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2024-05-03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共10篇)

篇1: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将教材当成是一种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面缩小了,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利用有效的资源,融入到教材当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篇2: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仙居横溪小学 吴伟城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

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将教材当成是一种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面缩小了,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利用有效的资源,融入到教材当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

篇3: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关键词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 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本期我们学习了中国教育学会拟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和国外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 并分教研组围绕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科教育和课堂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在“三疑”课堂中的体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要求教师么并用3-5个关键词概括其内涵。引导教师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学科教学, 深入理解学生核心素养, 落实到“三疑”课堂中, 逐步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通过研讨学习, 我们认识到, 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发展启蒙期, 它就像房屋的地基至关重要、不可缺, 否则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需要打下哪些基础呢?小学阶段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用关键词来概括:健康、友善、思辨、独立等能力和品格。

“健康”, 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友善”, 就是友好、友爱、和睦。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 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思辨”, 就是思考和辨析, 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庸》说:“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其实就是要广博地学习, 要细细地询问, 要慎重地思考, 要明白地辨别, 要切实地力行。“独立”, 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 在小学阶段, 主要是学会独立思考,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二、以“核心素养”深化“‘三疑’导学”课堂改革

1. 构建基于“三疑导学”课堂学习模式的小学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是全局与局部, 共性与特性, 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学校教育, 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 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三疑”课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三疑”学习, “三疑”评价激励, 让学生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人格, 能更好适应未来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疑导学”能够促进个人发展, 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点上, “三疑”课堂的理念正好与核心素养相契合。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 如语文学科, 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素养是必备的基本素养。每个单元都有培养学生某一方面品质的主题,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滚呈阶梯加深, 以适应学生的核心素养由简单到复杂的增长。“三疑”导学课堂, 以“疑”为核心, 以“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模式的建立以及推广, 模式已成一种常态, 从中受益不浅。基于这样的模式, 我们构架起了“三疑”课堂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2. 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学科课例研究

我们在课例研究, 把重点从模式的构建转移到如何在“‘三疑’导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重点, 我们根据各学科不同的思想, 各年级不同的培养目标将观课量表进行了调整, 引导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们分别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生小组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观课, 在观课的过程中, 从以前关注“三疑”模式的使用上, 转移到基于“三疑”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在课堂表现中, 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了体现。在观课议课中, 老师们不仅发表了自己对课例中出现的有关核心素养内容的见解, 同时提出了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

篇4: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篇5: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宿松县隘口乡中心小学 吴宗香

摘 要: 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从注重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提供学生研究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机会、研究数学发展历史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借助原始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意识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实践教学策略

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教育界热点,成为教育者们借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一、围绕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骨架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以数学核心概念统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综合思维并实现学习能力迁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学重心从注重“讲授→记忆”具体事实转移到对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及结构的“深层理解→迁移应用”上,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百分数”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百分数”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首先可以把核心概念具体化为一般概念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然后,通过一系列驱动性基本问题,如“百分数有何意义?”“怎样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百分数有何应用价值”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特征、性质、应用等具体数学事实基础上促进对一般概念的基本理解,最终建构核心概念。

以核心概念统领,设计“具体数学事实→驱动性问题→理解一般概念→建构核心概念”双向互补教学主线,对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适性认识具有持久迁移应用价值。学生一旦建构核心概念,就可以通过核心概念迁移应用解决现实性问题,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概念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开展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研究如何应用数学思想的方法。

提供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态度的学习迁移,发展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

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研究数学发展历史,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例如,分数教学中“小数点的由来”,教师可以呈现小数发展演变过程:1700年前我国数学家刘辉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前人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表示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大约400年前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和小数部分→现在的小数表示方式。给学生留下数学发展足迹,领略数学家的伟大贡献,体验前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史,给看似枯燥、冷漠的数学注入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教学策略,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认识圆”后,教师提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追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和方法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等,了解车轮构造原理——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车子就会平稳行进,不会上下颠簸,从而有效巩固“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圆的概念知识。

只有把学生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关键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历史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就此做出探析。

【?P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65-02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一些地区把历史科目列入中考范畴,可是由于所占分值不高,学校习惯于把历史课程列入“次重点”科目,比起语文、数学、英语一类重点科目,历史课程还是显得受重视程度较低,这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排数量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在初中学校必然保证每天一节,有时甚至是两节,而历史课程通常维持在每周两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在中考时的历史学科成绩,压力可想而知。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建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产生纵深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务实风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呈现出闭合的单向模式,即历史知识与规律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却未能形成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信息并没有输送给教师,教师并没有客观地掌握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能用问号来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学习完全不同于小学,节奏快、压力大是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中考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事实,为此学生的内心是疲倦的。他们很难主动提起学习兴趣,只是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而对于分值在中考所占比例并不高的历史教学并没有形成与“语数外”级别相等的重视程度,再加上教师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原本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初中生更没多大兴趣。

