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2024-04-17

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精选8篇)

篇1: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作者/杨小花

聚焦:由故事引发的点滴思考

有一次,我的已上一年级的女儿在家中做了这样一道题:我最喜欢雪白的(yin)花。我看见了,告诉她:“你写错了,樱花的‘樱’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接着,我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习惯性地教给她解题技巧:“你为什么不写‘梨花’呢?梨花也是雪白的,‘梨花’这两个字,你都学过,会写呀。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写拼音,也就不会写错了。”这样,我轻松地教给了女儿答题方法。正当我沾沾自喜时,谁知女儿反驳道:“我在小公园里看到的本来就是樱花嘛!要写真实的,不能骗人!”听了女儿的话,我哑口无言。

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学生学习好的名义,去教育学生:这类题该这样做,那类题要那样分析……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会。我们只看见学生做对了题目,得到了分数,却看不到学生在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积累等方面的成长。这个教子故事,让我想起了成尚荣老师的话:“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崇尚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回答: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

篇2: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摘要: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非商品性和商品性、长效性和高效性。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本文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对人力资源培训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提出了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 培训分析

人力资源具有有限性和可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中有限性指的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的限制,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可用性指的是对人的能力、知识、行为倾向、行为特征等进行开发利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企业只有拥有一支有技术、有文化、有能力、身体健康的员工队伍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下去。所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培训指的是组织企业员工进行集中学习,有计划的向员工传授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态度、技能和知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员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传统的社会物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价值投资,而对劳动力这种无形资本的投资不够重视,忽略了劳动力无形资产的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劳动资本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载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主要作用于技术、资本和劳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是推进这三个要素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水平,才可以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下去。与此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也体现着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二、培训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培训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有价值的投资便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看似花费了一定的资金,但所带来的潜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企业通过培训后他们一方面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司的重视,在工作中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员工在培训中也能学到很多相关知识,这也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在工作中也能将一些创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应用其中,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某经济学家就曾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性,这种理念也在社会的不断发现下被更多的企业所认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看似不值其实却存在很大的潜在收益。在人力资源投资中培训是其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投资模式,与物质投资相比较而言它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带来的收益也是长期才能看到效果,但却是最为稳定与长久的。美国培训发展年报对投资培训公司与其他公司经过多年的收益比较发现投资培训公司的收益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这也充分说明了培训的重要性。

2.培训能够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综合实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浪潮不断推进,各行各业也都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员工若故步自封则很难适应这一发展现象,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则显得尤为关键。我们都知道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恰当的培训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为员工安排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不仅能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是企业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

3.培训是推动人力资源升级的有效方式

在人力资源的众多理念中人才资源是其中最为珍贵之处,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经济能力高低。而培训则是将人力转化成人才最为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4.培训可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才能获得一批业务能力精湛、高素养的人才,最重要的方式是强化员工的培训力度。这部培养模式虽然效果较慢,但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觉得自己受到了公司的器重,他们认为公司就是自己另外一个家,他们在工作中也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员工若停滞不前,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一定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使员工及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用科学武装头脑。

5.培训能实现企业和员工间互利共赢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得以长久发展,人力资源的优质化以及管理理念的先进化是最为本质的内涵,也是最为珍贵之处。再加之企业竞争间的日益加剧,企业要和员工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则显得非常关键。培训是发展人力资源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而且已成为现代企业增强综合实力的有效方式。因此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可实现企业与员工双方的互利共赢。

三、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相关措施

1.重点抓好岗位业务培训

今年公司要继续加大各类人员培训力度,计划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29期,培训规模近2572人。按照模块化管理模式,由机关各业务部门牵头,至少组织一次轮训本系列项目优秀业务骨干,公司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授课,确保培训质量。公司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将其真正落实到位。在培训工作开始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比如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公司实际需求针对性的选取,企业也要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到企业中为员工进行培训。对于所选择的培训教材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改进,使教材能真正物有所用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在培训方式上应多样化,要采取教师现场授课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这样员工在业余时间可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层次。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一定的花费而且还能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各个下属单位要严格按照公司的实际培训计划选派人员进行培训,履行相应的职责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2.积极做好送外培训工作

