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要素

2024-05-13

音乐的要素(精选6篇)

篇1:音乐的要素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 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3.思考:是不是每个人都按五个过程的顺序走?每次欣赏每个过程都会有?

五、小结。

音乐要素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风格流派等,我们要借用音乐要素这一钥匙,打开音响世界之门。

篇2:音乐的要素

一、音乐要素包含的内容

和声包含调性和调式两个重要的因素。以调性来说,其主要分为主调和从属调。主调主导主和弦,其位置相对稳定,是音乐的核心结构;从属调起到铺垫曲式发展的作用。调性的确定可以帮助音乐发展决定好布局和和声的特点。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主调音乐的织体层次就是由旋律、衬托声部和低音构成的。每一首音乐的和声特色都是对主体旋律的表现,因而也需要通过对主体旋律结构的剖析来分析和声的特点,使得两者之间能够相互支撑和表现,让和声更适合主旋律的结构。

二、在音乐欣赏中融入音乐要素

(一)音乐要素的变化要与音乐情感的变化相融合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它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的旋律或内容就是对情感的一种宣泄与表达。而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却又有心里形式上的区别,情绪比情感的范围更宽泛。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其并不像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深度和强度之分,也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别。情绪和情感是音乐审美的最基本特征,鉴赏音乐的过程是不由自主的感情投入,也会是自主支配的感情投入,而自主支配的感情投入是建立在准确认知音乐创造的画面和情感的基础上的,否则,鉴赏活动只能处于浅表层次。要准确地鉴赏每一首音乐传达给我们的审美信息,就不能够单纯停留在音乐的表面,而要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探求出音乐要素在音乐不同阶段的变化,借而感受到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体会音乐中纯美的艺术境界。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的进行,其外在依托是音乐要素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其内在实质是情感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从艺术形式上来看,音乐是生动的心理语言,其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远远高于其它艺术门类。而音乐的特性就是表现情感、宣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行审美熏陶。可见,赏析音乐需要的.是感情的投入,但感情投入的前提是音乐要能够感染人的情感,将人的情感牵引进音乐所创设的意境中。只有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才能加深对音乐情绪和情感特质的体悟,从而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使个体情绪和情感能够与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相沟通。在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时候,还要探究音乐要素的变化,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会随着音乐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音乐要素的变化是音乐意境变化的结果

篇3:试析钢琴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

关于音乐特性, 就是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音乐的细部特质和总体风貌。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 它决定这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 什么样的手法和什么样的情感去表现音乐, 是领会音乐把握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所以, 我们首先要把握住乐曲的音乐特性。

本来, 艺术的表现一般不以正确或错误来界定, 但对一首作品如果从音乐特性把握上失误了, 比如把一首欢快活泼的作品演奏成了抒情的曲子, 或者把一首进行曲弹成了舞曲, 那就要被认为是搞错了。音乐特性的分类是音乐内涵所包容和表达的人的情感类型的分类。人的情感丰富细腻, 体现于音乐特性亦千差万别, 大致可分为四类:抒情、活泼、精神、激情类。

(1) 抒情类

这类特性的音乐一般是歌唱性的, 速度较慢, 它大多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来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情绪上它既可以是亲切妩媚的, 也可以是简单质朴的;既可以是愉悦动人的、平静安宁的, 也可以是虔诚神圣的, 悲伤哀愁的。我们对这类音乐特性的乐曲在表现上要抓住特征是抒情性, 歌唱性, 声音柔和优美。

(2) 活泼类

这类特性的音乐大多生动跳跃, 速度较快, 节奏鲜明, 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快乐的天性。对于孩子, 这时情感最敏感, 最容易接受和体会的一类音乐。它经常表现为轻巧、活跃、幽默风趣。在表现上我们要抓住的特征是轻快活泼, 节奏性强, 声音明亮轻巧。

(3) 精神类

这类特性音乐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音乐挺拔有力, 坚定果断, 雄壮庄严, 气势宏大, 在表现上我们要抓住速度中庸, 节奏有力, 声音深厚, 有朝气, 有活力, 有气势的特征。

(4) 激情类

由于人的情感因素, 这类音乐最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它除了独立存在于某些篇章外, 亦常常在作品中作为音乐的高潮出现, 展示出音乐的灿烂辉煌和磅礴气势。表现上的特征是力度较大, 手法复杂, 尤其要注重倾注情感, 投入其中。

音乐特性的体现可以在整首曲子, 可以在整个段落, 也可以在音乐细部。在演奏的那些短小的初级钢琴曲, 音乐特性往往比较单一, 许多时候亦个小曲子只有一种特性, 如格尔曼的《睡吧!宝贝》等。但也有不少小曲, 短短的篇幅里包括了不同特性的变化和对比, 如李重光的《玩具》等。当然, 随着程度提高, 曲子扩大, 运用音乐特性的变化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就成了相当普遍的手法。

怎样分辨一首作品的音乐特性或者是怎样分辨一首作品内音乐特性的变化呢?