(三)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基本内容。只有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才会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贴近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元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的认识仅停留在“初步印象”之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很难让学生受到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

二、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二)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文提到,历史的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元素构成。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整合这五个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以要求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为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PPT呈现的内容就是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唐朝城市布局图,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登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图中展示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学生展示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体现出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展示的图片就是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的核心素养,对讲解城市进行全方面总结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体现出了个人对于历史现状的价值观。

(三)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关系着历史教学的实际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是否可以学到“纯粹”的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可以真正地习得历史核心素养,掌握核心素养的五个基本组成因素的丰富内涵,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1]。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真正吃透教材,这是提高学科素养的根本。还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把握学科规律,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关注学科名师的研究动态,阅读学科相关的书籍报刊。

(四)将历史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历史核心素养不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还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比起理论研究,它的更大作用就在于实践运用中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埋在心中的悬念集中在即将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之内。在课堂教学开展时,要紧紧的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进行谈论和学习。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罗列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使得学生讨论的结果都是教师本来要教的历史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程评价环节,教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来对课程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成绩。

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2]。“多次修订”体现出教育部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它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通过依次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要紧紧地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积极研究教学策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7: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摘要:实验是化学课程的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学生形成化学情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有力手段,是提升化学教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而实验教学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加以培养的重中之重,高中化学教学阶段,需要把核心素养渗透于每一节实验教学课中。本文以此为基础,着重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的深化工作,是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根本。而化学是高中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课堂教学发展,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高中生健康茁壮的成长。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中之重,实验带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探究性特点,这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借助实验教学过程,为学生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加以阐述。

一、通过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现如今,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搬照抄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已经是学生的一种习惯,而实验教学学生明显缺乏的是自主动态思考的部分。甚至有些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的情况下,就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工作,他们更倾向于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对实验过程加以演示,而不是引导学生亲自操作[1]。该教学模式并不会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实验教学内容,而且演示课件中从头至尾都是顺利的完成实验的过程,缺少学生动手操作遇到突发事件,并合力将问题解决的环节,这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影响是比较消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课本出发,将课本中活动探究部分做完整。提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取规范化的探究流程进行。例如,在对三价铁和二价铁相互转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引导好学生参照课本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所采用的实验试剂包括有新制氯水、浓硝酸与稀硝酸、铜片、锌粒、三氯化铁溶液、硫酸铁溶液、铁粉与稀硫酸等。教师可以安排一半的学生对Fe2+氧化性进行探究,而另一半学生可以对Fe3+氧化性进行探究。

二、指导学生合理改造教材中复杂或危险的实验 教材中有些实验带着一些复杂与危险性,也有部分设计缺乏合理性。为此,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在确保安全、环保与简约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资料的查询、实验设备与试剂的调整、试剂用量的改变还有丰富的联想,针对实验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以实现提高实验安全性与有效性,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目的[2]。想要更好的对实验课程加以改造,教师与学生必须仔细研读课本和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知识也会变得更加扎实,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让他们更自发的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而且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实践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也得到稳步提高。例如,在稀硝酸与铜反应实验中,可考虑将试管替换为注射器械,如此注射器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气吸入同一阶段师生也可以看到生成NO2时的具体情况。硝酸铜和NO2的生成均可借助注射器注射进氢氧化钠水溶剂中,以防对环境构成破坏。

三、合理借助多媒体等技术促进实验教学的展开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信息技术和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前提,达到教育模式优化的目的[3]。最近几年,伴随多媒体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从某些方面来说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一种很好的改革尝试。而新时期背景下,把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紧密联合在一起,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冲击必然也不小,此举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理想实现途径,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也进一步对教学形成规范作用。比如: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对反应复杂与作用时间长的,或是易爆易燃的实验内容进行播放,将更具体、直观的实验效果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他们对实验内容可以一目了然,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但需要注意对多媒体相关技术的结合应用,只可将其作为实验教学辅助手段,不可以把全部实验演示都通过多媒体完成,要知道先进技术只是帮助人们更好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工具而已。结语: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这是确保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的基础。高中教育时期,学生也处在个性发展特殊阶段,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围绕发散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凭借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密切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自主设计中,最终达到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参考文献:

更多文案代写请联系QQ:2515355515(备注稿件类型)

篇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唤醒问题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有了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身边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资料:

(1)我校大约占地40亩,绿化总面积约为21.2亩,约占学校总面积的53%;

(2)我校现有学生856人,其中男生有438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1.2%。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些信息,大家有没有看到新的数?这是什么数?

