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2024-05-07

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共9篇)

篇1: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由于教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个人对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控制,对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到“平方分米”这一节的内容时,要严格按照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平方分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这样的步骤来进行,教师不能为了盲目寻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过快地讲不同进率单位混淆一处,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效融合,提高教学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打破本身的学科壁垒,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到“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广泛的收集生活中多样化的组合图形,比如组合的地砖、组合的展览展板等,让学生感受到组合图形存在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热爱数学,热爱教学。良好的教学素养还得益于教师本身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换言之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怀抱对数学学科的热忱,其自然无法以良好的状态、严谨的态度帮助学生收货知识、收获技能,也无法帮助学生去热爱这门学科。

所以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素养,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帮助,就要认真对待学科,认真做好教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与学生一起,实现提升。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在发生快速的变革与更新,这种变化更促使教师理应不断的审视自己,做好自我更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加深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让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其身上所担负的不但是推进数学课程的进行,更重要的是在这门学科当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达成这些目的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所以他们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到自身责任和义务之所在,不断调整思维、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自身教学素养的培养,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力,徐丹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4):249.

[2] 吴向娜 . 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J].新课程学习? 中旬 ,(7):167.

篇2: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一、厚底子———更新教学观念,夯实专业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研训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

1.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精品讨论。

学习有关专著;学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专题理论,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报刊专栏中相关专题的操作策略,了解同行们最前沿的思考与探索;学习新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音像教材,以获得多种形象感知;学习多方位书籍,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等。

2. 贴近教育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教师应认真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如教学手记、叙事研究、片段设计、情景实录及个案反思等。同时,教师在学习和反思时都要做到仔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不是固步自封。

二、架梯子———铺设磨练台阶,践行课改理念

我们本着学习新课标、演绎新教材、打造新课堂的宗旨,以新课程培训为载体分三个阶段进行提升。

1. 围绕“活化教材解读,优化教学设计”的主题进行教材培训。

具体操作为:其一,领悟教材。把握教材总体、单元和课时的编排意图,明确教材所处地位与价值。其二,处理教材。组织教师对教材提出优化、整合、重组的处理建议。其三,教学设计。首先是校级自主活动,按照分工,由教研组先安排教师独立设计,再集体交流、讨论,最后汇总成校级教学方案;其次是校际合作活动,组织者召集本备课小组教师,有校级教学方案代言人代表本校进行校际交流、讨论;最后是县级共享活动,做课者集思广益进行记录并发言,汇总成县级教学方案。其四,信息传递。为第二阶段采取课堂教学观察技术和观察量表使用进行操作策略说明。其五,教材感悟,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实践交流得与失,促使教师能够用活教材,激活教学。

2. 围绕“聚焦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的主题组织教学实践。

具体操作为:其一,课堂演绎。我们通过三个校际备课小组各推出一节不同领域的研究课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其二,课堂观察。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与之紧密关联的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怎样,是课堂观察的基本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确立课堂观察的三个基本维度,即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借助观察量表,采用不同的观察视角 (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全息记录表、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语言互动方式观察表、提问行为观察表) 等,有侧重的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研究课堂现象、提出和解决问题。其三,教学反思。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有效地进行,有助于教师提高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思维和科研能力。其四,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观察量表记录的特定信息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视角进行评价,最后,由校际备课小组的三位组织者针对全息记录表的信息进行总评。

3. 围绕“解决教学困惑,提升课堂实效”的主题开展专题调研。

具体操作为:其一,推行调研活动中的推门课、研讨课和精品课等方式。其二,建立反思型课堂教学研训模式。常态调研流程为“困惑问题(提前共同梳理) —科研 (小课题研究) 和研磨议题—学习专题 (阅读搜集) —论坛主题—上课‘课题’ (微课堂) —沙龙话题—撰写论题”的“七题合一”路径范式,力求每个层面的研训活动在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年内“解决或做成一件事”。具体操作是在教务处的组织下由年级备课组、年级教研组或教研大组与开课教师协商确定同一课型、同一内容或同一领域的教材进行教学,其中前三个程序是调研前要完成的,后四个程序是调研时所做的,其中最后一个程序要求做课者针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和再教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其三,通过问卷座谈倾听教师和学生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教学困惑咨询交流活动等,具体形式有:教师茶话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和师徒结对式教研等。其四,推进讲习团送教下乡及巡回宣讲活动,主要是组织各级名师培养对象、“三坛”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和专、兼职研训员参与调研,共同开展观摩课和微型讲座等,并组织讲习团成员与一线教师开展对话活动。

