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2024-04-28

高二区域地理学案(精选8篇)

篇1: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海滨中学学案备课人:王梅审核人:于海红备课时间:2011/9/7海滨中学学案备课人:王梅审核人:于海红备课时间:2011/9/7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知识。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习重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静电现象、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习过程:

1.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放电现象?你能否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放电现象,并说出属

于哪一类放电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带电导体内部有电荷的存在,那么你知道导体内部的电荷

是如何分布的吗?有尖锐部和没有尖锐部导体内部电荷分配是否相同?

3.避雷针利用什么原理来避雷的?

4.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静电也不例外,你能说出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和防止(可

上网搜索)

课 堂 范 例:

1、下列关于避雷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避雷针避雷是中和云层中的异种电荷。

B.避雷针避雷是将云层中积聚的电荷导入大地 C.为了美观,通常把避雷针顶端设计成球形 D.避雷针安装在高大建筑物顶部,而不必接地

2、下列对静电的防止的是()

A、静电复印B、静电除尘

C、飞机采用导电橡胶做车轮D、给汽车喷漆

学以致用:如果你在户外雷雨来临时,怎样防止雷击,才能保障人身安全

1.4 电 容 器 学 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2.掌握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认识一些常用电容器;

4.结合匀强电场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影响电容的因素是教学中的重点。

三、课前预习

1、a什么是电容器?

b最早的电容器是什么?

c电容器一般有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3、什么是电容器的电容?(结合瓶子的容积进行理解)

4、电容的单位是什么?

一、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容器所带的电荷越多,电容就越大B.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越高,电容就越大 C.电容器所带电荷增加一倍,电容就增加一倍 D.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例

二、对电容C=Q/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容器充电量越大,电容增加越大

B.电容器的电容跟它两极板所加电压成反比C.电容器的电容越大,所带电量就越多

D.确定的电容器,它所带电量跟两极板的电压的比值保持不变

课后练习书后P15练习

篇2: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1.读图,(1)国家: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大洲:⑧  ⑨  ⑩

(3)水域:A.(内陆湖)B.C.D.E.F.(4)海峡:G.H.(5)运河:I.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  带,小部分位于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   海、海(大西洋),南临   海(印度洋)。

(2)地处 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 洲  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海和   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湾和   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和 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  和  洋,是  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   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   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   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   海、湾、海峡、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  业和  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

(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  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

(2)

(3)

(4)

第二节  西亚

1.读图,(1)国家:①阿富汗②伊朗③伊拉克④科威特⑤沙特阿拉伯⑥叙利亚⑦土耳其

(2)大洲:⑧亚洲⑨非洲⑩欧洲

(3)水域:A.里海(内陆湖)B.黑海C.地中海D.红海E.阿拉伯海F.波斯湾

(4)海峡:G.土耳其海峡H.霍尔木兹海峡

(5)运河:I.苏伊士运河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地中海、黑海(大西洋),南临阿拉伯海(印度洋)。

(2)地处亚洲、欧洲、非洲交界之地,位于亚洲西南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黑海和地中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与世界其它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及其沿岸石油外运的唯一通道。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亚洲、非洲至欧洲的海上运输不用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了航程,节约了航行时间。

11.有什么别称?“五海三洲之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东西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大,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海洋运输。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东亚、欧洲西部、北美洲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B: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C:经过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日本。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苏伊士运河海水较浅,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只能绕道好望角。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淡化海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焦点?(1)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稀少。(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3)许多河流、湖泊分属多个国家。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耶路撒冷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2)石油资源丰富。(3)水资源匮乏。(4)宗教、文化差异大。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篇3: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关键词:“学习案”模式地理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建议“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中提到: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美国哈佛大学所做的一项关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科学调查显示:1.“我听过了, 我忘记了”;2.“我看过了, 我记住了”;3.“我做过了, 我理解了”。地理课堂就该让学生获得第三种效果, 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基础差, 课堂问题探究进行缓慢,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多参与, 课堂气氛好, 学生学习兴趣很浓, 但教师每节课都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课时紧张,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练习和作业讲评没有时间进行等。如果采用“学习案”模式进行学习, 通过发学习案, 让学生自主学习简单知识, 重点和难点知识课堂上共同探讨、学习, 这样老师上课时就会节约很多时间, 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同时, 学生学习也有了主动性和学习依据, 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那么, 什么是“学习案”模式呢?

