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05-04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共10篇)

篇1: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1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世界最高、我国最大;

②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③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周山环绕,内部平坦;

②准葛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沙漠、戈壁广布,边缘有绿洲;

③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戈壁广布,东部多沼泽、盐湖,是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是最发达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多低山丘陵,仅成都平原较平,多紫色土,又称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低地多沼泽;

②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由黄淮海冲击而成,地势平坦;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篇2: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篇3:刍议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对策

1.更新理念 ,调动地理教师智慧

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理念素养, 充分调动地理智慧,包括地理知识智慧、地理能力智慧和地理情感智慧等,并坚持钻研教材、提高教学内涵,做到教学上的“与时俱进”,应用最恰当的教学行为。

2.厘清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目标、分析区域地理学习任务、选择区域地理教学策略、进行区域地理学习评价。即一个成功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模式能够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学到什么;学生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渴望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为实现预期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区域地理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完善的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应能从区域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地理教师、学生、地理教材、教学媒体、评价等方面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构建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应做到:

(1)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主旨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

(2)拟定合理明确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 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要实现的子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因此,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

(3)深入透彻地分析区域地理任务

区域地理任务分析包括地理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决定着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起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进而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起点。

(4)选择切实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是实现既定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核心。因此,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取区域地理研究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过程。

(5)开展健全可行的区域地理学习评价

一个成功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评价则是修改和完善的前提,也是区域地理教学设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要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机制,实现区域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3.依据区域地理教学特性 ,统筹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达到区域地理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依据其之教学特性、学生的知识水平等,与时俱进,建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精选活用区域地理案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强调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但在区域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区域地理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坚持基本性、基础性和典型性三条原则,尽量考虑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宽度与广度;二是案例教学必然要打破原有知识的体系与框架, 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 应对所用案例进行整理与归纳,找到遗缺的知识点继续进行补充教学;三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学习内容均可以找到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使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学习是在“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地理探究学习具有自主性、参与性与合作性等鲜明特点,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存量知识、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学生自评与形成性评价等。区域地理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域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 识、独立发 现问题、提 出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当然, 并不是所有区域地理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法,适宜探究学习的区域地理课程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项:一是确定与评价区域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的分析、辨识,需要学生读图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并得出结论, 涉及对其优势与劣势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提出并验证假设,适宜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二是揭示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有序性,空间有序性的特点在于有规律可循,循此规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三是揭示区域地理事象的因果联系,地理因果关系知识逻辑性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便于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通过严密的推理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果探因”适合于地理探究学习;四是解释与阐述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效应,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效应知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比较容易提出具有探究价值和可能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获取相关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五是探索地理名称的来源、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地理名称进行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六是分析归纳区域地理过程规律及预测地理过程, 区域地理过程是反映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对区域地理过程规律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地理过程的预测,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区域地理事物变迁的过程,适合地理探究学习。

总之,基于区域地理教学的相关方法,应做到因人制宜、循序渐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关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很多高中生存在区域地理学习兴趣不足、读图习惯欠缺、区域定位分析能力与迁移能力弱等学习困惑,对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理论素养,厘清教学目标,优化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并依据区域地理教学特性,建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达到实现教学目的。

篇4: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摘要:对于区域地理而言,属于一门地理学科的分支,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具有涉及范围广、综合性思维强等特点;然而,从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结果来看,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欠缺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层面上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高中学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5-01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关键考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能够准确定位、辨析特征、理解共性与个性等。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对其实现有效解决也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中区域地理而言,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地理,包括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二是人文地理,涉及到一个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

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这是导致高中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前者要求的初步了解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而后者则要求认识区域差异,明确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大多死记硬背,而高中生则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总结和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时的限制性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受到有限教学课时的影响。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能够将其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去分析研究地理过程、成因和规律等,通常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然而,地理学科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为了赶进程,教师会加快速度,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无法实现准确的区域认定,这是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要想弥补之一缺陷,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图空间结构,使得学生明确空间位置之间的联系。地图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被看作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能够将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地理事物在空间层面上的分布和联系。例如,在对《日本》一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从大到小的分别构建出亚洲、东亚、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分布图,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提取其中的任意地区。

(二)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这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策略。对于区域地理环境而言,其是由若干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且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这些零散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借助提纲使得学生将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连结在一起。例如,在對《日本》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如下图所示的提纲,使得学生真正的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并且明确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