三、引路子———注重教学科研,领航教学导向

教师应把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价值性、引领性和专业性,注重课题研究的组织、操作、督查和档案袋的动态管理,力求在优化教学方式、合作学习策略、学习效果测评、试卷命题导向及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为提升教师的素质服务。合理、有效地评价学生,是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试图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方面来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其专业水平。

具体操作流程为:

1. 开展“我心目中的测评方案设计”评比。

主要可以涉及学生作业、期末测评、试卷命题及课堂评价等领域。

2. 举行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测评专题研讨会。

拟定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测评方案征求意见稿,将推广材料《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业测评的实践与探索》与教师们共享学习。

3. 试行“县小学数学学业测评方案” (先试点后推广)。

如评价内容为:其一,“三算”技能项目。主要检测学生的口算、听算和视算。目标是考察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了解自己对计算的掌握程度。如开展小学数学“我能行·我成功”“三算”技能考核。其二,动手实践项目。主要收集一学期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内容,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学具推导公式以及测量、制作等。其三,现实“场景”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真实感受,从现实场景中发现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准备一幅内容丰富的场景图 (尽量包含整册书所学主要内容的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关注学生说算理、讲解题思路、论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谈情景图的价值取向等。其四,期末笔试项目。围绕“新理念、新评价、新命题”的主题,推行“关注语言描述,强调人文性;关注题材选择,把握情境性;关注能力要求,体现差异性;关注知识层次,提倡探究性;关注实践活动,注重应用性;关注命题形式,追求综合性”的命题导向。

4. 围绕“转变数学观念,彰显文化数学 ”的主题,组织县小学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

其一是以“再现数学个性,提高校园情趣”为分主题,开展“数学谜语乐园”活动;其二是以“展现学生风采,增添学校活力”为分主题,开展“学生数学擂台赛”活动;其三是以“体现数学文化,彰显数学情怀”为分主题,开展“数学文化长廊”活动。

四、压担子———凸显专题活动,委以研磨重任

教师应积极担任教学第一线的研磨任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专业技能,并在压力中自我奋进、自我超越。具体做法有:

1. 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三个层面,开展“教学研训前的需求对话”和“专题研训后的反馈调查”活动。

2. 围绕“关注课堂技能,凸显教学素养”的主题,举行“县小学数学首届课堂教学技能评比”活动。

活动的预赛阶段是先观摩课堂录像并作听课记录 (侧重于常规技能),后进行撰写45分钟的书面点评与总评 (侧重于专业理论);决赛阶段是2个小时备课后上课 (侧重于课堂实践),同时要求各位评委听后对每一堂课写出书面的指导评语。

3. 组织“素质型”现场磨课活动。

主要目的是供教师学习、观摩和研究,同时对于执教者来说,研磨的过程也是专业成长的过程,如何让研磨课发挥出最佳效益,可以采取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一课多上等方式,为教师的反思和研讨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形成“参与式、互动式和交流式”的研讨方式。

五、设台子———创设亮相舞台,挖掘教师潜能

全面建立、激活和深度推进我县每周三下午的小学数学“研训日”即“排空日”机制,开展各层面 (县级、校际或片区、全校、校教研组或备课组) 学科“研训日”活动。每学期务必理顺一次校际“研训日”开放活动,每所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课堂变革在我校 (我组、我段或我班)”现场推介活动。通过创建小学数学研训在线博客或微信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智慧和个性特长。由于我县校校都通了网络,所以我们的思考是必须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对话与交流。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组织全体教师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论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发表,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能够反映出大部分教师的心声。

1. 创设“感悟型”课例研究。

我们认为,积累典型的教学课例展开讨论,应该是学校研训活动的主要内容,教研组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剖析,逐步形成“课例研究”的典型模式。

2.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

内容涉及专题研训、设计与案例和教学评价三大领域,通过“审视教学行为,引领课堂走向”。力求达到目标设置从“单一”走向“多维”、教学取材从“教材”走向“学材”、资源开发从“封闭”走向“开放”、手段运用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方式从“僵化”走向“优化”、任务驱动从“要求”走向“需求”、师生交往从“专制”走向“互动”、评价形式从“评判”走向“激励”的课堂新走向。