(1) 乐感

每个人都有音乐直感。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充实, 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丰富, 音乐的感觉还会发展。因为音乐是以融入人的情感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心灵中的, 而人类心灵中有着体验音乐情感的共性。因此, 我们能够凭借这感觉捕捉到它的特性。许多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幼儿, 在听辩不同特性音乐时有着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反应, 就可以证明乐感是一种先天的音乐素质。

(2) 标题

作曲家在写曲子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的, 一方面他们会写孩子们生活经历中熟悉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可以接受的、情感生活中能够体验的内容, 一方面他们会给曲子起上名字, 让标题提示孩子了解这首曲子的内容和特性。比如《小丑》, 孩子在杂技里看过小丑, 那么他就会对小丑那滑稽、幽默、诙谐、好玩的生动形象有了印象, 弹起来他的形象联想就能帮助他确定这样的音乐的特性是诙谐活跃的。

(3) 标记

作曲家为了帮助演奏者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 帮助演奏者正确表现音乐, 都会给作品许多标记。大致可以分两种三类。两种分别是:音乐术语标记和符号标记。三类分别是:表现速度的、表情的、奏法的。

对一首乐曲总体风貌和特性的提示常用音乐术语标示在曲首的左上角;段落间需要变化特性的, 用新的表情或速度术语标示在新段落起点的上方;音乐细部的特性变化以音乐术语或奏法符号标记于音符上下方或大谱表的中间。根据这些标记, 尤其是表明在曲首的那些音乐术语往往是整首或整段乐曲音乐特性的概括。通过这些提示, 如亲切地、宁静地、优美地、典雅地、歌唱地、热烈地、果敢地、激动地、辉煌地、活跃地、诙谐地、生动地、轻巧地、嬉戏地、有生气的、有活力的、有表情的、英雄性的、坚定性的、威武雄壮、庄严雄伟等。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作曲家赋予该音乐的主要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 有的乐曲只有速度术语标记, 而没有表情术语标记。这在大部分无标题音乐, 如:奏鸣曲、变奏曲、回旋曲、前奏曲、即兴曲等中会经常遇到。但是, 我们应该懂得速度术语并不仅仅是用来确定演奏速度的, 它也含有对音乐特性的提示。如Andante如歌的含义Allegretto, Vivace活泼、轻快的意思, Allegro则包含着热烈和热情等等。因此, 我们应能够根据所有标记的速度的内涵与速度相联系的音乐特性来进行判定。

(4) 分析

最后, 我们还可以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某些作品的音乐特性。通过了解时代背景, 创作经过, 题献词和对作品的结构分析等。

分析和辩明作品的音乐特性是为了通过把握不同音乐的特性, 结合自身的音乐感觉把它们生动地体现出来, 这就又涉及到技术手段了。如果我们表现音乐的目标搞清楚了, 我们就应在寻求表现手段上下功夫。只有把音乐目标和技术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比较完美的音乐表演。

参考文献

[1]根纳季, 齐平.演奏者与技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1]根纳季, 齐平.演奏者与技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篇4:论音乐课程组织的要素

关键词:音乐;课程组织;要素

目前,“课程组织”理论的运用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甚少,只有一些音乐教育论文涉及到了“课程组织”的研究范围,但没有明确运用“课程组织”的理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倡学科综合”,即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都体现了目前“课程组织”领域的重要议题——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另外,在其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利用中均涉及到了课程组织的研究议题。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课程组织”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23麦克默里(C.A.McMurry)出版的《怎样组织课程》一书中。从此,“课程组织”便成为了西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后来泰勒(R.W.Tyler)在其“八年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课程研制理论,于1949年提出了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著名的“泰勒原理”。其中第三个问题,即教育经验如何组织的问题,便属于“课程组织”的研究范围,后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动,如塔巴(H.Taba)指出:课程组织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塞勒(J.G.Saylor)、亚历山大(W.M.Alexander)和刘易斯(A.J.Lewis)亦认为如何组织课程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阶段,等等。

