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2024-05-02

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精选6篇)

篇1: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从活性污泥、农药厂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株产絮凝剂细菌,经过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NT-1.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值7.0~8.0,装液量45~75 mL/150 mL,接种量3%~6%,摇床转数为150 r/min,32 ℃培养36~72 h;产生具有高效稳定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

作 者:刘桂萍 潘多涛 刘长风 LIU Gui-ping PAN Duo-tao LIU Chang-feng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沈阳,110142 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 6(5)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环境工程   微生物絮凝剂   培养条件   絮凝率  

 

篇2: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采用常规稀释法和划线纯培养法,从三个污泥样中分离出194株细菌,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14株产高效MBF的.菌种.在对各菌株进行絮凝活性的遗传稳定性检验后,得到I-41菌株.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伴随实验过程获得菌株筛选模式.

作 者:杨延梅 YANG Yan-mei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学院,河海学院,重庆,400074 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4(4) 分类号:X703.5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菌株   培养条件  

篇3: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海洋细菌SS16, 由威海近海海藻中分离得到[6]。

1.2 培养基

初筛与分离培养基:即海洋细菌2216E培养基[7]为蛋白胨5g、酵母粉1g、柠檬酸铁0.1g、琼脂18g、海水1000m L、p H7.4—7.6。

发酵培养基:成分同初筛培养基, 不含琼脂。

1.3 菌种的筛选和保存

初筛:将采集到的海藻用匀浆器破碎, 破碎后的海藻按10倍梯度系列进行稀释, 依次取浓度为10-2、10-3、10-4的稀释液100μL涂布在海洋细菌2216E平板培养基上, 置于28℃恒温箱培养, 挑取产黄色素颜色较深的菌落, 采用多次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

复筛:挑取获得的单菌落转接至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48h, 比较产色情况, 挑选出高产菌株。

保种:将分离纯化的海洋细菌制成菌悬液, 加入终浓度为15%的甘油, 并转移至菌种保存管中。每个菌种保存3—5管, 预冷冻后置于-80℃的超低温冰箱中长期保存, 并记录菌株信息和保存位置[8]。

1.4 黄色素含量的测定

色素的提取及全波段扫描:取发酵液30m L5000r/min离心15min, 沉淀中加入丙酮5m L, 混匀后在冰浴条件下超声裂解, 补加丙酮15m L, 5000r/min离心5min, 上清液即为色素萃取液;以丙酮为空白组, 使用8453E分光光度系统对色素萃取液进行全波段扫描, 得到该色素的吸收峰。

色素含量测定:参照朱琳[9]等的方法, 提取色素后, 用V-1100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其吸收峰的波长条件下测其吸光度。

1.5 菌株鉴定

菌体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将菌株划线接种到海洋细菌2216E固体培养基上, 28℃培养48h, 观察菌落大小、颜色、形态等特征。

16Sr 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转接入分离培养基中在恒定光源的恒温培养箱中28℃培养过夜, 参照朱琳等[9]的方法, 即取一环单菌落悬浮于50μL无菌去离子水中, 100℃水浴加热5min, 离心, 取上清液作为PCR模板DNA。扩增正向引物27F对应于E.coil 16Sr DNA序列的第8—27个碱基位置, 反向引物1492R对应于E.coli16Sr RNA的第1492—1510个碱基位置, 其序列分别为5′—AGAGTTTGATC (C/A) TGGCTCAG—3′和5′—TACGG (C/T) TACCTTGTTAC-GACTT—3′。10μLPCR反应体系组成为:1×PCR缓冲液、1.5mmol/L Mg C12、4×d NTP混合物各200μmol/L, 引物各0.5μmol/L, Taq DNA聚合酶1m L (5U/μL) , 2m L DNA原液。PCR反应条件为96℃预变性5min, 94℃变性1min, 50℃复性1min, 72℃延伸2min, 30个循环, 最后在72℃培养7min, 扩增完成后电泳切胶, 进行基因克隆操作。克隆检测采用克隆菌液进行PCR (25μL体系) :菌液2μL、PCRkit12.5μL、Taq酶0.4μL、dd H2O8μL、引物 (T7, SP610umol) 各1μL, 配好以后来回颠倒几次, 混匀后短暂离心进行PCR扩增。阳性结果者取1m L置于离心管中, 送上海桑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然后将测定的16Sr DNA序列在Gen 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 并用Mega5.05软件, 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1.6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10,11,12]