3. 举办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训班活动。

篇3: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关键词 数学素养 应用问题解决 发展要素培养

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应该发展学生哪些核心的数学素养、如何促进学生这些数学素养的生成等个性化的研究还相对缺失。在应用问题解决的学与教中,主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信息转译、策略探寻、知识创造、思维优化、交流互动和实践应用等数学素养。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教师能将应用问题解决的学与教行动自觉地深化到“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本”层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一、发展数学素养是应用问题解决的价值追求

在应用问题解决学与教中提出并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一方面是由数学教育的根本价值和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在小学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学与教中的具体落实。

1.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中的起点

数学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和技能的综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素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这是数学教育价值之根本所在。因此,为了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逻辑起点,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和实践创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核心追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不仅有知识和能力目标,还有数学情感的培养。特别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素养是数学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是靠老师讲,学生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了简单数学练习。数学新课程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实践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表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追求。

3.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应用问题解决的应有之义和学教灵魂

应用问题是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出来的教学素材,在其解决中,具体被激活的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数学基本能力,其中,不仅包含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还包括在不同情境下正确、合理地使用的能力,并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目标、方法和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数学教科书中的应用问题不再单列成相关章节,而是分散在各个教学内容中,并以“应用”及“问题解决”两种课程形式反映。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学与教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基本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思想”为线索和载体,这既是应用问题解决的应有之义,更是其学与教的“灵魂”所在。

二、“应用问题解决”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1.问题提出素养

问题提出素养是数学学习和应用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数学学习就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家决问题。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问题,基于教学情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用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素养的基本要素。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素养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目标导引,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或面对仿真的生活情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在应用问题解决的学与教中,把“你发现了什么”这一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并使其具有问题提出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或数量关系,捕捉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丰富学生“个人化”的数学实践知识。问题意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好问题开启了学生的理解,对某一问题的“问”已经是对某一问题的“答”或者已经包含着“答”的可能,学生的“问”与“答”在应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认知的统一。

2.信息转译素养

信息转译素养是学习者在表述、解决并阐释应用问题过程中,识别使用数学的机会,阅读、提取、分析有关的数学信息,并将文本语言(主要指文字语言)转译为数学语言(如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及有效架构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的分析和解决中,首先接触的是有关的数学信息。例如,应用题中的数字,图片,已知条件和题目的要求等,都是数学解题的信息。信息转译素养是数学学习中利用已有信息进入问题情景的前提。学生要解决应用问题,就要利用已知信息进入问题情景。在某种意义下,问题的解决始于对信息的阅读,学生要运用数学概念、事实、步骤和推理来解决表述的数学问题,离不开对文本的独立阅读和信息转译。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一些学生不会从问题中提取相关的数学信息,特别是将文字语言转译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存在困难。因此,应用问题解决中应切实关注阅读理解环节,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知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用已有的信息去审题并正确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从概念、规则产生的背景中,理解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和信息转译能力。

3.知识创造素养

知识创造素养是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自我超越、力求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与理解,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或参与知识的“再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数学学习的目标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的许多问题,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在“应用问题解决”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1.数学思维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优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把思维能力转化为制件能力的基本要素。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并创造出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将不同方法进行类比,解释和评价各种策略的优势和缺失,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提高对解题策略的“互补与整合”以及思维方法优化的能力。

数学思维因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数学学习中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数学素养培养的核心,不会思考就不能解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交流互动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教学互动,学生在应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关心自己,也注意倾听他人意见,把自我置身于团队之中,积极研讨,和谐互动,并开展相互提问、大胆质疑等数学交流活动。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社会生活中,数学既有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个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数学学习中的交流互动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素养。一方面,学生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考和自由表达,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必须学会超越个体的努力,为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而展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思维互补。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既会受到失误的警醒,又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既看到自己的力量,更看到团队力量的伟大,从而使数学活动中的人才资源得到极大的利用与发挥。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要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语言,具备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生如能熟练运用科学、严谨、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3.实践应用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数学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能主动地将数学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是为了在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的应用实践素养,是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核心能力,也是应用题解决的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都能熟练掌握,对老师讲过,自己已经做过的应用题都能很熟练解题。可一旦遇到新的问题,遇到没有做过的数学题型,就不知道从那里下手。对已知的数学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不能从已知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综合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缺乏综合信息的能力,往往出现审题错误。在小学三年级的倍数应用题的计算中有一道题:有一个学校买了3包羽毛球,一包是6盒,一盒有12个羽毛球,那这个学校一共买了多少羽毛球呢。许多学生在计算中直接用6×12=72。这就表明小学生在做数学应用题中缺乏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素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做数学、用数学”中感悟数学,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建构以实践为核心的数学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模式是全新的、具有挑战性,需要课程实施者深入思考并不断识知其要义,但也给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大舞台。此外,在数学教育中,无论是概念的理解、规则的建构还是能力的训练,其教学目标的预设都要明确而具体,这样在教学中易操作、有成效、可检测。同时,数学素养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渐进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去培养数学素养,把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统一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凯.“应用问题解决”的基本内涵及学与教的应有观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

