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防空的要素

2024-05-07

人民防空的要素(精选8篇)

篇1:人民防空的要素

人民防空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发布日期:2012-03-19 访问次数:185字号:[ 大 中 小 ]

(1)人民防空信息技术

人民防空信息技术,是指用于人防目的、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防装备、组织指挥、情报侦察、网络建设等各个人防领域、实现信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功能的技术,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各要素中的龙头。

在人民防空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就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民防空的各个领域,还有值勤、训练与日常办公各项工作之中。随着人民防空信息化过程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半更加广泛,其应用层次也将进一步提高,并逐步从以“一般技术”应用为基础转变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是依靠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伊拉克战争只打了3个多星期,美国就几科全面占领了伊拉克。美国军事上速胜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为大家所公认,那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帮了美军的大忙。这次战争与海湾战争相隔12年,但两者在信息技术运用上的差别之大令人惊异:能利用激光制导轰炸对方目标的美军战机比例从20%上升到100%;精确制导炸弹的比例从9%上升到68%;在“斩首”行动中,美军利用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水准的监控、测向、定位设备对萨达姆实施定点打击;指挥官大量运用电脑系统指挥军队作战等等,假如没有精确制导、微电子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军是不可能采取有选择性地打击和战场推进直取巴格达这种“冒险”的战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时的人民防空建设、防灾减灾中都只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人民防空信息资源

人民防空信息资源是指人防实践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的、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比如,人防人员编制数量、装备情况、各种人防情报、现场环境信息等等都是人民防空信息资源。在人民防空信息化构成要素中,人民防空信息网络好比是“路”,人民防空计算机系统好比是“车”,人民防空信息资源就是车上的“货”。人民防空信息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共享性、时效性、生产与使用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其他资源的可驾驭性等特性,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来优化物质资源和能力资源的配置和运用,从而获得人防建设的高效益和高速度。因此,人民防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衡量人民防空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3)人民防空信息网络

人民防空信息网络由若干人防计算机和其他终端设备利用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它使各级各类指挥中心、各指挥单元之间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指挥员在指挥所内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场上的一兵一卒、一一举一动,驾驶员在车内可以观察各种情况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各专业队伍、人防装备之间可以根据敌情通报自主协调、主动配合,各种战斗队形可迅即变换。人民防空信息网络是人防信息化的主体要素,包括人防专用信息网络和可供人防用途的其他各种信息网络。它既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也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人民防空信息网络使小到一个单兵、一件装备,大到一支部队、一个国家,都将被计算机和软件联结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之内。

人民防空信息网络的功能是完成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认知与再生,以及信息挂靠等任务的集合。人民防空信息网络 是人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人民防空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构建以“互联、开放、共享”为特征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主要由信息传输公共平台、信息处理平台和信息应用公共平台组成,是一种以实现探测器、监视器、装备平台、信息处理器等不同硬件之间,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等不同软件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及信息共享为目标,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够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权限内开展各种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人防信息网络化平台。

(4)人民防空信息化人才

人民防空信息化人才是指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组织信息化建设和驾驭信息化能力的人才群体,它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人防装备信息技术含量再高,人防信息网络再先进,如果没有人去操作,或者有人但不会使用,那么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还是没有达到。因此,信息化人才是人防信息化成功之本,是人防信息化的根本要素。毛泽东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决定人防信息化建设速度与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拥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5)信息化人民防空装备

人防装备是人防队伍履行职责的工具和手段。在人防装备性能越来越高的今天,以信息技术重塑人防装备,是扩展其性能、进而提高发行职责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信息化人民防空装备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要素。信息化人防装备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各种人防装备的总和,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要素。

(6)人民防空信息化政策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必须要有规章制度,否则,我行我素,各行其是,信息化就不会沿着科学、规范、安全的方向发挥。人民防空信息化政策法规是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规范和协调人民防空信息化各要素的关系,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依法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人防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民防空信息化政策法规涉及人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环节多,技术复杂,是一整套科学、先进、实用、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篇2:人民防空的要素

屈指数来,自己在教研战线上已耕耘了近20个年头,组织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活动。其间,随着教研阅历的增长,逐步积累了教研活动组织的一些经验,有了自己驾轻就熟的套路和习以为常的思路,认为活动无非就是要选一个主题、定一个时间、找一个地点、上几节课、请几位专家,会议通知一发教师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的教师自然会有收获。这种自上而下、想当然的思维方式一直左右了自己近十年的教研,并且还自我感觉良好。直到2000年11月遭遇的一次尴尬,才使自己对教研活动开始进行深刻反思:教研活动该如何筹划才能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

记得那是2000年11月,在浙江省小学数学第六届年会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第一次尝试进行开放式评课,目的是想改变专家一言堂的局面。尽管台下有近千名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议论声也不小,但都不愿意上台发表意见。活动快结束时,终于上来一位年轻教师,慢条斯理地说:“在今天的6节课上,教师很少用黑板,学生没有用数学课本,也没有做课堂作业,我想问问主办单位这样的课是做给谁看的?我是一名偏远山区的教师,第一次有机会参加省级的教研活动,但这样的课我们怎么学呀!我们在学校上课,是不可能不用黑板、不用课本,甚至不做课堂作业的。请问主办单位可曾考虑过我们一线教师的需要……”

