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教学反思

2022-10-27

第一篇:大班区域活动教学反思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案例背景】幼儿园区域性运动是教师因地制宜地将不同特点的场地创设成不同的运动区域和内容,投放适宜的、安全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运动环境中充分地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的运动形式。为了促进幼儿运动经验的发展,提升幼儿多种运动能力,目前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虽做到了丰富、多样,但材料的投放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是否能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便利地选择使用材料?是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自主、有序运动,提高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良好运动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一切“是否”都基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只有通过在区域运动中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幼儿的运动情况,才能明确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介于幼儿在区域运动中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区域和材料进行运动,本次案例中我采

【案例实录】

区域运动开始了,女孩来到投掷区域的材料区旁,装满了一个纸篓的纸球,(这时,另一个小女孩在她的身旁用拖拉盒也装满了纸球)将其搬到了离投掷目标大概1.5米的距离,放在正在投掷的同伴身边,随后她转过身回到材料区拿起一个拖拉盒,看了看后又将拖拉盒放回去了。接着,她来到用来分隔投掷区和球类区的网墙边,看着网内正在玩球的同伴们,1份钟后,她沿着网墙一直走,来到了另一面张望球区里的同伴,过了1分多钟的时间,她返回到投掷区域的材料区旁拿起拖拉盒装满了纸球,再次将其搬到投掷区,对正在投掷的一个男孩子说:“这些够吗?我也来打。”

她站在离投掷目标大概1.5米远的地方,拿起一个纸球迅速挥臂投向目标,边投边跳起来和同伴说笑,她用同样的方式连续投了三个球,全部打在了目标的边缘。

“我想换个地方。”说完,她便转身来到材料区拿起一个安全帽戴在头上,走向树林里正在玩对垒的一群女孩子身边,她站在那里看同伴玩,停留了3秒钟,突然折回到材料区,又拿起一个拖拉盒,将其装满纸球,便拖拉着纸盒从比较远的一个方向来到了对垒区中女孩子所占领的地方,她将带来的纸球放到地上让其她女孩子用,自己则捡起地上散落的三三两两的纸球,随手开始挥臂投向据她们大概3米远的男同伴们,眼见脚下的两个纸球投完了,她又跑向旁边捡起纸球继续投,每投完一个球她看也不看,就去捡另一个球继续投,大概投了六七个球后,她对旁边正在投掷的女孩子说:“球快没了,我去拿好哇?”见同伴没有反应,她便跑回了离她较远的材料区,从地上捡起两个球抱在怀里又跑向对垒区,将球随手扔到同伴身边后又跑回材料区,将安全帽摘下来放进材料框里,她没有返回对垒区,而是朝着离她比较近的球类区的网墙走去,边走边看里面玩球的同伴,半分钟后,她来到爬网旁边的平衡材料上用脚蹬了几下,便走到“毛毛虫”器械上坐了一会儿,几秒钟后,她跑到老师身边说:“我手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包”,随后跑到饮水区喝水。

喝好水后,她转身跑向轮胎区开始爬了起来,直到收材料的音乐响起,她回到对垒区用拖拉盒装满了纸球将其送回到材料区,便跟着同伴去排队了。

【教学反思】

1、幼儿有运动的积极性,但是缺少专注性。

幼儿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都是积极、主动的,如使用纸篓、拖拉盒装纸球,与同伴进行投掷、对垒等游戏。但是从幼儿对取、拿材料过程的衔接上,从其频繁更换运动区域的情况来看,该幼儿对于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比较困难。

2、幼儿有运动的目的性,但是缺乏坚持性。

幼儿在投掷区玩时,会主动拿器械装纸球用来投掷,而在对垒区玩时,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取拿纸球,两个区域里的游戏发展的皆为投掷的能力,可以看出该幼儿对投掷类游戏感兴趣,但是两个区域的游戏中,幼儿分别投了“三个”、“六七个”球便终止了游戏,幼儿更多的是做了取、拿材料以及分散注意到观看其他区域的同伴,可以看出,该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有待提高。

