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

2024-05-09

区域地理教学(精选11篇)

篇1:区域地理教学

从小区域着手,突破区域地理复习瓶颈

一、从小区域着手,采用简图法,化整为零并综合分析 小区域可以小到一个盆地、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甚至是一个小区域中的`点.如果放在一个大的区域中,学生可能觉得没什么难度,所以有关小区域这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画简图一区域定位-结合自然地理综合分析.下而以天山地区为例.

作 者:王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311200刊 名:地理教育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年,卷(期):2009“”(5)分类号:关键词:

篇2:区域地理教学

阳城三中 逯小侯

本节课围绕三个目标展开教学,一是民族政策,二是民族制度,三是民族自治的目标。针对目标展开教学,做到了深化目标拓展目标的要求,课件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课堂练习方面注重当堂知识的落实,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学生记忆上留的时间较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当堂的消化吸收率。要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养成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要逐步养成,坏的习惯要马上改掉。课前进入预习状态,上课抽查每节一课记忆内容。落实“一背二查三签字”环节,把每节课落实到实处。

二、科学管理高效率。好的管理是生产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课堂时间的延伸管理,每天一课内容的落实,结合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记忆,第二天中午落实背诵,每组四人,1号、4号,2号、3号互查。检查结果组长汇报课代表,课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并上报老师。做到“晚背午查,午查晚背”,及时回顾温习,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中午检查,第二天中午检查昨晚背诵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背诵落实,温故知新。

三、兴趣爱好是渊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一、利用线和点, 进行区域定位训练

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以经纬度位置为例) , 学生如果对试题中所指的区域能够进行准确定位, 也就相当于拿到了解开这道题的钥匙。例如: (2009·全国卷Ⅱ) 文综第36题, (2008·宁夏) 文综第36题, 这些题目提供的信息都不多, 只是给了一条纬线, 两条经线和所示区域的轮廓, 多数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把经纬线和区域轮廓相结合来判断这个区域, 如果这个区域判断错误了, 可能会大量失分或“全题覆没”。由此可见, 考生能否准确地进行区域定位非常重要。因此, 高考复习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区域定位训练。方法有:

1. 巧用经纬线, 宏观把握, 构建心理地图

复习时指导学生观察经过每个大洲东 (北) 、中、西 (南) 三条主要经纬线, 从宏观上把握每个大洲跨越的范围。

各大洲范围如下表所示:

学生如果只掌握各大洲的经纬度范围还远远不够,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通过填绘空白图等方式熟悉重要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例如:赤道、南北回归线、40°N、0°经线、20°W、20°E、90°E、120°E等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如果指导学生复习中国地理, 用下面“中国经纬网图”来帮助学生识记重要地理事物 (如地形区、山脉、河流、重要城市、主要工业区等) 的经纬度位置效果不错。方法是:先填上地形区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区等) , 再填上山脉、河流、城市、工业区等内容, 采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清晰的区域空间表象。

2. 巧用关键点, 突破局部区域图的空间定位

局部区域图一般以大比例尺的形式出现在试题中, 学生做这一类型的题, 找准突破口是进一步答题的前提, 学生能否找到突破口的关键取决于对局部小区域空间的准确定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教会学生结合自己较熟悉的城市、地形区, 建立一些关键性的点 (经纬线的交点) 作为空间定位的参照物, 并有意识地记住这些点的地理坐标, 以及这些点所属的区域。

关键点如下表所示:

要求学生在识记了这些关键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识记关键点所属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 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名称、走向;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特征、成因;自然带类型;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生态问题;等等。

此外, 学生巧用这些关键点, 可以解决若干地理问题:北京和纽约这两个点虽同处大陆东岸, 同在40°N附近, 但气候类型不同,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 而纽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纽约和圣地亚哥这两地都在75°W附近, 75°W大致位于北美东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 由此可以推出美国大部分领土在75°W西侧, 而巴西则在75°W的东侧, 这对学生准确定位这两个重要国家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区域地图训练

区域地图训练主要包括判读, 分析区域图, 填绘区域图两种训练方式。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发现考查区域地理的区域图有两个特点: (1) 地图的比例尺扩大, 使区域范围缩小, 区域地理事物的内容更详细; (2) 交界地区地图增多, 以局部区域地图为主。如2008年文综第39题, 图中就呈现了中亚、俄罗斯、中国西北的交界区域。往年的各地高考题也有: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区域;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区域;陆地向海洋的交界区域;等等。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两种特点, 让学生觉得区域地图很陌生, 造成解题困难。因为学生熟悉的是教材中反映大范围, 小比例尺的区域图。针对这种情况, 在复习完每一区域地理知识以后, 就及时进行该区域空白地图的填绘训练,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各种地理事物准确填绘在地图上, 培养学生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中国与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区交界处地图、国家交界区域地图等。