一、“学习案”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学习案”, 是老师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学习内容 (通常为“纸化”设计) , 因为学习内容是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出现, 所以也可以称为“学习案”。设计学习内容的同时, 也将本节课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在学习案上体现出来, 方便课堂授课使用。它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指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 并能够使学生有计划、有结构地进行自主学习, 理解文本内容, 掌握基本知识, 生成自己的见解, 尽可能多地解决概念性问题、理论性问题和习题性问题。

“学习案”模式是在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化知识为问题、变讲授为导读的有效教学行动工具之一, 具有铺垫性、探究性、前瞻性、开放性四个特点, 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学习案”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要设计一个高效的“学习案”, 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时候充分研读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 还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首先, 教师设计的“学习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中国的北方地区》学习为例, 知识目标要求: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3.北方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及主要城市的发展条件评价;4.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5.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6.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这些目标中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特点以及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完全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只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时进行检查、评价就可以了, 这样就节约了时间。而其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讨论, 或自己提出问题等形式出现, 课堂上再加以完善该问题, 有层次地逐步分析, 不然学生可能会没有兴趣完成这张“学习案”, 那样就事倍功半了。

其次, 要学生能够从“学习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自主学习, 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另外, “学习案”要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结构化预习, 也就是要完成本节课的基本内容的学习。要进行结构化预习, 首先要粗读教材, 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涉及的地图, 然后按照“学习案”的思路, 明确本节课文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查阅课本以外的相关资料, 拓宽知识面。再读教材, 标注本节课的重难点, 仔细看地图, 明确地图上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相关的特征和特点。最后完成知识网络图, 形成知识框架, 写出自己的收获, 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课堂上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奠定基础。

三、“学习案”的设计思路

1. 根据《教学指导意见》, 明确目标要求。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心中没有目标, 他的学习会感到茫然, 不知道要掌握什么, 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在学习案的开头要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的设计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便于操作, 让学生一目了然, 不必知、情、意、行面面俱到。然而, 学习目标的制定当然是以《教学指导意见》为学科教学的依据, 指出要求学生掌握概念, 弄清原理, 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练习题, 不要设计过多的题目, 题目要有针对性, 更不能设计高难度题目, 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

2. 分析学情,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层次分明。

根据我校学生分班的特点, 择优班学生基础较好, 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 在设计“学习案”时, 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稍难题或探究题, 让学生尝试;而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薄弱, 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情况, 设计时难易要适中, 可以有挑战性, 但要求不能太高。设计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基本上都能解决, 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部分可以不作安排, 留到课上去专题突破。如果难度过大, 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简化内容, 突出重难点。

自学部分可以课前预习完成,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前奏和铺垫, 内容不能太多, 只要求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完成例题和1~2个模仿练习题。但内容简化了, 并不意味着只关注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点, 而对重难点知识不加以体现, 重难点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就知道这部分是重点或是难点, 但学生通过自己看书预习可能不够, 这时教师在“学习案”上要加以体现, 并让学生完成重难点知识中的部分铺垫性内容,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并使学生足够重视这部分知识, 不会引起误会。

4. 预设“学习案”的可操作性, 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

学习案设计时不要拘于形式, 并不是说非要印个单子就是学习案, 当然学习案不能变成练习设计, 也不能照搬教案。因为学习案是给学生看的, 要有导向性和启发性, 仅仅是习题的堆砌, 不能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如果是照搬教案, 就会搞错使用对象, 缺乏针对性。我在设计学习案时一般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将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 便于学生操作, 从而起到较好的导读、导思、导疑的作用。通过设计, 预设课堂教学, 事半功倍。

“学习案”的操作流程如下:

四、“我国西北地区”学习案教学设计实例

1. 学习目标。

(1) 描述和确认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西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农、牧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条件评价。

(3) 分析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 掌握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与工业特点, 了解主要城市的分布。

2. 学习重难点。

(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基础知识自学 (读西北地区图归纳) (1) 位置和范围。

(2)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角度)

(3) 能源矿产潜力巨大。 (读西北矿产资源分布图)

4. 收获与疑难。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 重难点探究。

(结合材料, 尝试探究) (1) 分析农、牧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条件评价。

(2) 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6. 举一反三。 (两组练习巩固)

在区域地理复习实践中发现, 学生通过“学习案”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 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案”, 以文本学习内容为主要形式, 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会看书, 题目要以问题为主,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节课想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方法、规律、技巧, 都要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出来,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概念、知识体系、技能和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喻志.学习案使用的几点思考

篇4: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摘要: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探究;思维建模;地理学科素养

2015年4月,笔者在福建教育学院参加“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地理)省级培训”期间,有幸获邀到福建师大附中进行教学观摩,现场听取公开课“北美——以美国为例”,感触良多。授课教师选取北美地区最典型的美国为案例进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建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地理素养,获得广泛好评。

一、精选“典型案例 ”,以点带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其中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区域地理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视角和价值,知识集中程度高。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区域地理教学已从统一分区教学转化为多元化分区教学,从以具体区域为基本面的教学转化为以突出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所有学习的“区域”都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区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目的。