3、幼儿有与同伴合作运动的主动性,但是缺少自信。

案例中,幼儿有两次与同伴对话的经历:“这些够吗?我也来打。”“球快没了,我去拿好哇?”从对话可以发现,该幼儿希望能够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来,并且有主动争取的行为。从其“询问”的语气中看出在同伴的游戏中该幼儿属于从属的身份,希望做一些能被同伴认同的事情,但当她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时,她表现出犹豫、退缩,无论在投掷区或是在对垒区,都没有能让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与信心,因此她选择给同伴捡球、观望、或独立游戏。

4、幼儿有投掷的兴趣与能力,但是缺乏投掷的经验。

《指南》中健康领域指出:大班幼儿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案例中的小女孩在投准游戏中,与投掷目标的距离只有1.5米,投掷方式是迅速挥臂投向目标,边投边跳起来和同伴说笑,并且连续投了三个球,全部打在了目标的边缘。在对垒游戏中,她距离对面的男同伴3米远左右的地方进行投掷。

从以上两个行为中可以看出,该幼儿与投掷目标的距离偏近,投掷动作与方式比较随意,缺少规范投掷的经验,未能有效促进其投掷动作的发展。

5、幼儿有较好的规则意识,体现在对材料的整理上。

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幼儿对于自己拿出去的材料,如拖拉盒、纸球、头盔,都能够将其物归原处,在对材料的整理上,幼儿有较强的规则意识。

调整策略:

1、熟悉区域运动场地与材料,熟悉材料的玩法。

导致案例中小女孩频繁更换材料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场地与材料皆为新创设与投放的,幼儿对新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愿望,因此多带幼儿熟悉区域运动的新环境,让幼儿有机会到各个区域去玩、去探索,好奇心得到满足,幼儿就会去寻找她最喜欢玩的区域,同时也会延长游戏的时间,减少更换材料的频率。

幼儿运动中缺乏坚持性、专注性在运动品质方面欠缺的

2、在符合大班幼儿投掷距离要求的范围内划线,继续观察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

案例中的小女孩投掷距离明显低于大班幼儿投掷的标准距离,因此建议教师在符合大班幼儿投掷距离要求的范围内划线,而且是不等距离的线,要满足不同动作发展水平的幼儿练习投掷动作。

3、组织幼儿开展大班集体投掷类运动活动,发展幼儿投掷动作。

幼儿投掷动作不规范,比较随意,原因之一可能是在集体运动中投掷经验的积累不够,原因之二可能是该幼儿没有参与过集体投掷类的游戏活动。因此建议教师关注本班其他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情况,如只是个体差异,则建议在区域中个别指导,如多数幼儿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则建议组织大班集体投掷类运动活动,发展幼儿投掷动作。

我的感悟:

1、从量变到质变,发挥材料不同的价值。

投掷区、对垒区虽都是以投掷为目的,所投放的主要材料都是纸球,但是其形式和情境不同,所诱发的动作技能也不同,投掷区所投放的目标都是固定的“动物头”;而对垒区中是利用同伴作为参照物,即移动的投掷目标,同样为投准,其形式与参照物不同,幼儿投掷能力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2、从环境到材料,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

维幼部后场地有高结构的大环境:如四面的围网,充满野趣的树林,五颜六色的轮胎桥......也有教师自制的、低结构的小材料:如拖拉盒、对垒用的麻袋、鸟窝、纸球、纸篓等等,幼儿在一个区域玩腻了,还可以有更多好玩的区域可选择,从大环境到小材料,多方位的发展幼儿运动技能,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

3、从现象看本质,关注高低结构的转换。

在幼儿的运动领域中,教师经常会困惑何时进行高低结构的转换才能恰到好处的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从案例中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看出幼儿动作发展的“本质”,除了是关于动作发展的,更多的是关于幼儿运动品质的体现,因此从现象中看本质,来决定何时进行高低结构的转换,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区域反思和户外观察