企业可根据公司实际需求采取企业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工作,对于企业中的部分技术骨干可选派其到一些知名企业或者国外相关学习进修,学习他们在管理方面的优点或者是技术的先进之处,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各单位部门还要鼓励员工多考取相应职位的证书,对有能力的人应做好提拔工作,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天津片项目部人员持证上岗率要达到100%。届时各单位根据公司的有关通知要求,认真做好人员选送和落实工作,积极选派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建造师考前培训、天津市建委举办的“七大员”、各工种的培训与取证,满足公司资质重新就位和经营投标的需求。

3.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关键在人才,因此重视人才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不仅有线内人员更多的是一些现场工作人员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实力很关键。企业各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切实履行培训职责,严把培训质量关。项目部门还应按照企业现有资源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网络视频培训工作,对一线工人岗前要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在每年的某一固定时期组织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对于现场特殊工作人员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管理制度,所选聘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未获得相应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的人员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待考核合格才可进入工作岗位。

4.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

一个企业要想得以长久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注重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仅可增强员工综合技能的提升,而且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企业各级领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在人员培训中应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员工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对在培训中表现优异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培训中能真正学有所长,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企业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可以使企业员工更加的理性化,更加适应企业团队合作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只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谵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M].广州: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05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俞建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高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67-68

篇3: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有一次,我的已上一年级的女儿在家中做了这样一道题:我最喜欢雪白的(y侃n)花。我看见了,告诉她:“你写错了,樱花的‘樱’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接着,我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习惯性地教给她解题技巧:“你为什么不写‘梨花’呢?梨花也是雪白的,‘梨花’这两个字,你都学过,会写呀。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写拼音,也就不会写错了。”这样,我轻松地教给了女儿答题方法。正当我沾沾自喜时,谁知女儿反驳道:“我在小公园里看到的本来就是樱花嘛!要写真实的,不能骗人!”听了女儿的话,我哑口无言。

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学生学习好的名义,去教育学生:这类题该这样做,那类题要那样分析……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会。我们只看见学生做对了题目,得到了分数,却看不到学生在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积累等方面的成长。这个教子故事,让我想起了成尚荣老师的话:“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崇尚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回答: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

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课堂

1.定向预习,提高学生的信

定向预习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它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以及所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让课堂不再从零开始,让学生有备而来,并对课堂充满自信和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在定向预习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根据目标要求,我在一年级的定向预习中设置了“我喜欢的汉字”环节。学生在定向预习中不仅能自主认识每篇课文课后的生字,而且他们对汉字的认识也令我振奋不已:男———古代,都是男子在田里出力干活;星———太阳生下的宝宝,就是星星;满———一个杯子里,只能装下“廿两水”,再往里倒,杯子就满了……对于一些象形字和形声字,学生更是轻而易举地认识了它们。学习汉字,再也不用教师牵引着学生枯燥地死记硬背。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探索和实践中,轻松掌握了汉字的结构,他们学习怎能不快乐、不自信呢?

2.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一个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语文课堂,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雄鹰只有放飞天空才能自由飞翔,蛟龙只有回归大海方能任意腾跃。”教师只有“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问题,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如孙双金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课堂教学刚一开始,孙双金老师就写出“站着”这个词,并让学生说出它的反义词。学生就说出了“坐着”“躺着”“蹲着”“卧着”等一些反义词。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的词语并不十分准确,可是,孙双金老师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却“夸张”地称学生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且,他还根据学生的名字即兴表扬,如对一名叫诗怀月的学生,他称其为“诗中怀月”。在孙双金老师的呵护、关爱下,很快,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了起来。

又如在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课堂上,窦桂梅老师不再是以前那个强势出镜的教师,而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她以“聊”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这个民间故事,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堂上,窦桂梅老师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学生和在座的教师都感受到了她的平易近人。

3.引导感悟,挖掘学生潜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何效率不高?是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学生内心的感受太少,训练不扎实。而且教师把本来应该由学生做的事,自己承包了下来。课堂上,很多教师激情澎湃、声情并茂地倾诉满腔热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每走一步,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一定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做好“主持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需要处适当点拨、引导,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非常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孙老师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讨论文本、挑战文本,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苗。在概括了故事内容后,孙老师便引领学生直奔课文的核心要义:说明的哲理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

“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追求真理是最大的,可是将眼前的东西拿到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

“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就是你眼前的。”

“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

孙老师说:“我们刚才是从整体把握的,这样读得比较粗。第二步要深入地理解,要细细地读。苏格拉底是大学者,他的弟子也一定怎么样?”