发酵时间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值为7.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然后置于28℃、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 分别取培养时间为4h、8h、12.5h、14h、24h、48h、72h、84h、96h和120h的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的最适发酵时间。

温度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值为7.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然后置于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48h, 分别取培养温度为20℃、25℃、28℃、31℃、35℃的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的最适发酵温度。

初始p H值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50m L发酵培养基中培养, 初始p H值分别为4.86、6.48、6.90、7.78、8.28、8.70、9.07。然后, 置于28℃、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 分别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的最适p H值。

摇床转速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为7.6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然后置于28℃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分别设定转速为70r/min、90r/min、110r/min、130r/min、150r/min, 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发酵所需的最适转速。

盐度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为7.6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分别设定盐度为1%、2%、3%、4%、5%, 然后置于28℃、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分别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发酵所需的最适盐度条件。

碳源种类与添加量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为7.6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碳源种类分别为蔗糖、明胶、碳酸氢钠、葡萄糖、蛋白胨, 置于28℃、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 分别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发酵所需的最佳碳源;然后, 以含2g/L、3g/L、4g/L、5g/L、6g/L、7g/L、8g/L碳源的培养液发酵菌株, 确定其最适碳源添加量。

氮源种类与添加量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在p H为7.65的50m L发酵培养基中, 氮源种类分别为牛肉膏、氯化铵、明胶、酵母粉, 然后置于28℃、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 分别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发酵所需的最佳氮源;再以含0.4g/L、0.6g/L、0.8g/L、1.0g/L、1.2g/L、1.4g/L、1.6g/L氮源的培养液发酵菌株, 确定其最适氮源添加量。

摇瓶装液量对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取斜面培养的SS16菌株洗脱液50μL分别加入到p H为7.65的50m L和100m L发酵培养基中, 摇瓶规格为250m L, 然后, 置于28℃, 11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振荡培养14h, 分别取发酵液30m L提取色素, 测定色素含量, 确定菌株发酵所需的最适装液量。

2 结果及分析

经过初筛、复筛等相关的严格操作, 最终从山东省威海市近海藻类表面筛选到产生黄色素量最大的菌株, 编号为SS16。

2.1 全波段扫描结果

按上述方法, 获得黄色素萃取液, 全波段扫描后分析图谱 (图1) 可知其吸收峰为460nm。

2.2 菌株鉴定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该菌株菌落呈圆形、中等大小, 在28℃条件下培养一天即可长至肉眼可见的菌落, 无泳动, 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且颜色较浅, 较湿润, 菌落中心有隆起。该菌株无鞭毛, 不运动, 不发光, 黄色素只产在胞内, 向培养基内无渗透。

16S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对SS16菌株的16Sr DNA序列进行基因克隆, 扩增获得1490bp的序列。将该16Sr DNA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可知, SS16菌株与拉塞尔佐贝尔氏菌 (Zobellia russellii) 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相似性达100% (图2) 。该序列提交至Genbank, 获得注册号为:KC758314。

2.3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在发酵培养基中, SS16菌株在4—120h范围内均有黄色素产生;且培养至48h时, 黄色素产量最高, 由此得出SS16菌株最适发酵时间为48h (图3-1) 。在图3-2中, 吸光度的最高峰出现在28℃处, 故SS16菌株的最佳发酵温度为28℃。由图3-3可见, SS16菌株在发酵培养液p H 4.86—9.07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产生黄色素, 且当p H为6.78时的黄色素产量最高, 即最适p H为6.78。根据图3-4可知, 摇床转速为110r/min时, 黄色素的产量达到最大值。在图3-5中, 盐度对SS16菌株色素产量影响较小, 该菌能适应海洋环境, 这一盐度优化结果也与SS16菌株分离纯化前的生活环境完全一致。由图3-6和图3-7可知, SS16菌株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蛋白胨和牛肉膏。其中, 前期实验中所采用的酵母粉也是较好的氮源;碳源添加量最适为6.0g/L, 氮源添加量最佳为1.0g/L。根据图3—8可知, 随着摇瓶装量的增加, 黄色素的单位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摇瓶装量为1/5时, 色素总产量最高。