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阵阵掌声。显然,他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揭开了现实中存在的公开课与日常课两张皮的现象。面对他字字在理、句句恳切的质疑,我作为活动策划者无言以对。凭近十年的教研经历,本以为他会在这样的千人大会上说一些“感谢”、“收获”之类的话,没料到他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否定,内心的尴尬可想而知。

事情虽然发生在十年前,但每次想起来当时的情景都历历在目,那位教师的话像一根鞭子,抽得我隐隐作痛。每当我组织活动时,总是不断追问:为什么要搞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价值何在,怎样的活动受教师欢迎,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动力何在,教研员在活动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心里也渐渐地明晰和认同:作为教研员工作的重要抓手,如果不是教师所需,即便自己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活动的效率也不会高。多年的经历告诉自己:影响教研活动的因素很多,要想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就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的要素。

拟定适切的主题

如何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如何设计和布置,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面对实践,教师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的需求有待满足,但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需求需要满足、可以满足呢?这都需要我们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事实上,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取出适切的问题和议题,成为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适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如果主题过大过空,教研活动就很可能走过场,“看看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能动”的结局便可想而知。

衡量主题适切与否,一方面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能否急广大教师之所急。换句话说,就是主办方对活动的价值定位不能一厢情愿,要与参与者的需求一致;另一方面要看主题与活动的定位是否匹配。实际上,活动的定位与参加活动的对象有关,参加活动对象的需求不同,活动的具体定位和指向就应有所差异。

如省教研室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规模大,影响面广,是指导全省学科教学实践和引领教学研究方向的重要窗口。相应地,参会人员素质高,对活动的期望也高,大多数承担“二传手”的任务。但由于地域分散,会议成本高,活动时间短(一般只有2~3天),活动次数少,问题的研讨很难深入。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使每次活动都让参与者有所收获,并倡导一种方向?我们不能期望一场教研活动就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能以活动为契机和引子,举全省之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持久的研究,然后通过活动进行展示和交流,以达到引发思考、倡导方向的目的,因此,如何“让一次活动牵动几年的研究”,便成了近几年我们对教研活动策划的追求。

从2005年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2007年的“问题解决领域的教学”,2008年的“平面图形面积周长的教学”,再到2009年的“概念教学”,都是为顺应不同时期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而确立的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

同样,我们对配合新课程实施的长达6年12次的学科培训进行了规划。除了一以贯之地邀请教材编写人员介绍教材、国家级实验区的教师谈相关教材的使用体会外,针对课程实施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增加了热点研讨的内容,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内容和环节安排上,逐步形成了几个板块:听教材专家讲教材—听实验区教师谈体会—课例解剖—就教材教学答疑问难—热点论坛。几年来,我们对算法多样化、教研组建设问题、学业评价、教学常规问题、命题技术问题、教学规范问题等主题进行了培训和研讨。

无论是课堂教学评比还是学科培训,都需要有适切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个活动应该纳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同时,每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当时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每个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

提前公布主题

即使有了适切的主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机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主题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般来说,教研活动不会对参加者提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负担相对不重。虽然教师在活动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但他们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评头论足。因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常常是上课教师在忙,评课专家在忙,广大听课教师只需带着耳朵当陪客,更不会惊动那些不参加活动的教师。

为此,我们就想方设法“让主题成为普通教师的日常话题”。以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为例,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相关主题的研究中,我们提前一年将数学教学比赛的通知下发到各市县,并明确为概念教学,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收集和确定具体的赛课内容,并在活动前一个月通知各市县,在活动前半个月,授课教师现场抽签决定教学内容及上课次序。

教学内容的筛选有多种途径,2009年以概念教学为主题的6节课,我们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收集方法,即请一线教师代表、特级教师代表和各大市教研员每个人写出认为最难上的3节概念课,再从中根据进度确定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三角形的认识”等6个方面的内容。在准备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教研员感觉到这些内容都不怎么好上,我们的答复就是:因为难上,所以要研究。有了这样的体验,也使彼此之间多了一分真诚和理解。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公布主题后到赛课前的不同时段里,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段时间教研员让我们研究概念课”、“联片教研活动让我们上„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等”,说明省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话题已成了普通教师的日常研究话题,也足见提前公布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好处已不仅仅局限于让与会教师能“有备而来”。

试想:如果我们只定主题,课题由上课教师自己定,那么大多数上课教师会选一节什么样的课呢?毋庸置疑,他(她)一定会选一节自己经过千锤百炼的课,或者是可参考的资料颇多的经典老课,以确保在赛课中获得好成绩。但这样自定的课题常常会陷于对经典老课进行低层次的重复研究,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能收获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聚焦问题,我们无法掌控,也会因为课与课之间的难度系数不同带来评比的难度。所以,我们逐渐“垄断”了确定教学内容的权力,筛选一些平时不登舞台的或登了舞台有很大争议的课题。

从公布主题、不定赛课内容到公布赛课内容、不定具体上课人员,再到上课人员抽签决定具体哪节课的漫长过程,增加了教师学习和思考相关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过程。概念课比赛结束后,一位教师不无感慨地说:“因不知道会抽到什么课,只好去阅读一些概念教学的文章,把12册教材中所有的概念课都梳理了一遍。”这样,参赛教师及其所在的教研团队在活动中一点点改变了磨课的习惯,逐渐形成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即从一节课能联想到几节课,再到一类课或一个领域,再到学科的核心价值观。长此以往,经历磨课的教师就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正因为如此,一次活动就能牵动一段时间的研究,使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地市研究了一节课”,至少是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进行了一个领域的研究,甚至是“举全省之力研究了一类课”,让“舞台课”回归了常态,突出了“研究”的价值。也使我们更加坚信公开课的价值:一节课可以成为教