(三)实现准确区域定位,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规模的低于系统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在地球表面上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区位属性,因此,区域地理知识欠缺在高中学生的解决,还应该使得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学生不仅要对不同国家和区域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明确区域特征和差异;而且还要进行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以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兼顾区域地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将我国新疆、西亚以及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坡等几个实际上的干旱地区的气候进行比较。

(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多元教学方案

在信息技术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其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在对非洲板块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视频,使得学生以此为着手点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合地理事物联系,进行知识滚动复习

区域地理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仅凭在课堂上的摄取,学生会很快将其遗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滚动复习,这也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图,让学生在其中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填绘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在大洋中绘制洋流分布图等,在同一张图上综合了大气环流、气候类型、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立体式的结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知识滚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穿插进系统地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其具有内容复杂、空间概念强等特点,一直都是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难点。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当下高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其原因来看,一是因为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中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二是受到学科课时有限性的影响。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还需要在构建地图空间结构、设计知识网络提纲、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完善多元教学以及进行滚动复习等环节加以努力。

参考文献:

[1]齐彤. 音乐地理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区域地理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2:181-182.

[2]徐玉群.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236+233.

[3]胡继中. 借鉴思维导图异课同构,促进单元模块高效教学——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1:105-108+121.

篇5: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

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

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3.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

1.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2.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3.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白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2)尼罗河流经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水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流量季节性变化。

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定期泛滥( 6 -10 月)。

经济

1.农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重要的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经济支柱是石油、苏伊士运河航运业、侨汇、旅游业。

2.侨汇:侨居外国的人寄回、带回祖国,以赡养家属的款项。

3.旅游资源:首都开罗和金字塔、亚历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坝。

4.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篇6: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名称:

北方地区

位置

位于大兴安岭、高原以东,高原以南,岭---

河以北,东临

海和

海。

范围

东北三省、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分,甘、宁的东南部、皖、苏两省北部

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

平原,平原,高原

气候

类型:

特点:

河流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

径流量

;汛期出现在;冬季

结冰现象。

径流量

;一年有、两个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径流;

结冰期;含沙量。

植被

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

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

为主。作物熟制分别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是,东北平原。

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大豆、高粱;

主要经济作物 有棉花、___(油料作物)、____(糖料作物),黄土高原则以出产

___为主;住窑洞。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为

土分布区;东北平原以肥沃的         土著称,东北的岭与

山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我国北方地区是___、____、犁、桃、杏、柿等温带水果的重要 产区,还有著名的东北三宝。

北方地区矿产资源

北方地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大油田有黑龙江的,辽宁的油田,山东的,河南的油田等。

北方地区的煤矿极为丰富大型煤矿有山西省的,和

。陕西的。河北省的和,黑龙江的、等。我国出产煤炭最多的省是。

北方地区的,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

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基地

比较分析北方地区的两大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

京津唐(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资源严重不足。

资源严重不足、资源短缺

工业产品、消耗大。

发展方向

工业产品向“、、”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

进行

调整,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保护

△区位条件:。

△存在问题及原因:

l

问题:

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

l

原因:

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

退化。

(2)沼泽的生态功能和保护:

东北沼泽的主要分布区:

平原,该平原是由、、冲积而成。

l

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

l

沼泽作为湿地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

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及改造

(1)生态问题及分布

问题(农业发展障碍)——旱涝、、风沙

分布:冲积低平原、平原

(2)成因分析:

l

自然因素:

地形地势:

气候:

l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活动。(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易导致

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干旱、半干旱区不合理的开垦土地,导致土地荒漠化,风沙频发。)

(3)中低产田的治理措施

A、低湿地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模式。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生态农业)

B、盐碱地治理与开发

旱涝——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整治措施:以治水为中心,完善

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地貌特征:

l

自然原因:黄土

疏松,抗水蚀能力弱;

夏季降水

且多暴雨,侵蚀力强;

千沟万壑

多自然灾害(滑坡、塌陷、泥石流)

支离破碎

l

人为原因(主因):不合理的;

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开矿。

(2)治理措施

A、成功做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B、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C、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筑

等)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

措施

中国南方地区复习题

认识填写图中地理事物名称:

在图中填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南岭、武夷山、雪峰山、台湾岛、海南岛、巫山、大别山、大巴山、秦岭)

在图中填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赣江、湘江、沅江。珠江干支流、钱塘江、闽江、澜沧江、怒江等。

★四川盆地:(注意经纬度范围)

(1)天府之国的成因。

(2)光照不足的原因。

(3)冬夏季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气温高。

(4)西部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5)成都市城市地域结构以及地域形态,发展区位条件。

云贵高原:(注意经纬度范围)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地无三里平

(2)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3)昆明怎么成为春城的?