3 结语

通过菌体形态特征观察和16Sr 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13,14], 鉴定SS16为拉塞尔佐贝尔氏菌 (Zobellia russellii) [15]。SS16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6.0g、牛肉膏1.0g、初始p H为6.78、海水1L。最适发酵条件为1/5的摇瓶装液量, 摇床转速为110r/min, 发酵温度为28℃, 培养时间为48h。

目前, 国内对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黄色素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现已发现具有产生黄色素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红曲霉菌[16]。红曲色素作为天然色素, 一直被认为安全性较高, 已被证明不含黄曲霉毒素, 而且经过急性毒性试验、安全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都证明其无毒, 也无致突变作用[17]。但红曲霉菌能合成代谢真菌有毒物质———桔霉素也已被证实, 几乎所有的红曲霉菌株都能合成代谢桔霉素[18,19,20]。至今尚未见有佐贝尔氏菌属 (Zobellia) 产黄色素的相关研究报道[5,21]。本实验室所分离得到的SS16菌株可能成为高产黄色素菌的一个新菌种资源, 拓宽了微生物生产黄色素的研究领域。该菌株能适应海洋环境使其具备了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摘要:从威海近海采得的藻类植物经过破碎和分离筛选, 得到一株产生黄色素的海洋细菌, 编号为SS16。通过对SS16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和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 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拉塞尔佐贝尔氏菌 (Zobellia russellii) 。为了提高SS16菌株黄色素产量,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SS16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 当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和牛肉膏作为碳、氮源, pH6.78, 盐度低于1%, 以占摇瓶1/5的培养量在28℃条件下发酵培养48h, 海洋细菌SS16所产黄色素的量达到最大。

关键词:海洋细菌,黄色素,16SrDNA,发酵条件,优化

参考文献

篇4: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关键词:石油降解菌;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发酵条件

中图分类号: S1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437-03

收稿日期:2014-11-17

基金项目:新疆石河子大学优秀青年项目(编号:2012ZRKXYQ10)。

作者简介:杨乐(198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从事环境污染修复研究工作。E-mail:yl_shzu@163.com。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分泌的胞外或者膜结合型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两性化合物,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等特性。由于微生物的差异性,其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多样的化学结构,包括脂肽、糖脂、磷脂、脂肪酸、中性脂质和聚合类生物表面活性剂[1-2]。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低毒,可生物降解,能适应极端环境,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专一性、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4]。

碳氢化合物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疏水性,在土壤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给生态安全和生物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大量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乳化作用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疏水性石油烃具有增溶作用,提高了石油烃的可生物利用性,进而加快油污土壤的修复过程[5-8]。因此,筛选具有产表面活性剂和降解石油烃功能的微生物,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新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具有高效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石油烃降解菌,优化该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同时考察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性能,以期为探索产表面活性剂的解烃菌在新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菌株分离土壤采自新疆独山子石油污染土壤;原油取自独山子炼油厂。

试验所用培养基:(1)无机盐培养基:1.0 g/L K2HPO4·3H2O,1.0 g/L KH2PO4,0.5 g/L MgSO4·7H2O,1.0 g/L NH4NO3,0.02 g/L CaCl2,痕量FeCl3,pH值7.5;(2)血平板,购自上海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发酵培养基:20 g/L葡萄糖,5 g/L蛋白胨,3 g/L酵母提取物,5 g/L NaCl,pH值75;(4)降解培养基:为无机盐培养基,含1 g/L原油,pH值7.5。