师成长的里程碑;一节课可以折射出一个团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水平;一节课可以勾勒出一个领域的教学定位……

营造开放的氛围

俗话说:当蜘蛛同心协力织网时,他们可以捆住一头狮子。教研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活动是大家的事,要走群众路线,教研员在活动中也只是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通过活动打造一支教研团队。但要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有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坦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不容易,它有赖于一种民主、平等、求真、质疑的教研氛围,而氛围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研团队的姿态和心态,尤其是面对观点激进、言辞激烈的质疑声,教研员应平静地接纳、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尴尬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在这种教研心态的驱使下,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尽可能留出一些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们也慢慢地习惯于心平气和地质疑或面对质疑,少了许多客套和拘泥。

活动氛围的营造仅仅依靠姿态和心态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倡导教研活动的民主和开放,并不意味着只满足于就事论事,或茶馆式的泛泛而谈;倡导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视专业人员的引领。前面定主题、定内容的做法,已为在开放的互动交流中聚焦问题提供了前提。为此,我们就在活动的形式和程序上进行探索,巧妙地设计教师的参与点,力求开放而有序地推进活动。如从2005年开始,我们把评优课活动以“同上一堂课”为名,按下列流程推进过程:

每个课题至少有两位教师执教,便于展示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定位,对教学过程的个性设计,这样的同课异构本身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好方法。教师们容易在比较中引发思考,便于他们有话可说,激起“再上一堂课”的欲望。正因为我们更为注重研讨与交流的价值,所以即使是评比活动,我们也从不回避对问题的研讨,适时穿插上课教师课后反思、与听课教师互动,专家讲评,教师与专家互动等环节。这样,在开放、互动的过程中,上课教师坦诚地面对听课教师的评头论足和质疑问难,因为他们懂得,无论是凡人俗言,还是名人名言,都能使他们对课堂、对教学打开思路,促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随着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教研氛围的形成,教师们广泛发表意见的需要与有限的时间和渠道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显现出来,出现了少数教师争台面,多数教师做陪客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大大打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曾经将QQ和手机作为一种研讨工具应用到教研活动中,现场的大屏幕上动态呈现着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的听课教师的即时提问,这一活泼的形式节约了教师们研讨交流质疑提问的时间,避免了教师面面相对质疑的尴尬,尊重了他们的话语权,增强了参与的广泛性,当时的5节研讨课就收到了600多条信息。当然,如果能够有专家适时介入,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事实上,无论是当众提问、传递纸条还是借助网络平台,目的只有一个:改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正因为有了平等、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和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台上的专家还是台下的教师,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活动,敢于争着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直接对话,使整个研讨活动始终处于热烈友好的气氛之中。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确保教研活动的群众性和学术性的有机融合,从而使教研活动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梳理并提升活动成果

教研活动搞得好不好,绝不是只看参加人数的多少。对于成千上万的一线教师来说,能亲临现场的毕竟是少数,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总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实情况是:我们辛辛苦苦策划了一个活动,而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不错,但看看现实的课堂,教师的行为依旧,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套,连活动的影子都没见着。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每一场教学改革都会涉及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跟进,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日,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况且,同样的活动,同样的课,每个人内心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在亲临现场的教师身上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场外教师呢!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活动后及时跟进对教研活动成果的梳理和提升,以进一步促进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所以,如何梳理和提升活动的成果,怎样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便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策划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把磨课过程中的种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作为上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财富。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上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磨课经历写出详尽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和反思,让他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梳理过程,把自己即时的感受积淀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上一个台阶,才能使这节课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真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能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活动的影响力,我们要求相关人员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撰写综述。综述不是对活动过程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梳理研讨后达成的共识,提出今后教学的改进建议。也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诉诸笔端。

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宣传阵地,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如借助报刊登载详尽的会议材料,或利用教研网络,把一些案例和文章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这样,即便是未能参加活动的教师也能随时浏览,从中获得启发。

篇3:人民防空的要素

2006年我国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我国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一致化, 使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观理念得到充分的运用和体现。因此, 在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框架体系下, 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会计报告的基石。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使得其他任何报表, 都只能是对资产负债表的某个或某些主要项目的补充和说明。

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关系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会计学都是十分重要的, 既奠定了财务理论基础, 又奠定了财务编制基础, 还使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的相关财务比率分析成为现实。但如果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形式下, 就会严重制约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使用和提高。因此, 将企业战略要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 更加有利于消除只从会计角度来研究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所以, 从企业战略的分类来看, 一般可以分为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虽然资产负债表不可能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 将财务报表的全部项目都一一对应上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 但资产负债表的数字, 不论是从个别项目, 还是从结构框架, 或者从整体数据而言, 都能反映出非常丰富的企业战略信息。这是因为, 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来看, 企业对资产结构的根本性安排, 必然要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因此, 本文将对资产负债表对应的企业战略结构要素、企业战略关系要素和企业战略方向要素进行详细探讨。