(4)为何昆明说一雨变成秋?

(5)冬季贵阳为什么会多阴冷天气?(天无三日晴)

(6)云南成为烟草鲜花的王国的原因?

(7)云贵高原土壤贫瘠的原因?

南方低山丘陵(注意经纬度范围)

(1)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为什么生物种类丰富?

(4)如何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

(5)低山丘陵农业发展模式?

(6)红壤的形成以及治理?

★长江中下游平原(注意经纬度范围哈)

(1)长江中游经常发生水患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2)长江入海口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渔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鱼米之乡的成因?

(4)台风、梅雨、伏旱的成因、发生时间

以及影响。

(5)洞庭湖面积下降的原因。如何解决?

中国西北地区复习题

学习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读下列图,完成相应要求。据图,完成(1)~(3)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山脉:A,B,C,D,E,F,G,H。

平原:I,J

。高原:K。

盆地:I,M,N。

(2)填出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河流名称:

①,②,③,④,⑤。

(3)简答题:

A.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B.塔克拉玛干与撒哈拉沙漠成因区别。

C.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的意义。

D.图示地区自然带最典型的分布规律以及原因。

E.D山脉北坡生长着繁茂的森林,而南坡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F.天山牧民冬夏季牧场位置以及原因。

G.M盆地绿洲区是长绒棉的主要产区,分析其区位条件。

H

.图示地区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I.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K.区内新疆地区降水分布规律

【针对训练题】

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

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3、该类农业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的综合整治

2010年1月18日,新疆雪灾近百万人受灾,伊犁河谷国道发生雪崩,读下图,回答4-6题。

4.对上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5.图中伊犁河谷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是()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6.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8.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工业地带属于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9.读下图“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年降水量为______;乙地的年降水量为______。试分析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

(2)甲地形区为_____;乙地形区为_____;丙地形区为______。请说出判断理由(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3)图中河流是______;图中河流在A河段水文特征是什么?

(4)通过丙地的铁路是______,试分析该铁路沿线工业地带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0.读某区域等降水量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本图中铁路线是________。

(2)图中A点降水量的数值范围应该是________,并解释其降水变化的成因。

(3)简述图中铁路线两侧农业生产影响因素。

(4)本区北部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

中国青藏地区复习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工业生产特点;

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序号本区的邻国: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填出序号代表地形区名称:A______山脉,B______山脉,C______盆地,N______高原。

(3)世界第一大峡谷位于图中G、H、I、K、M等河流中的____________河流上,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区除水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城市⑤______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______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

甲____________板块和乙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5)描述青藏地区自然地理成因以及原因.(6)

青藏地区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7)本地区占全国1%的人口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8)青藏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河、湖?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

(9)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中华水塔?)

(10)为什么多咸水湖?

(11)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

(12)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 主要原因?

(13)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14)

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15)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15)

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

(16)

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17)

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18)

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

(19)

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

(20)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21)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22)青藏铁路修建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有哪些?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西、北、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阻隔,之前进入墨脱必须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嘎隆拉等雪山,是我国大陆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

(右图)。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关键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2011年将全线通车,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即将正式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版图。据此完成23-24题。

23.墨脱公路建设的最大障碍是()

A.高寒缺氧.冻土广布

B.降水丰富,气候潮湿

C.高山阻隔,多地质灾害

D.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4.墨脱县城及西藏主要城镇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其主要原因是()

A.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B.临近河流,航运发达

C.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篇7: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总结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专题二:气候: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

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纬度高,热量小;

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 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专题三:地形:

一、东亚:

1、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陆冰川;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

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烈底ㄒ祷 ?/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

一、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篇8:问题驱动的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一、区域地理是什么

区域地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概念讲, 区域地理指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 它包含基础和常识性知识;从广义概念讲, 区域地理应该具有综合性的突出特征, 是落实和运用高中地理原理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主要由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多项内容构成, 是地球运动、人地关系、地理图表的综合承载体, 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载体。 从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区域载体看, 更多的是基于广义概念的区域地理。