三、区域之间的对比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对比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例如:刚果盆地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这两个地方纬度位置不同, 却有相同的气候类型。通过位置的对比, 学生就不难理解同一种气候类型的两种不同成因。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 常年受到赤道低压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 终年高温多雨,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马达加斯加岛虽然不在赤道附近, 也是热带雨林气候, 是因为在岛屿的东部有山脉分布, `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 多地形雨, 加上附近有暖流经过, 增温增湿, 因此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学生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 再引导学生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中美洲的东北部这三个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也就不难了, 学生在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也会把握得较好。通过区域之间的对比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例子可以找出很多, 如:美国玉米带和中国松嫩平原玉米带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对比;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对比;西亚、北非和中亚荒漠景观在成因上的对比;等等。总的来说, 通过区域的对比, 更能提高区域地理的复习效果。

篇4:区域地理教学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高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21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明确要求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纵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也不难发现区域地理是综合题的必然组成部分,考查长盛不衰,独霸“半壁江山”。高考中区域地理试题的考查方式多以区域为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注重考查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应用。明确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就要对初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的深入探究,提升区域地理的综合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率。

一、授之以渔,整合知识

因为区域地理复习面广量大,加上课时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是: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探究区域发展方向。

首先,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等。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区域地理考查的第一能力,也是目前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空间定位变成了地理考试的“门槛”,树立空间意识,准确空间定位是读图解题的关键。在区域定位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纬线定位法、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和形状定位法(如我国重要行政区的轮廓、重要河流的轮)、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法等。虽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高考中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准确定位可以增加对该区域的认知,从而为探究区域特征打下基础,所以最基本的空间定位方法一定要掌握。

其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区域人文环境特征。在复习区域地理前学生要先掌握区域特征的描述方法,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其成因时,要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以推断某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结合气候和地形可以分析该区域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类型等;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可以推断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最后,探究区域发展方向,是分析区域特征的最终目的。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制定区域优势的开发方向和问题的治理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路如下图:

该复习思路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尤其在课前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这个思路在课前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找出主要的问题和疑惑在课上探究。

二、以点带面,深入探究

虽然区域地理复习课知识覆盖面广,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载体,复习的关键是要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点”在课堂上重点探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学习“南亚—印度”一课时,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查,我精选两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探究。

1.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读图甲说出南亚冬夏季季风的风向,解释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2)读图甲思考印度半岛东西两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印度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5月份是印度最热的月份,请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

(4)印度半岛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高,试分析原因。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围绕南亚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展开的,后两个问题是关于南亚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冬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掌握。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分析主要涉及必修一的内容,分析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气候成因分析的知识网络,并归纳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得出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图:

2.印度的工农业

(1)读印度的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分布原因。

(2)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并分析其区位条件。

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必修二农业区位分析和工业区位分析,通过探究能看出农业的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工业的分布则与矿产资源、技术等密切相关,而且要强调在进行区位分析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区位因素,不能面面俱到。

三、潜移默化 ,提升能力

2016年山东高考文综将使用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卷的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也是全国卷的一大亮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年第36题围绕“美国大盐湖的卤虫产业发展”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前三个小题的设计从卤虫的生长环境到卤虫产业发展的条件再到卤虫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求考生从题干和文字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调动运用影响产业发展变化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式深入考查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很巧妙地渗透了地理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落脚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考查学生对学科问题的判断表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观。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区域,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时,指导学生按区域地理的分析思路和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画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同知识点,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在课后的习题演练中,应指导学生锻炼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使学生真正成为能自主学习地理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

篇5: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区域地理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区域有自己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记忆。但区域地理就是单纯的记忆罗列吗?我不这样认为。每个区域都有区域特点、区域发展、区域整治三个部分,仅仅是要记住特点,那么可以说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去读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也能去记忆这些东西。我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重要的是需要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浙江地理的教学,我们是要让学生记住这里气候、记住这里的农业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我认为我们更需要让学生理解浙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浙江气候的影响;需要让学生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多丘陵的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学生学习这个部分后要能够用这种思维去分析其他类似地区的特点。例如在江西,福建等,应该上升到一类地区的特点。

篇6: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1、端正教育思想和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本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服务,站住课堂主阵地,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素养。