二、资产负债表的战略结构要素

(一) 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结构

资产结构能清晰地反映出企业运作的思想意图和战略意图, 不同的发展战略则需要不同的资产结构, 资产负债表实现的是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的质量特征, 有利于利益相关者透视企业对战略承诺的遵守和企业盈利模式的把握, 确保管理层按照股东确定的企业战略有效配置相关资源。

(1) 经营性资产作为主导型的企业战略结构。以经营性资产作为企业主要资产结构的, 其战略结构十分清晰, 是以特定的产品或劳务和行业的销售与生产, 作为企业主营业务的总体战略结构, 以适当的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为基础, 以存货、固定资产及其与市场的关系管理作为核心, 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持续价值, 以利于在本行业内持续做大或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和竞争地位, 以保持经营性资产作为主导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投资性资产作为主导型的企业战略结构。以投资性资产作为企业主导的资产结构, 往往是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其战略结构十分清晰, 是以一体化或多元化的企业总体战略为主导, 以子公司的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为基础, 特别是以财务战略的融资战略为根基, 以对子公司的经营资产管理为核心, 通过快速扩张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价值, 以做大做强企业或保持一定竞争力和竞争地位作为战略核心。

(3) 稳健扩张型作为主导的企业战略结构。稳健扩张型作为主导的企业战略结构, 一般是以经营和投资并举的企业, 这类企业既通过保持完备的生产和经营系统及研发系统来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又对外控制投资和扩张, 以实现飞跃式发展。因此, 当企业的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联系到一起时, 资产结构就成为企业实施和发展自身战略的必然结果, 并且可以认为, 资产的规模与结构就是企业战略资源配置和实施的结果。

(二) 企业资产与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结构

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是企业资产的来源, 其可分成四类, 即商业资源、借入资源、入资资源和累积资源, 并且, 这些资源的利用, 充分体现在企业战略资源的配置上。

(1) 商业资源。商业资源一般包括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 是与用户或上下游企业进行结算时所产生的债务。企业利用商业资源的状况, 可以反映出竞争优势或竞争地位。一方面, 在企业具有高于同类企业的商业资源平均水平条件下, 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利用上下游企业资金来发展自身的能力, 另一方面, 商业资源具有综合成本低、综合偿还压力低和固化上下游企业等特点。因此, 企业对商业资源的利用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企业应将最大限度利用商业资源作为其优先选取的经营战略与财务战略。

(2) 借入资源。借入资源一般包括应付债务、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等。影响企业选择借入资源的因素很多, 包括资金管理体制、融资环境、现有资产负债率以及融资成本等。为了实现现有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具有赢利能力时、如不能利用商业资源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选择借款或发行债券。也就是说, 对于借入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战略意图和整体战略意图。

(3) 入资资源。入资一般包括股本和资本公积, 这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股东的大力入资, 将具有极强的战略意图。

首先, 资本规模的安排、股东范围的选择、以及不同的股权结构设计均具有极强的战略意图。一方面, 股东范围的广泛程度、股权结构的分散程度, 都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实现方式;另一方面, 资本规模也直接制约了企业的战略发展, 其与企业的融资能力密切相关, 股东入资和融资规模决定了企业可利用资源的规模, 并制约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与实施意图。

其次, 股东入资的资源形态和种类, 除了货币资金外, 还有诸如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存货、固定资产等。在入资为货币资金的情况下, 其战略意图主要在于, 一是入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撬动的债务融资规模, 二是入资规模和融资规模决定了企业能够实现的经营业务规模与企业对外扩张的能力。在股东对企业入资为非货币资金的情况下, 其企业战略意图就更加广泛。第一, 股东注入的非货币资产与企业战略的吻合度。作为入资的非货币资产, 要与企业的战略相关, 并对战略执行具有贡献意义。第二, 股东注入的非货币资产评估价值的公允性。在被评估资产估价公允的情况下, 公允的入资价值被注入企业后, 会同企业其他资产组合产生效益, 也为协调股东间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奠定了基础。第三, 股东注入的非货币资产的整体协调性。整体协调性好的资产, 主要表现在资产的物理质量能够满足经营的需要, 具有无长期闲置、利用率高和积压等特性。

(4) 累积资源。累积资源是在企业的利润中, 由股东留存在企业的权益部分。这部分股东累积资源在报表上主要表现为未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 也是企业的累积利润。累积资源对企业的战略含义主要是, 在一定的盈利规模下, 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改变企业的财务结构, 并对企业战略形成支撑。

上述分析可以表明, 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组合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即利用资源来实现企业发展, 也是企业资源利用战略。显然, 处于不同竞争地位、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可以采用的资源战略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 资产负债表的战略结构要素

(1) 实现了从报表结构到企业战略的突破。企业战略结构资产负债表, 可将已有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对应关系、主要关注资产、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数量对应关系、负债与资产总额对应关系的结构分析提升到企业整体考察资源与战略的关系上, 从而实现利用会计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解读。 (2) 实现了从资产到股东权益和负债的突破。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 较少关注股东权益和负债的分析。战略结构资产负债表的确立, 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具有的资源配置战略和资源利用战略的特性、动态平衡、互为因果, 以及资源利用战略的支配地位, 及对资源利用战略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

三、资产负债表的战略关系要素

(一) 资源配置与战略规模结构

经营主导型企业战略执行中, 经营资产的资产负债表和具体组合的关系是资产配置的重要结构。在选择特定行业进行经营的企业中, 经营资产不外乎存贷、无形资产、商业债权、货币资金、固定资产五类。对于从事实体经营的企业来说, 在五类中, 存货的规模和结构、企业内部固定资产与存货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固定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是体现经营活动选定行业的最重要信息。总而言之, 体现企业行业特征的最重要项目就是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关系。

