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

2024-04-30

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通用4篇)

篇1: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

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

Denitrification has been long thought to be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prokaryotes, but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filamentous fungi and yeasts were found to exhibit denitrify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denitrification capabilities by mix-cultures of the fungus ( Fusarium oxysporum ) and the bacterium ( Pseudomonas stutzeri TR2) in combination with a specific medium and using a synthetic wastewater of defined qual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 stutzeri TR2 has strong and fast denitrifying capabilities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at co-denitrification of mix-cultures with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was more effective to remove nitrate under limited oxygen conditions. P. stutzeri TR2 was able to remove nitrate completely during cultivation for 12 hr in the specific medium and in mixed culture with F. oxysporum. A rapid N2 evolution by mixed culture with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was observed in both mixed culture medium and synthetic wastewater.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a defined composition, about 87% of the nitrate was eliminated to form about 420μmol of N2 from 1.0mmol of NO3- by co-denitrification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after incubation for 6days. In co-cultures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N2O produced by F. oxysporum was rapidly consumed by P. stutzeri TR2. This indicated that mixed culture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can be used to remove nitrate and nitrite from wastewater effectively.

作 者:LIU De-Li ZHENG Yong-Liang LI Ping TAKAYA Naoki SHOUN Hirofumi  作者单位:LIU De-Li,ZHENG Yong-Liang,LI P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P. R. China)

TAKAYA Naoki,SHOUN Hirofumi(Institute of Applied Biochemistry , University of Tsukuba , Tsukuba , Ibaraki 305-8572, Japan)

刊 名:水生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0(6) 分类号:X172 关键词:Denitrification   Mix-culturing   Fungi   Bacteria  

篇2: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

关键词:血根碱 细菌生物被膜 抑菌 胞外多糖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49-01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成为一种消费时尚。由于抗生素大量使用引起的药物残留和病原菌耐药性,大大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

1.1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1.2 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能使畜禽体内心脏瓣膜、肺部等形成细菌生物被膜,其具有不同于普通游离细菌的一些特性。生物被膜形成的多糖复合物将细菌分泌的毒素包被,影响细菌对动物组织的侵染,使致病毒力降低。多糖复合物中的藻酸盐可以破坏中性粒细胞内的钙通道,阻碍与趋化作用有关受体的表达。

1.3 细菌生物被膜的控制

Aaron等[2]对生物膜细菌的最低清除浓度(MBEC)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如果单纯以浮游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清除生物被膜菌,往往会导致抗感染治疗的失败。控制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主要为通过包被化合物抑制其形成,采用物理方法处理清除,通过酶溶解增加药敏,采用药物联用增加抗生素的杀伤作用,利用植物源性抗菌物质控制等。

2 血根碱开发利用的现状

血根碱(Sanguinarine)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源性抗菌物质,是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提取液中的主要成分,属于卞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一种。

2.1 血根碱的开发——提取纯化

我国博落回资源丰富,通过优化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液固比、超声时间并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提取血根碱的工艺逐步完善优化。

2.2 血根碱药理作用的应用

《中国植物志》中写道,“博落回作农药可防治稻椿象、稻苞虫、钉螺等”。血根碱作为博落回中的主要功效成分,经过现代大量科学研究发现其具有高效的抗菌、杀虫,促食欲,抗肿瘤等药理作用。Pavel Kosina等[2]报道,猪每天摄入博落回生物碱不超过5mg/kg·BW是安全的。1999年在我国,血根碱经农业部批准作为调味剂、香料加于动物饲料中。

3 总结与展望

畜牧养殖业中,在治理抗生素滥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和研制新型的绿色抗菌物。血根碱作为饲用抗菌物质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Aaron S D, Ferris W, Ramotar K, et al. Single and combination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ies of planktonic, adherent, and biofilm-grow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cultured from sputa of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 J Clin Microbiol, 2002, 40 (11): 4172-4179.

篇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物教学;细菌真菌;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6-0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本设计的教学重点只要为: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为: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同时需要准备:发霉的馒头,多媒体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的时间也不短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环境中的生物打交道,那么大家猜猜,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是什么呢?

生:学生可能争论、要么动物、要么植物。

师:是植物吗?是动物吗?

其实啊!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细菌。

师: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细菌的身影吗?

生:没有

师:既然细菌的数量那么多,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生:因为它们太小了。

师:对、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神秘的细菌和真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那里,我们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四章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出示学习目标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内容

(1)菌落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接触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词——菌落,对它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它,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看看,这块馒头怎么了?

生:长毛了,有斑了。

师:在生物学上,我们不能把它们称为毛或斑,应该称之为“菌落”,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菌落的概念。

生:口述菌落的概念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发霉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有些是由真菌引起的,那么它究竟是由那种菌引起的,就要从他们的菌落做初步判断,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2)区分细菌,真菌的菌落

阅读课本67页,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观察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完成下表:

类型形态大小颜色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阅读课本67页中的科学方法,完成下列的思考题:

①怎样配制培养基?

②什么叫接种?

③归纳、总结出细菌,真菌培养的操作过程

在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细菌的存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完成接种这一操作过程

(4)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仔细阅读教材68-69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四、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设计。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的处理方法是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4)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①1号培养皿 。

②2号培养皿 。

③结论是 。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 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袁振红 梁世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

[2] 郑凯悦.疯狂的魔菌[J].第二课堂(初中);2011:Z2.

篇4: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区别

一、真菌性病害

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根肿或瘿瘤。

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

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菌。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

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侵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

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侵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统发病,如枯萎病,黄萎病等。

7.腔孢菌纲的黑盘孢菌。其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白色的黏液。

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较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形成干腐或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下都有菌丝、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二、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细菌破坏了薄细胞壁细胞组织所导致的后果。在其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在肥厚组织或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在柔嫩多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发生腐烂。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根或茎上。萎蔫是细胞侵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会造成植株萎蔫死亡。细胞性病害没有菌丝、孢子,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有菌脓(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这是诊断细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上一篇:华发的作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体育《小篮球运球》优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