作为近代迅速崛起的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但在诸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且在北美洲的地理特点中具有典型特征,因而在讲述北美洲时往往以美国为例进行教学。通过选用“美国”作为典型案例,起到“窥一豹(美国)而知全身(北美洲)”的作用。

精选案例后,教师就要架设“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架设“桥梁”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围绕案例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主动探究学习,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二、凸显“问题探究 ”,培养学科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试题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在注重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是突出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了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探究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读图2和图3,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4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上三个“问题链” 彼此相关、层层递进,重点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构建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三、着力“思维建模”,形成知能迁移

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建模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

授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即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入手→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探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特征包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其中自然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土壤的特征;人文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及其它产业的特征。接着提问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途径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下。

地图: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统计图表:各要素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

景观图片:地貌、民居、植被图……

文字材料:课本、图册、网络……

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以及该区域中需要提炼的区域特征以及提炼途径,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学习地理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化知识迁移意识。

思维建模二:位置特征

复习美国的领土、位置和范围时,授课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描述某区域的位置时,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或温度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思维建模三:地形特征

复习美国的地形时,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的曲直状况等角度回答。

思维建模四:气候成因

分析北美洲气候类型时,注重分析其成因,让学生分别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植被)等角度阐释。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以区域为载体对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五方面:地理位置的判断与分析;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分析;气候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河流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篇5:澳大利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澳大利亚

1.读图:(1)大洋:①

(2)岛屿:③(3)礁石群:④

(4)地形区:⑤  高原⑥  平原⑦   岭

(5)盆地:⑧     盆地(盆地)

(6)湖泊:⑨(7)河流:⑩

(8)城市:A.(最 城市)B.()C.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半球、南 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致位于10°S----40°S之间,大部分位于   地区,小部分位于   地区。

(2)从中部通过,属于 带和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洋和  洋之间,四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的国家。

5.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

(1)地形。(2)西部,中部,东部。

(3)地势。

6.最大的河流是哪条?   7.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是哪里?    大盆地(盆地)

8.因古老生物众多有什么别称?“        ”

9.特有生物有哪些?、、(树袋熊)、10.为什么古老生物众多?

(1)

(2)

11.读图,(1)气候:

A.B.C.D.E.F.(2)农牧业带:

①     ②     ③          ④。

12.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13.大分水岭对气候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大分水岭纵贯,阻挡了         深入内陆,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

14.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什么?、、。15.出口的矿产品主要是什么?

16.煤、铁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煤矿主要分布在,铁矿主要分布在。

17.煤、铁资源沿海分布有什么好处?。

18.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什么别称?

“        ”、“        ”。

19.人地关系有什么特点?

20.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

21.为什么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1)(2)

(3)

22.最大的城市是哪个?

23.主要是什么人种?    24.通用什么语言?

25.信仰什么宗教?

第八节

澳大利亚

1.读图:(1)大洋:①印度洋

②太平洋

(2)岛屿:③塔斯马尼亚岛(3)礁石群:④大堡礁

(4)地形区:⑤西部高原⑥中部平原⑦大分水岭

(5)盆地:⑧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6)湖泊:⑨北艾尔湖(7)河流:⑩墨累河

(8)城市:A.悉尼(最大城市)B.堪培拉(首都)C.墨尔本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致位于10°S----40°S之间,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小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2)南回归线从中部通过,属于热带和南温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临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5.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2)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3)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6.最大的河流是哪条?墨累河

7.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是哪里?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8.因古老生物众多有什么别称?“活化石博物馆”

9.特有生物有哪些?袋鼠、鸸鹋、考拉(树袋熊)、鸭嘴兽

10.为什么古老生物众多?

(1)较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处于孤立状态,自然条件较为单一,生物进化十分缓慢。

(2)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许多古老生物无天敌,能生存至今。

11.读图,(1)气候: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E.温带海洋性气候F.地中海气候

(2)农牧业带:①粗放牧羊带②粗放牧牛带③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④绵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12.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呈半环状分布。

13.大分水岭对气候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大分水岭纵贯澳大利亚东部,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14.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什么?羊毛、牛肉、小麦。

15.出口的矿产品主要是什么?铁矿石、煤炭

16.煤、铁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17.煤、铁资源沿海分布有什么好处?利于矿产的海运出口。

18.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什么别称?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19.人地关系有什么特点?地广人稀

20.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沿海地区

21.为什么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1)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2)地处沿海,对外交往便利。(3)开发较早,经济发达。

22.最大的城市是哪个?悉尼

23.主要是什么人种?白色人种

24.通用什么语言?英语

25.信仰什么宗教?基督教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教学案的编排分《区域地理认知基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部分,非常适合高中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

对应教学案制作出了相适应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教师上课可用,学生学习更可用。

也有初中地理的新型教学案。人教版、湘教版、星球商务版、粤教版、鲁教版、中图版都有,对应的课件也有。

篇6:高二区域地理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创设情境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干旱(dry sub 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二、自主探究问题

1、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

2、分析西北地区与荒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特征?