教学活动随笔

————区域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句话是我到了大二班之后深感体会的。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中,教师也应起到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指导者。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因为区域活动本来就是一个自主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应作为主体出现跟集中活动不一样,教师并不能做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而应以一个平等的方式同幼儿进行交流、一尊重、接纳的态度同幼儿交往,努力成为教师的几种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发觉幼儿身上的亮点、优点,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才能。区域活动它是一个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发探索方法、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也是一个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区角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想要一个区域活动形成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产出兴趣的自主活动,要有一个良好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也就是个区角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规则;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这其中的材料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是幼儿感兴趣的,难易适度的或者有挑战性的,不会让小朋友玩一下就不想玩的或者很快就完成的,因为这种情况我在中班的时候是有遇到的,到了大班后,这区域提供的材料还是不错的,所以幼儿没那么容易就腻了,随着每月目标的不断推进,材料也应不断的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老师在区域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作用,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还要善于观察到在游戏中遇到问题的幼儿,特别是一些角色去、表演区这类的地方,关注到每个幼儿,要学会和每个幼儿平等对话;相关的环境是否布置的恰当,比如阅读区是否和建构区隔开了,区与区之间是否留有通道等等这些问题。

一、自来了大二班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这个班在区域中的区角预选和材料预选我就觉得十分的不错,很值得借鉴,比如为每个幼儿准备两个的夹子,,一个夹在区角上,一个夹在所选的材料盒,这样方便幼儿取放,不会乱,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环节,预选放在幼儿们吃完午饭后,这个时间点也是不错的。但孩子的区域常规并不怎么好,特别是建构区的孩子,太吵了,在区域活动前是有让小朋友排成四队,交代一些注意的问题,让两个班上能干的孩子负责移桌子,只是笼统的说个大概,我觉得应让孩子们熟悉每个区角的规则,比如在建构区玩的小盆友应记住三点

1、依次取出玩具,最多两个人玩一盒玩具;

2、在玩玩具是要保持安静或以悄悄话的形式讲话;

3、整理好玩具放回原来的位置。一步步怎样的规则要使孩子牢记在心里,这样孩子在自主活动是就不会搞得整个教室就像菜市场一样了;

二、第二个就是材料投放和记录表问题的,在

9、10月份是有的材料可以使用上记录表的,还不知道使用,这里暂且不提。大二班重点区域是美工区,所以投放的材料算是多的,但这时的材料还是一盒一盒装着,还没有进行自由互通选材料,所以材料的选择有所限制。材料画青花瓷的花纹、京剧脸谱、贝壳画、树叶贴画、豆粘画、毛线画、都提供了太多的范画,以至于孩子最后完成的作品太过单一,意愿画的作品也很单调,一层不变,缺乏想象力,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会有意识的去引导美工区的幼儿去发现,相信,所以出来的作品不再是一成不变了;科学区的有些材料在没有提供记录表之前,有的孩子很容易就玩腻了,比如金字塔;叠筷子等;叠筷子这份材料在没有增加铺助材料之前,小朋友玩的挺单调的,不是叠成三角形、就是叠成正方形;5的分成孩子在玩这份材料时,我发现书子涵子根本就不知道有几种的分法,于是我耐心的蹲下来用图片教会了他;这个阶段班上还没开设理发店、小吃店出来玩,多少有点浪费场地,并且小朋友们自主选择游戏区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了;还有我发觉一些在语言区的才材料,比如找象形文字配对。名字配对、古诗字配对很少有小朋友去选,我觉得可能材料提供的有点难了,可以把它们的操作方法弄的简单一些;阅读区的一些故事书我个人觉得可以换成孩子适合看的绘本,这样孩子才有兴趣,孩子在阅读区的规则意识也不强,我发现很多书本都坏了,应当让孩子的心中有保护书本的意识。