2009年张蓉和李方元指出:组织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即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史北克对课程组织的定义,此定义适用于学校、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

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释义见牛津大学出版的《课程百科全书》,该书“课程组织“词条由史北克(M.Skilbeck)撰写。史北克认为,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力量的专业知识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

课程组织的要素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课程的外部要素、课程的内部要素(课程活动的参与因素)、课程知识的组织要素。

(一)课程的外部要素

课程的外部要素是指影响课程决策和实施的各个层面。这些层面分别为上述提到的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国家层面、专家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学的层面,其中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独特性,而各层面之间的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第一,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来看,课程随着社会的取向和价值而有所倾向,其课程组织也有特定的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识形态亦会随之而改变,并深深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取向,而各种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就体现了一时一地的社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二,国家层面的课程组织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规划课程,制定课程的人包括社会上各利益的相关者,以课程的决策者为主,并颁布有关的课程目标、指引、教学用书给学校使用。

第三,从专家层面来看,他们是国家层面课程组织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材内容的决策者,他们对课程观和国家层面课程理念的理解差异,自身知识结构与积累的不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习经验的来源。

第四,从学校层面来看,音乐课程组织所顾及的是校内对音乐课的管理安排,如学校对音乐课的管理政策,音乐课开课年级、学期、师资分配与课室设施等问题。《音乐新课标》,对学校一级的课程组织作出了相应描述:“学校应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第五,从教学层面来看,课程组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有关课堂的实施中,也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上。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层面的课程组织会受到中央课程规范的影响,如颁布各种教育决策文件、经审批的教科书等。

(二)课程的内部要素

课程的内部要素是指参与课程互动的要素,即教师、学习者、学科内容和环境,这是施瓦布(J. J. Schwab)提出的课程的四个共同要素。课程活动在进行中与这四个要素直接发生联系,相互之间产生互动。

(三)课程知识的组织要素

篇5:浅谈音乐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技术层面来讲,音乐课程设计即是对一系列音乐课程的要素进行组织和安排。其中的音乐课程要素主要有音乐课程目标、音乐课程内容、音乐审美学习活动与评价。对这些要素的组织与安排应在一定的课程设计取向指导下进行,并与之保持一致,以免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失调。下面对音乐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1.音乐课程目标

在不同的课程设计中,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例如,在目标模式的音乐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的确定占有核心的地位,音乐课程设计的其他工作都围绕音乐课程的具体目标进行。而在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音乐课程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确定范围,选择目标叙写的方式。音乐课程目标的制定范围不可过于狭窄,应涵盖所有有价值的音乐学习领域。

音乐课程目标的叙写方式主要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各种叙写方式分别针对不同的音乐课程内容而定,如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基本音乐技能时,行为目标较为适用;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性时,则表现性目标更佳;展开性目标则提醒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利用教育时机,充分挖掘课程材料的潜在育人价值,以期达到更广泛的、超越计划的学习结果。

2.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是音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过多地注重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音乐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对音乐的学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受和鉴赏,审美过程就不会发生,更不必谈音乐学习。因此,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将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具体体现为四个领域的描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3.音乐学习活动

音乐审美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课程中做了些什么,它是指外显的活动。音乐本身的多解性与人的感受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的学生从事相同的音乐学习活动时,其音乐学习经验、感受与体会是不同的。

4.评 价

课程评价通常具有很广泛的外延,但在音乐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它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创造能力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的判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对象是学习过程抑或学习结果、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这些都是课程设计中须要根据价值取向作出相应安排的元素。

5.其他要素

篇6: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之《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本节课聆听《草原英雄小姐妹》为重点曲目,《第六悲怆交响曲》为扩展曲目。

2、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1)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哪些作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

四、新知探索

(一)、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

(二)、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三)、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兴强理解更透彻极光。

(四)、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

(五)、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六)、学生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微课中教师部分)

1、引用冼星海名言切入课堂主题。

2、欣赏音乐要先理解音乐要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音的基本要素和音的形式要素。

3、本节课主要从音乐的形式要素的六个主要的方面来阐述对音乐的欣赏。音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等等。

4、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5、从音的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分别聆听《草原英雄小姐妹》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容。

6、分析每个要素的特点,提问这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乐曲的风格,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感。

六、本课小结

上一篇:中职招生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超越自我 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