“一定跟他一样伟大!”学生回答。

话锋一转,孙老师将学生带入了更加有厚度的学习中:“这么聪明的弟子,为什么都是两手空空,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把书打开,到书中找原因。在课文里,是一定可以找到原因的。”

为此,他还让四个学生扮演苏格拉底的学生找麦穗时的样子。

然后,他再让学生读,让学生想。于是,学生在谈了些看法后,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就这样,在孙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有了超越往常的活跃思维,有了自己的解读,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4.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过程之中,可使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雨点》时,课前,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春天的小雨点:小雨点都落到了哪些地方?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都在干什么呢?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都用笔画一画、写一写。儿童就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让你不得不佩服:雨点落在窗户上,在窗户上画画;雨点落在石头上,在石头上跳舞;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

篇4: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然而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况并不乐观:课前备课,教师将所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或习题,再根据若干个知识点或习题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大多繁、杂、小、碎,如同日本数学家广中平佑所说的“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课堂教学中,虽然现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是“师问生答、一问齐答”这种借着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有的教师能够“一问到底”(即“满堂问”),有的教师干脆“自问自答”(即“走过场”)。在一次我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关注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数学课堂一共提了10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2.7个问题,试问这样的问题含金量能高吗?这样的“问题”教学本身就很成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形成了以“核心问题”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设想,即:一节课中,设计一到几个“核心问题”来贯穿、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或独立、或合作地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表达、讨论,进而形成并掌握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

那么,什么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从哪儿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复讨论、研究与实践,笔者形成了如下认识。

一、什么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借鉴语文教学中对“主问题”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考虑,设计的思考性强、数学味浓、需要探究、合作、交流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判断式的、学生思考活动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用一两个“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的探究阶段,用一两个“核心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场面;在教学的深化阶段,用一两个精粹的“核心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讨论、练习运用、深化理解。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根据三位同学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你选谁去参加投篮比赛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情境)所吸引,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有的仅仅比较谁投中的次数多,有的比较谁没有投中的次数少,还有的能考虑到投篮次数不一样,就去比三个同学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投中的“比率”,这就是“百分数”的“前概念”。

在教学的探究阶段,可以设计两个“核心问题”——“(1)究竟怎样比,才是科学的呢?(2)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百分数,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两个问题分别点出了百分数的作用、意义两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的深化阶段,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核心问题”——“所有的百分数都能写成分数吗?”这个问题的抛出,是为了引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在课堂上又掀起了一个学生思考、比较、讨论的新高潮。

二、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有人说,“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设计“核心问题”这个课眼、这条主线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条。

(一)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核心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应被教师大量的、细碎的问题所牵引,做被动的思考。“核心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应当积极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依据数学内容的本质

无论怎样的改革,作为数学,其教学的价值不会偏离“体现数学本质”这一目标。数学本质是数学学科的根,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那么,数学的本质包括哪些?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刘加霞认为,数学的本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分类、转化、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方程、集合、符号化、类比、不完全归纳等);三是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等);四是对数学美的鉴赏(求真、求简、求美);五是对数学精神的追求(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在“核心问题”的设计时就要敏锐地把握不同领域中相关数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从而走进数学,亲近并乐于学习数学。

(三)基于儿童学习的规律

毋庸置疑,小学数学教育的本体应当是儿童。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发展尚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所学的数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数学”“经验数学”“现实数学”。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做这样的思考:“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个内容的需要?怎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内容?”一旦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学的思路就顺了,课堂就有了整体的架构,问题也就有了整体性的布局。endprint

三、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从哪儿来

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从整体出发,先确定总的教学思路,再研究具体的教学细节。有的教师总体教学思路尚未确立,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个细节上,抓小放大、得不偿失。其次,设计“核心问题”时还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准切入点设计“核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言以蔽之,“核心问题”就在“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里。但是,面对一个个具体的课例,找准“核心问题”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下面笔者从几个角度举例略述。

(一)来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它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时,这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堂课是否真正有效,关键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扣教材的重难点来展开。