生:百分数。

师: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百分数,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到底有什么好处?除了这些问题,你们还想了解有关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吗?

生1:百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3:百分数能不能化成分数?

生4: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生5:百分数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写?……

师:太好了,大家想了解这么多问题,我们就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然后逐个来解决,好吗?

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提出了许多有关百分数的问题,进而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假设、转化、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高÷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其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量出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有几名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由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被教师一一猜中,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是怎样猜的呢?疑中生奇,奇中生趣,教师抓住此“黄金”时期,及时点拨,引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2.算一算: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义、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验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外显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要充分给学生表述思考过程的机会。这一思维过程的表述,不仅是培养数学语言的有力载体,更是让其他同学学习怎样思考的机会。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让学生在表述思考过程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不能仅依靠亲身地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他的同学传递的信息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学生学习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个体转向群体,尽量地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使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要流利、正确、完整,叙述有条理,让其他同学听的明白。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首先要让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质疑补充。还要让学生形成集体精神,教师要将多年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相应的,学生应该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这样想”,而不是“我认为”“我这样想”。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小组上台汇报,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

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展”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经历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检验等发现和再创造历程,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在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春游。老师25人,学生120人。公园门口的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孩子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1)全体都买团体票:

(25+120)×20=2900(元);

(2)不买团体票,分开买:

30×25+15×120=255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买学生票:

(25+5)×20+(120-5)×15=2325(元)。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得出了比较优化的购票方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运用中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真谛。

篇9: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之一。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通过有效课堂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以下结合实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明确评价目标,促进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目的地,评价目标是到达目的地的判断依据。周文叶和崔永漷认为,“要使学生有卓越的学习表现,首先应当让他们知道学习结果,要求他们改进不理想或令人不满意的结果。”让学生及时知道达成学习目标的依据,目标的导学功能才能发挥,也才可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认识钟表”时,设计了三条学习目标。教学开始,教师通过钟表引入话题,问学生关于钟表都知道些什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将本课的目标归纳为三句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能够会认、读、写整时;课堂上大胆把想法向同伴说出来;通过今天的学习,懂得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与判断标准,就有了主动性。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通过按顺序排列扑克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并问学生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条:为什么我们要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吗?然后针对每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问题,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经历了主动探究的过程。

二、开展样例评价,促进数学表达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模仿学习先于自主学习,因此样例评价是最有效的一种评价方式。即不把目标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提供一些样例,让学生去分析、比较,从中发现恰当的数学表达。尤其是对于一些表现性的任务,教师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学生常常表达不出来,这时就要给学生提供样例示范,让学生参照。

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已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在地球上的6倍”,要求学生完成填表,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了让学生明确任务,教师先给出样例:

如果在地球上举起的质量是20千克,在月球上举起的质量就是120千克,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填满了19行空格,只有一位学生在表格左栏填了字母“a”,在右栏对应位置填了“a×6=6a”,只用一行表格完成了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布置题目时,教师没有对评价目标细化,学生不明白怎样才算完成了教师的要求,于是“填满表格”就成了大多数学生默认的目标。于是教师就把这个学生填的表格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以此为样例进行了正面评价,达成了学习目标。

因此数学课堂中的评价,可运用样例来实施与矫正。而样例评价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数学表达。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思维发展

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把“数学思维”作为第二大目标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个发展一个体会”的要求,即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寻找“数学思考中抽象思维目标”的达成证据,就需要注重思维活动过程的评价。

如在一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课堂上,教师由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导入,要求学生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实际上,学生所谓的“探究”过程并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拼接实验的步骤、方法都是教师告知的,学生只是执行者,不是设计者。因此,教师的启发实际上是人为规定了探索方向,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改进以上探究活动,可以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探究活动之一是“数方格”,把三角形置于方格图中,数出面积,学生会发现不准确,就会引起进一步探究。教师问:可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计算底乘高呢(引起思维冲突)?可否将三角形通过截拼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动手试试(进一步引起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当学生的思路只局限在一个三角形上变换时,教师可以连接一个矩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师生都更容易找到评价思维目标达成的证据,并伴随着发现的乐趣。

四、实施小结评价,促进目标达成

在教学中,真正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堂小结阶段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通常采取个别汇报结合教师提炼的方式。其关键在于提炼、总结、评价,验证学习目标的实现,以便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因此课堂小结要注意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才能实现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结束前5分钟,引导学生一起回忆本堂课的收获,就是在进行小结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持续创设学习环境,不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和思考,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环境,是一些有助于学生探究思考的任务情境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评价学生的认识或理解、疑虑或困惑,并根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课堂评价就与教学过程相依相随了,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10: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段亚琴