教学活动随笔

————区域活动反思

随着

11、12月份的到来,经过专家的指导和班上两个老师的改进,我们班的区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推进。比如一些材料需要添加上记录表的:金字塔、叠叠乐、魔方、以大吃小、蘑菇丁、电话号码、小朋友的生日、摩擦起电等。在一些材料上添加一些铺助材料;比如叠筷子,就把原来的同色筷子增加了许多各色的筷子,这样做的目的是是为了让小朋友根据铺助材料在每层搭筷子时可以区别出搭的不同的形状,而铺助材料就是纸杯、乒乓球、泡沫球、硬纸板,这些比原来的单纯叠筷子来的更加的有挑战性,也让小朋友更加的有兴趣,玩的时间也变得更久了。材料玩法的多样性:比如以前玩瓶子染画是提供些美工的基本材料,而现在加进了一盒沙子,沙瓶做画,玩法就是先用瓶子刷上一层白乳胶,然后在沙子上滚上一圈,后用颜料作画,这种玩法也很新鲜,很得小朋友的喜欢。而且更能发挥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美工区装饰材料的调整:经过指导和推进,由原来的以一盒盒限制装饰材料变为打破界限,成为现在的材料自选、装饰物自选,我觉得这样会使小朋友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的丰富。另外就是一些特色材料搭额增加:如包饺子、大二加工厂、美工区的布艺染画等具有鲜明的特色,玩起来也比较有趣,灵活。

一、先来说说在科学区,在材料中一些记录表的增设,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读写、观察、探索的能力和玩的时间:比如叠叠乐,两个人玩,一局以一抽出最多木块的那个小朋友为胜,在记录表上打上一个笑脸,输的一方打上一个哭脸,虽然刚开始小朋友对于记录的方式不是很熟悉,但随着玩的深入,教师的不断说明,小朋友最后都会玩了,而且越玩越有趣,也能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手眼协调能力。还有电话号码,我觉得这份材料做的也很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设有数的分成、相邻数、单双数,需答出这些题目的数字,才能变为电话号码;但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些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把娃娃们的电话号码给写出来了,但有些小朋友还是解不出来,我这时就叫他们去哪10个小积木,不懂的就摆起来,最后效果好多了,小朋友也都会明白了,因为幼儿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叫弱。

二、生活区增设的一些材料也很不错,比如包饺子,积极调动了孩子的兴趣、观察、锻炼小肌肉的能力,有一个小朋友包的还特别的不错。还比如一些没利用上的区域也逐渐开始使用了:如理发店不是原来纯粹的理发、洗发、剪发、烫发,而是加入了一些装扮和美容的东西,特别是女孩子们玩的不亦热乎,虽然装扮的很夸张,但孩子确实非常的高兴。比如原来的小吃店,变为现在的大二加工厂,投放了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一些工具自己制作出食品,是幼儿明白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活动随笔

———户外活动观察

《指南》当中也有提出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得小于2小时,其中一小时为户外体育活动,我觉得园内已经充分达到这一个要求了;并且根据每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活动强度的不同,所设立的一些大型器械也不同,层次分明,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活动的需要,但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如果中班的孩子有能力的话,是可以到大班的区域玩,不会规定的很死板,这也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因为我总是发现很多孩子都玩的满头大汗、乐此不疲。

一、因为我所在的区域是大班的区域,所以我说说在户外活动是我见所闻。我发现每天早上要准备下去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总是很激动,在没有提醒下,很容易挤来挤去,到了大班的场地,有的小朋友还没等老师分配完任务,就急着跑去搬东器械了,可见孩子们对于帮老师的忙是多么的热切。在几个月前大班的器械还只是一些没有特色的材料,有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完了吗,因为已经腻了,。但经过专家的意见和园内老师的改进,大班区域的大型器械焕然一新,你如新设的倒怕、爬楼梯、走平衡绳、走平衡椅、爬树提、滚轮胎、走吊木等等都非常有趣;特别是走平衡绳和、走吊木、爬树提设立的区域非常的有特色,充分利用了园内本来的资源,相邻两颗到达的数目,这样做既不会浪费场地又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因为地下有草坪。还有我觉得走平衡绳这项活动设置的路线也非常的不错,也充分利用到了原有的去写滑滑梯,玩法就是孩子先从靠近仓库的一端平衡绳经过,走完后抱一个求从滑滑梯的地下蹲着走过去,再从另一端的滑滑梯滑下来,过程有趣又耐玩,也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这也是的蹲、平衡、走、转、爬 的能力得到发展。