[2] 黄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喆,高凌飚.西方数学教育中数学素养概念之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5] 陈丽敏,Lieven Verschaffel,李雪梅.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之间关系的调查问卷[J].数学教育学报,2004(4).

[6] 朱德江.运算意义、数量关系、解题策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着力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7-8).

[作者:朱凯(1967-),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篇4: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构,建构

在学习理论中,解构、结构和建构是其中的三大支柱。而在实践形态下,这三个学习理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又能够相互结合,构成一种采集多种资源和实行多元互动的高效学习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解构、结构和建构成为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一、解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抽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它将生活中直观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用计算来表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眼里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必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则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加减计算方法,初次接触乘法,抽象的乘号会让他们感到无法适应。对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仍然从加法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小学生解构乘法知识,学会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片排列整齐的树林,每排5棵,一共7排,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在2分钟内计算出图片中一共有多少棵树?此时有的学生列出算式:5+5+5+5+5+5+5=35,又有的学生直接数图片上的树,也得出答案,即35棵。

师:虽然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但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分钟。那么,还有更快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讨论:可以用5个7或7个5来计算,但也需要用加法算式。

师:将“个”换成乘号,即5×7,这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乘法有什么特点?

生1:乘法计算比加法更快。

生2:乘法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

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抽象的乘法知识也变得简单起来,从而让小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内涵。

二、梳理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脉络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繁琐和复杂的课程,这种意识使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小学生没能掌握数学的本质。数学虽然包含了浩如烟海的数字符号,但归纳起来,它的基本构成只有数和形两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小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的结构,探究知识脉络,变复杂为简单,培养小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以“认识分数”一课教学为例,分数是以后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的知识类型,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时打下牢固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客观认识分数的内涵。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小猴分西瓜的动画片,继而提出问题:五个小猴分西瓜,该怎样分才能够平均?面对这样的问题,显然学生要用除法来计算是无法解决的。

此时笔者给予学生提示:暂且不论西瓜如何切,应当将西瓜切成几份,才能保证每个小猴都能分到西瓜?

生答:切成5份,每个小猴1份。

师:那么,应如何用数来表示小猴们分到的西瓜?

生答:用分数,每个小猴分到了五分之一。

如此,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活动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定义。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由此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良好环境,实施建构学习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的动因,对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包含的两个主要内容:(1)学习含义和学习方法;(2)学习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应,从广义的角度诠释了学习的过程,而这一理论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在组织课堂时应重点考虑环境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其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声像环境,吸引小学生关注动态的视频或图片,将数字符号转化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课堂活动,颠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利用活动营造的氛围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长此以往,能够让小学生逐渐爱上数学课堂。其三,教师要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创建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营造合作、交流、互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个人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不能缺少解构、结构和建构。只有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认识它们的教育价值,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创设科学、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也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松波.区域性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文化解构与重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4(3).

篇5: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4-01

何谓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等几种素养。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师承担的是母语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课堂的成功。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理解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①解读教材的功夫;②课堂教学的功夫。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方面重点强调人们在以先天素质为基础,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等途径培养出的个人的品质、智慧、道德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承担了培养祖国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重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布,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二、在教育领域里所存在的常见问题

目前,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论是在教学教研还是自身素养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说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保守、安于现状不擅长学习创新等等。然,我就学科素养方面阐述存在的以下问题。

首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研究能力薄弱。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认为这些新出现的理念毁坏了既定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对教育理论学术专著等,很少花费时间去读,去研究。其次,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彻底改变,受学校评价机制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主等等。所有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本应最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文被标准化了。再则,文学素养的匮乏,机械的教学方法和沉重的家庭负担,让教师没有精力进修和再学习,无法实现知识的更高积累。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

(一)培养教师要身正品端,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我認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修养的主要内容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小学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学课时多,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为人师表。