1.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的筛选

称取10 g土样加入到含1 000 mg/L石油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于30 ℃、150 r/min进行富集培养,每隔5 d取培养液并以10%的转接量依次转入新鲜无机盐培养基中,并逐步提高石油浓度到1 500、2 000、2 500、3 000 mg/L。通过观察石油消失与否判断石油的降解程度,连续驯化传代5次后,取0.1 mL培养液涂布于血平板上培养24 h,选择周围有溶血圈的菌落,挑取单菌落,连续划线纯培养3次,得到1株纯化菌株,命名为B-1,挑取菌株到LB斜面进行保存备用。将斜面保存的菌株B-1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恒温(30 ℃、150 r/min)培养48 h,测定发酵液排油圈大小,以确定其是否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1.3菌株鉴定

将所筛选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在30 ℃下培养24 h,观察菌落外部形态特征,参照《常见细菌鉴定手册》[9]对菌株B-1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1.4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

种子培养:从LB斜面中挑取1环菌接种于装有100 mL发酵液的锥形瓶中,于30 ℃、150 r/min培养24 h。

发酵培养:取培养24 h的种子液,以1%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100 mL发酵液的锥形瓶中,于30 ℃、150 r/min培养 48 h。

1.5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将菌株B-1培养48 h的发酵液离心(4 ℃、6 000 r/min,10 min)去除菌体,上清液用6 mol/L HCl调节pH值为2.0,4 ℃静置过夜收集沉淀物(4 ℃、8 000 r/min,15 min),再用二氯甲烷萃取沉淀物并离心收集(4 ℃、10 000 r/min,10 min),抽真空干燥至恒质量,确定表面活性剂产量。

1.6发酵条件的优化

1.6.1pH值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将菌株B-1的种子液按体积分数1%接入到发酵培养基中,利用HCl、NaOH溶液分别将pH值调节为6.0、7.0、7.5、8.0、9.0,在 30 ℃、150 r/min培养48 h,按照上述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研究初始pH值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1.6.2温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适pH值后,将菌株B-1接种于新鲜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放置于20、25、30、35、40 ℃条件下,在初始pH值为7.5的条件下培养48 h,按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方法对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提取和测定,研究发酵培养基的最适温度。

nlc202309030023

1.6.3盐浓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用NaCl调节发酵培养基中的盐浓度分别为0、5、10、30、50、70 g/L,在pH值为7.5、温度30 ℃条件下培养48 h,提取发酵液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盐浓度。

1.7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测定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取0.1 g生物表面活性剂溶解于50 mL甲醇中,在硅胶板上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分析[10]。

生物表面活性剂稳定性评价:以未接菌的培养液作对照,将菌株B-1活化后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在30 ℃、150 r/min条件下培养48 h,参照文献[11-12]的方法,取一定量的发酵上清液进行排油试验,以及表面张力、乳化指数(E24)的测定,相应公式如下:

E24=乳化层高度/混合液总高度×100%。2结果与分析

2.1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的筛选与鉴定

2.1.1菌株的筛选经富集分离和纯化,从独山子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能够降解石油并在血平板培养过程中出现溶血圈的菌株1株,命名为B-1。通过发酵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石油降解菌B-1能够形成6.0 cm的排油圈,而对照液滴则由石蜡穿过,没有排油圈形成。一般而言,排油圈的直径与表面活性剂含量成正比,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1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物质。

2.1.2菌株的鉴定菌株B-1菌落呈乳白色,不透明,较干燥,有褶皱,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溶血圈;菌体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有芽孢,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B-1主要生理生化特征见表1,分析可知,菌株B-1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

表1菌株B-1主要的生理生化特性

指标类型特性氧化酶-H2O2酶+淀粉水解+M.R试验-V.P.试验+吲哚试验-葡萄糖利用产酸不产气硝酸盐还原+明胶液化+注:“+”“-”分别表示试验结果为阳性、阴性。

2.2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微生物合成代谢物的最适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环境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因此需要从pH值、温度、盐浓度方面对B-1的发酵条件进行考察优化。