二、倒爬这项活动我是深感体会。由原来的木桩变为现在的木头和提瓶子,器械的调整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这项器械刚投入的时候,很多小朋友根本就爬不过去,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由原先只有倒着爬的一种方式变为现在的2到3种的新玩法,刚开始是还是需要老师用手在孩子的背上帮助托一下,现在是完全不用了,能力强的孩子爬的都非常顺利。

教学活动随笔

———下午户外活动所感

在自己代班这么就以来,我发觉在组织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真的有很多细小的环节自己要学会琢磨,而不应该只是关注到玩什么游戏,怎么玩。

刚开始时,我很怕带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因为每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活跃,让我很难掌握局面。以前在见习的时候,看过老教师组织户外活动,井然有序,孩子们也都积极地围绕在老师的周围,可是,自己组织起来怎么就这么费力呢?想让孩子们认真听我讲游戏规则,不是不过来的就是跑很远的。而且,每次活动结束的集合排队要用很长时间。通过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发现,有些事情是不用去等孩子的,组织活动时,你自然的开始后,孩子们会慢慢被你吸引而自己走过来,如果你只是一味的等,孩子们也不知道你是要干什么,自然会注意力分散,你在集合的时候可以放慢一点速度,等等个别幼儿,但是不要停下脚步,让孩子们从动作中看出你的目的,这样自然会吸引到孩子们,而且不用花费很大力气,等慢慢适应后,孩子们对你的声音自然会很敏感。这样,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你就会非常轻松,游刃有余。

每次的户外游戏活动非常令我头疼,我在组织游戏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总在里面捣乱,把老师当时说的游戏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游戏玩几分钟就结束,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游戏活动,孩子们自己会做的寥寥无几,我有时在考虑是不是我自己表达的语言不够清晰呢,还是孩子对于我说的话根本就不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的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经验:

第一,由老师组织一次游戏,跟孩子们讲好游戏的规则及方法。

第二,在组织孩子们户外游戏时,老师参与到孩子们中间,挑选班里组织能力强的孩子来组织游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分组游戏的方法,评比哪组的小朋友遵守游戏的规则。第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把那些在游戏中捣乱的小朋友找出来进行谈话,让他们做游戏的指挥者,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日常的一日生活中,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让他们做游戏活动的主人,充分调动孩子们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篇:大班社会大火球要爆炸教学活动反思大班教学反思

本活动进行了多次试教,最终形成以上方案,以下是个人的思考:(一)对活动目标的思考

孩子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自我并逐渐成熟长大,同样,幼儿情绪控制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一节活动并不能立竿见影的达到学会情绪管理的目的,但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是会有触动和借鉴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活动让孩子关注自我情绪,敢于直面自己的消极情绪,知道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可以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在多次调试后,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愿意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

2、知道生气是正常情绪的一种,尝试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本活动中也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打磨

1、教材的运用。

《大火球要爆炸》图画书篇幅长,前部分是讲述故事主角出现“生气”情绪的影响,后部分是介绍舒缓情绪的方法。在活动的设计之初,为了让孩子熟悉故事内容,我在讲述、提问故事内容方面用的时间比较多,忽略了本节活动所体现的是社会领域目标,第一次的教学活动演变成了语言教学活动。经过调整,我选择了《大火球要爆炸》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内容,作为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话题素材,重点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于是,再次开展教学活动便回归了主题。

2、表格的设计。

在首次的教学过程中,在讨论“爸爸、妈妈、阿姨、叔叔……他们会生气吗?”及“生气好不好”的问题上,幼儿明显经验储备不足且有所顾忌,因此交流讨论的气氛不热烈,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活动开展前,我设计了问卷调查,从课堂反馈情况中,问卷的铺垫很有必要,孩子通过与他人交流,有了新的认知,了解到生气是正常情绪的一种;在教学过程有一个环节,最初是通过阅读、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故事中调节情绪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明显觉得此环节略显累赘,影响课堂的节奏,效果也不明显,于是,在阅读故事内容后,采用制作“生气时可以怎么做”图表的方案,通过绘制简单的图标,很好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获得调节情绪的新经验。