(二)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去,创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

(四)强化文化品位和专业的知识的培养。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一位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会把语文教好?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

(五)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教育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所以,掌握语文信息的能力和语文知识更新的能力,那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组织.走进新课程:语文分册,2010.[2]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顾松麟.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6: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分析

1. 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

在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也是不同的,但是各个层次之间,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是具有连续性的。从纵向来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不断递进的;从横向来看,随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能力的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有差异。比如,在小学时期,注重运算、归纳等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时期,注重逻辑等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断完备。

2. 具有抽象性和场景性。

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像具体的数学知识可以短时间获得。数学本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时,要回归社会生活。比如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整体素养还比较低,对数学抽象类的概念和知识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利用现实、直接和形象的场景去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数学知识的场景化进行支撑。

3. 具有综合性和感悟性。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态度和思考等方面的综合性体现,形成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层次和各阶段。通常情况下,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讲解和传授以及平时的训练中可以获得,然而对于数学态度、思考等方面是不能直接传授的,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领会。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1. 数学抽象。

题目:某超市打出优惠牌子,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有两种优惠方法:(1)是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是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假定每只茶壶20元,每只茶杯5元,假定某顾客要买4只茶壶,那么买几只杯子最合算呢?

解:当然杯子不少于4只。设买茶杯x只付款y元,x>3,且x为自然数。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x-4)×5=5x+60;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20×4+5x)×90%=4.5x+72。设d=y1-y2=5x+60-(4.5x+72)=0.5x-12。然后进行讨论:

(1)当d>0时,0.5x>12,即x>24;(2)当d=0时,x=24;(3)当d<0时,3<x<24.

上述题需要利用数学抽象思维抓住题目的本质。数学抽象作为数学基础思想之一,存在于数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理性思维形成的基础。数学抽象就是放弃事物的外在具体的物理特征,将问题提升到数学层面研究的思维过程。例如对现实生活中自由落体等现象抽象出函数,对立体几何抽象出了以公共点个数进行区分的线面的关系等等,所以要加强学生抽象思维的锻炼。

2. 逻辑推理。

例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3和5,求二次项系数为2的一元二次方程。

解:设该一元二次方程为2x2+bx+c=0;

∵该方程的两根为-3和5,∴=-4=-3

∴将根代入,解得b=-4,c=-30;

∴所求的一元二次方程为2x2-4x-30=0。

上述解题的过程就体现了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数学重要素养的组成部分。逻辑推理是对某些事实和命题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两类,从一般到特殊以及从特殊到一般,采用归纳、类比和演绎等推理方式。通过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养成有序、严密的思维方式。

3.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就是针对抽象的数学问题,采取假设、建模、求解和验证等相关步骤,让抽象的数学问题贴近现实的需要。对学生来说在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创新、探索和提高的过程。例如解三角形、不等式以及存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都涉及数学建模,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质。

4.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是利用运算法则对数学对象进行运算的过程,数学运算主要涉及到运算对象、运算法则、运算过程以及运算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学运算,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数学运算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形成严谨、科学、有序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5. 直观想象。

题目:已知在三角形ABC中,D为BC边上的中点,在AD上任取一点E,连接BE,延长BE交AC于F,BE=AC,求证AF=EF.

证明:如图,连接EC,取EC的中点G,AE的中点H,分别连接DG,HG。则:GH=DG。所以:∠1=∠2,而∠1=∠4,∠2=∠3=∠5。所以∠4=∠5,所以AF=EF。

上述题目需要充分发挥直观想象力。直观想象是进行抽象、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对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直观想象就是通过几何感知和空间想象,对图形和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主要涉及空间事物关系、运动规律以及图形等。加强对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几何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强化其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

三、数学核心素质与其他数学思想概念的相互关系

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的基础,更是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知识。数学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抽象、推理和建模三个方面,利用数学抽象,形成了数学的运算法则和概念,通过推理促进了数学的进步,最后利用建模把数学抽象的问题与现实社会构建联系。