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指向概念的本质内涵,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其重点是认识“分数的意义”,即: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称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据此,教学核心问题可确定为:“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分一分?又是怎样分得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单位“1”、突出“平均分”,直指分数的本质。

而在计算教学中,教学重难点多指向于算理和算法,因此核心问题就可以据此提出。如五年级上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统一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据此,不妨将核心问题确定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在策略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大多是对策略的感悟和理解,难点是策略的初步应用。因此,核心问题可确定为:“××策略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来自思维提升的关键处

数学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关键处,设计一些精巧的核心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时,设计了“怎样用1颗珠来表示10个一万(10个一百万、10个一千万)?”的核心问题贯穿于拨数的全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过程如下:

师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

生读:一个一万,两个一万……九个一万,十个一万。

师:万位满十,应该怎样?

生:进位。

师:看来现在咱们需要一个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猜猜是什么?

生:十万。

师:现在你能用1颗珠来表示出“十个一万”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

师:通过刚才的拨珠,我们发现几个一万是十万?

生:10个一万是十万。

(下面教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同上。)

(三)来自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里,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在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设计核心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投入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去。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教学观摩会上,浙江的黄升昊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时,正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情中选取素材,精心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爷爷每天吃一片Vc,一盒有30片,这一盒够吃一个月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不得不思考:“够吃一个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一个月到底有几天?”当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得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时,黄老师顺势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一个月一共有多少天”。这样,有效地将一个生活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认识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二月特殊在哪里?”等知识的过程中,黄老师又精心设计了第二个“核心问题”:“每盒30片,一箱有12盒,爷爷够吃一年吗?”这一次,黄老师巧妙地将数学信息隐藏在现实问题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解决方式,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1)31×7+30×4+28=365(天);(2)30×12+7-1=366(天)……虽然这些算式各不相同,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大月、小月、2月的理解与掌握,凸显了一个生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年、月、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设计数学推理题。但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他巧妙地利用了本课知识,设计了第三个“核心问题”:“学校小李老师要去支教,连续工作两个月,可能要去多少天?”学生兴趣盎然,有猜62天、61天的,也有猜60天、59天的,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四)来自学习方法的聚焦点

数学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核心问题的设计有时不能仅仅根据一节课的内容,还要兼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梯形面积计算、圆面积计算的基础。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那么他们在探究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就能实现方法的正迁移。对于这样一类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偏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因此,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就可以设计为:“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转化?转化后又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这组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挖掘出“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

(五)来自学生认知的困惑处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而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要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核心问题,积极生成加德纳所盼望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场面。

如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时教师会指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而对此,学生是有疑问的: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既然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那为什么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却不能去掉呢?显然,学生对于近似数所表示的精确度不甚理解。因此,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上海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的龚彦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小胖和妈妈去买西瓜,计算器显示价钱为20.972元。让学生分别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得21元、21.0元、20.97元。

2.对于保留21元和21.0元,你有什么想法?此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0应该去掉,妈妈付的钱是21元;还有一种认为,虽然付的是21元,但是如果去掉了0,就不是保留一位小数了。学生认知的困惑、矛盾自然显露: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到底能不能去掉?

3.探讨:保留整数和保留一位小数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教师举例,出示自己和姚明的照片,分别给出身高1.62米和2.26米,要求保留整数都约是2米。学生顿时出现了认知失衡:身高相差这么多的两个人怎么会是同一个级别的呢?教师随即让学生自主探究。

4.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给出两个问题并相机出示数轴:(1)身高是多少米的人,身高保留整数后都约是2米?你能在数轴上画出来吗?(2)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某人的身高约是2.0米,这个人的实际身高可能是多少米?现在,你能就“近似数2.0末尾的0能否去掉”谈谈你的想法吗?

