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2024-04-15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通用8篇)

篇1: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篇2: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高二地理八种记忆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篇3:从高考地理试题看区域地理复习

一、突出区域定位, 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 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 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 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 “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训练, 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图形, 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 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 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 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 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 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 (亚、非、欧、大洋洲) 还是西半球 (南、北美洲) , 除此以外, 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 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 (行政区) 、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 (东侧) 、莫斯科 (东侧) 、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 (西侧) 、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 (西侧) 、南非高原 (东侧) 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 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 (行政区) 、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 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 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 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 等等。

(4) 重要 (特殊) 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 (40°N, 116°E) 、巴拿马运河 (10°N, 80°W) 、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20°E、0) 、秦岭 (32°N—34°N附近) 。

2. 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政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域, 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 各有特色, 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 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 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 (如城市、矿产、山峰等) 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 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 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 对一些著名的湖泊 (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 、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 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图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 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 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 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 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 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 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 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 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 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 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赤道横贯大陆中部, 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 抓住知识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 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 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 (高温干旱) →农业生产特点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②自然资源 (石油) →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 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 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 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 非洲和南美洲, 巴西和印度, 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 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 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 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 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图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 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 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 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 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 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 , 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 区域特征。

3. 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 在“干旱”的环境下, 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 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以“人地协调”为核心,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 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 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 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 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 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 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 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新疆、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 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 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 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 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 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 一要通过实战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和正确的解题思路, 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 (2007北京卷36题)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 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 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 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 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 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图背景下的综合考查, 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 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 解读区域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 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 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 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 (1) 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 本题根据图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图例的显示特征, 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 (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

第 (2) 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 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 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 (河流类型描述) , 河流短小 (长度属于水系特征) , 流量季节变化大 (流量属于水文特征) , 有结冰期 (水文特征) 。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 形成一一对应, 回归区域特征。

第 (3) 问: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和谐的一面, 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 其成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过樵、过垦、过牧, 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是荒漠化产生的人类原因。

第 (4) 问: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 首先在图中找到城市的位置, 然后观察其分布特点, 不难回答城市是沿河或铁路分布的。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实质上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 注意表述的全面性。

第 (5) 问: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指的是第二亚欧大陆桥, 是亚欧大陆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要: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 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 突出区域定位, 建立空间概念;理清复习思路, 构建知识体系;突出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运用高中地理原理,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区域发展;精选练习, 加强解题训练。

篇4: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复习 高中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1-01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区域地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初高中知识整合,理清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其中有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与高一必修地理的内容相关或重复,重复内容在高中地理有所深化。建议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时注重与高中有关知识的衔接,既要做好对初中知识稳扎稳打,又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做好准备。

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自然条件,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

从教学方法上看,世界地理中的“十三个大区和八个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的“四大分区、主要工农业区和重要省份”的复习,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区域,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主讲自己小组负责区域的相关内容,其他同学予以补充。通过不断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这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精髓。

二、区域定位为先导,搞好基础复习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1. 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的复习。

2. 相对定位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3. 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我们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

通过以上复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三、区域问题研究

分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存在着相同或不同的区域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区域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掌握,同时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做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区域问题研究,区域发展策略分析”,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也将此内容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

四、巧记忆

世界区域地理中地名多,而外国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讲又不好记忆。尤其是那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地名,又极容易混淆位置。这种情况下的记忆方法是:位置上相邻的同类事物要养成自上而下(自北向南)的读图习惯,每次看到这里都要采取相同的顺序。还有些地域中有几个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更困难一些,可以借助于谐音记忆;还有那些比较长的外国地名,既要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还要从它们的相对位置、形象特征、功能、物产或文化渊源等多方面进行辨析,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五、联热点,重应用

近年来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向是:

1. 区域考查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

2. 紧紧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索布局设问;

3. 往往在把握区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区域中的主干知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区位分析;矿产、能源、工业、城市区位分析等等;

4.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5. 区域考查越来越向热点地区靠拢。

六、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1. 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首先就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 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高问题和解决问题。

3. 重视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

篇5: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其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并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题,是近几年地理高考新方向。

重在要素联系体现地理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承载四大地理要素,要注重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并比较不同区域因要素不同形成的地域差异性,领悟地理环境两个基本特征,以此分析解决问题。今年第16题要求根据厄尔尼诺发展过程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就是对海洋环境整体性思维考查。

重在区域问题展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如何开发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或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置。这就要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可能存在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第18题我国部分地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率,从自然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篇6: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范文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爱学网编辑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篇7: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

周淑华

回顾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抓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要做到掌握方法、快速识图、突出重点、分析到位、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高考复习。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正确认识区域地图,准确获取地理信息,规范答题语言技巧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1.1 掌握读图、识图的要领

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不同地图的不同用途,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河流水系分布图、某种资源或物产分布图等。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然和人文方面信息。1.2 掌握地图语言

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相关词语:

绝对位置:低、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西经度、纬度范围。

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区域方向:使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来说明区域与定位标志物的空间关系。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的北温带;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1.3 掌握区域定位——在哪里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以下七种:

(1)充分利用同套试卷中不同比例尺的定位。

同套试卷中,相对较大的比例尺表达的区域往往被包含在小比例尺地图表达的区域中。如: 2010年全国文综Ⅱ,36题的图A就包含在39题的图B中。

A.44°N,81°E--44°N,82°E 的经纬线地图。伊犁河

B.中亚的河流湖泊图。

(2)绝对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定位。构建经纬网“心理地图”、“区域定位”、“线定位”、“点定位”及“点、线、面结合定位”。

点定位: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海峡、河口、运河、内海、湖泊部分港口的坐标。

线定位:就是记住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如经线: 0°、30°E、60°E、90°E、120°E、180°、120°W、90°W、60°W。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W、40°W、50°N、30°S。这些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基本上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而且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区域。

面定位:就是记住大洲大洋,各大洲的主要方位、主要气候区、大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的坐标。如亚洲:26°E--169°E,10°S--80°N,23.5°N、66.5N通过,跨北半球、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欧洲:20°W--66°E,31°N--71°N,处于中高纬度。非洲:17°W--51°E,37°N--35°S,南北纬23.5°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北美洲:170°--20°W,7°N--72°N,23.5°N、36.5°N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南美洲:82°--35°W,54°S--12°N,0°、23.5°S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

N,赤道、180°线通过,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南极洲:62°S以南,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寒带为主。

(3)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如果以地理事物为参照系,结合方向、距离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区域定位。

(4)通过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形状定位。

(5)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或者地理直观特征定位:

①题目的文字提示,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有帮助,甚至起决定作用。

②要求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区域特征,特别是区域的典型特征。如:中亚--干旱,非洲--贫困。

③借助有代表意义的景观来记忆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文字、图中的信息。如:企鹅、金字塔、泰姬陵、桑巴舞﹙巴西﹚、长城、袋鼠、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6)结合图例、注记、比例尺及图中的信息定位。如: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线、城市、洲界、国家、省区界限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有利于定位。(7)依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定位。

地理事物的分布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a.地球自转方向法和南北半球分步法;b.大湖大海轮廓法;c.物体运动偏向北右、南右法;d.气旋及反气旋气流方向法;e.南北半球气流方向法;f.气温纬度方向法,如:北半球,北冷南热;g.气压场分布季节变化法,如:七月,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h.极低附近事物景观法;i.臭氧空洞位置(目前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j.洋流运动方向法,如:中低纬渔区:北顺南逆。

空间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在做题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认真审题,从材料、题干题支中获取信息。然后仔细读图:①找经纬线--确定大致区域范围和相关环境;②读图例--获取区域定位的相关信息;③读等值线—获取地形、气候,还有其他信息;④图中其他重要的地理事物--辅助空间定位。最后对前面定位进行验证。

1.4 识别地理要素关键信息——有什么

通过图、表、文字信息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1.4.1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1)地理位置: 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强化空间体系的建立。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a.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b.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c.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5)植被和土壤:从植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分析。

(6)资源、能源方面:主要从资源种类、数量等方面分析。

从以上方面获得信息,分析自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用规范语言概括出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

为分析人文社会环境中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1.4.2 掌握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分析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b.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1.5 弄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为什么

(1)通常主要分析影响图示区域的地理因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个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种生产的有利、不利因素,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等问题。比如: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水是成为绿色走廊主导自然因素。

(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特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差异性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性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是最具本质的和最具特色的特征,例如: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时紧紧围绕“干旱”这一自然特征为主线,找出导致干旱的主导因素——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由于干旱的自然特征,使西北地区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同时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

1.6 探究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怎么办

要知道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出现的原因,预防及解决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地面疏松,多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事实上,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采用比较法复习区域地理,事半功倍

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区域间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异同。

(1)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例如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对比河流、湖泊、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回回归线穿过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地,对比地形特征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如世界典型(英国、美国、德国)的传统工业区位因素与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对比: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与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同点。

3.利用地图开拓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地理图象为主线,利用课本插图、释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用,培养读图能力,把问题引向深入,指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现象,分析图示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用自然地理要素推出人文地理要素。用图能力是灵活应用图像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是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成为我国瓜果和棉花生产基地。

4.做练习,加以巩固——规范答题语言。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地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工具,填图是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重要方法,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地图的语言,对于区域地理复习至关重要。看懂地图,识别图中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并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有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才算真正掌握了地理。这方面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加以巩固。

篇8: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缩短

由于浙江省初中没有独立的地理课程,相关区域地理的内容被分解在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里面,造成区域地理内容的缺失与断档,使初高中地理内容不衔接,导致浙江省内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地图知识与地图使用习惯、地理空间思维等认知薄弱,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此不足,浙江省的通用做法是在高二学段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其中,第一学期复习世界地理,第二学期复习中国地理,但新高考的时间提前,区域地理复习的时间就变短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复习区域地理是一个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主题式区域探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单调的教法和静听的学法。单调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视静听的模式,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由于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探究问题能力缺乏。对学生的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目前地理高考的目标之一,《2014 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地理学科命题考核目标有明确要求: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四)目前区域地理高考的新动向