3、环境的创设。

我注重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环境、营造轻松愉快讨论的氛围,让孩子可以自由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随意否定孩子的情绪,我想,当他们充分体现到生气的情绪,同时又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的时候,才能建立起平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收获

在活动的设计和施教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新的认知:能够宣泄自己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要帮助幼儿正确对待他们的各种情绪,也有义务让幼儿学会拥有成熟快乐的情绪,进而以稳定持久快乐的积极情绪帮助幼儿形成乐观、活泼、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

第四篇:大班体育花样玩球活动反思大班教学反思

大班体育《花样玩球》活动反思活动片段:这是某教师组织的一次大班户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为“花样玩球”,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花样玩球”的材料有跳跳板、绳子、呼拉圈、高尔夫球棍等,该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后,幼儿便开始自由分组并积极地进行探索。在幼儿自由探索过程中,该教师始终饶有兴趣地参与了幼儿一组又一组的活动,即直接参与一组幼儿活动后,又马上走向并参与了另一组幼儿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该教师始终是以伙伴的角色直接介入了幼儿的整个探索活动。

分析: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效地落实“新纲要”所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要求的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学会正确参与幼儿的活动。那么,教师参与幼儿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是什么呢?幼儿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情景中有幼儿也有教师,教师没有在幼儿这一活动情景中,也就意味着教师没有参与幼儿的活动;而教师在这一情景中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比如现场观察、或作为幼儿伙伴角色的直接介入等等,都是教师参与幼儿活动的行为表现。很多教师误将参与幼儿的活动理解为直接介入,于是在幼儿操作活动一开始,教师往往也会在幼儿兴趣盎然的气氛下,作为幼儿伙伴角色直接介入其中。如上例所描述的,在幼儿自由分组活动中,就直接参与了其中一组幼儿的活动。这种参与方式的最大不足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整个活动情景中的某一点上,对整个活动情景无法多作整体的把握。而无法对整个活动作全面的观察,首先就无法判断哪一小组或哪位幼儿是最需要指导或帮助的,诚如是,则教师所作的指导与帮助就犹如“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当然,如果教师是基于现场观察,决定直接介入某一小组,那么,也应把握介入的时机和介入的时间(即应适时退出,不能“身陷其中”)。其次是对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的事故无法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去自由探索不同器械玩法,就要求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站位,注意对整个情景的整体把握。我们主张,当前教师参与幼儿活动的方式,应以现场观察为主。这,一是有助于教师养成观察幼儿的习惯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二是有了观察,教师有效的指导就有了保证,这可以提高了教师有效指导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幼儿安全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落实,减少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篇: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一: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染纸》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染纸”是人们在最初的无意识中发现的,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美术,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富于游戏性的美术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活动了解我国民间艺术悠久的历史,初步感知染纸工艺的乐趣。

2.情意领域: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幼儿对色彩变化和创作的乐趣。

3.技能领域:尝试用折叠、浸染的方法染纸,体验不同折法产生的色彩、图案变化,并感受对称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染纸活动,尝试用折叠、浸染的方法染纸,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活动准备

两种不同的纸张(白纸、宣纸各一张),4—6幅范例,字条,4张彩纸,事先学习几种折纸的方法(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任意折),彩色墨水,宣纸,水彩盘,旧报纸,抹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出示纸张导入:对白纸和宣纸进行比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结:白纸厚而硬,吸水性差,遇水不容易破;宣纸薄而软,吸水性强,遇水容易破。

2.复习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任意折的折法。

二.基本环节:

1.出示范例:请幼儿观察再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教师示范讲解染纸的过程及方法:

(1)先折叠:每折一次都要压平,这样等下染出来的纸就平整,这时候不需要打开。

(2)染颜色:把折好的纸的角或边浸到水彩盘中,想要花纹大一点就在颜料中多染一会儿,想要花纹小点就在颜料中少染一会儿。这时候宣纸里面吸饱了颜料,刚才老师说宣纸湿了很容易破的,要把里面的水分去掉一些,所以把它放到旧报纸里轻轻地按一下就可以。

(3)打开作品:小心地把它打开,按折的顺序打开就不容易破,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欢快的音乐):

(1)要求:保持地面、桌子、身上干净,可以用不同的折法染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打开时要小心平放在报纸上晾干。

(2)幼儿动手操作:提醒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使画面色彩明快。同时别让颜料滴下来。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把作品打开。

(4)幼儿可尝试多种折染的方法,感受不同折染方法能产生变化无穷图案的乐趣。并启发幼儿大胆设计折叠方法进行染纸。

三.结束环节:

1.讲评、展览:

师幼欣赏,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间工艺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教师总结

延伸环节:

小朋友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还有什么用途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挥创意挖掘更多的用途。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是一节手工制作活动—染纸,是利用吸水性较好的宣纸折叠后再蘸上颜料,然后渗透形成图案。同时以游戏的口吻来调动幼儿学习的欲望,开始我请幼儿动手操作来发现白纸和宣纸的不同并复习几种折法,在以变魔术的方式出示范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染纸活动是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于是把纸的角或边变成了嘴,像喝饮料一样把有颜色的水吸在纸上,要求每张嘴喝的水的颜色都不一样。这样讲解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在操作时都能较好地掌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最后展开时,可能是幼儿有些过于着急导致作品被扯坏。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本节课我已经上过很多次了,但是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就是老师的快乐。

>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二:大班美术活动活动反思>>(1483字)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本次教学活动从头到尾回顾了一遍,梳理了一次。针对活动中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对应性的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找到不足点。经过我的梳理和反思,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做足功课,任何情况下都要准备充分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我及时组织了美术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兴趣盎然,观察认真细致,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独具特色的“人脸”。绘画过程中大胆敢画。可是孩子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脸谱却大同小异,形式单一,不外乎黄色,黑色,白色的脸谱,创新能力明显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反思自己,我认为对于京剧脸谱这样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孩子平时接触的机会比较少,而孩子自由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是在丰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因此前期审美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储备是尤为重要的。而我仅仅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时机,却疏忽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具的准备上也不够丰富多样。

因此,在活动后我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脸谱的知识,也布置幼儿回家做脸谱知识调查,我们互相交流关于脸谱的认知。同时还下载了大量的各类型的脸谱图片布置在活动室里。有写实类的,卡通类的,还有剪纸类的。不同类型的脸谱图片,充斥着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二、教师在交还孩子自主权的同时,仍旧不能忽视指导的作用

新纲要强调现代儿童画的定位——自主性绘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将绘画的自主权教给孩子,在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用画笔表现自己对脸谱的认知和情感。出现了一些比较富有创造的作品,笔触虽然稚拙却生动富有想象。

忽视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自主性绘画的能力,忽视了由于是第一次绘画脸谱,与幼儿平时绘画的人物是完全的颠覆,一定会有孩子感到困难。所以出现了有少数幼儿拿着画笔无从下手,或者画出的脸谱更趋向与普通人物的脸部形态。看来对于京剧脸谱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更加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因此在修改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观察脸谱线条的夸张性,对称性这一重点环节。“如何才能左右对称”“怎么样才让我们的脸谱看起来更加夸张?”“你认为脸谱上还能画上什么?”还希望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夸张的效果,加深印象,使幼儿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三、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从孩子身上打开自己的思路

活动后,当我忙着补充资料,将下载的各式脸谱布置活动室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女孩子特别喜欢围绕在青衣,花旦等女性京剧人物的图片周围,对脸谱上柳眉细眼,满头的珠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啧啧的惊叹。我班的可心等几位小朋友,在游戏时间都开始用玩具来模仿脸谱里的造型互相打扮装饰。