经历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于“取小数的近似数,保留的位数越多,得到的近似数与原数越接近”有了深切的体验。这得益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核心问题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而不是支离破碎、思维还在原地打转地做几道题。

综上,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必追求问题的“量”,而要更加关注问题的“质”,这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转型的关键。追求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期许着课堂的教学法从“小步子”走向“大问题”,期许着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从关注教师“精彩教”转向学生“自主学”!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211200)endprint

(五)来自学生认知的困惑处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而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要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核心问题,积极生成加德纳所盼望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场面。

如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时教师会指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而对此,学生是有疑问的: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既然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那为什么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却不能去掉呢?显然,学生对于近似数所表示的精确度不甚理解。因此,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上海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的龚彦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小胖和妈妈去买西瓜,计算器显示价钱为20.972元。让学生分别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得21元、21.0元、20.97元。

2.对于保留21元和21.0元,你有什么想法?此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0应该去掉,妈妈付的钱是21元;还有一种认为,虽然付的是21元,但是如果去掉了0,就不是保留一位小数了。学生认知的困惑、矛盾自然显露: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到底能不能去掉?

3.探讨:保留整数和保留一位小数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教师举例,出示自己和姚明的照片,分别给出身高1.62米和2.26米,要求保留整数都约是2米。学生顿时出现了认知失衡:身高相差这么多的两个人怎么会是同一个级别的呢?教师随即让学生自主探究。

4.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给出两个问题并相机出示数轴:(1)身高是多少米的人,身高保留整数后都约是2米?你能在数轴上画出来吗?(2)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某人的身高约是2.0米,这个人的实际身高可能是多少米?现在,你能就“近似数2.0末尾的0能否去掉”谈谈你的想法吗?

经历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于“取小数的近似数,保留的位数越多,得到的近似数与原数越接近”有了深切的体验。这得益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核心问题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而不是支离破碎、思维还在原地打转地做几道题。

综上,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必追求问题的“量”,而要更加关注问题的“质”,这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转型的关键。追求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期许着课堂的教学法从“小步子”走向“大问题”,期许着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从关注教师“精彩教”转向学生“自主学”!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211200)endprint

(五)来自学生认知的困惑处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而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要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核心问题,积极生成加德纳所盼望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场面。

如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时教师会指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而对此,学生是有疑问的: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既然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那为什么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却不能去掉呢?显然,学生对于近似数所表示的精确度不甚理解。因此,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上海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的龚彦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小胖和妈妈去买西瓜,计算器显示价钱为20.972元。让学生分别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得21元、21.0元、20.97元。

2.对于保留21元和21.0元,你有什么想法?此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0应该去掉,妈妈付的钱是21元;还有一种认为,虽然付的是21元,但是如果去掉了0,就不是保留一位小数了。学生认知的困惑、矛盾自然显露: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到底能不能去掉?

3.探讨:保留整数和保留一位小数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教师举例,出示自己和姚明的照片,分别给出身高1.62米和2.26米,要求保留整数都约是2米。学生顿时出现了认知失衡:身高相差这么多的两个人怎么会是同一个级别的呢?教师随即让学生自主探究。

4.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给出两个问题并相机出示数轴:(1)身高是多少米的人,身高保留整数后都约是2米?你能在数轴上画出来吗?(2)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某人的身高约是2.0米,这个人的实际身高可能是多少米?现在,你能就“近似数2.0末尾的0能否去掉”谈谈你的想法吗?

经历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于“取小数的近似数,保留的位数越多,得到的近似数与原数越接近”有了深切的体验。这得益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核心问题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而不是支离破碎、思维还在原地打转地做几道题。

综上,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必追求问题的“量”,而要更加关注问题的“质”,这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转型的关键。追求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期许着课堂的教学法从“小步子”走向“大问题”,期许着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从关注教师“精彩教”转向学生“自主学”!

篇5: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行动口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就不能拘泥于课本, 就得改革老式的注入式教学, 把呆板的数学课堂变活, 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 我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与同行们商讨.

一、引入要活

由于数学知识往往较枯燥,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引入很关键, 让知识赋予生命力, 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是活化课堂的前提.我在上列方程 (组) 解应用题———商品利润率问题时引入问题:我去商场购物, 甲商场提出优惠销售方法, 所有的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 凡一次购物满100元可领取10元优惠券, 请同学们帮教师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场购物得到实惠多?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被唤起,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本节的主题, 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气氛要活跃