二、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

基于广义的区域地理, 通过问题驱动能比较有效地把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与原理落实到区域地理上,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审题、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下面以《西北地区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进行复习。

为了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建构区域学习的模式, 可利用《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图》, 设置如下问题:“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特征。 ”此设问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又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位置进行确定与描述, 为进一步的区域地理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明确地理位置后, 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设置如下问题:“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学生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后, 引导学生结合等值线的基本知识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 以培养学生判读并表述区域地形特征的能力, 这一设问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等值线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区域的地形特征, 养成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获取区域地形特征的习惯, 避免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区域地形特征的误区,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形成科学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并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学习后, 使学生初步具备区域地理分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接下来利用《西北气候、植被分布图》, 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1.简要分析西北气候的成因。 2.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特点的主要成因。 3.在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下, 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4.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内蒙古东部形成广阔的温带草原的原因。 5.说出该地区的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并说明判断理由。 6.说出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7.简述西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通过系列带有一定递进性和逻辑性问题的驱动, 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使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地理知识能比较有效地进行复习, 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更低一级的区域《新疆等高线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作为案例, 设置相关地理问题, 驱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原理、规律的学习和迁移运用。 该区域的相关问题设置如下:“1.比较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地气候特征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过程。 3.结合气候资料图, 评价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

通过对新疆这一区域相关问题的驱动、引导,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推导, 为利用《必修3》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特点”的原理学习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结合《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工业和交通分布图》, 设置以下问题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对西北地区城市、工业、交通的影响:“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2.西北地区交通线的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产业结构, 简析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并指出西北地区工业可待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由此, 利用问题驱动法比较有效地复习完西北地区有关知识。

三、问题驱动法复习的重要意义、作用

第一, 可以避免区域地理学习陷入“区域知识罗列或死记硬背”的误区, 建立活学活用地理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 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第二, 可以有效结合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 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能运用地理分析方法推导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为区域经济的可待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或建议。

第三, 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逐渐形成地理综合能力, 提高复习有效性。

篇9: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方法总结

利用经纬线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定位方法。

根据经纬度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区域位置,常用的规律是: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利用这些经纬线对题目中的设定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我们可以选取下表中的10条经纬线判读,应熟悉的内容有: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主要海域及主要国家。

了解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学生还可以选取下表中的8条经纬线进行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

二、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可采取与周围地理事物相比较(方向、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辅助点:1.四至点:最西端(73°E) 最东端(135°E) 最南端(4°N) 最北端(53°N) 2.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的经纬度。如知道北京(40°N,116°E)的位置,如果题中提到某地(45°N,125°E),可根据其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判断其在东北平原。

三、利用轮廓定位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结合地图册将大陆轮廓、洲界、国界、省界等描一遍并熟记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踢足球;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等。熟记下列陆地海岸线(海峡、运河、海湾)和岛屿海岸线(岛屿、群岛)的轮廓特点,也非常重要。

1.重要海峡(13个):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

2.重要半岛(16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雷州半岛、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南极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3.重要海湾(6个):几内亚湾、波斯湾、孟加拉湾、亚丁湾、比斯开湾、墨西哥湾

4.重要岛屿(12个):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大不列颠岛、冰岛、爱尔兰岛、格陵兰岛、纽芬兰岛、新西兰岛、火地岛、塔斯马尼亚岛

5.重要群岛(10个):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加纳利群岛、亚速尔群岛、极地群岛、西印度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

四、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等地理现象或事物定位

掌握下表中的河流、湖泊、交通线的形状和山脉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五、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

六、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根据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七、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区域范围大小;利用图中河流、山脉、等高线、沙漠、城市等图例、注记辅助判断定位。

八、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题干或问题中的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辅助判断定位。

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定位的训练时,应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头脑中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在复习时,要讲究方法:1.做好复习计划,不要急于求成。2.注意系统性。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去进行,通常的做法是方向从西向东,从北到南,从整体—局部—整体观察;内容上从自然到人文,侧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矿产、城市等方面观察,做到全面、周密、不遗漏、不重复。3.多比较。熟记特殊点、线,把不同的点、线、面进行对比,找出异同。4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

篇1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听优秀教师巡回报告有感下一篇:《驭龙高手》观后感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