(1) 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通过对比可见, 在同类行业中, 不同企业之间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规模及结构相比较, 可以充分了解到各企业之间, 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基本生产效率、资源结构的安排等问题的不同信息。这些不同的信息是构成企业管理质量的基础信息。

(2) 上下游关系管理。上下游关系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中的收款管理和付款管理。可见, 上下游关系管理是贯穿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收付款管理关系到企业战略执行过程。第一, 收款管理。目前正在改革的税收制度、增值税制度以及企业支付、结算方式存在多样化形式和一定的复杂性。因此, 对企业收款管理的考察就不能只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 而是要分析全部商业债权和预收款项的动态关系。通过年初和年末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规模变化同结构变化, 以及年初和年末的预收款项的规模变化, 就能对当年的销售回款做出判断。第二, 付款管理。与其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款项、固定资产和存货, 当固定资产采购不活跃, 且以外购存货为主的情况下, 预付款项同存货, 应付账款同应付票据的关联度高, 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 预付款项和存货规模之间的金融关系, 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付款管理状况。

(二) 资源利用与战略关系要素

企业资源利用应当处理“为谁干”、“如何分”和“保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资产负债表代表了企业资源的要求权的主体和规模, 即信贷提供者、企业雇员、股东、资金提供者等, 这已经回答了“为谁干”的问题, 企业就是为了这些利益相关者而干。而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关系只有企业股东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和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核心关系的处理, 决定了企业的和谐与稳定程度。按照分配顺序而言, 先是企业雇员拿到自己的酬劳, 股东才把税后利润进行分配, 因此, 恰当处理股东与雇员的利益关系, 是企业和谐和稳定的保障, 而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 从而解决了“如何分”的问题。

同时, 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对相关利益如何分的协调过程, 不可能以某一方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协调方式, 只能谋求契约之上的利益最优化。这就是说和谐与公平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各方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应以最优化的目标进行协调, 只有解决了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协调, 特别是股东与雇员、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 才有可能保效益、保利益、保发展。

(三) 资产负债表的战略关系要素

(1) 从注重资产结构提升到注重利润产生机制。利润的产生既涉及资产的规模与结构的关系, 也涉及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的不同结构的配置问题, 这些关系形成了利润的产生机制。对企业利润产生机制的研究不再注重资产的规模与结构性分析, 而是更加注重资产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及利润产生和各种资源之间的机制研究。

(2) 从注重内部结构拓展到注重利益协调机制。现有的分析, 多集中在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负债的内部结构、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结构等, 并把企业负债率和企业债务结构作为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考量因素。而战略资产负债表的确立实现了将股东权益和负债的分析从内部结构拓展到利益协调, 并为挖掘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奠定了基础。

(3) 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战略关系资产负债表, 使得以资产负债表中的战略关系为基础, 并且强化和丰富了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企业发展既是各方利益协调的建立过程, 又是利润产生的确立过程。

四、资产负债表的战略方向要素

(一) 资产负债表与战略运行活力

活力是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企业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关系, 可将其主要项目分解为短期借款、货币资金、存货、其他应收款以及商业性债权债务, 这些主要项目整体上表现出企业发展的活力。其中, 短期借款是支持企业短期经营活动, 即补充流动资产的借款。而其他应收款的规模虽然不大, 当出现巨额的其他应收款时, 差额部分将为公司提供经营性资金, 以激发企业的活力。商业性债权和债务主要是因购销有关的业务, 才引起的商业性债权和债务, 一般包括应收款项、预付款顶、应收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票据。企业的债权和债务是体现企业自身能否产生现金流的核心项目, 也是为企业提供活力的核心。通过以上分析看见, 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对应关系, 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活力, 其运行状况体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企业通过融资活动和自身经营产生能够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的现金流, 把企业的未来发展引向持续与稳定。

(二) 非流动资产与战略拓展潜力

非流动资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非流动资产, 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类、固定资产类、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对外投资类资产, 主要包括长斯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从非流动资产的构成可以看出, 对外控制性投资资产体现了企业在业务领域的扩张能力, 对外扩张是企业突破地区限制、领域限制, 以获得更大发展的主要手段, 而非流动资产的经营性则代表了企业现有的业务领域和地区区域。非流动资产的结构变化和规模变化, 体现了企业发展的潜力, 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经营性资产作为主导型的企业、投资性资产作为主导型的企业, 还是稳健扩张型作为主导的企业, 其业务调整或业务拓展, 都必须依赖于非流动资产的结构和规模变化。

(三) 资产负债表的战略方向要素

(1) 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方向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的动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的动力除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还要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 确定企业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因此, 关注和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诸多要素, 比如核心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与合作态势、股权结构分散程度与变化、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工作关系, 以及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工作关系等, 将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内容。 (2) 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集中在扩张能力。对内扩大和对外扩张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两个方向。实践证明, 不恰当的扩张经营是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 资本管理构成企业持续发展的扩张基础。企业的营运管理信息既是企业利用资源获取经营净现金的能力, 也是企业现有营运活动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 恰恰是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构成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研究》, 《金融会计》2014年第2期。