3、以西北地区为例解释荒漠化的成因?

4、以西北地区为例叙述荒漠化的危害?

5、以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荒漠化防治?

6、了解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特点,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7、了解我国南方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红色荒漠”的原因?

8、说说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的有关情况?

三、自主测试

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 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我国西北地区表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回答2~3题。2.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气候因素中,气温的变化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

C.自然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

3.我国目前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是()

A.局部逆转,整体扩大

B.局部扩大,整体逆转 C.治理速度超过破坏速度 D.破坏速度超过治理速度 4.下列因素不属于西北荒漠化的原因是

A.大风频繁 B.人口的迅速增长C.大水漫灌 D.深居大陆腹地 5.我国目前荒漠化仍然在蔓延的主要地区是

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 B.旱作地区和草原地区

C.河谷地区和草原牧区 D.旱作地区和高原牧区 6.治理荒漠化、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

D.协调人地关系 7.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篇7: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今年我刚到东方书院,执教高二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能进一步的改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2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4、5)班的地理课程,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

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下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二年,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课前阅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如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重视课堂管理。

做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清楚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个科学的课堂管理,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十分重视课堂管理,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质量。一般我一进课堂,就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影响全体学生,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上的我课,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完,把难点剖析清楚。接下来学生的精力开始涣散了,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我来个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至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我一般是让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通过梁永禄老师,张郁老师的尽心指导,各位组员的大力帮助,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3

自从7月份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只需要在考试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还用“副科”来称呼,这种现象在理科班表现得尤为明显,殊不知这种态度已经犯了学习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明显的区别于所谓“地名学”,不是单纯的记住“北京在中国北方,广州在中国南方”等等这一类常识性的知识。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析、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平时,我们进行系统复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知识性的问题。

三、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其次,在平时和同学们说明水平学业测试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二、学练结合,注重练习

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三、点评到位,具体提升

篇8:使用地理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一种动力, 稳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观察更敏锐, 记忆得到加强, 效率明显提高。

每年的11月, 高一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课前, 我会在学案中设置表格,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 让学生记录、回忆、感知苏州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课上让学生展示学案上的图表内容, 分析表格中气温、天气、风等要素的变化, 探究冷风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情况;课后在学案中提供下表信息, 设置具体问题, 或者让学生DIY, 扮演天气预报员。地理学案为学生提供展示丰富的图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案例、多样的信息, 不仅能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地理就在身边, 还能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 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使用地理学案, 就能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都会主动地学习地理, 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热力环流前, 我在学案中设置“基础知识回顾”, 重点复习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流层大气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相关知识及其原因, 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我也经常在学案中设置“学习反思”环节, 要求学生写下疑难问题、学习得失、心得体会等。还让学生自拟试题, 要求学生理解考点要求, 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试图从命题者的视角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反思, 总结学习得失, 养成良好的习惯:既低头拉车, 又抬头看路;既展望未来, 又反思过去,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还能知道怎么考, 怎么答。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查阅地图、学好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之一。读图的良好习惯是:先读图名, 再读图例, 后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做地理读图填充题时的习惯是:先从文字、图表中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 再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后组织具体答案, 后对照文字、图表检查核对信息是否有遗漏, 答案是否完整精确。

习惯是学习地理的金钥匙, 也是地理学习事半功倍的前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在学生攀登遇阻时架梯;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即可。

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正所谓,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使用地理学案, 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1. 在课前预习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基本环节。学生要先阅读教材上相关的文字和图表, 后填写地理学案上的空白内容。遇到不会填写的部分, 学生会主动再次阅读相关内容, 完成地理学案。在课前预习中, 通过填写地理学案,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教材信息、把握教材重点、自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2. 在课堂探究中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而教师在学案中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有梯度, 采用相应的策略, 为不同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进行课堂探究时, 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主动学习的成果, 从中获得主动学习的体验, 在成功中收获喜悦,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在学习“分析农业的区位条件”时, 我将2013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关菊花的内容编入地理学案, 要求学生探究菊花的生产条件。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学会辩证地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掌握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规律。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学以致用, 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

3. 在课后反思中

课后练习是地理学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选练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强调知识的强化内化和规律的总结归纳,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生通过学案会反思得失、查漏补缺, 从而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上一篇:草海镇举办普法文艺演出下一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