活化数学课堂, 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使学生的心情愉快、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置身于其中, 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 师生之间不仅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沟通, 而且情意共鸣, 这样促使信息反馈畅通.我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 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为了活跃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就要有所创新, 我在上“垂直于弦的直径”时让每名同学拿出一页纸, 然后在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圆, 过圆心再画一直线L, 然后作L的任意一条垂线AB交圆于A, B两点, 然后把这个圆沿L对折后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看, 结果学生观察到A与B重合, 圆变成了半圆, 由此得到了垂径定理的结论;此时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动手又动脑, 学生之间也有了交流,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 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 达到一种共鸣, 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如果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 而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 那么, 又怎么去打动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这门功课呢?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 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 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 既不偏重优生, 也不歧视差生, 而是多鼓励关心差生, 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 可是善于教育他们, 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 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 关心爱护学生, 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言行上去效仿这位老师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思想, 进而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 即产生“乐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常言道,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情感总是相互的, 我们只有去热爱每一名学生, 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感召学生学数学的浅层倾向, 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进而热爱数学这一学科, 这对差生而言, 尤为重要.

三、探索要有活力

活化课堂教学, 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 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 但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是有探索能力的, 有创新精神的人, 因此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 教师要能提出探究性问题, 我在上“函数关系式的建立”这课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 问: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2, 此三角形是否已确定?答:否, 又问:需添加什么条件, 等腰三角形可确定, 此时答案不唯一, “底边的长”, “底角”“底边上的高”等等, 我再将腰长记为变量X, 底边长记为常数a, 周长为C, 面积为S, 请学生自己建立函数关系式, 学生们积极思维, 结果五花八门, 许多函数还未学习过, 但经过师生共同探索, 他们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内容.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 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一名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 他就会心情舒畅, 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 也不怕别人的非难, 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 事实上, 那些上课不太发言的学生, 大多是怕说错话了挨老师批评或担心受到同学讥讽, 心理没有安全感, 信任度,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干脆不尝试探索, 不问也不答, 思维的惰性渐渐形成.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 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 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 发表意见, 挑战权威, 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 学生思路开阔, 思维更敏捷, 想象更丰富, 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四、结尾留有活意

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结束后, 传统的教学法是小结, 给学生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我在课的结尾留出时间让学生突发奇想, 提出疑问, 或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 使学生“带着激情, 带着悬念”走出课堂, 使那些对数学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去探索.我在教授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这一课时, 最后总结这样的方程组既然能把它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那么我们能否判断这样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课堂上显然不能解决, 学生们带着这个悬念下课了, 过了一天有几名同学就解决了此问题.

总之, 通过近两年的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感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关键, 教师要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才有可能有“活”的点子, 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活”起来, 我们理想化的数学教育目标才可能达到.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6: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下面谈谈怎样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为主,教为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努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积极赋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动了脑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例如:在讲线性规划问题前,先创设以下问题:兄弟两人配制两种食品出售,哥哥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8毫克、面粉50克;弟弟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7克、面粉9克。已知每天原料的使用限额为:添加剂2000克,面粉3000克,如果哥哥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55元,弟弟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60元,每天配制的食品能全部售出,兄弟俩每天各配制多少这样的食品,可使所获得的利益最多?

学生对此问题既觉得新鲜,又贴近生活,但却不知如何下手。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互动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交流探究方法。三是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四是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思考数学、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多维的,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互动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试想,一个让学生讨厌、惧怕,不受學生欢迎的教师,怎么会让自己的课堂出现生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典范作用,学校无小事,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召学生,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思想上指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第三,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才会感到心里安全、心里自由,才会大胆发散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创见。如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真诚地告诉学生:“我很乐意与你们在一起,希望同学们与我一起努力,争取在新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开场白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亲近的情感,从而对新学期的数学学习充满美好的憧憬。

当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负出更多的努力,切实转换教师教学方式,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建立新的数学教学方式,不断更新理念,具备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并充分尊重学生,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致力于教学教育研究。

篇7: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关键词:生涯发展,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思考

一、生涯发展为导向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问题的提出

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近期, 教育部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 明确提出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超过普通高中。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是发展经济的需求, 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中职服装专业教育以生涯发展为导向这一问题的提出, 是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的。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温暖型向审美型转变,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 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过多途径探索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学校而言, 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企业要求, 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过分追求专业大而全、各学科自成体系、重理论教学等教学观点与教学理念必然受到了冲击, 我们必须要着重研究学生的特点,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种途径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生涯发展为导向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的内涵解读