孩子的这一看似幼稚的行为,却如一把钥匙,打开我已受传统教案模式桎梏的思维里。反思我在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教学具还是教学提问,都是围绕着男性脸谱为中心,感觉提到脸谱,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遗忘了女性京剧脸谱的特殊地位,事实上相比而言女性脸谱更加符合幼儿审美,更能调动起一部分幼儿的兴趣。我及时调整策略,将各种角色的人物形象都分类布置在活动室,角色区角。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在我的修改教案中也增加了对女性脸谱观察这一环节,通过和男性脸谱的对比,提炼出女性脸谱特征。

在区角游戏中,已经有孩子自发的进行了女性脸谱的绘画,将他们对脸谱的认知和情感通过画笔描绘了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总结:

勤思才能出好课,每一次教学活动的都不是一遍就成功的,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才能不断的调整进步。我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

>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三: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1145字)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挂于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它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光听是不行的,过后不久就会忘记。光看也还是不行的,虽然比光听的效果好,能记住一些,但能理解吗?也不一定。如果亲自尝试了,其中道理就能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一吊起胃口,让幼儿主动去探究。

课堂上,好多老师总是担心幼儿听不懂,上课总是自己在上面讲啊讲啊,结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很不好。所以中幼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首先让幼儿产生制作的欲望。只有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学。活动伊始,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动手制作,而是通过网络让幼儿欣赏世界各地的风车,欣赏老师制作的各种漂亮的风车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几分钟下来幼儿学习动手制作的胃口已被吊得高高的了。趁着这股热乎劲,我开始把幼儿引上正题,要求幼儿先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制作。如果有个别幼儿觉得无从下手,就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把他们引上路。

二鼓励幼儿质疑,解疑。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幼儿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小风车会转而风筝不会转?为什么有风的时候风车会转得快?为什么自己的风车侧面吹比正面吹要转得快,而老师的却相反?为什么老师的两个风车转的方向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教师必要重视,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特别应该耐心听取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给他展示的机会,可能会从中发现幼儿创新的火花,使幼儿的学习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

三开放教学,让幼儿在合作中探究。

开放式教学,可以让让幼儿放开手脚地活动,第一他们很高兴,第二他们很认真,第三他不会时就想去求教老师,这样做效果是明显的。大家可以看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课堂实录,他们就是这样要求幼儿的。他们以幼儿敢于提问题为起点,以幼儿能自己解决问题为终点,而方法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幼儿活动。

不少教育专家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幼儿在制作小风车的过程和讨论过程中,放手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活动更多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四: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五彩脸谱》>>(869字)

设计思路: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旨在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工艺艺术。以脸谱精致、绚丽、独特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引起创作兴趣,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评析:传统艺术是美术欣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选用传统艺术鲜明、独特的作品风格来拓展幼儿创作思路,达到了欣赏、表现美的目的。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各种奇葩,懂得了欣赏、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脸谱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以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见长,很容易地吸引住了幼儿,因为这样的内容正符合了幼儿对色彩敏感的心理特点。同时,脸谱中优美流畅的线条,在老师引导下让幼儿绘画的笔触变得灵活,扩大、夸张表现的五官满足了幼儿喜欢表现新奇思维的特点。除此以外,脸谱中明显的对称装饰,对幼儿创作思路中的逻辑性作了进一步的要求,从脸谱的选色中逐步让幼儿感受主色与配色的映衬效果,为幼儿在今后作画中有选择地安排色彩表现主题情感作了一个铺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活动设计《五彩脸谱》是一个较综合性的、较成功的活动,它将美术目标中对色彩、线条、装饰等多个要求较自然的揉进一个内容中,使幼儿通过一个主题内容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1、由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能力不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观察并把握脸谱对称的特点,所以装饰绘画中出现了脸谱不对称的现象。

2、由于幼儿对美术表现能力的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较好地运用线条、色彩夸张地表现脸谱特征。比如:线条不够连贯、流畅,色彩较单

一、配色不够鲜明等。在以后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多进行个别引导,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平时注重对幼儿线条练习及色彩搭配的指导。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力和表现力应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

上一篇:大班手工折纸兔子教案下一篇:大班户外体育游戏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