2.2.1初始pH值对菌株B-1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从图1可见,初始pH值对菌株B-1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小,在pH值6.0~9.0的范围内都可以产生表面活性物质;随着培养基初始pH值的增加,菌株分泌表面活性剂的量增加,当培养基初始pH值为7.5时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76 g/L;随后随着pH值增加,产量下降,与已报道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最适pH值6.0~7.0相比,芽孢杆菌B-1更适应于偏碱性的环境。

2.2.2温度对菌株B-1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产量增加,在30 ℃时,菌株B-1的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最大值;随后表面活性剂产量开始下降,在40 ℃时,B-1表面活性剂产量最低。

2.2.3盐浓度对菌株B-1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由图3可见,盐浓度在0~10 g/L对降解菌B-1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小,当培养基含盐量为5 g/L时,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最大值;盐浓度超过30 g/L时,开始抑制表面活性剂的产生;菌株B-1有较高的耐盐能力,在盐浓度为 70 g/L时仍然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受低渗透压的影响不大,有一定耐受高渗透压的能力,具备在一定盐碱环境中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基础。综合以上研究,石油降解菌B-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条件为pH 值7.5、温度 30 ℃、盐浓度5 g/L,在此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1.76 g/L。

2.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

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糖脂、脂肽、磷脂质、中性脂、脂肪酸和高分子脂类物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既与菌株有关,又与底物有关。先将菌株B-1培养48 h,再将发酵液离心,取上清液酸化(pH值为2),放置于冰箱中过夜,有白色沉淀产生;经薄层色谱法定性分析,与莫氏试剂接触后不显色,表明样品中没有糖类成分,而与茚三酮接触后显色,表明样品中有氨基存在,初步判定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脂肽、脂蛋白类物质。

2.4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方法包括测定排油活性、表面张力、油水乳化稳定性、临界胶束浓度及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等,以未接菌的发酵液为对照,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分别测定菌株B-1发酵上清液的排油活性、表面张力和油水乳化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在石蜡液面能够形成直径为7.5 cm的排油圈,而对照没有排油圈形成;此外,解烃菌B-1能显著降低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最初的68.20 mN/m降到31.70 mN/m,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将B-1发酵液与液体石蜡混合,静置24 h后测定的乳化指数为9280%,大于50%,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

3结论

从新疆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命名为B-1,形态和生理生化初步鉴定表明,B-1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菌株B-1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初步判定为脂肽、脂蛋白类物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适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0 ℃,盐浓度为5 g/L,在此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1.76 g/L。在最优发酵条件下,菌株B-1能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68.20 mN/m降至31.70 mN/m,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油水乳化指数为92.80%,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riram M I,Gayathiri S,Gnanaselvi U,et al. Novel 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hydrocarbon degrading and heavy metal tolerant bacterium Escherichia fergusonii KLU01 as a potential tool for bioremedi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9):9291-9295.

篇5: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采用随机分离的方法,从旱地、水田和池塘的.污泥中分选出12种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随机标号为I2、F11和G菌株的絮凝效果比较好,进一步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碳源、氮源和助凝离子,对此3株菌进行了培养条件及絮凝条件的研究.又依据絮凝反应时凝聚团产生的快慢和大小,确定菌株I2、F11有最好的絮凝效果.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筛选产絮凝剂菌株的新方法.

作 者:郑克威 ZHENG Ke-we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4)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菌种筛选   培养条件  

篇6: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从大庆油田分离纯化出7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细菌,并对降解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各菌株均能产表面活性剂,其中油膜面积大于3 cm的`菌株有PW01、PS01、PS02、PS04、PS05 5株细菌,各菌株均能产酸.摇瓶培养菌株PW01 7 d,发现其对石油降解率高达68.33%,最适氮源为NH4Cl、最适磷源为1∶1的KH2PO4/K2HPO4,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极差R大小比较发现各因素对菌株PW01的石油降解率影响次序为:石油>KH2PO4/K2HPO4>NH4Cl.

作 者:慕庆峰 洪音 Mu Qingfeng Hong Yin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刊 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年,卷(期):20(3)分类号:X172关键词:菌株筛选 石油降解 正交设计

上一篇:司汤达红与黑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