(一) 生涯

“生涯”是一个外来词, 英文是career, 其原意是指道路、轨路, 现大多意指事业、职业、生涯、进程、经历和速度等。由于视角有异,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生涯、生涯发展等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 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 它泛指人一生中职业、家庭、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总称。狭义而言, “生涯是指个人一系列的职业生活、职业发展的历程, 并包括相关的职能训练与教育活动”。

(二)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事实上, 职校生从入学起, 基本确定了其未来的专业 (职业) 方向, 因此, 学校教育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应关注学生认识自我与职业, 培养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 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掌握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发展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在科学正确认识职业和自我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与职业综合素质。

(三) 中职服装专业生涯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其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定型, 同时又要面对学习、交友、择业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矛盾较多, 加之一些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并不是处于自愿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对前途感到迷茫, 容易产生失落、困惑等负面情绪, 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缺乏对服装专业及就业岗位的认识, 其学习积极性是难以持久的, 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转业、退学或另找其他的工作的现象均会发生。为了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认识, 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及岗位群分布, 从而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促使他们将来在服装方面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顺利而稳定。因此, 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三、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服装专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 教育目标的确定: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 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同时服装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涉及到美术、化工、纺织、视觉传达、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较强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服装教学则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 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 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则是能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策划营销等综合性的服装人才, 加之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 就要求我们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 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懂得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 还需掌握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需掌握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知识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制版、质检等工种技术要领。

(二) 服装课程设置的最优化:综合性课程、实训基地职业化

传统的服装类学科的设置如下: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结构制图、服装工艺等, 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分类比较明确。例如, 教师在讲工艺时, 由于结构、材料等学科的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有所偏差, 往往无法按计划正常开展。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另外, 服装设计的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有可能涉及到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 运用时因为所进行的课程是服装设计, 各门课程又比较孤立, 学生无法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到服装设计上来, 长此以往,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方面的特长。为此, 可以在服装类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到项目教学的特点, 将二个学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编定项目, 并根据学期顺序编排项目表, 根据项目的实施来选择教材内容, 编排综合性校本教材。例如:针对女式衬衫领的款式变化这一项目, 可以根据不同的款式变化来组织材料、结构、工艺课程内容, 并引入生产一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内容, 从而达到了各学科的街接与融合。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某一项目时, 各门学科的老师都会根据项目类综合教材的内容要求积极配合,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正由于学科上的相互渗透,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也充分发挥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服装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适度的开展就业前的顶岗培训, 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一经就业就能服务于行业、达到学校教育目标与单位用人标准的对工衔接。如我校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 形成“以就业为导向, 理论够用, 重在实践, 强化动手, 获取双证, 落实就业”的办学理念, 大胆实施“2+1”教育模式, 推行弹性学年制和学分制。所谓“2+1”, 即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和技能学习训练,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该模式的优点一是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才去企业, 能比较好地顶岗实习;二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 实现双向选择。

(三) 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1. 趣味引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言, 是迅速吸引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有趣、新鲜、敏感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很快轻松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精致、有趣的服装专业课课堂引言有很多, 我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和思考。例如:在上《服装材料》专业课,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国际上、市面上流行的面料信息吸引学生的兴趣。如近几年流行的面料:莱卡、彩棉、莫代尔等等。

2. 重视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制作课间, 丰富学生课堂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课间的制作, 已经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一项业务能力。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响、视频, 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避免了学生对单一的粉笔教学模式产生厌倦, 久而久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制作课间时, 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采用的图片要清晰, 动画要生动, 音响要逼真。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形式普遍表示欢迎。

四、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服装专业职业教育的成效分析

(一) 中职课程模式改革, 更新了课程观念

中职专业课程开发应遵循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 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的原则。以“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潜力, 继续学习有基础, 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 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 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系统、课程范型、课程内容诸多方面体现就业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 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1. 注重就业能力教育。

坚持岗位定向的能力本位, 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开设课程。既注重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2. 注重职业素质教育。

将职业素质教育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 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自觉地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要求。并能经常地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断修正, 成为有才有德之人。

3. 注重“三创”教育。

创造、创新、创业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三个概念, 创造是无中生有, 创新是有中出新, 创业则要把想法变为产品。“三创”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和教与学双边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予以训练, 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 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 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 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和技术上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建能力。