2、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很多地理教师属于理科专业出身,所以在高中阶段偏文科性质的地理教学中,理科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均比较强,但是缺乏文科知识底蕴。为了使课堂教学充实有趣,地理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的充电,博览群书,特别是加强对区域历史、政治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3、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不参加高考,也没有会考的理科班学生来讲,如果地理课堂毫无趣味,学生肯定不会买账。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听进去,课堂中参与进来,就更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以讲授为主的死板教学模式。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设置课堂有趣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时事紧密联系等都是必要的教学方式。

4、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评价方式中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评价,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流于形式,仍然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法,而且考试多像曾经的会考一样,发复习提纲和试题,然后选取比例很高的原题考察,不仅埋没了很多学习认真同学的成绩,也给很多学习开小差的同学开了“绿灯”,显然有失教育评价的公平合理性。所以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也是促进理科班地理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篇7: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状况三大模块。其内容多,涉及面广,地名等记忆量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难记、难区别。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下几种方法,自认为效果良好。

1、串联法: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之初,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堆小鱼,没有篮子和袋子可以拎回家,怎么办?找根细绳将鱼串起来,呵呵,拎起来是一串,放下来是一片,省心省力。那么区域地理学习中如何找到这条看不见得细绳呢?从大处来看,区域分析无非就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小处来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无非就是分析成因、危害、治理措施,而成因可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入手,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法规等,形成分析的套路,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此方法在地名记忆中,作用也很明显:如城市用铁路线串联。在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后,则进入下一个环节。

2、综合分析法:区域特征的形成实际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其地理位置与地形会影响气候、植被、水文条件的不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使气候干燥,东北地处较高纬度又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漫长而寒冷等,多找几个突出的和不突出的区域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方法和学习套路。

3、比较法:区域是不同的,这就表现为区域的差异性。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相似但又不同的最容易混淆,此时用比较法最好。比如日本和英国、鲁尔区和辽中南、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我国秦岭南北等

篇8:区域地理教学

(一)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缩短

由于浙江省初中没有独立的地理课程,相关区域地理的内容被分解在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里面,造成区域地理内容的缺失与断档,使初高中地理内容不衔接,导致浙江省内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地图知识与地图使用习惯、地理空间思维等认知薄弱,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此不足,浙江省的通用做法是在高二学段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其中,第一学期复习世界地理,第二学期复习中国地理,但新高考的时间提前,区域地理复习的时间就变短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复习区域地理是一个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主题式区域探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单调的教法和静听的学法。单调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视静听的模式,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由于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探究问题能力缺乏。对学生的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目前地理高考的目标之一,《2014 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地理学科命题考核目标有明确要求: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四)目前区域地理高考的新动向

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立意、考查内容、考查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20 世纪90 年代,区域地理命制立意重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事实记忆能力,最常见形式是以填空题的方式综合考查某个区域的国家、地形、气候、河流、农作物、矿产,即地名加物产,只考“地”而不考“理”,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物化的地理事实记忆情况,不重视学生的地理技能的考查。目前,各省份的高考地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往往是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某个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征。但纵观这些年全国高考地理试卷,我们会发现,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是以“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 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Ⅰ第37 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1 示意了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 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 分)

本组题以尼罗河鲈鱼为主题,以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区为区域,以鲈鱼相关的问题链为形式,考查了学生分析探讨鲈鱼引入维多利亚湖和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及鲈鱼生长繁殖对捕鱼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能力。整组题的四个小问题都以“尼罗河鲈鱼”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这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命题方式是有别于各省市的区域综合题的最大特点。

二、问题解决的切入点选择

解决上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地理的教学特点。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应然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例如,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等。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一定要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区域地理复习,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每个主题都能找到适当的区域

虽然每个区域都是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但每个区域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大气环流、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也不同,每个区域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即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区域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目前人类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即PRED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能找到适当的、典型性的区域,以这些区域为案例,把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相整合。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其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区别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目标导向上,传统教学是八股式的知识呈现,而主题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二是在教学方式上,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某个区域,设计若干个以主题为中心的问题,采取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的方式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从概念上看,所谓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主题”就是选取某区域的某种现象、内容或话题,是探究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探究”是开展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或方式,是解决“主题”问题的活动方式;“区域地理”是地理模块,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某个区域时,以该区域的某个典型特征或现象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的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八股式”的教学方法。而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根据问题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将区域地理知识和中心问题相整合,运用区域知识逐步解决中心问题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根据问题选择区域,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区域选择主题。

四、主题区域探究活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主题区域探究活动”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在开展主题区域探究活动时要紧紧抓住这三个主题,在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以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主题”的确定

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题即话题,该话题最好是基于问题的话题。主题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要来源于真实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理念,让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对于主题的确定首先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是虚拟的,更不是虚无、虚假、凭空想象,甚至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冲突。主题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2.主题要体现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的区域相整合,改变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适应目前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所选择的主题是不是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纵观近些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对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地球运动意义、天气与气候、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等。人文地理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交通线点、文化生态、旅游)、人口增长与迁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联系等。