[2]袁振兴、付思思、许静等:《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4年第1期。

篇4:人民防空的要素

笔者认为,当事人在遇到以下几种情形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遇到证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不对外开放的档案时,当事人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去调取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或其他组织是不能查阅和复制的。比如,工商登记信息、土地管理档案等。

第二,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材料。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是无法直接获取的,只有通过人民法院才能调取,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行。否则,就有可能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

第三,当证据涉及他人的商业秘密时。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的、可以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信息。比如,产品配方、客户资料、制作工艺等。这些商业秘密关系到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和生存之道,他们是不可能轻易透露出来的。这时候只有人民法院通过合法的程序才能调取。

第四,当证据涉及他人的隐私时。隐私是一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晓的信息,当事人想要得到并提供,当然会遇到阻力。如果确实与案件事实有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取。

因为客观原因,当事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篇5:人民防空的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又叫色彩三属性,是指任何一色同时含有三种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它们的特性与相互间的关系上题己阐述。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范围相对较大,其一是:色彩的光感要素,即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其二是:色彩的开象要素,即色彩的形状、大小、位置、肌理;其三是:色彩的视觉心理要素,即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厚薄、动静,是人的心理活动影响色彩感觉的结果,

色彩三要素在色彩构成中,主要解决色彩之间的色差大小与配置问题,关键之处是整体的、三者兼顾地使用。而色彩之间的关系、色与形之间的关系、色与质之间的关系、色与人的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色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等等。

篇6:成功的要素总结

2.开发阶段详细定义产品。成功的产品在开发前期就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诸如市场目标,顾客需求偏好,产品概念等。首先是要证明你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去做。

3.技术活动的执行质量。按质量标准进行技术活动的项目可能更成功。比如技术评估、产品开发、产品测试、小规模生产机产品启动等。

4.技术杠杆。必须具备自己的技术优势。

5.项目前期的品质执行。包含初筛、技术评估、市场评估、金融风险等。

6.市场杠杆。销售力量、分销体系、广告资源、产品调研、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等的运用。

7.市场活动的执行质量。在开发前期要将顾客的声音植入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需求、倾听顾客声音推敲产品概念,顾客检测产品原型及样品,试销来决定购买意向。

篇7:人成功的要素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EQ),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弗雷德&S226;卢森斯(Fred Luthans)对成功的管理者(晋升速度快)与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绩效高)做过调查,发现两者显着不同之处在于:维护人际网络关系对成功的管理者贡献最大,占48%,而对有效的管理者只占11%。可见,在职场中,要获得较快的成长, 仅仅埋头工作是不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篇8:人民防空的要素

科研组织的战略使命是通过创新活动创造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创新活动主要依靠智力资本来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是创新的主体,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形成创新驱动要素。

已有的文献表明,企业的智力资本不仅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而且通过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直接对组织的知识创新产生正向影响[1,2,3]。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将智力资本的概念模型运用到非盈利组织[4,5]( NPOs) 、大学[6]和科研机构[7],但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智力资本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不尽相同,其对组织的贡献也不同。因此,针对科研组织的特点,探讨其智力资本要素的内在关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组织有效地激励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智力资本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提出科研组织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社会资本的关系假设,并以我国科研组织中378 份样本为对象,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科研组织中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针对不同人力资本特征采取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措施。

2 文献综述

2. 1 智力资本及其构成

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一词最早是由Senior[8]提出的,其最初的含义等同于人力资本,是指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之后,Galbraith[9]提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静态资本,而且是有效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后来,美国学者斯图尔特[10]对智力资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智力资本是 “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顾客忠诚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和企业运作过程中包括的集体知识、经验等,将智力资本内涵扩大到组织。

关于智力资本结构的问题,学术界有二元说、三元说、多元说之分[11],其中以 “三元说”更为普遍。如Stewart[12]提出的智力资本的 “H - S - C”结构,认为组织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 Bontis[13]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构成; Seemann[14]认为智力资本的三要素是: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结构资本( Structural Capital) 和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等。“二元说”的代表是Edvinson和Malone[15],认为组织的智力资本可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其中结构资本又包括客户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中又包括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多元论的代表是瑞典Skandia公司的智力资本 “导航仪” 模型,该模型将公司的智力资本分解为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5 个部分。与此相似的还有Sveiby[16]提出的无形资产监视模型以及Brooking[17]提出的包括市场资产、人才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四类的无形资产模型。

分析以上学者对智力资本结构的不同阐述可以发现,虽然名称略有不同,但其实质内容基本相似。其中,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 组织资本) 、社会资本( 关系资本) 的三元论观点被广泛采用。

2. 2 智力资本各要素关系

尽管组成智力资本的各要素都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它们对组织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18]。现有研究大部分是证明智力资本能够提升组织价值[3,19,20,21],或者聚焦于智力资本某单一维度对组织价值的影响[22,23,24,25,26],而针对组成智力资本的3 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并没有深入展开。

首先,关于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多是定性分析,数量分析的结论多体现正相关关系。例如,Bontis[18]认为企业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人力资本是不可能脱离结构资本的。李平[27]认为结构资本是知识的范畴,它为组织正常运作和员工能力最大挖掘提供了载体。朱瑜[25]等认为企业文化以创新和挑战为导向时,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吸取新的知识与观念,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卢馨等[28]认为在公司内部,结构资本提供了人力资本进行价值创造和利用其知识的环境。Maditinos等[29]对雅典证交所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不管哪种行业类型,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都是正相关的。