(二)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拓宽就业面。学生技能明显提高, 用人单位评价高

1.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拓宽就业面。

从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 但稳定性不高, 流动性较大。毕业生的单位正常流动应该是流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岗位, 但通过调查发现, 毕业生跳槽是一种简单低水平的跳槽, 其重新择业, 立业、创业很艰难。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胜任工作, 而是缺乏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 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于是频繁跳槽。而一些学生因为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 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表现出中职生应有的职业素质, 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晋升或拿到较高的工资。可见, 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引导学生立足实际, 展望未来, 搞好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学生技能明显提高, 用人单位评价高。

生产单位在大量接收毕业生的同时, 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 主动要求学校将学生的大型实习放到生产单位进行。先后有多家服装企业赞助学生的学术活动或各项技能比赛。

(三) 加强教育和引导,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产学结合更加紧密

职业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 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提高经费投资效益, 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 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按产学交替型或产学并进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合作, 在结合中使企业参与教学过程, 共同实施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顶岗实习, 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

五、结语

中职德育专家蒋乃平说过, 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就是“发展”,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定4个设计环节, 能够引导中职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融为一体, 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 必须确立以生涯教育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生涯教育为导向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 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教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汉书.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7) .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参考文献

[1]罗汉书.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7) .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篇8:以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5-0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注重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课例,笔者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特色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笔者设计的微课时长约为5分钟,这符合小学生的观看视频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规律。微课视频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先回顾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研究顺序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第三部分是联系生活中圆柱、圆锥形的物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联,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使用时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

(二)通过《研学单》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设计是《研学单》设计的核心,把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优势之一。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所设计《研学单》分成三大板块:预习篇、技能篇、反思篇。预习篇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指南”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技能篇包含问题设计、学习测试,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并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自主检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反思篇,要求学生写下学习的收获与反思。通过《研学单》,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其中的内涵,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如《研学单》“预习篇”内容:

1.旧知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请你回顾一下: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认识的?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

2.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第9、10页,圈一圈、画一画。

(2)找一些圆柱、圆锥形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

(3)观察圆柱、圆锥的直观图,想一想、填一填。

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叫做(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 ),( )叫做高。圆锥的底面是( )形,侧面是一个( )面,从( )到( )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3.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与体验,探讨在观看微课视频以及完成《研学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盲点做出准确定位。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互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二、扎实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自主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因此,探究的问题最好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确定。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研学单》学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伴交流中未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出来。然后,请学生交流讨论确定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经过深入研讨,学生确定如下问题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1.怎样证明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呢?2.圆柱侧面是个曲面,说说你的思考。3.什么是圆柱的高?它们又有哪些特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方法,用类似的思路去探究圆锥的特征。由于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自主协作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协作探究,由组长组织该小组展开探究活动。本课教学中,协作探究的次数较多,如协作探究圆柱底面、侧面的特征,圆柱、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刻内化了这些知识的特征,进而在自主探究规律、自主测量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自主交流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探究之后,要将个人及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此,我们可让学生采取演讲型、演示型、比赛型等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与收获。同时,教师要对课堂中学生的展示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修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圆锥和圆锥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微课学习的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和评价,体现微课学习的价值与作用;在探究圆柱、圆锥特征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成果的汇报交流,让学生发生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考;在特征应用的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思考圆柱和圆锥各个特征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意识。

以下是圆柱特征的应用教学片段:

师:在生产生活中圆柱有着广泛的应用,说说你的了解。

生1:压路机的滚筒是圆柱形的,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容易滚动。

生2:大多数桥梁的柱子是圆柱形的,受水流冲击、意外撞击损害最小。

生3:硬币是圆柱形的,没有棱角,便于携带,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生4:我们是用一把直尺直接量的,把圆柱横着放,量的高是2.4厘米。

……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老师听了也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很了不起!

(四)自主反思学习活动,改善学习品质和效能

让学生结合所学、所获、所思把自己的收获、疑问、思考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性学习,能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改善数学学习的品质,也有利于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不是在于“推翻”,而是在于“转化”,即转化新常态下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的学习路径展开学习活动,最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上一篇:走丢近义词是什么呢下一篇:浅谈电镀过程铜粉的产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