3.主题要有趣味性和思维含量

主题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所以开展探究的主题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果对探讨的主题或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思维含量,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内蒙古草原地区为什么北坡植被比南坡植被长得好,新疆地区种植业为什么灌水越多农作物产量越低,这些与学生的惯性思维相冲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区域的选择

当一个主题确定后,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区域,将该主题落实在这个区域,进而开展探究活动。在选择区域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选择的区域应有典型性

每个主题或话题都可能落实在不同的区域,但要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为恰当的区域。例如,在讲生态问题时,既可以选择中亚地区,也可以选择美国中西部地区,还可以选择澳大利亚或者南美亚马孙雨林等。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区域,如果重点讲生物多样性减少,可选择亚马孙热带雨林;如果重点讲人类活动引起的沙尘暴,可选择美国中西部;如果重点讲沙漠化,可以选择澳大利亚等。

2.选择的区域要有互补性

因为每个区域都有若干个话题,例如在讲新兴产业时,美国的新兴产业比较典型;在讲到现代农业时,美国也很典型;在讲到气象灾害时,美国也有典型……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工业、农业、自然灾害都落实在美国这一个区域,美国只能作为一个主题的区域。所以在选择主题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使得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恰当整合。图2 是以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中心的相关主题及典型区域。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

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区域后,接下来就是探究活动的开展。开展探究活动要涉及主题的问题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组织的方式、探究结论的展示、评价反馈等。下面笔者以“自然灾害”为主题,谈谈东南亚区域地理的复习。

环节一:主题区域的导入

自21 世纪以来,当全球数以万计的人被自然灾害夺去宝贵生命、数千亿美元的财产蒙受损失、数十亿人口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时候,世界各国一直呼吁要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要抵御自然灾害,首先要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空间分布、防御措施。学生可以阅读世界地图,判断哪个区域出现的自然灾害种类最多、频率最高且造成损失又大。

环节二:出示东南亚区域地形图,探讨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

图3 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东南亚区域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原因。

(2)根据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判断图示B、C、D三个区域所示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并说出该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3)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说出A区域所示的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4)分析该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损失大的原因。

环节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并予以补充。

环节四:学生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东南亚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篇9:区域地理教学

一、从小区域着手,采用简图法,化整为零并综合分析

小区域可以小到一个盆地、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甚至是一个小区域中的点。如果放在一个大的区域中,学生可能觉得没什么难度,所以有关小区域这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画简图一区域定位—结合自然地理综合分析。下面以天山地区为例。

2有关谊区域地理事物定位

(1)天山山脉(c):经度80°E~90°E,纬度43°N左右。

拓展延伸:秦岭纬度大约在34°N。

(2)塔里木盆地(E):85°E、40°N,大致在此盆地中心。

(3)准噶尔盆地(D):85°E、45°N,大致在此盆地中心。

拓展延伸:我国四大盆地中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经纬位置。

(4)吐鲁番盆地(A):90°E、43°N左右。

(5)伊犁谷地(B):75°E、43°N左右。

3将该区城与自然地理结合

(1)地形:一山脉、三盆地、一谷地

拓展延伸(与等高线相结合):等高线最密集、相对高度最大处——天山山脉;等高线闭合、数值周围高、四周低——三盆地,其中吐鲁番盆地可达到最低-155米。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气候特点: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拓展延伸:①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优势是光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不利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容易受到低温冻害或寒潮的影响。②降水差异—北多南少,西多东少。③北疆多大风天气。④温度带——天山是我国一重要地理分界线。⑤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等温线应分1月和7月两种情况分析。

(3)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有断流现象,流量小,影响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有结冰期。代表河流有塔里木河。

拓展延伸:①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汛期或枯水期、结冰期、含沙量、凌汛等);水系特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特点、河道弯曲等)。②地质作用:本地区气候干旱、河流流量小,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力作用,如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4)植被、土壤和自然带

本地区的植被主要是温带荒漠,土壤主要是荒漠土,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天山山脉的自然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垂直分异规律)。在天山的北坡山腰,分布着针叶林——云杉林。

拓展延伸:①天山牧民的放牧。②雪线和自然帮的高度。

(5)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天山以北和以南的两大盆地均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草场资源:天山地区分布着山地草场,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

风力资源:天山以北地区及其断口处,冬半年风能丰富。

太阳能资源:该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

拓展延伸:①把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气东输工程。②秦岭、大兴安岭、武夷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黄河三角洲、阿尔卑斯山脉、潘帕斯草原、墨累—达令盆地……