篇7: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业化;教师;培养

1.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教师是搭建教育理念和进行教育时间的载体,文化知识传播的桥梁,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新型知识都必须通过教师来教授和实现。没有教师或者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师就很难在教学中坚持和贯穿整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推进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培养对于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保证小学生合理提高和发展,打牢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素养包含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呢?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定位。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三,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3.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3.1提升整个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培养的认同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需要经历全面的专业培训和培养,然后进行和考核,达到入职要求后,才能成为专业化的数学教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享有与律师、医生等工作者同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家政策应该对专业教师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相应提高其社会地位,确保小学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例如保证专业人才优先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学历层次,关注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3.2加强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知识的学习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当前小学数学教材的特征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授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合理、科学的应用教材,必要时可以突破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数学教育理论水平。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大潮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做好教师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工作,保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系统和灵活运用数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陈旧的数学教学理念,提高数学教学思想水平。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不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阶段需求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入职前进行小学数学教师上岗培训,在职中定期进行教育学习和培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名师名家讲座及新理念和新课程的培训学习。

3.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技能

教育实践,提升专业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实践包括四个方面,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教学见习主要是通过观摩别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能够做到深入了解小学校园的生活如班级生活、集体生活、课外活动等;初步掌握小学数学教育内容、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等,领会和掌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增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实训主要是指教师们一起共同讨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共同讨论、集体备课来形成成熟的教学设计,通过不打断的模拟教学、评课、上课、听课、反思、改进来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教育实习主要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实习,做到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环节,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上,并不断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提高自我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健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情意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构建自我的职业角色和规划,形成丰富的教师的专业情意。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情意需要具有专业的情操、专业的意向、专业的理想和专业的自我发展方向。专业的情操主要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情操,对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对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赶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专业的意向主要是指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专业取向,对数学知识的殿堂要敢于探索、锐意进取,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要执着向往,不断为小学数学的教育事业奉献。专业理想是要对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敢于不断向往和奋斗,以做好、做强、做大小学数学教育事业作为奋斗的理想。

3.5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

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需要的是系统完备的职前和岗前培训,还需要完善有效的职后培训。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育行为能够主动进行反思、感悟,做好教育科研活动、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合理的职业化培训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小学数学教师职后培训可以说是专业化发展的延续、补充和深化,是需要我们所有教师代代传承和坚持。

4.结束语

小学数学专业化素养培训是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合理有效的做好这一环节,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香花结合,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才能更具竞争力,才能尽快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邓飞雁.成熟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及消解对策[D].湖南大学,2012.

[3]王影.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8: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一个学术团队能否出成果、上水平, 除了合理的人员构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等因素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能不能正确地进行引导和管理。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除了自身应具有的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至少还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要有引导科研和教学的能力。在团队内部, 学科带头人既不是上情下达的执行者, 也不能是只会发号施令的管理者, 而应该是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引导者。这种引导作用既体现在整体规划上, 也要求学科带头人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整体规划就是要从学科建设出发, 掌握世界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引导学科发展方向, 根据多年的知识积累, 丰富的科研经验, 组织制定与实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年度建设计划, 撰写学科建设总结报告等, 并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术研究进程和方向。同时凭借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声望, 积极引荐、推举人才, 千万百计地提高年轻人的知名度, 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所谓以身示范, 就是学科带头人要以自身的行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昭示同行如何爱岗敬业, 走向专业成熟。

二是要有行政管理能力。高校的学科带头人首先是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自然要担负教学和科研任务, 他们同时又是某个学术团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统筹管理着大量的人、财、物、信息等诸多要素,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 需要进行筹集经费、改善条件、吸引人才、搭建队伍、协调关系、沟通联系等各项管理工作, 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科带头人搞好管理比做好学问更为重要, 因为学科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种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尤其要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学科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增强学科群体的凝聚力,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磨擦, 充分发挥团队群体潜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学科群体的整体优势。学科带头人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 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 从优化学科内外环境为重点, 运用各种管理方法, 组织调动集体的力量开展学术技术活动。总之, 一个学科带头人如果只重视学术带领而不重视行政管理, 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而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学科建设是一面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人财物投入等方方面面, 因而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的支持, 上下通力合作。所以学科带头人周围还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支撑服务体系, 必须依靠科研、教务、人事、师资等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学科的支撑。而且, 即使取得了学校内部的支持, 但如果得不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和配合, 学科建设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尤其体现在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纵向横向课题、重大攻关协作项目上, 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 不同的学科带头人能力差异很大, 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带头人应予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行政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甚至不足的学科带头人, 一般不宜安排做行政管理工作, 避免因其管理水平及能力问题影响工作。但在学校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 同时要重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在科研经费、参加学术会议, 和学科内部建设等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决策和支配权。对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带头人, 可以通过安排一定的行政职务, 进一步加以培养和锻炼,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正福: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 第20卷.91-92

