平面的一次跨越,学生因为没有规定的方向自然会摆出很多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统一指向标的问题。而在巩固认识指向标的教学环节,则通过拍手游戏来进行。最后再让学生动手调整平面图。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紧紧围绕生活体验和情境,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根据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抓住了知识学习的本质意义。

3.抓住课堂细节,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是空泛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如,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感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培养的,同时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学生数感的建立。学习分数时,“分蛋糕”“分长方形卡片”“剪绳子”等过程,也是体会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学生建立了数感,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运用数表达与解决问题,用数来表示数量。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从野餐活动的实际情境分食物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到了感兴趣的食物上面,这虽说是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的一个细节,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教师适时调整追问“怎样分他们才都满意,你愿意帮他们吗”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师机智地通过改变提问方式、适时追问,让学生的认识很好地从整数1过渡到了分数,为学习分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数感锦上添花。

篇5: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摘 要 阐述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作者:梁文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215123)。

篇6: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四有”涵盖了价值观标准、道德标准、专业标准、情感标准等方面,互为关联、形成整体,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我应该做到

一、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

二、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课题研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贪吃的鸫鸟》读后感作文下一篇:方特欢乐世界春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