二、从小区域着手,寻找典型小区域,强化对比分析

综合对比分析,找出两个区域的异同,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会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马六甲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为例。

1画简图

2对比分析两区域

(1)位置:经纬位置(见上图)

拓展延伸:马六甲海峡是低纬度热带地区的海峡;英吉利海峡是中纬度温带地区的海峡。

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是世界著名的洲际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被称为“十字路口”(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州),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连接大西洋和北海,是英国的生命线。

(2)气候与洋流

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丰富。

马六甲海峡是一“风平浪静”的海峡。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风力和洋流的影响非常微弱。

拓展延伸: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这时马六甲海峡海流最弱,从印度洋流向太平洋;在北半球冬季,西北季风使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这时马六甲海峡海流相对较强,从太平洋流向印度洋。但是,总体上,海流速度差别不大,多数时候仍显得风平浪静。

英吉利海峡:位于中纬度带,受西风带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盛行西风,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沛。英吉利海峡是一“风大浪急”的海峡。地处西风带,终年受西风的影响;还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流的影响。

拓展延伸:英吉利海峡“风大浪急”最强烈应该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原因是北半球冬季北温带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大,西风更加的强盛,北大西洋暖流也更加的强大,所以此季节风大浪急。

(3)温度和盐度

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地区,水温较高;海峡区域降水多,且有多条大河注入海洋,所以,盐度较低。

英吉利海峡:地处温带地区,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平均水温在10℃多,盐度较低。

篇10: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是用板图教学方法边画边讲,让学生形成一个空间概念

把区域定位教学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教会学生动手画图。我在某一区域教学的每一课时,首先都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区域的轮廓图,特别用色笔描粗最有区域识别价值的经纬线,然后用另一种色笔描绘出该经纬线所穿过的重要地理事物,如某一岛屿或某一山脉等。目的是便于教学,也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形成深刻的视觉记忆。二是多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时,先画出两幅中国地理,然后分别来画一月和七月的等温线,一月的画出20℃、10℃、0℃、-10℃、-20℃几条等温线;七月的画出18℃、24℃、30℃等几条等温线,然后让学生对比一月、七月等温线的走向、疏密程度,及一月0℃等温线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总结出一月和七月我国气温的特点。三是要让学生多填图

填图是学生掌握区位的重要方法,对于每一个区域都要让学生把该区域的地理事物都要填在图中

四是学会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抓住一个区域的突出特征及影响的主导因素

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复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中亚地区 “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分布无不与本区的自然环境有关。五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总结和归纳

区域地理的教学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对于区域的不熟悉是使得他们不会分析的主要问题。比如我一般要求他们从5个方面来分析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就比较多,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是掌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各大要素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各个区域大致都从这些方面来表述。特别是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必须使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化繁为简,提高复习效率。六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区域地理教学要有新的方法

篇11:西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1.读图,(1)国家: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大洲:⑧  ⑨  ⑩

(3)水域:A.(内陆湖)B.C.D.E.F.(4)海峡:G.H.(5)运河:I.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  带,小部分位于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   海、海(大西洋),南临   海(印度洋)。

(2)地处 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 洲  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海和   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湾和   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和 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  和  洋,是  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   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   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   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   海、湾、海峡、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  业和  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

(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  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

(2)

(3)

(4)

第二节  西亚

1.读图,(1)国家:①阿富汗②伊朗③伊拉克④科威特⑤沙特阿拉伯⑥叙利亚⑦土耳其

(2)大洲:⑧亚洲⑨非洲⑩欧洲

(3)水域:A.里海(内陆湖)B.黑海C.地中海D.红海E.阿拉伯海F.波斯湾

(4)海峡:G.土耳其海峡H.霍尔木兹海峡

(5)运河:I.苏伊士运河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地中海、黑海(大西洋),南临阿拉伯海(印度洋)。

(2)地处亚洲、欧洲、非洲交界之地,位于亚洲西南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黑海和地中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与世界其它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及其沿岸石油外运的唯一通道。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亚洲、非洲至欧洲的海上运输不用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了航程,节约了航行时间。

11.有什么别称?“五海三洲之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东西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大,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海洋运输。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东亚、欧洲西部、北美洲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B: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C:经过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日本。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苏伊士运河海水较浅,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只能绕道好望角。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淡化海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焦点?(1)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稀少。(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3)许多河流、湖泊分属多个国家。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耶路撒冷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2)石油资源丰富。(3)水资源匮乏。(4)宗教、文化差异大。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上一篇:法人客户贷款贷前调查报告内容要求下一篇:教育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