[2]浅析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开发[J], 理论与实践, 2001, (9) .30

[3]张新华:试论学科带头人的期望作用及选拔条件[J], 医学教育, 1999, (4) .10-13

篇9: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论文

【关 键 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要素;策略

正如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认为的那样:“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真正的英语启蒙教师,他们专业素质的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视。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做出如下界定:是指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为目标,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搜集和整理关于评价对象教师的某种属性的信息,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用一定的客观标准和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教师的小学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后继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优化后继的教育活动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获得最大的教育功效的过程。[1]

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构成要素

(一)专业知识评价

专业知识评价是指对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水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现代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等知识性的评价,这是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主要指小学英语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和外语学习理论知识。英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等几方面。其中,英语文化修养主要是指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知识。

(二)专业能力评价

专业能力评价是指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即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评价、教研能力评价和教管能力评价三个主要方面。具体来讲,教学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英语教学设计能力、英语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综合考评,来判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评价是指对教师科研意识、现代化科研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教育教学探究反思能力的评价。教师的教研能力具体在教学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的能力、掌握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研究能力、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教管能力评价,也就是教学管理能力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提问能力、启发能力、纠错能力、课外作业布置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说课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能力、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能力的综合评价。[2]

(三)专业情意评价

专业情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师精神层面的评价。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专业情操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较好地维持教师的形象,对待学生认真负责,有耐心;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从以上对专业情意四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作为要被评价的细小要素都是属于心理意识层面的,很难以科学化的标准对此有一个准确的定性。笔者认为,在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力图扩大元信息的渠道,从教师的反思总结、对学生的课业评价语以及个人教学生涯规划书等方面,深度挖掘教师内心真实的教育想法,以形成对其专业素质的全面、合理评价。

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策略

一种优秀的教师评价制度必须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要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二是要能够保持对教师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优化。[3]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以及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评价策略:

(一)复合性教师评价策略

复合性教师评价是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的一种评价,通过多角度、多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将奖惩与发展相融合,将自评与他评相融合,将量化与质化相融合,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复合性教师评价绝不是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共存共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4]

目前,我国对教师的评价过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性与奖惩性,而忽视过程性与发展性。长此以来,这种境遇必定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发展。但是,如果目前我们采用仅仅以教师的发展性为纯粹目的评价方式,也会带来学校管理等方面新的问题。因此,考虑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需求下,复合性教师评价的策略应运而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要根据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兼顾“教师业绩”和“教师发展”两大目标,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要结合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出全面并有生长性的评价。

(二)区分性教师评价策略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5]所谓“区分性”即“差异性”,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这一属性认为评价过程是一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6]

区分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采用“行为锚点等级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简称“3ARS”)的形式进行等级区分。作为一种行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综合了传统的“图表评分法”和“关键事件法”的主要元素,通过一个等级评价表,将关于特别优良或特别恶劣等绩效的叙述加以等级性量化,从而将描述性关键事件和量化等级评价的优点结合起来。[7]具体而言,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中,评价主体根据“行为锚点等级量表”所实施的评估中的每个点是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如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等等,并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普通描述性表述。根据这个标准,小学英语教研员要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教师的实际情况,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按照一般和具体的各种水平组成教学技能列表,形成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框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标准。

(三)平行发展性教师平价策略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兼顾、融汇、借鉴和补充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集体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但其并非是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集体评价的简单相加。二者是相互借鉴的,即评价工作是以教师个体和教师集体为依托,在评价的过程中二者既充当评价的对象,又担任评价的主体。最终的评价结果也是参照两方的评价结果,实现双赢共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评价内容方面,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提倡以全面和详实的内容去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评价,这不仅仅包括对教师“物质层面”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教师“精神层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准则,不仅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相结合,还扩大评价信息的搜集渠道,以期能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的评判与引导。在评价结果方面,平行发展性评价更重视评价结果后所带来的教师反思与改进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商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策略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

[2]刘影.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H县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3]张其志.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审视与思考——与王斌华教授商榷[J].教育实验研究,2005(1):61-72.

[4]王琳.复合性教师评价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6).

[5]Danielson,C.(2001).New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Education Leadership.Vol.58,No5,p.13.

[6]Egon GGuba &Yvonna S.lincoln: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9,p.16.

上一篇:游园记初中作文下一篇:中心小学信访稳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