其次,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相关的研究也都证实了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正向支撑作用。例如,项保华等[30]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互动机制模型,认为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产生和提升所必需的场域,社会资本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情感支持,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社会资本有利于人力资本准确迅速获得个人发展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张红芳等[31]强调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群体性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只有在社会协作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Maditinos等[29]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服务业还是非服务业,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与客户资本正相关。姜文杰等[3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网络关系资本对集群制造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和企业管理能力改善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Felício等[33]对葡萄牙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相关性,人力资本直接影响组织绩效,而社会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绩效,它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是通过人力资本发挥出来的。

另一方面,关于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组织的价值并不是智力资本三维要素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三者互动、协同作用的产物[34]。陈劲等[35]发现智力资本各因素之间存在强相关,企业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管理和提升智力资本的各个因素。徐爱萍[36]综合考虑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从动态的角度对智力资本的构成模型进行了重建,运用协同论的思想和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智力资本三维是一个有机整体,智力资本三维互动是一个以人力资本为起点和核心、结构资本为基础、关系资本( 社会资本) 为保障,连续循环的过程。Kamukama等[37]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依赖于结构及关系资本。陶水龙、姜广澳[38]在充分考虑高校的非盈利性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高校智力资本三维度内部要素形成高校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且重点分析了高校智力资本三维协同作用提升高校绩效的过程( 见图1) 。

同时,也有研究证明,智力资本要素的不协同关系,将会导致组织的低效率。不同行业中,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如原毅军等[39]发现软件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却是反向影响。Shih等[40]针对银行业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顾客资本的相关性远远超过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相关性。李经路[41]通过对2007—2011 年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的测度研究发现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关系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并提出智力资本三要素共生演化促进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表明,组成组织智力资本的三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呈现不同的特征。而相关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企业,对以创新活动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关注不多。那么,科研组织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存在与企业不同的特征? 其中哪些要素是最关键的创新激励要素? 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对科研组织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3 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 1 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及其结构

智力资本的本质是知识和能力。科研组织的智力组织属性、社会组织属性和声誉组织属性[42],不仅决定了以科研人员个体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是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同时,也决定了科研组织需要依赖于组织内部协调与外部合作的知识和能力来驱动创新活动。

因此,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归根结底就是能够实现组织知识生产目标的知识和相关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体现科研组织中员工的集体智慧的人力资本、反映组织知识的物理科研平台以及组织制度和文化的结构资本以及反映组织获取外部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据此,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结构可表述为表1。

如表1 所示,科研组织的人力资本最初以个体方式存在,是 “个体的人力资本”,如科研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原理和管理方法、人格与价值观等。这些 “个体的人力资本”通过组织的协同关系汇集,形成为组织生产知识或提供科研服务的知识与技能。科研组织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科研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体现。

结构资本是激发或抑制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组织环境与平台。这个环境与平台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如共享数据库的建设、科研设备与条件的改善等,也包括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如组织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因此,科研组织的结构资本可以通过以下3 个平台来体现: 组织共有知识的科研平台、组织的制度平台和组织的文化平台。

科研组织的社会资本,也可称为关系资本,指的是科研组织与社会各界的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及其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科研组织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科研资源的提供者或者资助者、科研业务的服务对象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者。在我国,科研组织通常受政府或产业界资助,科研成果不仅服务于学界与产业,也服务于社会公众,并接受政府和学术同行的评议和监督。因此,我国科研组织的社会资本,可以体现为与政府关系、与学术界关系、与产业界关系以及与公众关系。

3. 2 科研组织智力资本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科研组织的主要业务是通过创新活动发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价值,这种特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贯穿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并在组织中起核心作用。科研组织的人力资本最初以员工个体的知识、能力、愿景与动机等方式存在。在组织创新业务过程中,人力资本在以组织共有知识、组织制度与文化等为体现的组织结构资本中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以信息、成果、声誉、社会关系网络等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资本。最初的以个体的形式体现的人力资本在组织中经长期培育与沉淀,最终与组织不可分离,形成组织的智力资本集合。此时,一方面个体在适合自己的环境氛围中充分施展才华,另一方面,作为组织的一部分,个体一旦脱离组织,其本身的优势难以发挥。组织的人力资本与组织的其他资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地创造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需要依靠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撑和激励作用。科研组织的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与人力资本相协同,才能发挥激励作用,并通过促进科研工作者实现个体目标而实现组织目标。由于组织的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因此,这些要素之间能否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是人力资本价值发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结构资本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而高水平的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反过来会使人力资本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以创新活动为中心的科研组织和企业一样,其人力资本应该与结构资本及其各项组成存在彼此促进的关系,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及其组成也应该存在相得益彰的关系。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科研组织的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1. 1: 科研组织的科研平台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1. 2: 科研组织的制度平台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1. 3: 科研组织的文化平台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2: 科研组织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2. 1: 科研组织同政府的关系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2. 2: 科研组织同学术界的关系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2. 3: 科研组织同产业界的关系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假设2. 4: 科研组织同公众的关系与人力资本水平正相关。

4 科研组织智力资本要素关系的假设检验

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以我国7 个国家级科研组织为对象,对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 份,收到反馈问卷386 份,剔除填写不全、明显不符要求的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78 份,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 s Alpha系数0. 828,大于0. 7,为可接受范围。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将样本按科研人员职称分为两类,其中正高与副高级别为一类( 类别I) ,中级、初级及以下为另一类( 类别II) 。