(椿木营民族中小学)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一切都得从娃娃抓起。作为新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中小学学生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潜意识里摒弃那种只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的片面性应试教育。恰逢国家提出“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教育理念,学生核心素养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所以,中小学语文聚焦核心素养进行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 核心素养 中小学语文 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理解

早在今年 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已正式印发,这份文件就重点提到,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意见》研究提出各学段(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构建核心素养体系需要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总的来说,根据鲁子问先生《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文中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一)必备的品格:善良、孝顺、节俭、文明、认真、踏实、谦虚、爱学习、诚实守信、自信、独立、宽容、坚强、遵纪守法、有爱心、有责任心等美好品德

(二)关键的能力:

1、母语沟通能力;

2、外语沟通能力;

3、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

4、信息技术能力;

5、学会学习的能力;

6、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养;

7、实干精神;

8、文化表达能力。而这些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

二、如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虽然语文学科只是所有学科其中之一,但是作为母语,听、说、读、写,耳濡目染,语文核心素养对整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单就语文核心素养,我们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聚焦呢?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又是什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如果参照核心素养的概念,品格+能力,而核心素养又是最本质、最核心必须进行培养的特质,培养品格和能力即培养人品和能力,我认为,用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可以概括。所以,我们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即是集中精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三、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尽管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美德代代传承,但是发展至今,仍然在社会上有着很多不道德甚至于犯罪的现象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国民的人文修养还没有提升到足够的层次,人品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能力很重要,我承认,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和能力,如同左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自己与社会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将随时可能会成为阻挡社会前进的羁绊。身体不好最多是废品,但是思想不好那就是毒品。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人品即人文修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我们教育学生时要启发他们感悟美好的情感(亲情、同学之情等),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对社会上一切现象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国家正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原先没有价值判断或混乱价值观教育的纠正。譬如老人倒在马路上,学生不敢去扶;以为赚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攀比之风助长等等,这些错误价值观导向对青少年贻害无穷。

第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么是美,却见仁见智。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能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呢?我以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实、真诚、真理,美就没有了基础。一切假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善也是美。一切善举皆为美行!就像《三字经》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学生都是白纸,就看我们教师和家长怎么画出美丽的图案。善良是美德,所有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善举,要为学生点滴的善行点赞,同情弱者,公平正义,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去怎么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人人都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第三,文化底蕴。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笼统的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而中小学时期,正是大量汲取文化营养积累经典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作为园丁,要给这些花朵正确积极的导向,让它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在优先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加强对孩子们语言能力的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说好普通话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再逐渐对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反复锤炼,力求让他们敢于表达、表达准确。

那么,根据孙双金老师在《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所述,语言能力包含两大维度: 其一为,说和写。语言能力强,首先表现在说写能力强。论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论写,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笔如神,一挥而就。这就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写为书面表达,书写要有读者意识。要让别人喜欢读,有趣味,有意思;要让别人读得明白,围绕主题,通俗流畅;要让别人读得有滋味,要强调表达的艺术性。

其二为,听和读。听得懂别人的话是一种能力。要听得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还要听得懂别人话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一场报告、一次讲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体纲要提炼出来;还要有较强的复述能力,听一则故事、一段评书,能转述,能创造性复述,这是很多文学家少年练就的童子功。读懂各类文章更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读诗歌,能读懂诗歌内在的情感、意境;读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领而顿;读小说,能在情节发展中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形象;读现代说明文,能抓住要点,明白原理。

那么,我们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又该从何处着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呢?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母语的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如果仅仅是灌输式的、生搬硬套式的教学,那么,学生们所学必然大打折扣,而且从此失去了对国语的喜爱。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教学方法要进行改进,切忌死气沉沉,要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还要强化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汉语是全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从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汉字的学习我们可以多教导学习方法,比如通过部首、图画、字谜、儿歌等形式或者组织识字游戏活动让他们印象深刻,从而进行掌握。然后,组词造句也很关键,让学生能领悟到字词的应用环境。所以,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以学生的记忆为主,并在记忆、理解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其次,由于汉语的双音字词和多音字词很多,难以区分,此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基础知识。比如,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更直观的在识记字词音、形的同时理解其意义,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然后,加强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 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时,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美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情感,比如善良、孝顺、节俭、文明、认真、谦虚、爱学习、诚实守信、独立、宽容、坚强、有爱心、有责任心等美好品德,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孩子们的重点品格和修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知识面。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还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还要重视我国瑰宝——诗歌和国学的积累和沉淀,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像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解释和评价,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最后,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合适的情境和环境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他们口语交际的自信和频率,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观察、多阅读,主动多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我们在教导学生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启发他们去发现和表达一些真善美的东西。

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言能力作为重点考虑进去,想想如何更生动形象的讲解课文,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进行文化熏陶,从而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能力和素养吸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下一篇:罗亭中心小学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