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立意、考查内容、考查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20 世纪90 年代,区域地理命制立意重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事实记忆能力,最常见形式是以填空题的方式综合考查某个区域的国家、地形、气候、河流、农作物、矿产,即地名加物产,只考“地”而不考“理”,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物化的地理事实记忆情况,不重视学生的地理技能的考查。目前,各省份的高考地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往往是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某个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征。但纵观这些年全国高考地理试卷,我们会发现,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是以“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 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Ⅰ第37 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1 示意了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 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 分)

本组题以尼罗河鲈鱼为主题,以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区为区域,以鲈鱼相关的问题链为形式,考查了学生分析探讨鲈鱼引入维多利亚湖和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及鲈鱼生长繁殖对捕鱼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能力。整组题的四个小问题都以“尼罗河鲈鱼”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这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命题方式是有别于各省市的区域综合题的最大特点。

二、问题解决的切入点选择

解决上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地理的教学特点。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应然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例如,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等。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一定要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区域地理复习,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每个主题都能找到适当的区域

虽然每个区域都是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但每个区域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大气环流、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也不同,每个区域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即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区域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目前人类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即PRED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能找到适当的、典型性的区域,以这些区域为案例,把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相整合。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其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区别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目标导向上,传统教学是八股式的知识呈现,而主题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二是在教学方式上,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某个区域,设计若干个以主题为中心的问题,采取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的方式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从概念上看,所谓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主题”就是选取某区域的某种现象、内容或话题,是探究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探究”是开展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或方式,是解决“主题”问题的活动方式;“区域地理”是地理模块,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某个区域时,以该区域的某个典型特征或现象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的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八股式”的教学方法。而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根据问题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将区域地理知识和中心问题相整合,运用区域知识逐步解决中心问题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根据问题选择区域,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区域选择主题。

四、主题区域探究活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主题区域探究活动”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在开展主题区域探究活动时要紧紧抓住这三个主题,在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以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主题”的确定

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题即话题,该话题最好是基于问题的话题。主题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要来源于真实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理念,让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对于主题的确定首先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是虚拟的,更不是虚无、虚假、凭空想象,甚至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冲突。主题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2.主题要体现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的区域相整合,改变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适应目前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所选择的主题是不是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纵观近些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对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地球运动意义、天气与气候、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等。人文地理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交通线点、文化生态、旅游)、人口增长与迁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联系等。

3.主题要有趣味性和思维含量

主题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所以开展探究的主题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果对探讨的主题或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思维含量,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内蒙古草原地区为什么北坡植被比南坡植被长得好,新疆地区种植业为什么灌水越多农作物产量越低,这些与学生的惯性思维相冲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区域的选择

当一个主题确定后,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区域,将该主题落实在这个区域,进而开展探究活动。在选择区域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选择的区域应有典型性

每个主题或话题都可能落实在不同的区域,但要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为恰当的区域。例如,在讲生态问题时,既可以选择中亚地区,也可以选择美国中西部地区,还可以选择澳大利亚或者南美亚马孙雨林等。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区域,如果重点讲生物多样性减少,可选择亚马孙热带雨林;如果重点讲人类活动引起的沙尘暴,可选择美国中西部;如果重点讲沙漠化,可以选择澳大利亚等。

2.选择的区域要有互补性

因为每个区域都有若干个话题,例如在讲新兴产业时,美国的新兴产业比较典型;在讲到现代农业时,美国也很典型;在讲到气象灾害时,美国也有典型……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工业、农业、自然灾害都落实在美国这一个区域,美国只能作为一个主题的区域。所以在选择主题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使得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恰当整合。图2 是以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中心的相关主题及典型区域。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

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区域后,接下来就是探究活动的开展。开展探究活动要涉及主题的问题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组织的方式、探究结论的展示、评价反馈等。下面笔者以“自然灾害”为主题,谈谈东南亚区域地理的复习。

环节一:主题区域的导入

自21 世纪以来,当全球数以万计的人被自然灾害夺去宝贵生命、数千亿美元的财产蒙受损失、数十亿人口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时候,世界各国一直呼吁要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要抵御自然灾害,首先要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空间分布、防御措施。学生可以阅读世界地图,判断哪个区域出现的自然灾害种类最多、频率最高且造成损失又大。

环节二:出示东南亚区域地形图,探讨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

图3 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东南亚区域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原因。

(2)根据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判断图示B、C、D三个区域所示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并说出该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3)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说出A区域所示的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4)分析该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损失大的原因。

环节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并予以补充。

环节四:学生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东南亚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上一篇:原型与意义推断论文下一篇:2018年初中毕业感言与2018年初中班主任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