4. 1 智力资本三要素的相关性检验

将回收的样本总体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结构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关性( 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在0.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样本总体的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体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0. 05 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1 和假设2 得到验证。同时,由于结构资本的相关性系数( 0. 401) 明显大于社会资本( 0. 122) ,说明在科研组织中结构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要重于社会资本。

注: * 表示在0. 05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表示在0. 01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4.2结构资本构成要素与人力资本相关性的假设检验

由于科研组织的结构资本具体体现为科研平台、制度平台和文化平台,为了检验这些构成要素中的关键的要素,本文进一步对结构资本各要素与人力资本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见表3)。

注: **表示在0. 01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从表3 可以看出,结构资本中各构成要素与人力资本均在0.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假设1. 1、假设1. 2、假设1. 3 得到验证。其中,文化平台与人力资本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 466,说明在科研组织中,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举足轻重,是结构资本中影响人力资本的最关键性因素。

注: **表示在0. 01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从表4 可以看出,在两类人力资本中,文化平台、科研平台都与人力资本显著正相关,且文化平台的相关系数都是最大,超过0. 7,说明无论对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还是对初入科研圈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宽容自由的组织文化都更能促进其人力资本水平的发挥,因而组织的文化平台都是最重要的创新驱动要素。同时,科研平台对两类人力资本的激励作用差别不大,说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平台的要求没有特别的差异。

从表4 还可以看出,在类别I中,制度平台与其人力资本显著正相关,而在类别II中,制度平台与其人力资本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对于高级职称的人力资本,组织的激励评价制度、创新模式、决策制度等对自身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这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受组织制度影响比较大;中低级职称的科研工作者通常都是刚入职的年轻人,他们看重组织文化,相对重视基本科研条件的满足,对于组织制度多数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因而暂时受制度的影响不显著。

4. 3 社会资本构成要素与人力资本相关性的假设检验

社会资本通过组织与政府关系、学术界关系、产业界关系以及公众关系来反映,那么,这些构成要素与人力资本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 从表5 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内部各构成要素与人力资本的相关性有显著不同。其中,与政府的关系和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268 和0. 262; 与产业界的关系是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 225; 与学术界的关系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假设2. 1、假设2. 4 得到验证,假设2. 2 和假设2. 3 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在科研组织中,人力资本的水平主要是通过与政府关系和公众关系得到保持和加强的,组织与学术界的关系和组织与产业界的关系并不直接影响组织的人力资本水平。

注: **表示在0. 01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注: * 表示在0. 05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进一步探讨两种类别的人力资本与学术界关系以及与产业界关系的相关性,从表6 可以看出,两类人力资本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不同。其中,具有高级职称I类的人力资本与学术界的关系正相关,与产业界的关系无显著相关关系; 中级职称以下的II类人力资本与学术界的关系无显著相关性,与产业界的关系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已经在科研工作中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在学术同行中建立了一定的网络关系,且这种关系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 对于初入科研大门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在相关学术圈建立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达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良性循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这说明假设2. 3在I类样本中得到验证。

两类人力资本都没有呈现与产业界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与产业界的良好关系并不能促进科研组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特别与前述假设相悖的结果是,对于中级职称以下的II类人力资本,产业界的关系与人力资本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解人力资本的3 个组成要素,发现其中的知识和能力与产业界的关系显著负相关,态度与产业界关系没有显著相关性( 见表7) 。这说明,与产业界的良好关系对类别II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是负面的,特别体现为对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作用上。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科研系统中重学术轻应用的学术评价和激励导向,另一方面也从某种程度说明目前我国科研组织与产业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科研组织解决生存之需,而科研与产业要形成良性互动,需要科研组织与产业界发展深层次的合作关系。由此,科研人员在与产业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假设目前无法得到验证。

注: **表示在0. 01 ( 双尾检验) 水平显著

5 结果与讨论

基于上述检验结果,本文提出的两个层面9 个假设中,7 个得到验证,1 个部分得到验证,1 个未得到验证,综合验证结果如表8 所示。

以上实证结果说明,人力资本作为科研组织创新活动的核心,与结构资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受结构资本要素中组织文化的影响最大,说明组织文化是科研组织创新活动中最关键的创新驱动要素。同时,组织的科研平台和制度平台,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影响组织的人力资本水平而对组织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与结构资本要素的显著驱动作用不同,社会资本中与政府的关系和与公众的关系对人力资本的正向作用较为显著,与学术界的关系只对高级职称的人力资本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产业界的关系对人力资本没有正向影响。说明政府关系和组织研发品牌是我国科研组织目前主要的驱动要素,产业界尚未成为促进科研组织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因此,着力构建和完善与人力资本相匹配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拓展产学研的沟通渠道,可以作为科研组织进一步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活力的举措。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基于样本数据进行的。由于样本具有国家级科研组织的特点,结论是否与其他类型的科研组织相同,尚需进一步多样本验证。

摘要:通过378份样本数据,验证科研组织智力资本三要素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在科研组织中,结构资本比社会资本的作用更加显著,且组织文化是结构资本中最关键的驱动要素;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其创新驱动要素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上一篇:党政办公室主任工作下一篇:保健食品经营卫生许可告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